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不值得,因為是拿人換取平安的事情。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頌揚,傳為佳話,漢元帝為保邊塞安寧,將大漢美女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朝和匈奴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匈漢兩族因和親加強了交流和互助,王昭君以一己之力,使漢朝遠離戰亂,國泰民安,而且還說王昭君在和親中收穫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實際上是承受了非人的折磨,一生悽苦。

    據傳,王昭君是齊王襄的女兒,十七歲時,被漢元帝選入宮中,漢元帝是按畫工的畫像選宮奴的,深居後宮的宮女們,為了能被皇上幸召,總想把自己畫得美點兒。所以,她們不惜重金賄賂畫工。

    王昭君初入宮廷,一來不懂這些規矩,所以沒有備下這筆賄金;二來自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見。據說,畫工毛延壽當畫到王昭君的眼睛時,便啟口說:“這畫人的傳神之筆在於點睛,真是一點千金呀!”王昭君對毛的暗示雖心領神會,但她沒有買他的賬,相反諷刺了他幾句便離去了,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點到了她的臉上。

    和親之後,在老單于死後,王昭君立刻給漢朝的皇帝上了一道“乞歸”表章,請求回家,畢竟老單于死了,冷酷的政治遊戲也該收場了。

    《王嬙報漢元帝書》王昭君寫道:“臣妾有幸被選為陛下的後宮佳麗,原以為可以獻身陛下,死後留下芳名。卻不料遭到畫師的報復,遠嫁異國絕域,只是為了真誠報答陛下的恩澤,哪裡還敢憐惜自己?如今世事難料,單于去世,我只能移情於卑賤的女工消磨時光,天天向南遙望漢朝的邊關,白白地加重悲傷鬱結罷了,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親和弟弟,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讓我返回漢朝吧。”

    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王位,尊號復株累單于,讓王昭君難以接受的是遊牧民族的婚姻風俗,父親死後,兒子有權得到後媽。

    《漢書·匈奴傳》:“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

    總之,王昭君出塞本來就是帶有屈辱色彩的和親,為什麼還要大書特書,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犧牲一個女人一生的事情都不值得大書特書,誰又能知道這是王昭君自願的呢?

  • 2 # 微史春秋

    其實,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一、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故事,昭君出塞早已深入人心

    可以說,王昭君的知名度在中國歷史上諸多人物中絕對是排在前列的,基本上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這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丟擲正史記載,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各類詩、詞、小說、戲曲不勝列舉,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七百多首,與之有關的戲曲、小說近四十種,寫過昭君事蹟的著名作者五百多人。

    這可不是“大書特書”嗎?

    二、問題中所謂的大書特書其實設計對和親的態度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人對“昭君出塞”以和親換的和平的做法持有爭議,那些歌詠王昭君的詩也能反映這個問題。

    從王昭君個人角度來說,犧牲個人幸福換的邊境和平是掙得稱讚的。

    從國家角度,國家以和親,以女子換的和平,這有人贊同,有人反對引以為恥。

    以和親免除干戈,贏得和平,可以收到戰爭起不到的效果,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事實也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但是反對者認為,靠出賣女子幸福贏得和平是國家的恥辱,是男人的恥辱。

    從民族關係來說,王昭君是英雄,是國家利益角度來說,王昭君也是英雄。

    這自然值得後人稱頌。

    即使處於驚醒、鞭策後人的目的,也應該用昭君出塞來勉勵國家,勉勵自己,也應該在史書上抒寫此事。

    王昭君的故事流傳至今,雖然有如“昭君怨”這樣的描寫國家犧牲昭君個人幸福的大量的詩文,但是文人們還是不斷地去創作,其實未嘗不是對時人、對後人的一種鞭策。

  • 3 # 凌煙閣論史

    說昭君出塞是國家屈辱之類的回答,完全不瞭解史實、根本沒說清事情的背景。

    從民間文藝角度看,昭君出塞當然值得大書特書;從國家政治角度看,更值得大書特書。

    為什麼呢?

    文藝角度看,王昭君成了一種寄託和象徵

    兩千年來中國關於昭君的詩歌、詞賦、傳說、民間故事、戲曲、影視劇等等,文章無數、文藝作品無數,可以說汗牛充棟了。

    王昭君個人的遭遇中,充滿了值得同情、可惜、遺憾之處,因此很多文人騷客可以拿來借題發揮,抒發個人的感想。

    首先,昭君值得同情,文人騷客可以藉機抒發自己的鬱悶。以一漢家美麗女子,忽然被嫁給匈奴胡族,風俗語言各異;尤其是匈奴族的收繼婚制度,在漢人看來簡直就是亂倫,但是沒辦法,這些都得忍受。其次是漢元帝有眼無珠可以拿來批判,藉機感慨一下自己懷才不遇,沒有伯樂。

    在文人的眼中,王昭君從此成了一個寄託,個人的失意遭遇、難伸的志向、憂憤的家國情懷,等等,都可以藉機表達出來。

    政治角度看,王昭君成了中原王朝展示天下理念的工具

    匈奴人被漢朝持續打擊近百年之後,已經嚴重衰落。其內部又發生了分裂,分為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和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打不過郅支單于,於是率領南匈奴幾十萬部眾投降漢朝。

    這在當時國際上是一件大事。西域那些國家當初被匈奴欺負的很慘,只能派使者找漢朝幫他們主持公道。現在那個曾經東西幅員萬里強大不可一世的匈奴,竟然投降歸順了漢朝。

    漢朝接受了匈奴的投降,並允許匈奴人進入河套地區生活。後來有允許呼韓邪率眾返回匈奴故地。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應呼韓邪的請求,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

    從政治角度解讀,昭君出塞有兩層含義。

    首先,昭君出塞其實是《論語》裡一個理念在實際政治中的落實。

    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漢武帝把儒學確立為漢朝正統,從此漢朝的政治理念就以儒家的思想為指導。南匈奴人來投奔漢朝,不管是傾慕中原,還是被迫,反正是來了。來了,如果還不對人表示出熱忱和溫暖,那就失去了讓遠人來歸的本意。在古代,最能表示雙方願意增進友好的方式,就是聯姻了。王昭君就成了漢朝天下理念的具體載體。

    其次,昭君出塞體現出漢朝的對外理念:漢朝不懼強、不凌弱。

    匈奴強的時候,漢朝與它們打了近百年,從不懼怕。而現在匈奴弱了,漢朝也並不恃強凌弱,沒有藉機宰割。這體現出漢朝始終注意保持對外交往的公平性與正義性。

    儒家的政治理念中有一個“化”的說法。化,大致就是春風化雪、和氣消冰的意思,即以我堅定的信念和緩地、充滿自信地來影響周圍的一切。太陽普照大地,如果人衣服穿多了,那麼人就會因為熱而自動脫掉多餘的衣服。這就是“化”的功夫,太陽並沒有用暴力迫使你這麼做。

    現在,匈奴被漢朝所“化”,漢朝當然要藉機展現天朝上國始終公平正義的高大姿態。

    結語:漢強匈弱時昭君出塞,充分展現漢朝懷柔天下、感召化外的政治理念

    武力值高的馬其頓帝國,曇花一現;只講究武力征服的羅馬帝國,一去不復返;唯獨中國文明,能持續幾千年不斷、不倒。

    因為中國對外並不是一味展示武力,而始終是恩威並用;用強大制止霸凌,用懷柔感化外圍。中國周圍的化外之地,逐漸變成了華夏樂土,中國也隨之不斷擴大、變強。

    (完)

  • 4 # 東方鉞

    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通婚不是壞事,關鍵是通婚時代背景。強盛的唐王朝,讓文成公主下嫁藏族首領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關係。文成公主帶去先進的唐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促進西藏的發展,成為千古佳話。而昭君出塞的背景卻令人汗顏,其背景是在匈奴不斷侵犯漢領土,燒殺搶掠漢朝百姓的前題下發生的。昭君出塞實際上是漢朝向匈奴汗貢獻美女,財物,乞求安寧的屈辱行為。這和北韓向多爾袞貢獻美女沒有本質上區別,所不同的是把這種屈辱的行為戴上“和親"桂冠。昭君出塞,是匈奴汗來信欺辱呂后以後發生的,呂后雖然專橫,但對匈奴汗羞辱只能曲意逢迎,稱自己“人老色衰,不能奉寢”。派送十名美女和財物送給匈奴汗,以求本朝平安。漢文帝依然是採取向匈奴汗貢獻美女,財物政策,只是這次匈奴汗要公主,美其名曰;“和親”。漢文帝當然不願讓自己的女兒去千里之外的蠻荒之地,侍奉一個暴野亂倫的男人。只能選宮女替公主,王昭君被選上了,這就是昭君出塞的背景。一個絕代佳人千里迢迢,去侍奉一個殺人放火,野蠻亂倫的首領有什麼可以宣揚的?可是有些斷了脊樑骨的文人,不遺餘力的去吹捧這段令人汗顏的歷史。捫心自問:那些吹捧昭君出塞的人,是否願意將自己女兒遠嫁非洲落後亂倫部落為妻?可以戴上一頂;“加強中非友誼”的桂冠!漢武帝深知上輩的恥辱,他姐姐也成為犧牲品。所以漢武帝大力強軍,派衛青,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大加討伐。兇悍的匈奴被殺的落花流水,逃竄到貝加爾湖躲了起來,一百多年不敢興兵襲擾。這樣的豐功偉績應該多宣傳,宏揚中華民族正氣,才是正道。王昭君是漢文帝屈辱和親政策的犧牲品,當文帝看到王昭君傾國傾城的容貌時,頓感六宮粉黛無顏色,然而他不敢留下王昭君,因為他惹不起匈奴汗,他不能為美人而丟江山。昭君遠去,漢文帝憤怒難消,只能把宮廷畫師毛延壽殺了出氣。因為昭君出身貧寒,無錢給毛延壽送禮,故意被畫醜而落選君王側,漢文帝也成為“和親”政策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上天對他“和親"政策的懲罰。

  • 5 # 尋根拜祖

    昭君出塞的歷史價值,對漢民族來說明顯被誇大了。事實上,漢元帝遣王昭君遠嫁匈奴,在當時並不算一件大事,史書記載寥寥,甚至王昭君出嫁後,就像斷線的風箏,漢帝國沒有要求她做任何事情。關於王昭君的故事,及其所代表的的歷史價值,其實都是後來被賦予的!

    雖然如此,筆者還是不認同題乾的兩個詞:“是否值得”和“大書特書”。

    正史中的王昭君,讓人大吃一驚

    關於昭君出塞的故事,第一手史料是《漢書》,也是最可信的史料。如果我們把所有跟王昭君相關的故事彙編成冊,估計沒有幾十萬字下不來。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幾乎都是假的,《漢書》中能查到的資料羅列如下:

    一、王昭君,姓王,名不詳,史書中出現過王昭君、王嬙和王檣的稱呼,不知道哪一個是名字,哪一個是字號;

    二、王昭君出塞前的身份是掖庭待詔,南郡秭歸人;

    三、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王昭君被漢元帝賜給呼韓邪單于為閼氏;

    四、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叫伊屠智牙師;

    五、王昭君嫁給呼韓邪不到三年(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後以胡俗,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即復株累若鞮單于);

    六、王昭君與復株累若鞮單于生有兩個女兒,長女名“雲”,次女名不詳;

    七、鴻嘉元年(前20年),復株累若鞮單于去世,一年多後,王昭君病逝。

    所謂王昭君與畫師毛延壽的故事、漢元帝對她的痴迷、呼韓邪對她的寵愛、在匈奴推廣漢文化等等,一個字都沒有!甚至連她的名字都存在爭議。

    按照王昭君在今人心目中的地位,她是和平大使,民族團結的象徵,為國犧牲的楷模,四大美女中最完美的一位,為何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傳記?甚至生平交代都不清晰。即便《漢書》中的資料,很大部分是因為她的子女,讓她的存在感稍強了一些。

    為何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因為昭君出塞,在當時根本算不上歷史大事件!

    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和價值

    當我們瞭解了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歷史背景後,就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昭君出塞的意義了。

    表面上看,王昭君遠嫁匈奴,就是恢復西漢初年的漢匈和平政策。說到漢匈和平,所有漢人都忍不住心痛。孱弱的西漢立國之初,打不過強悍的匈奴人,面對強盜的肆虐,西漢朝廷只能忍辱負重,不斷送女人給匈奴人,祈求和平,美其名曰“和親”。

    而這一次截然不同!

    經過漢武帝幾十年持續打擊,漢匈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又經漢宣帝對西域的強力控制,及對匈奴恢復武力打擊後,匈奴已經處於崩潰狀態。外交上,匈奴徹底失去了西域諸國的支援,經濟上匈奴接連遭遇天災,軍事上連連失利,政治上內部分裂,五單于相互殺伐。到漢宣帝末年,匈奴的人口銳減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倘若呼韓邪單于不借助西漢朝廷的力量,匈奴分裂狀態還不知道持續多久,毀滅近在眼前!呼韓邪在漢宣帝末年,兩次到長安,以藩臣之禮拜見漢帝,並表示願意做漢廷北部邊境的守護人。

    王昭君就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下和親的,與其說是和親,還不如說是賜婚,皇帝對臣僚的賜婚!

    這就不難理解,呼韓邪不管王昭君什麼出身,也不管她長得美還是醜,都得立她為閼氏,人家是政治符號!至於政治價值,對西漢政府來說,他們根本不需要王昭君做什麼,甚至他們都不會記得王昭君的存在!

    昭君出塞故事的發展演變

    那麼,昭君出塞的故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形象,為何如此高大呢?主要是王昭君有符合時代炒作的“熱點”!

    王昭君身上有三個吸引人的標籤:和親使者、掖庭待詔、嫁兩代單于。這三個標籤的互動,足以驚爆眼球。

    和親使者,屈辱的象徵,一個為了民族利益犧牲自我的形象凸現。“和親”一詞長期,以來一直是屈辱的標誌,後人望文生義,將兩種不同性質的和親,混為一談。他們讓昭君出塞,賦予了太多的民族感情色彩。

    掖庭待詔,美女形象,身邊還有個昏君,故事太容易演繹了。一般認為,宮廷待詔一定是美女,時任皇帝還是個昏君,美女配昏君,不火爆都難!這就是毛延壽“加盟”的原因,甚至演繹出了很多汙人眼球的宮廷花邊新聞。美女的愛國情懷,與昏君貪戀美色的碰撞,勁爆十足!

    嫁兩代單于,花邊與忍辱負重的完美結合點。有民間傳言,王昭君嫁了匈奴祖孫三代人!倘若如此,足夠亮瞎傳統思想薰陶下的華人。

    正史中王昭君在呼韓邪去世後,嫁給了繼任單于,他的兒子雕陶莫皋。這是匈奴人的習俗,是原始的收繼婚姻,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這種婚姻的遺存,不足為奇。

    雕陶莫皋去世後,王昭君是否再嫁繼任單于,史書沒有交代。即便再嫁,雕陶莫皋的繼任人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也就是說,即便王昭君再嫁,也是嫁了父子兩代三任單于,而不是祖孫三代人。

    王昭君的婚姻經歷,不符合儒家傳統思想,因而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它把花邊新聞與忍辱負重完美結合,吸引了不同需求的人駐足。

    推動昭君出塞演變的,有幾步文學作品:《西京雜記》、《王昭君變文》、《漢宮秋》、《後漢書》。

    《西京雜記》的原著是漢成帝時期的學者劉歆,與王昭君幾乎是同時代的人,按理來說他的記載最可靠。不過《西京雜記》屬於小說筆記類題材,不是歷史,而且該書經後世多次編撰,搞出很多版本,原貌不清了。在《西京雜記》中,添加了王昭君拒絕行賄,被故意畫醜的故事。這是王昭君在正史外,第一個民間傳說。

    《後漢書》南北朝作品,在這本史料裡,范曄添加了王昭君在漢宮生活的不如意,並主動請求和親的情節。除了這些細節外,還增加了雕陶莫皋去世後,王昭君請求歸漢,被漢成帝要求從胡俗改嫁。

    《王昭君變文》是敦煌石窟發現的眾多變文之一。變文就是根據歷史,改編的通俗文學作品。《王昭君變文》分上下兩卷,殘缺不全,現存六千餘字,成書於唐朝。從文字記載來看,其中的內容已經“包羅永珍”。可見到唐朝,王昭君的傳奇故事已經基本形成。

    《漢宮秋》是元代著名戲曲家馬致遠的作品,他將王昭君的民間傳說改編成了戲曲,並賦予了王昭君為拯救大漢,忍辱遠嫁的形象。結尾還用了一個,王昭君投河自盡的方式,讓她充滿了悲愴的色彩!

    由此可見,王昭君的故事,是在歷史長河中慢慢豐滿起來的,虛構的成分已經覆蓋了原有的面貌!

    今天如何看待昭君出塞

    那麼,今天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昭君出塞呢?

    首先,要知道歷史真相。瞭解真相併不是像某些憤青所說推翻歷史,而是從史料中,力求接近真相。對真相的探索,才更有助於我們把握歷史的脈搏,而不是僅僅侷限於所謂的“翻案”。

    其次,要抽象繼承精神內涵。既然昭君出塞作為一種精神,幾千年來,給了這個民族以正能量,講這種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而不是侷限於史實的苛求,不也是正道嗎?

    再其次,著眼於大歷史的眼光看待昭君出塞。大歷史,就是站在現代人角度,將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視作殊途同歸的發展史。從這個視角看,昭君出塞對匈奴民族來說,豈不是功德無量?對民族和平發展豈不是光輝千秋?

    再其次,迴歸到“人”的層次,王昭君的犧牲精神值得尊敬。不管昭君出塞對西漢政府來說貢獻有多大,她都是肩負了國家使命而遠嫁。在異國他鄉度過了十五年的艱苦歲月後,風華正茂的王昭君早早謝世,難道她不是在為國盡忠嗎?

    最後,王昭君的後人,事實上為民族和平做出了大貢獻。王昭君的兩個女兒、女婿和外孫,以及她的兩個侄子,在西漢末年和新朝時期,長期活躍在漢匈兩地,為兩個民族的和平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王昭君的長女“雲”,和她的外孫“奢”,還犧牲在了漢地。

    總而言之,王昭君的真實形象,確實與民間傳說大相徑庭,但我不大讚同題幹所說的“值不值得大書特書”,一方面我們要了解真相,清晰把握歷史脈搏,同時又不能糾纏於真相,忽視了數千年曆史沉澱下來的精神財富。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應該大書特書。

    1.昭君出塞,不是單純的漢族女子外嫁。她的和親婚姻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增進了漢、匈人民的友誼。這是誰也抹殺不了的史實。

    昭君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以下簡稱雲、當)秉承她生前遺願,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奔走效勞。王莽篡位執政後,出臺了對匈奴的錯誤政策,他擅自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妄圖一分匈奴為十五單于,還妄斬了匈奴侍子登等,造成了漢匈兩族關係緊張.終至,匈奴單于發左右部兵馬欲侵邊。王莽也動員30萬眾準備還擊。戰爭一觸即發,生靈塗炭、流血成河的慘劇即將上演.這時,昭君的女兒雲、女婿當挺身而出,盡力斡旋,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烏珠留單于死去,雲、當欲與漢和親。第二年,雲、當派人到西河塞 下求見漢之和親侯王歇 。王莽王時派王歇出使匈奴,祝賀新單于初立,並賜黃金、繒帛等厚禮.正時在雲、當的居中調解下,漢匈關係覆呈現出一線光明.避免了多少人流血犧牲啊!

    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去,呼都而屍若鞮(人名)單于繼信,為了爭取漢匈關係的恢復,若鞮單于又遣大且渠奢與雲女弟當於居次子醯櫝王奉獻至長安.王莽把庶女配給大且渠奢,還要出兵輔立奢為單于。這個時候,雲、當已經死了.

    由此看出:代表漢、匈雙方協調的關鍵人物;如雲、當、大且渠奢、當於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事實證明,昭君出塞在漢、匈關係中重要的地位,昭君出塞給兩族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2.昭君出塞早已深入人心了。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王昭君比當時的大漢皇帝都出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詩歌、詞曲、小說、甚至戲曲表現形式,人民不已經為她大書特書了嗎?

    3.王昭君犧牲了個人幸福換來了邊境穩定。國家出臺和親政策,免除了干戈,贏得了和平。收到流血的戰爭都達不到的效果。昭君為維護民族關係作出了貢獻,是和平的使者,是漢族人英雄,身體力行維護了國家利益。值得後人謳歌與稱頌。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無論後世的野史傳說、文學作品如何去美化,都無法掩蓋這樣一個事實:昭君出塞是由於當時的漢朝政府不願或不敢和匈奴交惡,順水推舟的賜下美人以安撫、拉攏。

    或者說,不只是昭君出塞,任何一次和親,真實理由都不是表面上那麼光明堂皇。公主們是藩邦的人質,也是中原政權給藩邦的印信,雙方都知道關鍵時刻她們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但還是樂於走這一步閒棋。

    (昭君出塞)

    而這一步閒棋,毀的是這個姑娘的整個人生。在中原的溫風細雨中成長起來的姑娘們,怎麼受到了塞外苦寒?生活環境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氣候不同,一個小小的意外,都有可能讓她們芳魂永逝。

    和親的公主們,就沒有一個長壽的。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如果是大軍壓境,派個公主就可平息戰端,那她們的犧牲還有點意義,畢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算是女子,也應該負起責任;

    但更多時候,根本還不到這個地步,只是因為成了慣例,皇帝們覺得這樣做損失可以小一點,或者不願去想別的解決辦法,公主們就成了祭品。

    究其本質,“和親”證明了皇帝的軟弱,朝廷的無能。

    (昭君出塞途中)

    唐代詩人李山甫寫過一首詩,我覺得說得非常到位:“金釵墜地鬢堆雲,自別朝陽帝豈聞。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是啊,派了公主一個人就能讓天下太平,那什麼時候才能用到將軍們呢?將軍們個個威武不凡,卻只能靠柔弱女子去守邊疆,何其可笑?

    李山甫大概為將軍們感到羞愧,又說“誰陳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兒為國羞。”意思是到底是誰想出了和親這種政策?簡直令天下男兒蒙羞。

    在這裡我可以回答李山甫的問題,和親是一個叫“劉敬”的無能男兒想出來的。

    漢高祖六年(即公元201年),韓王信勾結匈奴造反,第二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在軍征討,因輕敵冒進而被圍困白登山,險些沒了命,逃回來後被嚇破了膽,再不敢和匈奴開戰。

    (嚇到劉邦的白登之圍)

    但又不能放著匈奴不管,劉敬就建議他和匈奴成為親家,把大公主嫁給匈奴單于,至於單于已經有了老婆?那有什麼影響?

    劉邦能幹出把兒女推下車的事兒,更不會考慮女兒的幸福,覺得能當匈奴單于的老丈人很不錯,立刻同意了。

    但大公主是魯元公主,呂后唯一的女兒,怎麼捨得派她去?呂后日哭夜哭,哭得眼睛都快瞎了才打消了劉邦的念頭,另找了個宮女冒充公主送去了匈奴。後來呂后那麼變態,估計和此事也有關係。

    從此之後,漢朝就找到了一條捷徑,犧牲一個身份高貴的女子就能換來和平,何樂而不為?

    強大的漢朝,和親是個瑕疵。漢武帝深以為恥,他大概是所有漢朝皇帝中唯一一位反對和親的,才會咬牙和匈奴硬剛,要不是霍去病死得早,說不定真能打潰匈奴各部。

    後世各朝也都學習到了這一絕技,時不時就動用。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但明朝是個例外,朱元璋以及後世的皇帝們骨頭夠硬,堅決不和親。這是史上唯一一個不和親、不納貢的朝代,寧可打仗,絕不和親,絕不和談。崇禎為什麼那麼決絕的自縊?因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明朝?理由很充分。

    總之我認為,在現實意義裡,昭君出塞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只希望這樣莫名奇妙的犧牲再也不會有,對女性的物化能再少一些。

  • 8 # 何悲歡0211

    昭君出塞,幸乎?悲乎?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正因如此,也就無法一刀切的回答是否值得大書特書。曾也看過幾篇關於昭君出塞的文章。恰巧週二同學上課所講的自己文章的一部分也是關於昭君出塞,我就在此借花獻佛,彙報一番。幾篇文章從國家層面講了昭君出塞的問題,或再造和平或錦上添花,在和平的基礎上再添一筆,但要屬翦伯贊老先生的一篇文章給我的觸動最大。捨身為國,民之譽也。但誰有注意到王昭君作為一個體,獨處大漠,遠離故里的悲涼呢?異域風俗,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白髮人送黑髮人?人生四悲,獨佔兩處。更有《曠怨思惟歌》,流傳千古。是否值得大書特書,憑君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歲九個月的寶寶吃什麼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