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紙印記
-
2 # 東三少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使用不同的鏡頭拍好人像,這個使用不同的鏡頭是指使用不同焦段的鏡頭,而不是不同牌子的鏡頭。
一、廣角鏡頭
一般我們將焦距在50mm以下的、視角大於46°的鏡頭稱之為廣角鏡頭。廣角鏡頭的特點是視角寬廣,可以將更多的元素拍進畫面中;但是在畫面的邊緣會產生拉伸變形的情況,這種變形在畫面的邊緣部分特別明顯。
廣角鏡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透視效果好、虛化效果差,所以廣角鏡頭適合拍攝大場景人像;特別是帶人入景的風光人像,廣角鏡頭能兼顧人物與背景景物的細節。為了減少人物的變形,在用廣角鏡頭拍攝人像時應儘量將人物安排在畫面的中央。
比如下面這張照片,將人物和水平面放在畫面中部,幾乎沒有變形,而右下角的船卻因為廣角鏡頭變形原因顯得更加長。
如果你覺得畫面變形太過嚴重,顯得不自然了,那麼你可以對畫面進行裁剪。比如下面這張照片,透過裁剪之後就能得到這種透視變形的大頭照。
因為廣角鏡頭透視變形的特點,拍出來的大頭人像照眼睛會顯得很大,下巴也會顯得比較尖,很適合女生拍照。但是這種照片一定要進行裁剪,不然整個畫面會有很嚴重的變形。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沒有裁剪的原圖,將上圖和下面這張照片一對比就看出來了。
如果使用廣角鏡頭從仰拍的角度進行拍攝,那麼很容易把模特拍出大長腿的感覺。但同樣地,接近畫面邊緣的腳會變得又大又粗,整個人物就會顯得非常不協調。比如下面這張照片,雙腿一前一後的側面站姿更會導致兩條腿不一樣長。
廣角鏡頭的虛化效果非常差,但是並不是說廣角鏡頭不能拍出背景虛化的人像。想要用廣角鏡頭拍出背景虛化的人像照,可以將鏡頭更靠近人像,這樣背景會虛化得更好。下面這兩張照片使用的光圈是一樣的,只是拍攝的距離不一樣,最終背景的虛化效果完全不一樣。
透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得出,當人物距離鏡頭比較遠時,背景的虛化效果很差。當人物距離鏡頭比較近時,背景的虛化效果要稍微好些。不過這些廣角鏡頭的虛化效果絕對是無法和中長焦鏡頭比的。
二、標準鏡頭
一般將焦距在50mm到135mm之間的鏡頭稱之為標準鏡頭,標準鏡頭的特點在於“還原真實”。因為標準鏡頭的視角很接近人眼的視角,透視效果自然,拍攝效果最能反映人眼所見,背景虛化能力也較強。
標準鏡頭是拍攝人像比較常用的,人物在畫面中比例適中,畫面真實自然,也有人將這一焦段的鏡頭稱為“人像鏡”。不過標準鏡頭的視角比廣角鏡頭要小,能拍攝進畫面中的景物也要少。所以大家在使用標準鏡頭拍攝時背景一定要選擇好,避免讓畫面過於平淡。
50mm的標準鏡頭視角是最接近人眼的視角的,所以拍出來的照片畫面非常自然。另外,標準鏡頭的結構還很簡單,鏡片數量少,工作原理簡潔,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很清晰。在拍攝寫實人像時,50 mm標準鏡頭無疑是上佳選擇。
85mm的鏡頭也是拍人像常用的鏡頭,因為這個焦段的鏡頭焦距不長不短,透視變形和壓縮感都不強,拍出來的照片畫面表現力非常強。我個人喜歡用85mm焦距的鏡頭是因為這個焦段的鏡頭能拍出很好的焦外光斑,讓畫面變得非常夢幻,對拍攝夜景人像非常好。
三、長焦鏡頭
通常我們將焦距超過135mm的鏡頭稱之為長焦鏡頭,用中長焦鏡頭拍出的照片,變形較小,透視正常,易於操作,另外長焦鏡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空間壓縮感。
前面跟大家講過空間壓縮感,這裡再簡單給大家講一下。空間壓縮感就能夠把遠處的人和景物拉近,強烈地壓縮空間,使得畫面變得相當簡練緊湊和飽滿。
比如下面這張照片,使用長焦鏡頭拍使得遠處的樹林、房屋看起來不是那麼遠;並且遠處的樹林、房屋很好的和人物結合到了一起,讓畫面變得緊湊、飽滿。
當你的背景是大量重複的同類物體時,那麼長焦鏡頭能有效的把這些大量重複且距離不同的景物“拉”到同一個平面上。比如下面這張照片,長焦鏡頭將大量重複且距離不同的葵花落在了一個平面上,從而獲得了相互疊加的美感。
使用長焦鏡頭拍攝人像除了上面說的壓縮空間感外,它還具有極小變形、比列均勻、人物清晰、背景虛化得當的優點。特別是它虛化背景的優點,長焦鏡頭虛化背景並不需要大光圈來虛化,這樣即使在複雜的環境中也能虛化背景突出主體。
四、微距鏡頭
很多人認為微距鏡頭只適合拍攝花草和動物,其實微距鏡頭也可以用來拍攝人像。微距拍攝人像對人像細節的表現力非常強,色彩呈現力也非常好。比如下面這張照片,成像非常清晰也很銳利。不過問題就在於太過清晰了,連人物臉部微小的瑕疵都展現得很清楚。
所以大家用微距鏡頭拍人像時,儘量不要太靠近人物了。稍微拿遠一點效果會好很多,比如下面這張照片。
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在拍攝時是花了很多時間的,特別是對焦,對了很久才對上焦。微距鏡頭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於拍攝體積極小的物體,在0.5米以內的對焦行程很長,極為精確,但超過1米對焦很慢且不精確。
一般拍攝人像距離都在2米左右,用微距鏡頭拍攝就會出現對焦困難的情況,經常出現跑焦的情況。另外,微距鏡頭的最大光圈也不是很大,對焦外虛化不是很好,虛化的效果也不是很柔和。
綜合起來看微距鏡頭是最不適合拍攝人像,所以大家儘量不要用微距鏡頭來拍攝人像。如果你現在手裡只有微距鏡頭,那麼就用微距鏡頭拍攝也行,只需要用一些技巧來彌補這些缺點就行了。
對焦不準,那麼你就多拍幾張,多對幾次焦。人像細節太銳利,那麼就使用後期磨皮。只要肯下工,方法總比困難多。
總結:上面總結的是各個焦段拍攝人像的特點,可以給大家買那個焦段的鏡頭做些參考。如果大家要問我買那個牌子的鏡頭好,那麼真無法推薦,就像我喜歡越野車,而你喜歡轎車一樣!
-
3 # 夜舞花妖姬
用九宮格構圖,學習攝影的拍攝技巧。特寫、近景、半身、全身。十字構圖、三角形構圖、三分法構圖、A字構圖、S構圖
-
4 # 藝心一意
人物攝影是以靜態或動態人物為被攝物件,著重描繪其外貌和精神面貌,從而直接表現人的一種攝影。凡是內容涉及人物而以人物為主體的各種題材,都屬於人物攝影的範疇。諸如:人像、家庭生活、親朋歡聚、情侶相悅、婚壽禮儀、童年紀實、校園動態、老人晚景、旅遊Range Rover、時裝穿戴、舞臺演出、體育活動、工作現場、佳節盛會、風土人情、社會新聞、人體藝術等,廣泛多樣,到處可選。
總的來說,攝影藝術領域裡,與此相應的具體門類,除人像攝影外,更有家庭、兒童、旅遊、婚禮,以及體育、舞臺、社會紀實乃至人體等多種攝影,各具特色,相互關聯,又常兼歸於人物攝影系列之內,統稱為人物攝影。
自從1839年攝影術誕生迄今為止,人物一直就是攝影藝術中常拍常新的主要課題,而歸納人物攝影成功的關鍵,在於“形神兼備”。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徵各不相同,精神面貌和更是知識界千變萬化。一幅人物照片,如果抓住了被攝物件的神態和情感,但外貌沒有表現好,就經不起細看,缺乏應有的藝術表現力;反之,如果外貌酷似,而神態和情感未經刻劃,則人物表現勢必呆板,沒有韻味。
因此,人物攝影不能限於拍像,而是應當根據主題,對人物的外貌揚長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透過外貌,能更好地傳達和刻劃人物的精神面貌,從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來比真實的被攝物件更美、更生動、更有精神。只有首先作到“形似”,才能傳神。
為使人物攝影符合“形神兼備”的要求,攝影者除正確掌握照相機使用技術外,還要在觀摩優秀攝影作品和學習有關攝影知識的基礎上,經常對生活中的各種人物細緻觀察,認真思考,養成敏捷的思維和判斷能力,以便在人物攝影實踐中,能別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時機地選取題材,並抓住被攝物件典型而生動的瞬間,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來。
二、人物攝影有哪幾種拍攝方式?
人物攝影的拍攝方式,不外乎擺拍、抓拍和擺\抓結合三種。各有特點和要求,又互相聯絡,互相配合,分別構成人物攝影所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法。
1、擺拍
即整個攝影過程中,始終讓被攝物件完全知道有人在為自己拍照,從而使攝影者可有較充分時間,在做好拍攝準備並對被攝物件加以擺佈後,完成拍攝。因此,這種拍攝方式也稱為擺佈,或者可以叫做主體全知的拍攝方式,為肖像照、團體照、紀念照、廣告照等所採用。但在擺佈的情況下,攝影者應多方設法,使被攝者思想放鬆,以便配合拍攝。
2、抓拍
即整個攝影師過程中,根本不讓被攝物件知道有人在為自己拍照,就由攝影者地直接攝取人物活動中的典型而生動瞬間。因此,也可以叫做主體不知的拍攝方式。採用這種方式拍攝,也許構圖、用光不盡人意,而被攝影物件卻處於無拘無束的活動狀態,神情舉止都較自然。但被攝者需要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敏銳的眼力,在轉瞬即逝的各種人物活動中,善於抓取被攝物件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時刻,及時按下快門。
3、擺抓結合
即整個攝影過程中,雖然讓被攝物件知道有人在為自己拍照,但並不告知確切的拍攝時間,以便使被攝物件的注意力仍集中於所從事的事物,而攝影者得以有一定的時間,選擇最佳角度和光線,並經過較小範圍的調整和擺佈,在適當時間按下快門。這種拍攝方式,兼採擺拍和抓拍兩者的長處,做到抓中有擺,擺\中有抓取。因此,又稱為擺擺\抓抓,也可以叫做主體半知的拍攝方式。
三、人物攝影應選購哪種相機?
一般照相機雖都能用於人物攝影,但因型號和結構有所不同,效能和特點各有差異。人物攝影究竟怎樣選購照相機為好,通常可從攝影用途、個人愛好和經濟條件三方面來考慮。
1、攝影用途
這是指照相機的使用範圍。初學者如果僅是拍攝家庭合影、個人留念的全身和大半身等照片,選購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機,即可應付自如;這類照相機一般裝有標準鏡頭,既可以拍攝黑白人像,也可拍攝彩色人像。或者可選購一架“傻瓜”照相機;它體積小,構造簡單,而且附帶閃光裝置,不僅使用方便,拿起來就可以拍照,又不需要另外單獨購置閃光燈。如果擬將照相機用於人物題材藝術創作,就要考慮選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這類照相機一般可以更換不同焦距鏡頭,自動化程度比較高,能用來拍攝全身、半身和頭像特定等各種體裁人物照片。
2、個人愛好
每個攝影者愛好不同,有的喜歡135照相機,有的喜歡120照相機;這兩種照相機各有所長,各有特點,很難說哪種好,哪種孬。一般說來,135照相機小巧玲瓏,便於攜帶,使用比較方便,每張底片的費用比較便宜。120照相機,有的可調換暗盒,可拍多種規格幅面,同時,由於底片幅面較大,照片的顆粒相對細膩柔和,容易使人物臉部表現出層次豐富、質感真實的效果。
3、經濟條件
市場上,照相機型號較多,功能各異,結構不同,雖基本效能大體相似,但彼此價格卻相差懸殊。徵購照相機時,須考慮它的價格適應本人的經濟條件.一般情況下,選購一架中檔偏上的照相機,便可適用於各種人物攝影。必須認識到,照相機檔次高低與人物照片質量並無必然的聯絡。使用高檔照相機,並不能保證每幅照片質量都好;使用普通照相機,也能拍攝出高質量的人物照片。重要的問題在於必須熟悉照相機的結構效能,並能熟練掌握操作技術。
四、人物攝影應選擇哪種鏡頭?
照相機的各種鏡頭,雖都能用於人物攝影,但嚴格說來,人物攝影的鏡頭應有以下一些選擇性:
1、成像
人物攝影的鏡頭成像質量,既要結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為人物攝影一般以表現臉部為主,鏡頭成像質量就應能達到層次豐富、質感真實、細節畢露、膚質滋潤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機上都裝有標準鏡頭,即戰焦距近似所攝底片畫幅對角線的長度。這種鏡頭,只宜拍攝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於拍攝半身人物或頭像特寫由於距離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視變形,而且有的鏡頭如果在近於規定的最近攝影距離拍攝,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點。
所以,拍攝頭像或特寫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長焦鏡頭,其焦距一般需要越過標準鏡頭1—2倍,以135照相機為例,鏡頭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這樣,照相機與人物距離,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點清晰,又可避免產生鼻大耳小等變形現象。在室內拍攝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況,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鏡頭(即廣角鏡頭),但容易出現近大遠小和兩邊人物稍有變形的缺陷。
3、口徑
拍攝半身人物和頭像特寫,鏡頭的有效口徑以大為宜,以便使主體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強遠近空間透視感,從而突出主體。另外,鏡頭的有效口徑大,在光線略暗而又沒有閃光燈的情況下,拍攝動態人物,仍可使用較快的快門速度。
五、旅遊拍攝人物,要攜帶哪些攝影器材和附件?
1、攝影器材
旅遊拍攝人物所要攜帶的攝影器材,一般以輕便為宜。通常,拍攝遊覽紀念照,持有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機或“傻瓜”照相機,就可以應用。假如準備進一步從事人物攝影創作,例如拍攝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等,最好攜帶一架可互換鏡頭的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並配上28—80毫米變焦距鏡頭一個,既便於適應攝影需要,又可縮小裝備體積;或者,也可在使用該照相機原有標準鏡頭的同時,再配置24—28毫米廣角鏡頭和85—105毫米中焦鏡頭各一個,以便選用。如果需要同時進行彩色和黑白人物攝影,最好能有兩架機身,分別裝上彩色和黑白膠捲,交替使用(倘若攜帶的是可調後背的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則只需一架,便可應用)。
2、附件
不論攜帶什麼照相機,鏡頭遮光罩和二號黃濾光鏡都宜置備。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帶上彩色和黑白攝影常用的各種主要濾光鏡(包括UV鏡、天光鏡、偏振鏡等)以及黑白攝影用的黃、紅、綠等濾光鏡。還可攜帶一隻小型電子閃光燈或自制的反光板,以供輔助照明。為了隨時保持照相機和鏡頭的清潔,要帶上鏡頭紙和鏡頭刷,如果能帶一個吹氣球則更理想。
旅遊拍攝人物時,由於手持拍攝可較自由選擇角度,所以,三角架使用次數不多,不必攜帶;但如能帶上,以備不時之需,當然更好。此外,宜備置一本袖珍筆記簿,扼要記錄拍攝情況,包括日期、天氣、時間、場合、人物以及所用光圈、快門速度等,以便積累有關資料,隨時參考,從而不斷提高攝影水平。
六、黑白人物攝影常用哪些附加鏡?
黑白人物攝影中,照相機鏡頭前常用的附加鏡,包括改變色光性質和改變成像結影兩個系列。前者例如各種帶色濾光鏡、天空濾光鏡、UV鏡和天光鏡等,後者例如柔光鏡、暈化鏡和近攝鏡等,分述如下:
(一)、改變色光性質常用附加鏡
1、各種帶色濾光鏡
這類濾光鏡是由帶顏色和光學玻璃精製而成,有黃、綠、紅、橙、藍等多種,分別以各種顏色命名。其作用是阻止或減少不需要的色光,相對地增多所需色光的通光量,以更改感光片的感色性。黑白人物攝影中,黃濾光鏡最為常用,例如,在藍天白雲的情況下,拍攝室外人物,一經加用,就能吸收部分藍色光線,使膠片上藍天感光少些,從而在照片上出現天空略暗,而朵朵白雲明顯突出的效果;否則,藍天白雲會混為一色。成為白茫茫的天空,索然無味。黃濾光鏡又能增強人物質感層次,並表現細膩逼真的膚色。它還具有透光範圍大、阻光率低的特點,因此,加用淺黃濾光鏡,只需開大半檔光圈,而加用中黃濾光鏡,也只需開大一檔光圈。
2、天空濾光鏡
這是一半淡黃或淺灰、一半透明無色的附加鏡。由於它的有色部分邊緣由深至淺,逐漸過度到無色透明,因此,又稱為漸變濾光鏡。其作用是調節天空與地面的反差。具體地說,有色部分能吸收天空的紫藍光或減弱天空光亮的強度,限制天空部分在膠片上的曝光量,使地面部分在膠片上曝光量多些。使用時,有色部分應朝上,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在逆光下拍攝人物時,加用天空濾光鏡,效果更為理想。
3、UV鏡和天光鏡
UV鏡多數是無色的,也有略帶微黃色的;天光鏡則接近無色或略帶微紅色。它們的作用主要都是吸收大氣中的紫外線。紫外線對高山地區攝影的影響比較嚴重,常有礙於影像的清晰度。加用UV鏡或天光鏡後,就可以消除紫外線對感光片的影響,提高影像清晰度,特別是對遠處景物的作用更為明顯。由於UV鏡和天光鏡為無色或接近無色,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對任何情況下攝影又沒有副作用,因此,常被加戴在鏡頭上,用來保護鏡頭。
(二)、改變成像結影常用附加鏡
1、柔光鏡
柔光鏡的作用,是對透過鏡頭的光線進行部分折射,使所攝影像既可保持一定的清晰度,而影調反差又能更為柔和自然。柔光鏡的構造形式多樣,一般是在透明玻璃上制有疏密不同的圓形波紋,或者是採用尼龍絲或其它纖維所織成的網片,從而達到使入射光分割折射的目的。加戴柔光鏡後,拍攝婦女與兒童特寫照片,能使影像獲得柔潤悅目的效果。
2、暈化鏡
暈化鏡的外形結構,是玻璃鏡片中間開一個圓孔,四周呈砂粒狀。因為中間鏤空,加戴在鏡頭前,不會影響主體影像聚焦。拍攝人物時,將臉部安排在圓孔的位置處,可以得到正常的清晰度,而臉部以外四周的影像,由於鏡片上砂粒狀的影響,則呈現朦朧暈化的效果。加戴暈化鏡拍攝人物,以使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為宜,因為攝影者可以透過照相機的取景器,直接觀察到影像暈化情況。
3、近攝鏡
近攝鏡又稱為半身鏡,是一種凸形的正透鏡,加戴後,可以縮短鏡頭焦距,也從而縮短最近攝影距離,使人物影像擴大,充分利用感光片的面積。拍攝時,一般不需要增加曝光量,但要使用小光圈,以便增加暗深,防止底片四角虛松。在攝影實踐中,近攝鏡不宜拍攝人物特寫鏡頭,因為攝影距離較近,容易產生變形缺陷。除上述常用附加鏡外,還有多影鏡、星光鏡、中灰鏡等多種特殊效果附加鏡,經加用後,前兩者可分別獲得多影像和不同放射形光芒的效果,後者則能起到減少光線通光量的作用,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七、彩色人物攝影常用哪些附加鏡?
彩色人物攝影,為了正確再現人物原有色彩,在正確色溫光線照明下,一般只使用無色、中性灰或很淺色的附加鏡,不宜在鏡頭前加戴黑白人物攝影使用的帶色濾光鏡。由於UV鏡、天光鏡、柔光鏡、暈化鏡、近攝鏡以及其它各種特殊效果附加鏡都是無色、淺色或接近無色的,因此,既被黑白人物攝影所使用,也適用於彩色人物攝影。
其次,彩色人物攝影中,當照明光源的色溫和彩色膠捲所平衡的色溫不相符時,為獲得正確的色彩還原,應在鏡頭前加用色溫轉換濾光鏡。彩色膠捲一般分為日光型和燈光型兩種,而市場上所售彩色負片多數是日光型。日光型彩色膠捲應在色溫為5,400-5,600K的日光或電子閃光燈照明下拍攝,如果在鎢絲燈照明下拍攝,就要加用色溫轉換濾光鏡系列中用於提高色溫的雷登80A藍色濾光鏡,並需增加曝光量兩級左右。同樣,燈光型彩色膠捲應在色溫為3,200K的鎢絲燈照明下拍攝,如果在日光或電子閃光燈照明下拍攝,就要加用色溫轉換濾光鏡系列中用於降低色溫的雷登85B橙色濾光鏡,並需增加曝光量三分之二級左右。
八、人物攝影怎樣佈局?
人物攝影的佈局,要根據主題要求,簡化和排除與主題無關的一切東西,將主體人物安排在主導位置。這個主導位置,不宜處於畫面的中央,因為這樣似乎使畫面分為兩半,顯得呆板、生硬、缺乏藝術表現力。通常,主體人物可安排在黃金分割美感點上。所謂黃金分割,是造型藝術構圖法則之一,即將一個線段分成兩部分,使較大部分與整體之比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1.618.該法則應用於攝影構圖,就是採用這個比值,將攝影畫面橫直各畫兩條直線,使畫面大約平均分成九格,取這四條直線在畫面中形成的四個交叉點,定為黃金分割。
一般地說,這四個交叉點公認為有美學價值,不論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安排主體人物的理想位置,因為這個位置既有變化,又有穩定和舒暢的感覺,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此外,還須注意,人物和其它景物的安排,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不可堆積充塞。有時,除了對主體人物的位置作適當安排外,往往還要透過另一此人物和景物,起到培襯或均衡的作用。關於動態人物照片,例如幼兒學步、腳踏車比賽等,則要在動態人物的前方,多留些空白部位,以便可有向前伸展的餘地,從而符合平時觀察事物的習慣。
九、人物攝影怎樣掌握畫面均衡?
均衡,是力學上的一個概念,應用於人物攝影構圖,就是指畫面中的被攝物件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從而使人物照片能在視覺上產生穩定感、舒適感。為了掌握人物攝影畫面均衡,一般要注意安排以下幾個方面:
1、人物頭臉方面
人物攝影的頭臉,在視覺上,臉部為重,後腦較輕。因此,拍攝側面像時,影像需偏後一些,甚至後腦的後面可不留空間,使臉部前方空間大於後腦。這樣,既可給臉部的視線以伸展餘地,又能保持畫面的輕重平衡。但也有些表現“衝力”情節的題材,人物臉部前方空間小於後腦,以致畫面有失重之感,這是根據主題需要而作的特殊位置安排。
2、主體方面
人物攝影不等式畫面結構形式(參見本書《人物攝影有哪些畫面結構形式?》條)中,被攝物件俯、仰或傾斜等姿勢,往往導致失重不穩的感覺。為此,可透過主體自身的肩頭可自身的手以及與主題有關的書、花、茶杯、扇子等陪襯物體作“襯墊”,就能使失重的主體起到穩重作用。
3、主體與陪襯方面
有景物作陪襯的人物攝影題材,在視覺上,人物為重,景物較輕。為此,可將人物所佔空間的面積安排得小些,而對景物佔有的空間則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畫面均衡。例如,拍攝人物寫字的半身場景,其中較大面積的人物,可安排偏於一邊,與此相應,在桌子的另一邊,可放置墨水瓶或硯臺等物件,使畫面得以保持均衡。
4、明暗深淡方面軍
人物攝影構圖中,對於明暗深淡,視覺上的輕重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深色為重,淡色較輕。通常,可用小面積的深色塊面與大面積的灰色或淡色塊面進行平衡。如遇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淺,輕重不夠協調,可在太深的部位選擇淡色的景物作“襯墊”;也可在太淡的部位選擇深色的景物作“襯墊”。但要嚴格注意,深底淡景與淡底深景,都要有一定的對比度,才能起到增減重量、平衡畫面的作用。
5、色彩方面
不同的色彩,視覺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豔色為重,冷色、晦色較輕。其平衡的規律,也要以小塊面的暖色或豔色對應大塊面的冷色或晦色。例如,人物臉部小塊面的暖色周圍,可安排塊面較大的冷色;當拍攝暖調人物照片時,應儘可能使臉部膚色鮮豔,而將周圍的暖色處理得晦暗些,既便於突出主體,又可使畫面得到色彩均衡。
回覆列表
在人像攝影中,人物是攝影者明確表現的攝影主體。人像攝影的構圖就是把被攝者放置到畫面的什麼位置,如何來突出被攝者這個主體的構圖技法。在人像攝影中,簡化畫面中的其他元素來突出人物的構圖方法是一切拍攝人像的基礎,這是拍攝人像時攝影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常識。在人像拍攝中,簡潔的構圖是成功的關鍵。常見的人像攝影構圖技法有:直線構圖、三角形構圖、對角線構圖和曲線構圖。
怎樣選擇適合不同人像的攝影構圖技法呢?拍攝前,攝影者首先要根據拍攝的主體人物的不同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構圖方法。然後感受主體人物的心情與周圍環境,確定拍攝的風格。比如,可以使用三角構圖將一位智慧的老者拍出大氣穩重的感覺,但如果使用這種構圖方式直接拍攝小孩,不論怎麼拍攝都不會拍出小孩的穩重感,只會出現戲劇效果。具體情況還需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