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定國決定投奔南明的時候,孫可望起了殺心,結果大西軍將士集體下跪,孫可望非常驚恐,不得不同意。 到後來孫可望搞內戰,結果還沒交手,明軍集體高呼“晉王萬歲”,孫可望只好不得已帶著幾十個親信留辮子。 可見李定國實質地位比孫可望高太多,但是緣由是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婚禮攝像師-郭靖

    李定國和孫可望,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大義來講,前者是堅定抗擊英雄,而後者最後投降並出賣南明;從大義和道德等方面講,兩者沒有可比性,也許有網友會非常不滿。但歷史就是歷史,不應該完全以大義和氣節來評價一個人,而且就南明這段歷史期間,很多人物都是非常複雜的,至少沒有人能否定,孫可望前期為抗清做了積極貢獻吧。這裡我們來PK的是雙方的能力方面。

    李定國

    一、戰略眼光、戰爭指揮及戰績

    南明這段歷史,戰爭是主導,如果講到這段歷史,必然離不開戰爭。那麼PK定要談及軍事能力——戰略眼觀、指揮能力及戰績。這一點顯然孫可望不如李定國,而且差差距還挺大的。李定國的戰績和能力、戰略眼光,那沒得說,在李定國收復廣西大部分後,繼續擴大戰果穩定廣西局面並準備東進廣東以打通和東南沿海抗清力量聯絡渠道時,孫可望得知滿清敬謹親王尼堪率領南下的八旗精銳軍即將進入湖南,雖然己部主力也即將達到湖南,但孫可望居然下令調李定國部由桂入湘迎擊尼堪部精銳八旗兵(也許是孫自知自己軍事能力遠不及李定國)。這不得不說是孫可望戰略部署方面眼光的差勁,因為廣西此時還有不少孔有德部沒有被殲滅而不過是逃到廣東尚可喜那裡了,李定國如果不留下足夠的力量,這些人隨時會反攻,然而李定國卻沒法留下足夠力量,因為他接到的命令是全力北上對付尼堪的八旗精銳,所以不得不將大部分兵力帶走,其實孫可望完全可以以己部拖住尼堪部八旗兵,待李定國完全平定廣西(佔據距離廣州近的一些關鍵城池)後,再留下足夠力量防守,在帶一部分兵力北上和孫可望部共同對付尼堪。

    再說到戰爭指揮能力,李定國指揮擊敗尼堪率領那支士氣高昂的南下八旗兵,並且擊斃尼堪,而這支八旗兵在尼堪死後士氣低落,後來雖然聯合湖南當地的清兵,但孫可望部軍力比李定國部的人馬實力強多了,就在這樣情況下,孫可望依然敗給了清軍,雖然清軍也是慘勝,損失巨大而沒法追擊孫可望部。在縱觀孫可望其幾次指揮的戰役戰鬥,基本上是很少勝利,所以後來在逼走李定國後,不得不請出劉文秀來指揮對清作戰,可見李定國在軍事方面遠遠強於孫可望。

    二、內政管理方面

    在這方面,顯然孫可望遠遠超過李定國。在大西軍張獻忠死後,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大將領帶領下向西撤離,在進入雲南後建立根據地後。孫可望在雲南的經營和建設顯然非常卓著,如在政治上透過大義拉攏雲南上層;在經濟上一改過去對官紳、土司的追繳制度變成了積極鼓勵生產的稅賦政策,並且鼓勵鹽業等商業發展;在軍事上整頓軍紀,積極訓練,嚴明軍紀後得到了雲南各族的歡迎和人心,連一些原來懷有敵意計程車紳也開始歡迎。總之如果不是孫可望在雲南的開發建設,以及得到雲南各族各階層的人心(後來孫可望接管了南明政權,出兵抗清前線的時候,雲南各族老百姓紛紛積極參軍就是證明),南明不可能有一塊後方穩定的根據地,從而能獲得那麼好的戰績,甚至一度扭轉明清戰線的局面。

    相比之下,李定國就差遠了。李定國在孫可望投降滿清後,接管了南明內政管理大權,結果後來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李定國的內政管理非常問題。雖然說當時南明和清前線對峙迅速崩潰,有很多原因,其中清廷為了分化,而對基本上也就是不到百人來投降的孫可望不吝封賞,封為王,這對南明孫可望手下的將領的投降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孫可望帶去大量情報也起了很大作用,孫可望的積極聯絡原來手下使得其臨陣倒戈投降清方,也起了很大作用;南明由於孫可望內鬥導致前線不穩定以及出現混亂情況,也對南明方面局勢逆轉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無疑,李定國的內政管理能力差,也是很大的原因,顯然內政管理方面,孫可望遠遠強於李定國。

    三、全域性觀和私心

    從抗清全域性觀和個人私心的角度來看,顯然李定國比孫可望強多了。人都有私心,所不同的是私心欲的多少,以及能否先考慮全域性,如果能將私心放在全域性之後,也是沒問題的。而李定國雖然也有私心,但顯然一切以全域性觀為優先,如在知道孫可望要誘殺自己的時候,採取不是兵戎相見,而是採用避開繼續開闢抗清局面~東進廣東戰略等。

    對比之下,孫可望就私心欲凌駕在抗清全域性上面了。雖然,孫可望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南明政權了,而且基本上將永曆變成一個擺設了;但孫可望在清明對抗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居然想起要當皇帝過一把癮了。孫可望是利令智昏,根本沒想到此舉給抗清局面帶來多大惡劣影響,即使你想當皇帝,也得要到打敗清廷,將清廷趕走後在想辦法當,這一點孫可望比起曹操就差遠了。結果孫可望為了當皇帝癮,導致南明內耗,給了清廷機會,使得明清對峙前線局面一下子向清方一邊倒。而且孫可望失敗後,李定國和永曆等人並沒有追究其罪過,處於統一抗擊需要,認識積極希望其能回來;雖然說不敢回來,但當時各方勢力那麼多,投奔誰都可以如鄭成功,甚至可以拉一批自己的親隨另立抗擊據點,但是孫可望覺得是李定國導致自己不僅沒法當皇帝、而且還失去了攝政大臣的地位,所以就要投靠清廷來報復李定國,到此時孫可望已經把個人私仇凌駕在當時背景下的民族大義之上了。

    可見,顯然李定國比孫可望有大局觀,能首先服從大局;而孫可望的私心欲和心胸狹隘,為了自己一己之私和報復私仇而不惜破壞大局。

  • 2 # 江山歸一統

    李定國和孫可望都是張獻忠的養子,李定國支撐南明半壁江山十多年,打了許多勝仗,是大英雄,而孫可望後來降清,當了漢奸。

  • 3 # 江湖小曉生

    謝謝邀請!李定國和孫可望都是張獻忠的義子,也是大西軍除了張獻忠以外的,四大領袖之二。這四個人都是張獻忠的義子,他之所以收他們為義子,那也是仿造當年朱元璋打天下的作風。朱元璋的義子一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所以張獻忠也想像朱元璋一樣打天下。

    張獻忠被射死,四位義子一起進入雲南。

    張獻忠的命不是很好啊,他比較擅長山地戰,所以他的大本營就設在四川地區。可是因為他作戰之前總是要去勘察地形,結果遭到了清軍的襲擊。

    在亂軍之中,大西軍的皇帝張獻忠居然被射死了,清軍那邊是豪格帶隊,據說還是豪格親手射死的。這可真是聞所未聞的一件事,大西軍的主力部隊壓根就沒出馬,皇帝就被人家給射死了。

    群龍無首之下,張獻忠的媳婦兒還想要奪權,準備做個武則天,結果被李定國和孫可望四個人聯手殺掉了。

    這個時候大西軍的主力並未受損,所以必須要穩定人心。可是四川是守不住了,在四個人一起商量了一番以後,決定進入雲南地區。

    當時雲南的沐王府遭受了兩百多年來最大的一場浩劫,土司沙定洲造反,攻佔了沐王府,侵吞了沐王府兩百多年來積蓄的所有財富。

    孫可望和李定國帶人進入雲南,掃蕩了沙定洲的叛亂,決定放棄大西政權的稱號,攜手與南明政府合作。

    孫可望年長,且讀書較多,所以成為盟主。

    孫可望這個人在四個領袖當中,是歲數最大的一個,而且他讀過書,懂得的道理似乎也比四個人多。所以在一番商量之下,孫可望成為了大西軍的盟主。

    但是這個盟主可不是張獻忠那樣的一號領袖,他只是盟主。他們在雲南落腳以後,在這裡改革吏治,選擇與沐天波合作,使得雲南成為了大西軍的重要根據地。

    後來李定國能夠北伐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們有云南這麼一塊根據地,可以供給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源。

    孫可望雖然後來投降了清軍,但是他在雲南任上的時候,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首先他減輕百姓的賦稅,使得雲南百姓過了兩年好日子,逐漸恢復了雲南當地的生產力。

    此外他也在此地建立相對公平的法令,不允許士兵騷擾百姓,也不允許部隊踐踏百姓的莊家。這些舉措都有利於大西軍在雲南地區的發展。

    雲南發展好了以後,孫可望帶兵北上攻佔了貴州,使得雲貴地區成為了大西軍重要的根據地。這個時候孫可望等人已經放棄了大西軍的稱號,而是更換門庭,與南明攜手。所以他們已經算是明朝的部隊了,尊奉永曆皇帝為帝。

    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選擇投降滿清。

    孫可望在軍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所以被大家選為盟主。可是他的想法遠不止這麼簡單,他希望自己能夠封王。為了封王的事情,他不惜殺掉了在貴州的南明十多個大學士。

    這件事觸怒了南明上下所有官員,永曆皇帝已經封孫可望為秦王,可是他還是覺得不夠,依舊以皇帝自居。無奈之下的永曆皇帝,只好選擇把李定國叫回來護駕。

    李定國此刻早已名聲大噪,兩蹶名王的戰績,使得李定國在軍中擁有了絕對的領導權。這一點是孫可望非常忌憚的。原本孫可望是李定國的上司,自封為國主,可是現在不同了,李定國也是晉王,而且戰功卓著。

    孫可望將李定國沿途經過的糧草全部燒燬,想要逼走李定國,這個時候兩個人已經徹底鬧掰了。孫可望帶著十萬大軍與只有三萬大軍的李定國發生了內訌,結果孫可望部大敗而歸。

    在失敗的情況下,孫可望並沒有舉手投降,而是選擇投靠滿清政府。他連夜跑到了長沙,表示願意投降滿清,而且可以出賣西南地區所有軍務內情。

    孫可望的投降,是南明致命的打擊。

    孫可望在南明永曆政權中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他曾經一度達到了南明權力的巔峰地位。所以他掌握了南明軍隊所有的情報虛實。

    而這些訊息,孫可望毫無保留地全部都出賣給了清軍。為此清政府對孫可望那叫一個禮遇,讓一幫王爺出城迎接孫可望入京,又加封他為義王,賞賜了一系列金銀珠寶。

    一時間孫可望忽然覺得當漢奸還挺享受,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這個時候清軍還需要利用他,等到平定了西南地區以後,那孫可望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

    所以等待南明永曆政權滅亡以後,孫可望也就失去了價值,不久之後在一場狩獵之中,孫可望被清軍當場射死。

    他雖然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可是李定國等人卻也難以倖免於難。因為孫可望把軍情都出賣給了清軍,使得李定國等人在西南地區的作戰異常艱難,甚至連永曆皇帝都不得不難逃到了緬甸。

    結果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的大軍抓到了昆明處死,南明政權宣佈徹底滅亡,而李定國在得知這個訊息以後,也吐血成疾,過了一年時間,年僅42歲的李定國也病死了。

    總結:那麼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李定國的威望要比孫可望高了吧?

    如果孫可望沒有背叛南明,哪怕是自刎而死,那也算是一條好漢。可是他選擇了投降滿清,這就註定了他悲慘的結局。

    至於李定國,始終堅定不移地抗清17年,雖然最後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至少為自己的目標奮鬥過,這就非常值得尊敬了。

    參考資料;《南明史》。

  • 4 # 史小煮

    從明軍勁敵到抗清戰友

    李定國是延安人,張獻忠的養子,在大西軍中是出名的驍將,明軍聞風喪膽。但後來,清軍入關了,1646年11月,張獻忠在與清軍作戰時身亡。

    張獻忠不只李定國一個養子,還有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其中孫可望是老大。他們收拾殘部,轉戰重慶、貴州。

    孫可望想拉隊伍到廣東,因為一旦戰敗,還可出海逃生。但李定國是積極進擊型的,他認為,大西軍應該跟明軍聯合,抵抗強清,挽救大明。

    大西軍一直與明軍作戰,被明軍看成“賊”,孫可望不同意,李定國就拔佩刀刺自己,眾將撲上去奪了他的刀,同意聽從李定國的號令。

    這裡說明,李定國實質地位是比孫可望高。孫可望排在前面,僅僅因為他在養子中是老大,但論戰功和在軍中的威望,他怎可能和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李定國相比?

    一個手刃二王,一個投降

    李定國簡直是戰神級別的,逼死清軍定南王孔有德(叛將),手刃努爾哈赤之孫尼堪(親王)……

    只是最後在埋伏吳三桂時,被叛徒盧桂生告密,李定國和大西軍戰陷入困境。再加上永曆帝死訊傳來,李定國病死了。這一天,是1662年6月27日。據說,他為了永曆帝嚎哭搶地,雙目流血。

    而孫可望呢,竟然嫉妒李定國功高,怕李定國取代自己老大的位置,甚至在李定國鏖戰時,孫可望派軍偷襲李定國的後背……真是個十足的小人。

    孫可望這貨後來還投降了清軍,成了漢奸。可惜清軍也不信任他,借圍獵的機會,把他給幹掉了,真是活該!

  • 5 # 圖拉圖拉根

    李定國是個絕對需要大書特書的人物,他和孫可望都是明末起義軍將領、或者說領袖張獻忠的義子,都是一樣的出身。

    按理說不應該有任何讀書人的倫理觀,但是就在張獻忠去世後,按照張獻忠的遺願,李定國散發出了遠超一般人的人性光輝。

    起義軍絕大部分都是素質比較低下的普通人,當然,李定國不是普通人,在起義軍初期,張獻忠在世時,就可以算一代名將,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

    但是,這些應該不會過於提升他的思想,尤其是文人思想,張獻忠不太會有機會提供給他這樣的思想比如忠君愛國。

    然而,事實恰恰令人震驚,李定國作為一名起義軍人士,草莽之人,他的對於大明的忠誠遠遠超過絕大部分明軍將領和文人官員。這是令人十分不解的。

    即便是和鄭成功合作失敗都仍然沒有能熄滅李定國對明朝軍民的熱愛火焰。

    這當然有大明文武官員對起義軍的不信任問題,可是李定國並不以為意,仍然痴心不改,初心不改。這種執著堅定的心情,確實無法理解。最後直到去世,一生抵抗,作為堅持到最後的明人之一,他的行為對得起天地,也對得起從來都瞧不起他的那些明朝大小官員了!!

    這種忠誠將永遠照亮華人抵禦外族侵略的熊熊不屈之火。

    這些起義軍也許殺戮過多,也許有自身的劣根性和很多缺點,但是在民族抵抗上,他們是做得很無可指責的!李定國則是其中最高揚的旗幟。

    至於戰爭中的多次勝利不說了,可以標明他的軍事實力。

    至於孫可望,不僅好功名,同樣作為義子他選擇了投降就完全的喪失了站在高處的機會了。

  • 6 # 大白白野

    李定國一生所做所為是值得歌頌讚揚的,可圈可點,忠君愛國比吳三桂洪承疇之流強,孫可望和李定國同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比李定國年齡大,級別高。隨張獻忠反抗明朝,崇禎帝死後,清兵入關。張獻忠在四川決定抗清,不幸被清軍殺死,死前告訴大西軍抗清保明,不做不義之事,這比左良玉及其子左夢庚等人強。事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帶領大西軍保永曆帝使南明出現好的局面,後來孫可望私慾膨脹,最後投降了清朝,對永曆南明造成極壞影響,但孫可望投降清政府最後結局也不好。投降派沒有利用價值基本沒好結果,洪承疇等之流也被乾隆判為膩臣,歷史是實事求是的,只是時間有早有晚。李定國軍事才能在明朝267年曆史中也是排前面的,稱為軍中小尉遲,曾兩撅名王,使滿清政權震驚。李定國最後病死軍中,死前還告誡部隊不要向清朝投降。現在雲南一些地方還祭祀李定國。李定國是明末非常有氣節之人,而且軍事才能出眾,保障南明永曆朝延長多年。

  • 7 # 榆木菌

    這倆人一個將軍一個流寇有啥可比的?套用相聲裡的一句話:同樣是人,差距咋就這麼大捏?人比人真是氣死人啊。

    李定國打仗是一把好手,從小跟著張獻忠南征北戰,對明廷造成很多困擾。自從清軍入關,張獻忠死後,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明廷與農民軍的矛盾上升到漢族與滿族的民族矛盾,全國團結一心對抗滿清八旗。張獻忠臨死前就曾召集孫可望李定國四兄弟,說:“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後來孫可望和李定國就帶領大西軍就歸順了南明政權,替永曆帝擋子彈,期間李定國的戰績很驚人,最有名的就是收復廣西桂林的時候擊殺漢奸孔有德,攻擊長沙的時候全殲清軍十萬大軍包括主帥尼堪,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李定國

    1662年4月14日,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結束了近二十年的逃亡生涯。抗清的最後一面旗幟轟然倒塌。數日後,李定國得知此噩耗,帶著未報的國仇家恨,追隨大明而去。大西軍抗清形勢圖

    雖然永曆帝只是個吉祥物,但李定國確確實實的把他當成了中華正統來對待,很給皇帝面子。反觀孫可望,並沒有遵從大西軍精神領袖張獻忠的遺言,他想自己當老大。孫可望的失敗是因為他在攻擊李定國的時候,部下不願內戰而倒戈李定國,連手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孫可望不明白。他為了和李定國的仇恨,為了消滅李定國,轉而投奔清軍,當了漢奸,出賣李定國,出賣大西軍。1660年( 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11月20日,孫可望病逝,有種說法是狩獵時被清廷殺死,真是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孫可望在歷史上的聲望和李定國差的太多,反清人士是不會給他好臉,清廷當然會給他留史,因為他對清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 8 # 鄧海春

    李定國和孫可望同為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這二位和劉文秀、艾能奇都是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的將領,又同為張獻忠的義子。張獻忠去世後,孫可望繼承了張獻忠的位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李定國的領導。而現在李定國的名望卻要比孫可望高,究其原因無非是孫可望在歷史上一直被看作白臉丑角,而相對的李定國就成為了紅臉英雄。

    孫可望和李定國的故事由於距今並不遙遠,史籍記載較為清晰,張獻忠去世前,孫可望和李定國同為張獻忠領導下,為了大西政權英勇奮戰。張獻忠死後的十年左右時間,孫可望繼續率領大西軍餘部,繼承張獻忠的遺志在雲貴川桂地區發展。後來為了權勢,孫可望、李定國發生內訌,最終孫可望降清,李定國歸明。

    我們在這裡討論為何李定國為何聲望比孫可望高,沒有必要討論降清和歸明哪一個正確,我們從李定國的所作所為中完全可以得出結論。首先作為一員武將,李定國剛直不屈,英勇頑強的優點是非常突出的。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等四將軍率領起義軍餘部在重慶擊潰十幾萬南明軍隊,人們稱讚李定國:“定國曉勇,更稱萬人敵。”

    其次,李定國所領導的起義軍軍紀十分嚴明,能做到“兵不擾民,兵民相安”。李定國規定了行軍的五條紀律:“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掠財貨。一有於此,軍法不赦。”對此,清初史學家王夫之和明末隱士李寄都留下過記載,“既平粵西,整飭軍紀,於民一無所犯。”正因為有如此良好的軍紀,在孫可望貪戀權勢失去民心的時候,李定國可以迅速收穫民心,得到群眾的擁護。

    李定國的部隊始終一邊戰鬥,一邊堅持生產,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部隊穿衣吃飯問題,這也為李定國堅持抗清鬥爭提供了物質基礎。《談聞續筆》記載,李定國軍中“室家老弱各為一營,皆有職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及快鞋之用,無遺棄。”這一點加上前面一點,使得李定國的部隊擁有了很強的生命力。

    而與李定國相對的,被看作白臉的孫可望做的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在和李定國的內鬥中失敗後,投降了清朝。而且孫可望的這個投降可以說非常悲慘,而且帶有極強的報復性。兵敗的孫可望投降清朝的時候只帶了幾十人,完全靠出賣南明的情報得到清朝的重用。

    雖然李定國和孫可望同為農民起義軍出身,在思想和戰略眼光上有一定侷限,但李定國的做法無疑更加符合一個忠臣的形象,在今天擁有較高的聲望也是情理之中。在今天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有一座專門為了紀念李定國建立的“漢王廟”,可見李定國的名望之高。

  • 9 # 阡陌來風

    孫可望,李定國,都出身於大西軍,在張獻忠死去之後,這支農民起義軍群龍無首,孫可望成了這支起義軍軍的最高領導者。

    在張獻忠死後,孫可望帶領這支隊伍,遠走雲南,在雲南建立了根據地,並且與沐王府的沐天波,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政治妥協,在廣大的中原大地上,到處戰火連天,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雲南反而得到了長達幾年的休養生息,孫可望,領導有方,在他統治雲南期間,軍民和諧,社會生活穩定繁榮,民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復。

    孫可望在得到南明皇帝的封爵之後率軍主動出征,孫可望和李定國兵分兩路,各有不俗的戰績,斬落滿清王爺於馬下。取得了可喜的勝利成果。

    然而由於孫可望在封爵過程中與明朝朝廷的不愉快,內心產生了一些嫌隙,隨著他在明朝位置的不斷提升,實際上他已經成為維護明朝統治的頭號選手,他的政治野心也逐漸的膨脹,他把皇帝接到他的勢力範圍,名義上是拱衛,實際上是軟禁,挾天子以令諸侯,啊日漸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

    這引起了李定國的強烈不滿,最終爆發了和李定國的內訌,結果,由於李定國指揮有方,加之政治正確,以少勝多,輕易的擊敗了孫可望的叛軍。

    孫可望兵敗降清,這個明朝頭號人物投降清朝,這可對清朝幫助太大了,孫,為了贏得新主子的青睞更是奮不顧身的向曾經效忠過的南明政權和自己昔日的戰友開刀。這激起了無數人的鄙視和痛恨。

    孫可望賣主求榮他下場也很悲慘,沒有逃脫了兔死狗烹狡兔死良弓藏的厄運,在清朝完成全國統一之後,孫可望的日子每天過的戰戰兢兢,最終被各種言官彈劾,落了個悲慘的下場。

    而李定國這個曾經明朝政權曾經的掘墓人,自從歸順明朝之後,一直英勇戰鬥維護永曆政權,直到戰至一兵一卒,英勇犧牲。

    從政治的角度上來講,李定國更加的英勇和偉大。

  • 10 # 莫十四

    孫可望和李定國這兩個人都是在明末期間農民起義的領袖者,而且他們也都是大西政權的將士,同時又都是張獻忠這人的義子。所以從身份、地位上面來看,他們也應該算是能夠平起平坐的。但是自從張獻忠去世了之後,張可望就繼承他的位子,這一下子兩人的身份就發生了巨大轉變,李定國就變成了下屬。之所以他們的義父會傳位給孫可望也很簡單,從名字上就能看出端倪,這兩人肯定要更加親近一點。不過,雖然兩人地位發生了變化,張可望成了領導,但是在歷史上,他的名聲卻趕不上李定國,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李定國身上的優點更明顯。他這個人擁有著頑強精神,非常有大將的風範。並且,他治兵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帶領的軍隊都非常的嚴明自律,能夠做到不擾民,能夠和百姓和平共處。他下達了幾條軍規,這些就規定了隊伍中的軍人不準欺壓百姓。從這方面來看,他這個人為人處事都還不錯,而且在民間也有很高的聲望。再來反觀孫可望,他這個人太過於貪念權勢,習慣高高在上的態度,沒辦法真正的體恤民情,所以他很快失了民心。 再加上兩個人當初內鬥的時候,李定國勝利了,這也就更加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實力。覺得兩人若做對比的話,李定國肯定是勝出的。再者來說,在當初和清軍作戰之時,李定國一邊積極的帶著部隊對敵,一邊又努力讓部隊自我解決生產問題,從而降低對百姓的侵擾,減輕百姓們的負擔。所以在和清軍對抗的眾多隊伍當中,他帶領的隊伍是表現較為突出的。 總之,李定國這個人帶兵有素,並且體恤民情,所以在民間的聲望很高。在民間的流傳的故事裡面,他一直都有一個光輝的形象。但是反觀孫可望,他對權力財富的執著太深,使得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跌,再加上他後來又在內鬥中失敗了,導致人們對他的能力也開始產生了懷疑。故而他給民間留下的形象就是奸臣形象,許多人提起他,大多都是搖頭,認為他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點。兩人的名聲差距這麼大,歸根結底還是和他們的做事風格有關,誰都喜歡為民著想的人,誰都不喜歡那些想要欺詐百姓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牛勵志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