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尾讀正史
-
2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蜀國投降時是20多萬戶,90多萬人,而當年劉備入川時人口是90萬人,稱帝后補充了一些南蠻入蜀,夷陵之戰前蜀國總人口是96萬。
那96萬人口中參戰士兵人數有多少? 根據各種資料梳理一下得出以下結論,96萬人減去53萬女性剩下46萬,這46萬男性有15萬隱居山野逃避賦稅和兵役,於是剩下31萬人,這31萬人減去種莊稼的18萬人就剩下13萬,再減去16歲以下45歲以上的9萬人就剩下4萬人,這4萬人減去傷殘的13000和智商有問題的9000人就剩下1萬8千,這1萬8千中有文官3500要留在西川值班,另外有9500要去提防曹魏走不了,還有宮中宦官1350人,負責後勤運糧的有2700人,所以劉備帶領950人出征。
這950人浩浩蕩蕩出發後,路上攀山涉水意外死了160人,急病死了120人,逃跑280人,蠻夷叛變死了250人,犯軍法被斬殺78人,到達秭歸後剩下72人,東吳方面毫不反抗退守到猇亭,這72人深入東吳猇亭途中又因意外,疾病,逃跑等原因剩下連劉備在內最精壯的7個人,劉備下令其它6個人離自己每隔100裡紮營一座剛好頭尾700裡牽制東吳。
-
3 # 愛尚文史
劉備真的動員了七十萬大軍伐吳嗎?三國時期的七十萬,可不是小數目了!!有這七十萬大軍,直接滅掉曹魏,統一三國都足夠了!!根本不用調轉兵峰,指向東吳,先打誰都是贏!!
實際上,蜀國哪有那七十萬大軍,劉備最鼎盛時期,兵力不可能超過二十幾萬!當時關羽剛剛失去荊州不久,損失了好幾萬兵馬!所以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的總兵力大概只有十幾萬!!再除掉漢中魏延、陽平關馬超以及駐守各郡縣的兵力,劉備身邊能調動的兵馬,最多也就數萬兵馬!!
為什麼說劉備的總兵力不超過二十萬幾呢?因為蜀國戶籍人口統計,人口只有九十四萬,十萬兵!!這份統計是蜀國投降之後!!夷陵之戰前,蜀國的人口應該比蜀亡時更多,因為戰亂期間人數呈遞減的趨勢!!至於夷陵之戰前夕,蜀國到底有多少人,沒人統計,戰爭期間,沒時間去統計!!不過期間過了四十幾年,雖然沒有爆發比較大的戰役,但這期間也是戰亂不斷!四十年時間,除去流民、亡民、戰損等等,人口總數至少下降一倍!!我們姑且以一倍計算!也就是說,夷陵之戰前,劉備至少有200萬人左右,只多不少!!因為劉禪統計人口的時候,漢中大部分郡縣不包括在內!!
有戶籍的有200萬,沒戶籍的有多少,我們不清楚,但戰亂時期,沒戶籍的這個群體,肯定不會比有戶籍的人少!有的為了躲避戰亂,有的為了躲避充軍,也有很多流民,他們都不會去辦理戶籍!所以沒有戶籍的人,絕對不會比有戶籍的人少!!我們姑且把沒戶籍的人,也算作200萬!!
這樣的話!夷陵之戰前夕,蜀國的總人口,應該不下於四百萬!!除去兩百萬女性,剩下兩百萬男性!!再除去老者、幼者,還剩多少,頂多還剩一百萬!!躲避戰亂,隱瞞戶籍的人,至少除掉一半,也就是說只有五十萬人了!!五十萬人不可能都身體健康,病、殘者要除去一部分,劉備稱帝了,大小官員以及宮中執事人員,各州郡大小官員,以及後勤工作者!!這些人算少一點,小兩萬人口吧!!還剩四十八萬!!
劉備不可能把所有青壯年都抓去當兵吧!那繁衍後代的工作該交給誰?而且沒有這些青壯年勞動力,光憑那些婦女老幼,所耕種的收成,夠不夠交納賦稅養活這五十萬大軍?所以劉備能在這五十萬青壯年中,徵調一半人來當兵,就已經是很頂天的了!!
所以!劉備的總兵力頂多二十幾萬,夷陵之戰兵力,頂多數萬!!!
-
4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吳蜀彝陵之戰雙方兵力,(除演義外)無從查考。
好事者只有批評他人,自已也拿不出真賬實貨,也是枉然。
-
5 # 淨月暖陽
那時整個益州的人口也就九十萬,那裡來的七十萬大軍?
三國演義中的戰鬥,兵力都是極度放大了的。官渡之戰,是三國中第一場比較大的戰役,袁紹集四州之力,也不過10萬左右人馬,而曹操呢?只有兩萬人馬。所以當時曹操很猶豫,在謀士們“四勝四敗”(演義中變成了十勝十敗)的鼓勵下,硬著頭皮去打的。不是許攸來投,透露了袁紹的軍事機密,奇兵一把火燒了袁紹烏巢的軍糧,曹操就頂不住了。
三國時期,全華人口並不多,先是一場瘟疫,黃巾軍趁機而起,全國性戰亂,人口銳減。並且人口密集區在中原一帶,吳、蜀的弱小,地盤上用現代地圖看,並沒小多少,但人口上少得太多了。
夷陵之戰,是劉備在登基後不久,就以為關羽復仇之名,發動的戰爭。事關能否重奪荊州,揚蜀漢之威的關鍵第一戰,皇帝都御駕親征了。除了在漢中,由魏延留了少量軍隊防一下魏軍,因為那時棧道已毀,不是一時半刻能恢復的。劉備是盡起全國之兵伐吳了,總兵力也不過10萬。留在江北的黃權部僅5千人馬,可見兵力捉襟見肘了。就這些人馬,在三國時也算大陣仗了,吳王孫權才會這麼緊張,初期才又是向劉備求和,又向曹丕救援。雖然吳也有些兵力,但拼下來也是兩敗俱傷,魏國得利。
諸葛亮後來的六出祁山,也只是第一次北伐氣勢最大,不過也就10萬兵力。所以別被演義忽悠了。
-
6 # 小鴻哥
劉備為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公元221年七月開始東征。七十萬大軍自己是不可能也不現實。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統計益州人口也就九十萬。(本來漢中有四十多萬人口,但讓曹操遷走了二十多萬。旁邊武都也遷走了五萬。公元220守漢中東部上庸房陵新城的孟達降魏,又損失了十多萬人口。)六月決定出師,張飛還沒出發就死了。七月馮習吳班率先頭部隊攻破東吳第一道防線巫縣和秭歸,十二月吳班陳式進軍至夷陵。已經深入吳境六百里。公元222年正月劉備回到秭歸,二月率諸軍進軍到夷陵、猇亭跟吳軍對峙。六月吳軍在夷陵猇亭大破蜀漢軍。史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是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都是以發動者告終。三大戰役對三國的格局影響很大。官渡之戰影響了北方的歸屬。赤壁之戰後曹操再也不能越過長江。夷陵之標誌著蜀漢退出爭天下,之後三國疆域再無大的變動。
夷陵之戰蜀漢動用的兵力,一直是眾說紛紜。有說四萬、有說五萬、有說八萬、有說十萬。因為三國志中並沒有蜀漢兵力的記載。很多人認為劉備不可能動用了八萬、十萬。最多也就五六萬而且。我比較傾向於八萬以上。下面來分析下:
第一:從東吳防禦的兵力來看
公元221年七月馮習吳班率軍攻破吳軍第一道防線。三國志: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公元222年正月劉備回到秭歸,吳班陳式率水軍進軍到夷陵。三國志: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劉備率諸軍向夷陵猇亭推進。孫權大為緊張,不得不起用陸遜為大都督。三國志: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公元221年七月到公222年正月這大半年時間都沒起陸遜。我認為這段時間劉備在繼續集結人馬。因為公元221四月忙著稱帝,六月準備出師,七月先頭部隊出。時間太短,集結人馬準備糧草需要時間。正如赤壁之戰前周瑜向孫權要五萬人,孫權講五萬人一下難以集結。我已集結了三萬人,你先帶去,我在後方繼續增援和準備糧草。東吳這邊集結五萬人在夷陵猇亭防守。三國志:五萬人拒之。東吳要動用五萬人防守,難道劉備比吳軍還少?而且劉備一直要找吳軍交戰,而吳軍堅守。公元221七月時武陵蠻就響應了,東吳還動用了萬人防備。三國志:延康元年,權遣呂岱代騭,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遂命騭上益陽。
劉備是二月從秭歸進軍至夷陵猇亭,算劉備在當月到達。到閏六月陸遜反攻時也就相峙四個月。但東吳的將領說的是相峙七八個月了。三國志: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也就是說吳軍在公元221年正月左右就開始跟蜀漢軍對峙,但那時劉備還在秭歸。也就是說是跟蜀漢吳班陳式和其他將領的部隊在對峙,數量上我認為不會少於吳軍。如果遠少於吳軍的話,早就出擊了不會等到劉備來。
第二:其他史料記載的人數
三國志雖然沒有明確人數記錄,但同時代的其他史料有。魏略中記載孫權上書曹丕講劉備支黨四萬人進攻秭歸。很多人以此認為劉備只有四萬人。我認為不現實也不可能。公元215年東吳進攻荊州,劉備都從蜀地率軍五萬支援關羽。現在荊州已丟,伐吳只派四萬人?三國志: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再者孫權也講了是支黨四萬人,支黨就是黨羽的意思。指的的是馮習吳班率四萬人進攻秭歸。
魏人傅子的記載:殺備兵八萬餘人。同樣是魏人記錄的,前面的就信,後面的就不信?
劉備除了黃權部、夷道和從巫至夷陵的駐軍外,在夷陵猇亭駐軍五十餘營。三國志: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我認為一營當在一千人左右。一開始陸遜在夷陵猇亭破蜀漢軍四十餘營,剩下十營左右。然後後劉備率十營跑到馬鞍山,陸遜率軍再進攻斬殺萬人。英雄記: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歷代兵制:舊時虎賁、羽林五營兵及衛士併合,雖且萬人。五十餘營就是五萬人,加上黃權部、連營、夷道就有八萬五千人。
第三:從三國志和其實史料分析
劉備主力在夷陵猇亭駐軍,深入吳境七百里。當時劉備是連營七百里,就是從巫到夷陵猇亭之間是有駐軍的。三國志: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當時曹丕看到劉備後佈陣講: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可見巫至夷陵之間駐軍也是不少。(向寵當時駐軍在秭歸)在公元222年正月時宋謙曾攻破蜀漢軍五屯。三國志: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當然劉備是把大部分人馬就集結在夷陵猇亭。巫到夷陵之間七百里駐軍數目不詳。算一屯五百人好了,也有一萬五千人。黃權率軍駐在臨沮,這支部隊是有一萬人。據晉書:謝艾曰:昔耿弇不欲以賊遺君父,黃權願以萬人當寇。乞假臣兵七千,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據魏書: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也就是說黃權帶著中低階三百多位軍官投降魏國。就算這三百多人都是排長,也有一萬人了。)劉備還派一支軍隊在夷道把吳軍孫桓部包圍,孫桓至少在五千人。要包圍五千人,怎麼也得一萬人。三國志裴注:得五千人。陸遜當時並沒有去救援,陸遜認為他能堅守和決勝地是猇亭夷陵。只要這邊破了劉備,那邊自然就解圍。如果劉備只有四萬人,除去黃權所部一萬人、圍夷道一萬人、七百里連營一萬五千人等。難道劉備就帶著五千人分別在夷陵猇亭跟陸遜等人對峙?就是五萬人,劉備也只剩下一萬五千人。算六萬,也只剩下兩萬五千人?算八萬,也只剩下三萬五千人。陸遜還有四萬五千人。三國志中記載蜀漢軍在夷陵猇亭的軍隊是不少於吳軍的。三國志:備(劉備)軍眾甚盛,彌山盈谷,桓(孫桓)投刀奮命,與遜(陸遜)戮力,備遂敗走。
劉備東征戰敗有三個階段:1夷陵猇亭之敗,蜀漢軍被破四十餘營。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戰死,杜路、劉寧等投降。朱然率軍進攻在夷道包圍孫桓的一萬蜀漢軍。 三國志:然別攻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2馬鞍山之戰,蜀漢軍死者萬數。別督傅肜斷後戰死。程畿率水軍撤退,不願意獨自逃。轉身跟吳軍交戰,戰死。三國志:追人遂及畿船,畿身執戟戰,敵船有覆者。眾大至,共擊之,乃死。3秭歸之敗。劉備一跑,東吳一路追。在秭歸又跟來追擊的吳軍激戰。損失數目不詳。荊州議曹從事王國山戰死。三國志:軍敗於秭歸,遇害。秭歸之敗,蜀漢又損失慘重。只有向寵的部隊成建制退回永安。三國志: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而黃權歸蜀之路讓吳軍切斷了,只能投降魏國了。因為蜀吳是交戰國,再者黃權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部下考慮。很多人都以為劉備東征就是在夷陵猇亭和馬鞍山兩處激戰大敗,秭歸之戰就少有人知。從六月猇亭激戰、閏六月、七月、八月劉備退回永安。說明劉備即使敗退依然阻擋了吳軍攻勢近三個月。
三次大敗後劉備率殘部退回永安,數目不詳。三國志: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
第四從蜀漢人口分析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統計益州的人口。晉書:劉備章武元年,亦以郡國封建諸王,或遙採嘉名,不由檢土地所出。其戶二十萬九十萬。而公元263年阿斗投降時是九十四萬人,軍隊十萬兩千人。蜀記: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至少不少人所談論三國是兵戶、吏戶是不在內的。不在此討論範圍)所以大部分人認為這時蜀漢最多兵也就十萬,除去守漢中和各地防守最多能動用五萬。
古代男子是要服兵役的,從二十歲開始到五十六歲才能免。蜀漢九十萬人,男的有四十五萬。算年齡0—70佔的比例一樣,就有二十萬人是符合服兵役的。蜀漢只要再從二十歲至四十歲間再徵召三四萬人就行了。
當年劉備爭奪漢中時發書讓諸葛亮發援軍。諸葛亮有點猶豫不決,因為壯丁都打仗去了。楊洪講漢中是蜀地門戶。這時男子當上戰場,女子負責運糧。一戰二戰時各國不也是把壯年都徵召上戰場了,工廠裡都是女子在工作。古代除了常備軍,還會有地方武裝。當常備軍不夠用時,就會徵召預備役。漢代的預備役稱為郡兵、縣兵。在劉備爭漢中時,犍為郡發生數萬人暴動。犍為郡太守李嚴徵召五千郡兵平叛。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動的地步,一個郡還能徵召五千人。
公元222年六月劉備在夷陵猇亭大敗時,巴西郡太守就徵召縣兵五千人。讓馬忠送往前線,在永安碰到劉備。三國志:先主東征,敗績猇亭,巴西太守閻芝發諸縣兵五千人以補遺闕,遣忠送往。先主已還永安,見忠與語。巴西郡有人口萬戶,都能徵召五千縣兵。蜀漢人口超過萬戶的郡就有十幾個。
公元234年諸葛亮能率十萬人北伐,劉備東征為啥就只有四五萬人?東征能順江而下,運糧皆能船徵。劉備打了一年都沒缺糧。晉書: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公元253年東吳諸葛恪集結二十萬人北伐。東吳軍隊是二十三萬,動用二十萬人也佔了80%了。三國志:大發州郡二十萬眾。東吳能動用80%的軍隊,劉備為啥就不能?何況東吳的防線更長地更廣。再者蜀地天府之國,只是向北運糧難。但向東卻不難,方便的多。而且東吳的百姓比是蜀漢百姓要苦的多。三國之中東吳的內政統治是最差的。為解決財政費不足多次發行大錢(大面額的銅錢),榨取百姓血汗。據三國志:鑄大錢,一當五百。就是說一枚大錢抵原來的五銖小錢五百個。(大錢的重量也就是原來四五個小錢,也就是說五百銖小錢可以鑄一百個大錢。然後可以換五萬小錢,一百倍的利潤。)鑄當千大錢。劉備當年奪蜀後發行直百錢就讓後世罵的不行。(但是之後蜀漢並未發行過大錢)孫權更歷害,卻少人罵。
-
7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三國時期關羽鎮守荊州後,發動了“襄樊戰役”,最後曹操勾結孫權偷襲關羽後方,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被殺,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率兵七十萬,連營七百里伐吳,攻打孫權,被稱為“夷陵之戰”,最後被吳國陸遜帶兵五萬採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里,幾乎全軍覆沒,僅劉備以身倖免。劉備真的動員了七十萬大軍伐吳嗎?夷陵之戰蜀國的真實兵力到底有多少?
在《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率七十五萬大軍,實際上沒有那麼多,蜀漢當時全部大軍只有十萬左右。
在正史中,劉備率領的兵力是四萬人,加上五溪蠻夷的一萬人,總兵力大約是五萬人。
證據在哪裡?
根據統計,蜀漢總人口是這樣的:全盛時期擁有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一百萬人,為三國中最少。至263年蜀忘時,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士兵有十萬兩千。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族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劉備的大將吳班、馮習、張南等人大約是四萬人。
《三國志》注引《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孫權方面總兵力是多少呢?總兵力也是五萬人。
證據在《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軍來香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獻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那麼,劉備帶了五萬人,究竟有沒有連營七百里呢?
《三國演義》中劉備七百里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了,真的是這樣嗎?
正史中,劉備確實是七百里連營。那麼證據在哪裡?
證據在《三國志·文帝記》記載: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力,謂群臣曰:“”
-
8 # 亭殿閣
蜀漢全勝時期實力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奪取荊南四郡,長期客居荊州之後,顛沛流離的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根據地,劉備之前雖然一度佔據徐州,卻是曇花一現,赤壁之戰以後,荊南四郡的奪取讓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穩定的根據地。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向孫權借用南郡,實際上孫權這個南郡還不是全部南郡,而是南郡的江陵部分,這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真相。至此,荊州七郡,劉備獨佔四個半(桂陽、零陵、武陵、長沙、江陵),曹操佔一個半(南陽、襄陽),孫權只佔江夏,在赤壁之戰是出力反而是最多的。南郡周瑜打了整整一年,身受重傷才打下來的,劉備根本沒出什麼力,反而得到了荊州大部隊郡縣,這也為之後的荊州之爭埋下伏筆。由此,隆中對中跨有荊、益戰略,初步完成荊州部分。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正式決裂,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璋宣佈投降,益州之戰,以劉備勝利結束,至此,益州地區除了張魯盤據的漢中之地以外,全都劃入劉備集團版圖,孫權鎖要南郡不成,派遣呂蒙進攻荊州,奪取了長江、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調兵遣將入荊州支援關羽,孫劉聯盟此時已經破滅兵戎相見。
但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一舉收降張魯佔據漢中,迫於曹操的威脅,劉備與孫權重歸於好,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江夏、長沙、桂陽歸屬孫權。一下子失去了兩個郡,這一年劉備集團的確是有重大損失的,但是不久以後,新的機遇來了。
曹操奪取漢中以後,拒絕了乘勝進攻劉備的提議,留下夏侯淵鎮守漢中,回到了北方,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開始發動奪取漢中的漢中之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5月,劉備集團打敗曹操,奪取漢中,隨後劉備派遣劉封、孟達乘勝奪取東三郡(上庸、房陵、西城),打通與荊州的聯絡。
此時,雖然曹操集團依然是實力最強大的,但是卻先去失去荊州、漢中、東三郡等地,無力南上,經過內憂外患,進入戰略防守階段。孫權集團在這期間則透過湘水之盟得到荊州的長沙、桂陽二郡,又接著進取奪了交州,但是交州人煙稀少,荊南的兩個郡實際上人口和戰略意義、遠遠比不上南郡,孫權集團這時候的綜合實力成了倒數第一。
劉備集團從一無所有,到如今近乎“跨有荊、益”,還在正面戰場打敗曹操,勢力發展是最快的。
荊州失守對劉備集團的影響
隆中對的設想正在一步一步化為現實,統一天下似乎指日可待,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並且授予關羽假節,為了將曹操勢力徹底敢出荊州地區,關羽發動樊襄戰役。戰爭勝利的天平依然向著劉備集團妥協,于禁七軍皆沒,龐德以身殉國,荊州刺史、南鄉太守等荊州官員投降,許都以南群雄響應關羽,曹仁被困樊城,樊城、襄陽危在旦夕,因為位於宛城(南陽郡治)的荊州官員已經全部投降,曹仁被困於孤城之中,史稱關羽“威震華夏”,曹操都準備遷都了。原本關羽很快就可以將曹操集團徹底趕出荊州,進而進取中原的,可惜這時候,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關羽敗走麥城。由於孫權集團的背信棄義,樊襄之戰的結果出乎劉備集團的預料,也對三國的局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於劉備集團而言,荊州失守,意味著隆中對戰略的徹底失敗,蜀漢幾乎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對於孫權集團而言,則以為著基本實現了魯肅提出的“竟長江之極”戰略,鞏固了長江防線,實力大大加強。對於曹操集團而言,意味著沒有被趕出荊州,遏制了劉備集團發展的速度,同時將孫權集摁死在襄陽。
夷陵之戰對劉備集團的影響
為了給關羽報仇,亦或為了奪回荊州,劉備稱帝不久便出兵討伐孫權,戰爭初期,東吳那烏合之眾的陸軍根本抵擋不了劉備。劉備軍連戰連捷,一直打到夷陵地區,可惜天不佑漢,臨危受命的陸遜,最終在夷陵之戰,一把火,燒的劉備軍全軍覆沒。
夷陵之戰對於劉備集團而言,是繼荊州失守以後的又一重大損失,蜀中精銳損失殆盡,蜀漢還出現了人才斷層,劉備白帝託孤之時,南中地區發動叛變,蜀漢竟然落得無力圍剿,劉備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千穿百孔的蜀漢。
幸好諸葛亮以其出色的治國才能,力挽狂瀾,總算還沒有滅亡,之後諸葛亮北伐之時,不得不將“隆中對”戰略,調整為法正的“漢中策”,但是無論是什麼戰略,荊州失守,益州疲敝,已經意味著蜀漢再也沒能統一天下,諸葛亮也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9 # 大唐文苑
為給關羽報仇並奪回荊州,劉備於公元221年7月興七十萬大軍東征伐吳。筆者認為,
劉備動員七十萬大軍是不可能的事。
史料記載,東漢末年總人口不過兩千萬,加上黃巾起義,軍閥混戰,天災不斷,人口必然銳減。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不僅是爭奪土地資源,也是爭奪人口資源。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益州人口不過百萬,加上荊州和漢中之地,人口也不過二百萬,何況荊州已經落入東吳之手,兵員枯竭在所難免,劉備動員兵員七十萬純屬無稽之談。再者,蜀漢的威脅主要來自實力強大的曹魏,按理說蜀漢防禦曹魏的兵力不應少於討伐東吳的兵力,照此計算,蜀漢的總兵力應該不下百萬,強盛時期的曹魏總兵力也超不過百萬。退一步講,蜀漢果真有如此多的兵力,作戰時的後勤保障和供給將十分困難,國力也將不支。
至於小說中描繪的劉備動員兵力七十萬,就像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時號稱83萬一樣,不過是兵家的套路,是劉備虛張聲勢,藉以威懾東吳而已。演義不是歷史,更不是事實。若拿演義當歷史,未免滑稽。
綜合分析,夷陵之戰,蜀漢的兵力應該不過十幾萬。不知讀者諸君,有何高見。
回覆列表
真實兵力在4萬--5萬之間。
劉備的兵分為三路:
第一路:劉備主力軍4萬左右,全軍覆滅。
第二路:黃權江北軍,兵力不詳,全軍投降魏國。
第三路:武陵蠻夷叛軍,兵力不詳,被平定。
在這裡,黃權軍和武陵蠻夷暫且不論,因為他們不在劉備的主要軍隊序列裡面。我們只看劉備的主力軍。
劉備東征時,孫權給曹丕上書:“劉備支黨四萬,馬二三千匹,往撲秭歸,以克捷為效。”
此時的孫權是為了向曹丕請救兵,當時的孫權已經向曹魏稱臣,自己被打了,向自己的主子求援,萬萬沒有將劉備兵力說少的道理。因此劉備主力應該是四萬。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前後破(劉備)五十餘營”,以一營千人來算,劉備總兵力五萬左右,這應該不包括黃權軍和蠻夷軍。
夷陵之戰分為兩個階段,猇亭之戰和馬鞍山之戰。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猇亭之戰“破劉備四十營”。馬鞍山之戰是劉備收攏敗兵的防禦戰,《陸遜傳》記載劉備軍“死者萬數,備僅以身免。”
綜合前面孫權所說的“五十餘營”和陸遜傳裡猇亭的“四十營”,可以基本得出這十營的差距是在馬鞍山之戰,十營的損失正好差不多是“死者萬數。”
所以一營千人,猇亭四萬大軍兵敗。劉備收攏敗兵萬人,又在馬鞍山被擊敗。
劉備總兵力在4萬--5萬之間。
其實從《陸遜傳》中也可以看出後期劉備的兵力是少於陸遜的。劉備命吳班“率數千人平地立營”,自己率領八千人埋伏在山谷之中。可以看出決戰時劉備的兵力最多一萬五千人,其餘人都連營分散在幾百裡的戰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