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把年這點兒事兒
-
2 # 笑看紅塵TSZ
漂泊在外幾十年,已經很久沒有在家鄉過中秋節了。
家鄉的中秋節,隆重而熱鬧。中秋節前一天,家家戶戶會包粽子,每到傍晚的時候,走到村裡的每一個巷道,都會飄來一陣陣的粽香。有的還會做桐葉粑粑,用糯米粉揉成包子大小,中間弄個洞,把炒花生搗碎,加上白糖做成的餡料,放在裡面,用桐葉包裹,然後放鍋上蒸,軟糯香甜,好吃極了。
家鄉有個習慣,流行把親戚家沒有結婚的女子接來過中秋。所以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會很熱鬧,有些忙著為年輕的女客人介紹物件,而見面的地點除了在家裡,還可以在鎮裡的集市上。去了集市,除了買些東西,最重要的就是去電影院看電影。中秋節這天,電影院基本上是人山人海。都是些年輕男女,他們有帶女朋友來的,也有剛好在介紹對像的,更多的是來湊熱鬧,希望找到自己心儀的物件…所以中秋這一天,對於年輕人來說,基本上是一年最熱鬧最開心的一天。
家鄉中秋節以前沒有吃月餅的習慣,只是後來才興起,都是年輕人買些月餅孝敬老人為主。所以很少存在中秋賞月的習慣。但因為女客人的到來,還有難得的放假團圓日,外地工作的子女紛紛回家,買些雞鴨魚肉,水果糖品,再加上粽子桐葉粑粑,晚上同樣其樂融融。
中秋節馬上到了,家鄉的中秋節,你還是那麼熱鬧嗎?好想聞聞粽香的味道,和桐葉粑粑的香甜…
-
3 # 農村鍾二妹
小時候家裡窮,沒有月️餅吃,但是唯一一樣不能缺的就是餈粑,記得以前中秋節前一天,隔壁鄰居會把我和爺爺叫到他們家去打餈粑,因為我從小和爺爺長大,爸爸媽媽那會兒逢年過節也不經常回家,隔壁鄰居都比較照顧我們,有什麼好吃的都會叫上我們,但是爺爺比較好面兒,不是那個人,也不會去的,,農村嘛,白天務農,打餈粑自然就推到晚上了,用甑子和自家的糯米蒸,蒸到糯米熟了,就放在每家每戶到有的對窩(其實就是一大塊石頭中間挖了個洞)用剛熟的糯米放在對窩裡面使勁打,一邊打一邊翻,以免受力不均勻,吃的時候有米粒,就這樣一錘下去又一錘下去,直到把糯米全打散,一邊在打糯米,另一邊開始炒花生米,炒香和白湯,不喜歡甜的也可以放鹽,,把花生米磨成末,最後小火燒油開始烙糯米,煎到兩面發黃,能夾起來,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用油炸,裹上花生末,入口彈牙,鮮香,,咬一口,所有的糯米香味,全都在舌尖上,忙活幾個小時,就為了這入口的一刻,那時候可以沒有大魚大肉,但是一定要有餈粑,最簡單的做法遠遠是最好的味道,最後,餈粑打完了,中秋節,也就算過了,鄰居,就會拿個塑膠袋子給我裝好幾塊,讓我拎著回家吃,我甜甜的謝過鄰居,和爺爺在月色的照耀下一大一小的影子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
4 # 俗人味道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代變化太快了,轉眼間我們身邊建起了太多的高樓大廈,人們習慣了在鋼筋水泥的大都市裡面穿梭,匆匆忙忙擦肩而過!
中秋節到了,忙碌的我們終於可以放慢腳步,回到溫馨的家裡,翻開老照片,分享和家人一起的快樂和幸福!
盒子君翻箱倒櫃的找到了一些關於中秋節的老照片,忽然間似乎那個曾經物質匱乏但是質樸和溫暖的中秋節又回來了!
簡易包裝起來的月餅,兩面焦黃,內裡柔軟,有木有!
1963年國慶節、中秋節接踵而來,食品市場,呈現出一片繁忙熱鬧的景象。全市的各個商場、食品店、水果攤為顧客們準備了豐富多樣的節日食品,供人們歡度佳節。為了讓人們過好中秋節,各食品商店準備了各色中秋月餅。
9月24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中秋節。中秋節可謂歷史悠久,春秋時晉平公“始置中秋”,最初只是一年中的一個時序標誌,經過不斷的沉澱與堆積,後來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
在中秋之夜,有親人團聚、分食月餅、共賞明月的習俗,又兼有各種遊藝娛樂,《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言及宋時人們歡度中秋的情景:“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而在傳統的中秋節中,最詩意與浪漫的活動,莫過於賞月賦詩了。宋人朱弁在《曲洧舊聞》卷八所論,中秋玩月,流行起來應是在唐玄宗開元以後,而玩月賦詩則始於杜甫。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精彩的中秋賞月詩作。
在不斷衍變發展過程中,中秋節不僅承載了中國傳統人倫的核心價值,比如團聚家庭、美善親情、和諧社會等等;也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華,比如古典詩詞、浪漫情懷、詩意棲居等等。
-
5 # 屋頂的歡喜
記憶中的中秋,那是長大的懷念,兒時的盼望。
我的家鄉在農村,中秋是一年之中最忙的時節,也是最漂亮最有盼頭的季節。中秋前前後後得有半個月的農忙時間,家裡的大人孩子都到地裡幫忙。
地頭綠油油一大片的玉米,高高的杵在田地裡,根部的爪子牢牢的抓著地面深怕一陣大風過來吹彎了腰。一結一結的秸子竄上天,一片一片的葉子散展開來,無拘無束的搖擺著。其中一個葉子裡偷偷的包裹著一個明目張膽的大棒子。頭頂冒著一些紫紫的,嫩綠的鬚子 好似在告訴人們它的迫不及待。
父母在一攏一攏的田裡掰著棒子,小孩乾的累了在後邊磨磨蹭蹭嘟喃著個小嘴。看到一個螞蚱飛蹦過來,就忘記了田地裡的玉米,一邊追逐一邊大笑。等回過神來早已經遠離自己家的田地。這才急得想起要找爹孃。可這一片片的玉米地也分不清東南西北,這嚎啕大哭,田地裡的叔叔嬸嬸們都大笑著:這是誰家的娃,迷路了吧,正好我家缺個兒子,跟我家得了。這下哭的更厲害了。
天色慢慢變黑,一層層雲彩遮住了天空,時明時暗的。
衚衕裡的孩子們嘻嘻哈哈的在追逐打鬧。
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也很疲憊。媽媽生起了火,一股股的濃煙從煙囪裡飄出來,在空中形成一圈煙霧,迷迷濛濛甚是好看。爸爸搬個小板凳在院子裡抽起了大旱菸,時不時地咳嗽,媽媽便會白他一眼嘴裡還嘟嘟著“少抽點”
這時我們都會盼望著月亮趕緊出來,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吃月餅了。其實小時候的願望特別簡單就是吃點好吃的,穿點好看的衣服。
一層一層的雲彩被撥開,慢慢的露出一點點鵝黃色的額頭。 今天的它就像個害羞到臉紅的小姑娘扭扭捏捏,羞羞答答的一點點走出來,生怕被那個膽大的嚇到。
在這個晚上通常孩子們都不怎麼吃飯,因為盼望已久的月餅和平日裡很少吃到的甜食和水果都會拿出來。
盼呀盼,盼呀盼終於月亮妹妹露出了臉,這下孩子們也雀躍起來,大人們也鬆了一口氣俗話說“八月十五雲罩月,來年還是好兆頭”
媽媽們開始忙碌起來了。桌子擺在院子裡把放在櫃子裡的東西拿來擺在桌上,已示虔誠。等香全部燒完就可以吃了,家裡的孩子眼巴巴的看著一點點的猩紅慢慢燃燒殆盡。
忍不住內心的雀躍,點名要吃這個長心的月餅,帶紅點的蘋果,那個像大胖子的梨還有那裹滿芝麻的酥香點心。吃不完的心裡想著要放在哪裡好留著下次吃。
一片歡樂過後,一家人或搬個板凳在院子裡,或爬到了房頂。仰著頭看那一輪圓圓帶粉紅的圓月,朦朦朧朧的煞是好看。
躺在媽媽的懷裡問著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漸漸入睡,嘴角甜甜的揚起像是夢裡夢到了那漂亮的嫦娥姐姐,只是嘴角留著點心上的芝麻粒……
空氣一片安好,一輪圓月靜靜地掛在空中,淺淺的呼吸聲,昆蟲“吱吱”的叫著。
一切漸入佳境!
中秋是中國節氣裡比較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團圓的節日。每個身在他鄉漂泊的的遊子都盼望能在這一天團圓安樂。每個人記憶中的中秋都是一番別樣的滋味。或喜悅,或想念。希望遠在外鄉的遊子們靠這份念想在外度過每一個春夏秋冬,和美,安好。
-
6 # 長安說書
大概農村老家的中秋節是最奢侈的節日了。
一輪亙古不變的皓月,微風習習,蟬鳴漸疏,夜色中時有時無的狗吠···棗子,核桃,月餅靜靜躺在盤子裡,月光下節日的氛圍是濃郁的,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話家常又是另外一種靜謐祥和···沒有電視,也沒有智慧機,沒有WiFi,也沒有城市裡的車水馬龍。
時間讓我們改頭換面,我們乘上了一列開往無盡遠方的列車,永遠回不了頭。
很多年以後,在城市的夜晚,在人來熙往的地鐵站,我們來不及仰望頭頂的那一片星空,才知道故鄉已經遠去,它像記憶裡的一道熱水瓶一樣溫暖著我們,只不過僅僅存在我們的回憶裡。
關於那一份熟稔,講到底,是一份鄉愁,是一份無可奈何的隱忍。親人臉上多了褶子,我們多了責任,在日復一日裡掙扎,人生的樣子與我們童年時代所期望的截然相反。曾經我們圍繞在母親身邊,如今能夠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只有春節時的那幾日,離家的那一刻我們一轉身淚如泉湧。後來,我們定居到了城市,但我們依舊時漂泊的遊子。
月光依舊,節日依舊,只是物換星移,時移世易。
我們在歲月深處懷念曾經的自己,懷念秋日棗子熟了的味道,懷念夜色下一家人熙熙攘攘的家長裡短。我們···
-
7 # 匆忙行人
小時候每年過中秋節的時候,長輩們白天帶著我和弟弟妹妹逛集市,挑選我們愛吃的月餅,每人額外多選一個玩具。爺爺帶著我們兄妹幾個逛的是賣玩具的和月餅攤子,父親走的是菜市場,買的是雞鴨魚肉等等菜品。下午回家後爺爺和父親忙著在院子裡殺雞、破魚,奶奶們則是燒火煮飯,炒菜,我們兄妹幾個堆在一起交換著各自的玩具做遊戲。傍晚時分,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擺著各自在外工作的所見所聞。吃完晚飯後,大家坐在院子裡擺著龍門陣,而我們兄弟姐妹幾個也玩的不亦樂乎。到了月亮高掛的時候,每次都會有人問為什麼十五的月亮不是圓的這個問題。長輩們每年都是一樣的回答: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父親總是吩咐我去家裡拿些飲料、月餅出來給大家吃,每年家裡過中秋節最多的口味是我們愛吃的豆沙味,其次是長輩們愛吃的伍仁味。大家會聊到深夜等月亮被雲擋住的時候,各自回去睡覺。
最後,中秋節來臨之際,提前祝大家中秋快樂!
-
8 # 這個剪輯不太壞
一、中秋節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二、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中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膠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
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
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
9 # 左岸微茫
大宅子裡是如何過中秋節的?有代表性的,還得是《紅樓夢》裡的中秋節。
其實不管是什麼節日,哪朝哪代,中國,作為一個從農業文明中走來的國度,必定和農耕農時,息息相關,大宅子裡的中秋節也好,普通百姓的中秋節也好,也就是形式與規模的區別。
古人中秋祭月的願望,無怪乎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那座古老的大宅子,叫榮國府,它的另一個名字叫《石頭記》,有人曾用一句話來形容,發生在這所大宅裡的故事:朱閣枕黃粱。
焚香祭月
“當下園之正門俱已大開,吊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這是榮國府這座大宅院裡,一位老人和家中老小焚香祭月的情景。
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中秋祭月習俗,今天,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皇帝祭月的地方。
中國,是從農業文明一路走來的國度,中秋祭月,基本與農時、農耕息息相關,無外乎就是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祿雙全,閤家平安等吉祥心願。據說宋代祭月,男性一般求的都是功名利祿,女性則是求貌美如仙。一直到民國時期,祭月活動都很盛行,後來,逐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近幾年,傳統文化迴歸,傳統節慶活動,又重新受到了重視。
賞花賞月
中秋佳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閤家團聚,遠方遊子,也會想念親人,中秋節活動,除了拜月,還有賞月、賞花等有趣的習俗。
老人便說:“賞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廳上去。眾人聽說,就忙著在那裡去鋪設。
這樣看來,如果大宅子是一棵大樹,這位老人,就是這個家族的根脈維繫者,
中秋賞月,最早開始於魏晉時期,只是沒有形成規模,到唐代才真正盛行起來,到宋代,中秋節規模更大大,以賞月為主要活動,正式成為習俗。
賞花
中秋節前後,正值八月中旬,這時候的開放花有桂花、菊花、海棠等。
“這裡老人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要親自帶領一家老小賞桂花,賞完酒都涼了,要重新暖上,賞花這項娛樂專案,必不可少,酒涼了可再暖,中秋月色下的花開,可是一年才有一次,不能錯過。
擊鼓傳花
忽然有個想法, 古人的中秋節才叫過節,我們這些成天忙碌的人,中秋節只能叫做放假。不信,接著往下看。
大宅子裡,朱瓦碧琉璃,風燈點點,飛簷之頂,圓月高懸:
老人便命折一枝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後擊鼓傳花。若花到誰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
與元宵節折的梅花不同,這次折的是桂花,桂花在夜裡,香味很濃,試想一下,鼓聲裡一枝香氣四溢的花,在眾人手中流轉,鼓聲停下,不多時就有笑聲響起,連平時最嚴苛的大家長,都一改平時的嚴厲刻板,盡力講並不可笑的笑話,好引得老人一笑,那笨拙的樣子,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據文獻資料記載,擊鼓傳花的傳統最早在唐代就出現了,與寶玉生日時眾人玩的“拇戰”“射覆”一樣,都是酒宴上的一種助興遊戲。
講笑話作詩
這個大宅子,是赫赫有名的豪門望族,慶祝重要節日的家宴,以酒助興也必不可少,喝酒的方式,也會有很多好玩的方法,比如,擊鼓傳花。
眾人玩擊鼓傳花,如果花到誰手裡,除了喝酒,還要說一個笑話,說笑話的習俗也是賈府大宅子過節最常玩的遊戲之一,賈母、王熙鳳等人都擅說笑話,尤其王熙鳳,常逗得滿堂大笑。
這一回賈府中秋,連平時一本正經的賈政也說起了笑話,只知道摟著小老婆喝酒的賈赦也說了一個,後來尤氏為了逗賈母開心,也說了一個,可見說笑話是最容易逗樂,活躍氣氛的一種娛樂方式。
當然,說笑話不是唯一的展示才藝方式,像寶玉、賈蘭、賈環等人,接到花後就做了詩。
在賈府這樣的高門大院,公子小姐們親自書畫,是日常必學的功課,中秋佳節賞月,自然是寫詩作畫最多,所以湘雲、黛玉中途離席,後來兩人在凹晶溪館聯句的情景,很是經典,就連妙玉,也在中秋續了湘雲黛玉二人的詩句。
說到這裡,相比大家早已猜到,這就是世界名著《紅樓夢》這座古老的大宅裡,過中秋節的場景。
回覆列表
老宅門裡中秋節
五十多年前我家曾住在崇外花市中三條12號,也就是現在的63號的一個古老的宅門裡,現在憶起四合院舊居度中秋節的民俗,所見所聞的每一事每一景都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在中秋節的前一二天我的母親就忙著去花市大街路北的増華齋糕點鋪購買月餅。老北京時的月餅品種有自來紅、自來白,有翻毛、提漿、酥皮月餅。餡兒有山楂、政瑰、冰糖、五仁、棗泥、豆沙等種類。那自來紅烤色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為餡,外皮上畫一黑紅色的圓圈,圈內用針紮上幾個小孔。自來白則是用精白麵烤制的什錦餡月餅,外皮純白。
其它月餅有大小各品種,最大的有一尺左右的。那時的月餅上均飾以月亮、嫦娥玉免等美妙的圖形。
每當中秋佳節時,我家還要用紅糖、芝麻醬製作“糖餅”和一種稱為“團圓餅的麵食,以象徵全家甜甜蜜蜜、團圓和美之意。“團圓餅”的製作方法是:將發好的白麵加鹼揉好後根據籠屜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麵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玫瑰(或桂花)汁,並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花生仁、葡萄乾等,一層層疊放在起,再操一較大的麵餅從上向下將其包嚴成大圓形併,上屜蒸30分鐘即可。熟後再在餅上列印上福、壽等紅字印,並撒上瓜子仁、山楂丁、青紅絲即成了。糖餅、團圓餅是中秋祭月前必須操作好的中秋節食品。
老北京時的水果來自郊外和北方一些省份,在徳勝門的丁字街及前門外設有南北兩個果子市批發和零售。自八月初起在天橋、鼓樓前、東四、花市大街等地都有眾多的水果乾果排,水果千果種類眾多、色彩繽紛,主要有蓮藕、西瓜、檳子、沙果、虎拉車、大海棠等時令水果,如今像虎拉車、沙果等已在北京消失了。那時每逢中秋節時我家都要購買些水果,以供祭月、送禮和賞月時食用。老北京人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現在北京的年輕人已有點陌生了,但老北京時這位“爺”可是家喻戶曉。免兒爺約起源於明末,清代時盛行用於祭月併成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每到中秋節前、一進八月,前門、後門、東四、西單等處都擺滿兔兒爺推子,可最集中的地點還是花市大街,這裡零整批發,品樣俱全。年少時,每逢中秋節前都要隨母親到西花市大街挑選購買兔兒爺。兔兒爺的推子都呈階梯式擺滿,兔兒爺最大的三尺左右,最小的一兩寸,貨架子上的兔兒爺一層比一層小,色彩繽紛、非常好看。兔兒爺是由膠泥放人模子裡製作的,不論大小一律是三片子嘴,支稜著兩隻長耳朵,人形兔臉,臉上描眉,油粉有紅有白,身上全披綠袍,頂盔束甲,插旌旗,騎獅虎猶如將軍威風凜凜。有的是懷中抱杵的小兔在搗藥;還有的肘關節和下頜能活動,稱“吧嗒嘴”兔兒爺,特讓我喜歡。每次母親除買大的兔兒爺祭月使用,還要買幾個小些的供孩子們把玩。
據說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祭月的習俗是從周天子時傳下來的。“禮記”一書上說“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タ。”タ月即拜月之意,北京在明嘉靖九年就修建了夕月壇(即如今的月壇公園),從此月壇成了明清皇帝祀月亮之神的地方。因此民間每到中秋一一八月十五之時也要在四合院庭院裡舉行祭月拜月之禮。
為了祭月在室內外要大燃燈燭,使四合院明亮以助月色,老北京時是將紙燈內燃燭,繫於竹竿之上或瓦簷等高處,使四合院處處皆一片光明、月光燈光互為輝映。俗稱為“樹中秋”或“豎中秋”。為了祭月要提前去南紙店買“月宮碼”,也叫兔爺碼”,即用木刻板水彩印製的“神紙”。“月宮碼”分上下兩格,上格印有太陰星君像(月神)及廣寒宮,下半格印著玉兔人立持杵搗藥的圖形。這“月宮碼”均貼上在黍杆架子上,把它立在大八仙桌後面,八仙桌上則擺滿了月餅、水果和兔兒爺、一束帶籽兒的雞冠子花和帶枝葉的毛豆。
老北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所以拜月首先是四合院內主婦們的事,那時往往是等婦女們上完香叩完頭,男人們和晚輩們才跟著一起拜月。拜月後大家圍坐在四合院的月光下飲酒品茶、吃蟹、吃雞鴨,一起賞月分吃月餅水果喜慶佳節。那大月餅和團圓餅都要切成長三角形的塊,全家每人一塊,就連有人在外未歸時也要給留下一塊,以寄託全家團團圓圓美滿之意。憶起少兒時歡度中秋節的情景,如今尚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