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止妄觀心

    大概是冬天到了吧,地裡的韭菜已經入冬了。

    冬天來的時候總是靜悄悄的,慢吞吞的,只有到了一個特別低的溫度的時候,才讓人突然警醒,並深感恐懼。

    突然,一個樹枝上掉了一團雪,哄的一下,戰線慄慄的人們落荒而逃。

  • 2 # 肖裕超

      在市場的弱勢反彈中,重要股東們“落袋為安”的傾向使投資者或慌張,或糾結,到底減持潮何時才能減速?是否會使期待中的吃飯行情夭折?

      興業證券對此的看法比較悲觀。其認為,從歷史資料來看,突然的減持暴量往往意味著在未來2至3月內指數出現階段性頂部。同時,由於減持的熱情上升,市場內大宗交易開始活躍,折價率開始快速攀升。資料顯示,6月大宗交易折價率市值平均已經來到5.00%上方,略小於去年5月份(股災前)的極值5.52%。從歷史經驗來看,折價率的趕頂現象往往預示隨著股指在未來2至3個月出現階段性頂部。

      對此,興業證券總結,從產業減持與大宗交易的角度來看,似乎場內資金對於6月小幅上漲的行情並未有太足的信心。其認為,上述資料可看出,場內大宗交易主體對於目前市場上流傳甚廣的“吃飯行情”所推崇的上方空間持相對謹慎態度。

      事實上,A股市場向來有“減持恐懼症”,當看到重要股東減持時,在資訊並不完全對稱的情況下,部分投資者往往會跟風走人。對此,一位高校金融系教授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大股東減持都是“負面”的,投資者對大股東減持行為的判斷,還是要根據大股東的動機,並結合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一種可能是大股東出現資金緊張,希望套現投資別的領域,或者希望把手中的股票釋放出來給一些新的概念投資者,這時對公司基本面的影響便不是負面的。

      招商證券則認為,一直以來,很多投資者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股東減持是對股價的絕對利空,但仔細想來,答案其實並沒有那麼顯而易見。不可否認,股東的減持行為向投資者傳遞了股價估值過高的訊號,很有可能會導致股價下跌;但另一方面,股東不會願意將自己的股票低價賣出,他們在實際減持前透過影響公司決策(如釋出高送轉公告)等方式先推高股價,然後再進行減持。如此一來,就個股而言,大股東減持期間反而可能會存在超額收益。

      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著公佈高送轉伴隨著重要股東減持計劃的現象,那就是“股東減持混搭高送轉”。例如,6月23日,吳通控股公佈2016年半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實際控制人萬衛方提議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30股。隨後在6月28日,公司公告稱,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東萬衛方、薛楓、譚思亮、何雨凝等計劃三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6293.9萬股,佔總股本的19.75%。類似情況的還有怡球資源。

      招商證券表示,其研究發現,減持公司實施高送轉的比例高於A股市場比例,且減持比例越高,越可能實施高送轉;減持比例在5%至8%之間,且減持期間實施高送轉的股票樣本,80%都在公司宣佈減持計劃後的前兩個月表現出明顯正的超額收益,並且平均上漲幅度超過上證指數25.08%。因此,其建議,從個股博弈的角度,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減持比例在5%至8%之間、減持公告時股價低於前三個月均價,且存在高送轉預期的股票存在中短期的參與機會。

      不過,在近期存量博弈的市場中,重要股東頻繁的減持,無疑會打擊投資者的積極性,從而消減市場的投資信心。西南證券建議,適當規避頻繁減持且減持金額較大的個股,可以關注大股東或重要股東大幅度淨增持的個股。

  • 3 # 喂喂強哥來啦

    首先不知道你問的是否是有關股票市場。下面我就股票市場說下個人看法:公司高層握著手裡的股票不賣,意味著對公司未來的盈利非常有信心。如果股東大量減持股票讓市場或普通股民解讀為公司經營能力減弱。因此引起股民有恐慌心理。

  • 4 # 薅狼毛的日子

    大股東減持一直被投資者看作利空。每當出現大股東減持的訊息,對投資者和機構都產生心理壓力,不僅個股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挫,如果減持比較集中,還會對整個股市產生衝擊和影響。大股東、董監高集中、大規模減持衝擊市場,給其他投資者帶來傷害。

    大股東減持、特別是大規模減持是對企業前景不看好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上市公司,多數的大股東減持不是為了投資更好的產業、更好的專案,而是將資金轉移或圈錢走人。

    如何克服“減持恐懼症”

    在市場的弱勢反彈中,重要股東們“落袋為安”的傾向使投資者或慌張,或糾結,到底減持潮何時才能減速?是否會使期待中的吃飯行情夭折?

    興業證券的看法比較悲觀。其認為,從歷史資料來看,突然的減持爆量往往意味著在未來2-3 月內指數出現階段性頂部。同時,由於減持的熱情上升,市場內大宗交易開始活躍,折價率開始快速攀升。資料顯示,6月大宗交易折價率市值平均已經來到了5.00%上方,略小於去年五月份(股災前)的極值 5.52%。 從歷史經驗來看,折價率的趕頂現象往往預示隨著股指在未來2-3個月出現階段性頂部。

    對此,興業證券總結,從產業減持與大宗交易的角度來看,似乎場內資金對於 6 月小幅上漲的行情並未有太足的信心,其認為,上述資料可看出,場內大宗交易主體對於目前市場上流傳甚廣的“吃飯行情”所推崇的上方空間持相對謹慎態度。

    事實上, A股市場向來有“減持恐懼症”,當看到重要股東減持時,在資訊並不完全對稱的情況下,部份投資者往往會跟風走人。對此,一位高校金融系教授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大股東減持都是“負面”的,投資者對大股東減持行為的判斷,還是要根據大股東的動機,並結合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一種可能是大股東出現資金緊張,希望套現投資別的領域,或者希望把手中的股票釋放出來給一些新的概念投資者,這時對公司基本面的影響便不是負面的。

    而招商證券則認為,一直以來,很多投資者都理所當然的認為股東減持是對股價的絕對利空,但仔細想來,答案其實並沒有那麼顯而易見。不可否認,股東的減持行為向投資者傳遞了股價估值過高的訊號,很有可能會導致股價下跌;但另一方面,股東不會願意將自己的股票低價賣出,他們有激勵在實際減持前透過影響公司決策(如釋出高送轉公告) 等方式先推高股價,然後再進行減持。如此一來,就個股而言,大股東減持期間反而可能會存在超額收益。

    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著公佈高送轉伴隨著重要股東減持計劃的現象,那就是“股東減持混搭高送轉”。例如,6月23日,吳通控股公佈2016年半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實際控制人萬衛方提議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30股。隨後在6月28日,公司公告稱,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東萬衛方、薛楓、譚思亮、何雨凝等計劃三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6293.9萬股,佔總股本的19.75%。類似情況的還有怡球資源。

    招商證券表示,其研究發現,減持公司實施高送轉的比例高於A股市場比例,且減持比例越高,越可能實施高送轉;減持比例在 5%-8%之間,且減持期間實施高送轉的股票樣本,80%都在公司宣佈減持計劃後的前兩個月表現出明顯正的超額收益,並且平均上漲幅度超過上證指數25.08%。因此,其建議,從個股博弈的角度,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減持比例在5%-8%之間、減持公告時股價低於前 3個月均價,且存在高送轉預期的股票存在中短期的參與機會。

    不過,在近期存量博弈的市場中,重要股東頻繁的減持,無疑會打擊投資者的積極性,從而消減市場的投資信心。 西南證券建議,適當規避頻繁減持且減持金額較大的個股,可以關注大股東或重要股東大幅度淨增持的個股。

  • 5 # 正說財經

    為何市場對於減持如此恐懼,我認為原因有如下幾點:

    股票交易與日常的商品交易也是一樣的,可以用經濟學中供求關係來分析,供求平衡則價格穩定,供求失衡則價格波動。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票,相當於在市場上增加了供給,在資金量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下跌是必然的趨勢,投資是追求回報的,面對價格的波動做出選擇是正常的行為。股東的減持行為,一般交易金額較大,市場上供給突然大量增加,對價格的影響可想而知。

    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公司股票,一般認為是其本身對公司的信心減弱導致。股票作為股東的部分資產,如果公司運作正常,發展前景良好,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價格也會隨之增長。而面對未來有升值潛力的資產,又有多少人會選擇拋售呢?一般會認為,選擇減持股份,是對公司未來的發展缺乏資訊,認為此時的股價已經達到了階段性的高點,短期內很難再創高峰,故而選擇減持保護受益。基於這樣的心理,對於其他投資者而言,跟風行為只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

    股東減持的含義,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都是清楚的,但股東究竟是處於什麼原因去減持,不論其如何解釋,投資者都會有自己的解讀,往往大眾的想法是偏於負面的。基於這樣的情況,部分投資者的跟風操作,會使得行情的波動加大,進而引起持倉者的擔憂,畢竟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公司運作的具體情況他們並不會太深入的瞭解,負面的新聞和不斷下跌的行情,會刺激著他們的心理,在對未來擔憂的壓力下選擇跟風離場是最穩妥的考慮。

    行情的起起落落,從長期來看,取決於公司的發展、國家的穩定,但短期來說,行情的短期波動都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小事件而被引起的,每個人的交易都是需要一個理由來說服自己的,各類新聞事件是最好的交易理由,也許事件本身只是個小事件,無關緊要,但卻為交易提供了理由。

    所以,股東減持股票,究竟是特大的利空還是無關緊要,終歸要回到企業本身的發展運作上,市場短期的波動只是干擾訊號。

  • 6 # 琅琊榜首張大仙

    在股票市場裡,減持意味著拋售,而拋售意味著股價下跌,而股價下跌就是重大的利空,意味著虧錢,所以大部分的散戶都會把減持看成是虧錢。

    只不過,現在散戶聰明瞭,機構主力以及上市公司也更壞了。這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

    上市公司和機構知道散戶對於減持是非常恐懼的,因此常常會利用A股的一些規則,來進行誘空,欺騙散戶。

    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股市,看懂走勢,不要被表面現象所欺騙!

    我給大家總結了這麼幾點,大家可以參考下:

    1)底部的利空不是利空。在一個底部區域裡如果出現了長期的橫盤震盪洗盤,這個時候出現了利空下跌,不要害怕。第一時間檢查自己持有的個股基本面有沒有發生變化,估值是否較低,如果基本面沒有變化,估值又較低,還處於一個底部區域,那麼這樣的下跌+減持利空基本都是挖坑,應該堅持持有,甚至逢低吸納。

    2)檢視減持的確定性。現在A股規定的是,大股東減持必須提前公告,但是這個公告只是告訴你大股東可能會減持,但是實際上不一定100%減持。因此我們要從未來的走勢裡觀察,大股東有沒有減持,減持了多少。

    如果是大批次的,頻繁地減持,那一定是個股發生了變化,所以應該換股或者止損。但是減持佔比非常低,甚至只是預告性的,沒有實際完成,那也就不必慌張了。

    結論:

    記住,投資股票,還是要看懂週期,看懂估值,看懂目前的一個形態,不要總是被利好訊息勾引,也不要被利空嚇倒。股市裡:“高位的利好不是利好,底部的利空也不是利空!”這些基本都是主力機構常用的伎倆,但是卻屢試不爽。

    為什麼呢?因為大家總是在錯誤的週期裡做錯誤的交易,導致熊市末期滿倉大虧,牛市高位重倉小贏,自然容易上當。

  • 7 # 小散李大鵬

    為什麼市場對於減持如此恐懼?這個問題比較好,可以說,減持對於A股市場的個股來說基本都是滑鐵盧,只要個股釋出減持訊息,那麼一般股價都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甚至有的個股會出現連續性的跌停,讓很多人股民防不勝防,叫苦不迭。目前市場整體方向向下,處於熊市不斷築底的過程中,但進入到2019年,市場的減持力度不斷加大,各大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公佈減持計劃,甚至有的還出現了清倉式的減持,對於股價的走勢影響是非常大。那為什麼減持影響這麼大嗎?其實道理很簡單,大股東減持了,不管你是處於什麼原因,市場的理解是,你對公司的發展不看好了,主人都要跑了,客人跑的就更快了。雖然這個理由比較普通,但這就是散戶心理的寫照,如果你對公司發展前景有信心,那你應該是加大投入,應該是增持股票,現在你減持,甚至清倉式的減持,別管這個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如何,至少股東不好看,這樣的暗示對於投機氛圍非常濃厚的A股市場就是一個重大的利空影響,所以散戶也會不顧一切的出逃,從而形成了一定的恐慌作用,現在很多散戶交易,只要有大量的減持,這樣的股票已經列為危險品類,不持有或者而不參與。

  • 8 # 笑侃股今

    減持是A股市場中常有的行為,大股東股票解禁之後在合適的時機選擇減持手中的股票。

    減持通常被解讀為利空

    減持就會對股價產生一定的壓力,投資者心裡對個訊息持悲觀態度的話會跟隨大股東減持而選擇賣出操作。進一步對股票價格形成壓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股票減持訊息一公告,股票應聲而跌。

    遇到股東減持要學會看股票的位置

    其實減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減持被主力機構、遊子私募和上市公司利用成為清洗散戶手中籌碼的工具。近些年來我們也看到了許多股票發了減持公告之後大幅殺跌之後就開啟了一波兇猛的上攻走勢,更有甚者減持當日大幅低開低位吸籌之後當天拉高後續直接一波上攻行情。所以散戶要根據時機的情況來看待減持的公告訊息,不能一味的看到減持就是賣出逃命。

    遇到減持要先看位置分析股票狀況再決定是否出逃

    如果你的股票是處於上升趨勢,業績也沒有太大問題又符合當下的熱點,這個股票此時發減持公告對股價的影響是有限的。此時散戶朋友就可以持股觀察情況,若沒有出現跌破趨勢的走勢就可以安心持股,甚至可以在減持打出的低位加倉等待拉高做T。

    若你的股票經過一輪大漲之後出現高位滯漲,此時出減持訊息,個人建議可以先離場等股價消化了這個訊息之後在考慮是否進重新買進。

    若你的股票已經跌到超跌區間了甚至出現的炒買炒賣型指標的底背離訊號,此時的減持公告就有可能是最後一跌只需在股價止跌反擊的時候買進或者加倉就可以。

    減持不是洪水猛獸,需要我們帶著客觀的眼光去分析它,正確的採取操作策略應對股票減持公告才是成熟投資者的應有的姿態。

  • 9 # 進擊的以楠

    任何市場向來都素有“減持恐懼症”。究其原因如下:

    (一)投資者資訊不對稱

    由於A股市場訊息面的極度不對稱,當看到股東減持,特別是重要股東,如實控人等減持,很多投資者往往會跟風走人。特別是,重要股東頻繁的減持,這種減持無疑會打擊投資者的積極性,由於他們時直接經營者,投資者普遍會認為公司將出現重大利空來,引起恐懼。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大股東減持都是“負面”的,比如,大股東出現資金緊張,希望套現投資別的領域,這時對公司基本面的影響不大。

    (二)減持往往在階段高位

    股東的減持向投資者傳遞的是股價估值過高的訊號。從歷史資料看,突然的減持往往意味著在未來2~3月內股價出現階段性頂部。同時,由於減持熱情高漲,市場內大宗交易活躍,股票折價率攀升,引起二級市場股價的回落。

    (三)減持成風,套現無底線

    由於A股公司高市盈率發行制度,導致了大股東或者實控人低成本持有大量股份,一旦解禁期過,資本市場與生俱來的套現本能,導致大股東頻頻減持。當這種衝動,成為了A股市場的一種風氣,在監管不足的情況下,久而久之,逢減必跌,成為了A股股民心理暗示。這是一種市場訓練,如同新股擴容導致股市下跌一樣,減持是A股的又一大頑疾,是股民心理不可迴避的陰影,如無制度保障,這個魔咒還將繼續延續下去。

    減持猛如虎,IPO堰塞湖是A股市場的兩大頑疾,如何解決好這兩個問題,直接關係到A股未來慢牛的走勢,不容小覷。

  • 10 # 孟可的思想空間

    市場對於減持的恐懼要從很多年前的股改說起。

    大約在15年以前的時候,國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即不能買,也不能賣。幾乎所有股票裡面都有大量的不能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還有少量的社會股——即在發行上市時,在二級市場投資者買入的股票。這部分股票是能流通的。

    但是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成本是很低的,一般都在每股1元以下。而能流通的社會股,大多是以二三十倍的市盈率發行的。投資者買入這些社會股的成本大多都在二十元以上。也就是說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和國有股的持股成本極低,透過多年的分紅送轉,成本趁近於零。而股民和二級市場的機構手中的社會股的成本很高,大多是幾十元一股。

    當時管理層就要把國有股和法人股直接變成和社會股一樣可流通的股份。這引起了股市的多次恐慌。股市多次此了劇烈的調整。大多數的投資者拒絕成本極低的大股東的股票直接上市流通。於是出現了股權分置改革,簡稱股改。

    股改實質就是管理層為了平衡大股東和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以無償送給二級市場投資者25%的股份為條件,換得大股東持有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權力。

    最後股改成功了,大股東的股份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了。但是股改後造成的巨量的大股東賣出壓力不可能馬上消化,大股東的持股成本即便白送給股民25%股份後,依然成本很低。大股東隨時可以用任何價格賣出,只要它想賣。任何價位大股東都是獲利的。

    所以對於極低成本的大股東減持股票,市場依然是恐懼的。因為大股東的持股非常多且成本極低。很多股票大股東持有的股份佔70%甚至90%以上!這麼多的股票現在可以流通,如果都拋售了,那顯然是很恐怖的,是市場難以承受的。

    為了防止減持對市場的衝擊,管理層對大股東減持進行了約束。即必須慢慢的減持,不可以一步到位。而且還要事先公告。

    儘管如此,面對大股東所持有的鉅額股票和極低的成本,市場依然心存芥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紅色床單被罩,陪什麼顏色窗簾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