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被稱為詞中老杜的周邦彥水平到底如何,為什麼李清照的《詞論》沒提到他?

    詞中老杜,清真先生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

    他在詞牌的世俗名聲上沒有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這些人大,以至於很多人並不熟知這位大詞人。就算知道,也大多是在他和宋徽宗爭李師師這樣的緋聞流傳中產生的印象。

    周邦彥的詞,流傳最廣的也就是這首被認為是躲在李師師床下偷窺而來的《少年遊·並刀如水》: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詞中所寫的男女之情,意態纏綿,恰到好處,增一分麗色則豔俗,減一分溫柔則寡淡,用詞工巧,立意新奇。實在是雅士曖昧的極品。

    這麼好的一首作品,卻被附在惡俗的閨房故事中來傳誦,真是埋沒了他的情思。不過他的文名,卻由此而來。

    其實周邦彥寫得好的詞遠不止於此,只是太過複雜委婉,就算是唱起來都比較困難,所以今人不讀者太多,無從領會清真先生的才情。

    所謂“曲高者和寡”,從來如是。

    詞牌進入北宋的大發展時期,經歷了三次大變化。

    一是柳永的體式之變,詞從小令變為以長調為主流形式,並且改變了過去的代言體,開始用詞寫文人的內心,抒發作者的感情。二是蘇軾的題材之變,拓展了詞的表現內容,天地萬物皆可入詞,開始搶佔詩的領域,同時一改柳永那種婉約悲切情調,開創性地用詞表現大情懷,詞風也為之一振。

    第三變,就是周邦彥的整合、規範詞牌格式,他對格律的精研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詞風上,則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迴環曲折的藝術手法。

    而正是由於這種對詞牌格式的大規模、精細化地整合研究,作為官方音樂機構最高領導的周邦彥,直接推動了詞牌中格律派的產生,並一舉兼融了所有流派。南宋以降,姜夔、吳文英都是格律派,到如今詞牌格式完全固定。咱們今天要寫詞,要拿出詞譜來一一對應,這是誰的功勞?——清真先生。

    就詞牌格式、格律上的貢獻,周邦彥和杜甫在格律詩上的研究和定調完全可以相當。

    即使王國維並不喜歡周邦彥的詞,因為他寫得實在是曲折,在王國維眼中看來,這就是“隔”,不如蘇軾、辛棄疾的以氣御詞,一氣貫通,但是他也承認若拿詩人和詞人作比較,“詞聖”這個稱號,非周邦彥莫屬。《清真先生遺事》:

    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

    用柳永來比杜甫,是不恰當的。辛棄疾可以比作韓愈,“而詞中老杜,則非(清真)先生不可。”

    《詞論》為何忽略“詞聖”?

    這個問題以前在賞析李清照的《詞論》時大概談到過。

    李清照和周邦彥同時代,但是小二十多歲,算是詞壇後輩。李清照的《詞論》成於“靖康之變”(1127年)前,而周邦彥於1121年去世。所以《詞論》寫成之時周邦彥是否在世雖然成疑,但是我們說“當世不論”是造成《詞論》不提周邦彥的原因之一是可能的。

    實際上把掌管“大晟府”的“詞中老杜”排除在外,整個《詞論》的格局是差了一點的。

    陽春白雪

    周邦彥作為一位專家型領導,既有音樂才華、又有官方背書,所以他對詞譜進行的改革,不僅專業,而且還非常具有權威性。

    他根據合歌、長調的需要對格律進行了大面積的整理工作,修訂曲譜。不僅僅是講究平仄、韻腳,甚至精細到仄聲的上、去、入都要區分的。而在他之前的填詞要求,只要是仄聲就可以,不用管上、去、入。

    同時他還對詞調做了嚴格的區劃,宮商角徵羽,絲毫不亂。把詞譜從最初的比較寬泛,發展到非常精嚴的地步。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今天,詞牌曲目都已經散佚,我們讀周邦彥的詞,就是要比別人的詞清朗通順的緣故。因為他在格律上已經將漢字音律配合做到了極致。

    王國維所謂的“隔”,是對他過於紛繁複雜的寫作內容來說的。其實周邦彥的詞無論感情如何複雜,用詞都是極簡單的,他的複雜在於他創作出來的長調敘事結構,就好像我們看蒙太奇的電影一樣,理解是要動腦子的。

    而別家的詞,如晏歐派的詞,語言簡單,意境清遠,讀起來清淺疏闊,詞氣通順。這才是大眾喜歡的型別。

    但並非周邦彥的詞不好,是我們的水平不夠罷了。

    就像我們說詩的時候批判“西昆體”用典艱深,難於理解——“獨恨無人作鄭箋。”其實人家本來就是大學士之間的酬唱詩作,我們看不懂,不過是我們學問不夠。像蘇軾、王安石他們就並不討厭“西昆體”,還覺得很好。

    周邦彥的詞,在傳唱和流傳度上也就是吃了這個虧。

  • 2 # 李玉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寫是《詞論》 一文對唐五代以來詞史作了簡要回顧,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強調了詞與詩的分野,強調詞配合詞牌所對 應的曲調演唱的重要性,在《詞論》一文中透過對先前各家的評價中,系統的闡述了優秀詞作的標準。並對北 宋著名詞家的評論中闡述自己對詞的看法。她毫不客氣批評了柳永、晏幾道、、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曾鞏 。至於張先、宋祁、賀鑄、秦觀、黃庭堅等詞壇大家,有意思的是,《詞論》中一字未提被譽為詞中老杜的周 邦彥。為什麼?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蓋棺論定

    古人講究蓋棺論定,死後才能百了,最忌諱生前說三道四,因為人只要活著思想行為都會變的,活著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言論,甚至於自己的創作藝術及風格。從《詞論》中看,李清照批評的人幾乎都已經去世,是可以蓋棺論定的。《詞論》大約寫於北宋大觀年間II08年間,而詞中大家周邦彥還健在,李清照自然不敢貿然評定,故而避之。

    二:不敢妄言

    周邦彥生於1057年,李清照生於1084年,相差27歲,是健在的老前輩,而此時的周邦彥正是皇帝趙佶身邊的紅人,大晟府提舉(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作為才能超眾的藝術皇帝趙佶,自然與周邦彥很親近,再加上父親李格非公公趙挺之相繼去世,李清照自然不敢妄言周邦彥。

    三:風格欣賞

    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了對詞的六點要求,即“高雅”、“渾成”、“協樂”、“典重”“、鋪敘”“、故實”而作為精通音律的周邦彥的作品正符合李清照的觀點,而從周邦彥的詞來看,也確實符合“高雅”、“渾成”、“協樂”、“典重”“、鋪敘”“、故實”這些觀點。有時候不評語也是表示贊同,再加上以上兩點,,所以《詞論》中隻字不提周邦彥也就不足為其了。

  • 3 # 大晟府小書僮

    在詞史上,周邦彥的地位堪稱泰山北斗。他攬眾家之長,是一代詞宗,他開創的雅詞體系,於豪放、婉約外別樹一幟,上收北宋詞壇之終,下開南宋一百多年詞壇風氣,影響深遠,自南宋至清代至民初,眾多重要詞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從他的詞中吸收營養。

    周邦彥詞的文學成就,可以概括為三點:音律精美、典雅渾成、章法嚴密。

    周邦彥的詞,改變了詞的傳統創作和欣賞習慣,開雅詞一派風氣

    直接感發的創作傳統

    從中晚唐至北宋末,詞的內容從狹隘的浮豔軟媚的風氣,發展到抒寫人生感慨、家國之恨、愛情友情、山川形勝、人文風俗等,題材日漸擴大,詞的體制也從小令發展出中調、長調以適應題材的擴充套件,創作手段也日益豐富多樣,或直抒胸臆,或比興寄託,或情景交融,呈現一片紛繁複雜的繁榮景象。

    然而,在這一片繁榮景象之下,詞的表現手法,根本的一點卻並未改變。這就是自然的直接的感發作用。

    那時的詞,無論觸景生情,或融情入景,作者在創作中,往往自然而然地將感情融入其中,讀者一邊閱讀,一邊即能自然地感受到詞中表達的情緒。

    我們透過兩個例子來理解這種現象。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將亡國之恨直接融入詞裡,春花秋月,生起對往昔美好歲月的留戀,反襯如今的悲慘生活。小樓東風,月明如水,又引發對故國的思念。雕欄玉砌猶在,人的容貌已變,是物是人非的哀傷,愁有多少?像無窮無盡的春水滔滔東流。

    顯然,在這些情景裡,讀者一邊閱讀,一邊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哀傷的心情。

    再如秦觀的《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作者被貶謫,流落異鄉,一個人在旅館中,孤單愁苦,天氣又冷,夕陽西下的傷感時分,聽到杜鵑的斷腸啼聲,更增憂傷。整首詞寓情於景,讀者自然地就能從詞中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憂愁。

    上述二詞,感情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對讀者的感動,是自然而直接的,並不需要透過對詞句本身的層層分析來獲得。

    而周邦彥的詞,卻是另一種面貌。

    層層勾勒的創作手法

    周邦彥詞講究勾勒,一字一句,層層深入,迴環往復,章法結構精密,初讀時卻不能如上述二詞一樣直接引發讀者感動,而是需要透過對章法字句的分析,來漸漸挖掘蘊含的情意。

    舉《瑞龍吟》為例:

    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曲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因念個人痴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裡,同時歌舞。唯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

    作者重遊舊地,卻已找不到舊日情人,心中悵惋,因此寫下此詞。詞較長,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章臺路暗指歌伎活動之地,說明周邦彥想訪之人大約是個歌伎。“還見”的“還”字,說明以前常來。“褪粉梅梢,試花桃樹”說明時節在初春。以前常來的地方,梅桃猶昨,而人卻不見,字面寫得很典雅含蓄,表面看不見惋傷,細細思索,而惋傷之情自蘊其中。

    “愔愔坊曲人家”,迴應了開頭的“章臺路”,揭示了地點。注意這種迴環往復的手法。“定巢燕子,歸來舊處”,燕子會覓舊巢,故曰定巢。舊時燕子回來了,舊人卻不在這裡了。注意,這裡迴應了前面梅桃猶昨而人卻不見,加深了物是人非之感。又是一個迴環往復的手法。

    第二段回憶之後,第三段“前度劉郎重到”一個迴環,又回到眼前重訪之事。可見周詞章法之精密。 “唯有”兩字說明舊人不在,又是深深的惋惜,而“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可以想見舊情人當日也是聲價顯赫。思念又進一層。因為人已不在,所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又回到自己的孤單思念之情。最後只好傍晚獨自歸去,“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似乎純寫景,但結合到作者的情緒,則可以想見在細雨柳絮的傍晚,作者的憂傷情緒。

    從此詞可見,周邦彥詞的寫法,與前述李、秦二作大不相同,周詞需要透過對字句、章法結構迴環往復的分析,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方能解析其中情意。而且分析越深入,發覺意味越厚。所以賙濟盛讚周邦彥:“美成思力,獨絕千古......鉤勒之妙,無如清真。他人一鉤勒便薄,清真愈鉤勒愈渾厚。” 夏敬觀《手評樂章集》雲:“耆卿多平鋪直敘,清真特變其法,一篇之中,迴環往復,一唱三嘆。”也說明了周詞的藝術手法。

    然而,周詞的寫法,並不適合大部分讀者的欣賞習慣,說得簡單點,太費勁、太難理解了。讀者大多數習慣於唐詩和北宋前期詞的直接感發的欣賞,這也是很多讀者不能欣賞周邦彥詞的原因。周詞在大眾讀者中知名度不及李煜、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作者,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音律精美,字句典雅

    精通音樂的詞家

    北宋詞雖然已發展得很成熟,但仍有些不協律的作品。崇寧四年,熱愛文藝的皇帝宋徽宗設立大晟府,找來精通音樂的周邦彥來主持。大晟府負責朝廷音樂,地位高於教坊,任務是定樂律、制樂譜,向天下頒佈。周邦彥花了很大精力審音定調,規範詞曲,又創制了不少自度曲,對於詞這種音樂文學的發展貢獻極大。

    詞的音律,對於詞樂分家的今天也許沒多大意義,但在當時,卻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其時詞的功能,就是用來演唱。皇帝請周邦彥來主持全國最高的音樂機構,無疑是因為周邦彥 在音樂上的極高造詣。張炎《詞源》稱:

    自此,南宋詞人填詞,大多奉周詞為圭臬。

    雅詞之祖

    周詞之典雅渾成,歷代論家公認,是雅詞之祖。

    沈義父《樂府指迷》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

    戈載《宋七家詞選》雲:

    清真之詞,其意淡遠,其氣渾厚,其音節又復精妍和雅,最為詞家之正宗。

    夏孫桐《清真詞釋》雲:

    清真詞平寫處與屯田無異,至矯變處自開境界,其擇言之雅,造句之妙,非屯田所及也!

    周詞下字極雅,無一絲塵俗氣。仍以前述《瑞龍吟》為例。本為歌伎歡娛之所,周詞寫的是“章臺路”、“坊曲人家”,一下高雅起來了。“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把初春描寫得極美。說化妝是“淺約宮黃”,舉袖遮寒風是“障風映袖”,喝酒散步叫做“名園露飲,東城閒步”,再看他煉字,如“還”、“褪”、“試”、“淺約”、“低”等真是精雅之極。

    周邦彥的雅詞風氣,影響了很多後代詞人。如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周密、張炎、王沂孫、清代的常州詞派諸家,餘風及於民初。他從南宋以來,就一直被推崇備至。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後開姜、史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為巨擘。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言欲層深,語欲渾成。”諸家所論,未嘗專屬一人,而求之兩宋,惟片玉、梅溪,足以備之。周之勝史,則又在渾之一字,詞至於渾而無可復進矣。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

    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讀先生之詞,於文字之外,須更味其音律。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兩宋之間,一人而已。

    周邦彥詞被推崇到兩宋第一的高度。

    為什麼李清詞《論詞》裡沒有提到周邦彥?

    李清照生於1084年,比周邦彥小27歲,《論詞》一文未詳作於何年,從文中觀點看,筆者估計應作於南渡之前。原因是:

    南渡後的李清照,生活困頓,孤苦流離,心靈大受創傷,大部分時間沒有安定生活,應該難得有閒情來寫詞論。

    她晚年寓居杭州,開設學堂教小孩子詩詞,生活算是安穩下來,這時候寫一下詞論,倒是有可能的。但其時北宋江山淪陷,朝廷偏安,李清照經家國鉅變,身心歷盡痛苦,心境大異,筆者認為,一方面,亡國之痛,應該會令她對於詞的題材的看法有所改變,不再排斥“言志”的成分,進而對於“詩化之詞”也不那麼抗拒;另一方面,《論詞》一文洋洋灑灑,旁徵博引,列舉了五代以來幾乎所有著名詞人,一一指出其不足,這種意氣風發的行文風格,更像是少年口吻。

    而南渡前的李清照,有時間,有閒情,有興趣,撰寫詞論文章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如果是南渡前所作,極可能其時周邦彥尚在生,那麼“當世不論”,她避談周邦彥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周邦彥貴為大晟府主官,詞壇地位高,李清照也未必想得罪他,或者這也正好能夠解釋為何她會評論與周邦彥同時代的賀鑄而不評論周邦彥了。

    當然,這純屬筆者猜測,真相如何已不可考。

  • 4 # 煙花三月是隻貓

    被稱為詞中老杜的周邦彥水平到底如何,為什麼李清照的《詞論》沒提到他?

    周邦彥的詞,被稱為“詞中老杜”,這是對他的詞的高度讚揚,也指出他的詞作的水平在詞人中的崇高地位。

    周邦彥是一個怎樣的人

    周邦彥是北宋末年人。公元1057年,周邦彥在杭州誕生。他的家境殷實,有一個對讀書很敬重的父親。周邦彥從小讀書多,文章寫的好,受到父親的溺愛。

    年輕時候的周邦彥在鄉間的名聲不好,大家都覺得他“年少輕狂,恣意放浪”,就是一個不良叛逆性格的少年吧。因此參加科舉考試時,政審就沒過關,鄉里沒有開政審合格證,他就直接失去了考試的資格。

    當然,天無絕人之路,宋神宗元豐二年,23歲的周邦彥來到當時的首都汴京,順利的考上了當時的太學,而上太學,根據政府規定,優等生可以不用參加科舉考試,直接授官的。

    對於這樣的機會,周邦彥卻不是十分在意。他少年時代就養成的性格,一時半會也不會改變。他流連於秦樓楚館,忙著給那些歌姬舞女填詞譜曲,而且根據自己的現實經驗,寫出許多大尺度的“香豔”之詞。

    殘朱宿粉雲鬟亂,最好是帳中見.......

    寶髻玲瓏欹玉燕,繡巾柔膩掩香羅......

    蘭袂褪香,羅帳褰紅,繡枕旋移相就……

    香豔尺度之大,基本是可以驚掉人的下巴的。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5、6年。

    1804年,周邦彥的機會來了。他在一次“徵文”比賽中,對宋神宗歌功頌德,讓宋神宗讀了非常受用,立馬把他升為“太學正”,就是太學裡的教導主任。直接由學生變成主任,關鍵是好賴也算幹部了。

    周邦彥更加春風得意,按照自己的風格寫了更多的詞。

    可惜好日子沒多久,過了一年,宋神宗死了,周邦彥也就被外放的其他地方,做了一些小官。這時他也已經人到中年,年少時的輕狂少了許多。

    十年後,宋哲宗繼位,周邦彥回到首都。

    他不在汴京的這十年,在大家的口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那篇吹捧文,已經圈粉無數。

    為什麼周邦彥能火呢?主要是周邦彥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北宋,是中國社會市民最會玩的時代,他們有體育博彩,有茶館聽書,當然也有歌廳聽歌的習慣。

    而且這些市民的文化素養也極高。在歌廳聽歌的,對歌的旋律和歌詞都有較高的要求,周邦彥就應運而生了。

    周邦彥的詞的地位

    周邦彥的詞,主要是在詞律和詞的雅化兩個方面貢獻大。

    詞律的律,就是音律的意思,所謂詞律,就是指寫詞要和音律。但是,不是每一個寫詞的人都精通音律。不懂音律的人,寫了詞,就沒有辦法傳唱,也就不會流傳很廣泛。

    周邦彥的貢獻是,他制定了一些格律,即使你不精通音樂,但是按照他制定的這個格律來寫詞,就合乎音律。這樣人人都可以填詞了。

    我們今天寫詞,也叫填詞,填什麼呢?當然就是已經固定好了的詞的音律。這樣好多優秀的詞人寫的詞,就可以流傳下來,我們今天才可以看到這麼多精彩的宋詞。

    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他的貢獻是巨大的。

    另一個就是詞的雅化。在大眾能廣泛創造詞之前,很多詞主要是由精通音律的教坊樂工寫的,雖然也許朗朗上口,但是卻往往“詞語塵下”,粗俗,不高雅,讓人沒辦法讀下去。

    周邦彥剛好既精通音律,有是文人,寫的詞用語高雅,寫出來的詞,既有美感又有節奏感,當然在重視文化氛圍,又崇尚娛樂休閒的宋代,受到追捧。

    正是因為這兩個重大的貢獻,後世的人,對周邦彥的文學地位,給予高度的評價,才認為他最為是“最為詞家之正宗”“兩宋之間,一人而已”“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這個評價也不為過。

    因為杜甫對詩歌的格律化貢獻大,周邦彥對詞的格律貢獻也巨大。

    簡單說來,周邦彥的地位,就是連線南北宋,引領了一代詞風。

    周邦彥的詞,在內容上的硬傷就是題材單一,無非就是些男女的卿卿我我之類的事情,格調不高。這也就是我們知道的他的詞很少的原因。

    但是他的詞在形式上卻幾乎近於完美。讀起來抑揚頓挫,給人以特別的美的享受。

    王國維先生,開始對周邦彥的詞,在內容格調上不高,也有批評,但是後來,真正研究了周邦彥,對他又有另一番評價,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中,還有這樣一段話:

    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 時而明快,時而凝重,既平易無雕琢,又不失樸厚典雅,且迴環曲折中,自有一番沉鬱頓挫之妙。

    李清照的《詞論》為什麼沒有提到周邦彥?

    我們首先看一下,李清照的《詞論》是一本怎樣的書?

    《詞論》是李清照的一本關於詞的研究的理論著作。在這本書裡,李清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詞,別是一家”,這是李清照第一次把詞單獨列出來,讓它成為和“詩”的地位一樣的文學體裁,在之前,人們都把詞叫“詩餘”,是一個不上臺面的體裁。

    在《詞論》裡,李清照提出了詞的一套標準:

    .首先詩歌要協律,這樣蘇軾這樣以詩為詞,不協音律的,就不行了。

    陸游給蘇軾辯解,他在《老學庵筆記》說:

    則公(蘇軾)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這個辯解也說明,蘇軾的很多詞,是不合聲律的。當然不和李清照的要求,不是好詞。

    .詞要高雅,這一點柳永就中標了因為我們讀柳永,發現他最喜歡用俗詞,“念,恁,那堪”等詞,都是北宋當時的俗語,但在柳永的詞裡是經常出現。這就是李清照批評的“詞語塵下”。

    .詞需要渾成,不喜歡那種只有一句出色,其他平平的作品,比如宋祁,張先(張先寫得好的不就是三影嗎?)等人。“有妙語而破碎”

    .詞要鋪敘,鋪敘的話,小令基本上和鋪敘無緣了,晏幾道這樣只寫小令,沒有長調作品的就不行了。

    .主情致,主要指出秦觀和黃庭堅的缺點。“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

    .尚故實,不滿秦觀和黃庭堅。

    .詞需要重典 就是寫詞要重視典故的運用。

    當然,這也是李清照的一家之言。為什麼沒有提到周邦彥呢?

    原因很簡單,李清照的詞的標準,就是周邦彥的詞的追求。前面我們分析了,周邦彥寫詞,注重詞律,重視詞用語的高雅。他的詞作基本符合李清照對詞的幾點要求。

    李清照點名批評的那幾位,都是有違規現象的,但周邦彥做的都很好,所以就不用點名了。

    當然,不批評,也可以提名誇獎一番,但是顯然李清照沒有提及,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李清照寫《詞論》的時候,周邦彥還沒有成名,在李清照的眼裡,他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詞人,是不能和她提到的那些大家相提並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助聽器佩戴不起來,有什麼好方法佩戴助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