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明朝(1368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 。在明朝的盛世之下,是無數猛將的守護。

    第十名 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北韓,明朝自北韓內附。

    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其後十年間,遼東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統帥:90

    武力:90

    智力:75

    戰績:90

    綜合:345

    第九名 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民族英雄,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統帥:91武力:93智力:78戰績:90綜合:352

    第八名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統帥:94武力:95智力:74戰績:92綜合:355

    都說虎父無犬子,但是這位將軍的兒子似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一搜相關事蹟。

    第七名 盧象升

    盧象升(1600~1639) ,字建鬥,號九臺,又字鬥瞻、介瞻。漢族,明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犯境,京師(今北京)報警。盧象升起兵勤王,後清兵退走。次年,進右參政,為防清軍再次來犯,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臺)三府兵備,嚴明軍紀,加強練兵,軍容大振,人稱“天雄軍”。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州、大名、山西軍務。崇禎七年,任右僉都御史,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總督、兵部侍郎,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首輔楊嗣昌誣告,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距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統帥:92武力:90智力:85戰績:91綜合:358

    第六名 王守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慶受挫,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統帥:99武力:65智力:100戰績:95綜合:359

    有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小編在此將“陽明先生”的智力一欄打得是滿分,由此可以這個朱熹之後唯一的“聖賢”是有多麼的厲害,他所創立的“心學”影響東亞世界500年,如今依然在持續。據傳,1905年, 日本海軍大將 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 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 日本天皇 任命他為海軍 軍令部 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併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 東鄉平八郎 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

    第五名 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漢族,遼東鐵嶺衛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讚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統帥:95武力:97智力:82戰績:97綜合:371

    這名猛將就是排名第十的李成梁的長子,真可謂“得子如此,可無憾矣“。雖然他爹功過存在爭議,但是他確實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將。

    第四名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統帥:97

    武力:98

    智力:79

    戰績:98

    綜合:372

    常遇春之名,想必各位都是比較熟悉的,此人可謂“明朝趙子龍”,朱元璋麾下第一前鋒,但是此人卻是十分喜歡“殺降”,在古代有“殺降不祥”一說,這一說法在常遇春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40歲正值中年,因病去世。

    第三名 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安徽定遠人,生於山東濟寧。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統帥:97

    武力:88

    智力:90

    戰績:98

    綜合:373

    戚繼光作為中國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其當時創立的“戚家軍”,使得倭寇聞風喪膽,一舉掃平了明朝持續很久的倭患。據說我們的戚繼光先生還是一個“妻管嚴”,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愛和尊重妻子。

    第二名 徐達

    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朱元璋:“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統帥:100武力:96智力:82戰績:98綜合:376

    徐達,明朝開國大將,深的朱元璋信任,能力在當時舉世無雙,是一個可與韓信比肩的軍事統帥。朱元璋對其的評價:“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不可謂不高,其家族在明朝是為數不多的延續下來的世襲公爵,此人對於大明王朝的功績可見一斑。

    第一名 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統帥:100

    武力:96

    智力:95

    戰績:98

    綜合:389

    朱棣從青年時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為將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因此,在小編看來,我們的永樂大帝朱棣,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明史》評價他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 2 # 我比你高傲

    明朝萬曆時期,正是明朝的一個承上啟下時期,在這一時期既有萬曆首輔張居正變法和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也有關乎大明國運的薩爾滸慘敗。這一時期可謂是將星雲集,讓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人物。

    第一位,戚繼光,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就是這一時期的人物。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第二位,俞大猷,這位英雄當年與戚繼光共同在東南沿海抗倭,二人並稱“俞龍戚虎”,名震東南。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率領“俞家軍”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戰功累累,常被彈劾,遭到免官,被人冒領軍功,從不計較。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後被追諡為武襄。

    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後人將俞大猷詩詞編成《正氣堂集》。

    第三位,李成梁,雖然這位在後世的名聲可以說是譭譽參半,但是他的軍事才能確實是毋庸置疑。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北韓,明朝時期迴歸。

    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其後十年間,遼東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第四位,李如松,這位曾經抗日援朝的將領,可以說是威震日本了,將門虎子名不虛傳。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北韓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北韓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萬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同年,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入北韓,在平壤之戰中大破日軍小西行長等部,殲敵近萬,又火燒龍山大倉,破壞日軍糧食補給,為壬辰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極大貢獻。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併為其立祠。

    第五位,李化龍,平定楊應龍叛亂,興修水利開發大運河,文治武功俱為一流。

    李化龍(1554年—1624年),一說為(1554年~1611年),字于田,長垣縣老李莊人,明朝中期將領、戎政尚書。

    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任嵩縣知縣。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巡撫遼東,擊破把兔兒等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同意小歹青開通木市的請求,同年離任。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被朝廷起用征討播州楊應龍叛亂,歷時一百十四天平亂。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開通淤河二百六十里,天啟四年(1624年)死於任上,諡號襄毅,贈少師,加贈太師。

    這五人中,戚繼光南征北戰,先打蒙古,再打日本,練兵東南,橫掃倭寇,驅除胡虜無人可擋,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俞大猷則一生致力於南方,以武舉入仕,先戰安南,在定東南,不計軍功,亦是威名遠揚。

    李成梁,穩定遼東局勢,橫掃女真各部,鎮守遼東三十餘年,但其後來擁兵自重,養寇為患,為明朝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李如松,將門虎子,年幼從軍,出征平定蒙古叛亂,再到轉戰北韓抗擊日寇,軍事才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惜後來輕敵冒進,戰死沙場。

    李化龍,指揮萬曆三大徵的播州之役,大破楊應龍,在內政治理方面更是出色,崇禎皇帝曾讚賞其“春秋血食詩書帥,鐘鼎名流社稷臣”。可謂文武雙全一儒將。

  • 3 # M彬彬

    李如松組上是來自北韓的內附民,自稱組先是唐末避亂遷入北韓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李如松驍勇善戰,因戰功遷暑都督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萬曆三大徵指明朝萬厲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在萬厲三大征戰中,李如松就買寧夏之役和北韓之役分別立下大功

    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將,一生作戰無數,未曾敗北,是真正的“常勝將軍”。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此後連克寧國(今屬安徽)、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陳軍。二十五年十月,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為之前獨身一人大戰萬人而死的丁德興報仇。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與徐達率軍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常遇春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 4 # 大漢衣冠華夏漢服

    明朝萬曆年間,曾湧現出一大批的名將大才,諸如戚繼光、李成梁等著名將領,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卓越功績,千古留名。提到這一點,我們又有了疑惑,究竟是因為什麼才導致萬曆年間名將輩出呢?原來,只因為當時朝廷的首輔大臣,張居正。

      自萬曆初年起,張居正就獨攬朝綱,鶴立雞群。雖為文人出身,但張居正此人對於武將任用、戰略方針等同樣有著其獨特見解。或許也正因為他獨到的軍事才能,才能讓萬曆年間湧現出許多名將大才吧。那麼,張居正又是用了哪些手段方法來挖掘傑出武將的呢?

      明朝十分重視中央集權,在兵制上實施的是衛所制,因為衛所制是可以世襲的,所以將士的作戰積極性普遍不高。戚繼光發現兵制弊端,於是決定試行募兵制,建立戚家軍,打造一支勇猛的軍隊。但這麼大的事情,如果沒有朝廷支援,根本不可能成功。

      而戚繼光的提議,正好得到張居正的認可,於是張居正給了戚繼光軍事特區待遇,讓他招兵、統兵、調兵。並且為了順勢改革兵制,張居正還鼓勵戚繼光訓練出一支出色的新軍。在對戚繼光的支援上,張居正可謂不遺餘力。

      他從國庫中艱難地擠出軍費,讓戚繼光訓練新軍,並且在戚繼光任薊遼總兵時,張居正還經常告知總督(地方最高長官),要求支援戚繼光的工作。就這樣,戚繼光在薊遼當了十三年的總兵,薊遼沒有發生一次戰爭,這就是強軍的震懾力。

      在戚繼光身上得到示範作用後,張居正立馬將這種方法作用到各地,他提倡久任制,強調功績升職,在這樣的軍事政策下,極大調動了官兵的積極性,增強了軍事國力。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1]。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後,汪直餘黨作亂於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於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於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準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餘黨向閩南逃竄。[9] 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臺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準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臺、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比優斯·奧特曼劇情分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