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掩赤城
-
2 # 晨曦談兵
對於蘇35戰機,不少人是比較喜歡的。其憑藉優異的機動效能,以及號稱頗為強悍的雷達探測能力,被不少人認為擁有對抗甚至壓制F-35的能力。不過,蘇35還是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其雷達還是PESA無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能力還有進一步升級的空間;比如其掛載的R77、R-73空空導彈還處於3代升級型的階段,與歐美戰機目前掛載的新一代導彈相比,還有半代的差距。但,如果這些將在中國都得到解決呢?
說起中國購買的蘇35,原本我們的計劃是要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進的。只是,由於時間的原因,以及俄羅斯意願的問題(俄羅斯還想賣地面以及通訊裝置),第1批24架並未進行中國產化改進。這種狀態的蘇35,即使是面對殲16戰機,雙方也只能說各有優勢。不過,事情並沒有結束。3月29號,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主管克拉多夫稱,中方將在未來2年內,決定是否繼續採購蘇35的“中國航電升級”型號,以及是否在國內生產中國版的蘇35。
蘇35的升級,首先是要能夠使用中國的各種空戰,以及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武器,比如新一代的PL-15中遠端空空導彈、PL-10格鬥單單、 PL-XX超遠端空空導彈,以及鷹擊18、鷹擊12遠端反艦導彈等。而蘇35的進一步升級,就是換裝殲16上面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甚至是殲20上面的相控陣雷達了。一旦進行這種升級,蘇35對F-35的探測距離將擴充套件到110公里以上,對空打擊距離擴充套件到300公里以上,對海打擊距離擴充套件到500公里以上。這樣的蘇35,配合其強悍的機動效能,將對F-35造成更大的威脅;同時,也會對殲16造成很大的威脅——不僅是效能上,而且包括產量上。
面對這種蘇35,殲16該何去何從?其實,沈飛目前要考慮的已經不應該是殲16了。殲16目前已裝備100架左右,數量已經不少(畢竟美國才裝備了200多架F-15E)。升級型的蘇35即使要來,也還需要幾年。而在這個時間裡,殲16應該已經生產了足夠的數量。沈飛目前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下一代戰機,也就是FC-31的“內需”與外銷上面。顯然,無論蘇35會多麼強悍,如果完善版的FC-31出來,都會被壓一頭。而且,蘇35的價格已經不低,前面買的那一批實際合同價格已經達到了1億美元/架,如果是升級版的,只怕會更貴一些。
FC-31只要能達到以前的說法,也就是上天能打下F-35,單價只有7000萬美元,那麼無疑將是很有競爭力的——哪怕是面對殲20。如果FC-31能夠進一步的放大,甚至是放大到殲20這種級別,那麼就真的大大強於蘇35了。總之,沈飛需要努力了。
-
3 # 儒道之主
關於中國是否會繼續採購蘇-35的問題,一直是外界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也是網友比較關注的問題,但中國官方始終沒有任何訊息能夠予以證實。亞洲時報在2018年3月9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傳聞更多俄羅斯蘇-35戰鬥機將加入中國空軍》的文章,但該文章中的訊息含混不清,根本無法證實。漢和防務評論也曾做過類似的報道,與亞洲時報一樣,純屬是杜撰。
首批蘇-35的採購合同於2015年11月正式簽署,吳謙大校在隨後的國防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雙方還將繼續發展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外界將吳謙大校的話解讀為:側面證實了“中國產化定製蘇-35”一事。顯然,這是典型的過度解讀——繼續在軍事技術領域開展合作絕不等於“繼續購買蘇-35(包括所謂的中國產化蘇-35在內)”。所謂的“中國產化定製”蘇-35,指的是:在保留其機體結構、飛控系統、動力系統等條件下,對蘇-35的航電系統、武器系統進行改進,並在國內生產。
簡單說就是:“中國產化定製”之後的蘇-35實際上是集中、俄兩家之長的一款最接近第4代戰鬥機(中國軍方劃代標準,按照俄羅斯標準是5代機)的3+++(俄標4+++)戰鬥機。3月28日,簡氏防務網站報道稱,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高管克拉莫夫(Viktor Kladov)在參加第15屆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航天展期間的一場新聞釋出會上稱:蘇-57E戰鬥機(中國標準第4代,俄標5代)即將獲得出口許可,並計劃參加2019年11月的迪拜航展。
克拉莫夫表示,“可能”對Su-57E戰鬥機感興趣的國家還包括中國和印度。同時,克拉莫夫說:“在未來兩年內,中國將決定是否繼續採購蘇-35戰鬥機,或可能購買蘇-57E第5代戰鬥機。”顯然,克拉莫夫之語也是猜測,目的是為在國際上推銷蘇-35、蘇-57E。因此,現在說“中國產化定製蘇35要來了”,還言之過早,也沒有真憑實據。假如“中國產化定製”蘇-35真的出現了,那無疑是最強的3+++(三代半、3.5代)戰機,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也是“強強聯手”的必然結果。
蘇-35號稱“僅次於4代機”,是世界上“最強的3+++戰機”,這不只是俄羅斯宣傳、鼓吹的結果,蘇-35也確實強悍。僅從西方媒體對世界戰機的排名上,就能夠看得出來。蘇-38雖然很強,但在航電系統上仍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在微電子領域上的落後。舉個例子來說,蘇-35的裝備的是反射式平顯,而中國在殲-10B戰鬥機就已開始使用衍射式平顯。俄羅斯自己無法生產衍射式平顯,只能依靠從國外進口,如蘇-30SM用的就是法中國產的衍射式平顯。
先進的航電系統,在作戰效率、電子對抗、協同作戰等方面的好處不言而喻,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戰機的效能。除此之外,蘇-35裝備的雪豹-E雷達也已落後——無源相控陣雷達自然比不上有源相控陣雷達。因此,蘇-35的提升空間很大,戰鬥力仍可提高。蘇-35比較弱的這些地方,中國恰恰很強,如能強強聯合,其效果可想而知。不過,我個人覺得中國產化定製蘇-35沒多大意義,主要問題是:中國的殲-16已經成熟。從需求上來說,中國沒必要搞。我們有了殲20,再採購蘇57?怎麼看都是在開玩笑……
-
4 # 紅羽翼騎兵
蘇35不是最強3.5代。
蘇57才是,它超越3.5代,達到3.99代,卻不是第4代。
(有個笑話:蘇57是隱身戰機;殲20,F22,F35笑了)
中國產化蘇35,不會存在的,難道沈飛還沒被罵夠,還想當“沈霍伊”?!
蘇35已經被俄羅斯無底線神話,我認為就是一架玩雜耍很厲害的第3代戰機,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了。說得難聽一點,殲10C,殲16,F15K/S;F16V等可以輪流吊打蘇35。
蘇35最大的失敗就是電子系統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尤其是雷達系統,還用無源陣控雷達,現在是有源陣控雷達的時代,差距很大。而且蘇35戰爭網路竟然停留在同款機之間交流,卻和不同機之間交流有問題。現在是什麼時代,這是網際網路時代,戰爭早就網路化,蘇35還玩區域網。
當今空戰沒人願意玩空戰格鬥了,超視距空戰是常態。這就是比拼誰的雷達技術先進,誰的電子戰能力強。雷達強,首先發現,首先攻擊;電子戰強,干擾對方導彈,相當於無敵外掛。
蘇35整體設計思路延續了前蘇聯,機動為王,決勝空中格鬥戰的老思路。蘇聯電子技術差,因此超視距導彈精度不行,就想錯了未來空中趨勢。蘇35的出現太不是時候了,提早10年中國或許會買更多,現在買24架就是給面子而已。
如果說中國產化蘇35,我的理解就是把蘇35原裝的俄羅斯電子系統全部扔掉,換上殲16的全套系統。
(殲16說,蘇35就是我的弟弟)
-
5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蘇35的機體+殲16的航電=最強三代半。
2018年底最後一批蘇35交付南部戰區航空兵某旅後,中俄蘇35合作專案的第一階段告一段落。首批24架蘇35合作專案於2015年底簽署最終協議、2016年平安夜交付首批4架,2018年完成24架全部交付,可謂神速。而中國是否繼續採購蘇35、乃至像殲11B之於蘇27那樣實現中國產化改進,是軍迷非常關注的事情。
關於蘇35改裝中國產航電系統,這事兒在網路上經常被提及,但是尚無實錘。中俄間24架蘇35軍機合同不是簡單的軍機交易問題,而是一個合作專案,這一點國防部發言人在新聞釋出會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但是從交易金額上來看(合同金額20億美元左右),首批24架蘇35肯定不包括合作改裝中中國產航電系統的內容。
俄羅斯方面排到過中國蘇35在交付後返回俄羅斯進行改裝、升級的照片,但是這些改裝據信是為了讓蘇35融入中國軍隊作戰體系而加裝中國產資料鏈之類,改裝幅度很小,不涉及核心航電系統。
對於蘇35來說,這是一款俄羅斯花數十年之功升級改進蘇27家族的終極版本,號稱“終極側衛”。蘇35沿襲了蘇27家族的經典佈局,帶邊條的後掠翼+ 升力體機身兼顧機動性和載荷航程能力。而且為了解決蘇27的一些頑疾,蘇35採用了很多新技術:
1、強化機體結構、改善大載荷飛行能力、提高機體壽命。
蘇27自誕生以來就有“軟骨病”的缺陷,與典型西方三代機相比,蘇27機身結構強度不足,壽命較低。蘇27最初型號機體壽命只有2000小時,加強機體結構的蘇30達到了4000小時。而在蘇35這個型號上,俄羅斯採用了西方設計標準,機體結構得到強化,機體壽命達到6000小時,與西方主流三代機相差無幾。
2、使用2臺117S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增加2噸,使得蘇35在機體重量增大、尺寸增加的情況系飛行效能不減。而且117S具備向量推力,實現了飛-火-推一體,不但治癒了蘇27家族“跨音速陷阱”,而且綜合機動效能大大提高。
蘇35是世界上綜合機動效能第二好的戰鬥機,僅次於F22。中國引進蘇35後,它就是中國綜合機動效能最好的戰鬥機,超過現階段的殲20A。
3、改裝俄羅斯先進的航電系統,提高了航電水平。
俄羅斯戰機的航電系統向來是短板,蘇27/30還是使用老舊、落後的N001倒卡天線雷達,探測距離近、多用途效能一般、抗干擾能力差。
蘇35使用了一臺大口徑、大功率的被動相控陣雷達(PESA),在“凝視”模式下最大探測距離400公里,而且多目標處理能力、抗干擾性能、多用途效能較N001系列有了天壤之別。
蘇35還吸收了蘇57的研製成果,座艙顯示系統和電子戰系統有了脫胎換骨的提升。經過上述幾項改進後,蘇35戰力猛增,成為俄羅斯僅次於蘇57的新銳戰機,在蘇57量產坎坷之際,蘇35實際上成為俄羅斯天空的守護神。
中國引進的蘇35裝備了南部戰區航空兵某旅,這隻駐守祖國南大門的拳頭部隊之前使用的就是蘇27/殲11A,改裝蘇35算是輕車熟路。在用慣了老舊的蘇27後,在改裝蘇35之初,他們確實感受到了蘇35的先進。但是在最初的驚喜褪去後,中國空軍也意識到了蘇35的不足: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
蘇35的航電系統以俄羅斯的標準來看確實很先進,但是以中國擁有的殲20、殲16和殲10C對比,蘇35的航電系統淪為“比上不足”的境地。以機載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來說,蘇35“獵豹-E”被動相控雷達的最大上視距離僅僅與殲16使用的有源相控雷達的最大下視距離相當,而在多用途、抗干擾能力等指標上差距也不小。除了雷達,蘇35的電子戰系統也不殲16。
殲16是中國版本的“終極側衛”,與蘇35這種俄羅斯原裝“終極側衛”的對比很有意思。總的來說,得益於殲20的研製成果,殲16航電系統更好,而蘇35平臺效能更強。
除了戰機本身的效能缺陷,中國目前引進的蘇35只能使用俄製空空、空地彈藥,無論是彈藥種類還是效能水平,俄製彈藥已經被中國越落越遠。
中國中國產彈藥近年來有遍地開花之勢,就拿最基本的空空導彈來說,中國目前新銳的PL-15和PL-10領先俄製R-77、R-73一代,而且中國新一代空空導彈已經開始試射。
毫無疑問,蘇35這樣的優秀平臺有著巨大的潛力,也是中國迫切需要的,所以如果用中國產航電系統對蘇35進行改進乃至中國產化,使其不但能夠無縫融入中國作戰系統,還可以使用現金的中國產彈藥,無疑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選擇。這種中國版的蘇35也將與美國的F15X一同成為最強三代半。
這讓筆者想起了殲11D,這款人氣頗高、被寄予厚望的“中國蘇35”目前已經沒多少訊息了,估計作為一個型號已經涼了,但是其驗證的先進航電系統為彈射型殲15T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款以制空為主的中國產三代半重型戰機的下場昭示了中國產蘇35的前途並不我們想象的那麼理想。畢竟,使用中國產先進航電系統的蘇35再先進也是三代半,其制空效能較殲20差太多,而多用途能力由不及殲16,但是價格缺比殲20差不多。
如果產能足夠、軍費充足,中國空軍未來最理想的選擇就是停止一切三代乃至三代半戰機的生產和採購,全力生產和裝備殲20和新四。但是,理想總得在現實面前進行妥協。連財大氣粗的美帝空軍都開始採購F15X了,還有數百架殲7/8仍在服役的中國空軍顯然不會拒絕一款先進成熟、價效比高的三代半戰機,或許改裝中國產航電的蘇35就是最好的選擇。
-
6 # 鷹鴿分析
蘇35未必會走蘇27SK的中國之路,風險大於需求,而且俄羅斯方面也並不一定樂意看到
蘇35多用途重型殲擊機得到中國空軍的高度評價,有諸多官方專家評價其為“一代機之下,萬機之上”,堪稱三代機(按照中國劃代標準)的巔峰之作。有關“中國產訂製版本蘇35”的訊息在國內此起彼伏,所有的論據只不過來源於亞洲時報的一篇杜撰之作。
這牽扯到中方是否會購進第二批甚至更多的蘇35的問題,中國引進蘇35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殲20尚未成熟,現階段軍力難以滿足海上方向的作戰需求,因而引進蘇35全部部署到空防壓力稍小的南海方向。個人認為升級現有蘇35的可能性更大,使其具備使用中國產武器的能力。
客觀的來講,蘇35參照國內標準有升級改進的空間,比如航電系統、機載雷達以及中國產對空、對面武器系統;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這正是蘇35的不足之處。倘若蘇35果真對上述三個領域進行中國產化重點升級,換裝中國產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衍射屏顯以及可以使用霹靂15和霹靂10空戰武器組合,理論上將進一步的提升蘇35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和資訊化水平;畢竟中國在微電子領域要比俄羅斯領先的多,霹靂15遠端空空導彈的超視距作戰能力也要優於俄羅斯當前的R-77。
蘇35深受中國空軍喜愛的主要原因在於其優異的機動能力、較遠的作戰航程和突出的多用途效能。按照俄方公佈的資料顯示,其裝備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到400公里,對中型機的探測距離在300公里左右,可在90公里範圍探測到隱形作戰飛機,這對於蘇35來說已經足夠了,儘管無源相控陣雷達對於多目標處理能力不如殲16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引進蘇-27SK之後並進行中國產化逆向仿製,誕生了殲-11B之後,中俄雙方雖然妥善處理了相關事宜,但是俄方對此多少有些擔心;隨後中國又引進了近百架蘇-30MKK和蘇-30MK2,中國海空軍雖然羨慕蘇30的優異效能,但是並未得到類似蘇27的中國產化授權,固然有需求的因素在裡面,但俄方的顧忌佔很大影響。
未來中國升級現有蘇35主要會集中在座艙屏顯裝置和掛載中國產武器系統方面,畢竟換裝雷達工作量太大,相當於對蘇35的內部結構重新設計,類似於中國產殲11B的發展之路,不一定能確定預期的效果,風險性太大有點得不償失,這種改裝應當“慎重”。
因此蘇35中國產訂製版本改進方面不會太大,未必會走蘇-27SK的中國之路,俄羅斯方面也不一定願意看到蘇35在中國開花結果衍生出中國版的超級側衛。
-
7 # 大志遠思想空間
中國產航電是不會換蘇35的,因為沒有必要,蘇35的雷達挺好的,挺新的,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制度體系,這是當時中國進口蘇35的時候,與俄羅斯商量好的。
當年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合同的時候是2015年,蘇35已經生產好多年了。當時人們就以為,中國要的就是蘇35的發動機,作為參考。其實人們猜錯了,中國也在積極研製,中國無需仿製,中國只是提前體驗和比較參考,因為中國稍微慢一點,2018年才公開亮相,人們發現中國的向量噴口更先進。
而中國引進蘇35的時候,經過了艱苦的談判。一是數量,中國要求12架,俄羅斯要求最少48架,最後折中24架。中國肯定要儘量多的原始碼,中國肯定要求能自己安裝中國武器,這些都是核心問題,以能夠儘快融入中國體系。從人們看到的結果來看,的確做到了,蘇35在中國一年多就生成的戰鬥力。因為中國接收的部隊,以前用的就是蘇27原裝版,俄羅斯文字裝置沒問題,中國也沒有強調要改成漢文。
也有人說,中國可能要改雷達。更沒有必要,蘇35的雷達是相當先進的,雖然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和國內的有源相雷達,很多效能差不多,沒必要改,這也是俄羅斯最先進的雷達。如果拿去和中國周邊相比,是略佔上風的,或者平手,至少不處下風,總之能用。
蘇35和殲16幾乎沒有可比性,飛行員功能是不一樣的,是兩型別的飛機,雖然都叫多功能。殲16和F15E或者X是一個級別的,首先是轟炸,地面目標,或者水面目標。雖然和蘇35掛架差不多,但功能是不一樣的,掛點位置肯定也不一樣。殲16強調的是重掛點多掛點,蘇35強調的是多掛點有不多的重掛點。中國產對應的是殲11B或者D,可能D已經下馬,B換上有源相控陣雷達就可以了。因為蘇35的推力向量,只能是有勝於無,可以在當今條件和環境下,可以在假想敵面前顯擺顯擺,真若戰爭,作用不大。推力向量應該用在隱身飛機上,美國就沒有用在F15或者F16上,不是裝不上,而是沒必要,中國應該有這方面的意思。俄羅斯為什麼要裝呢?因為只能裝在這裡,新飛機遲遲不能裝備部隊,先用著再說。
還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不知道對不對。同樣相控陣雷達,有的是垂直安放,說明主探測是前方和全方位,或者叫多功能,比如蘇35,殲16。還有一種雷達,朝上有一定角度,說明空優為主,並不太注重對下攻擊,比如殲10BC,殲11D,也說明雷達更大,效能更強。這些情況從雷達罩就能看出來。
總體來說,蘇35是相當不錯的飛機,至少10年沒問題,10年之後,情景你能想到,我也沒必要說了。
-
8 # 飛越20221
以前看過新聞,中國退貨俄國的蘇27,俄華人改裝一下就變成蘇30。我覺的中國現在的重點是把殲11系列也這樣改裝一下,成為多功能戰鬥機。這比進口蘇35來的實際,還省錢。
-
9 # 魂舞大漠
不為爭強好勝。人家有什麼,我們都要有什麼,然蘇-35是蘇-35,我們知道,蘇-35為出口而設,後來俄空天軍看著也挺好的,就自己裝備了不少。我們不同,有殲-20的存在,也是裝備一點蘇-35的意思,四代機再好,亦沒必要造得這樣多,蘇-35再好也不如殲-20,所以殲-11D是否真的存在,還是存疑的。爭強好勝,只在網友們說著好玩才有存在的必要,我們大可不必為四代制空戰鬥機而煩惱。一種型號一裝備就是幾百架,何況我們不能外銷,自己使用也不過十來年時光,效費比就會變差,與其有這個精力去折騰殲-11,還不如把殲-31好好弄弄是正經。
殲-11走對了路。回顧殲-11發展,我們清楚,當年的糾結,極須一款重型三代來應急,現在這個引進專案開花結果,現在看上去,著實選對了呢。與殲-10配合著使用,就是搭配殲-20,也戰力不俗。一代接著一代,不只沿續一種軍事存在,更沿續一種技術思維,只有把三代與四代的事弄好了,才會有優秀的五代。中國得之一種三代王,四代發展得自然不賴,我們的五代也很不錯呀,有了前面的設計與升級經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果直線思維,一味在殲-11身上折騰,以為就會影響今後發展,殲-11再怎麼搗鼓,仍不能脫離三代的巢臼,就不符合戰鬥機發展規律,還是往前看,畢竟前面才有路。
回覆列表
可以這麼說,就F-15X可以比肩下
首先中國產化深度定製蘇-35早有側面訊息可以佐證,早在2015年11月正式簽訂首批蘇-35合同,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在釋出會上稱是:“透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雙方還將繼續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發展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而在2018年5月14日,一架中國空軍的蘇-35戰鬥機,在俄羅斯飛行員駕駛下,返回莫斯科格羅莫夫試飛院的拉緬斯科耶機場,該機場不遠處就是著名的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很可能是接受配重等除錯,為下一步改裝做準備。
此外,已交付空軍的蘇-35,數字編碼是61或75開頭,這分別是航校和滄州作訓大隊的編碼,並沒有交付給作戰部隊,如果是一錘子買賣,不會這麼高的待遇。所以對蘇-35進行中國產化,以及中國化深度定製是很可能的事情,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主管克拉多夫的發言進一步證實了這種猜想。
而如果對蘇-35進行定製,那麼最主要改進方向應該是航電和武器系統方面。蘇-35本身機體結構和飛控系統非常出色,在這方面沈霍伊和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折騰了很多年,依舊問題不少,甚至留下了“修改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這備受詬病的字據。但蘇-35的航電系統還有相當提升空間,特別是這十幾年來,中國在微電子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已經把俄羅斯甩在後面。實際上俄羅斯對蘇-35航電配置已經相當用心,將其作為蘇-57的練筆之作,已經達到三代半標準,但受制於俄羅斯自身水平,依然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蘇-35的平顯儀使用的還是舊式的反射式平顯,這種平顯視場和顯示資訊內容遠不如新式的衍射式平顯,但俄羅斯自己無法生產衍射式平顯,其蘇-30SM上用的衍射屏是從法國進口的,因克里米亞危機被西方國家制裁有已經斷供,而我們在殲-10B上就已經開始使用衍射式平顯。在座艙航電系統方面,俄羅斯雖然已經努力,蘇-35採用兩個大屏顯示器代替大部分儀表功能,但遠不如我們殲-16使用的第四代座艙航電系統,單大屏顯示器,觸控式操作。這種和殲-20同源的資訊源式航電架構體系,不僅大幅提升飛行員作戰效率,而且在電子對抗、團隊協同作戰方面遠勝前代。
蘇-35SM的大功率雪豹E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可以達到400公里,但還是PESA無源相控雷達,綜合性能比不上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方面我們殲-16上已經使用AESA雷達,為殲-15B型更是研發了第三代AESA雷達,該雷達效能官方報道稱全面優於美軍F-22的AN/APG-77雷達。
在武器系統方面,則應該配備我軍新一代空空導彈彈種,霹靂-15中遠端空空導彈和霹靂-10E近程格鬥導彈這一組合。如果經過上述改進之後,新的蘇-35綜合性能將非常強大,準第四代航電架構體系,先進大功率AESA雷達,結合蘇-35平臺出色的機動效能,在四代以下罕見敵手,綜合性能要凌駕於颱風、陣風等之上。唯一可以比較討論下的那就是蘇-27系列的老對手F-15的最新型號F-15X,同樣是第四代寶石臺航電體系,全新的APG-82(V)1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F-15平臺機動效能不如蘇-27系列,也沒有TVC向量發動機,但F-15X對地攻擊能力要遠勝於蘇-35。但更重要的是波音F-15X的“重型空中壓制戰鬥機”概念相當不錯,F-15X透過複合掛架,最多攜帶24枚AIM-120D空空導彈。透過美國強大的資料鏈技術共享資訊,F-15X可以依靠前線F-35等獲取的目標資料,躲在較遠距離發射AIM-120D空空導彈,不求擊落地方,只要迫使對方為躲避空空導彈不得不進行連續大機動損失能量。就可以讓前方F-35和F-22等戰鬥機獲取空戰優勢,發動致命一擊。這一套體系作戰策略目前來看很有創意,可以為其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