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陳友諒在跟元軍打仗的時候,朱元璋躲著發展自己的勢力。

    陳友諒跟其他軍事集團打仗的時候,朱元璋躲著發展勢力。

    元軍和其他集團打仗的時候,朱元璋在躲著發展自己的勢力。

    等打得就剩下兩三股的時候,朱元璋開始打天下了,

    朱元璋的口號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緩稱王是躲著,不過早暴露自己,不露鋒芒,做一隻潛龍。

    高築牆、廣積糧的意思是躲著積累實力,做好物資儲備。

    你看歷史你會發現,先出來的都成了炮灰,後出來的是撿漏的,

    陳友諒到處打,消耗太大了,朱元璋基本沒打什麼,他是1367年開始打元朝的,1368年就建立大明瞭,所以明朝打元朝的戰爭,都是在1367年後的,之前基本沒有,那元朝是誰打的呢?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甲子,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 2 # 遷說歷史

    古語有“一戰定江山”,陳與朱,誰主沉浮,就要看這場出乎意料的決戰——鄱陽湖水戰,本文只注重探討這次戰役。

    此次戰役前,陳友諒盡出精兵猛將,聲勢浩大,圍困洪都85天,勢要拔下洪都,陳友諒認為朱元璋會放棄洪都,在鄱陽湖湖口沒留下守軍,後無退路;不曾想朱元璋毅然放棄攻打廬州,來回援洪都,並且從長江水路回師,直奔鄱陽湖,尋找陳友諒決戰。

    雙方形勢對比:陳友諒兵六十萬,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採用的戰術“正面剛”。朱元璋兵力,二十萬餘,且多小艇,少有大船,採用戰術“分軍十一隊御之”,火器、弓弩以次而列,並且在陳友諒的歸路涇江口及南湖嘴,留有伏兵。兵法講究“正合奇勝”,陳友諒鐵索連舟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陳軍戰船高大,穩性好,載兵多,可以居高臨下地打擊朱軍,但其致命弱點是機動性差,加之又聯舟佈陣,這就更加“不利進退”了。朱軍船小,機動性好,可以靈活地打擊陳軍,但有仰攻困難,不耐衝擊,難於正面突防等弱點。朱元璋採取揚長避短,以長擊短的戰法,先是以分隊多路進攻,充分發揮火器作用,連續突擊陳軍,後又火攻破敵。在康郎山水域一戰,毀陳軍大艦數十艘,首戰告捷;湖口一戰又毀陳軍大艦數百艘,使陳軍大部就殲。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與長江交匯口處,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精采的戰鬥過程如下:

    首日,雙方作總體部署,沒有正式進行交戰。

    次日一早,朱元璋即命徐達、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率軍發起了進攻, 徐達身先士卒,率部奮勇向前,最後擊敗敵前軍,殺一千五百人,並繳獲鉅艦一艘,軍威因此大振。俞通海又乘風發火炮焚燒了敵船二十餘艘,敵軍因此被殺及被淹死的人甚多。徐達的先頭部隊衝鋒在前,大火也燒到了徐達的船上,敵人乘機來攻,徐達一邊救火一邊繼續指揮作戰,朱元璋見狀,急忙派人前往援助徐達。由於徐達的力戰,最終敵人退卻了。 陳部第一猛將張定邊發現了朱元璋的座船,“擒賊先擒王”,於是張定邊便揮軍重點襲擊朱元璋的座船,在雙方纏鬥的過程中,朱元璋的座船竟不幸擱淺了,於是船上的將士只得打起了肉搏戰,使得張定邊等人一時無法靠近,危急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了張定邊,張部才不得不退卻。接著,俞通海也率部來援,他坐的船身所激起的大浪一下子湧到了朱元璋的座船那裡,這才讓座船重新啟動了起來,迅速駛離了險境。 朱部廖永忠以飛快的小船追趕準備逃走的張定邊,結果當張定邊等突圍而去時,不僅士卒多有死傷,連張定邊本人也已身中上百隻箭,好在鎧甲護身。過了一會兒,常遇春的船也擱淺了,朱元璋連忙派兵來救。這時正好有一隻被敵人擊敗的船撞上了常遇春的船,此船也才得以重新啟動。是夜,朱元璋派徐達返回應天主持大局,穩固後方。

    第三天早晨,朱元璋親自佈陣,再次對陳部發起了猛攻,陳部先頭部隊有點抵擋不住,被殺死、溺死者不計其數。之前在龍灣之戰中投降朱家軍的猛將張志雄,卻因為桅杆折斷造成船體行動困難,以至於敵人發覺後予以拼命圍攻,走投無路的張志雄只得自刎而死。 朱家軍玩命的衝鋒,卻始終沒能衝亂對方的陣形,而己方悍將丁普郎、餘昶、陳弼、徐公輔等卻相繼戰死,尤其是丁普郎,身中十餘刀,頭都被敵人砍掉了,可是手上仍然拿著兵器,立於船頭而不倒。 這時,右軍退卻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朱元璋下令斬殺了十餘位隊長,可仍然無濟於事, 形勢相當危急。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這時,朱元璋的小舅子、麾下將領郭興上前進言道:“非將士不用命,實敵艦巨大,非火攻不可解去也!”但朱元璋一開始並沒有這麼做,恐怕他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風! 雙方鏖戰到午後,命運再一次眷顧了朱元璋,扭轉乾坤的天賜良機終於到了——東北風起,從朱部陣營向陳部陣營的方向颳去! 於是,朱元璋急命以七艘船滿載荻葦,其中裝滿火藥,再紮上草人,草人身上披好甲冑,各持兵戟,遠看就如同真人一樣。敢死之士駕駛著這些船隻去放火,然後再用準備好的小船逃生。 船隻順風而下,很快就衝到了陳家軍的船陣附近,敢死隊員們便乘風縱火,風急火烈,須臾間船就撞到了敵船上面。火借風勢,陳家軍的數百艘艦隻很快就被點著了,“煙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其中五王陳友仁、陳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等都被活活燒死,至於士兵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朱家軍又趁勢衝出,斬首二千餘級。 五王陳友仁是陳友諒的謀主、智囊、主心骨,他這一死,陳友諒當即氣量就短了大半截,由此喪氣不已。

    《明史》中載:辛卯,復戰,友諒復大敗。於是斂舟自守,不敢更戰。壬辰,太祖移軍扼左蠡,友諒亦退保渚磯。相持三日,陳友諒的左、右二金吾將軍皆投降了朱元璋。陳友諒愈發惱怒,盡殺所獲將士。朱元璋則悉還所俘,傷者傅以善藥,且祭其親戚諸將陣亡者。經此對比,陳友諒軍心動搖更甚。八月壬戌,友諒軍糧草不繼,逃往南湖觜,被朱元璋的伏兵阻擋,轉而往湖口突圍。太祖邀之,順流搏戰,及於涇江。涇江軍復遮擊之,友諒中流矢死。至此,朱元璋大獲全勝。

    戰後朱元璋在分析勝利的原因時指出,“陳友諒兵雖眾,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何況)用兵連年,數敗無功”,而我“以時動之師,威不振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鳥鷙搏擊”,所以取勝。可以說是對此次戰役的準確總結!

  • 3 # 愛歷史說野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元朝末年群雄爭霸中陳友諒的勢力確實最雄厚。陳友諒未敗於朱元璋之前勢力擴充套件到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全省:以及安徽、浙江、福建小部分地區,足足相當於今天中國的四個省。聽完這個介紹你是不是感覺有點像三國時代袁紹的勢力?沒錯!當時的陳友諒和袁紹相比確實是“有過之而不及”

    朱元璋當時沒有佔據一個省份,地盤只有:江蘇、安徽、浙江三個地方的一小部分,相當於今天中國的一個省。在這樣勢力懸殊的情況下朱元璋在龍灣戰役中一舉擊敗陳友諒,不但收復了陳友諒的很多城池,而且朱元璋勢力開始擴大,逐步趕上超過陳友諒。我們先不著急介紹龍灣戰役,先來說一下戰爭之前兩大巨頭的形勢。

    第一:陳友諒最初參加起義軍是跟著徐壽輝、倪文俊反抗元朝的。但是在元朝瀕臨滅亡的時候,陳友諒先殘殺了西系紅巾軍中很有聲望的倪文俊、後來進一步殺害了徐壽輝篡奪了西系紅巾軍的領導權。不但放棄了反元旗幟而且1360年在武昌登基稱帝,建立了陳漢政權。這種作為跟《三國時期》早早稱帝,被其他諸侯滅了的袁術很像。反觀朱元璋從起義到擁有一方勢力一直打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策略。

    第二: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在大,也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而陳友諒在羽翼豐滿的情況下殺害了起義軍領袖徐壽輝, 暴露了自己爭權奪利的野心。這種做法讓起義軍很多將領心中不滿,最嚴重的結果導致徐壽輝在四川的重將明玉珍不服,宣告獨立,導致了一 次大分裂。

    第三:篡位後的陳友諒忌賢害能,在起義軍中感覺和自己不是一條心的 繼續殺之而後快。趙普勝是一名勇冠三軍的虎將,陳友諒也一向很器重他。但很快又疑忌趙,設計殺之。趙普生手下有個心腹大將名叫張志雄 ,注意一下這個張志雄!在陳友諒兵敗龍灣戰役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陳友諒兵敗於龍灣戰役的原因:

    第一:陳友諒討伐朱元璋戰役部署也是相當不錯的,陳友諒的軍隊先繞過安徽池州佔領太平《安徽當塗》然後一鼓作氣攻打朱元璋的老巢應天 《江蘇南京》。朱元璋當時的將領謀臣提出了三方面的應對之策:

    1:讓朱元璋派步騎兵收復太平:朱元璋對於這個計策否決了。因為敵人如果知道騎兵出擊太平,必然以小部分兵力拖延騎兵,然後水師就可直趨應天城下。騎兵如果回來增援應天,路程就得一整天,百里趨戰,兵士疲敝,此為兵法所忌,非良策也! 2:讓朱元璋放棄應天退守鐘山:朱元璋對於這個計策也否決了。因為棄城而逃,則失去了虎踞龍盤的應天,失去了屏障,還會導致軍心渙散。 退守鐘山,結局就和《三國演義》裡的馬謖一樣(馬謖丟了街亭),被敵人圍困在山上好幾天,士卒沒有水喝,沒有飯吃,那必是自取滅亡的道路。

    3:建議朱元璋投降陳友諒:這個計策不用說,朱元璋是不可能投降的。

    這時劉伯溫獻計說:將那些主張逃跑或投降的人統統殺了,表明我們要和陳友諒決一死戰的決心。這時候陳友諒的賊軍已經驕傲了,我們應該誘敵深入、埋伏兵力攔擊打敗他們。按照天理,後行動者得勝,奪取威勢,制服敵人,就可以一舉成功。於是,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計策

    第二:朱元璋的間諜戰很高明,為了讓陳友諒放心過來。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告訴陳友諒:江東橋是座獨木橋,可以從江東橋出擊應天。驕傲的陳友諒覺得自己鐵定勝了,於是帶軍放心過來。結果到了一看獨木橋是座鐵石橋,也知道自己上當了中了朱元璋的埋伏,於是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龍灣正式激戰。

    第三:龍灣地區地勢狹窄,陳家軍又大多處於戰船上,大兵無法展開。 朱元璋這邊馮國勝、常遇春的伏兵迅速殺出,徐達的部隊也很快趕來, 張德勝、朱虎的水師也一同前來。眼看四面八方全是朱家軍,他們內外合擊,一下子就把陳家軍給打蒙了。陳友諒知道中了埋伏,在龍灣戰場上根本打不過朱元璋。於是讓軍隊登船撤退,可是此時潮水消退,很多大船都被迫擱淺,一時動彈不得。 一戰下來陳友諒的軍隊被殺的不計其數,僅僅被俘的就達兩萬多人。而且朱元璋還繳獲了鉅艦名“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者百餘艘及戰舸數百,可謂是大獲全勝。

    第四:這時我們之前說過的一個人物張德勝登場了。陳友諒在殺害了趙普勝以後,趙普勝的部將張德勝就已經心中不滿了。在龍灣戰場上不但率領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朱元璋,還把自己駐守的安慶城一併丟了。

    陳友諒兵敗逃走的時候,張德勝焚燒了陳友諒的戰船,又和馮國勝以五翼軍阻擋追擊陳友諒,結果陳友諒率領殘軍一直跑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 經此一役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 4 # 不染品史

    同樣作為元末農民三傑,為何陳有諒和張士城化為黃土,只有朱元璋堅持到了最後,成為大明皇帝?

    觀察元末農民起義的浪潮,勢頭最大的便是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其中又以陳有諒實力最強大,擁有兵力60萬,朱元璋最弱,僅有兵力20萬。

    在看歷史程序,最後卻是兵力最弱的朱元璋登基為皇,為什麼?

    從三個人的各個方面可以分析得到原因。

    首先先說這次文章的配角,張士城原本是在杭州辦賣私鹽的。

    至正13年,張士誠起義,連續攻佔泰州,吳化等地,在高郵建都,稱王,國號大周,以天佑作為年號。

    因為是販賣私鹽起家的,所以張士誠不屬於以貧苦農民為主的紅巾軍序列,這也為日後他和朱元璋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因為是商人起家,所以張士城有著商人的精明打算,卻是器小,喜歡坐山觀虎鬥,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拼命,刀駕到脖子上才醒悟的那種。而這也導致鄱陽湖海戰陳有諒滅亡時,張士城一點忙也沒幫。

    張士城終將為他的短見付出血的代價。

    另一個主角陳有諒,本來是漁民。陳有諒命很苦,小時候受人家欺負,經常受白眼,發奮讀書以後,去當了元朝的公務員,可是還是被人瞧不起。

    後來徐壽輝的農民起義軍來到了陳有諒的家鄉之後,陳有諒毅然決然的背叛了老東家元朝,投身於起義軍當中,成為了徐壽輝手下的得力干將。

    才有亮是一個極其有野心的人,為了權利和地位,連自己的上級和老師都可以出賣。

    這一點是他成功的起點,也是他失敗的終點。

    當時徐壽輝的丞相倪文俊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事情不小心敗露以後,倪文俊從漢陽出逃到黃州,投奔陳友諒。

    因為陳友諒原先是倪文俊的下級,陳友諒本人就是倪文俊提拔到軍隊中的高階幹部。

    但是陳友諒為了上位,殺害了倪文俊,將他的頭顱獻給徐壽輝。

    從那以後,陳友諒深得徐壽輝的信任,成為了徐壽輝的天完國的第一重臣。

    但是陳友諒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他絕不想去屈居第二,於是他走上了倪文俊當年的老路。

    在之後的幾年當中,陳有諒動用自己的手段,先後處理了徐壽輝的數位親信。他先是殺了趙普勝。丁普郎和付文德不是傻子,看陳有諒清洗異己勢力,怕了,出逃到朱元璋處打工。

    就這樣,徐壽輝失去了實權。至正30年6月16日。陳友諒在五通廟殺害了徐壽輝。登基為皇,定國號為漢。  

    二十年春二月,元福建行省參政袁天祿以福寧降。三月戊子,徵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夏五月,徐達、常遇春敗陳友諒於池州。閏月丙辰,友諒陷太平,守將朱文遜,院判花雲、王鼎,知府許瑗死之。未幾,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有江西、湖廣地,約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

    這是陳永亮人生當中的起點。

    這次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有諒對於權力的渴望,以及對於昔日戰友的殘忍。為了上位,無所不用其極。這句話用來形容他無疑是最合適的。

    但是陳守亮登基為皇之後卻忘了一點——人心。

    昔日陳友諒在大軍中是很得人心的,但是隨著他殺害了趙普勝之後,篡位為皇,士兵們逐漸認清了他的殘忍本性,被他的冷酷所震驚。

    從此以後,士兵便開始在背後議論陳有諒,士兵的思想變了,不再是為了推翻暴政的元朝,建立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度,而是為了拿餉糧,僅此而已。

    軍隊思想的變化,嚴重損害了陳友諒軍隊的戰鬥力,成為了一個空有其數卻戰力缺缺的軍隊。

    試想一個擁有崇高理想併為之不斷奮鬥的軍隊,戰鬥力無疑是遠遠超過一個為了拿餉銀度日子的軍隊。

    陳有諒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也終將導致他的失敗。

    再說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皇帝,但是他的性格是很複雜的,很難透過一句話兩句話描述清楚,下面便通過歷史上著名的鄱陽湖海戰來進行講述。

    一 志向遠大,胸懷大志

    首先時間回到三年前。朱元璋在龍灣之戰後來到了紫金山上的禪寺,請求借宿一個晚上,這和後世的微服私訪的形式很是相似。

    住持問“施主何方人士。”

    朱元璋說“敢煩禪師下問,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也”

    “目下無業,唯四處遊俠而已”

    住持認定了朱元璋是一個強盜,訓斥他說“我觀施主面相,似有殺氣,目下天下大亂,望施主早擇良業,安分守己,閒來無事探研佛法,可悟人生之理。”

    這大概就是勸阻朱元璋不要幹壞事了,安心去當一個和尚,好好過日子。

    朱元璋問“什麼事是人生之理”。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人生無非虛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聽完大笑,拿刀架在住持的脖子上,住持大驚。

    朱元璋輕笑道“禪師心境如此了得,為何也會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亂,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馬亂,只由隔岸觀火!如天下太平,誰願意遊俠?如爾等人,飽食終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談心境,苟且偷生,可恥!”

    說完朱元璋提詩一首。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胸懷大志。想要一統天下,建立一個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這和陳友諒為了上位不擇手段,張士城胸無大志相比,無疑是高尚了許多。

    之後為了這個崇高的理想,朱元璋無論面對多大的困境都沒有放棄。因為在他心中有一個執念,為天下太平的執念!

    二 知人善用

    到了至正33年,鄱陽湖海戰正式開始。

    至正33年4月,陳友諒率領60萬大軍進攻洪都。

    洪都當時在朱元璋的手裡。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句話便可以說明。

    朱元璋在此的守將則是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是一個進攻不太好,但是守城極為厲害的將領。

    陳友諒60萬大軍攻城三天,城外屍體堆積如山。卻還是沒能拿下洪都一道城門。

    這一仗極為長久,從五月一直打了六月,打了大概一個多月,陳有諒依舊在洪都這裡卡著。

    最為可怕的是這一個月裡朱文正,根本沒向朱元璋求援,僅僅憑藉著手中計程車兵和四面城牆,活生生地拖了陳友諒一個月,也為當時的朱元璋贏得了喘息之氣。

    以一將之能如此,朱文正不可謂不強。而能夠不懼非議,重用如此能將的朱元璋,更是知人善用。

    這也是他能夠成為皇帝的一大原因。

    三 知錯就改

    朱文正之所以沒有向朱元璋求援,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堅信自己能夠守住洪都,另一個方面是因為朱元璋現在手裡沒有兵。

    朱元璋主力由徐達代領,去圍攻了張士誠。以營救韓林兒。

    韓林兒是紅巾軍的皇帝,表面上朱元璋還是韓林兒的臣子。

    這是營救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韓林兒所在的安豐是南京的門戶,一旦安豐失守,南京將受到威脅,唇亡齒寒。

    朱元璋決定救援韓林兒,但是遭到劉伯溫的反對。

    劉伯溫說韓林兒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不救出來也就罷了,萬一救出來了怎麼辦?是你當首領還是他當首領?

    另外,如果在出兵安豐的時候,陳友諒趁機進攻怎麼辦?

    朱元璋一意孤行,決定出兵。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報之。二月壬申,命將士屯田積穀。是月,友諒將張定邊陷饒州。士誠將呂珍破安豐,殺劉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將救安豐,珍敗走,以韓林兒歸滁州,乃還應天。

    事後證明朱元璋的主意是錯誤的。陳有諒確實出兵攻過來了,如果沒有洪都的朱文正守了一個多月,朱元璋主力盡出,只怕老巢應天都被陳友諒一鍋端了。

    朱文在支撐了一個多月以後,感覺撐不住了,就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聽後立馬轉變戰略方向。大軍從瀘州出發,一直到達漢口,兵分兩路,分別佔領了經江口和南湖口,同時又封鎖了陳有輝的唯一退路——武陽渡口,想要在鄱陽湖一絕死戰。

    7月19日陳有輝在洪都城退兵,前往鄱陽湖與朱元璋絕一死戰。

    從這一點上看,朱元璋還是有著一個優點,知錯就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知道錯誤的第一時間及時改正。

    這聽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就很難。一些首領為了面子,死不悔改。這也導致了大局上的節節敗退。朱元璋改了,所以他成功了。這是一個成功者的必備因素。

    四 深得人心,計謀無雙。

    這個時候陳友諒的水軍規模佔據優勢。

    據記載,陳友諒的船艦中,最大的長15丈,寬兩丈,高三丈,船隻分三層,船面上居然還有騎馬計程車兵來回巡視,從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連)。朱元璋計程車兵們站在自己的漁船上面,只能夠仰視(仰不能攻)

    友諒聞太祖至,解圍,逆戰於鄱陽湖。友諒兵號六十萬,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朱元璋的船隻相比之下就顯得十分破舊了。主要是以漁船為主,最大的旗艦也不過是在至正20年時龍灣之戰中繳獲的陳有諒的船隻。

    按照正常發展來看,朱元璋必敗無疑。事實上也是如此,朱元璋前期節節敗退。

    眼看著就要撐不住了,這個時候陳有諒想要一鼓作氣擊敗朱元璋,於是出了個餿主意。他為了保持船隻的前進速度相同。用鐵鎖將船隻給連線起來。這也註定了之後的悲劇。我估計羅貫中估計是和陳有諒有仇,寫了《三國演義》也不知道給陳有諒一本看看,陳有諒也就不知道曹操是怎麼敗的。

    按說,朱元璋這個時候應該用火攻了,他也是這麼想的。可是要火攻,需要有風,這個時候偏偏風向不對,這可把朱元璋給急壞了。

    他等啊等,一直等到下午三點,東北分起,天時到也。

    這下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朱元璋下令將七條船裝載火藥。並使稻草人穿上盔甲,組織敢死隊操作船隻向著陳友諒的艦隊出發。

    接下來就是,赤壁之戰的結局。

    火借風勢,火助風勢。

    陳有諒的戰船由於被鐵索相連,無法逃脫。一時間火焰四起,鄱陽湖上頓時成了一片火海。

    此時已經是黃昏時刻,天上殘陽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殺死計程車兵們的血水染紅了湖水,壯闊的鄱陽湖變成血湖。

    晴日浮光躍金,舟發鳥翔,雨時雲水茫茫,風高浪急,這是平日鄱陽湖的美麗景色,但是此時的鄱陽湖確實喊殺沖天,火光映天,血水橫流。

    陳有諒的數十條戰船全部被焚燬,船隻火光沖天,不時傳出被燒死和殺死士兵的喊殺聲。

    火光,鮮血與天地混合成了令人恐懼的紅色,這才是真正的秋水共長天一色。

    烈火初張照雲海,赤壁樓船一掃空。

    陳友諒徹底敗了,他的艦隊只剩下不到一半,他只能灰溜溜的逃跑,失去了與朱元璋一決雌雄的資本。

    但是陳有諒先前不得人心的後果,此時徹底暴露了出來。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將軍先後率兵投降朱元璋。

    這可是陳友諒手下一支極其重要的軍隊。他們的失去使陳有諒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陳有諒氣急敗壞,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計程車兵和將領,一律就地處死。

    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將軍皆降。友諒勢益蹙,忿甚,盡殺所獲將士。而太祖則悉還所俘,傷者傅以善藥,且祭其親戚諸將陣亡者。八月壬戌,友諒食盡,趨南湖觜,為南湖軍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順流搏戰,及於涇江。涇江軍復遮擊之,友諒中流矢死。

    而朱元璋此時下的命令則恰恰相反。他下令,凡是抓到了陳友諒的軍士,一律好好對待,而後放生。

    兩相對比之下,屬強孰弱,一看便知。

    陳友諒徹底失去了軍心,手下計程車兵紛紛逃跑。至此,陳有諒一敗塗地。

    歷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海戰,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陳有諒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鄱陽湖海戰奠定了朱元璋問鼎天下的基礎。鄱陽湖海戰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回首過去,陳有諒進攻時擁有著龐大的艦隊和60萬計程車兵。手下謀士成雙,婦人之仁在他的字典裡從不存在,心狠手辣,一切上位者所必需的品質他都擁有。

    但他終因為無所不用其極而失去了人心,他的軍隊也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當朱元璋的軍隊攻來時,他所能夠做的只能是潰敗,潰敗,再潰敗,一敗不起。陳有諒計程車兵也不會繼續追隨他,反而落井下石,狠狠的踩他一腳才算完。

    反觀朱元璋,卻是農民翻身做皇帝的完美例子。厚黑學到位,知人善用,知錯就改,善於抓住時機等都是成功者所必需的品質。多一分是累贅,少一分便缺了火候。

    歷史就像是一個大舞臺,天下豪傑彼此廝殺,如同困獸之鬥。只有最強大的,最勇猛的才有資格活下去,成為人上人。

    朱元璋死了,但他的人生卻完美地闡釋了什麼才是成功者所需要的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含比喻詞的成語,例如紅葉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