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1575900614
-
2 # 煙雨如墨m
華人的祖先最初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這當然與黃河豐富的自然條件有關。後來人們才開始慢慢向南遷徙。那時的人們是以部族為一個群體生活的。當時各個部落都尊神農氏為天下共主,尊稱其為炎帝,並向他進貢。神農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黃河下游一帶。
相傳在黃河流域,也就是今天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生活著另外一個逐漸強大的部落:有熊氏的部落。有熊氏,姓公孫名叫軒轅。軒轅後來被大家推選為部族首領,稱為黃帝。
後來,炎帝的部落開始衰落,沒有能力統治其它的部落。特別是生活在今天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的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十分兇暴,沒有人能去討伐他。蚩尤為了與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曾經進行了一場大戰,炎帝戰敗,於是與黃帝結成了聯盟。黃帝率領二個部落的人與蚩尤在涿鹿的郊野展開了大戰。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
後,炎黃兩個部落又發生了戰爭,黃帝又取得了勝利。從此,中原各個部落都尊奉黃帝為天下共主,即天子,取代了炎帝。天子的意義就是上天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於人世。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武力、以兵徵天下的形式臣服諸侯、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所以中華民族自稱為“黃帝子孫”,又因為炎、黃兩部落融合成了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最初只指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現在指所有的華人,包括那些住在其它國家的華人。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漢”的稱呼來自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朝之前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統一了貨幣和文字,統一劃定居住的地區等,這奠定了漢民族形成的基礎。
秦朝滅亡、劉邦統一中國後,因自己曾被封為“漢王”,所以將建立的王朝稱為“漢朝”,史家稱為西漢。西漢時期,中國出現了比較長時間的繁榮,特別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朝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王朝。周圍的國家或民族都稱漢朝人為“漢人”,使華人和漢人劃上了等號。這時候的“漢人”還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但隨著西漢王朝疆域的擴大,有許多其它民族的人被納入了漢朝。漢民族逐漸形成,但漢族的稱呼還沒有出現。
就這樣,在華夏這片大地上,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炎黃子孫們走過了一朝又一代,在幕啟幕落中,每一朝都為後人留下了自己創造和帶來的文化,從而構成了燦爛多彩的中國文化,比如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有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正信和修煉方面,有老子的“道”和佛家的修煉;在文學領域,有先秦的詩歌、樂府,漢朝的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等;
在藝術領域,每一個朝代都有著豐富的表現,無論是音樂、戲曲,還是書法、繪畫、建築、雕塑、石窟、陶瓷和園林藝術,都讓今天的人們讚歎不已。而在科技領域,古代王朝不僅有讓世界震驚的四大發明,而且在醫學、天文學、農業、水利、數學等方面也成就斐然,有些足以讓今天的人們汗顏
-
3 # 京寧話說歷史
華人之所以自稱為華夏子孫是因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的前身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合成的炎黃部落聯盟,所以華人又稱為“華夏子孫”。華夏子孫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後代,故而華夏子孫就是炎黃子孫。
至於為何叫“華夏”?歷來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合稱為“華夏”,意思是穿著華服講究禮儀的民族。有的學者認為“華夏”一詞是以文化高低為標準的。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相對於中原以外“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的野蠻落後,中原地區就屬於文化比較高的“華夏”。有的學者認為“華夏”是與東夷和南蠻並列的遠古三大族之一,後華夏打敗併合並另外兩個部落,成為當時的一個華夏部族。還有的學者認為,“華夏”是遠古的兩個國家,“華”是指中華始祖伏羲的故土——華胥國,“夏”字來源於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名字,“華夏”一詞因此而來。
-
4 # 牛博多
自古對華人的稱呼有“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華夏兒女”等。每個都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
“華夏子孫”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 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之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稱之為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
5 # 中華善德網
華人被稱之為“華夏子孫”,之所以稱為“華夏子孫”是因為:
我們華人的祖先最早主演生活在黃河流域,後來人們慢慢的往南遷移。那時候主要還是以部落來區分群體,而當時所有的部落又尊稱神龍氏為天下的主,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炎帝了。
據傳在黃河流域還生活著另一個強大的部落,熊氏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公孫軒轅,也就是我們所在歷史書籍上看到的黃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炎帝的部落逐漸開始衰落,已經沒有能力再去統治其他部落,而這個時候九黎族的蚩尤則開始與炎帝爭奪黃河流域下游地區,炎帝部落因為衰落的原因敗給了蚩尤。為奪回屬於自己的領地,炎帝便於黃帝聯盟出戰蚩尤部落,取得了勝利順利多會了黃河流域下游地區的地盤。
此時的炎帝部落和黃帝所在的部落相比之下,黃帝所在的部落實力比炎帝所在部落強很多,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就尊稱黃帝為天下的主了,取代了炎帝的地位,也因此黃帝統一了華夏族。那時候人們自稱為自己為“黃帝子孫”,因炎、黃兩個部落融合成為華夏名族,也可以稱之為“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這個稱號最初是指華夏族,也就是現在的漢族。現在“炎黃子孫”就代表全華人了,也包括那些在其他國家的華人,也可以成為“華夏子孫”。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華夏一詞,“夏”輪到誰也輪不到西安。
西安古城牆,是八十年代日本出錢按照明城牆大致位置建的文物。
同時期建設的,還有西安給日本人安倍仲麻侶立的紀念碑。
西安可不是和平解放的。
-
7 # 吾才是傻瓜
遠古傳說,華夏子孫的由來 :
黃帝,是少典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少典族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姬水河畔的一個重要部落。…,…。
這個時候,神農氏管轄下的各部落互相侵犯攻戰,殘害百姓,但是神農氏沒有能力去懲罰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已成為部落首領的軒轅就經常主動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從神農氏、殘害四方的人。軒轅的威信很快上升,各部落都自覺地歸附於他,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炎帝是與黃帝同時期的一個重要部落的首領。這個時期,另一名重要部落的首領叫蚩尤,他所率領的部落生活在今河北、山東、河南交界處一帶。據傳這個蚩尤黑臉紅須碧眼,力氣過人,性情殘暴,號稱有八十一個兄弟,專門政打弱小部落,還企圖向北方即黃河流域一帶擴張。由於蚩尤部落的實力非常強,還沒有哪一支力量能夠戰勝他。
軒轅經過一番思索,決定先解決炎帝的問題,在擁有強大實力之後,再戰蚩尤。此時的炎帝已經遭受了蚩尤的攻擊,被打得節節敗退。很明顯,蚩尤戰勝了炎帝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軒轅。軒轅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的郊野,軒轅率眾部落兵士首先向炎帝的軍隊發起了進攻。經過幾番戰鬥,炎帝的軍隊終於被戰敗。炎帝心裡早已明白軒轅真正的用意,也就順應大局,歸順了軒轅。就這樣,炎帝與軒轅黃帝的兩支力量合併在了一起,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的說法由此而來。
兩股合力形成之後,軒轅終於向蚩尤發動進攻。在進攻之前,軒轅首先規勸蚩尤,希望他能歸降,但蚩尤根本不聽從軒轅的勸降,反而進攻軒轅的軍隊。於是,在四方部落的支援下,軒轅決定徵調最精銳的軍隊,在涿鹿與蚩尤進行決定性的一戰。這一戰,歷史上稱之為“涿鹿之戰”。
軒轅一方,除了他自己的軍隊,還有原先炎帝的軍隊,各部落的軍隊也參加了。而蚩尤動用了他的八十一個兄弟,以及各自手下的強兵。蚩尤的軍隊雖然善戰,但軒轅排開九宮之陣,蚩尤很快敗下陣來。最後,軒轅殺死了蚩尤。從此,四方部落都尊崇軒轅做“天子”,代替了神農氏。軒轅從此號稱“黃帝”,統一了整個中原地區。
(黃帝用他的聰明才智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真正拉開華夏文明的序幕,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
-
8 # 剛日讀史
上古時期居於華北平原的一些部落,先後冒發出了文明的曙光,誕生了偉大的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的那位)、有巢氏(教人築巢為室,與野獸禽畜分開居住,咱們才有房子住。)等部落首領。
公元前5000年,黃河洪水氾濫,導致居住於華北平原部落死傷殆盡,倖存者復曦氏-女媧帶領一小簇族人逃到關中地帶,後來稱之為華族,另一部分倖存者則逃亡到陝北地帶,後來稱之為夏族。
洪災過後,山東半島的東夷族看到原來華族和夏族因為洪災出逃,而空出來的華北平原無人居住,於是他們迅速佔據了今天的徐州地帶,住在南邊的百越族也搶佔據了中原到海濱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2700年,已經遷移到陝西地帶的夏族和華族後代們,時刻思歸故土,於是當時夏族部落首領黃帝率族人東進歸故土,漸行漸近到了今河北省涿鹿縣地帶;華族部落首領炎帝也率族人向東挺進,回到了中原老家今河南省淮陽縣地帶。 迴歸故土的炎帝與當時強佔並住在中原的百越族發生了戰爭。炎帝部落兵敗,逃往世代姻親的兄弟部落——黃帝部落。
蚩尤率軍追擊炎帝,在涿鹿地帶被炎黃聯軍擊敗,蚩尤被殺。由此,炎帝重歸舊日家園。 過不久炎黃二族為生存資源問題,爭奪做霸主,雙方軍隊大戰於阪泉之野。炎帝兵敗,華族併入夏族,黃帝遷都到今河南新鄭。因此,中原的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人亦稱炎黃子孫。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是註釋還是正文不敢確定)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華夏復興,與子偕行】華夏,代表的是先進文明與禮儀。華夏族,代表的是炎黃子孫。
-
9 # 畫桑麻
從“華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1. 中華的由來: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黃河、洛水)。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
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華胥鎮西側有“華胥陵”)。華胥為上古國名”。《陝西通志》指出:“羲母陵在(藍田)縣北35裡”。
《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然後 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少典又生了黃帝、炎帝。因此,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因華胥繁衍了伏羲、女媧等部族,故春秋時將漢族的祖先稱作中華或華夏。
炎黃之後,黃河流域又出現了堯、舜、禹。
2. 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自夏代開始,夏、商、西周、春秋,至秦漢,為夷、夏各族並立時期。
“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
“華夏族”一開始,就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諸夏”又稱“華”。
經過夏到漢約兩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諸夷”已先後融入華夏。
3. 漢武帝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
“漢族”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一種“民族融合體”。
4. 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
“中華民族”的叫法,在民國開始出現。
“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別稱。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也是民國時期出現的叫法。
龍的傳人,中華民族的另一種別稱,是指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接班人。
-
10 # H藍色心情
華夏這個詞出自於《尚書·周書·武成》,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區分佈著許多部落,“華”部落和“夏”部落。然後,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所以,中國又被稱為華夏。
華夏這個名字高大上又顯得很有文化,跟那些只有幾百年的歷史的國家馬上就區分開來,所以華人都很喜歡用這個稱謂。所以說,中華兒女,又被稱為華夏兒女。
華夏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存活最長的文明,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的國家經歷過很多變更,這其中有災難的悲痛,也有繁盛的喜悅。如今走到這一步,是我們的過程。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應該背起華夏子孫的責任,為華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努力。
回覆列表
太古時期,神州大地繁衍生息著同為蒙古利亞人種的兩大族群,即太平洋支東夷農耕古族和大陸支大夏遊牧古族,周成王歧陽大盟會設東方臺和北方臺,後稱東方民族和北方民族。東夷古族信奉“昊天崇拜”,大夏古族信奉“祖靈崇拜”。6500年前的海水大回潮波峰期,古代中國的農耕族群與遊牧族群發生了歷史性大碰撞,軒轅族遊牧大酋合併發帝族,戰勝炎帝族、蚩尤族,聯手少昊族,丸都萬國盟會被尊為“中皇”,開創了華夏曆史新紀元。五行之屬,中位形黃,這位軒轅大酋便是“煌煌華夏第一帝”的黃帝,而“昊天崇拜”與“祖靈崇拜”的原始信仰合二為一,衍生出華夏民族“天人合一”獨特信仰,東方天帝太昊,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顓頊,中央天帝黃帝,華夏民族的五位祖先成為華人世代奉祀的“五方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