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林知青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群雄一邊去,三國我先來

    在中國綿長的歷史上,這三國可以說是最亂的歷史之一了,但卻因一部《三國演義》又使得這段歷史成為華人最為熟悉的一段,即使在窮鄉僻壤也會見著幾個能同你掰飭之人,而且是人人心中有三國,對其中的人物各有各的見解,但對其中的一個人物那是絕對地看法一致,這個人就是董卓。

    對董卓的認識,那可以說是把最壞的詞句堆在他身上都不為過,這都是拜《三國演義》之功,其實這肯定是不全面的,一個大大地壞人,如何有那麼些人跟著他瞎胡鬧;一個大大地惡人,如何死後那蔡邕還哭得那麼傷心;還有一個更大的疑團,他跑到京城幹嘛來了,是想當皇帝嗎?

    不管對《三國演義》再有研究之人,對董卓的瞭解也僅限於他入洛陽後的作為,至少這是不全面的,可以說,我們現在知道的董卓,只是他後期的表象,而對他整個的思想脈絡,還缺乏一個全面的認識,所以,要全面瞭解董卓,必須要看《三國志》及其它正史才行。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董卓,字仲穎,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其種種的暴行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立挾持漢獻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他生性兇殘,犯下諸多罪行,引致全國其它割據軍閥發動董卓討伐戰,董卓本人則被朝內大臣聯合其部下設計誅殺。

    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與朝廷流離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據屬地完全脫離中央控制,開啟三國時代。

    早期的董卓只是一個邊地農民的後代,他當時出生的隴西臨洮是中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時人稱之為“邊鄙”的涼州,其父親擔任過縣尉,應該是如《水滸》中朱仝武松一般的人物,類似於捕快頭目;而此地“土地瘠埆”的自然條件,加上東漢時期涼州的長期戰亂,所以此地民風彪悍,青壯年之人皆長於騎射,所以,這是個出將領和豪傑之地。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涼州緊鄰羌族聚集地,羌人性格豪爽,尚武彪悍,而董卓生得高大威武,體格強壯且同羌人一樣,有著豪爽的性格,他與這些羌人經常來往,結交了許多羌族酋長朋友。

    長期與“羌胡”雜處,董卓甚至後來被人們視為“羌胡之種”而蔑視之,但這對董卓來說是無所謂的。他家裡應該說來還算是富裕,至少是有田有牛,吃喝不愁,從小董卓就養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

    朋友來了,沒有什麼招待的,把家中正在耕作的牛直接宰殺來招待就是了,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殺耕牛可是大罪,可董卓卻不管不顧,為朋友兩肋插刀都行,何況一頭牛了。所以,他這樣的性格和作派使得很多羌人對他很是佩服,也漸漸在周邊有了影響,並逐步成為小有號召力的人物。

    董卓後來不種地了,襲其父之職也去當了捕快,因功而被授“兵馬掾”一職,這是一個專設在與少數民族鄰接地區的武職,董卓作為此地的將軍和統帥立功多多,此時的他應該屬於當地豪族勢力了。後來董他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一直到幷州刺史、河東太守。至此時,董卓可以說是官運亨通,平步青雲。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不斷地征戰,使得董卓的勢力急劇的膨脹,逐漸形成了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和漢人的混合軍隊。日趨豐滿的董卓自恃戰功與威望,越來越變得野心勃勃,目中無人。整個隴西便成了董卓的勢力範圍,他不僅掌握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地方軍閥豪強,而且還是朝廷命官、邊陲重臣。

    接下來的事大致可與《三國演義》同步了,少帝繼位,外戚何進主政,與宦官的鬥爭日趨激烈。為了除掉當時以宦官張讓為首的十常侍這個對手,穩固自己的權勢,大將軍何進和袁紹共謀剷除宦官集團,何進於是私自聯絡董卓,讓董卓帶兵進京以期剿滅宦官集團。

    到這個時候董卓的形象同一般地方軍閥無異,也無任何被人指責之處,天下眾人對他還是比較認可的。不僅朝廷對他十分認可,而且他的部下們對他也非常的認可。及至何進被殺,董卓趁機接到少帝,收買呂布殺死了負責保衛京師的執金吾丁原,京都的軍隊由於群龍無首,紛紛被董卓給收編到手。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就這樣,董卓便獨攬了京都的兵權,他平定了宦官之亂,,把天子迎了回來,如此一來,他又獲得了天下人對其的肯定。由於董卓是帶著精銳的兵馬來到京都,又正好趕上朝中百官相互殘殺,因而使他能夠擁兵自重,操縱皇帝的廢立甚至生殺大權。由此董卓成為了位重權高,威懾天下東漢權臣。

    按說任務完成,這董卓就應該回他的西涼去了吧,可是,原來把持朝政的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都被剷除,洛陽城內僅剩下士大夫和他這一枝獨大的軍閥,沒人能制約他了。這請神容易送神難,長期地處邊鄙之地的董卓及部下,一旦來到這花花之地,哪兒還想走噢,便在此“樂不思蜀”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接下來的事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董卓就一塌糊塗了,他廢帝立帝,甚至想當皇帝;他夜宿皇宮,姦淫宮女;他焚燒洛陽,遷都長安;他為了籌集財寶,肆意屠殺;他為晚年生活鑄造鶥塢,縱情聲色;最終身死人手,被後世唾罵。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廢帝之事是董卓成為逆臣的重要一環。他不僅從一個平叛的功臣完全地逆轉,而且與整個士大夫階層為敵,但董卓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呢?是真想當皇帝,或做個權臣嗎?

    要說他想當皇帝,那麼應該找個昏庸的才是,而當初的少帝應該最合適,便於控制嘛,早年他是生長在一個道人之家,沒見過大世面,見到董卓嚇得來話都說不清楚。

    據《後漢書》記載:“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從史料來看,董卓廢立皇帝的目的有兩條:第一,陳留王賢;第二,陳留王曾經被董太后所養,董卓自以與太后同族。他進京後其實就是想當個外戚,所以才想著同董太后聯親,認其當個姐姐,以此來效何進之專權舊事,所以,廢帝之事並不是為了篡權,雖然其中也是有點小私心,但大體上還是為了天下太平之公心。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廢立皇帝這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最大的忌諱,會引發無數的爭鬥,無數的利益紛爭。你說你是忠心,誰又會相信你是真心?再說了,董卓廢帝之後東漢中央的大權幾乎全部歸屬於他,這就極大地得罪了原來中央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怎會任由來自“邊鄙”的人搶班奪權?所以董卓就被這些大臣罵為謀逆之臣,罵做“董卓無道,陵虐王室,禍加太后,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宮廟焚燬,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

    董卓如果想篡權就必定會大力扶植自己的勢力,給自己的有功之臣或心腹以封賞,安插自己的親信到各個重要部門,但現在沒任何資料顯示他有此行為,他除了給自己不斷地加官進爵外,對其部屬則一如舊制,這也是很讓人疑惑之事。

    他對士大夫階層是極盡巴結之能事,儘管肆意屠戮中央官僚也是其罪狀之一。但殊不知,他進京後禮賢下士,加封了很多的原來朝中的官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蔡邕,而蔡對他也是感恩戴德,這才有了他死後蔡大慟之為;他還追封陳蕃、竇武等被黨錮的賢士,而且對自己的西涼部屬行抑制之事。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但他是被那些士大夫看不起的,即使重用也不為所動,董卓也殺過兩個官員,原因是他們舉薦的人加入了反董聯盟,但是殺後據《後漢書》,他是“旋亦悔之”。可見,他內心還是不想動殺心的。

    但是,他畢竟是大權在握,專橫跋扈,特別是廢帝之事讓很多人離心,紛紛出走,這其中就包括曹操、袁紹這些人,而他也並沒有加害其家屬,反而追著追著地要給他們加封官職,其用心也著實良苦。

    董卓最後還是將被廢的少帝殺了,但這其中是有隱情的,當時是袁紹彙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不承認董卓所立的漢獻帝劉協,要恢復少帝劉辯之帝位,而有資格繼承帝位的只有這兩人,董卓的意思是,我將這劉辯殺了,逼得你們不得不承認我所立之漢獻帝劉協,這是政治謀略而非殘暴所為。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董卓還有一大罪狀是姦淫宮妃,據《後漢書》記載:“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這個是正史,不好說其是空穴來風,只能說是記載有誤,睡幾個宮女之事肯定是有的,但姦淫公主怕是木有,因為漢靈帝僅有一女,封為萬年公主,但是根據漢朝規定,公主十四五歲就要下嫁,按照年齡推算,這時萬年公主不可能還在宮中。

    至於是其它公主,如漢桓帝的女兒也不可能,因為這時候漢桓帝最小的公主都四十多歲了,早已嫁人為妻,這恐怕是因為說董卓是“夜宿皇宮”而想當然之事吧。

    寫了這麼多,並不是說想要替這董卓翻案,他是嚴格意義上的壞人,鐵板魷魚的暴虐之人,只是覺得後世因為其壞其惡,而將其它本不屬於他的壞和惡疊加在他身上,這就有些不太妥當了,如那著名的商紂王一樣。

    董卓只是一個西涼的地方軍閥,於文化當然是不沾邊的,他仗著拳頭硬,而其它地方勢力一盤散沙之時,趁著東漢朝廷混亂之時想做一個如霍光一樣的權臣,而對他所得到的,儘可能地固定下來,大家都維持原狀,這是最好的形態。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但軍隊是要吃飯的,大家跟著你混自然是要撈好處,於是洛陽的富戶和豪族肯定就會倒黴了,一旦開了殺戒就不可收拾了。而且洛陽又處四戰之地,離他老巢又遠,於是遷都時又將古都洛陽焚燬,挾天子去了長安,這些都是不可饒恕之罪惡。

    其實若無董卓也可能有其它軍閥登臺上演這一幕鬧劇,都是圍繞著皇權來獲取最大之利益,董卓想要掌權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不光是董卓,曹操以及袁紹等人都是打算這麼幹的。但是想要奪取,還不被人反對,自然就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而曹操當初這一點就做的非常好,正是因為曹操輿論工作做的好,所以很多人才會選擇相信他。

    只是董卓出頭早,過於炫耀自己的武力,槍打出頭鳥嘛,於是成為眾矢之的,繼而又是後世一致譴責之物件,他的失敗既是其性格之必然,也是智商出了問題,要是由那後面的曹操來操控,肯定將是另一番風景。

    至於為了貂蟬同呂布反目而被殺之類的故事,就不要相信了哈,那都是假場合,羅貫中說起耍的,小說家言嘛,當不得真的。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 2 # 揚生解史

    東漢未年,朝廷腐敗,宦官弄權,外戚專政。但此時天下還是漢朝的天下,直到董卓的出現,形勢起了變化。

    董卓入京,東漢的統治宣告終結

    何進、袁紹將董卓引狼入室。董卓入京後,迅速掌控了朝政。此時東漢的皇帝徹底淪為了傀儡,可以說,東漢的統治在這時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董卓開創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河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董卓的發明,後曹操將其發揚光大。這也是三國時期一個特點,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調動天下諸侯,從而處在道義的制高點上。

    催生了東漢未年的群雄並起

    由於董卓的倒行逆施,天下群雄組成討伐董卓的聯軍。雖然聯軍最後失敗了,但其中的袁紹、袁術、孫堅、曹操等人,卻藉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

    結語

    董卓終結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

  • 3 # 南政昔風
    ▲早年董卓行俠仗義

    董卓堪稱是是漢末的大人物,和小說中不同,他早年行俠仗義遊走四方,而且董卓武藝高強左右開弓,堪稱猛將。

    ▲董卓出征戰羌兵

    而且董卓早年在對外族的作戰中立下汗馬功勞,他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屢次擊敗外族羌兵,為朝廷立功。

    ▲董卓酒駕有功

    董卓之所以能當上官,並不是用錢財換取的,而是靠功勳,他之所以早期你人皇帝信任,就是因為他救駕有功,不然也不可能出現後來的董卓進京。

    ▲權臣董卓

    在董卓進京之後,便從一個“俠客”變為了權臣,他在朝中說一不二,還收了呂布等親信部將,後期可謂是威震天下的大人物。

    ▲董卓之死

    可以說董卓間接性的促進了三國鼎立的形成,因為董卓的死,才有了眾家英雄的爭鳴天下,逐鹿中原。

  • 4 # 715457390177張建軍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發生了黃巾起義。雖然黃巾起義聲勢很大,但在大漢朝廷的運作下,很快就將大多數消滅了。漢靈帝劉宏去世之後,無論是劉辯還是劉協做了皇帝,因為年齡太小,都不可能掌握權力,當時掌控皇室大權皇舅舅何進無謀,使董卓有機會首先亂政。事實上,與黃巾起義相比,董卓亂政對於東漢的危害更大,難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垮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我們回顧一下董卓之前,兩漢也出現過不少權臣當政,但這些權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要麼是外戚,要麼是宧官龐臣之類的,藉著皇帝的名義把持朝政,從道義上是符合儒家思想的,而董卓不同,董卓一是外官,借皇室混亂的機會擁兵自重,掌握了朝庭權力,且脾氣暴躁、性情粗野、殘爆兇狠,剛一入京就廢殺少帝、何皇后,在朝堂之上侮辱、濫殺大臣,等等這些,名不正言不順,無德無才無謀之人,必將引起普遍反抗。

    董卓亂政造成了什麼危害呢?首先是各地除了在名義上,實際上已經不再受中央統治。如果董卓有雄心還好,但這位在當上太師掌控朝廷之後,反而開始了極樂享受。而此時出身大家族的袁紹、袁術等人,包括宦官之後出身的曹操這樣寒門出身的人,紛紛在各地舉起了反董的大旗。結果很明顯,很多人並不是為了解救漢朝,而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出身較好的幾位紛紛割據了不少地方,從而開始了真正的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到三國一統,差不多有百年的時間。這近百年的時間裡,中原大地發生了多少次大戰,從而使得漢族人口大量減少。這在之後,帶來了更多的危害。而這些,都是自董卓亂政開始的,若是沒有董卓亂政,在大一統的名義下,不太可能發生如此多的內戰。

      東漢之後,雖然是晉朝統一了天下。但是漢人在此之後遭遇了多少災難,跟三國戰亂未必沒有關係。要知道,自漢武帝之後,漢朝基本都是壓著遊牧民族打。甚至在曹操統治時代,匈奴等遊牧民族也不敢造次。但是自晉朝建立之後呢,遊牧民族開啟了長達1000多年的侵入,而且歷朝歷代都沒有能夠明顯的壓制。根源就在這裡,曹丕繼位之後,開啟了九品中正制,從而開啟了世家時代。這個選官制度造成的危害,就是人的成就跟你是否努力有關,也就是本領再高,但不如人家會投胎。因此,有一些漢人便投靠了異族,這使得異族開始了崛起。

      

  • 5 # 我是星星之火

    東漢末年時候,黃巾起義,刀兵四起,宦官亂政,董卓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官封西涼刺史,在當時威望和軍事力量最強,黃巾軍被鎮壓後,大將軍何進領導的外戚軍和宦官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何進為剷除宦官集團,調董卓來京師,這是一步臭棋,董卓的軍隊大都是羌族,匈奴,一些少數民族,在荒涼的西北,以董卓馬首是瞻,眼裡根本沒有皇上和朝廷,來到豐富多彩的洛陽哪還有回去的想法,但還沒等董卓進京,宦官和何進先打起來了,宦官殺了何進,袁紹和曹操等又殺了張讓,段圭等人,宦官集團被剷除殆盡,董卓沒費一兵一卒進了洛陽,隨後控制了皇帝,掌握了政權,但董卓胸無大志,缺少宏圖遠見,他只是個兇殘暴斂的軍閥,他控制朝政後,既沒有廣施仁政,也沒有撫卹百姓,反而默許西涼兵姦淫百姓,掠奪財物,自己淫亂後宮,屠戮朝廷官員,弄的朝堂烏煙瘴氣,百姓怨聲四起,董卓的殘暴不仁招致各路諸侯會師問罪,雖沒有剷除董卓,但董卓被迫遷都西遁,董卓一走,袁紹,曹操,孫堅,袁術逐漸發展壯大,勢力割據,也為日後的諸侯混戰埋下伏筆,董卓是第一個控制皇上,把持朝政的漢臣,也許是他教會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後來將這手妙招發揮的淋漓盡致,以中央政府的招牌招攬人才,以皇上的名義征討四方,也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縱觀董卓歷史,他只是一方軍閥,亂世屠夫,成就別人的功績外,他沒太大影響力。

  • 6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外戚大將軍何進在與宦官集團的鬥爭中,因為自身懼怕宦官勢力而詔令地方割據勢力董卓入京“勤王”,但是因為自己面對危急猶豫不決,讓宦官集團集團先發制人,身死人手,何進之死徹底引發了其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袁紹等人藉機率軍攻進宮內,對宦官進行了全面誅殺,而也在此時野心勃勃的董卓也率軍抵達洛陽城郊。

    董卓抵達洛陽城內,依靠強大的西涼軍收拾了殘局。後續又趕走了袁紹,獨攬朝政。

    提問者問董卓在三國時期對現實格局的影響有多少,筆者認為有五點,簡要分析如下:

    一,持續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鬥爭因為何進之死終於結束,董卓的強勢入京開啟了地方軍閥主政朝廷的新格局。

    東漢末年,東漢王朝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開始,幾乎都是兒時即位,但大多短命而亡,就算僥倖能夠活下來,但因為年少的原因,所以必定要受之於自己的母后皇太后,而皇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宗族來處理朝政,但如此以來,使的外戚專政,霸政,等到皇帝成年以後,皇帝又急切想收回自己的權利,不想看到外戚勢力一家獨大,所以就需要在朝廷裡找一群為自己站臺,能夠成為自己“代言人”的人,皇帝放眼望去,只有身邊的宦官能為自己所用,所以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做鬥爭,就這樣,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也就週而復始,貫穿百年,而在宦官與外戚鬥爭的歷史中,以下是最為著名的幾起鬥爭,如下:

    ——在漢桓帝時期,外戚大將軍梁冀,把持朝政,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私相授受官員賄賂,敗壞了朝風,漢桓帝因此不滿,藉助宦官勢力將其除掉,但是梁冀死後,宦官得以專政,開啟了宦官玩弄朝權的時代。

    ——靈帝時期,外戚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聯合,本打算先發制人,除掉宦官勢力,但因為此事被提前洩露,反而被宦官所誅殺。——靈帝治下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依靠強兵誅殺宦官蹇碩,把持朝政,但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猶豫不決,被十常侍先發制人,殺死於宮內,而何進麾下將領袁紹藉機,對以十常侍為主體的宦官勢力進行大勢屠殺,至此,外戚和宦官勢力全部消亡殆盡。

    持續百年的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在兩方同歸於盡下結束。但是手握重兵的董卓也率軍強勢入主洛陽,將東漢的統治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裡,開啟了地方軍閥挾天子令諸侯的新局面。

    二,董卓開啟了“一超”,“兩強”,“多諸侯”的局面。

    一超:指的的就是董卓這名“超級諸侯”,此時的董卓率西涼軍強勢入京,殺掉了何進的弟弟何苗,收編了何進,何苗的軍隊,不久之後,又收買了丁原的部將呂布,讓呂布殺了丁原,就這樣又收編了丁原的部隊,董卓麾下有呂布,華雄,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牛輔這些猛將,外有強大的軍隊作為後盾,因此無所欲為,不久之後就擅自廢除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漢獻帝,脅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問鼎中原的超級諸侯。

    三國志·董卓傳》: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

    兩強:指的是袁紹和袁術二人,袁紹擊敗公孫瓚等人,獨佔冀州和青州等地,實力空前強大,袁術則是打敗了揚州刺史,佔據揚州,此二人在諸侯中獨佔一檔。

    多諸侯:指的是荊州的劉表,孫堅,劉備,曹操這些中小型諸侯,這些中小型諸侯時而互有戰爭,時而因為利益互相結盟,時而又因為時局彼此翻臉。

    這些諸侯都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展開了持續多年的混戰,整個國家都陷入這一超,兩強,多諸侯的局面。

    三,董卓帶來的“西涼軍”促進了名族融合的新格局。

    董卓手下的西涼軍是以羌人為主,漢人為輔,雖然羌人不受教化,但是民風剽悍,單兵作戰能力強,因此董卓才能夠制霸天下。

    董卓帶來的西涼軍來到洛陽城後,逐步與這裡的漢族人通婚,漢化,以致兩種名族,兩種文化逐步在交流中融合,開創了名族大融合的新格局。

    而董卓之後,馬超帶領的西涼軍則是在董卓時期的發展的影響下,更加“漢化”,到了劉備成立蜀漢之時,馬超麾下的西涼軍則成為了蜀漢三大主力軍之一。

    四,董卓強行遷都長安,焚燬洛陽城,對經濟,對文化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初平元年,袁紹,袁術,劉岱,張超等多路諸侯,在關東一帶相繼起兵討伐董卓,這支聯軍被成為“關東義兵”,簡稱“關東軍”。

    董卓眼見關東聯軍勢大,為了擺脫關東軍對洛陽的夾擊,決定挾持漢獻帝,驅趕老百姓,遷都長安,董卓遷都長安就兩個目的,一是躲避關東軍的鋒芒,二是長安離自己的老巢西涼地區很近,自己隨時可以跑路保命。司徒楊彪,太尉黃琬等人堅決反對,但是董卓不聽,一意孤行,強行遷都長安。

    為了斷絕老百姓歸鄉的念頭,同時給關東聯軍留個“死城”,董卓毫無人性的施行了堅壁清野的“政策,在出發前,董卓唆使呂布焚燒皇宮和官府,把裡面的值錢的文物洗劫一空,而後又無恥的挖掘了歷代皇帝以及大臣的陵墓,竊取墓中的陪葬珠寶。最讓人唾之以鼻的是,董卓竟然下令焚燒老百姓的房子,逼著數以萬計的老百姓強行西遷,一路上,百姓被起著快馬計程車兵驅趕踐踏,死傷者不計其數。

    <三國志·魏書>:嗚呼!昔皇天降戾於漢,俾逆臣董卓,播厥兇虐,焚滅京都,劫遷大駕。

    董卓的強行遷都,對洛陽城的焚燒破壞是歷史上罕見的,對經濟,文化的毀滅也是空前的。

    五,董卓挾天子,令諸侯開啟了一個新的政治格局,而若干年後的曹操只是這種政治格局的延續者。

    董卓依靠強大的西涼軍,在加上挾持漢獻帝,使的自己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也開創了一個新的政治格局,即”地方諸侯霸政“,但是因為董卓亂政,使的自己走上了不歸路,士族大臣,各地諸侯紛紛群起而攻之,不到三年就被自己的義子呂布所殺。

    <三國志》陳壽: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而多年以後,同樣一位地方諸侯,把持朝政,挾持漢獻帝,這個人就是曹操,他也一樣把皇帝當成傀儡,自己在後面操控,但他有一點做的比董卓好,那就是霸政,卻不亂政,以至於曹操在能夠在東漢群雄逐鹿的時代中笑道最後。

    曹操不僅是董卓開啟新格局的繼承者,也是這種格局的改良者,不為什麼,只因為曹操活到了“最後一集”,而董卓身死人手,草草收場。

    總結:董卓率軍進駐洛陽城結束了百年持久的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的鬥爭,也開創了一個地方諸侯霸政的新格局,但是他的專政,亂政,倒行逆施,加速了東漢王朝的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朝為何抵擋不了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