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溯歷史傳奇
    康熙帝(玄燁)之所以擒鰲拜也是“殺猴給雞看”立威而已,殺一儆百。康熙其實並未殺鰲拜,只是用“手段”將鰲拜智擒,並囚困,而且善待了鰲拜的一家老小。康熙帝:康熙八年三月初七深夜,你與頒佈而善等六人密謀篡逆,當時你們沒人掌中寫一策,另外五人掌中都寫了“廢”字,只有你的掌中寫了“隱”字,就憑這一點,朕不殺你。

    相信看過《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鰲拜其實一直都是忠心皇族的,他的忠心自從皇太極開始一直到康熙帝(玄燁)都未曾變過,為什麼這樣說呢?

    順治帝(福臨)在位時,鰲拜已位居輔政大臣(當時排名第四),但因鰲拜是武將的原因,手握實權,其他三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遏必隆、索尼都對鰲拜敬畏三分。

    首先我們列舉下康熙帝(玄燁)親征時的腐敗政績:

    1,圈地:擴軍兼營,以土易土的名義,大肆圈佔民間土地,強迫佃農繳納田租賦稅,據統計民田與國土總計130餘萬頃,

    2,亂政:專權獨政,賣賣官位,濫用私權,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以上雖屬實,但是不足以證明鰲拜有篡逆之心,這些均是鰲拜中飽私囊的私心,多為謀財集權,並無廢帝自立的反叛之心。

    就算在班布林善煽夥同其他同謀風點火的情況下鰲拜也是再三推辭,情願退“隱”也不願做出大逆不道背千古罵名悖逆之事。

    直到班布林善帶兵撞殿門口喊前來救駕的時候鰲拜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上當了,從始至終都是一顆被人利用和擺佈的棋子,班布林善才是最終的指使者和篡逆人,才是真正想廢帝自立的人。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鰲拜從皇太極到被康熙帝(玄燁)所擒的赫赫戰績:

    鰲拜,原名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高居清朝的三代元老,人稱“滿洲第一勇士”。

    鰲拜跟從皇太極一路衝鋒陷陣,生死同歸,一路殺來,戰功赫赫,皇太極視鰲拜為其心腹。

    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崩逝,多爾袞高居攝政王,黨同伐異,而鰲拜為了維護大清王朝,一直於多爾袞對立,在此過程中也曾因維護索尼獲罪,被罷免官職。

    直到順治帝(福臨)親政後,發現鰲拜,索尼等人為忠臣,才委以重任,被任命為輔政大臣,曾發誓誓死效忠大清,輔佐康熙帝(玄燁)。

    一個字救了鰲拜極其家人的命

    “隱”,就是這個字讓康熙帝沒有對鰲拜痛下殺手,相信康熙帝(玄燁)也是真心相信鰲拜不是真心篡逆,而是被人煽動,權迷心竅,也是為了自保不得已而為之。

    鰲拜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為了自己做皇帝而謀反,而康熙帝並沒有殺鰲拜,只是將其終身囚禁,鰲拜最終老於大牢之中。

    個人認為鰲拜索然結黨營私,謀取私利,但是並未有廢帝自立的想法,自皇太極起家開始,屢立戰功,也曾以身擋刀劍救過順治帝(福臨)的性命。

    我們電視劇裡看到的劇情,多是導演為了滿足群眾的眼球而誇大其詞,虛設的畫面。

    聽完我的分析,大家對鰲拜是否有新的認識呢?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從以往我們接觸過文學和影視作品,鰲拜通常是以反面形象出現的。

    從歷史的記載看,鰲拜非常優秀,能文能武,他為清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鰲拜最終走向覆滅,主要是因為君臣權力爭奪而導致的。

    透過《清史稿·鰲拜傳》和其它方面的一些資料,我們把鰲拜的波瀾起伏的人生歷程簡要敘述一下,從中逐步分析鰲拜最終走向覆滅的真正原因。

    1、將門虎子

    鰲拜,鑲黃旗,瓜爾佳氏。

    鰲拜出身高貴,起點很高。鰲拜的伯父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這太著名了,功勳赫赫。鰲拜的父親名叫衛齊(漢名:丁錦華),被皇太極封為遊擊,進入了十六章京之列。皇太極對衛齊非常信任和倚重,皇太極率兵出征,就讓衛齊留守盛京任八門總管。

    鰲拜很年輕就從軍了,最初在軍中是任“巴牙喇壯達”的職位。

    “巴牙喇壯達”是什麼官職呢?就是護軍校。雖然是個下級軍官,武職只有六品,但責任重大,負責皇帝的護衛隨從,有機會在皇上眼前展露頭角。

    2、屢立戰功

    鰲拜不負期望,他的表現不錯,得到升職――“牛錄章京”。在八旗制中這是個基層武官,就是後來的“佐領”,八旗制軍民一體,“牛錄”是個基本單位,“牛錄章京”就是最基本的軍民單位的首領,大約管轄著三百多號人吧。

    “甲喇額真”就是參將首領。鰲拜在部隊上當小官了。

    崇德二年時候,鰲拜參加了渡海攻打皮島的戰役,表現勇敢,立了戰功,就被提升為“梅勒章京”。

    “梅勒章京”相當於副將,升了兩階,也說明鰲拜立的功勞不小。

    “巴圖魯”滿語就是勇士,類似於現在的戰鬥英雄稱號。不但武藝高強,鰲拜還很勇敢。

    鰲拜參加了松錦大戰的戰役,開始是隨著濟爾哈朗包圍錦州城,圍困明朝祖大壽部。明將洪承疇率援兵來救,鰲拜奉命圍點打援,衝擊洪承疇部,五戰五勝,斬獲頗多,立下了首功。

    這次鰲拜晉升成為了“巴牙喇纛章京”,就是後來的“護軍統領”,相當於前敵司令部的警衛團長。

    清軍五進中原,鰲拜曾經隨阿巴泰參加過進入明境的戰鬥,回軍途中還打敗了吳三桂。

    鰲拜這次升官至“昂邦章京”,這就厲害了,大約相當於明朝的總兵官。手中掌握有一定兵力了。

    3、扶保順治

    就在鰲拜升為“昂邦章京”的這一年,皇太極急病駕崩,和他老爹一樣,臨終前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就導致清朝內部掀起了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清朝各方勢力面臨內鬥和分裂的危險。

    鰲拜參與到了這場政治鬥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清史稿·索尼傳》中這樣記載:索尼、譚泰、圖賴、鰲拜等一幫領兵的武將結成同盟,要擁立先皇的兒子繼承大位。在會場外,他們安排了重兵,以防有變。阿濟格和多鐸是多爾袞的兄弟,他們想讓多爾袞繼位。見多爾袞猶豫不定,多鐸說:“你若不想當,那就讓我來,先祖努爾哈赤遺命名單中也有我的名字。”

    多爾袞諷刺道,“遺命中也有豪格的名字啊”

    這說到關鍵點了。多爾袞方面的底線就是堅決不能讓豪格繼位。

    後來,各方妥協,皇太極幼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北韓史書《沈館錄》記錄了當時的兇險情況:索尼和鰲拜等人帶著兵器走進了崇政殿。他們以武力威懾,堅決要擁立皇太極的骨血,而決不容許多爾袞兄弟奪取帝位。

    鬥爭終於在雙方的妥協中解決,六歲的福臨登上皇位。多爾袞沒能坐上龍椅。

    所以說,鰲拜為皇太極這一系的帝脈相承是立下了大功的,沒有鰲拜和眾武將們冒著生命危險和殺身大祝去努力爭取,年幼的順治就不可能登位,也就肯定沒有後來的康熙坐上龍椅。

    4、屢受打壓內部穩定了,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總領大權。

    這段時間,明朝內部發生了驚天鉅變,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吳三桂開關,清軍進入中原,順治入北京坐殿。

    但局勢仍然不明朗,各方反抗勢力十分強大。多爾袞初攝大政,也需要穩定,鰲拜隨前部從龍入關,繼續征戰四方,再獲攫升,進位一等“昂邦章京”。

    順治二年,鰲拜隨阿濟格進入湖廣,追擊李自成,又進入四川,擊敗了張獻忠,為大清鼎定中原,鰲拜立下汗馬功勞。但卻再也沒有能夠獲得晉升。順治五年,清朝基本上就坐穩了江山,而對鰲拜的打擊報復也就接踵而至。

    鰲拜論罪下獄,差點被問斬砍頭。多爾袞栽到他頭上的罪名居然是“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

    這不就是胡扯淡的事,如果說當年有這個可能,但到了現在還拿這說事,就是很明顯的報復。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多爾袞的一種試探,想觀察一下其他將領的反應。

    讓鰲拜以罰金贖身,獲得了自由。

    受了巨大的委屈,鰲拜仍然任勞任怨,繼續作戰,屢次率兵擊敗了姜鑲,攻克孝義。

    兩年後,有功不賞,鰲拜又被多爾袞貶職了。

    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鰲拜忠於的是清朝,是順治,皇太極的後裔,而不肯效忠於多爾袞。

    5、託孤輔政 多爾袞死了以後,順治當權,鰲拜才再次獲得了升遷,被順治重用。因為他忠於當今皇帝,反對多爾袞一派。順治皇帝駕崩以後,臨終託孤,鰲拜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受遺命成為了輔政大臣。

    這是幼年的康熙登上皇位,以前的歷史記載都說的是鰲拜的各種功勞,但從他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史書上就只記載鰲拜是如何幹壞事了。

    從這一刻起,在史書上,這個屢立戰功的忠勇之士就成了無惡不作的大壞蛋。

    當然,做為歷史愛好者,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待問題,那就看看鰲拜幹了些什麼壞事吧。

    6、打擊政敵這事有,無非是朝堂上爭權惡鬥,沒有誰正義誰邪惡之分。

    7、圈佔土地“跑馬圈地”又不是鰲拜發明的,以前兩黃旗失勢的時候,他們吃了虧,現在要把便宜討回來。

    8、抑制蒙部偷馬是小事,聽不聽話,站隊正不正確才是主要的。

    9、班行首列這其實是比較扯淡的事了。有時候你站到了最前面,比較突出,並不是因為你向前走了一步,還有一種可能是其他人集體向後退了一步。

    鰲拜錯就錯在,他沒跟著大夥向後退一步。

    10、結黨營私朋黨,歷來為朝堂君主所不容。犯了這一條,沒有好果子吃。

    當然,結黨為公也有,結黨為私也有。

    11、上阻天聽不允許某朝臣上奏,這個情況也有。

    12、控制官員的升降和排程康熙親政以後,仍然繼續給鰲拜以升遷。鰲拜獲封一等公,還加太師,這也是他一生最高的階位。

    但是,這時候已經是康熙親政了啊,升了你的位置,難道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嗎?那就是“杯酒釋兵權”,用榮華富貴換出你手中的權力來。

    但鰲拜也不知道是有意無意,到底心裡明白不明白,他絲毫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這就導致了君臣雙方由於權力之爭而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君臣反目。強請除授,擅自加諡,這是明顯不肯放權了,沒有將康熙放在眼裡。

    13、走向覆滅康熙八年,鰲拜終於出事了,他被列了大罪三十,獲罪父子被囚。

    久經沙場的老將,又在朝中掌大權多年,居然連點抵抗力都沒有,束手就擒。看看給鰲拜定的三十項大罪:當然,康熙還是很仁慈的,並沒有要了鰲拜的命,而是將他父子二人革職削籍,囚禁了起來。鰲拜就在囚禁中死去。

    到了康熙晚年,鰲拜勢力已經煙消雲散,翻不了天了。康熙又給鰲拜恢復了名譽,追賜為“阿思哈尼哈番”,還對鰲拜的後代給予了關懷。“阿思哈尼哈番”是什麼呢?就是“男爵”,鰲拜生前是一等公爵,現在成了男爵了。降了不少。

    到了雍正年間,幾乎就是徹底給鰲拜平反了,恢復了“一等公”的爵位,還加了封號“超武”,讓他的後代們襲世爵。

    到了乾隆時代,對鰲拜的地位重新稽核,乾隆對爺爺康熙非常崇拜,他的立場又基本上與康熙一樣。所以,鰲拜的地位又下降了。乾隆還對當年被鰲拜打擊和殺害的政敵的後代們給予了關懷。

    透過以上的史料,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鰲拜的一生:

    鰲拜為滿族,為清朝,為皇太極奮勇作戰,屢立戰功,也為扶立皇太極的骨血順治登上皇位立下大功,鰲拜在康熙幼年時竭忠盡智,安定朝局,也有大功。

    在康熙初期,鰲拜利用手中的權力迫害政敵,擅權營私,圈地謀利、交結朋黨,他都幹過。

    康熙親政後,皇權與重臣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而鰲拜仍然不願意放權,導致了君臣反目,鰲拜最終走向了覆滅。

    鰲拜首先肯定是忠臣,他始終忠於大清,也忠於每一任君主,他反對每一任君主的敵人。

    也不能將鰲拜定義為奸臣,殘害忠良才是奸臣,鰲拜打擊的政敵中其實也沒幾個好東西。那是鰲拜得了勢,要是這些人得了勢,鰲拜恐怕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鰲拜也不是個叛臣,他從來沒想著推翻愛新覺羅家的統治,自己當皇帝,他反而每次都是毫不畏懼,冒著生命危險,始終站在君王的一邊。

    但鰲拜確實是個權臣。 而這個“權”字害了他的後半生。

    他的思想還停留在開基創業的時代,而沒有意識到,時代變了,君主也換了。

    鰲拜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透過努力奮鬥,不斷建功立業而得來的。但在皇權時代,他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皇權”的基礎上。

    要記住,無論你曾經有什麼樣的功勞,什麼樣的付出,什麼樣感人的事蹟,就在君主認可的那一刻起,就永遠成為了過往,煙消雲滅了。別人可以提起,自己可千萬不能憑以為恃。

    想當權臣,不僅要握緊手中的印把子,更要握緊手中的刀把子,但自明清以來,這個刀把子,任何權臣都已經握不住了。

    這就是鰲拜走向覆滅的原因。他用自由和生命再次驗證了這條巔撲不破的真理。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康熙八年,清聖祖擒拿鰲拜之後,並沒有將其誅殺,而是囚禁了起來,不久鰲拜在囚禁中死去,多半是憋屈死的。但是,死得這麼快,也不能完全排除是清聖祖耍的兩面派,一面對外宣佈赦免鰲拜死罪以安撫人心,一方面又派人讓鰲拜“暴斃”。不過,個人更願意相信是前者。

    那麼,鰲拜到底算忠還是奸呢?首先從鰲拜的歷史說起。鰲拜,瓜爾佳氏,出身滿洲鑲黃旗,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親侄子,也算是妥妥的“革命二代”了。鰲拜很早便進入軍旅,從皮島之戰到松錦大戰,跟隨清太宗出生入死,屢立戰功。但是,其最大的功勳並不在戰場,而是在政治舞臺上。崇德八年,清太宗去世,多爾袞、豪格爭位,作為清太宗親掌的兩黃旗將領中的重要代表,鰲拜和索尼、譚泰等人牽頭,堅決反對多爾袞即位,要求即位者必須為清太宗之子。實際上,此舉有變相支援豪格的味道。但是,最終,在多爾袞、豪格雙方妥協之下,由清太宗第九子福臨,也就是清世祖即位。換句話說,鰲拜等人的舉動,對清世祖能夠即位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也成了鰲拜人生的重要轉折。

    多爾袞以皇位換實權,成為攝政王之後,開始清算鰲拜等人。鰲拜遭到多爾袞打擊、迫害,多次被“論死”,卻又奇蹟般地沒有死成。最終,命大的鰲拜熬死了多爾袞。之後,鰲拜時來運轉,被多爾袞打擊、迫害越重,在清世祖眼中就是對自己越忠心,於是開始大肆重用鰲拜。順治十八年,清世祖臨終前更是遺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政。可見,在清世宗眼中,鰲拜是信得過的。至少在清世祖去世之前,鰲拜絕對是忠於清世祖的,否則清世祖也不可能有此安排。

    但是,人的腦袋是跟著屁股走的。屁股底下的椅子變了,想法也就跟著變了。順治年間的鰲拜對於清世祖畢恭畢敬,但是面對著清聖祖一個幼童,自恃功勳卓著的鰲拜有點目空一切了,有點不把娃娃皇帝當回事了。加之後來索尼去世、蘇克薩哈被鰲拜整死、遏必隆當起了縮頭烏龜、明哲保身,四個輔政大臣實際上只剩下鰲拜一個。自此,鰲拜的權力達到了巔峰。這個時候,被權力和地位衝昏頭腦的鰲拜有些飄飄然了,已經不太把清聖祖這位“小皇帝”放在眼裡了。但是,平心而論,鰲拜雖然霸道、抓權,其出發點還是好的,起碼他還是想讓清王朝向好的方向發展。從這一點來說,鰲拜算得上是個“忠臣”。

    說到底鰲拜對於清聖祖而言並沒有人身安全和皇位的威脅,甚至連失去地位和權力的威脅都沒有。實際上,清聖祖果斷拿下鰲拜,只是因為鰲拜對自身的權力造成了掣肘,他想做的無非兩件事:一、拿回鰲拜手中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二、利用鰲拜事件立威。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清聖祖抓了鰲拜卻沒有殺了他的原因之一,因為二人之間只是權力鬥爭,卻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鰲拜對自己的父親清世祖和清王朝而言是有大功的。加之鰲拜的私黨並不十分強大,換句話說,鰲拜雖然培植自身勢力,卻並沒有野心,並沒有過多培植私人勢力。

    同時,鰲拜作為“革命二代”,對於他的處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關係到清聖祖如何對待開國元勳後代的問題。既然鰲拜被擒拿後,清聖祖收權、立威的目的已經達到,也就沒有必要再殺了鰲拜,增加不必要的麻煩了。鰲拜算不算“忠臣”不好說,但起碼算不得什麼“奸臣”,甚至連霍光那樣的權臣都算不上。畢竟,鰲拜再弄權也沒有行霍光那樣廢立皇帝之事。甚至連清聖祖本身也沒有把他劃入奸臣的序列。清聖祖去世後不久,清世宗便變相為鰲拜平反了。再之後,清高宗正式給鰲拜平反。

  • 4 # 船伕

    鰲拜只不過是康熙樹立威信的墊腳石,工具而已。鰲拜如果是忠臣,那就要有被皇帝當登天梯的覺悟,如果是奸臣,那就更要把他打倒了。

    所以你會發現是忠臣或者是奸臣,在帝王眼中並不那麼重要。說句更實在的話,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中,都是以寫史書的人的角度,來評價忠奸的。

    而寫史書的人都是什麼人呢?沒錯,大部分都是儒生,所以我們看到的明史中東林黨似乎都是大忠臣,一直被閹黨迫害。

    但事實上呢,東林黨一個個比誰都貪,都是各個地方的豪強。當然了,閹黨也貪。不過在東林黨眼中,皇帝是可以換的,滿清還是大明,誰來還不得依靠仕伸大地主治理地方,讓出一部分利益出去就可以了,所以對抗滿清,東林黨是最不上心的。

    反觀太監,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只聽說前朝妃嬪宮女可以挑漂亮的留下,沒聽過太監還會全盤接受的,即使僥倖能留下,也會淪為最低階的傭人。因為太監靠的就是皇帝的信任,皇帝不在了,太監自然就成了無根之萍。

    因此,在明末抵抗滿清的問題上,閹黨頭目魏忠賢還是很支援,把從江南東林黨手中搶出來的銀子沒怎麼打折扣的就用到了遼東前線!

  • 5 # 君發劉軍

    每一個皇上都願意用聽自己話的人,能幹的大臣,奴才,自己喜歡的人,一般年輕人都不喜歡老頭兒,每個年輕人在沒有成熟以前,都不願聽老頭老太太羅嗦,這就是鰲拜倒黴的原因,一個人一旦失寵,皇宮裡的奴才,就會狗眼看人低,而鰲拜是個心高氣傲的人,那受不了奴才們的冷嘲熱諷,他自然而然的就氣死了,活不下去了,所以本人認為,鰲拜是氣死的

  • 6 # 雍親王府

    實事求是的說,鰲拜還是為大清王朝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的。

    說到鰲拜的功勞,人們第一時間就是想到了對於整個大清王朝的武功。

    從皇太極時期起,鰲拜便躍馬揚鞭為大清王朝的一統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攻克皮島,到松錦大戰,再到揮師入關剿滅李自成、征討張獻忠,鰲拜可謂是功勳卓著,並且早在皇太極時期就被封為了“第一巴圖魯”。

    但是,這僅僅是鰲拜功勞的一個方面,鰲拜最大的功勞和貢獻,則是在幫助大清王朝渡過了清朝初年非常艱苦的歲月。

    要知道順治皇帝留給康熙皇帝的,實際上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爛攤子,一方面,要面對遍佈南方各地的殘存抵抗力量;另一方方面,大清王朝的內部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財政問題與吏治問題。

    為此,鰲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在軍事上做出了重要的調整,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康熙剛剛繼位後,鰲拜等人也就此宣佈“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始對全國的軍事行動進行節制。這個時候的仗再打下去,國家的財政承擔不起,並且還會遭到廣大漢民族群眾更為激烈的反抗和反對,將更加不利於國家的安穩。因而就此放棄了窮兵黷武的鎮壓以及向外擴張,而是將重心放在了整頓吏治和恢復國力上。

    其次,鰲拜積極主張整頓吏治。

    鰲拜嚴格執行多爾袞在1647年頒佈的 “四格六法”的官員考績辦法,透過考核不斷淘汰不合格官員,提高辦事效率。僅1667年一年之內,鰲拜就將563名官員革職,裁撤了各省大小衙門官吏3849名,極大的精簡的官員隊伍。

    鰲拜還專門頒佈法令,監督地方督撫一級的封疆大吏的施政,並且對於官員的貪汙腐敗行為,要求“從重治理”。

    再次,就是大力發展經濟,恢復恢復生產方面。

    一來,鰲拜積極推行獎勵墾荒,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湖廣填四川”,透過鼓勵、支援向四川進行移民開墾,使得四川一躍成為全華人口大省,同時為四川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來,就是鰲拜實施的“更名田”制度。“更名田”涉及到的是兩種性質的土地,第一種是明朝皇室和藩王的土地,第二種是無主荒地,將這些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進行耕種,而涉及“更名田”的土地範圍遍及全國共計有超過20萬公頃,佔到全國當時可耕種面積的二十分之一。因此,“更名田”制度在極大的緩解了滿清政權統治階層與廣大農民矛盾的同時,也將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生產發展。

    由此可見,鰲拜對於大清王朝始終都是忠心耿耿,並且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的,所以不能將鰲拜列為奸臣之列。

    實際上,鰲拜的專權有著其必然性,而康熙與鰲拜之間的矛盾也只是滿洲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上的矛盾。

    順治十八年(1661年),彌留之際的順治皇帝安排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

    而這四人之中,索尼,滿洲正黃旗旗人;蘇克薩哈,滿洲正白旗人;遏必隆,滿洲鑲黃旗人;鰲拜,滿洲鑲黃旗人。所以出自兩黃旗的索尼、遏必隆、鰲拜很自然的就站在了一起,將蘇克薩哈孤立了起來,因而蘇克薩哈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其他三人的共同打壓和排擠。

    雖然索尼是首輔大臣,但是此時的索尼年老多病,長期處於告病狀態,在朝堂之上的鰲拜就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其代言人和權力行使人。遏必隆那就更不用說了,他與鰲拜本就都屬於鑲黃旗,再加上遏必隆本就是有勇無謀,所以也是長期依附於同為名門之後的鰲拜,唯鰲拜馬首是瞻。

    在此情況下,鰲拜獨掌大權也就變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康熙與鰲拜的矛盾焦點在於康熙已經親政的情況依然把持著朝政,甚至還擅殺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在直接威脅到皇權統治的同時,對於康熙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感和威懾力,這一點最終造成了康熙下定決心來除掉鰲拜。

    這樣就說明,鰲拜與康熙之間的根本矛盾,只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皇權與掌權大臣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的原因在於已經完成輔政使命的鰲拜,在康熙親政之後遲遲不願將手中的權力交還給康熙,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康熙將鰲拜監禁了起來,並沒有處死鰲拜,康熙及其後世皇帝也對鰲拜進行了平反。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在索尼的兒子索額圖的全力協助之下,在武英殿透過十多個布庫少年智擒鰲拜,並且當眾宣佈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決定處死鰲拜。然而作為“滿洲第一勇士”,又是“第一巴圖魯”的鰲拜掙脫了控制他的布庫少年,脫下了自己的上衣,露出了滿身的傷痕,康熙皇帝不免為之動容,最終改為將鰲拜囚禁起來。兩個月後的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鰲拜在獄中是鬱鬱而終,結束起跌宕起伏的一生。

    年輕的康熙皇帝為自己能夠除掉鰲拜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興奮,並將其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件功績加以炫耀。然而,過了三十多年後,康熙皇帝終於明白了鰲拜的功績與付出,但是礙於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將鰲拜的家人洗脫了罪名,進行了重新的錄用,並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恢復了鰲拜的名譽。

    而在康熙去世後,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更是為鰲拜做了徹底的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和地位,並且恢復了鰲拜一等公的爵位,由其子達福襲承,並將其任以正藍旗滿洲副都統。

    到了乾隆朝時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鰲拜的功過是非,最終中和了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對於鰲拜的評價及封賞,重新釐定鰲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鰲拜一案也就此蓋棺定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群直言他給火箭的暑假作業打90分,如何看待莫雷在2018年夏天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