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仰望星空的橘貓
-
2 # 九思品文
這個問題,有兩個回答方向,一是讀書教育,另外一個是看書閱讀,不知你想問的是哪方面,於是我都解答下!
看書閱讀,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每天都會去看。
首先,看書可以培養自己的世界觀,讓自己瞭解更廣闊的世界,透過書籍我看到了古埃及的輝煌和沒落,透過書籍,我看到了遙遠星際中的絢爛,然後,越瞭解越覺得自己什麼都沒了解,就更想去知道一切。
第二,讀書可以提升自己,我的AI軟體就是看書然後對比軟體學習的,那時候只有光碟和書,哪有什麼線上講座,書籍幫我提升了工作技能。
第三,讀書可以提升自己品味,穿衣打扮,西餐流程,等等這些看起來或大或小的事,都能從書中得到答案。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人的話是有道理的,只是讀書也要和實際相結合,首先是要保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要沉浸在書中不管其他。
教育方面的讀書,這個是必然要做的。
我在的工程行業,見過很多農民工來討薪,學歷的限制讓他的視野收到了限制,其實國家早就推出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也有相應的舉報部門,只要舉報,工程企業不敢不給錢,和資質和信用掛鉤的,但是這些工人,他們只懂辛苦工作,辛苦追討工資,不瞭解其他。這就是讀書少,影響了眼界的開闊,每當看到疲憊不堪的工人討薪,真的心疼。
當然,不讀書,後期再努力,或者做個買賣也都能賺錢,甚至比那些白領賺得多,但是還是那句話,眼界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向不同。上學時看起來只學數學語文等等,實際上,學校教給你的更多是如何思考,如何為人處世。
所以,上學吧,讀書吧,他會讓你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讀書的意義有很多種,關於讀書,不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說過很多的至理名言;但對於每一個人,讀書卻都有著不同於別人意義。
當被問到讀書的意義時,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小的時候我很調皮,四處惹事。對於這樣的我,我媽很早就開始教我識字和查字典,這就讓我喜歡上了閱讀。記得有一次,在爺爺家看電視,電視里正在演一個知識競賽。其中有一道搶答題,是一首詩,問這是誰的詩?結果沒一個選手知道,我脫口而出:‘白居易啊’。從那以後,家裡人見到我就誇我。其實我只是恰好讀到過那首詩而已。這麼多年,我一直記得這件事,現在家裡人還常拿來教育親戚家的孩子們要多讀書。”
不管是書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都有著許多經典的橋段讓人銘記,但我並不認為記住這些就是讀書的意義,“我認為,讀書這件事,你記住了什麼東西並不重要。你記幾句經典的話,這並沒有多難。但你要是能夠深入地去理解、去領會,記不記得住原話並不是那麼重要。就我自己來說吧,我去閱讀,其實並不是為了學到什麼東西,只是想開闊開闊眼界,瞭解瞭解外面的世界吧。很多地方,我都沒去過,可能也沒有機會去,所以就在書裡感受感受吧。”
讀書本就是件私人的事情,每個人愛上讀書的理由都不盡相同;讀書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不管哪種目的,讀書之於每個人都有著莫大的意義。
現階段有以下幾種觀點:
1、“讀書無用論”
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一般花費幾萬元,而現在社會上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收入還不如農民工,所以,社會上開始流行“讀書無用論”的觀點。
“讀書無用論”的蔓延,反映出了現階段社會浮躁的讀書心態,這並不利於社會的進步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讀書無用論”之所以出現,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們對於讀書的錯誤觀念是導致“讀書無用論”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讀書改變命運”已成為大多說社會公眾接受的理念,然而,隨著近年來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大學生不再是“香餑餑”,加之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收入低、無保障等問題,這就使許多人感到讀書並不能如己所願改變命運,因此而放棄讀書。
第二,教育高收費是促使“讀書無用論”滋生蔓延的現實因素。現行的教育收費標準,特別是高等教育收費標準已經遠遠超出了部分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而在高成本教育投資的背後,還存在著較大的教育投資風險,一旦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就成為家庭的一大負擔,甚至說還不如早年出去打工的農民工,在利益的權衡下,放棄讀書就成為許多農村家庭的選擇。
第三,教學內容、課程設定等方面與社會需求的脫節是“讀書無用論”產生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們的教育改革還未能很好的將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教育偏重於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的勞動生活相脫節,對於實際的社會生活缺少指導意義。而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沒有文化、不懂法律的人成了“暴發戶”,他們“現實的”人生“經歷”往往成為“讀書無用論”者的“標榜”。
針對以上的現實,我認為我們應扭轉“讀書無用論”的誤導,讓讀書回到正道上來。
一方面,要端正讀書的動機,打消那種功利化的讀書思維,本著長知識,增才幹的態度來讀書,好好珍惜我們的大好年華,抓住我們校園的美好時光學習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真正體現出讀書的價值。
另一方面,應該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更加註重教育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教學的內容和專業的設定應與社會需求密切接軌,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同時,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待遇水平,增加讀書的回報率;另外,改革教育收費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引入社會資金切實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2、今天讀書和學習越來越功利化
在金錢可以解決大部分生活問題的今天,不具備終身學習的習慣就會被淘汰的時代,學習和讀書越來越功利化成了很多專家學者高度關注的問題。
功利化學習已經深入中國學生的骨髓,從中小學教育開始,中小學生就開始高強度去訓練應付考試的能力,試卷考什麼就學什麼,在十多年的學業生涯中,一次次過關斬將,最終走進了大學,在大學四年學校對考試稍微放鬆了一下,但要想考研,進入下一個更好的平臺,又要面臨一次功力化學習。
由於長時間的功利化學習,很多學生在十多年的學業生涯裡戰勝了上百次考試才得以畢業,但仔細想一想,自己喜歡做什麼,自己擅長做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
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功利化學習的問題。功利化學習,學校正如加工廠,學生就是這個“工廠裡”的產品,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同質化的。因此,這難免導致學生缺乏個性,喪失個性,學生很難找到真正的自我,青年學生很難做到獨立思考,無法用自己獨立的思維去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們會過度地依賴規則,過度依賴體制,過度依賴父母,從而受到規則、體制,特別是父母高度低支配他們的人生。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功利化學習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是功利化的,至少能夠快速地解決個人的眼前問題,不管是學習問題還是工作問題,人們都可以透過功利化學習來快速解決這些問題。
高考備考是不折不扣的功利化學習,但如果卻是人們快速走進好大學,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最佳途徑;公務員考試更是功利化學習,但如果你做得好,那可以快速便捷地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平衡功利化學習和非功利化學習,這是我們要探討的關鍵。
在中國之所以這麼流行功利化學習,特別是在中下階層的群體,因為中下層有太多眼前問題要著手去解決。
在這個世界上,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看上去繁榮昌盛,但隨著住房、教育、醫療的成本越來越高,太多太多的人眼前有解決不完的問題,所以他們在面對學習,他們必須功利化。
農民工父母花錢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是希望孩子能夠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作為回饋。明星爸爸讓孩子去學習彈鋼琴,孩子的快樂永遠是他們最重視的。
那如何去平衡學習的功利化和非功利化呢?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每個人對於讀書有著不同的理解。時代的發展,也讓讀書不管是從形式還是到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讀書的重要意義,卻是從來都沒有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