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子夏錦論史
-
2 # 寅哥解惑
1明朝已沒可用之兵。打仗還不是用命去填,兵員的質量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後金銳氣正盛,全民皆兵,長期區域性戰爭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明朝抗日援朝後精銳軍隊都耗盡了,七拼八湊的軍隊怎麼能抗衡八旗呢?
2地形不熟。薩爾滸距離後金的腹地赫圖阿拉很近,明軍等於是去客場作戰,而且還是叢林密佈的山地作戰,這些都是不利於明軍的。後金則能充分發揮自己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作戰方法。
3明軍士氣低落,後金為生存而戰。明末士兵沒有了軍功的渴望,都是得過且過的混日子。後金則是生死存亡之戰!為了生存必須拼命,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的明軍怎能不敗?
-
3 # 大金Lance
兵貴精而不貴多;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在還未出徵便已註定的事;
戰敗原因之一:努爾哈赤的軍隊,雖然只有六萬人,卻身經百戰,極其精銳,且以騎兵為主,明軍就不同了,十二萬人,來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個東拼西湊,除杜松、劉綎部外,戰鬥力相當不靠譜。典型例子就是,西路軍杜松率領此次軍隊中精銳六萬人在和薩爾滸與努爾哈赤的四萬五千人真刀真槍的硬幹,結果被努爾哈赤幾乎全殲;當然,這和明軍的長途跋涉有一定關係,但是六萬對四萬五讓人家全殲了,說明明軍戰力真不行;
戰敗原因之二:指揮員不行,以指揮水平而論,就更沒法說了,要知道,這努爾哈赤先生並不是山寨的土匪,當年跟著名將李成梁混飯吃,那是見過大世面的,加上這位仁兄天賦異稟,極具軍事才能,如果李如松還活著,估計還有一拼,以杜松、劉綎的能力,是頂不住的。努爾哈赤優良的發揮了分而破之的完美戰略;軍事情報搞的是有聲有色,反觀明朝這群大爺們,就像沒頭蒼蠅,四處亂竄,焉有不敗之理!
可見實力,這才是失敗的真相。
-
4 # 王不二說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大概瞭解一下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1619年發生在明朝和後金之間的一場戰爭,也就是明萬曆四十七年間,戰爭地點是“薩爾滸附近”,故稱“薩爾滸之戰”。雙方投入總兵力共17萬,其中,明朝這邊十一萬,後金6萬,明朝是戰爭的進攻方,而後金則是戰爭的防禦方,按理來說,明朝無論是軍力還是裝備,都處於優勢地位,只要沒啥大問題,應該會取得勝利,但這場戰爭的結果卻是以明軍的失敗而告終,而且還是大敗,明軍傷亡人數超過五萬人。這場戰役也成了明清戰爭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後,攻守易形,明朝從此開始走下坡路,逐漸由盛轉衰,兵力一蹶不振!這也是歷史上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在這場戰爭中,明軍為何會一敗塗地。第一,政治腐敗,貪汙橫行,軍餉短缺,軍紀渙散,導致士兵缺乏戰爭積極性。眾所周知,明朝在萬曆年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國家腐敗橫行,官員集體貪汙,導致士兵沒有軍餉,自然會打擊士兵的戰鬥積極性,這也就導致軍隊戰鬥力差,面對強大的後金軍隊,有戰勝的希望嗎?這也是導致明軍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雙方戰鬥性質不同。一個是進攻方,一個是防禦方,而明軍這邊,可能仗著人多的優勢會掉以輕心,畢竟是11萬,而後金那邊才是6萬人,但是,作為防禦方的後金積極備戰,充分做好戰鬥準備來應對明軍的進攻,而且,少數民族一般來說又很團結,軍隊戰鬥力極強。所以,面對這樣一支軍隊,明軍失敗就很正常不過了。
第三,明朝晚期,全國爆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而明朝這邊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一方面又要面對後金的威脅,無法騰開手來專心對付後金,從而也就無力顧及遼東防務,因為我們華人始終倡導的一個原則就是“攘外必先安內”,所以導致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報錢糧數目,而且正兒八經能打仗的兵不過數萬。試想一下,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這也是明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將帥指揮不力,明軍對後金的進攻是分四路進攻,這也就犯了兵家之大忌,使人數上的優勢蕩然無存,於是,被後金軍隊逐個擊破,使明軍大敗,如果,明軍集一點而攻擊,那麼,戰爭有可能會勝利。
-
5 # 歷史的小學生
遼東是北京的屏障,遼東失則京師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王朝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以期達到消滅後金的戰略企圖。對於這次軍事行動,明王朝非常重視,並非貿然出擊,而是經過長達十個月的準備。當時駐守遼東的明軍,雖說有八萬之眾,但多是疲弱之師,能出戰的僅有一萬餘人,而且由於缺乏訓練,武器裝備又毀損嚴重,因此,難以形成戰鬥力。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問題就是隨著明王朝的腐敗,政府官員和將領肆意剋扣士兵糧餉,使得這些士兵根本無心為明王朝賣命。鑑於這種情況,明王朝決定從從福建、浙江、四川、山東、陝西、甘肅等地徵調軍隊赴遼。又加派遼餉,以資軍用。在主帥的人選上,明王朝也頗費了一番心思,最後選擇曾任遼東巡撫的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全權負責此次軍事行動。然而,楊鎬是一個昏庸懦弱之輩,本無大將之才,他的任命,為此次出征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在經過近十個月的準備後,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明朝各路軍隊集結完畢,除官軍八萬八千五十餘名外,還有一萬三千餘人的北韓兵,總計十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楊鎬與諸將商議後,決定兵分四路進軍:
東南路,由總兵官劉綎率軍出寬甸,會合北韓兵一萬三千餘人,從東南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南路,由遼東總兵官李如柏率軍由清河出鴉鶻關,從南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西路,由山海關總兵杜松率軍由瀋陽出撫順關,沿渾河從西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北路,由總兵馬林率軍由靖安堡趨開原、鐵嶺,從北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楊鎬坐鎮瀋陽,統一指揮四路大軍。透過明軍的佈置我們發現,此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就是合圍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以期達到一戰定乾坤的目的。明王朝的統治階層對這次行動也抱著盲目樂觀的態度,認為“數路齊搗,旬日畢事耳”。大學士方從哲、兵科趙興邦,即不懂軍事也不瞭解後金的實際情況,不斷催促楊鎬進軍。而楊鎬身為前方主帥,竟也不顧前方將領規勸,執意火速進軍。杜松和劉綎都是久經戰陣的宿將,也非常瞭解後金的情況,一致認為戰機未到,不可輕易出師。楊鎬聽後大怒道:“國家養士,正為今日,若復臨機推阻,有軍法從事耳!”並懸掛寶劍于軍門,震懾全軍。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杜松和劉綎也就不敢多言了。
除了盲目進軍,楊鎬還忽略了軍事行動的保密工作,所有軍令隨意抄寫,毫無秘密而言。努爾哈赤不僅輕易獲取了楊鎬軍前的行動機密,而且連從北京發來的邸報也被他盡皆偵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明軍的一舉一動完全暴露在後金的監視之下,已非敗不可了。
努爾哈赤透過掌握的明軍機密,經過認真分析,認為敵我雙方兵力懸殊,不宜與明軍展開正面決戰。決定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辦法,並把這一戰略計劃,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加以概括:“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隨後,努爾哈赤親率八旗主力,首先向西路軍杜松部撲過去。南路的防守僅由五百守軍負責。西路軍杜松部一路進軍順利,於三月初二日到達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杜松好勇輕敵,平素好以久經戰陣、身多創傷誇耀於人。這次他急於立頭功,當得知後金在界凡築城時,便親自率領兩萬明軍渡過蘇子河進抵吉林崖攻打界凡城,留一部駐紮薩爾滸。努爾哈赤抓住杜松分兵的有利戰機,親率大軍猛攻薩爾滸,同時命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率軍援助界凡。薩爾滸的明軍遭到數倍於己的後金軍的猛烈攻擊,很快被全部殲滅。杜松接到薩爾滸的敗訊後,還沒有反應過來,就遭到努爾哈赤與代善、皇太極兩路後金軍的合擊。明軍被後金軍分割包圍,全軍覆沒,杜松戰死。
北路軍馬林部行至薩爾滸西北三十餘里處時,聽到杜松戰敗的訊息,決定就地紮營,把軍隊分為三營,互為犄角之勢。馬林本無將才,臨出師時,潘宗顏曾上書楊鎬,請求將北路換作他人指揮,然而楊鎬根本聽不進去。馬林把本來就不多的明軍分為三營駐紮,正好為後金軍各個殲滅提供了有利條件。北路軍幾乎全部覆滅,潘宗顏戰死,怕死的馬林在戰鬥中逃離戰場,跑回了開原。前來協助明軍作戰的葉赫部聽到明軍戰敗的訊息後,於中途撤回。
東南路的劉綎部對西、北兩路明軍敗亡的訊息一無所知,在與姜弘立率領的北韓軍會師後,繼續向赫圖阿拉進軍。由於努爾哈赤完全掌握了各路明軍的軍事行動,因此,在徹底殲滅了北路軍後,才部署迎戰東南、南路明軍的進攻。他親自率軍四千鎮守赫圖阿拉,防備李如柏的南路明軍,命令代善和皇太極率八旗精銳趕往東線。劉綎大軍與後金軍在阿布達裡岡發生激戰,明軍大敗,劉綎戰死。
消滅了阿布達裡岡的明軍後,代善和皇太極便立即包圍了北韓軍。北韓軍缺乏訓練,裝備極差,根本不是後金軍的對手。都元帥姜弘立投降了後金,監軍喬一琦投崖報國。
明朝三路大軍慘敗的訊息傳到楊鎬耳朵後,急令李如柏率領的南路軍立即撤回。李如柏昏庸怯弱,行軍緩慢,卻也因此免遭被後金首先殲滅的噩運。他剛到虎拉路,在接到楊鎬的退師命令後,不作部署,部隊一窩蜂的往回亂竄,被後金哨兵發現,他們登山擊鼓,裝作追擊的樣子,明軍大驚,竟然自相踩死達千餘人。
薩爾滸之戰,前後只有四天時間,明朝的四路大軍,除了李如柏的南路軍外,其餘三路都被後金軍各個擊破,損失慘重。據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統計,這次戰鬥,明軍從總兵到各級軍官陣亡三百一十餘員,陣亡士兵共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名,陣失馬、騾、駝共二萬八千六百餘匹。從雙方兵力對比來講,明軍有十餘萬人,而後金只有六萬人,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即使如此,也幾乎相差一倍,明軍佔絕對優勢,但明軍還是失敗了。
薩爾滸之戰後,明軍轉攻為守,後金轉守為攻,成為兩國轉變國運的關鍵之役。從此以後,明朝開始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
6 # 百花爭豔只為你
薩爾滸之戰明軍的總人數的確多於後金,8.7萬對6萬。但是真正參戰的雙方兵力對比,對於明軍可謂是劣勢明顯。
薩爾滸之戰,明軍及其友軍一共有11萬多,但是由於1萬海西女真葉赫部並沒有直接參戰,1.3萬北韓軍戰鬥力低下,基本上為運輸部隊,真正有戰鬥力的明軍才8萬人,對陣是6萬八旗軍。
明軍部署完畢後兵分4路,最終目標赫圖阿拉。分別是北路總兵馬林1.5萬人;西路總兵杜松3萬,為明軍主力;東路總兵李如松2.5萬;南路總兵劉綎1萬以及北韓元帥姜弘立率領的1.3萬北韓軍。剩下的部隊留著楊鎬手裡,作為機動部隊,隨機應變。而努爾哈赤採用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打法,集中兵力個各擊破。
由於西路軍杜松分兵冒進,導致最先被八旗軍殲滅,其次北路軍也被殲滅,接著東路軍也被殲滅,南路軍最後也不擊潰,姜弘立率5000北韓軍投降後金,被努爾哈赤遣返北韓。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損失了近6萬人,陣亡300多將領,大量火器輜重,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法對後金大規模作戰了,明朝對後金的優勢徹底喪失。
-
7 # 阿慶還是阿慶
眾所周知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明朝末期已經日漸腐化,在東北地區的明軍缺乏訓練,裝備廢弛,軍官虛報軍員,然後吃空餉,最後終於導致女真部落慢慢發展起來。
但是,單純的針對這場戰爭,明朝其實也犯下了很多的錯誤。
明朝政府在此期間已經逐漸陷入財政緊張的狀態。大量財政收入消耗在中原地區的小規模農民起義身上。當努爾哈赤在東北做大時,明朝政府最終摳出來兩百萬銀子,希望這兩百萬能夠完成東北地區的平定。但是實際上這兩百萬最終並沒有完完整整的到達東北。由於財政的緊張,明神宗希望畢其功於一役。但是在東北的楊鎬其實還沒有準備好,而且心裡很沒底。但是明神宗一再催促,最終楊鎬定下了這個四路圍攻的方案,並組織出動了。時機選擇也不對。當時聚集在東北的明軍,分別由四川、浙江、陝西、山西等地,調集了當時明朝最精銳的八萬七千餘人,這些明軍,裝備佛郎機等熱兵器,又有騎兵部隊和火槍部隊的配合,按道理怎麼著也應該取得勝利才對。但是薩爾滸之戰發生在冬天,這些部隊又是剛剛調集過來的,可謂完全沒有地利優勢,而且對於當地非常不熟悉,其中一路明軍更是走錯了路,導致戰機延誤,後來被清軍攻破。明朝當時在東北已經失去了人和的優勢。整個東北到處都存在著努爾哈赤的眼線,即便明軍內部也不乏間諜。這時候明朝軍隊調動而來,攻擊清軍,可謂敵人在暗處,而明軍在明處。卻又採用分兵的策略。尤其在大雪過後,又改變攻擊計劃的時間,給悉知情況的努爾哈赤以充分的準備時間。明朝政府對女真的情況並不明確。一直以為自己面對的女真軍隊只有兩萬餘人,但是實際上,女真暗中集結的大軍已經達到了六萬。這支女真軍隊雖然裝備落後,但是打起仗來兇猛異常。楊鎬在計劃好了之後,並沒有隨軍指揮,而是龜縮在撫順城裡。四路大軍之間也沒有什麼協調和聯絡,作為主力部隊的杜松部更是不遵守戰鬥方案,冒然突出,成為努爾哈赤攻擊的第一選擇。結果杜松又草率的應戰,最終敵我不明的情況下被一口吞掉。李如柏所部的行動遲緩,始終是一件值得人懷疑的事情。他的父親,也就是曾經扶持起來努爾哈赤的李成梁,絕對沒有想象到女真部落能夠在自己的幫助下發展這麼快,迅速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但是李如柏究竟和努爾哈赤有沒有什麼聯絡,這些我們是難以斷言的了。單單從這次薩爾滸之戰來看,李如柏部隊行動遲緩,還沒看到女真大軍,前面三路兵馬已經滅絕了。而李部更是接到楊鎬通知後撒腿就跑,因為跑的太快太急,反而把自己人馬踩踏致死了上千人。尤其後來李如柏被帶到北京,引起懷疑後馬上自殺,是害怕被逼供出來什麼東西麼?如此種種,最終造成當時明朝最精銳的大軍走向了覆滅。連武器裝備都成套的送給了女真部落,成就了努爾哈赤。明朝政府則在之後接連丟盔棄甲,一路飛奔跑向關內。 -
8 # 北洋海軍炮手
薩爾滸大戰關乎國家命運這一點,明朝人可不這麼認為,明朝壓根就沒有重視過滿洲人,以為就是小流氓打架,等大軍一到要麼一舉蕩平要麼努爾哈齊認慫投降。
所以說,明朝的失敗是必然的,沒有任何的懸念,戰略上都不重視對手,根本不可能戰勝對手。而實際上,明軍戰敗的因素很簡單,就是明軍早已衰落。
很多人認為明軍衰落是在土木堡之戰後,可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明軍衰落的時間節點要大大提前。早在朱棣發動靖難之亂的時候,朱棣的幾千蒙古僱傭兵發動豬突衝鋒就可以衝散明朝政府軍,而在幾十年前,這個畫面要反過來看,朱元璋時期明軍可以憑藉優秀的步兵方陣剋制蒙古騎兵的衝擊並反殺。其實這一切都是源自於衛所制度,衛所制度就是把士兵變成國家農奴,軍士們既要服兵役也要承擔高額的田賦,同時在田賦不減少的情況下份地還要隨時被長官剋扣。而且,軍士們可憐的軍餉時常被拖欠剋扣,拖欠數月甚至一年都有可能,發到手裡也不足額,被各級大小官吏中飽私囊,經常有士兵因為買不起棉衣冬天被凍死的記錄。這還不算,軍士們還要時常被達官顯貴拉去蓋屋修園,被當成奴隸使喚,因為這樣老爺太太們就不用花錢僱工人啦。
同時,明軍的軍器也可以說是粗製濫造,而且越往後越嚴重,嚴重到軍士們不敢往槍炮中裝填足額的火藥,因為容易炸膛;嚴重到戚繼光吐槽明軍的鎧甲一葉爛數個眼;嚴重到徐光啟吐槽明軍軍士我之鎧甲皆系荒鐵,刀砍可破;嚴重到薩爾滸大戰前明軍的刀劍連用來祭天的牛都殺不死;嚴重到士兵形同乞丐。一個澳門的西班牙商人曾經揶揄明軍:如果一個國家的軍隊處於不光彩和奴隸地位的情況下,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麼作為?成千上萬這樣的軍隊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們菲律賓的印第安人有十倍的勇氣。
而且,這樣的軍隊也沒有任何物質紀律性。明軍哥滿洲人對陣,往往離著很遠就乒乒乓乓的放槍,但是根本打不到人;即便是僥倖打到了敵人,也很少有打死的記錄,《滿文老檔》裡就有如下記載,說是幾名軍士在衝鋒的時候被打穿鎧甲、頭盔,但是僅僅打傷皮肉,並沒造成嚴重的損;等到滿洲人衝到幾十米的時候,明軍就作鳥獸散,不是自相踐踏被踩死就是被滿洲巴圖魯們割了腦袋領軍功去了。這一點徐光啟就曾吐槽過,而且徐光啟還驚訝的發現被明朝瞧不起的韃子居然有著極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可以在距離明軍二三十步的範圍內進行齊射,還吐槽這個方法怎麼被韃子學去了。
更有意思的是,明軍全軍覆沒的三路人馬居然沒有一路能堅持超過一天。實際上,分兵四路的好處是隻要有一路咬住對手,其他三路迅速靠攏就能達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畢竟努爾哈齊只有三萬多壯丁,明軍只要給點力就是擠也能把滿洲人給擠死。但是很搞笑的是沒有一路能堅持超過哪怕一天,反而讓努爾哈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所以這隻能說明一點,那就是明軍實在是太弱了。薩爾滸大戰消滅了明軍近五萬人,而滿洲人的損失則非常微小,雖然歷史上說法不一,但是即便是根據稻葉君山滿洲人陣亡兩千多人的估計,這也是一個非常漂亮的交換比。
到了後期,明朝殘存的李如柏部早已被嚇破了膽,幾十個滿洲斥候虛張聲勢就能嚇得明軍奪路而逃甚至自相踐踏。所以我從不覺得明朝大敗有什麼問題,這樣怯懦、畏敵如虎的軍隊是根本不可能清初滿洲八旗這支虎狼之師的。
所以說,明軍要是能取得薩爾滸大戰的勝利那真是見鬼了。
全文完
-
9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薩爾滸戰役是一場後金與明朝勢力轉換關鍵的一戰,失敗原因很多。
主要有:文官弄兵:
楊鎬是個文官,明神京十分信重他,特賜其尚方寶劍,他有權不經上報立斬總兵以下官員。
可是,楊實無大略,不過是個官油子。
朝廷方面,大學士方從哲等人,生怕戰爭拖延久了會勞師費餉,不要命一樣日發紅旗催楊鎬出兵。
勝利是屬於有準備的人,由此造成各軍之間聯絡不上,配合更成問題,打個戰像沒頭蒼蠅一樣!
再多人沒個好的統一指揮,有什麼用,白送人命而己。
當時明軍據說有四十七萬,可明朝吃空餉的可是歷史最高,估計也就十二萬人左右。
戰術的極大個錯誤。
文官制兵,而且還不懂兵。造成戰術的極大錯誤,直接導致,失敗!
由於天降大雪,明軍還有北韓兵,女真葉赫部兵早晚不一,加上朝廷死催,由集中主力的戰略臨時變更為,各個擊破。
結果,被各個擊破。
努兒哈赤卻制定了最簡捷的戰略方針: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種戰法,就是,集中優勢乒力打擊敵人!
後金派一萬多兵丁趕至薩爾滸搬運大石,在界藩山上築城防守。
一個有準備一個催趕!明軍各路軍,配合不堪入目,訊息不通:
先是杜松先鑽進了口袋,後金軍嚴備的薩爾滸谷口。
而,後金兵有四五萬,明軍卻只有兩萬多。
杜軍也不慫,打的非常英勇,最開始,其實還站上風,打得後金軍幾能當。
但明軍貪功,只要有一名後金兵墮馬,會有十來個明軍下馬爭割首級,導致部隊混亂,越打越糟,最後反勝為敗,西路全軍覆沒!
北路軍馬林,一聽杜軍戰沒後,立馬嚇的不敢前進。
一看見這個軟柿子,後金軍隊立馬來勁,連努兒哈赤本人還有他一群兒子親自上陣,眾來捏!
北路軍除了馬林本人逃命以外,其軍基本被全殲。
一看見兩軍失敗,女真葉赫部,急忙往回跑,半點忙沒幫上。
然後,努兒哈赤以極少數兵馬牽制襲擾李如柏部,集中主力攻打劉綎部。
而劉部並不知道前面己戰敗,還拼命向前趕,一頭鑽進了後金在阿布達裡崗佈下的埋伏。
結局,劉綎戰死,只逃出幾人。
後金軍乘勝而前,殺至富察甸,把來接應的康應乾部殺的大敗。
和康部同來的還有一萬多個北韓兵,北韓元帥姜弘一看不妙,立馬投降,還把戰敗後與大部隊失散的數百明軍將士盡數交與後金。
什麼北韓感大明恩,不改衣冠,看看,棒子多久感恩過,落井下石的事倒是沒少幹!
至此,楊鎬所統四路大軍,三路皆喪。
只有李如柏這一路完好,但李如柏也對劉綎見死不救。
薩爾滸大戰,明官方數字是損失四萬五千八百人,丟失駝馬甲仗軍資無算。
慘敗啊!
薩爾滸大戰後,後金擁有二十萬左右的精兵,而殺掠而得的衣甲騾馬又充實了他們的後勤保障。
努兒哈赤手中握有了真正開國立朝的大本錢。
明朝對邊防重視不夠:
在明朝九邊中,遼東稱為九邊之首。
由於遼東位於京師左翼,故稱,遼左。
東隔鴨綠江與北韓相鄰。
西至山海關接引京師。
南至旅順口與登,萊二州隔海相望。
北轄開原,鐵嶺控白山黑水。
東西一千餘里,南北一千六百餘里,一面阻海,只有山海關一線與內地相通。
如此廣闊雄藩,明朝竟然沒設州縣,只有開原,遼陽兩處設立州治,其餘皆歸衛所管理。
而且,明政府對於遼東地區一直沒有積極開發,沒有執行大規律移民實邊,致使此地防禦體系如此脆弱,若有民團幫助,控制險隘要地,通報戰場訊息,有群眾支援,也不會如此狼狽。
戰法死板。
明軍與後金戰陣,基本都是先結營,以鳥統、火炮對著後一立狂轟。
但那時火器威力還不夠,後金軍總能冒死前衝,快速殺至明軍前,沒有心理準備的明軍往往發慌,只要他們掉頭,出定逃不脫被辮子軍砍殺的命運。
兵貴精不貴多,從古至今,掌握數量雖少,質量卻高部隊的一方總是能夠滅亡另一方。
歷史一次一次的反覆證明這一點。
所以:
數萬後金軍在薩爾滸之戰能夠大勝明軍絕非偶然,控弦數十萬的北元蒙古還不是照樣被幾萬後金人滅掉。
薩爾滸之戰前的後金,已經基本統一滿洲各部,擁有數萬精兵,掌控數千裡廣闊空間,實力比當初起事反遼的完顏阿骨打還要強大數倍!
加上明軍明政府的各種失誤,慘敗也是必然的。
喜歡蓉兒這個女性歷史愛好者的請關注下
-
10 # 最後的騎兵90
女真人忘恩負義,在努爾哈赤蠱惑下接連吞併其他部族,1619年,明朝萬曆四十七年,為解決明朝東北地區安定,消滅叛亂,明朝從全國各地徵調軍隊加上葉赫部、北韓約十一萬大軍,號稱四十七萬,準備一舉平叛。
這次戰役負責總指揮的是楊鎬,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兵四路進攻一舉圍剿女真族。
這場關鍵性戰役結果以明軍失敗告終。明軍兵分四路,各自進攻路線不一,相互之間缺少及時聯絡,況且,這次作戰計劃,明軍還沒有開拔就已經被女真人獲知,女真人利用時間差,集中優勢兵力先打其中一路,各個擊破。
薩爾滸之戰明軍失敗,就此明軍在東北有進攻轉向防守。
-
11 # 吟祝之光
4路大軍不協調,被各個擊破了。明對清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步步為營。修建堡壘,壓縮清軍空間。這樣清軍的騎兵優勢便很難發揮出來。貿然出兵野戰,以短擊長是很難打贏的。
-
12 # 雜家歸真
薩爾滸明軍中也有猛將,也有帥才。為何會敗。首先是輕敵,從將士心理到進攻預案都準備不足。士兵們三大徵後,精銳大量損失,人心思安,將官們被文臣壓制,只是執行者,沒有主動性。其次大明國力衰落,吏治敗壞,兵戶衛所糜爛,士兵沒有為國而戰的動力。
-
13 # 戰爭歷史研究所
萬曆皇帝怠政啊。朝廷上下大事無人管呢!軍隊腐敗相當嚴重。萬曆北韓戰爭之後,軍隊的建設出現衰退跡象。一些戰鬥力強的部隊逐漸退出了,優秀的武將屈指可數,部隊的訓練差的嚇人。有人總說什麼萬曆不上朝,朝政一樣運轉?你信嗎?看看軍隊戰鬥力就知道了。
-
14 # 左閣
薩尓滸之戰的失敗是明朝走向衰弱的徵兆。明朝之所以敗,表面看是由於主帥楊鎬指揮不當,杜松、劉綎、李如柏等將領各自為政,沒有任何配合。要是碰上一般的部隊,這幾位將領都有戰勝的能力,因為他們身經百戰,手下士兵也都是職業軍人,可是他們運氣實在太差,碰上了百年難遇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據說老努熟讀三國,三十六計樣樣在行,一個兵部侍郎哪能和他相抗衡!
薩爾滸之敗更深層次的原因當然是和萬曆有直接的關係,長期怠政,腐敗橫行,民不聊生,要不是他,可能也不會有明朝掘墓人李自成的出現。要不是他,張居正的改革也不會廢弛,國庫也不會虧空,更不會為了籌軍餉而東拼西湊。
-
15 # 中國1老百姓
朝廷腐敗 內外不齊心 情報不明 戰略部署更是可笑 兒戲心態明對國戰 輕敵冒進 沒有充足準備 貿然開戰 取敗之道 對付清軍 要有充足準備 多拉盟友互惠互盟 多方堵死發展道路 攻守同盟 以殺傷有生力量為絕對終止 內守要地步步為營慢慢推進 死守補給 使自生利於不敗之地 在派錦衣衛大面積分散突擊 清軍的補給基地 以消耗與破壞為主 去齊根基
回覆列表
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環境明朝逐漸腐敗墮落,武備廢馳是深層次原因,具體操作上戰術運用不當,主帥選人不當是直接原因!
具體分析為:
一是明末政治腐敗,駐守遼東的明軍已腐朽不堪,名義上有八萬之眾,實際戰鬥力得大減,而且兵備鬆弛,士兵精神萎靡,這樣環境下的軍隊怎麼會有戰鬥力呢!
作戰之前,明朝不得不傾全國之力調兵雲集遼東,再加上部分周邊附屬渣渣兵,看似軍力龐大,聯合國軍,實則外強中乾,戰力不強,在遭遇後金精銳部隊是,不堪一擊。
二是統帥選用不當,戰術運用不當。此戰明軍統帥為楊鎬,此人好大喜功,輕視後金實力,將對後金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明軍兵分四路,結果每一路又變成了劣勢兵力,避長就短,而且明軍多為步兵,後金多為騎兵,在兵力機動和運輸上完全處於劣勢,且當時通訊落後,其中兩路被後金擊敗,另外兩路仍不知情,造成4路軍隊5天被後金擊敗3路的慘敗,這豈有不敗之理,用自己的劣勢對抗敵人的優勢!
常理來說,此戰,明軍有可勝之道,如果主帥明智,可以充分利用優勢兵力的長處,採取集中兵力,步步為營,層層推進的方式,始終撰成一個拳頭,避免步兵與騎兵進行野戰,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出明軍火器強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