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公子
-
2 # 伯虎42
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趙眘,其實並不是宋高宗趙構的親生兒子。當初,高宗在躲避金軍追擊、四處逃亡的時侯,因意外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時,他唯一的兒子趙旉也在三歲時不幸夭折,而高宗在世的父兄叔伯侄子們幾乎都被金軍一網打盡,除了他之外,根本沒有第二個活著到達江南的宗室近支男性,所以,高宗之後的南宋皇室有絕嗣的危險。
為了延續帝系、傳承大統,同時也是凝聚人心,高宗決定在南渡的宗室遠支中選擇嗣子承襲帝系。他放棄了在南渡的太宗後裔中挑選嗣子,而是在紹興二年(1132年)和六年(1136年)的時候,於太祖後裔中挑選了兩個太祖七世孫(高宗是太祖之弟太宗的六世孫),作為養子收入宮中,準備擇其中品行優秀者立為皇嗣。其中叫做趙伯玖的孩子由當時還是才人的吳皇后撫養,改名趙璩;叫做趙伯琮的孩子交張賢妃撫養,改名趙璦。而趙璦,就是後來的宋孝宗。
趙璦,是宋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後裔(六世孫),他的曾祖趙世將封華陰侯,是趙德芳的曾孫。趙世將也是趙璦最後一位有爵位的祖先,趙璦的祖父趙令譮、父親趙子偁,都是平民,雖然在皇家族譜內有名,不過一個形式而已,沒什麼額外的待遇。直到趙璦改名趙眘、承襲了帝位之後,趙令譮和趙子偁父子才因此而被尊崇,分別追封為慶國公、秀王。
趙璦入宮時不過才六歲,由張賢妃撫養。不久後張賢妃去世,於是趙璦被交給吳皇后,和後來進宮的高宗另一養子趙璩一同照看。但吳皇后對兩個養子並沒有因先來後到而親疏有別,均一視同仁,不分彼此。
趙璦居住宮中時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又恪盡孝道,對養父母高宗和吳皇后恭敬有加、安守本分,對名義上的兄弟趙璩也友愛忠悌,和睦相處,所以逐漸得到了高宗的青睞,傾向於立其為嗣子。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高宗晉封十六歲的趙璦為普安郡王。養子封王后,吳皇后高興地對高宗說:“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本來就有立趙璦為嗣之意,在吳皇后的進言下更是心意已決,決定立趙璦為皇太子。
紹興十五年(1145年),高宗另一養子趙璩被晉封為恩平郡王,但封王的同時高宗就讓他出宮,到外宅居住。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高宗進一步“加恩”給趙璩,讓他可以自稱“皇侄”,這其實表明他的“皇帝養子”身份已經被取消。因此,普安郡王趙璦成為高宗唯一的養子、和唯一的皇儲人選。
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三十三歲趙瑗獲得了皇子身份,並改名為趙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高宗正式立皇子趙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一個月後,五十六歲的宋高宗以“倦勤”為名將皇位禪讓給三十六歲的皇太子趙昚,自稱太上皇帝,退居德壽宮。趙昚即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
孝宗繼位之後,立即平反了岳飛等人的冤案,並起用主戰派大臣,決心收復中原故土。在治理朝政上他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地方吏治,裁汰冗官冗吏,懲治不法官員,重視百姓生產。雖然他主持的“隆興北伐”以失敗告終,被迫與金國達成了苛刻的“隆興和議”,但和議之後,宋、金兩國之間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使得南宋外部環境趨於平穩,孝宗得以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內政上來。
在他本人親自帶頭勤儉治國的態度下,南宋民生逐漸富庶、百姓安居樂業、社會一片繁榮。孝宗極度重視生產,不厭其煩地勸課農桑,並興修水利,南宋經濟發展迅速,地方上民和俗靜,家給人足,天下康寧。史書上稱孝宗統治時期為“乾淳之治”,孝宗本人也被讚譽為“卓然南渡諸帝之首”。
和題目中所說的“宋孝宗有三個兒子”的論述有差別的是:孝宗其實是有四個親生兒子,分別為:長子趙愭、次子趙愷、三子趙惇、四子趙恪。但是第四子趙恪在孝宗還是高宗養子的時候就年幼夭折,沒有後代,所以說孝宗只有三個兒子也不算錯。
孝宗的長子趙愭,生母是孝宗皇后郭氏(成穆皇后),他也是孝宗的嫡長子。所以孝宗即位後不久便在乾道元年(1165年)立其為皇太子,以承宗廟。但是趙愭在乾道三年(1167年)秋罹患疾病,被庸醫誤用錯藥,導致病情加劇。趙愭病危時,太上皇(即高宗)與孝宗父子倆親自去探望他的病情,流淚不止,併為此大赦天下。但趙愭沒有因此轉危為安,三天後還是去世了,年僅二十四歲。孝宗哀痛不已,追諡長子為“莊文太子”。
趙愭有一個獨子趙挺,這也是孝宗的嫡長孫,本來有希望可以被立為皇太孫。但孝宗出於“國賴長君”的目的,沒有立過於幼小的孫子為皇儲,而是想在剩下的兒子們中間挑選合適者入繼大統。所以,嫡皇孫趙挺只被封為榮國公、左千牛衛大將軍。更加可惜的是,乾道九年(1173年),榮國公趙挺也因病夭折了,沒有後代,孝宗長子莊文太子一系由此絕嗣。
孝宗次子趙愷,是莊文太子同母弟,同樣由成穆皇后所生,按理說在兄長莊文太子不幸去世後,應該就是由他繼任太子。但孝宗考慮到趙愷為人過於忠厚溫和,性格太溫吞,不適合當皇帝,所以奏請太上皇同意後放棄立趙愷為皇太子,而改為立其弟、第三子趙惇為皇太子(不過還是觀察了趙惇幾年,沒有立即立他為皇太子)。
趙愷失去繼承權後絲毫不以為意,也不怨天憂人,依舊安靜地生活,乾道七年(1171年),趙愷被晉封魏王,兼判寧國府,淳熙元年(1174年),改判明州。在寧國、明州的時候,趙愷精心吏治,心繫黎民,親自主持修復農田水利設施,並開辦地方學堂,重視教育,作為皇室子弟,能夠有這樣的恤民之舉,實在是難能可貴。
淳熙七年(1180年),三十五歲的趙愷在明州去世,孝宗聞報後身穿素服、居於別殿,為兒子致哀,追諡其為“魏惠憲王”。趙愷有兩個兒子趙攄、趙抦,其中趙攄早夭,趙抦成年後受封耀州觀察使、昭慶軍節度使、嘉國公,最後晉封吳興郡王。開禧二年(1206年),趙抦去世,追諡“沂靖惠王”,而他的獨子趙垓則在三歲時就夭折了,所以,孝宗次子魏惠憲王趙愷一脈最終也是絕嗣。
孝宗第三子趙惇,也是由成穆皇后所生,同樣是嫡子,先後受封為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並晉封恭王,名義上的封地在恭州。在長兄莊文太子去世後,他經過父親孝宗的長期考察,於乾道七年(1171年)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因為兩年前太上皇高宗駕崩而悲痛欲絕的孝宗對對治理國政逐漸心生倦怠,於是準備效法高宗內禪,以便繼續守孝。這一年,孝宗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趙惇,自己退位為太上皇,趙惇於是登基,即南宋第三代皇帝——宋光宗。
趙惇登基後,因為自己受封為恭王時的封地是恭州,然後以此身份先成為皇太子、又受禪成為皇帝,實在是喜慶再加喜慶之事,於是便把當年的封地恭州御賜新名、升格為“重慶府”,這就是今天“重慶”地名的由來。
光宗一生只有兩個兒子,長子趙梃很小時候就去世了,沒留下後代,次子趙擴,光宗為皇太子時先後封英國公、平陽郡王;光宗即位後,晉封嘉王。
光宗只有趙擴一個成年兒子,所以他受禪即位後立其為皇太子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太上皇孝宗認為趙擴性格懦弱、處事庸碌,不宜繼承皇位,而自己另一個孫子嘉國公趙抦(孝宗次子魏惠憲王趙愷次子)天性聰慧、幹練果決,比較合適入繼大統,而當年自己越過了次子趙愷,把皇位傳給三子趙惇,內心實在對趙抦抱有愧疚感。於是孝宗想讓光宗立趙抦為皇儲。
光宗雖然在後世有昏聵庸碌的評價、確實不怎麼聰明,但總歸是正常人,怎麼可能捨棄親子而立侄子為嗣君,所以對孝宗的提議一口回絕,並由此產生了對父親孝宗的猜忌和恐懼之心,生怕太上皇會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甚至直接廢黜自己。
而光宗的皇后李氏,生性妒悍,有強烈的權力慾望,對孝宗干預立儲之事極度不滿,因此不斷離間挑撥光宗和孝宗父子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光宗的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出現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精神病症狀。他視孝宗居住的重華宮為畏途,不願定期前去問安,儘可能躲避父親孝宗。
紹熙五年(1194年)正月,太上皇孝宗患病,病勢日漸沉重,群臣都勸光宗儘快前往重華宮探望太上皇。而光宗由於自己病情嚴重、再加上皇后李氏的唆使,一直沒有前去探視父親,導致孝宗直到當年五月駕崩時,都沒能見到自己的兒子。
孝宗駕崩後的入殮舉哀等儀式,都需要作為兒子的光宗出面主持,但是光宗以自己有病為由,就是不出面,導致孝宗的葬禮大典幾乎都無法完成,最後還是高宗吳皇后(孝宗養母)出面,才勉強完成了儀式。
對於光宗如此不孝之舉,群臣忍無可忍,於是決定讓這個“瘋皇”退休,趕緊禪位。紹熙五年(1194)七月,宗室、樞密使趙汝愚和外戚、知閤門事韓侂冑等人在太皇太后吳氏(即高宗吳皇后)的支援下,發動宮廷政變,讓光宗“禪位”給嘉王趙擴,然後擁立嘉王登基,尊光宗為太上皇,退居泰安宮。趙擴即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寧宗。
雖然群臣奉光宗為太上皇,準備讓他退居泰安宮頤養天年,但是光宗得知自己“被退休”之後憤怒不已,就是不搬出皇宮,並拒絕兒子寧宗的朝覲。這樣的日子,一直延續到慶元六年(1200年)八月,他病重駕崩時為止。
寧宗繼位稱帝前後,曾經有過九個兒子,分別是:趙埈、趙坦、趙增、趙覿、趙埛、趙圻、趙墌、趙垍、趙坁,但他們都在很小的時候夭折了,連名字也是追贈的。而寧宗雖然有三個堂兄弟:趙挺、趙攄、趙抦,一個親兄弟:趙梃;但是趙挺、趙攄、趙梃都是年幼夭折,沒有後代,趙抦雖然在世,但是獨子趙垓也是年幼夭折,沒有後裔。
所以,寧宗的祖父孝宗雖然有四個兒子、五個孫子、曾孫超過十人,但是到了寧宗這一輩,孝宗居然只剩兩個沒有後嗣的孫子(寧宗趙擴、吳興郡王趙抦)還在世,其他子孫不是夭折就是早早離世,斷絕了後嗣。南宋皇帝中最有作為、最富進取之心的孝宗居然在三代之後血脈斷絕了,這對於孝宗來說是最殘忍的事情,雖然他本人生前並不知道自己會絕嗣。
所以,在慶元四年(1198年)的時候,實在從近支宗室內找不到嗣子的寧宗不得不效仿(名義上的)曾祖父高宗,從宗室子弟中選取了太祖長子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六歲的趙與願入宮,作為嗣子加以撫養,以便日後承襲皇位。同時,他給唯一成年的同祖兄弟、沂靖惠王趙抦(趙抦去世後追諡沂靖惠王)也選取了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九世孫趙貴和為嗣子,承襲世系。
所以說,不是寧宗不從堂兄弟們的後代裡面挑選嗣子入繼大統,實在是沒得挑了,不是早夭就是無後,祖父孝宗一系到了他這一輩就血脈斷絕、傳不下去了,所以不得不效仿名義上的曾祖父高宗的做法,從太祖後裔中去挑選合適者承襲皇統。
其實孝宗一脈雖然絕嗣,但是孝宗的本生父、秀安僖王趙子偁卻是有後裔存世,而且數量還不少。趙子偁的長子、也就是孝宗實際上的兄長趙伯圭,在孝宗即位後被授予知台州、知明州、沿海制置使、顯謨閣學士、龍圖閣學士等職。紹熙元年(1190年),趙伯圭被實際上的侄子光宗加封為嗣秀王(光宗本生祖父趙子偁因兒子孝宗被立為皇太子,由高宗追封為秀王),成為宋朝第三家世襲王爵,併兼判大宗正事、封太師、崇信軍節度使,地位崇高無比。
趙伯圭一共有九個兒子,還有數量更多的孫子、曾孫,和孝宗一脈相比,那是人丁興旺(後世著名的書法家趙孟頫,就是他的後代)。而且趙伯圭一家和其他宗室相比,與南宋皇室血脈最為接近,如果寧宗要擇嗣子而立,嗣秀王一脈豈不是更加合適麼?但為什麼最後寧宗寧願從太祖其他遠支後裔中為自己和堂弟趙抦去挑選嗣子,也不從血緣最近的嗣秀王一系中挑選呢?
其實,還是因為嗣秀王一脈太過於興旺、又勢力龐大,如果從中選了嗣子入繼大統,那麼很可能又是一個“濮議”的結局,如果真的是這樣,南宋皇室從高宗以下諸位皇帝,恐怕都要被日後的嗣皇帝在宗法法度、禮制典儀上擠到一邊,給自己的親生父祖騰出位置了。而挑選血脈遙遠、地位低下的宗室子弟入繼的話,嗣子因為感激皇帝養父的恩德,自然會對養父感恩戴德、恭敬尊崇、奉養無虞(孝宗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寧宗才會捨近求遠,放棄血緣最近的嗣秀王一脈,而從遠支宗室中去尋找嗣子人選。
這裡還有一個後續——寧宗選擇趙與願為嗣子後,給他改名為趙曮。開禧元年(1205年),趙曮被正式立為皇太子,更名趙詢。但是趙詢命中註定無福繼承皇位,成為皇太子十六年後,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去世,年二十八歲,沒有子嗣,諡號“景獻太子”。
寧宗好不容易培養了十多年的皇太子就這麼沒了,一時抓瞎,於是又把當年自己給堂弟沂靖惠王趙抦挑選的嗣子趙均(即趙貴和、入繼沂靖惠王后改名趙均)接到宮中作為皇子撫養,並於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式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竑。
而趙竑被寧宗奪過去當了養子後,沂靖惠王便沒有了嗣子,世系就要中斷,於是寧宗再次給堂弟挑選嗣子,選中了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山陰縣尉趙希瓐的長子趙與莒為沂靖惠王第二任嗣子,改名趙貴誠,明確為皇侄,並承襲沂靖惠王世系。
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病重,即將駕崩,而宰相史彌遠因為和皇太子趙竑關係惡劣,害怕日後皇太子登基後自己會被清算,於是聯合了同樣和皇太子關係不佳的寧宗楊皇后,趁寧宗駕崩之時矯詔,廢黜了皇太子趙竑,改立皇侄、嗣沂王趙貴誠為寧宗嗣子、皇太子,並擁立其為皇帝。趙貴誠登基之後更名趙昀,這就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
不過在寧宗生前,從來沒有將趙昀當做嗣子對待過,他除了早夭的九個兒子外,只有兩個養子:早逝的景獻太子趙詢、被史彌遠陰謀廢黜的廢太子趙竑。承襲他皇位的理宗趙昀,只不過是權相史彌遠和楊皇后在他駕崩後硬塞給他的嗣子而已。
-
3 # 逆流的魚L
寧宗找了,他自然想傳給自己最親的人,可是親的是真沒有了。不過他最後選擇的繼承人在名義上都是宋孝宗的後人。
宋寧宗是南宋第四位皇帝,他一生有九個兒子但是都夭折了,因此他必須透過過繼子嗣的方法傳承皇位。
過繼子嗣自然要選擇自己的親侄子,可是宋寧宗的父親宋光宗只有兩個兒子,長子趙梃夭折了,老二就是寧宗,因此宋寧宗只能向上追溯到他的爺爺的其他子嗣的後人。
宋寧宗的爺爺是宋孝宗,一生有四個兒子,三子是其父宋光宗,四子是邵悼肅王趙恪很早夭折,因此選擇的只能是孝宗的長子和次子這兩支。
宋孝宗長子名趙愭,乾道元年(1165年),立為皇太子。乾道三年,趙愭生病,結果醫生用錯了藥,病重而亡。趙愭有一個兒子名叫趙挺,因此孝宗長子這一脈斷絕。
宋孝宗次子名叫趙愷,一度差點取代光宗,不過最終沒有成功。在淳熙七年病死。
他有兩個兒子,長子趙攄早夭,次子名叫趙抦。
趙抦被封為沂王。他有一個兒子名叫趙垓,不過這個兒子三歲的時候也夭折了,因此宋孝宗一脈其實已經全部斷絕,但是為什麼說宋寧宗過繼的後人在名義上是宋孝宗的後人呢?
原來寧宗在自己兒子夭折和趙抦兒子夭折後,分別給自己和這位堂弟過繼了兩個嗣子。
宋寧宗過繼了宗室遠支的趙儼,趙抦過繼了宗室趙希瞿子,最後取名趙竑。
後來趙儼也死了,宋寧宗直接把這個侄子趙竑過繼給自己,然後讓宰相史彌遠給趙抦再找個嗣子。
史彌遠和趙竑不和,此刻正醞釀著找個人取代趙竑。於是他找到了已經完全成為平民的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人宗室趙與莒,改名趙貴誠,過繼給趙抦。
宋寧宗死後,史彌遠串通楊皇后,變更繼承人,強行將趙貴誠這個“侄子”過繼給宋寧宗,於是趙貴誠當上了皇帝,就是宋理宗。
-
4 # 江湖小曉生
答案:不是不想找,而是找不到!
趙宋王朝,到了南宋後期顯然就不給力了啊!從皇帝子嗣的存活率就能看得出來。宋寧宗也不算是個糊塗蛋,可是他生了9個兒子,全部夭折,你說要命不要命?
眼看著自己一天天衰老,可是繼承人卻遲遲沒有誕生。宋寧宗趙擴也很鬱悶,所以他索性就給自己找了個養子。
一般來說,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尋找接班人,都會從兄弟的兒子裡尋找。如果沒有兄弟,那就是從父親兄弟們的子孫後代裡挑,怎麼樣也得選個堂兄弟的後代吧?
宋寧宗的父親宋光宗趙惇,本來有倆兒子,分別是長子趙梃和次子趙擴。長子趙梃一不小心就夭折了,因此宋光宗只能把大位傳給次子宋寧宗趙擴。
也就是說宋寧宗沒有親兄弟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那麼再往上推呢?那還是能找到的。宋光宗的父親宋孝宗趙昚可是有4個兒子的,他們分別是長子趙愭、次子趙愷、三子趙惇(宋光宗)、四子趙恪。
如果宋寧宗選擇繼承人,至少也要從其他3個叔伯的子嗣裡選擇繼承人比較合適吧?至少血統上更接近一些。但是宋寧宗的接班人,卻是趙昀,他是往上數八代,跟宋寧宗都沒什麼血親的遠房侄子。
很顯然在選擇繼承人這件事上,宋寧宗的確有些讓人詫異。難道選擇自家的堂侄不好嗎?我們先看看宋寧宗選擇嗣子的過程。
一、宋寧宗本有三個嗣子,都不是自己的堂侄。1、第一個嗣子,趙詢。宋寧宗的9個兒子全部去世以後,他自己也慌了。趕緊給自己找了第一個臨時繼承人,便是6歲的趙詢。他是趙希懌的兒子,但是奇怪的是,這個趙希懌跟宋寧宗本就是遠房親戚。
趙希懌算起來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的八世孫,他只是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知縣。如果沒人提的話,大家早就忘了他們家祖上還是趙匡胤了。
2、第二個嗣子,趙竑。可惜29歲的趙詢在公元1220年去世了,因此他沒能熬得過宋寧宗成為下一代皇帝。於是宋寧宗又給自己找了個養子,叫趙竑。
這個趙竑是趙希瞿的兒子,算起來是趙匡胤的另一個兒子趙德芳的九世孫。趙竑跟趙詢可就不一樣了,他早就成了別人嗣子。
早年宋孝宗的孫子沂靖惠王趙抦沒有嗣子,在他去世以後,便讓趙竑做了嗣子。所以說這個趙竑已經在這一步的時候,成為皇親貴胄了,這要比趙詢強得多。
等到趙詢去世以後,趙竑也就被宋寧宗給看上了。你也別當什麼沂王了,直接來做皇位接班人好了!於是趙竑又往前跨了一步,成了宋寧宗的養子。
第三個嗣子,趙昀。你搶了沂靖惠王趙抦的嗣子,那麼總要再給人家補一個上來吧?於是宋寧宗讓宰相史彌遠到處去找,最後找到了趙昀他們家。
趙昀的父親趙希瓐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的八世孫,但是到了他這輩的時候,已經跟皇族八竿子打不著了。他自己也只做到了縣令這麼一個小官。
趙昀成為了沂靖惠王趙抦的嗣子以後,繼承了沂王的爵位。可是誰也想不到,一場變故,讓趙昀從沂王又往前走了一步,成為了宋理宗。
二、史彌遠和楊皇后合作,將趙昀推上了皇位。不管是給自己找嗣子,還是給沂王找繼承人,宋寧宗都是往遠了找。這3個孩子全都是老趙家的遠房親戚,而是同屬於趙匡胤這一脈。
宋寧宗本來有自己的嗣子,也就是趙竑。按理說,宋寧宗去世以後,應該讓趙竑繼承皇位才對。可是宋寧宗去世以後,趙竑莫名其妙被封為濟王。
原來趙竑和宰相史彌遠的關係不太好,而史彌遠跟楊皇后的關係很好,兩個人曾經合夥滅了韓侂冑。史彌遠擔心趙竑上臺後,會對自己不利。
因此史彌遠聯合楊皇后一起,將沂王趙昀扶上了皇位,反而將本該繼位的趙竑立為濟王。此後趙竑更是被史彌遠等人給毒死了。
也就是說,趙昀自始至終,都不是宋寧宗所認可的繼承人。他最初只是沂王的繼承人,結果沒想到白撿了一個皇位。
宋寧宗真正中意的繼承人趙竑,做了4年的皇子,可是在即將摘果子的時候,卻被人給頂替了,你說傷心不?
但是不管多傷心,估計都沒有宋寧宗那幫堂兄弟的後代傷心吧?畢竟從血緣關係上來說,這幫人才是真正有繼承權的人。那麼這些人存在嗎?為啥宋寧宗不選他們呢?
三、宋寧宗的堂兄弟。南宋這幾位皇帝的皇位,是這麼傳承的: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所以說宋寧宗的堂兄弟,也就是宋孝宗的孫子們。我們看看他們的情況。
宋孝宗的4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趙愭、次子趙愷、三子趙惇(宋光宗)、四子趙恪。
長子趙愭活到了24歲就早逝了,所以輪不到他繼承皇位。但是趙愭是有兒子的,那就是趙挺。算起來趙挺就是宋寧宗的堂兄弟。那麼趙挺有兒子嗎?對不起,沒有。所以這一脈被排除。
次子趙愷,本來大哥掛了,就應該他做太子。可是宋孝宗卻覺得趙愷為人太過厚道,不適合做皇帝,所以就改立三子趙惇做了接班人。趙愷的兒子就是沂王趙抦,趙抦的親兒子早逝,宋寧宗的嗣子趙竑就是從他那兒搶來的,所以這一脈也被排除。
四子趙恪,這是唯一的希望了。但是很不湊巧的是,這孩子連成年都沒活到,又怎麼有子孫去繼承皇位呢?
也就是說,宋孝宗趙昚的後代,一支都沒能傳下來。到了宋寧宗,就只剩下這麼一棵獨苗了。而宋寧宗也不給力,生了9個兒子全部夭折,最終皇位再次花落別家。
總結:宋孝宗趙昚,本來也是撿來的皇位。大家都說,北宋的皇帝是趙光義的後人,而南宋的皇帝是趙匡胤的後人。其實可以這麼說,但是南宋趙匡胤的後人,也是分成兩派的。
早年宋高宗趙構沒有兒子,所以將趙昚收為養子,這才使得南宋江山回到了趙匡胤後裔的手裡。而趙昚的生父趙子偁,其實只是個縣丞而已,可見趙匡胤的後人們混得有多差。
誰也想不到,到了宋寧宗,這一脈又給斷了。為了保證皇位不落在趙光義這一脈手裡,因此宋寧宗找的嗣子,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前提至少是趙匡胤的後代才行。
這就是為什麼宋寧宗不找堂兄弟的兒子做接班人的原因,畢竟家族人丁單薄。南宋國運不振,也從這個時候拉開了序幕。為啥?因為宋理宗的皇位也是撿來的。
參考資料:《宋史》
-
5 # 黑山羊歸來
宋孝宗有四子,除第四子夭折外,其他兒子及後代如下:
①趙愭——
趙挺(不到十歲夭折)
②趙愷——
趙攄(早卒)
趙抦(1172-1206)——趙垓(三歲夭折).趙貴和(養子,後為皇太子).趙貴誠(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養子,後為宋理宗)
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趙埈、趙坦、趙增、趙覿、趙埛、趙圻、趙墌、趙垍、趙坁(均夭折).趙詢(1192年―1220年,養子,皇太子)
可以看出除了趙抦在世時沒有立其養子,其他兩次立嗣均為直接立沂王(即趙抦之子),所以可以判斷對於唯一的堂弟,趙擴非常的喜愛。
史書上還有明確的表述——上特愛之。
從宗法上來看,趙擴是趙構的曾孫。
依據神宗——徽宗——高宗——孝宗——光宗這樣的傳遞來看,在父母去世後,趙抦是他六代內唯一有血緣的近親,只是因為濮議給兩宋帶來的政治影響過大,故而選擇在其去世後才立其養子為嗣。
-
6 # 豫西故人
宋孝宗四個兒子,第四子早死,無後。
剩下的三個兒子,長子立為太子,次子是魏王,三子宋光宗。
太子有一子,後來太子和太子兒子均早世。無後。
次子魏王有兩個兒子,一個早逝無後,剩下一個活到成年就是沂王,這個沂王早年被宋孝宗喜歡,一直想讓光宗立沂王為繼承人,因為是舍子立侄,所以沒成。
三子宋光宗也有幾個兒子,但是唯一活到成年的就一個人,就是宋寧宗。
這樣算下來,宋孝宗雖然有四個兒子和一堆孫子,但是活到成年的孫子就兩個,就是宋寧宗和沂王。
宋孝宗九子,全部早夭,沂王有兒子,但是也全部早夭,所以事實上,宋孝宗最終還是絕嗣。
這三人後面都是靠過繼維持的,過繼是隻能給成年的已結婚的,未有成年子嗣的過繼,早夭的是不能過繼的,所以,宋孝宗後代,只有三個人可以過繼,就是宋孝宗長子,宋寧宗和沂王。宋孝宗長子絕嗣後,過繼有一子。
因為宋孝宗長子後代是過繼子,而宋寧宗和沂王是唯一的親堂兄弟,年齡也相仿。後來,孝宗長子的過繼子後來沒啥存在感,而宋寧宗和沂王關係還可以。宋寧宗和沂王也各自過繼了嗣子,宋寧宗過繼子早早被立為太子,可惜,又早逝了,也是無後。這時候宋寧宗年齡大了,就直接把沂王嗣子過繼給自己,而重新給沂王又過繼了嗣子。
後來的後來,因為宋寧宗新嗣子和丞相史彌遠不和,史彌遠在宋寧宗駕崩後,修改遺詔,廢寧宗新嗣子,立沂王新嗣子為皇子,並繼位。這位皇帝就是宋理宗。
所以,在宋寧宗的繼承人,不管是他內定的繼承人還是最後實際繼位的繼承人,都是宋寧宗堂兄弟沂王的兒子,只是,都是過繼子而已。
說到底,宋皇室人丁凋零,到最後,都是靠過繼來勉強維持。
-
7 # 微風F
因為沒有
最近支的堂兄弟和寧宗一樣
不單是一樣,而且還只剩一個,沒有辦法。
宋孝宗是過繼的,不能從本宗裡找
如果從本宗找,堂兄弟倒不少,但是宗法上,前面幾個皇帝就得騰出位置,不能享受祭祀。
所以寧宗才捨近求遠。其實,我們現在也是沿襲著這種傳統,不是嗎?
回覆列表
第一,宋寧宗與其他堂兄弟關係並不好,因為當年他父親差點立了他的堂兄弟為太子,關係不好沒有殺了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怎麼還可能從堂兄弟裡面找後人立為太子。
第二當時也是權臣當道,他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很早的夭折了,收養了一個養子很早的立為太子,但是最後也沒有當上皇帝。在他死後太子被史彌遠和皇后矯詔廢掉,立了趙貴誠為帝,是為宋理宗。
這就是宋寧宗不從堂兄弟裡面找人繼承皇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