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夢櫻花

    曹操在文學史上四言詩的突出貢獻,還體現在他對四言詩歌的改造方面。文學史上四言詩的豐碩成果,主要體現在《詩經》中。此後雖然不斷有人寫這類詩歌,但佳作卻不多。尤其兩漢四百年間,詩壇冷落,文人作四言詩者更為寥客。西漢初年韋孟,曾作四言詩,也較有名氣。他做過楚元王傅,後又任元王子夷王、孫主戊的太傅。戊荒淫無度,韋孟作《諷諫詩》。其詩敘述歷代之興廢,以窩諷:諫;之意。詩中有云:“如何我王,不思保守。不推履冰,以繼祖考。邦事是廢,逸遊是娛”一”。韋孟在詩中以“恐皇輿之敗績”(《離騷》)的情感,對劉戊提出批評。魯迅認為韋孟所作的詩“皆有風雅遺韻”(《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是有道理的。但總的來說,韋孟的詩乃幕仿《詩經》之作,使人讀後不免有平板單調之感。東漢時四言詩的作者,當以蔡琶為最著名,他寫的四言詩雖不多,但在文壇上有影響。他的四言詩現存有《樊惠渠歌》,詩云:“我有長流,莫或闊之。我有溝檜,莫或達之。田疇斥鹵,草修莫釐。飢謹困悴,莫恤我思“一”(《古詩源》卷三》。此乃一首頌歌,寫的是光和五年(公元183),京兆尹樊口鑑於陽陵縣多滷田,新修一水渠,用以灌溉田地。作者有感而賦此詩。蔡琶的《述行賦》,在漢代抒情小賦中堪稱佳作,然而這首《樊惠渠歌》,卻未免使人失望。因為它的筆法、思想內容基本上是一篇擬古之作。此後不久,詩壇上異軍突起,出現了曹操。他的四言詩,一掃秦漢以來“質木無文”幕擬之風。曹操的四言詩現存有《短歌行》二一首、《善哉行》三首和《步出夏門行》五章。尤其是《龜雖壽》反映出不信天命,年老志堅,積極奮發的樂觀主義精神,在四言詩中實為空前之作。《觀滄海》一詩中寫出“秋風蕭瑟,洪波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魄之大,想象力之豐富,得情景交融之趣,也是難得的佳作。評論家認為他的詩“豪邁縱橫,籠罩一世”(《詩蔽》)、“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藝概》),均指曹操四言詩的雄偉氣魄而言。曹操四言詩發揚了《詩經》的優良傳統,橫掃兩漢以來四言詩的幕仿文風,使四言詩能在建安時代復興,正是他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對舊的詩體善於改造,並加進新內容、新藝術技巧的結果。

    曹操對詩歌發展的貢獻,還在於他革新了五言詩。五言詩起於東漢。一般論者認為班固的《詠史》是較早的五言詩。內容寫提縈救父,漢文帝除肉刑的事。其詩云:“,二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逮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莞莞”一”。此詩從內容到形式,均無可稱道。難怪鍾嶸批評它“質木無文”。班固之後,文人作五言詩者還有秦嘉、蔡琶、哪炎、趙壹、辛延年等。秦嘉的贈婦詩,從藝術性而言,漸趨成熟。詩的造語自然,已明顯表現出徘偶特點,感情也較為真摯,可見五言詩的進步較快。五言詩發展到東漢末年,出現了《古詩十九首》。它標誌著五言詩的成熟。但《一1·九首》的內容多寫人生無常、離愁別恨與思婦遊子,而較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文人五言詩,在東漢時代特為罕見。也正在漢末魏初,曹操奮筆寫五言詩。他的五言詩最突出特點是大膽地描寫動亂的社會生活,藝術上繼承東漢以來文人五言詩已取得的成就,然後加以創造,使他的某些五言詩成為“詩史”。曹操對詩歌發展的貢獻,也在於他運用樂府古題來寫新的社會內容。最顯著例子是《茂露行》和《蕊裡行》兩首詩。崔豹《古今注》說:“《菠露》、《篙裡》,泣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蓬上之露,易啼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於篙裡。至漢武帝時,李延年分為二曲,《蓬露》送王公貴人,《篇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樞者歌之,亦謂之輓歌。”這是說《茂露行》、《篙裡行》均屬輓歌,乃舊時出殯時挽樞人所唱。曹操大膽地用它來寫時事:《蓬露行》描寫洛陽在董卓等人焚掠後的殘破景象,《篙裡行》描寫袁紹、袁術等軍閥借討董一草為名,互相火併,爭權奪利,造成田園荒蕪,白骨盈野的景象。曹操改造樂府古題的手法,實際上是採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曹操在改造樂府民歌時,還突破一r樂府音律的限制,根據內容的需要突破原來的舊形式。例如《燕露行》、《篙裡行》,古時均屬雜言,《善哉行》古辭為四言,而育操用五言來寫,曹操對詩歌的改造,在他之前的作家中,幾乎無人能與之相比關。曹操不僅在改造詩歌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而且在改造文章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漢武帝獨尊儒術,此後經學章句在文化領域中佔統治地位。此種風氣影響到文學方面,形成許多文人強調宗經,重視摸擬。東漢大賦作者如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兩京賦》等,均屬摹仿之作。至於散文,揚雄的《太玄》摸擬《易經》,《法箭汁攀擬《論語》。東漢時徽緯迷信又與章句相結合,致使文學在邪路上越走越遠。由於賦體內容空虛,專重形式,散文也逐漸驕文化。在句式上多為對偶。儘管漢末漢賦也產生廠抒情小賦,用以衝擊上述幕擬之風,但形式主義之風已佔統治地位。正在此時,曹操以簡約嚴明的文風向形式主義文風進行挑戰,而且在內容_L不受淚傳統思想的束縛。曹操的文章,存留下來的共為一百四十餘篇。這些散文中,有的則是軍令、志疏、食譜等,其中多數文學價值不大。此外還有些表、令、書等日常應用文,文學價值也不很高。但上述作品記錄了曹操一生的思想言行,是我們研究曹操的寶貴資料,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說明曹操對改革東漢以來的文風,做出一r貢大貢獻。曹操有咋表體文章與東漢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相比,一眼便可看出其高下。我們不妨摘抄兩篇一閱。

    昔袁紹作逆,連兵官渡。時眾寡糧單,圖欲還許。尚書令苟或,深建官往之便,遠恢進討之略,起發臣心,革易遇慮,堅營固守,檄其軍實,遂摧撲大寇,濟危以安……

    一一曹操《請增封荀或表》

    臣聞唐虞以師師鹹熙,周文以濟濟為寧。區區之楚,猶用賢臣為寶。衛多君

    子,季札知其不危。由此言之,忠臣賢士,國家之元龜,社櫻之禎固也。昔孝文攝

    匈奴之生事,思李牧於前代。孝宜忿奸邪之不散舉,張敞於亡命。況在於當時,謙虛

    為罪,而可遺棄。臣伏見護差校尉皇甫規,少明經術,道為儒宗,修身力行,忠亮

    闡著,出處搶義,嫩然不汙,藏器林戴之中,以辭徵召之龍·“…

    一一蔡琶《薦皇甫規表》

    上面兩篇文章,均屬表的文體,都是上書給君主看的。前者表揚荀或,請君主增封,後者推薦皇甫規的德才,請帝王錄用,從表面看相同之處不少。但細讀二文,就會感到竹文遠勝蔡文。腳文把敘述苟或的功績,以及他自己在戰爭中幾次指揮失誤一併來寫,”J得具體、真實。曹操在表中寫了荀或的兩大功績:①官渡之戰,曹因軍糧不足,擬退兵許昌;荀或建議竹操堅持戰鬥,終用奇兵而破敵。③袁紹被打敗後,曹操擬南擊劉表, 荀或又提出建議讓曹乘勝消滅袁紹,佔領河北,以鞏固北方的根據地。由於荀或的謀劃,使曹操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終於統一了北方。象曹操那樣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特別是他身為王、公,權比獻帝還要大的人物,真實寫別人的重大功勳和自己在戰爭中的指揮失當,這是不容易的。按常理說,即使苟或有這麼大功績,做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者,也要把功動歸於自己。然而曹操不僅未這樣做,還在表彰荀或的奏表中,把苟

    的有謀略和自己的指揮不當,在文中和盤托出。這類文章,在封建社會中實在難得。曹操在歷敘荀或功績時,筆鋒飽含感情、使人讀後倍覺親切。就文章藝術性而言,敘述簡約,開門見山,文字樸實,句式雖偶有徘句,但接近口語。蔡琶的表,則與曹操的表不同。就內容來說,他極力吹捧皇甫規的品德。讓人感到皇甫規的事蹟並非十分突出,但薦文中的頌詞卻不少。蔡琶此表與他的大量碑文有相同處:讀者感到讚揚過分而近於阿波。由於具體事蹟不多,加之多奉承的話,文章感人之力不強,文章的寫法,不是單刀直入,而是以古事開頭,然後再進人主題,落人一般行文的俗套。此外蔡琶追求語言華麗,而且多徘句。例如“孝文溫匈奴之生事,思李牧於前代,孝宜忿奸邪之不散,舉張敞於亡命”、“論其武勞,則漢室之干城,課其文德,則漢家之腹心”等,僅三百字的短文中就有數處之多。蔡琶的文章確實有文采,但給人感覺是在“做”文章,顯得生硬。曹操的文采雖不如蔡琶,使人讀後感到言之有物,信筆而揮,不故弄玄虛。為此我們認為,曹操在改革東漢以來的文風方面,取得的成就較為顯著。

    曹操為文的另一特點是衝破東漢多數文人的宗經,把自己內心感受基本上如實地寫出來。方面的突出例子是《述志令》。此文是《曹操集》中篇幅最長者,已超過千字。他寫該文的目的,是為了反擊他的政敵說他有“不遜之志”,而且也是為了安定他的部下擁漢派的人心。在文中明確表示:“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即是說,無論為國或為家,兵權絕不能交出去。此乃曹操內心深處真實之言。東漢文章最大缺點是很少講真話,多為“瞞和騙”。曹操卻肯於吐露些政治方面的真心話,這對漢代文章是革新。如漢文中多宣揚儒家的忠孝之道,而曹操在給下屬和朝廷大臣的令中,肯於講他死後讓孔雀臺的歌伎“皆當出嫁”的話,這也是東漢文章中極少見到的。此外曹操在《述志令》中談到自己在漢末魏初的歷史作用時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也是真話,但也是宗經的“君子”們所不肯講的。魯迅對曹操的為人、為文,頗為讚許,說“他膽子很大”、“做文章又沒有顧忌”,任筆而寫,致使他的文章呈現出“通脫”隨便”的特色。曹操文章的“通脫”風格,對東漢文的宗經、拘謹和形成固定格式的文風,也是在進行改造。當然曹操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接受別人意見和肯講真話,都是有限度的。例如當荀或不同意曹操稱魏公和接受“九錫”殊禮之後,操逼苟或自殺。曹操自己雖不稱帝,卻創造條件讓兒孫做帝主,這一點他就不肯講。這說明曹操也有其虛偽的一面。曹操文章的另一特色,是簡約嚴明。這對漢文的鋪敘繁緝,又是革新與改造。《軍徽令》便是極好的例證。此文寫於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以後,又擊

    敗了奉袁紹之命略取汝南的劉備。此時曹操駐軍其故鄉憔縣,他看到,’I日士人民,死喪

    略盡”,頗為傷心。於是在令中具體提出撫卹死亡者家屬的措施,目的是提高士氣,激勵將士為統一大業獻身。這樣多的內容,曹操僅用八十餘字。這類文章,即便在他同時代大文豪孔融的文集中也很難找到。孔融的文章,’氣首推其《薦彌衡表》。此文被劉把譽為“氣揚采飛”,但此文的開場自,便己接近竹操《軍憔令》全文字數。孔文確實華麗,但同時也存在鋪敘繁緝的缺點。可見,即使與啊操同時代的文人能把文章寫得如竹操那樣簡明的人,也實在不多。魯迅評曹操為“改造文章的祖師”。這一崇高評價,竹操是當之無愧的。

    正因為如此,曹操在文學史上應亨有較高的地位。

  • 2 # 桃之夭夭老牛

    四言詩是古代中國詩歌體裁的一種。“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在上古歌謠及《周易》韻語中,已有所見,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基本上是四言體。 西漢一朝雖也有五言體興起於民間歌謠,但文士之作,大體還是用四言體。但東漢之後,五言詩很快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鍾嶸《詩品序》說,時人對於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這以後,傳世的四言體確實不多,佳作更少。比較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正體的,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短歌行》與陶淵明《停雲》諸作,篇中分章,反覆吟詠,是“惟能辭意融化而一出於性情六義之正者”(吳訥《文章辯體序說》)。 曹操確實是東漢末年四言詩的代表人物,其四言詩的代表有《觀滄海》、《雖龜壽》、《短歌行》等。

    曹操的四言詩卓越的藝術特點有:

    一,直抒胸臆,表達清峻超脫的情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在政治上,軍事上乃至在文學上都是大手筆,拿得起,放得下,非常人所及,同時又是一個率性之人。他寬容大度,對於反對過自己的人能夠捐棄前嫌,委以重任。不僅在做人處事上,在其詩文中亦可看出。《短歌行》起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直抒胸臆,把自己的人生體驗真實無偽地表達出來。“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同樣毫不掩飾地道出自己要“延攬英雄以圖天下”的野心。

    二、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曹操的詩,深沉慷慨、氣勢雄渾。讀曹操的詩給人一種雄健、壯闊、低沉、渾厚、悲涼、慷慨的感受。 曹操北征烏桓回來時寫了一組詩,其中《龜雖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一年,曹操53歲,所以有“老驥伏櫪”、“烈士暮年”的句子。但徵烏桓的勝利,顯然讓他十分振奮——北方已經基本統一,沒有了後顧之憂,下一步就要揮師南下,統一中國了。 五十三歲,在今天應該是壯年,怎麼成了暮年呢?在三國時代,這個歲數絕對要算老年了,而且還算長壽。東漢末年尚有5000萬人口,而到赤壁之戰前後,還剩不到800萬人。這個時期的史實經常出現“十室九空”,“百里無人煙”這些表述。面對家園頹杞,生靈塗炭,像曹操這樣的政治人物,想要力挽狂瀾,恢復天下的秩序。理想的高揚和頻繁的政權更替使他產生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理想主義。表現他又一統天下的志向和胸懷,並毫無忌諱地寫進詩裡。這就是典型的建安特色。詩人渴望招納賢才以統一天下的心情,寬廣的胸懷。遠大抱負和開闊胸襟奠定了詩人激越高昂的基調,在對人生短暫的感傷和不得賢才的憂思中表現了自己的抱負和胸襟,所以筆調顯得沉鬱頓挫,形成了慷慨悲涼的風格。

    三、曲折跌宕的情感色彩。曹操的感情充沛,經常大起大落。反映在詩裡就是音調鏗鏘,抑揚交替。詩的結構嚴整,變化極有規律,語言上很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謀篇構思獨具匠心。思緒流動如行雲流水。如赤壁之戰後的《短歌行》

    《短歌行》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集中體現了曹操複雜豐富的思想感情。首先是對人生苦短的憂嘆。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希望改變亂世局面,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 其次是表達自己招攬賢才的渴望。把賢才比作美女,比作嘉賓,希望他們到來。曹操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 最後借周公的典故既表明自己要像周公那樣愛惜人才,又表達自己要像周公那樣去管理天下,這是他終極的政治目標。其政治內容和意義完全熔鑄於濃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現了曹操的人格、學養、抱負和理想,充分顯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詩品。

    四、質樸無華的修辭筆法。詩人繼承《詩經》的比 興手法。如“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把賢才比作的月亮,表達了尊賢愛賢之心;用用“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比喻招納賢才,多多益善。比喻十分恰當貼切,表達曲折婉轉,富有感染力。詩人語言沉鬱雄健,直率質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語言直率質樸,其實也是一種高超的修辭手法。

    五、雄渾壯闊的胸懷。詩人直抒胸臆,直言事理,託物言志,即景興情,營造出了雄渾壯闊的意境。比如《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寫登山所見的眼前景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突然映出一幅浩淼無垠、波濤洶湧、大有吞沒一切之勢的壯闊海景。“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又向人們轉換出另一幅海景圖,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懷抱中執行,大海何等的宏偉,何等的壯闊!飽含洋溢著詩人目空四海的氣魄。激盪著俯視雲天的高遠視野。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他的詩不但超越漢代詩人也為後代詩人樹立了榜樣,杜甫白居易都受他的影響。可以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四言詩最好的作者就是曹操。

  • 3 # 山中月2

    讀曹操

    要讀懂曹操,不但要讀他的四言五言,還要讀他的“文言”(文章)。為什麼這樣說呢?曹操有三頂桂冠——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曹操所處的時代正是東漢末年,天下紛亂,群雄並起,相互角逐的亂世。從黃巾起義(183年)到三足鼎立(220年)基本形成,三十多年的互相征戰,都想爭取主動統一天下的“宏圖大略”,誰都沒有放棄過。

    享有“政治家、軍事家”的風雲人物也不乏其人,如諸葛亮、司馬懿、呂蒙等人。曹操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提要》兵書。著有《魏武帝集》(已佚)。今人輯有《曹操集》。

    曹操擅詩,四言五言能“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他“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反映了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他“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法對後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啟示。從他這種舊題新事樂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題新事樂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樂府運動,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脈相承的發展。”(摘引自《漢朝文學觀止》)。

    《古詩源·魏詩》選入曹操的詩八首,四言五言各四首。每首都是社會時局,民眾生計的真實反映,同時也表現出他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古詩源》一書對他的詩歌評論是:“沈雄俊爽,時露霸氣。”對他的《龜雖壽》)評論說:“曹公四言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音。”對他的《觀滄海》評論說:“有吞吐宇宙氣象。”對他的五言《蒿里行》評論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

    曹操的詩能“脫穎而出”,從寫作技巧上看錶現在這些方面。

    其一,善於引典。如《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裡的“周公吐哺”就是引典。《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說周公旦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曹操引典入詩於此,表明他以禮賢下士的周公自勵,希望天下賢才來歸,開創一個“天下歸心”的大好局面。

    又如《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成霧,終為土灰。”這裡的“神龜雖壽”也是引典。《莊子·秋水篇》莊子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說神龜的壽命雖然很長,還是要死亡。“騰蛇成霧”是傳說中一種能騰雲駕霧的蛇。是說死亡後最終要化為塵土。曹操引典、引入傳說意在指出萬物有生必有死,人應在短暫的一生中有所作為。

    其二、引名句出新意。如《短歌行》中引用《詩經·子衿》中的詩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表示男生。原詩表示女子對男生的思念牽掛,曹操引句入篇就變成了自己對賢才的渴求了。

    在《短歌行》中還有一處一字不差的引用了《詩經·鹿鳴》篇中的四句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中的“鹿鳴”,表現君臣宴飲時的一種歡樂的氛圍,“鼓瑟吹笙”,君臣同樂一種十分和諧的場面。曹操信手拈來嵌入篇中則表示自己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

    其三、化用名句拓展詩意。在此選出部分對比閱讀便一目瞭然。

    1、曹操《步出夏門行》:“天氣肅清,繁霜霏霏。”;《詩經·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曹操《苦寒行》:“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古詩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3、曹操《土不同》:“心常嘆怨,慼慼多悲。”;漢詩《孔雀東南飛》:“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4、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詩十九首》:“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5、曹操《苦寒行》:“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詩經·采薇》:“我心悲傷,莫知我哀”。

    6、曹操《卻東西門行》:“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劉邦《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7、曹操《卻東西門行》:“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屈原《哀郢》:“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

    從以上數例不難看出:化用改造前人的名句入篇,也能拓展新的詩意。

    其四、注重修辭。如《觀滄海》中比喻貼切,想象聯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讀曹操的“文言”即是讀他的文章。他的詩、文其政治主張是相一致的。著名的就是“求賢三令”。建安十五年春,發出第一次《求賢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五月發出《取士勿廢偏短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他要求職能部門必須明白“士有偏短”的道理,選拔人才不要求全責備。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八月發出《舉賢勿拘品行令》。例舉五類人才選而不避。

    第一類,出身微賤但能以興盛國家為己任的。

    第二類,舉賢不避仇。

    第三類,名氣不大但甚有治才的。

    第四類,“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最終助成王業,名垂千古的。(如韓信、陳平之類)。

    第五類,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術者(如戰國的吳起)。

    曹操的求賢三令都強調不要因為品行上的缺點而拋棄有能力的人不用,但絕不能理解為曹操用人只重能力而不重品行。

    要讀懂曹操,須要看看古今名人對曹操的客觀評價。《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評論說: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豪強群雄同時起兵。魏太祖運用謀略,以武力征討四方……終於能夠完全掌握國家大事,完成建國大業,就因為他具有非常卓越的聰明謀略。因此可以說他是個非凡的人物,蓋世的豪傑。

    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兩句名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是暗諷南宋朝廷不如能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東吳,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孫權。可見宋人對曹操劉備二人的評價還是蠻高的。

    今人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是這樣的: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與保健醫生談起了曹操。他稱讚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並肯定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改革東漢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的歷史功績。他說: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說,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中,又論說了曹操:“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見《毛澤東論中國歷史人物》盛巽昌著)。

    若要讀懂曹操,還得從多方面著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2年中年婦女,沒技術,沒學歷,該怎麼踏出社會學點什麼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