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當自己要更換到一個新環境工作的時候都會特別的擔心害怕和緊張焦慮,一想到這些事就會緊張害怕沒有愉快感,還有每到過節過年的時候也是自己最害怕的時候,一旦有大型社交活動來臨之前,自己都會焦慮到幹什麼事都沒有勁,本來想做的事也會因為這些煩惱而不願去做,已經影響了我的正常生活,實在是太痛苦了,克服不了這種恐懼,膽子又小,我一直認為人只分兩種,一類人是害怕人的,另一類人是怕鬼的,就像陰陽一樣,而像我這種既害怕夜晚的鬼,也害怕白天的人的存在究竟算不算是怪胎?我有時候真的氣,但是這種恐懼感真的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給牽扯住了,只要出現特定的場景,自己就會害怕心慌恐懼緊張,同樣都是人,為什麼別人不怕人膽子大會來事,會拍馬屁,而我就連主動和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生活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處處都需要人脈和人際關係,可偏偏在這種殘酷的社會我卻缺少這種能力,社交能力弱不可怕,可怕的是我非常恐懼,有時候真想一睡不起。
8
回覆列表
  • 1 # 天空171041

    其實,不得不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陷,這也是被人們所認可的!

    像很多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他們未必有很高的文憑,同樣有很高文憑的人,也未必有實際的動手的能力,我們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優勢,也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缺點!所以說你要認可自己優勢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要把自己說的那麼一無是處!

    不僅僅是你自己,當我們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交際能力有多強,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彼此都非常的陌生,看似言談舉止非常自在的他們,其實在他們的內心也是非常坎坷的,但是因為他們言語溝通的技巧,他們會很快與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但這對於我們性格內向或恐懼於人際交往的人們來說卻是非常難的!

    所以說想要改變你的現狀,你就應該試著慢慢的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交往習慣,主動的與他人去交往,可以慢慢來,相信量的積累一定會形成質的轉變,期待看到一個更加Sunny燦爛的你!加油!相信你是可以的!

  • 2 # 心理科的小李大夫

    從你的文字之中,我感受到你其實是一個心思細膩、品質善良的人。你能感知許多人會忽略掉的細節。雖然有時候它們令你很不舒服,但我跟你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覺得你有一種常人不具備的天賦,那就是你能體驗到他人的痛苦與尷尬。你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你之所以感覺自己會緊張焦慮,就在於你想讓周圍的人舒服,讓他們能夠喜歡上你。不會討厭你。所以你對自己苛責,擔心自己達不到要求。從始至終你都在為他人考慮,因此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很心疼你,雖然不能感同生受,但我多少能夠理解你的困擾。

    你說不敢去面對新的環境,我想大概是那種不確定、不能掌控的感覺讓你無所適從吧。不清楚你經歷了什麼,你會如此缺乏安全感。你會這樣的緊張、恐懼,不知道是什麼讓你喪失了對自己的信任與肯定。

    你覺得與人交往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我想跟你說的是確實如此。無論是誰,與人交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生活中任何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我們不是都處理得不錯嘛。我覺得你現在是陷入到了一個否定自我的怪圈中去了,你越是擔心自己做不到,就越會對現實產生畏懼,越畏懼就越會出錯,而越出錯就越會質疑自己。

    我建議你不妨找一個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你,他們的方法有很多,你不妨試一試。社交恐懼症確實是一個比較令人痛苦的問題,但它是可以有效治療的。我看你在平臺上釋出了這個資訊,應該是想尋求幫助,這樣很好。那既然有這個想法了,我們就一起去行動吧。你可以在你的所在地去專業機構尋求幫助,相信我你會好起來的!

    祝你早日擺脫困境!

  • 3 # 茶語心理

    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分一般和特定,前者是大部分場合都恐懼 後者是特定的場合恐懼,屬於焦慮的一種。

    形成的原因除了先天的氣質,從出生就比較敏感膽怯(BBC紀錄片有專門針對6個月孩童的調研分析,從一出生就氣質不同:膽大自信的,敏感膽怯的,平靜平淡的)。後天的成長環境,被父母過分的比較,過度要求孩子外向開朗,攀比不如同齡人等等,性格會越發的膽怯敏感,久而久之會社交恐懼。未成年人和青年居多,有的甚至到中年危機之後才爆發。

    針對此類情況有幾個建議:

    1,微博上有這麼一個段子,在一個飯局上,一個人說他有社交恐懼症,另一個人說:我也有耶。然後倆人相見恨晚,很快成為了朋友。

    不知何時起,社交恐懼症成為許多人迴避社交的一個藉口,真社恐or真逃避?

    2,接納自己,性格外向內向都允許,沒有好壞之分,不用強迫自己跟其他人一樣,不用強迫自己被很多人喜歡。世界無奇不有,人當然要有不同才精彩,不是嘛。

    3,先從朋友和親人開始嘗試,慢慢的敞開心扉,可以作為聽眾,可以發表意見,不一定要精彩要出眾,先感說話,想說話而已。

    4,寫封信給未來的3年後的自己,當做一個知心朋友去傾訴你的苦悶,讓自己更放鬆。

    6,可以找心理諮詢師聊聊,也可以試試讀幾本溝通的書,總之彆著急,慢慢來。

    彆強迫自己跟他人一樣,生活因不同而精彩

  • 4 # M亞特

    讓我嘗試理解你的問題。

    新的工作環境,大型社交活動,過年過節等,場合都讓你感覺害怕,痛苦,心慌,緊張,認為自己膽子小,與眾不同,怪胎,同時對於自己的這種狀態很困惑,對於自己的反應程度很擔心,並感到憤怒,不允許,羞愧。

    首先,社交恐懼不是奇怪,令人羞愧的事情。

    如果你有機會多跟周圍的人聊天,每個人都有不願意去的場合,不願意參加的活動,在大庭廣眾面前都會緊張,焦慮,相比起出席人多的場合,很多人寧願選擇獨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有些人屬於內向,不善言辭不善表達,有些人外向,喜歡錶達,喜歡被傾聽和被關注。

    不同的特質讓這個世界多樣化,從事不同的職業,帶給世界不同的價值。比如喜歡錶達被關注的人,從事教師,表演行業比較多,相對內向的人對於少人際交流的工作更加專注,比如程式設計師,藝術家等。

    新的工作環境讓你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是不是有讓你感到舒服一些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呢?

    其次,一切的恐懼來自未知,和不能應對。

    身處人多的場合裡,你擔心的,恐懼的是什麼呢?當別人的眼光和你碰觸的時候,你想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面對新的同事和上司,新的工作環境,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過年過節面對親戚好友的來訪,你有什麼想法?

    也許你想到別人對你的挑剔,對你的擠兌,對你的不善,或者你無法判斷別人會對你怎樣,怎麼看你,怎麼對待你,而你不知道如何迴應。

    會不會擔心自己哪裡表現不夠好,被人取笑?

    產生這樣的問題有以下的可能:

    1. 小時候的經歷沒有學習到如何應對類似的場合;

    2. 小時候陪伴你長大的人也有類似的恐懼;

    3. 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這個不夠好就一直跟隨著你, 在人群當中擔心被別人看到,對自己不友好,從而確定了自己的猜測;

    4. 你對自己在人多的場合中有種擔憂,自己會表現不夠好,從而犯錯,出醜。

    5. 容易把一些類似場合中發生的負面的事情歸因到自己不善於社交上,再次落實自己的社交恐懼症狀。

    也許還有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當你更多關注自己的時候,也許會找到自己真正恐懼的原因。

    嘗試幫助自己做一些調整:

    接受現在自己的樣子,而不是嫌棄,憤怒,不允許。

    這樣的你不是你做錯了什麼,現在的你來自過往的經歷,對於人多的場合,在你的內在生成了什麼樣的定義,信念,如果這個認知已經不適合,跟現在的環境已經不匹配了,可以該換一下了。

    好像當初你給自己的定義是,社交恐懼症,現在可以稱呼自己,我只是在公共場合裡有些小緊張,跟大多數人一樣。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現在的我就是這樣子。

    學習一些放鬆法。

    心理治療中有個技術叫暴露治療法。

    學習放鬆技巧。先讓自己全身緊繃,繃到無法繼續後,慢慢放鬆。

    帶著這個放鬆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從讓你恐懼不安程度比較低的場合中練習,比如你在十個人的人群中感到10分的恐懼和不安,1個人邊上的恐懼不安是1分,那可以嘗試讓自己在低分數值的環境中慢慢適應。有時候需要一點小小的忍受,忍受的時候練習放鬆。即使感到一些不安,想逃離,也儘量讓自己儘可能長時間地停留,慢慢地,你可以和這些環境相處的時間會增長。

    調整認知。

    當你擔心在人群中自己會表現不好,會出醜,會有什麼糟糕的事情,讓別人產生對你的不好看法,評價,嘗試慢慢多參與,去驗證,是否真的每次都會發生這些事情呢?是不是別人都會用負面的眼光看你呢?

    如果需要幫助,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世界有很多顏色,不要讓灰色矇住了你的眼睛。嘗試多睜大一點眼睛,停留多一些時間,你會看到彩虹一樣的世界。

  • 5 # 倚龍娛樂

    對於“患上社交恐懼症,怎麼辦”這個問題,有一些方法。

    不過,方法的效果和針對性是因人而異,還是建議實地向專業的心理工作者諮詢和尋求幫助。

    在這裡你可以先了解一下這些方法。

    緩解社交恐懼症的方法有:

    1.認知行為療法:這種方法能夠幫助你透過放鬆和深呼吸,來控制自己緊張焦慮的情緒,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

    2.暴露療法:這種方法能夠幫助你逐步面對社交場合,而不是躲避。

    3.集體療法:這種方法透過讓你和同樣有社交恐懼的同伴一起學習社交技巧和技能,讓你不再感到孤單。並且透過角色扮演,你可以和同伴一起練習這些社交技巧和技能。

    上面三個是比較專業的療法。

    下面再說兩個日常的注意事項:

    1.避免咖啡因:不要食用或飲用咖啡、巧克力、濃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品,因為咖啡因會讓你興奮,刺激和加深你的焦慮感。

    2.確保充足的睡眠:每天晚上至少要保證8小時的睡眠時間,晚上缺乏睡眠會增加焦慮感,加重你的社交恐懼感。

  • 6 # 泛心理

    最近對社交恐懼症有了些新的瞭解,前不久在百度裡看到了“神經症者”的介紹,我覺得每個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應該看看自己是否是神經症者,我覺得“神經症”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社交恐懼症。下面是介紹神經症者的全文(下述文章引用自百度知道日報,侵刪):

    完美主義、社交焦慮:神經症者的心理困擾導語:神經症者活在自己的內心裡,對外面的世界漠不關心,卻又時時關注別人的反應,以為每個人都在關注自己。作者:科學公園 沉路的小屋神經症不是最嚴重的心理問題,但卻是很痛苦的。反倒是最嚴重的心理問題——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於喪失了自知力並不覺得痛苦。神經症患者雖然長期生活在痛苦中,卻一般不會自殺,這和抑鬱症不同。神經症者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無法接受現實的自己,因此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總是在和自己戰鬥。神經症者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對愛的渴望無限“貪婪”,過分索取的結果是耗盡自己的支援系統,於是安全感和歸屬感更加缺失。神經症者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深受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有時即使是很簡單的事情也缺乏行動力。神經症者在人際交往中敏感脆弱,渴望關注又害怕關注,顯得彆扭,容易受挫而變得迴避交往,表面顯得冷漠孤僻,事實上非常渴望別人對其熱情和親密。神經症者活在自己的內心裡,對外面的世界漠不關心,卻又時時關注別人的反應,以為每個人都在關注自己。無法接受自己的完美主義者神經症者都是完美主義者。他無法接受現實中那個有缺點的自己,無法與自己和平相處,他把自己當成敵人和對手,總是處於戰鬥狀態。他的思維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無,他想找到一種方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卻永遠也找不到。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不能容忍一種有缺陷有遺憾的生活和人生。他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負又自卑。“他希望自己無能為力……但與此同時又……堅持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傾向於感到自己無足輕重,一文不值,但如果別人不把他當天才看待,他又會勃然大怒。”(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神經症者內心有許多“不合理信念”。“我應該是一個重要人物”或者“我一定要成為一個重要人物”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理想和目標極其遠大,但現實的腳步卻遠遠跟不上。他本來是有許多潛力和天賦的,但由於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與內心的交戰上,這就嚴重限制和磨損了他的才能的發揮,也就限制了他的成就。儘管如此,由於他的偏執,他還是會在某些方面變得比許多其他人優秀。這也許構成了他自戀的資本和維持他的高自我要求的基礎,但他對自己的期待實在太高,因此他永遠無法找到自信。缺乏行動和成就的支撐,理想主義者就立即變成空想主義者。因此,我們對神經症者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我。不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表現”和“成就”的基礎上。他總覺得:我表現不好,所以我沒有價值;我不夠優秀,所以我沒有價值。必須糾正這些信念。“我在故我好”,只要你活著,你就是有價值的,你的價值跟你的表現無關,跟你的成就無關。為什麼要因為“有缺點、沒成就、表現不好、不夠優秀”就拒絕接受自己呢?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因為這些原因而拒絕接受TA嗎?你不會,對嗎?那樣很“勢利”,很“現實”,不是嗎?那不是“真愛”,更不是“理想主義”,不是嗎?那麼,好好愛自己吧!從今天開始,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愛那個“有缺點,沒成就,表現不好,不夠優秀”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來改善自己、超越自己。接受自己,不等於安於現狀,從此不必再努力。接受自己,是承認和接受事實,客觀地評價和認識自己,不迴避不幻想,不用一個完美的幻象來代替現實中的自己;接受自己,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不再把自我價值和自信建立在那些易變、脆弱的外界事物上。接受自己,你會活得坦然和自信,不再為自己的表現而焦慮,因為你的表現與你的價值無關。在這種心平氣和的狀態下,你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你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更多地花在自己的目標上,而不是與內心的戰鬥上,於是你更容易取得進步和成就。我們對神經症者的第二個建議是:合理地期待自己,找到“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平衡點。他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是非常高的,這與他的客觀現實形成嚴重的分裂狀態,因此他長期生活在焦慮中,即使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和進步,他也很難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他的生活就鮮有快樂。自我實現是人類的正常需要,因此想取得成就甚至想成為“不平凡”的人,都是正常的想法,但如果偏執而極端地認為“我應該成為重要人物”、“我一定要成為重要人物”就錯了。世界按照自己的規律在運轉,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的規則是在競爭中自然形成的,無論從歷史事實或是從數學中的“正態分佈”規律來看,能夠成為“重要人物”的人都是少之又少,而且成為“重要人物”是時代、才華、機遇等因素機緣巧合的結果,並非單靠個人努力可以實現,更不是你有這樣的(哪怕是強烈的、偏執的甚至瘋狂的)動機和期待就會變成現實。從這個意義上,那些脫離自己的能力和潛力而設定的所謂“遠大理想”純粹是浪費時間,而且讓自己更加痛苦,反倒是設定一些合理的能夠實現的目標更容易成功,也更能夠增加自己的幸福感。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這一點: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所有的願望、夢想、理想、藍圖、戰略都只是你腦袋裡主觀的“想法”,和“承諾”一樣是完全的空頭支票,並不是客觀現實,而且越是“遠大”的理想,就越沒有意義。並不會因為你有比別人更遠大的理想,你就真的取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就(如果是這樣那就真是“心想事成”了,那麼大家都不要工作都來做夢好了),反倒是那些很少做夢腳踏實地的人,那些懂得“期望減半,努力加倍”的人能夠走得更遠。只要想一想就明白,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只有“今天”。那麼,什麼樣的理想和期待才是合適的呢?對此我們強烈建議:做最好的自己。把名人、偉人當榜樣而不是“偶像”,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但不要把他們的成就當成自己人生的標杆。事實上,無論我們把誰當標杆,終其一生我們能夠努力成為的依然只是“最好的自己”。馬斯洛對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這樣定義的:人傾向於充分地發揮他的潛能,不斷地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注意這裡的用詞:“能夠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應該成為的那個人”,這意味著一個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完全充分地發揮他的潛力,努力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最好的自己”,除此之外,再“遠大”的理想都是空想。放棄“偶像”的成就標杆,把“做最好的自己”當做人生的信念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夠設定出適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能夠不斷超越自己。這樣,理想才真正成為引領你的人生的燈塔,而不是成為壓迫你的人生的一座大山。我們對神經症者的第三個建議是:允許自己犯錯誤,不再做“完人”。李開復在《世界因你不同》裡提到:谷歌是一個允許犯錯誤的公司。有一次,公司的一個副Quattroporte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導致公司損失幾百萬美元,公司的最高領導竟然對她說:“我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誤,因為我希望這個公司是個跑太快、做太多的公司,而不是一個做太少、太小心的公司。跑太快、做太多不免會犯錯。如果不犯錯,反而意味著我們沒有冒足夠的風險!”任正非說過:“在人生的路上,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去改造缺點,等你改造完了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呢?”“沒犯錯就可以當幹部嗎?有些人沒犯過一次錯誤,因為他一件事情都沒做。”人際敏感的社交焦慮者神經症者是人際敏感的社交焦慮者。他的思維十分纖細,神經過敏,加上性格偏執,容易“受傷”,把別人無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為惡意。他渴望別人對他親密和熱情,害怕別人對他冷淡和冷落。他害怕別人“不理他”。他不喜歡主動和人打招呼,害怕別人不理他;他離開一個場合時不喜歡和人告別,害怕別人“沒聽見”。如果他發簡訊給別人而沒得到回覆,他會心情很難受,如果是找人幫忙的簡訊,那麼他會更加受傷,並從此遠離那個人。對別人的任何行為,他心裡都會無法控制地反覆回憶和揣摩,而且他是“內歸因”的,當別人沒有回覆他時,他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別人才“不理他”,才對他“不好”。如果他在路上跟人打招呼而別人沒有理他,他會認為那個人一定是不高興,對他有意見,進而思考“他為什麼不高興”,是不是什麼時候得罪他了。總之,他的神經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傷而導致情緒不良,這給他(以及周圍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導致他越來越討厭和迴避社交,也讓其他人要小心翼翼與之相處,以免一不小心“傷害”到他。神經症者是自我中心的。他被自己的感受轟炸得應付不過來,哪還有精力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一律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最終陷入作繭自縛。”他的生活是“情緒中心”的。他很看重自己的情緒,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對現實的目標和問題反而有意無意地忽視。由於這種關注,更放大了情緒的影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為是被情緒控制的,所以雖然他處處為自己考慮,“但是所作所為又都與自己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馳。”神經過敏加上情緒中心,讓他的情緒經常處於不良狀態,加上他對自己的苛刻要求(“我怎麼可以情緒不好呢?太不像話了!”),於是社交焦慮甚至恐懼就不可避免了。神經症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沒有建立好牢固的連結關係,所以他非常渴望愛,這種對愛的渴望是強烈的、貪婪的。這導致他不自覺地依賴那些對他好的人,而這種依賴通常給他人帶來某些負擔。他渴望被接納,害怕被遺棄,為了獲得接納甚至不惜代價去討好別人,這種依賴要麼讓人厭煩,要麼被人利用。總之,他很難如願以償地獲得他想要的那種全然的無限的愛。神經症者“的人格一直停留在兒童階段,他們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害怕遺棄,害怕分離……”他感覺父母虧欠了他,長大後他就透過“得病”來“討債”,向父母討債,向別人討債,向世界討債。神經症者智力很好,喜歡閱讀,喜歡自我分析,他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總是走不出自己的怪圈。他無法真正改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的問題能夠帶給他一些“好處”和“特權”:獲得別人的關注、同情和關愛,放棄某些屬於自己的責任等等。他的內心是有很多想法和慾望的,但他總要掩藏起來,讓人覺得他是純潔的,拼命壓抑的結果就是導致內心更多的衝突和恐懼,而外在的行為給人感覺彆扭。在社交場合,神經症者既害怕關注又渴望關注。由於焦慮,他害怕別人關注他,但內心對愛是如此渴望,他又非常渴望關注,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他是一個表演者。“自我虐待和自我摧殘常常是他們的保留節目,他們藉此來展示自己的傷口,藉此來贏得人們的同情和憐憫”,“表演是他們獲得關愛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他們活得很累,可他們又不願意改變,因為沒有了表演他們什麼都沒有。”總之,神經症者在社交中是不可愛和不受歡迎的。社交對他來說是痛苦的事情。“不認識到神經症中包含著這種令人癱瘓無力的絕望感,就不可能理解任何嚴重的神經症。……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虛榮、自負、要求和敵意後面,有一個正在受苦的人。他感到自己已被永遠排除在一切使生活值得一過的歡樂和享受之外,他意識到即使他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一切,也不可能真正享受它。……一個象這樣完全被關閉在幸福的大門之外,不可能獲得任何歡樂的人,他要是不對那不屬於他的世界充滿仇恨,那他倒真的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天使了。”(《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我們給神經症者的第四個建議是:學會獨立,放棄依賴。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審視和糾正自己頭腦中的不合理信念:別人應該愛我,應該支援我、關心我、喜歡我,應該對我好。如果你這樣想,你自然會處處遭到挫折,感到傷害,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對你好,都支援和喜歡你。正確的信念是:我希望別人對我好,但我不知道不可能每個人都對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不喜歡我或忽視我,我也不會覺得“受傷”,因為別人沒有義務對我好,沒有別人的喜歡,我也一樣能夠活得很好,這沒什麼。學會獨立和堅強,學會依靠自己。記住,別人沒有義務來愛你。我們給神經症者的第五個建議是:以目標為中心,不要關注自己的情緒。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標上,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你就沒有心思去想自己的問題,負面情緒就不容易產生,即使產生了也不容易擴散、放大,也就不容易影響和控制你的行為。不要太關注自己的感受,感受什麼都不是,只是一種情緒。“凡正事不足者,必症事有餘,凡正事足者,症事溜之大吉。”森田療法告訴我們: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於出現的情緒和症狀不在乎,要著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待不安應既來之則安之’,‘情緒要順其自然’,仍然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現了不安就聽憑這種不安去支配行動。自己的情緒好也罷,壞也罷,惟有行動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神經症者始終缺乏安全感,因此他總在試圖“控制”,透過控制來獲得安全感。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錢、權力和成就。“神經症病人往往傾向於服從他人的意志,但與此同時他又堅持認為世界應該適應自己。他傾向於感到自己受奴役,但與此同時又堅持認為他支配他人的權力應該是無庸質疑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他內心的不合理信念:堅持認為世界應該適應自己。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他就總是活在焦慮中。即使是自己,也並非完全能夠控制。許又新教授在《“相對不隨意”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中說:“在感到疲勞而坐在沙發裡閉目養神時,常常免不了出現各種互不相關的雜亂思想……健康人聽其自然,也就相安無事,有焦慮氣質的人力圖控制它,反而強烈地感到控制不住而煩躁。……可以說,控制不住是控制過分造成的結果。”我們對神經症者的最後一個建議是:培養自己的興趣,過充實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先徹底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開始好好生活,那麼你可能永遠無法開始你想要的生活。學會忘記自己的“問題”,不再把“治好自己”當成生活中的首要事情,而是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中去,透過小事積累自信,透過興趣增加快樂。“像健康人一樣地生活就能健康起來。神經質者總是希望先消除症狀(改善情緒),然後再恢復到健康的生活,這樣做永遠不能有健康人的生活。若對情緒不予理會,首先像健康人一樣去行動,這樣,情緒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健康的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與巴西宣佈,將在委內瑞拉聯合軍事行動,你認為是恐嚇還是真的會實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