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亂侃天下
-
2 # 往事如夢已成空
第一:楚莊王剛繼位,楚國保守勢力比較強大,必須以靜制動,等待時機。
第二:修生養性,暗中提高自己治國安邦的能力。
第三:當時周邊群雄對楚國虎視眈眈,必須審時度勢,冷靜觀察局勢變動。
第四:培養忠於自己的輕信,以便將來委以重任。
-
3 # 雲過無痕20
主要是楚國貴族"鬥氏"掌握內政,而莊王羋侶上臺時年紀不大,無親信之人可用,面對複雜政局只能隱忍,以確保自身安全。後來老令尹成嘉死後,士大夫冒死進諫,讓莊王感到人心可用,透過鎮壓戎族戰爭,拿到兵權,漸漸收回王權,對"鬥氏"進行大清洗,殺掉令尹鬥般。又任用賢臣孫叔敖為令尹輔政,故稱霸戰國。
-
4 # 呂小汪
竹子在長出地面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筍。生長筍子的竹根,在地下會鋪開很遠很遠,以讓竹筍獲取更多的營養,為後來的發力打下基礎。一旦它破土而出。只需要短短几個月之後,它就長到十幾米高了。”
能擔當起重任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大器晚成也是同樣的道理!
楚莊王這哥們雖然三年不問政事,默默的裝了三年傻子,但不代表他真的什麼也不做,這三年間,他既觀察清了朝野形勢,做到了然於心,也讓敵國對他放鬆了警惕
後來伍舉拿鳥來諷刺他,當然也有可能是看出點苗頭,於是楚莊王心裡冷笑,“小樣,真把老子當傻鳥”
於是他問答到“鳥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如果飛一定會一飛沖天,一叫一定會一鳴驚人”。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5 # 早安斌子
由此看來楚莊王性格沉穩 城府高深 能屈能伸 性格決定命運 三年時間再觀察朝中大小事宜 觀察人心所向 等待時機致命一擊。
-
6 # 晉公子
一鳴驚人
年輕的楚莊王究竟是雄主還是庸主?
大多數沉默的朝臣心裡恐怕是沒有答案的。
但伍子胥的祖父、大臣伍舉或許從莊王左擁鄭姬、右抱越女的姿態中猜出了兩分意思——東服揚越、北伐鄭國。這不就是自熊渠以降,楚國曆代先王孜孜以求的目標嗎?
年輕人志存高遠,難能可貴。可莊王畢竟年輕,看著他日日縱情酒色,伍舉仍想善意地提醒這個後生不要失了分寸。
所以伍舉用隱語暗示說:“有一隻鳥,站在高崗上三年,不飛不鳴,它在等什麼呢?”心有靈犀的楚莊王回答:“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我心裡有數,你下去吧。”
就在楚莊王說過這話之後不久,他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楚世家》中記載:
是歲滅庸。
——《史記·楚世家》
對公元前611年的滅庸之事,司馬遷只有這輕描淡寫的四個字。但在戰爭爆發的當時,楚國君臣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可著實不輕呢。
《左傳》記載:
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阪高。
——《左傳·文公十六年傳》
當時的南方可能發生了普遍性的大饑荒,楚國及其周邊的山夷都深受饑荒的折磨。楚國的北鄰庸國趁機鼓動這些少數民族部落向楚國發動攻擊,意圖搶糧。
這場騷亂的規模似乎很大,為了防止中原諸侯落井下石,楚國甚至罕見地宣佈申、息二縣戒嚴,關閉北門以戡內亂。
形勢如此嚴峻,以至於在廷議平叛方略的時候,大多數朝臣都主張放棄郢都,遷移到更為險要的阪高去躲避災難。只有蒍賈一人慷慨陳詞,力主出兵伐庸:
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
——《左傳·文公十六年傳》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在這場遷都與伐庸的爭論中,沒有若敖氏家族的成員站出來公開支援伐庸的意見。
要知道,從楚莊王的祖父楚成王即位伊始,考驗楚國的歷次重要關口總是若敖氏家族擔當擎天一柱:
當年鬥谷於菟毀家紓難,終結了楚國政壇的內亂;令尹子玉決戰城濮,完成了第一次與晉國爭奪霸權的重要嘗試。
到楚穆王時代,成大心和成嘉繼為令尹,雖然在北伐爭霸的事業上無所作為,但至少還能開疆拓土,闢地淮南。
可現在呢?面對著庸國明火執仗的搶劫,若敖氏家族卻選擇了沉默。這個楚國曆史上最顯赫的政治世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窩囊!
不過話說回來,也許在楚莊王的心裡,若敖氏家族的沉默並不是一件壞事。執政的若敖氏嚇得不敢出聲,不正好輪著楚莊王一鳴驚人嗎?
於是乎,在一片悲觀的遷都之聲裡,楚莊王斬釘截鐵地支援了蒍賈的意見,果斷決定出師伐庸。任命廬邑大夫盧棘藜為前線指揮官,率領邑兵一路攻到庸國的方城之下。
從前線指揮官的任命看,年輕的楚莊王在政治上殊為眼明手辣:要知道,正是這個盧棘藜,在三年前的那次政變中殺死了楚莊王的老師鬥克,客觀上幫助保守的令尹成嘉穩住了陣腳。
盧棘藜在政變中表現出的果斷堅決證明他有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與經驗,而平叛有功又讓他更容易爭取到若敖氏家族的支援。
我們不妨將站在晉、楚兩大國霸業頂端的晉文公與楚莊王做個比較:
當年晉文公在秦穆公的襄助下復國執政,對二十年前曾經傷害過他的宦官履鞮仍然耿耿於懷,以至於當履鞮想要善意地提醒他有人陰謀政變的時候,晉文公一開始竟將履鞮拒之門外。
反觀楚莊王,爽快地拋棄了盧棘藜殺死老師鬥克的宿怨,為危難中的楚國遴選了一位能堪大任的前線主帥。
當年的晉文公,回國執政時已是六十高齡、飽經風霜。
但眼下的楚莊王才二十出頭。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在政治上能夠達到晉文公六十歲時都沒有的境界,著實讓人歎服!
不過,楚莊王伐庸戡亂的意志雖然堅決,但盧棘藜在前線的進展卻不太順利。楚、庸兩軍剛一接戰,楚軍就在戰場上吃了虧,楚將子揚(又一個若敖氏的成員,前任令尹鬥谷於菟的兒子)做了庸國的俘虜。
三天之後,子揚越獄逃回大營,並建議撤軍:
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後進。
——《左傳·文公十六年傳》
子揚的意思是敵眾我寡,僅靠廬邑的邑兵根本打不下庸國。不如暫且回去,調動大隊的國兵,再圖後舉。
子揚的這個建議充分暴露了他的膽怯。莊王伐庸之所以只調動了地方保安部隊(邑兵)而沒有派出中央軍(國兵),很可能是因為朝中避戰遷都的聲音太強烈,以致楚莊王的出兵決策遭遇掣肘。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輕易回師,等於為避戰的主張添柴加火。到那時,楚國別說派不出國兵,就連郢都都不一定能守住!所以大夫潘尫當即反駁子揚說:
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
——《左傳·文公十六年傳》
“反正首戰已經失利,我們不如將計就計,繼續偽裝潰敗。一方面可以讓庸人放鬆警惕,另一方面又可以積蓄我方計程車氣。”潘尫的建議奏效了,楚國七戰皆北,庸國連戰連捷。驕傲的庸人宣稱“楚國不足與戰矣”,因而放鬆了防備。
得到訊息的楚莊王親赴前線,聯合秦國與巴人對庸國發動了致命的攻擊,一舉滅庸,解除了威脅。
對楚莊王來說,滅庸是一石三鳥的事情:戰勝庸國不僅僅將楚國從一場天災人禍的大危機中拯救了出來,同時也藉此樹立了楚莊王的權威。更重要的是,聯秦滅庸事實上打破了從前楚穆王和若敖氏家族專守南土的政治默契。這意味著楚莊王循著老師鬥克的遺教,將楚國重新帶回了聯秦制晉、爭霸中原的正確道路上來。
要改“南下”的國策改為“北上”,楚莊王必須清洗朝中支援“南下”的保守黨。而滅庸戰勝正是時機。《史記》載:
(楚莊王)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華人大說。
——《史記·楚世家》
司馬遷說楚國這次人事大變動,升遷貶黜以數百人計,很可能帶有縱橫家式的誇張成分。相比而言,《呂氏春秋·重言篇》講黜落10人,登進5人或許更為合理。
換血之後,新政府的班底變成了:子揚為令尹,子越為司馬,蒍賈——也就是伐庸之前唯一的主戰派——出任工正。
雖然子揚和子越兩位參與了滅庸之戰的若敖氏家族成員仍然佔據高位,但實際上,他們的權力已經被楚莊王架空。
接下來發生的這件事兒就印證了這一點:三年以後的公元前608年,因為鄭國背晉投楚,楚、晉兩國又在中原大地上對面交手了。可楚軍主將既不是令尹子揚,也不是司馬子越,而是工正蒍賈。
蒍賈領軍出征,表明若敖氏家族的軍事指揮權遭到了削奪。
對於重回中原、再度與晉國爭霸的楚國來說,這次換帥來得太及時了。要知道,在此前的612年,晉國曾經南下討伐楚國的與國蔡國。
但面對著在自己家門口耀武揚威的老對手,楚國竟然龜縮於方城之內見死不救,以致蔡國被迫與晉國簽訂了城下之盟。
現在要洗雪前恥,楚國不改改氣象恐怕是不行了。獲膺重任的蒍賈沒有辜負楚莊王的期望,他在棐林擊敗晉軍,拔得了頭籌。
這次對晉作戰的成功嘗試讓楚莊王受到了極大鼓勵。於是兩年之後,楚莊王決定親率大軍,北伐陸渾戎。
在晉楚爭霸的這盤棋中,北伐陸渾戎是楚莊王確立優勢的關鍵一著。
陸渾戎原本是居住在關中的一支少數民族部落。自公元前645年以後遭到秦國的迫逐,逐漸遷徙到周畿西南的伊、洛流域。這支少數民族在遷徙的過程中受到晉國的卵翼,成為了晉國的同盟軍。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戰,正是得益於陸渾戎的配合,晉軍才能全殲秦師,取得完勝。
陸渾戎所佔據的伊、洛一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向西堵住了秦國東下武關的出口,向南則成為防禦楚國北伐的屏障。楚莊王擊敗陸渾戎,不但掃清了楚國北伐的障礙。放秦軍東下,還可以造成兩國在中原的會師。
當年城濮決戰,晉國能夠壓倒楚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聯合齊、秦,對楚國形成了以三敵一的有利局面(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城濮之戰:晉文公為何能在執政短短5年之後創下長達150年的霸業?》)。現在陸渾戎一破,秦、楚兵聯勢結,晉國的聯盟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因此就在擊破陸渾戎之後,楚莊王進逼洛邑,問鼎於周。此時的他稱霸中原的願望已經非常迫切了。
可俗話說,賽馬在臨衝線的時候是最危險的。雖然楚莊王對外結成了鞏固的楚、秦聯盟,但對內,若敖氏家族的保守勢力還沒有完全清除。
爭霸中原意味著與晉國進行一場以國運相搏的生死決鬥。這就像兩位武林高手陷於難解難分的苦戰,如果此時突然有一支箭從某一方的背後射出,結果會是什麼呢?
英明的楚莊王顯然不願意吞下那樣的苦果,所以他要先下手為強了。
《左傳·宣公四年傳》記載,就在討伐陸渾戎的第二年(公元前605年),蒍賈向楚莊王進讒言,中傷令尹子揚。楚莊王處死子揚之後,提拔子越出任令尹,而蒍賈則接替了子越原任的司馬一職。
子越在得到升遷之後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率領若敖氏的宗族親軍發動了叛亂,囚殺蒍賈於轑陽,並南下攻擊楚莊王。
《左傳》慣用宿命論的觀點來解釋歷史事件的發展,因此它借鬥谷於菟之口將子越的謀反描繪成狼子野心的暴露。
但我卻認為子越的謀反很可能是被逼無奈的。
子揚死後,雖然子越高升令尹,成為百官之首。但作為軍隊總指揮的司馬一職落在了若敖氏的死對頭蒍賈手裡。頭頂上有楚莊王的壓制,身後又有蒍賈的掣肘,子越這個令尹當得有多難受,不難想見。
從子越殺死蒍賈之後繼續攻擊楚莊王的激烈行動來看,讒殺子揚應該不單純是蒍賈的個人行為,很可能背後有楚莊王的授意,或者說是楚莊王利用了蒍賈對若敖氏的敵意,在聽到讒言之後順勢把蒍賈當成了刺向子揚的一把刀。
因此,子越的謀反應該是若敖氏家族為了挽回頹勢而做出的垂死掙扎,只可惜,這時若敖氏的私兵不再具備城濮大戰時子玉手下的“若敖六卒”那般強悍的戰鬥力,楚莊王乾淨利落地擊敗了子越。除了象徵性地為鬥谷於菟保留一線香火之外,整個若敖氏家族被連根拔起。
這個自楚武王時代就開始書寫輝煌歷史的政治世家就此黯然謝幕。
不久之後,蒍賈的兒子,繼鬥谷於菟之後的新一代楚國賢相蒍敖(即孫叔敖)出任令尹,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
反觀晉國,自公元前601年趙盾去世之後,諸卿爭權,朝政日壞(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見舊文《剛加冕春秋霸主便淪為階下之囚,晉國史上最悲情的國君非他莫屬》)。城濮之戰以前楚國內鬥、晉國齊心的局面發生了戲劇性的翻轉。
終於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中,楚國完成了對晉國的復仇。擊敗晉國的楚莊王飲馬黃河,如願登上中原霸主的寶座,將春秋時代的楚國霸業推向了巔峰。
-
7 # 人文之光一、少年國王
楚國楚穆王去世以後,有他兒子繼位,這便是歷史上的楚莊王。
瞭解春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楚莊王,正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這位楚莊王在位期間,東周列國的霸權,由晉國遷移到了楚國手裡。
而楚莊王登位的時候,也只有二十歲左右——對於一個平頭百姓來說,也許二十歲算是一個成年人了,但對於國君來說,二十歲,還是太年輕、太幼稚的年紀。
二、三年的聲色犬馬楚莊王登位的時候,楚國朝廷到底什麼樣子,楚莊王不是很瞭解:要知道,人心隔肚皮,而政治鬥爭要比戰場兇險,最起碼在戰場上,你可以知道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而在政治鬥爭中,可能這個人今天是你的同盟,下一分鐘就是你的仇敵;甚至上一分鐘你們還是利益共同體,下一分鐘,你倆就會勢同水火。
楚國作為一個大國,國內情況盤根錯節、錯綜複雜,而在春秋時代,臣子殺害君王,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比如楚莊王的父親楚穆王能當國王,就是因為楚穆王殺了自己的爹,搶來了王位。
楚莊王不比別人多長一個腦袋,也面臨著篡位風險。
因此,楚莊王選擇了隱忍,隱忍需要掩護的。
因此,楚莊王在在位的最初三年,沉浸於聲色犬馬之中,給人一種不能自拔的庸主感覺。
而楚莊王則利用這個機會,暗中觀察,搞清楚了楚國朝廷大臣們的情況,以及利害關係。
三、一鳴驚人當楚莊王暗地裡做好一切準備以後,就是他的一鳴驚人了:楚莊王先是輕車熟路,利用對朝廷各派勢力的掌握情況,掌控了朝廷,消滅了反對力量,然後整頓朝政,發動對外戰爭,最終,還參與中原的爭霸活動。
而楚莊王作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少年人,能整日在溫柔鄉里不沉浸,不迷失,不忘初衷,這一點,是很難的。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仔細看那段歷史,楚莊王這三年在堅忍地執行著一場權力的遊戲。
如果沒有那段處心積慮的歲月,不說後來的一鳴驚人、稱霸問鼎,楚國恐怕已率先上演類似於“三家分晉”或“田氏代齊”這樣的慘劇了。
可憐的傀儡初繼位時的楚莊王,是如假包換的傀儡。
楚莊王繼位時不足20歲,令尹成嘉獨掌朝綱,“監督”和輔佐楚莊王處理楚穆王的喪事。
在成嘉外出討伐叛亂時,留守在郢都的鬥克等人圖謀叛亂,宣佈郢都戒嚴,並派人刺殺成嘉。在刺殺失敗後,成嘉帶兵回來圍郢,鬥克挾持楚莊王逃出,試圖另立政府!結果,途中被殺,楚莊王獲救後返回郢都。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成嘉,還是鬥克,都是若敖氏的成員!
換而言之,楚莊王即位之初,面對若敖氏的內鬥,楚莊王毫無還手之力!
此時的楚莊王,是如假包換的“漢獻帝”。國政早已操持於若敖氏之手。三年不鳴,實出無奈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楚莊王即位的前三年,他不問政事,朝政盡由成嘉、鬥般、鬥椒等若敖氏把持,並非楚莊王刻意“放飛自我”,而是確實手中無權。
我們都知道,春秋中期開始,世族分治的勢力不斷壯大,開始影響諸侯君權。在晉國、齊國這些老牌大國尤其如此,他們都先後發生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種世族替代、顛覆諸侯君權的事情。
楚國當時的情況,比晉國、齊國更加嚴重。
此時的楚國,也面臨著類似於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危險。楚國疆域內多山地、叢林、湖泊,境內各處文化、習俗迥然不同(翻過一座山,兩邊說話就彼此聽不懂了,這在今天的許多舊楚地還存在這樣的情況),直接治理的難度極大。
因此,楚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常常採取類似於“盟約”的方式達成兼併。這使得王權威嚴常常十分有限。此時,若敖氏的影響力已經凌駕於楚王之上。
因此,無論晉國攻打蔡國(楚國小弟)時、庸國、麇國組織群蠻、百濮叛亂時,楚莊王都毫無作為,沒有行使諸侯君王的權力。
不是不想行使權力,而是沒有權力可以行使。
危難時刻,雷厲風行,一舉翻盤對於楚莊王“宅三年”期間的作為,我們不得而知,但參考楚莊王“幡然醒悟”後的雷厲風行,我們可以感受到,楚莊王在這三年期間實力的積累。
楚莊王四年,在楚莊王的引領下,迅速擊敗了麇國、庸國的叛亂。不要小看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庸國是當時的“西方大國”,其君主是侯伯,比吳、楚地位都要高。東威楚,西制秦,實力十分強大。
在與庸國作戰時,楚國一度想要遷都。在“我可往,寇亦可往,遷都沒用”的分析下,以詐敗驕敵,才擊敗庸國。並在楚莊王四年,即楚莊王“幡然醒悟”的第一年,就滅了庸國!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此戰中,除了若敖氏的鬥越椒等人外,此戰中的傑出人物,大將為賈、師叔潘尪,都不是若敖氏的成員。其中,蒍賈早在13歲時就說若敖氏的子玉“不堪大用”,是若敖氏的老對頭。
經過三年沉澱,楚王已有了自己的力量,養由基這樣的神射手或許就在其中。這些新崛起的勢力,後來與若敖氏發生了激烈的爭鬥。
可見,經過三年的“放飛自我”,楚莊王從一個早年聽人若敖氏擺佈的傀儡,已經發展成一個擁有自己實力班底的諸侯!
平定若敖氏,走上爭霸之路在楚莊王“幡然悔悟”後,“所誅殺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進行了政治洗牌。伍舉、蘇從等當年“死諫”楚莊王的人物得到重用,“人心喜悅”。
毫無疑問,這個政治洗牌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若敖氏。
由於若敖氏在楚國根基深厚,因此,這個明爭暗鬥的過程持續了好幾年。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在抗庸戰爭中崛起的蒍甲,此後擔任司馬的他與令尹鬥越椒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鬥越椒發起反叛,囚殺了他。
這場爭鬥最後終於以最極端的方式了結了。楚莊王六年,鬥越椒發動了叛亂。
楚軍與叛軍交戰時,楚軍一度不利。鬥越椒十分善射,連射兩箭,一箭飛過楚王戰車,釘在銅埩上,又一箭穿透車蓋。楚軍驚恐,開始後退。此時,楚莊王急中生智,“先君曾得到三支神箭,被鬥越椒偷走了兩支,現在這兩支都射完了!”擂鼓反擊,楚軍奮勇而出,擊敗了鬥越椒。
此戰後,鬥氏被滅族,若敖氏大部分勢力被消滅。
在此後的歷史中,儘管世族分治依然長期困擾楚國,但楚國的王權始終牢牢佔據著中心位置,再沒有世族挑戰王權了!
此後的故事,就不必說了,並國、爭霸、問鼎,大家一定都再熟悉不過了。光鮮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汗水與付出;微言大義的史書背後,細細看來,也暗藏著堅忍和奮鬥。
任何的“一鳴驚人”,絕不是一瞬間的“幡然醒悟”就可以達到的,他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和精心的深度思考!
與君共勉!
-
9 # 大觀史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他們平時默默無聞,卻突然做出大的成就,您認為他們是有如神助還是另有其因?今天和您分享一個楚莊王的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個楚莊王,他是春秋時期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名列春秋五霸,但是當他剛剛登基的時候卻是個縱情聲色之人,對政事根本不聞不問,還放言說,誰敢進諫,殺無赦。這樣的情況一連持續了三年。群臣們都無可奈何,那麼楚莊王是怎麼轉變的呢?
有一天楚國的大夫伍舉,隨楚莊王打獵,他見楚莊王對能搏殺虎豹的人稱讚說他們「勇」,對均分獵物的人稱讚他們「仁」,知道楚莊王其實是個內心清明的人,那麼他又為什麼不理朝政呢?
鑑於對進諫者殺無赦,伍舉也不敢明說,於是便用隱喻對楚莊王說:大王,我知道一個謎語,但卻不知道謎底,不知能否向大王請教,楚莊王便說,說來聽聽。伍舉說:楚國高地上有一隻色彩斑斕的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楚莊王一聽明白他是在說自己,便答道:「他若飛必一飛沖天,他若叫必一鳴驚人。」君臣相對一笑,心意相通。
原來楚莊王登基的時候,由於年幼,權利都落在周圍大臣手中,他不得不韜光養晦,後來他待時機成熟,歷經艱辛,誅殺奸臣,任用有識之士,興利除弊,又平服周邊小國,成為春秋五霸,果然如他所言,一鳴驚人。 很多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像很愚蠢的人,其實他們只是韜光養晦,等待成熟的時機,一鳴驚人。
回覆列表
不理朝政不等於不關心朝政,三年的時間,功夫都用在了背後,不出頭暫避鋒芒,背後搞小動作,時機成熟就可以一鳴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