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侃歷史

    自古道“忠臣不侍二主”,吳三桂身為大明朝的守關之將,引狼入室屠殺君主,沒有一點綱常倫理,先是背叛了明朝,殺死了永曆帝,後又背叛了大清朝,滿口的仁義道德還以反清復明為藉口,天下的有識之士誰會相信?

    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剛開始形勢一片大好,畢竟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當時滿清入關幾十年,很多的前明遺老遺少都很支援吳三桂,很快的,吳三桂就打下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可是這個時候的吳三桂的內心開始發生了不一樣的想法,這個時候的他想著登基當皇帝,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形勢一片大好,取得江山指日可待,於是乎停止了繼續進軍,選擇了登基為帝。

    但是就是這個舉動,直接把吳三桂的帝夢直接打碎的一絲不剩,康熙趁著吳三桂停滯不前的最佳時機,快速的部署兵力,集結軍隊來了個大反攻,還在享受著皇帝滋味的吳三桂被打的措手不及,一路節節敗退,最後被消滅殆盡,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 2 # 青言論史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吳三桂並沒有背叛明朝,因為在他倒向李自成的時候,大明已經完蛋了。吳三桂是背叛了大順,而不是大明。他降順又叛順,降清又叛清,三姓家奴,不過如此。

    那麼吳三桂為什麼在反清以後會輸呢?我想得從這幾個方面考慮:首先,吳三桂的形勢並不大好。吳三桂號稱“平西王”,但是其治下的土地,其實也就只有雲南,再算上耿精忠和尚可喜,也不過就是廣東和福建。憑藉這幾個邊陲省份,想要對抗整個中央是根本不現實的。

    其次,吳三桂根本就是被逼反的。作為一個滿人王朝,根本不可能容許幾個漢人做藩王,異姓不王是每一個王朝都必將貫徹的政策,更不用說異族了。實際上,吳三桂本來有沒有反心並不好說,但朝廷一再撤藩,而且擺明了要做掉他們,不反不行啊!

    第三,此時天下已經大定,造反不得人心。如果在永曆死以前,明朝還有幾個宗室的時候,這幾個強力藩王的造反勢必會引起天下群起而響應,也一定會得民心。但是此時南明最後一個皇帝已經被吳三桂親手弄死,老百姓們都想好好過日子,誰又願意給你一個擺明了是亂臣賊子的吳三桂再賣一回命呢?

    所以,吳三桂的造反勢必會失敗,也不可能不失敗。只是把這個功勞算在一個麻臉皇帝身上,似乎有些有趣了!

  • 3 # 歷史的脈動

    反覆無常的小人吳三桂,在明末因個人私利而開關放滿清八旗入關,進而佔據全國,禍害中國近三百年,使得中國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後於世界,可以說這個小人是遺臭萬年的人物。

    這樣的人根本對任何政權都不會心存忠誠,所以當清康熙的“撤藩”令一下,吳三桂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打著所謂“興明討虜”的旗號,造滿清政府的反。開始還挺順利,最後卻失敗了,原因有幾點:

    反覆無常,無法收天下人心

    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乏反覆無常的小人,但主流文化對他們是持絕對批判的立場的,尤其是賣國求榮的奸賊,民間更是為之切齒。吳三桂卻不自知,以為自己是“平西親王”,可以振臂一呼,天下會雲集響應。民間百姓,對吳三桂的“漢奸”嘴臉早已看清,並且此時人心思定,滿清雖然制度野蠻,文化落後,但畢竟天下已定數十年,對普通民眾來說,社會穩定,有口飯吃才是硬道理,人們心中厭惡戰爭,再冠冕堂皇的藉口反清,都無法切實調動普通民眾的積極性。

    各懷心事,內部不相統一

    剛開始時,吳三桂的周圍的確圍攏了數量龐大的軍隊:耿精忠起兵福建,尚可喜起兵廣東,孫延齡起兵廣西,吳之茂起兵四川,王輔臣起兵陝甘,就連臺灣鄭經也起兵響應,這樣的反清隊伍看似很強大,但不過都是投機分子,想分一杯羹罷了。在清政府採取各個擊破措施時,這些叛亂分子都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甚至於還自相攻擊:甘肅王輔臣在救兵不到的情況下,被迫再次降清,臺灣鄭經不去攻清政府,掉轉頭去搶耿精忠、尚之信的地盤,孫延齡被吳三桂的孫子吳世蟠所殺。此時的叛軍力量受到嚴重削弱。

    抱病身亡,叛軍分崩離析

    1678年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年已六十七歲,由於軍事進展不順利,導致吳三桂急火攻心,身體健康急轉直下,五個月後,在衡陽行宮病死。他的死,給叛軍以致命打擊,原本就不是鐵桶一塊的叛軍,更是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也許是天意吧,清政府抓住這一大好時機,急速進兵,徹底將“三藩之亂”平息。

    吳三桂起兵五年,終告失敗。

  • 4 # 蘑菇頭

    對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最後又背叛清朝。我覺得他是時代交替和政治的犧牲品。

    三桂哥在引清兵,入朝入關前。他也是一方不可小視的勢力,他代表明代表了明末的殘餘勢力和自成哥以及太極哥三方對抗的局面。

    剛開始的時候,三桂哥還是有點向著自成哥的,不過由於自成哥的手下毒打了三桂哥的老爸,還把他的妻子給侮辱了。所以當時三桂哥一氣之下就倒向了清軍,幫著清軍入關,使得自成和最終兵敗。

    不過三桂哥在引清兵入關的時候,是打著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帝報仇的旗幟。但很多人都認為那時候的我們的三桂哥真的投降了清軍。

    山海關戰役之後,三桂哥公佈追擊農民軍的檄文的內容當中,提到了“朱家才是正統”的口號。從這個檄文的內容當中,可以看得出,當時的三桂並非真正投降了清朝。而是假裝投降清軍。

    但是,英雄到了暮年,有誰不想度過一個安穩的晚年呢?康熙年間的三桂已經不老了,晚年的他也有心想度過安穩的晚年的,要不是康熙的削番令,他也不會這麼明瞭的造反。

    因為他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清軍都是節節敗退,可是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心穩住陣腳。但是就是他這麼的一猶豫,就使得康熙小弟弟抓住了時機,反咬了一口。

  • 5 # 老石談古今

    1664年,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大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大勢已去,這時的吳三桂獨自鎮守山海關而孤立無援。外有清軍多爾袞的進攻,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軍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被迫投降了農民軍李自成。

    讓吳三桂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時的農民起義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進入北京後燒殺搶擄,無惡不做完全沒有了當初的革命精神,軍官們生活更是糜爛不堪,醉生夢死。他們不但殺死了吳三桂的父親,還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清軍,開啟山海帶領清軍進攻李自成的起義軍。

    清軍入關後,作為大功臣的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康熙元年,吳三桂帶兵進攻緬甸,逼迫緬甸政府交出南明永曆皇帝並在昆明處死了永曆帝,使得吳三桂更加得到清朝的重用,被封為平西親王,坐鎮雲南一代。從此吳三桂開始擁兵自重,統治大西南。最終成為了大清王朝的心腹大患。

    由於康熙的削藩政策直接損害了吳三桂的 利益,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殺死了清朝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舉起了“興明討虜”的反對大清的造反大旗,三藩之亂正式爆發。

    吳三桂率軍在1674年進入湖南,繼而攻佔了常德、長沙、嶽州、衡州等地。一時之間,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被吳軍佔領。康熙皇帝急派大軍前往各省平叛。1676年,清軍集中兵力進攻湖南,自湖北荊州、江西萍鄉兩路兵馬只逼長沙,吳軍全力拒守,雙方在長沙展開了大戰。1677年清朝分別收復了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區,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稱帝,改國號周,改元昭武,衡州改為定天府。同年八月吳三桂暴死,他的孫子吳世藩即位,改元洪化,大兵退守貴陽。1678年清軍乘勝收復了湖南大部分地區,這個時候三藩的勢力已經是強弩之末,最後被清軍徹底消滅。

    我覺得吳三桂的失敗主要是他決策失誤所致,當然他的對手康熙皇帝也是很強大,很英明的主,吳三桂佔領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後,再沒有主動去進攻,而停止了軍事行動。想著割據一方,打算想和清軍劃江而治。就是這麼的一停頓,給了清朝軍隊一個喘息的機會,不管怎麼說那時的大清還是掌握著全國的軍隊,勢力還是很強大的,就是這麼個機會讓康熙騰出手來,調集了重兵從外圍開始逐漸收復散亂的反叛勢力。面對清朝大兵的強大進攻,吳三桂軍隊內部軍心開始混亂、瓦解,很多將領投降了清軍,勢力大不如前,最終失敗被滅。

  • 6 # 二二相偶

    比如康熙預料到撤藩問題撤亦反,不撤亦反。秉著先發制人的思想,堅決撤藩。可以說對於這個問題康熙帝有先見之明,對三藩的本質看得很透徹。與其養虎為患,不如流血放毒。果然撤藩令下,朝廷任命的雲南巡撫就被吳三桂殺害,吳三桂也順勢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造反歷程。吳三桂在雲貴經營多年,為造反準備多多,戰爭開始的時候兵馬糧草充足。其勢力範圍北達陝甘,東與耿精忠尚可喜勢力遙相呼應。而清庭對於吳三桂的發難明顯準備不足,無論是兵力配置,糧草供給還是戰略部署都很被動。

    清庭在鰲拜這個巴圖魯被除掉之後,沒有能統兵馭將的帥才。入關幾十年,八旗兵承平日久,戰鬥力開始下降。除精銳之外,很多八旗兵的戰鬥水平遠不如漢兵。但是戰爭之初,重滿抑漢的這種思想還在主導著清朝統治者的決策。而吳三桂的大軍到雲貴之後,一直和地方各種勢力,如叛亂土司,南明殘軍,緬軍進行征戰,長期的歷練使經驗豐富的叛軍勢如破竹,攻陷了半壁江上。加上清朝前期漢人復國勢力依然有很強大的市場和力量,吳三桂再不濟也是漢人,就算不支援他,趁火打劫,恢復漢家王朝也是可以的。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也就產生了題主所說的大好形勢。

    為什這樣的形勢會戛然而止,最終導致吳三桂落敗呢?

    首先是格局,吳三桂的格局還是太小,視野還停留在藩王的視野上,缺乏戰略意識,以及成為皇帝的大局觀和資質。本來形勢大好,應該乘勝追擊的他卻打算和清庭妥協,劃長江而治。這一猶豫給了清庭緩衝的時間,最終康熙得以調整戰略部署,開始放手讓漢兵平叛。而清庭也從最初的手足無措,到泰然處之。康熙面向全國調集糧草兵源,調派得力的統兵將領,最佳化軍事方略,開始慢慢的轉守為攻。吳三桂則因為只能依靠滇黔幾個省份,所以兵源,糧草都受到極大挑戰,後勤供給困難,無力以區區幾個邊疆省份來對抗朝廷。

    其次,以吳三桂為中心的叛軍是一個鬆散的利益集團。和吳三桂一起造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大多都是降而復叛的投機者罷了,當吳三桂勢強的時候他們也想分一杯羹。當吳三桂進攻受挫的時候又樹倒猢猻散,投降清庭以此保命。如首鼠兩端的王輔臣,因為利益之爭和清庭鬧翻,又因為圖海兵臨城下而投降。所以,這些人參與三藩之亂,完全就不是衷心擁護,而是政治和利益投機。特別是吳三桂稱帝之後,這些投機者的本性更是暴露無遺。對很多跟隨他的人來說造反就是為了自己當皇帝的,你吳三桂當了皇帝我還是臣子,誰願意。給的還不如滿清多,那效忠康熙豈不是更好?

    再次,吳三桂的名聲已經很臭,引清軍入關本就讓天下漢人,特別是有實權計程車大夫階層對其無比唾棄。在昆明殺死永曆帝更是徹底激怒了整個明朝的遺老遺少,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所以這些人寧願投降清朝,相信外族的康熙,也不願再相信吳三桂,渴望吳三桂戰敗的決心怕是比康熙還強。

    最後,清朝立足中原已經數十載,經過順治康熙兩朝的經營,天下和平,政治穩定。普通百姓好不容易才從明末的連年戰爭和災禍中走出來,過上安定的生活,沒人願意再起戰端,而吳三桂本身已經年邁,相比日漸成熟的康熙,精力和身體都已支撐不起。

  • 7 # 中原一哥

    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眾人皆知對吳三桂的評價。對於叛臣,為女人背叛的人,人人都會防之,利用完之後,結局都不好。

    吳三桂起兵之時,形勢那麼好,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很慘…,這就是這種人的下場…?背景:康熙年間,撤藩而引起的兵變反叛,鎮守廣東的尚可喜,鎮守福建的耿精忠,雲南的吳三桂,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吳三桂假意撤藩,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全國各地的吳三桂黨羽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一、吳三桂沒有戰略眼光。起兵之後,逐地爭奪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必爭之地),缺乏創新精神,貽誤了戰機,給康熙反擊的時間。

    二、得不到民眾的支援。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靠清朝,極力鎮壓之抗清力量,而現在他反清復明。吳三桂像司馬昭之心,人人可以看出,他自編自演的反抗清朝,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三、年輕康熙的戰略手段皇帝。吳三桂反叛後,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康熙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其業。

    四、 在軍事上,康熙的周密部署。他任命派專人率軍征討吳三桂,佔領軍事重地。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

    從衝冠一怒為紅顏,就知道吳三桂成不了大事,來回反叛,不得民心,在中國歷史上,這種人必然失敗,不管前期形勢多好,最終也必然失敗。

  • 8 # 天高雲淡131719

    提起吳三桂,就想起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吳三桂降了李自成,後又背叛李自成,繼而又投降了大清的理由,不管是不是,這個吳三桂就是這樣做的。降了大清,也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貴地區,後因大清撤藩,吳三桂起兵造反,這次造反以失敗告終,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理由就是大清入關後到了康熙年間,天下大局已定,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康熙皇帝也順利親政,政局穩定,接下來就是來清理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了,清政府作好了撤藩的準備,這時吳三桂起兵,大清以全國敵一隅,傾全國之力進行平叛。吳三桂開始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有一些 呼應,進展的還可以,後來自己卻稱帝了,沒有擁護朱姓人當皇帝,再一次欺騙了支援他的人,這種反反覆覆的小人,成不了大事的,再加上當時的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不願意看到再起戰火,吳三桂的這次起兵沒有民心支援,失敗是註定的。

  • 9 # 鳶飛九天2018

    迎清兵入關使清朝佔領天下的吳三桂,在康熙年間再次叛變。三藩起兵後,當時的吳三桂已席捲江南地區,而面對的清廷八旗腐朽墮落不堪,同時,康熙在圍剿三藩過程中,戰略失誤連連,可以說吳三桂面臨的形勢比較好,但為什麼卻又最終落敗了呢?

    第一,戰略失誤。年歲已高的吳三桂,沒有統一全國的戰略構想,只傾向於與清廷劃江而治。因此給了清廷喘氣之機,使清廷能夠從容在全國調集兵力,圍剿吳三桂。

    第二,豬隊友太坑。三藩同時起兵,但除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甚至連本身的地盤都失去了。不但沒有起到牽制清廷兵力的作用,反而拖累了吳三桂,使吳三桂不得不分兵他顧。

    同時,在臺灣的鄭氏集團,卻與耿精忠糾纏不清,不但沒有趁機進攻清廷,反而客觀上為清廷牽扯了耿精忠的兵力,實在蠢不可及。

    第三,吳三桂年紀太大,沒有了足夠的進取心,也無優秀的繼承人。事實上,在吳三桂起兵的八年間,吳三桂集團始終處於戰略進攻地位,具有戰略優勢,直到吳三桂年老體衰,無足夠精力後,才開始轉入戰略劣勢。

    第四,雲南經濟能力較弱。雲南地處邊陲,比之中原和江南地區的經濟能力差距巨大,打仗就是打後勤,因此,以雲南為大本營的吳三桂集團,以一隅敵全國,經濟和戰略後勁遠弱於清廷。

    第五,沒有能夠團結希望反清復明的階層。在吳三桂起兵後,建立了所謂的大周政權。事實上,在清廷佔據中原後,對漢人進行剃髮易服、嘉定3日、揚州10日等一系列慘絕人寰的行徑,激起了包括漢族地主階級在內的民眾廣泛的反抗,也使民眾更加思念明朝。吳三桂並沒有利用人民普遍思明的思潮,反而建立所謂大周,失去了團結這一部分人的機會。

    第六,精銳老兵的消耗和老去。吳三桂的根本就是關寧集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爭的消耗,精銳的關寧老兵逐漸消耗而卻沒有足夠的補充,吳三桂集團軍隊的戰鬥力逐步下降。這也是吳三桂集團被滿清反攻的重要原因。

  • 10 # 諸葛太閣大人

    個人來說說吳三桂這個人吧,吳三桂出身遼東軍旅世家,和很多遼東軍系將領有姻親關係,比如祖大壽是他舅舅(祖大壽兩次降清,第一次是被迫假降後來逃出去了,但後來松錦之戰又被抓),,,祖大壽幾次寫信叫吳三桂投降,但是都被他拒絕了。這不能說吳三桂忘恩負義毫無廉恥。但是後面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殉國,這時候可能是吳三桂最為艱難的時刻,他兩頭為難,前有狼後有虎。但他考慮的還是投降大順,畢竟他覺得明朝滅亡是天數,天數有變神器更易,崇禎皇帝都殉國了,吳三桂能在山海關駐守那麼久也算是可以了。所以他是打算投降大順,但是後面發生的時候,出乎意料,自己父親被折磨,很多舊明廷官員被拷打,所以吳三桂就拒絕投降,李自成大怒親自率大軍來圍剿,,,這時候國仇家恨,都不得不破使吳三桂向滿清勢力低頭,吳三桂和多爾袞相互利用,所以吳三桂借清兵,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攻打李自成。。。吳三桂終究還是低估滿清了,這裡有兩層低估,我詳細講講,第一層,就是他臨時投降清人是因為面對李自成大軍被逼無奈所做出的決定,所以他只是借清兵只是為了反擊大順軍,(至於能不能為君父報仇,他自己也說不準,但師出還是要有名的)然後跟隨滿清回到遼東。,,,,

    但是山海關大戰,大順軍大敗,然後直接又撤出北京城,多爾袞直接兵不解刃就進入北京城(李自成本身都城就在西安)。這個時候吳三桂又低估了滿清,或者高估了南明勢力,他覺得滿清和大順尚且勝負未分,更不大可能南下滅明,畢竟古代有東晉,南宋國祚延續的案例,而且南明的形勢比東晉南宋好太多(南京一套機構現成的,而且北方大順,滿清兩股勢力互撕,南明完全有可能坐收漁利),他甚至覺得南明有光復中原的可能。所以這個時候吳三桂的算盤,就是替大清剿殺大順軍,,然後大清和大明分治天下,他甚至想好了以後要封爵了,封地就請求在山東,這塊地界剛好是南宋時期偽齊勢力範圍,剛好可以是滿清和大明的緩衝地帶。這樣的算盤,,,看得出來,吳三桂高估南明勢力了。所以隨著滿清形勢一片大好,吳三桂也是一條路越走越黑,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一步一步把屠刀指向了南明勢力。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在山海關降清後,但南明弘光政權並不知道他已經降清了,還多次遣使者賞金賜爵來拉攏他。而多爾袞對於吳三桂也多有提防監控,怕他投降有詐,(畢竟多爾袞知道吳三桂駐守山海關抗清多年,投降也是因為在李自成兵威下不得已而為之),所以一開始多爾袞對他並沒有委以重任,而且讓他回遼東老家,,,所以清廷入關之後的前幾年重大軍事如西征大順,南滅弘光政權等行動中,沒有吳三桂的身影,,,等到弘光政權沒了,天下基本上已成定居,還有永曆等殘餘勢力,而八旗不善於南方作戰等因素,才開始起用吳三桂,而吳三桂也意識到南明氣死數已盡,而自己上了賊船無法回頭了,所以在滿清的封王許諾下,甘願為清人賣命,,,

    後來打到昆明府,勒殺永曆帝,為滿清立下不世之功,襲封平西王,仿明朝沐英故事世代鎮守雲南,,,,其實吳三桂是知足了,他又有什麼不知足的呢?漢人當中,頂子最紅的那個,,,,但是鳥盡弓藏的故事他是懂得,所以對於武備也不敢輕易懈怠,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吳三桂蓄意謀反。當年勒殺永曆帝,就是自己為替清廷表忠心,讓清朝皇帝放心才痛下殺手。。。

    但是後面康熙意圖削藩,吳三桂是不會答應的,他手下跟著他吃飯的人也不會答應。所以削藩令一下,吳三桂已經別無選擇,就算康熙許諾再多富貴榮華,也不比不上自己在西南自立為王強,而手下將領也甘願放手一搏,一旦成事就是從龍之臣,到時候就是新朝新貴前途無量啊。所以一場戰爭打響

    吳三桂自稱兵馬大元帥,以反清復明名義在雲南起事,福建廣東藩王也跟著起事,還有各地不服滿人欺壓的漢人將領也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式大好,吳三桂攻入湖南四川等地,南方大片地區盡收囊中真是飲馬長江,但是並沒有逐鹿中原,而且想和康熙和談劃江而治!很多人覺得貽誤戰機讓清廷得以喘息反撲!但是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曾經手提重兵從山海關打到昆明湖,兵貴神速的道理不會不懂。但是他止步了,因為他明白滿清八旗的厲害,當年的虎狼之師兩年之間掃平天下,像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還有南明無不敗在他們手下。所以吳三桂明白一過江進入中原,到時候就很難再取勝了,所以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而不利於八旗作戰的南方取得戰果最大化,這樣才能破勢清廷低頭而劃江而治!對於劃江而治,吳三桂是很清楚清廷的脾氣的,清廷自入關以來,一開始並未想過要一統天下,像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也多次嚮明廷以遼東獨立為前提議和,但是都被明廷拒絕。所以說滿清也沒想到後面事情進展如此之順利,竟然把中國富庶之地全部奪下來了,原來都是跟流寇一樣,在關內大肆搶掠一番就回老窩,現在這些地方都會自己了,豈不是要上天了!!!

    所以在永曆政權久攻不下,劉文秀入川攻下成都,李定國兩闕名王后,都想放棄西南七省。但是投降漢人范文程洪承疇之流,卻表示要斬草除根,因為他們知道萬一哪天南明勢力捲土重來,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

    但是吳三桂情況不同於南明,所以吳三桂料想在兵威之下,清人會妥協讓他劃江而治。其實吧,吳三桂這邊雖然聲勢浩大,但其實合股勢力都各懷異心,牆頭草一大堆,一旦分向不對,都倒戈卸甲以禮來降!這點吳三桂也是知道的,所以正因為如此,吳三桂才沒有打過長江,而且吳三桂自己也一大把年紀,實在沒有太大精力去冒險,保留現有戰果最大化前提下議和,這才能獲得利益最大化。。。

    總而言之,個人觀點吳三桂汙點是有的,但並不是那麼地不堪。吳三桂起兵後局勢詭譎,並不是很多人所說的目光短淺不知進取!綜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隨筆所記,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言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