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多多讀文史

    且先看看東漢十四帝:

    光武帝劉秀:在位32年,63歲病逝。年齡正常;

    明帝劉莊,在位18年,終年48歲,也很正常;

    章帝劉炟:在位13年,終年31歲,英年早逝;

    和帝劉肇:在位17年,終年27歲,英年早逝;

    殤帝劉隆,在位8個月。逝世時不滿週歲,和帝幼子,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

    安帝劉祜:在位18年,終年32歲,章帝之孫,清河孝王子;

    嬰帝劉懿:即位二百餘日後因病去世,生卒年不詳。因其是漢安帝去世後,由閻太后迎立濟北惠王劉壽之子,正史未為其單獨列傳,順帝即位後,以諸侯王之禮將其下葬;

    順帝劉保,在位19年,終年30歲,安帝之子。

    衝帝劉炳,在位不足一年,3歲病逝,順帝之子;

    質帝劉纘:在位不足一年,章帝曾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被大將軍毒死時僅九歲;

    桓帝劉志,在位21年,病逝時36歲,章帝曾孫,蠡吾侯劉異之子;

    靈帝劉宏:在位23年。章帝玄孫,33歲病逝;

    少帝劉辯:在位5個月,靈帝長子。自盡時15歲;

    獻帝劉協,在位30年,即位時九歲。

    東漢中後期的皇帝,除漢獻帝外,壽命基本都沒有超過40歲,且多有童年、嬰兒時期即位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位的皇帝壽命短,其後代年紀小或根本沒有後代(譬如衝帝)。由於皇帝幼小,不得不依靠太后及其孃家,形成外戚專政。

    皇帝稍長,又想依靠宦官奪權,於是又形成宦官專權。兩大勢力挾持下,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為長期把持朝政,又傾向於選立年幼小的皇帝(譬如質帝)。

    惡性迴圈下,皇位更迭不由宗室自主,皇權日益旁落,東漢漸趨消亡。

  • 2 # 明月照邊關

    東漢是一個奇葩的王朝,14位皇帝裡面,活過40歲的只有3位,後來的繼位者不但年齡小,而且死的早,我想原因大致如下:

    1,後宮妻妾成群,繼位的皇帝因為年齡小,正是青春期,因此很多都沉溺於酒色,過早的耗幹了身體,所以大都早逝,而這些早逝的皇帝,本身都比較年輕早逝,當他們死的時候,自己的繼任者也都很小。

    2,因為繼任者小,不懂太多政務,所以政務大都由母親攝政,母親攝政就會用自己的孃家人,就是外戚專權,而與小皇帝朝夕相伴的是宮中太監,這些太監與皇帝接觸最多,所以也會掌權,這樣外戚專權與太監掌權就形成了拉鋸,不是你強就是我強,如此反覆。

    3,因為東漢這種特有的外戚和太監專權制度,彼此拉鋸,因此當小皇帝掛了以後,他們強的一方都會再選擇一個更小的來繼位,這樣便於掌控,如此週而復始,比如煬帝,少帝,質帝,衝帝等等,尤其是煬帝,剛滿月就繼位了。直到曹操崛起,打破了這種惡性迴圈。

    正因為東漢的繼任者年齡小,沒有執政經驗,又沉溺於酒色,所以致使皇權被太監和外戚把持,形成了惡性迴圈,最終導致東漢一天天崩潰破滅,尤其是漢恆帝和漢靈帝在位時,更是荒淫無道,重用閹宦,可以說東漢滅亡的種子,就是這兩個昏君埋下的。

  • 3 # 生活和歷史

    漢武帝時期,他為了鞏固政權,想了個辦法。

    那就是,以自己身邊的太監們為親信內朝。

    自己的親戚、妻妾們的親戚稱為外朝。

    史稱“內外朝制度”。

    當宦官們權利過大時,皇帝就開始轉為親戚們。

    反之亦然。

    這就引起了內外朝的鬥爭。

    要不然說武帝很損呢。

    他讓內朝和外朝互相爭奪自己的信任,互相消耗。

    這樣他就可以免得再想哪邊兒的人在對付他了。

    防止有人權利過大或者謀反。

    內外朝的權利很大的,甚至有的時候會決定下一任的皇帝是誰。

    和現在英國的三權分立差不多,也是權利制衡的一個方法。

    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就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像武帝那樣雄才大略的。

    也有情商低下、識人不清的這種皇帝出現。

    此時,宦官或者親戚就有可能掌權了。

    為了比較好控制皇帝,他們當然想選一個小孩兒啦!

    小孩兒啥都不懂。

    於是就出現了你的提問裡邊的現象。

  • 4 # 哈達博士

    公元25年,西漢皇族遠親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作為漢朝的延續,東漢王朝享國195年,傳八世共十四帝。每一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約為15年,算是比較短的了。

    東漢王朝的前三任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漢章帝都是在成年時期即位,且在位時間比較長,屬於正常履職,且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光武帝劉秀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和漢章帝開創了明章之治。章帝之後的漢和帝9歲即位,25歲駕崩。和帝也算是比較出眾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繼承先帝遺志,將東漢王朝的國力推向巔峰。前面這四位皇帝的時期前後共81年,這一時期上有英明天子,下有能臣幹吏,代表了東漢王朝發展的黃金時期。

    漢和帝之後的100餘年中,東漢還有10任皇帝。和帝的繼任者漢殤帝即位時僅1歲,在位1年就早逝了;安帝13歲即位,在位19年,32歲駕崩;順帝11歲即位,30歲駕崩;衝帝2歲即位,3歲早逝;質帝9歲即位,10歲駕崩;桓帝15歲即位,36歲駕崩;靈帝12歲即位,34歲駕崩;最後一位皇帝就是家喻戶曉的漢獻帝,9歲即位,54歲駕崩,雖然一直是傀儡,但也算是善終了。

    首先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東漢中後期的皇帝都是幼年即位。

    可以看出,漢和帝之後的皇帝幾乎都是幼年即位,未及成年就早逝。就算有幸活到了成年,也多半是沒有實權的傀儡。這不是偶然的,當中有深刻的社會原因。由於是幼年即位,所以往往會由太后臨朝攝政,為了控制朝政,太后需要任用孃家兄弟執政,而這恰恰就是外戚干政的根源。小皇帝成年後,為了對抗外戚,又往往會過度依賴太監。皇帝依賴太監推翻外戚後,必然給太監更大的權力,而這又導致了宦官的專權。當皇帝感受到宦官的威脅時,就又會求助於外戚以剷除宦官勢力,如此迴圈往復。這樣一來二去,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受制於外戚和宦官。所以在前任皇帝駕崩後,外戚或者宦官為了把持朝政,一般會更加喜歡立一個年幼的皇帝。東漢中後期的100年就是這麼渡過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何年幼的皇帝即位後,往往又活不長呢?

    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輪流架空年輕皇帝,年輕氣盛的皇帝不能處理朝政,只有更加縱情聲色犬馬。比如漢靈帝,據說他讓宮女們穿開襠褲,方便隨時交媾。關於東漢皇帝不長壽得原因,其實當時就有說法。東漢時期有一個尚書郎,叫做仲長統,出版了一本時政評論集,叫《昌言》。裡面記載,皇家從民間招募了許多美女,宮中美女如雲,皇帝大多喜歡飲酒作樂,醉酒之後又往往喜歡臨幸宮女,這樣既耗費自己的精力,也會使後代身體羸弱不堪。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又繼續這個生活模式,由此一代不如一代。

    下面我們就來快速瀏覽一下東漢中後期的那段灰暗的歷史。

    章帝去世後,年僅9歲的和帝即位。其母竇太后臨朝稱制。而太后一人又無法控制朝政,只好求助於族兄、族弟。因此竇太后的兄長竇憲便獨攬了朝廷的軍政大權。和帝成年後,不甘心大權旁落。便尋求外援,剷除竇氏。而皇帝身邊能夠依靠的勢力只有宦官。因此和帝依靠宦官剷除了竇氏一黨,於是對宦官封賞有加,宦官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東漢的宦官專權由此開始。

    和帝去世後,他剛出生100多天的兒子繼承皇位,幾個月後夭折。鄧太后(和帝的皇后)便從宗室中挑選了一個和帝的侄子輩繼承皇位,就是漢安帝。於是外戚鄧氏專權開始,漢安帝成年後,又依靠宦官剷除了外戚,這是新一輪的迴圈。安帝駕崩後,皇后閻氏沒有子嗣,於是從宗室中挑選一個小孩即位,不到一年新皇帝又夭折了。然後,宦官發動政變,推翻了閻氏,擁立順帝。順帝去世後,他兩歲的兒子衝帝即位。

    衝帝的生母梁皇后臨朝,梁氏由此發跡。梁皇后兄長梁冀把持朝政。衝帝去世後,梁家又立質帝。質帝因為不喜歡梁冀而被毒死。隨後,梁冀迎立桓帝,並將妹妹嫁給皇帝,使其成為皇后。由此,外戚梁氏的權勢如日中天。桓帝成年後又依靠太監剷除了梁氏,並採取一些措施加強皇權。但桓帝不到36歲就駕崩了,且沒有子嗣。皇后竇氏於是立宗室旁支,也就是漢靈帝。漢靈帝就是那個公開賣官鬻爵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東漢爆發黃巾起義,東漢王朝也即將崩潰。

  • 5 # 依稀說史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39歲多一點,在我們看來平均壽命確實不夠高。皇帝的壽命是不高,但是沒有低到離譜的地步,東漢皇帝除外。東漢皇帝不僅平均壽命比較短,而且皇帝的登基年齡還特別小。如果要說小皇帝集中營的話,非東漢莫屬。東漢一共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等十二位皇帝,此外還有當過幾天皇帝的劉辯,不被歷史承認的劉懿。

    東漢這麼多皇帝中,只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等三個皇帝成年登基,其餘皇帝登基之時都是未成年,甚至還有不少皇帝到死都沒有成年。

    漢和帝(79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9週歲(以下全部用週歲),在位18年,去世時年僅27歲。

    漢殤帝(105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一百天,去世的時候也只有1歲。漢殤帝是中國歷史登基年齡最小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漢安帝(94年-125年),登基之時只有12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31歲。

    漢順帝(115年—144年),登基之時年僅10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29歲。

    漢衝帝(143年—145年),一歲時登基,兩歲時去世。如果漢殤帝排名最短,那麼漢衝帝絕對有資格爭第二。

    漢質帝(138年—146年),7歲時登基,在位1年,去世之時年僅8歲。

    漢桓帝(132年—168年),14歲登基,在位21年,去世之時36歲。

    漢靈帝(157年一189年),11歲即位,在21年,去世時年僅32歲。

    漢獻帝(181年—234年),8歲登基,在位31年,去世時53歲。

    漢少帝(176年-190年),13歲即位,在位時間為4個月,去世時年僅14歲。

    透過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皇帝登基年齡確實非常小,而且去世時年齡也比較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東漢小皇帝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漢皇帝的命不長,由於皇帝的壽命比較短,所以他們的皇子還來不及成長,就只能匆忙登基。東漢時期超過60歲的皇帝只有1人,超過50歲的只有2人,超過40歲的也只有3人。由於東漢時期的漢章帝去世年齡不是非常大,所以當漢章帝去世的時候只能由年僅9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漢章帝去世之後,東漢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東漢皇帝壽命和生育能力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是皇帝的壽命比較短,二是皇帝的生育能力比較差。那幾個未成年就去世的皇帝我們就不用管他們,我們看看其他皇帝的生育能力。漢和帝只有兩個兒子,漢安帝只有一個兒子,漢順帝只有一個兒子,漢桓帝無子,漢靈帝兩個兒子,漢獻帝倒是有六七個兒子。東漢皇帝的壽命短,生育能力低下直接造成了東漢小皇帝居多。

    東漢皇帝繼承製度也基本上遵循比較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宗廟上也嚴格遵守昭穆制度。東漢不少皇帝的去世之時並沒有兒子,下一任皇帝只能透過選舉產生。一般選擇繼承者的時候會選擇晚輩,而不是選擇同輩或者長輩。本來皇帝的年齡就不大,皇帝的晚輩年齡自然也不大,那麼小皇帝登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東漢和西漢的不同在於西漢的建立靠的是布衣將相,東漢的建立靠的是豪強地主。東漢皇帝需要幾大豪強家族的支援,所以東漢皇帝也會採用聯姻的方式鞏固自己的統治。時間一長則會出現近親結婚的情況,導致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生下的皇子質量也堪憂。東漢皇帝壽命比較短,生育能力不強和近期結婚有很大關係。當然也就間接造成東漢皇帝登基年齡比較小。

    上述原因其實只是為了小皇帝即位提供了一些可能性。為了國家安定繁榮,其實大臣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年長的君主穩定國家形式。但是整個東漢,所有選出來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小皇帝。之所以為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當時的利益既得者需要一個小皇帝。皇帝去世後,皇后會變成太后,而漢代又有太后干預政權的傳統。年輕的太后和外戚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會更加傾向於選擇一個容易控制的小皇帝。只有這個皇帝沒有執政能力,權力才能順其自然地落在太后和外戚手中。

    不僅太后和外戚需要一個小皇帝。權臣也需要一個小皇帝,當時各個豪強地主之間的利益相對比較穩定。東漢皇后也有不少出自幾大豪強地主之中。他們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實力均衡,同時可以最大限度上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這一群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也會選擇小皇帝。

    正是由於外戚和豪強地主集團都傾向於選擇小皇帝,所以才很大程度上造成東漢小皇帝輩出。小皇帝長大之後又希望從外戚手中奪取權力,他們沒有自己的力量就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小皇帝奪取權力之後,宦官因為有功也會加官進爵,最終形成宦官專權。最後東漢在小皇帝、外戚、宦官的死衚衕裡面迴圈。每一次迴圈都會消耗掉東漢一部分國力,東漢不可阻擋地走向了沉淪。宦官和外戚已經成為吸附在東漢小皇帝身上的兩個毒瘤,當宦官和外戚這兩股實力消失之時,東漢也已經陽壽已盡。

  • 6 # 仁者厚德載物

    公元23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僅僅15年就徹底滅亡。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作為西漢王朝的延續,東漢王朝延續195年,傳八世共十四帝。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39歲,而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27歲。而其中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一,但是東漢皇后的平均壽命卻在40歲開外,究竟是必然還是偶然?與其說是令人費解,不如探究一下這背後的深層原因。

    且先看看東漢十四帝:

    1.光武帝劉秀:在位32年,終年62歲,正常死亡;

    2.明帝劉莊,在位18年,終年48歲,正常死亡;

    3.章帝劉炟:在位13年,終年31歲,英年早逝;

    4.和帝劉肇:在位17年,終年27歲,英年早逝;

    5.殤帝劉隆,在位8個月。去世時不滿一週歲,和帝幼子,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

    6.安帝劉祜:在位18年,終年32歲,章帝之孫,清河孝王子;

    7. 嬰帝劉懿:即位二百餘日後因病去世,生卒年不詳。因其是漢安帝去世後,由閻太后迎立濟北惠王劉壽之子,順帝即位後,以諸侯王之禮將其下葬;

    8. 順帝劉保,在位19年,終年30歲,安帝之子。

    9.衝帝劉炳,在位不足一年,3歲病逝,順帝之子;

    10. 質帝劉纘:在位不足一年,章帝曾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被外戚梁冀毒死時僅九歲;

    11.桓帝劉志,在位21年,病逝時36歲,章帝曾孫,蠡吾侯劉異之子;

    12.靈帝劉宏:在位23年。章帝玄孫,33歲病逝;

    13. 少帝劉辯:在位5個月,靈帝長子。被權臣董卓殺害時15歲;

    14.獻帝劉協,在位30年,即位時九歲,39歲被曹丕篡位,東漢滅亡,53歲去世。

    雖然東漢皇帝短命,但東漢皇后卻比較長壽,19位皇后中生卒可考的有8位,平均年齡40.75歲,比皇帝長壽14.04歲。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皇位繼承製度,在萬世一系,子孫沿襲的思想基礎上,使儲君選擇都集中在嫡系皇親範圍內。

    未滿弱冠之年,便被推舉到皇位之上的幼帝並不少見,東漢王朝是首當其衝的代表,超過9位皇帝即位時未滿16歲。封建君主繼承思想,導致皇位選擇侷限,是東漢喜立幼帝的原因之一。  

    皇室生活驕奢淫逸,歷代皇帝均是三宮六院,嬪妃無數。但東漢由於幼主居多,身體尚在發育中,便過早大婚,過度縱慾,子嗣夭折者屢見不鮮,能夠存活下來的,多也是孱弱體質。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的論述:

    “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   

    文中還從病理病因上進行了具體解釋:

    “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

    意指過度沉迷享樂,生下身體羸弱的後代,後子亦重複這種荒淫放縱的生活,再過早生下先天不足的子女。

    此外,東漢的三級醫療體系依次是中央、專門、地方,以中央太醫院為首,代表東漢最高醫療水平,卻也是差強人意的。   

    居然醫術和巫術還在並用,在治療疾病這種嚴肅的問題上,仍存在各種迷信行為與冒險的機會主義,同時,還有明顯的等級差別與管理漏洞,這些都是東漢皇帝短命的因素之一。   

    “主少母壯、後宮干政”政治格局,帶來無窮後患   

    東漢時期皇后地位逐漸走向正統,先帝亡故,幼子即位,成為皇太后的皇后便可充當監護人,垂簾聽政,權力無異於與皇帝,結果造成外戚干政、宦官專權等重大隱患。

    據《後漢書·皇后紀》記載,和帝與皇后鄧綏育後劉勝、劉隆兩位皇子。

    和帝死後,鄧綏以劉勝體弱多病為由,廢長立幼,立劉隆為帝。   

    劉隆夭折後12歲的劉祜登基,自和帝屢次出現歷史上絕無僅有“主少母壯”的政治格局,一太后兩立幼帝,干政足足16年。   

    由於權力催化下,皇后“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以此達到長期霸佔權柄,掌控朝政的目的。鄧綏只是其中代表之一。

    先帝早逝,太后挺幼主,獨攬大權,引來朝堂不滿,為平衡權力,太后只好向孃家求助,以及依賴向宮內心腹,造成重用外戚與宦臣的局勢,各方勢力經過激烈角逐,前任太后不幸失勢,新任太后臨朝,仍重蹈覆轍。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權鬥爭從未停息,就像一個無解的死迴圈。正是這些原因,東漢多幼帝,幼帝多早亡,皇后多當政,多比皇帝長壽,看似偶然,卻是必然的。

  • 7 # 七彩飛揚說歷史

    在世人看來,東漢一個比較邪門的朝代,小皇帝特多,如漢殤帝是一歲的嬰兒。如果以四十歲以下為短命的。現在就說一下東漢的十二個皇帝的壽命。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由於是沒落貴族,從小生活在種田大戶的家庭之後,勞動鍛鍊再加上帶兵打仗,鍛鍊了強壯的體魄,身體自然好,一直活到了六十三歲。之後,漢明帝活到了四十七歲,也不算短命。漢章帝活到了三十一歲,漢和帝活到了二十六歲,漢殤帝一歲,漢安帝三十一歲,漢順帝三十一歲,漢衝帝二歲,漢質帝八歲,漢桓帝三十五歲,漢靈帝三十二歲。

    可以看到,東漢皇帝除了開國兩個皇帝之外,其餘都是低於四十歲。其中,一歲的殤帝、二歲的衝帝是嬰兒夭折,八歲的質帝是被毒死的,所以“短命”都是東漢皇帝一大特色。最後的漢獻帝都是作為曹操的傀儡,在壓抑情緒中一直活到了五十三歲。

    東漢皇帝的短命,現在引用漢獻帝朝廷尚書郎出版的時政評論集做最好解釋。尚書郎,現在如同一個縣的處級秘書,這個尚書郎就叫做仲長統,出版這一本時政的評論集叫做《昌言》,共34篇,一共十萬字,目前已經散佚,裡面有一段話,就是專門介紹皇室王侯生活乃至流傳於後世,之後被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所引用。描繪當時東漢皇室的生活就是“皇室王侯之家,醇酒如水,美女如雲”。就是說皇室王侯家的成員,都是酒宴上喝酒過多,如喝水一樣,之後就是深夜房事不間斷。簡單來說就是酗酒和房事過重。全文翻譯為白話文如下:

    成年人患了重病,仍然酗酒縱慾過度。當少年沒有發育成熟就過早沉溺於酒色之中,生下孩子必然是先天不足,羸弱不壯實,常以衣被嚴捂,愈發高熱多病。這樣的病懨懨的孩子未及成年又放縱酒色。如此惡性迴圈。而國無良醫,醫無審慎之術,羸弱的少年一旦得病就岌岌可危。

    所以,可以總結東漢皇帝王侯為什麼短命的原因。

    酗酒縱慾

    古代人喜歡喝酒,酒精的刺激作用可以令人忘記憂愁,精神興奮,所以上至皇室貴戚,下至黎民百姓,文人詩人都喜歡喝酒。但是,凡事需要把握一個度,喝酒過多就是縱慾,上了癮就是壞事。喝酒太多傷身體,尤其是傷肝,也會影響著嬰兒健康。妻妾美女雖然美麗,但是房事過多,縱慾過度,也很容易傷身體,生下嬰兒也是有疾病的。

    如東漢末年仲長統曾撰著《昌言》一書,對當時的王侯貴族和子弟多病短命的原因作了精闢的分析:在帝王諸侯等貴族家庭中,美女宮妃幾千人,士大夫家庭裡,有妖姬豔妾幾百人。帝王諸侯在白天的狂飲大醉,使酒精毒害深入進骨髓深處,晚上縱慾太多損耗了精血元氣。耳朵都是聽得都是淫穢的聲音,目及都是淫邪之色,整天在家裡醉飲不出門,外出遊蕩只是為了尋歡作樂。

    所以,可以總結東漢的皇帝,由於聚集著全國的財富,享受著榮華富貴,沉溺於酒色之中,沒有節度,過於傷身。生下皇子必然很多都是有疾病,出生沒多久就夭折。

    早婚早育

    古代人都是十多歲當父母,在醫學來說早婚早育對嬰兒發育是不利的。而且,東漢皇室很多都是酒後孕育,生下皇子必然先天性不足。如仲長統曾撰著《昌言》在書中描繪,皇室成員沒達到性成熟的年齡,太早生育子女,本還是稚嫩的孩童階段就損耗了精血,或者正在生病期間又過於放縱房事。這樣,皇室成員的精子質量太低劣,血脈沒有充實,勉強生育的子女必然有先天性的缺陷。在這種狀況生育的孩子,身體很孱弱,後天養護方法也不得當,經常用厚重的衣服捂嬰兒的身體,使嬰兒體內處於高溫狀況,一直高熱發燒不已。在這一種羸弱多病長大的嬰兒必然不會壯實,再加上放縱房事,於是羸弱的嬰兒一代代的生產,疾病也就一代代傳下去。所以,可以總結,東漢皇帝的壽命短都是自己放縱弄出來的。

    嬌生慣養,缺乏鍛鍊,醫學落後

    由於皇帝貴為九五之尊,都是缺乏體育運動,出行都有人伺候,自然羸弱多病,容易夭折。再加上東漢時候醫學技術也落後,一些比較常見病也變為了絕症,這也是皇帝壽命短的原因。

    政治原因

    東漢皇帝壽命短,也有政治上原因,那就是外戚專權和宦官干政。東漢從第四任皇帝開始,就陷入一個怪圈。當皇帝死之後,太后臨朝,就任用自己孃家兄弟執政,這也叫做外戚專權。當太后與外戚專權太久,就立少年尤其是嬰兒的皇子為帝。當小皇帝長大之後,太后就死了。小皇帝要奪自己權利,只能依靠宦官殺外戚。宦官殺了外戚自然有功勞,就干預皇帝的政事。沒多少年,當年齡不算大的皇帝死之後,又開始了太后臨朝……這樣怪圈迴圈不已。東漢很多皇帝年齡幼小就死去的原因,也都是外戚和宦官把皇帝的權力架空,然後誘惑他們以酒色為主要業務,以利於自己專權。如漢靈帝,就讓宮女們都穿褲如士兵一樣站在自己面前,然後一一房事,如此縱慾,不短命才怪。

    風水原因

    在風水先生看來,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建陵墓葬錯了地方,風水不好,導致皇帝都是過早夭折。如皇帝的墳墓也叫做陰宅,開國皇帝造墓的時候,都是選擇背山面河一帶,地形比較開闊和通便,象徵胸襟的開闊和駕馭世間外物。這樣造墳墓順水也順風,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和萬世永昌。

    劉秀陵也叫做原陵,也稱為漢陵,在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孟津縣的白鶴鎮裡。陵頭枕著黃河,仰望邙山,也是中國五千年來唯一逆風水而建的帝王陵墓。

    劉秀墓在邙山與黃河之間,也就是後來世人說的“漢皇仰臥”,在風水先生看來代表大凶的意思。劉秀這麼造墓,也就出了一大堆短命的皇帝,其中有六個都斷子絕孫。幸好之後黃河改道了,否則劉秀這一脈被他的墓滅絕了。當然,這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不可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傢俱是怎麼稱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