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6513287633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韓,開始了他統一六國的事業。這一年始皇29歲。緊接著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政方針早在他曾祖父秦昭襄王時期就已經由范雎提出,策略即為遠交近攻,逐步推進。事實上始皇后來的同意歷程也服從了這一戰略。

  • 2 # 文史學生仵三源

    一步一步的

    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的。

    以前秦穆公,傾襄王等人都是一代霸主級別的人物

  • 3 # 仇富者聯盟

    始皇帝滅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不是他自己的功勞。從周王室的小司機開始立國,到穆公東擴,再到孝公變法,惠文王相王,昭襄王打擊六國,最後到始皇帝滅六國,秦國幾乎沒有拖後腿的王。嬴政統一天下,可以說是時代玉成。

  • 4 # 山河書生

    只是秦始皇這個人幹了這件事而已,就算沒有秦始皇,也會有李始皇,張始皇。事不在人為,天下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 5 # 津城沐雨

    首先,秦始皇不是十三歲的時候滅的六國稱帝。

    秦始皇十三歲的時候才剛剛登基,是為秦王,經過十幾年的成長,秦王嬴政先後平定嫪毐之亂,罷免國相呂不韋掌握實權親政,之後又做了幾年準備,在29歲的時候開始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爭。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花了十年時間,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東方六國,統一了天下,之後才稱帝,稱始皇帝,直到此時才是秦始皇。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則是在其先輩時就打下了基礎,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秦國逐步壯大,不斷蠶食六國,在秦始皇時期已經形成勢壓六國之勢,可以說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路已經讓其先輩鋪平了,只等秦王嬴政的最後一擊了。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採用恩遠交近攻策略,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秦相範睢就制定了。

  • 6 # 狼群講歷史

    用千古一帝來形容秦始皇,是一點都不為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他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更是奠定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當然了,秦始皇也不是一開始就擁有這麼多的豐功偉績,他也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想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就必須要滅六國。雖說到戰國末期,韓趙魏楚燕齊六個國家已經是敗局已定,但兔子急了都會咬人,更何況是戰國七雄,想要一下子滅掉他們,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公元前235年

    從領土疆域上看,秦國的土地面積差不多相當於東方六國的總和。其中最可憐的就是南韓,要是不仔細看,都很難發現南韓的地盤到底在哪裡。

    魏國的處境也沒好到哪去,戰國初期魏國還打到秦國的函谷關,此時早就離函谷關好幾百公里遠,就連他的都城大梁,都已經完全暴露在秦國的威脅下。

    經歷過長平之戰的趙國,雖說時間已經過去25年,人口和兵力已經得到一定恢復,但是在士氣和戰鬥力方面,早就無法跟秦國相比。再加上趙國北面的匈奴,還有東邊的燕國一直不安分,時不時的都要跟趙國打架,更是令趙國國力遭到損耗。

    楚國嘛也早已被秦國打怕了,都城都被秦國佔領了好多次。要不是他的地盤實在太大,說不定秦始皇就會先把他給滅了。

    還有齊國,雖說一直是東方霸主,但此時就那麼點地,能把秦國怎麼樣?至於燕國,那更沒什麼好講的,甚至可以說在整個戰國時期,他都是個打醬油的存在。

    2,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秦始皇嬴政是13歲的時候當上秦王,因為年紀小不懂事,所以朝政都是被呂不韋把持著。等秦始皇長大後,他便不高興了,於是在公元前237年,23歲的嬴政想盡辦法罷免呂不韋,將他流放到了巴蜀。

    這個時候,秦始皇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秦國的老大。真正掌握秦國權力沒多久,秦始皇就覺得李斯這人不錯,跟李斯等人開了好幾場會議,秦始皇便定下“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

    於是乎,最先倒黴的就是南韓,畢竟誰讓他最弱小。而且最重要的是,南韓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扼制著秦國東出函谷關的道路,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兵攻佔韓都,並俘虜韓王安,南韓就這麼的第一個被滅。

    3,公元前228年,秦滅趙

    南韓滅亡後,趙國不知為何發生特大旱災,這可把秦始皇高興的,公元前229年立馬發兵進攻趙國。雖說那時候的趙國各方面實力都已經是完全比不上秦國,但他有名將李牧啊!

    李牧是真的厲害,哪怕趙國缺糧少兵,但他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敗秦軍。要不是秦國使用離間計,讓趙國殺掉李牧,不然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間,就得往後推遲了。

    沒有了李牧,趙國最後一絲希望也隨風飄散。在王翦的指揮下,公元前230年,秦國佔領邯鄲,趙國滅亡。但趙王的兒子公子嘉卻逃到了代地,建立起代國。

    4,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滅掉趙國,下一步動作便是進攻魏國。但前227年,燕國來了個荊軻刺秦王,這可把秦始皇氣的,不管魏國了,先把燕國暴揍一頓再說。

    就這麼的,還是王翦領兵,先是在易水大敗燕代聯軍,前226年還把燕國的都城薊城給佔領了。幸好燕王跑得快,直接跑到遼東苟延殘喘著。

    其實秦國只要在發動幾場戰役,燕國就會被滅掉,但秦始皇心想,我是答應過李斯下一步滅魏國的,怎麼可以先跑來滅燕國呢?因此在公元前225年,秦國突襲魏國,利用黃河、鴻溝之水灌城,灌了三個月,大梁城壞,秦國便順勢滅掉魏國。

    5,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可能是知道自己敗局已定,楚國不想著如何對付秦國,反倒自己先內訌起來。趁這個機會,秦國派出李信和蒙武率領20萬大軍進攻楚國。但畢竟楚國地廣人多,又有項燕的指揮,這一次秦國打敗,不得不敗退撤軍。

    意識到楚國不好對付,秦始皇便跑到王翦家中,親自請他領兵出征,還給他60萬大軍。在秦國的鼎立支援下,歷時兩年,最終在公元前223年滅掉楚國。

    6,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楚國被滅後,六國就只剩下燕國和齊國。這個時候的燕國只能龜縮在遼東苟延殘喘,雖說他還有個難兄難弟代國,但是當秦國大軍抵達北方,這兩個國家便成為秦國治下的幾個郡。

    7,公元前221年,秦滅齊,一統天下

    說實話是真好奇,當其他諸國都被滅掉,就只剩下齊國獨自面對秦國的時候,不知道齊國心裡會在想些什麼。

    其實齊國被燕國暴揍後,國力就下降得十分嚴重,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東方第一強國了。再加上秦國和齊國一開始沒有領土接壤,因此齊國是一直待在旁邊看好戲,齊王建是昏庸無能,齊國的相國後勝又是個貪財之徒,只想著如何撈錢。

    因此當公元前221年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齊國竟然一點準備都沒有,連應戰計程車兵一時都無法徵調起來。最後齊王建在相國後勝的蠱惑下,開門投降,自此齊國滅亡,秦國一統天下,從一個諸侯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 7 # 倔強的史官

    秦國開始強大是始於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秦國之興,源遠流長,而秦國之強,自秦孝公始。秦孝公信用商鞅,厲行變法,以法治、耕戰富國強兵,使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帝業的基礎。秦始皇的帝業之基開創於此,秦始皇的政治模式始於此。在當時各國的政治革新中,秦孝公、商鞅主持的變法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秦國能夠在“大爭之世”笑到最後,正是得益於此。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他是秦國第二代“法治”君主。秦惠文王雖殺害了商鞅,卻又繼承了商鞅的事業,致力於法治和耕戰。這在“人存政存,人亡政亡”的時代實屬難能可貴。他的舉措對秦國法制的完善和法治傳統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且秦惠文王確定以“連橫”破“合縱”的外交方略,不斷蠶食三晉,侵掠強楚,屢屢得手,還多次擊敗各國聯軍。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國勢的重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滅巴蜀,取漢中,大幅度擴張了地盤。

    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在位長達五十六年之久。秦昭襄王使秦國的首強地位進一步鞏固。他滅了西周,這象徵著周王朝壽終正寢。從此,“周天子”不復存在,在名分上天下已無共主。秦昭襄王把周天子納為自己的臣屬。秦始皇就出生在曾祖父在位期間。他不斷攻取楚、魏、韓土地而耀武中原的秦昭襄王不滿足於“王”的稱號,給自己加上“帝”號。秦昭襄王稱“帝”是一件標誌性的歷史事件。

    到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秦國不斷出兵東征,連連擊敗韓、趙、魏軍,又奪取鄰國大片土地,還滅亡了小國東周。秦始皇的這些先輩為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與六國相比,秦國擁有更有效率的政治制度、更合理的社會結構、更雄厚的經濟實力、更具進取性的文化體系、更強大的軍事力量、更廣大的國土和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只要秦國國內政局基本穩定,軍事與外交不犯重大錯誤,局勢很難逆轉。

    秦始皇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的。與歷代開國君主一樣,秦始皇身邊也有一批軍政素質極高的王霸之佐和善戰之將。這是一個規模不小的群體。他們之中既有運籌帷幄的將相、精通謀略的策士,又有直言敢諫的諍臣、勇冠三軍的戰士、能言善辯的說客。沒有這些人的輔佐,秦始皇是無法成就帝業的。秦軍輕卒銳兵,所向披靡,威震中原,滅亡六國猶如摧枯拉朽。

    從秦襄公封侯、秦穆公稱霸,到秦惠文君稱王、秦昭襄王稱帝,再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繼承了先公先王留下的豐厚的政治遺產,堅定地執行了父祖的政治遺囑,出色地完成了統一大業。

  • 8 # 盜帥夜留香YE

    關於這個問題,賈誼曾在《過秦論》中有言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從這短短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

    為什麼秦始皇十三歲即位,短短十餘年間,就可以平滅六國,一統天下?

    不是說嬴政本人的能力有多麼多麼強,而是說“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始皇的五世祖秦孝公開始,直到秦始皇他爸秦莊襄王為止,位傳六代秦王,基本上就已經將山東六國收拾的差不多了。

    尤其是秦始皇他太爺爺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起用了一代名將白起,殺得山東六國聞風喪膽,望名而套,但凡是與秦國的接壤的國家,趙、魏、韓、楚,每一個國家都在白起的手下得到了無比慘痛的回憶。

    所以等秦始皇即位的時候,留給秦始皇的是一個無比強盛的秦國,而秦始皇所面對的山東六國,卻早已日薄西山,時日無多,傾覆就在轉眼之間。

    秦始皇要做的,就是在合適的時機,調集大軍逐一攻滅就是了。

    而事實上,秦始皇也就是這麼做的。

    韓、趙、魏、楚、燕、齊

    曾經不可一世的山東六國,就這樣逐一被秦國碾碎在歷史的塵埃中。

    秦滅韓之戰(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30年)

    雖然說南韓是一個秦國攻滅的國家,但實際上,在發動滅韓之戰的之前,秦始皇把目光放在了秦國的老對手趙國身上。

    但是趙國有上將李牧坐鎮,連續粉碎了秦國想要滅亡趙國的企圖,並且在肥之戰、番吾之戰,趙軍圍殲了近十五萬秦軍。

    秦始皇見短時間內無機可乘,就想要尋找其他的目標。

    公元前231年,南韓大將內史騰獻地投誠,秦始皇盡納其地,並以此為跳板,準備進攻南韓。

    次年,秦始皇便命內史騰為帥,率領大軍進攻南韓,一路所向披靡。

    (還有一種說法,是韓王安為求自保,主動獻南陽之地給秦國。秦王政就派曾經的南韓降將內史騰進駐南陽之地,然後次年直接從南陽進攻南韓)

    韓王安出城請降,南韓因此而亡。

    其實在公元前231年的時候,南韓的地盤就已經被蠶食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就是一個彈丸之國,再加上內史騰的叛反,更加是雪上加霜。

    因此秦國想滅南韓,不過就是舉手之勞罷了。

    韓王安降秦之後,被秦王軟禁在陳縣。

    直到公元前226年,南韓舊貴族發生叛亂,被平定之後,秦王為絕後患,也處死了韓王安。

    秦滅趙之戰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5年)

    正如上面所說,秦國在進攻南韓之前,首先就把目光放在了趙國身上。

    公元前236年,秦國趁著趙、燕兩國鬥得正歡的時候,派出王翦、桓齮、楊端和等數員大將,率領兩路大軍北上伐趙,連下趙國九座城池。同年趙王偃就死了,其子趙王遷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軍再次伐趙,斬趙軍十餘萬。

    公元前233年,秦軍大將桓齮率軍深入趙境,直撲邯鄲,趙王遷趕緊派大將李牧南下禦敵,於是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肥之戰”。一戰之下,李牧率領的下得趙軍大展神威,在肥地幾乎全殲秦軍主力,秦將桓齮心生恐懼,直接出逃燕國(有人猜測這個桓齮,就是那位被秦王“金千斤,邑萬家”的樊於期)。

    公元前232年,秦王再次派兵伐趙,分南北兩路進攻趙國。但是在趙國大將李牧、司馬尚的配合下,再次粉碎了秦軍的企圖。尤其是在番吾一戰,趙軍再次圍殲秦軍主力,兩路大軍皆是無功而返。

    “番吾之戰”也是趙國對秦作戰的中的最後一次重大勝利。

    此戰之後,秦國修整了一番,並且在公元前230年,一順手就滅了南韓。

    而此時的趙國國內開始大旱,百姓痛苦難言,人心浮動。

    秦始皇見時機已到,便在公元前229年,派出兩路大軍伐趙。

    第一路是秦國上將王翦起兵三十餘萬,由上地發兵,欲出井陘關,由西向東攻伐。

    第二路是秦國大將楊端和率軍十萬,由河內發兵,直取趙都邯鄲。

    整整四十萬大軍撲向趙國,秦王政是下定決心要滅亡趙國。

    但井陘關乃天下絕險之地,李牧率軍坐鎮於此,饒是王翦有通天之功,也難以越雷池一步!

    最後沒有辦法,李斯派出自己的徒弟頓弱,間於趙國,花重金買通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韓倉等人,以及趙王遷的母親悼娼後。

    有這些人的蠱惑,趙王遷派出趙蔥、顏聚為將,前往井陘關換回了李牧、司馬尚,並且以謀反為名,一紙詔書賜死了李牧,為自己叩響了滅亡之鐘。

    結果可想而知,王翦率軍長驅直入,於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但趙王遷的哥哥公子嘉卻趁亂出逃,來到代地企圖為趙國續命。

    至此趙國名存實亡。

    趙王遷被秦王政遷居房陵,活活餓死!

    公元前225年,秦王大將王賁在伐燕的過程中,順手就把公子嘉就滅掉了。

    秦滅魏之戰 (公元前225年)

    秦軍在伐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且穩定住了局面之後,秦王政就先暫停了攻燕,而是把目光放在了魏國身上。

    魏國的都城大梁城高池深,歷代多少國家的兵馬進攻到大梁城下,卻始終無法再越雷池一步。

    因此秦國吸取了歷代的教訓,先是進攻大梁周圍其他城池,最終將魏國打得幾乎只剩下大梁這麼一座孤城的時候,才派出大將王賁去攻打大梁城。

    於是乎就有了著名的水灌大梁。

    王賁引黃河之水倒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衝倒了,再難抵擋秦軍。

    魏王假坐著小船出了大梁,向秦軍投降

    魏國遂亡。

    秦滅楚之戰 (公元前226年~公元前223年)

    公元前226年,王賁要進攻大梁前夕,為了防止楚國在秦軍攻魏之時超了後路,便率先進攻楚國,取楚十城,用以震懾楚國,使楚國不敢發兵救魏。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之後,秦王開始圖謀楚國。

    於是就有了那個著名的故事

    秦王問王翦,你多少兵馬能下楚國?

    王翦答,六十萬

    秦王嫌多

    秦將李信說道,我只需二十萬足矣

    於是在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伐楚,結果被楚國上將項燕打得大敗,小命差點沒丟在楚國。

    秦王政沒有辦法,只能給王翦六十萬大軍,讓其攻滅楚國。

    緊接著就有了更加著名的故事

    王翦開始不斷的向秦王寫信,我要大房子,我要土地,我要金銀財寶,我要美女,以此讓秦王政安心。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伐楚。

    楚國為了抵禦秦軍,從全國抽調兵馬,由上將項燕率領,在平輿之地與秦軍對峙,準備決戰。

    但秦軍堅壁清野,就在原地紮營,毫無進攻跡象,每天只在營中吃喝玩樂。

    楚國試探性的進攻,打退就好,從不主動出擊。

    這一耗下來

    項燕就有點難受了

    畢竟這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人吃馬嚼,得多少錢糧?

    秦國剛滅了三國,財大氣粗不在乎,但楚國可就受不了了

    如果再不決戰,可能軍糧就把楚國拖垮了。

    項燕沒有辦法,既不能貿然進攻秦軍大營,又不能僵持下去

    沒有辦法,項燕開始拔營後撤

    結果這一撤

    壞了

    王翦拔營起寨,隨後追擊,在靳南一代大破楚軍,項燕也死於亂軍之中

    經此一敗,楚國再無抵擋能力

    在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擒楚王負芻。

    楚國亡!

    秦滅燕之戰 (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2年)

    秦國滅趙之後,趙公子嘉逃至代地,收編代地趙軍,自立為代王,並且與燕軍合併一處,駐守在易水之畔,企圖阻止秦軍。

    秦軍兵臨易水之後,並沒有馬上發動進攻,但燕國國內就已經徹底亂了。

    當時燕國不少大臣都主張聯合齊、魏、楚共抗秦國,但是燕太子丹並不看好合縱一事,於是就在公前227年一手策劃了荊軻刺秦,一下子就激怒了秦王政。

    秦王政立刻下達令,命王翦、辛勝率兵伐燕,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聯軍。

    公元226年,秦軍增兵,王翦一舉攻破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立刻帶著太子丹以及文物大臣向遼東方向逃竄,並且組織起燕國最後的主力兵馬,企圖將秦軍阻擋在遼東之外。

    結果名將李信親自帶兵前來,一舉擊垮了燕軍最後的主力兵馬。

    到了這種關頭,燕軍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了,燕王喜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竟然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丹,企圖平息秦王怒火,讓秦軍暫且退兵。

    秦王雖然沒有允許,但此時秦王認為燕國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威脅性,便沒有立刻趕盡殺絕,給了燕王喜一些苟延殘喘的機會。

    公元前222年,已經掃平魏國、楚國的的秦王政,命令上將王賁率軍北上,徹底攻滅了燕國,生擒燕王喜。

    燕國遂亡。

    秦滅齊之戰 (公元前221年)

    齊國的末代君王齊王建本身就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從即位之日起,就向想著吃喝玩樂,從來不參與各國之間的爭鬥,使齊國百姓在這亂世之中,居然享有了四十餘年難得的和平光陰。

    並且齊王建自詡為東方大國,認為秦軍根本不敢進攻齊國,所以對秦國基本沒怎麼設防,對秦滅五國時來自五國的求救,也只是置之不理。

    但當秦軍滅掉五國,王賁大軍自燕境南下之時,齊王建開始有點慌了,倉皇間組織大軍,想要抵禦秦軍進攻。

    可是秦軍並沒有直奔齊軍主力而去,反而從齊國西部出其不意的進攻齊國。

    齊國一來是措手不及,二來也是四十年久疏戰陣,幾乎上沒怎麼抵抗,就被秦軍攻破了都城臨淄,俘虜齊王建。

    齊國遂亡。

    秦王將齊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給食物,最終將齊王建活活餓死。

    用我們現代眼光來看,或者對於六國其他君王而言,齊王建或許是昏庸無能之主。

    但對於齊人來說

    齊王建在亂世之中,給了他們四十年安穩富庶的生活,因此在齊人得知齊王建被餓死的訊息後,齊地成了反秦最激烈的地區。

  • 9 # 泉水

    秦國自孝公變法開始強大,惠文王守成,至昭襄王秦國相繼打敗楚國、趙國,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至秦始皇,秦國擁有強大的國力,君臣強幹,武將輩出;此時六國國力孱弱,且多昏君佞臣。這樣秦始皇一統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10 # 玄坤文史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是發生在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期間,雖然是秦始皇一統中原成就帝業,這不能把功勞全歸功於嬴政一人,早在秦孝公時期,秦朝歷代君王就開始勵精圖治,連上秦始皇,七代秦國君王,一百多年的努力才讓嬴政時期,秦國國力強盛,經濟發達,部隊裝備精良,而此時其他六國卻逐漸衰敗下去,所以嬴政滅六國,稱帝這是必然趨勢。

    嬴政開始滅六國,其實也證明一句話,攘外必先安內是有一定道理的,嬴政也是先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讓國內基本穩定下來,開始親政後,才集中力量滅六國的,雖然說李斯後世名聲不怎麼好,但是不可否認得是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嬴政在準備滅六國前就和李斯、尉繚制訂了詳細的滅六國計劃,比如我們熟知的遠交近攻,其實說具體點就是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逐個擊破。另外呢,透過挑撥引起各國混戰,趁亂進行吞併。

    在公元前236年,燕趙兩國被挑起戰火,秦朝藉機把刀揮向了趙國,秦軍以援助燕國為由,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面圍攻趙國,趙國腹背受敵,秦軍一舉攻下了戰略要地閼與,之後又一路攻下了韓陽,安陽,攻到了邯鄲城外,和20萬趙國大軍對抗,這時秦始皇另組建了一支部隊,進攻邯鄲東南的安陽,趙國啟用抗擊匈奴的名將李牧,秦軍大敗,這也讓秦國開始調整戰略,決定先下攻下南韓,拿下南韓後就能拿下函谷關這條東進之路。

    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大將內史騰進攻南韓,南韓無力抵抗,國都淪陷,南韓滅亡後被劃為潁川郡,南韓也是六國中最早被滅亡的國家。南韓被滅後,秦國把進攻重點轉向趙國,在南韓被滅這年,趙國遇上了旱災,秦國藉機大舉進犯,但是卻陷入苦戰,於是秦王就派人重金收買趙國大臣郭開誣陷李牧,司馬尚,也就導致了兩人被撤職,李牧被害致死,公元前228年邯鄲被攻下,趙國滅亡。

    趙國滅亡,秦軍南下準備滅楚,在公元前225年,秦軍統帥統帥王賁順道將魏國攻陷。之後秦軍一路南下,但是楚國在被白起攻破國都後50多年,國力雖然遠不如過去,但是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秦始皇最先聽信李信之言,認為20萬大軍就可攻破楚國,但是在楚國頑強抵抗下,秦軍受到重創,於是秦始皇只能從新啟用大將王翦,率軍60萬進攻楚國。

    楚國大將項燕本來準備與秦軍打持久戰,但是楚王認為項燕怯懦,催促其趕緊與秦軍交戰,項燕只能出戰,楚軍大敗,項燕被殺,不久楚國國都被攻陷,楚王被俘,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於是秦軍統帥王翦率軍又攻向了燕國,王翦率軍繞到易水上游包圍了燕軍,大破燕軍,燕王認為是太子丹謀劃的刺秦王導致燕國禍起蕭牆,於是斬首了太子丹,把太子丹首級獻給秦王求和,然而這並沒組織秦軍的攻勢。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燕國滅亡之後就只剩下一個齊國,然而齊國在這之前,卻還在一直奢望能夠自保,秦吞併其他五國時,齊國一直置身事外,不合縱,不聯橫,也不抗秦,只是看著秦軍和其他國家交戰,當秦國大將率軍攻到齊國時,齊國盡然連迎戰之兵都沒有,很老實的投降於秦軍,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齊王被送往共地活活餓死,到此秦始皇嬴政完成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霸業。

    (這裡特別說一下,前文基於習慣直接寫秦始皇,帝制是在公元前221年才建立的,再此之前應稱呼為秦王嬴政),嬴政滅六國後,認為用王作為稱呼,不足以顯示嬴政的功業,於是改稱為皇帝,為秦始皇,繼續推進商鞅變法,開創帝制同時也加強了君主專制,並徹底廢除了分封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累了睡覺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