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早晚都得說

    “你到底是誰?”

    “別問我這種哲學性問題。”

    看一下名字就想哭的電影:

    《七月與安生》。

    因為《羅密歐與朱麗葉》讓我哭了;《梁山伯與祝英臺》讓我哭了;《梁山伯與朱麗葉》也讓我哭了……悽美!

    沒讓我意外:最初的美好時光讓你感到慢慢的不安:就像你欣賞一朵盛開的花,想著想著會流淚……

    就這麼一邊擔心著,一邊好奇著,看完了!

    13歲相識,到15歲三年的形影不離:七月和安生一個考上高中,一個考上技校。一切變化都是從遇到男主家明開始的。

    旁白:在13歲那年,七月第一次遇到安生。她們在軍訓。

    兩個90後女孩拉開了友誼之幕:

    世間最美的豔遇,是遇見另一個自己!誰沒有13歲的友誼呢,真的不敢提起,因為太純淨無邪,美妙無比:風裡有花香,身邊有最愛的人。

    給你一個七月,換你一個安生。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迥異,卻又互相吸引;傳說: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們認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裡……

    人生兩難!

    愛上同一個男生,18歲,開始陣痛,開始成長……

    世事無常。

    那一天七月哭了很久,他沒有告訴家明,她不是傷心安生的離開,而是對自己感到失望,失望自己沒辦法愛安生和愛自己一樣多,失望人生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和人分享,他以前沒有想過,長大原來是這樣的。

    是的,再喜歡大海,也不能在海上呆一輩子:七月父母渴望女兒生活穩定,常伴身邊的願望也落了空!

    七月,讓你難以預料,她走的更遠,最終她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生命無常,死者長已矣!

    只有學會離別,學會思念,學會等待……

    要不也像安生一樣,寫小說,以七月作筆名,把七月的生命結局改寫一下:變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吧!把愛和陪伴留下來:

    小七月的誕生象徵著友誼的延續

    傷感是傷感,但很溫暖,很有力量不是嗎?

    讓友誼地久天長吧!

    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 2 # 春元電影

    《七月與安生》:兩個女人同時愛上一個男人,友情與愛情的較量

    同樣是情同樣讓人難捨難分,有時候真的很矛盾兩者為什麼要摻雜在一起同時出現。純真的友情和真摯的愛情如若在一條軌跡上發展,那也是美哉樂哉,可惜的是,這次它卻偏離了軌道,跑到了兩者之間,一系列的愛恨情仇也就無可避免的發生了。

    影片中《七月與安生》講述的是兩個從小很要好的小女孩七月(馬思純 飾)與安生(周冬雨 飾)一起學習一起遊戲而漸漸長大的故事。自從13歲兩人在初中的課堂上相識一直到最後結婚生子,兩人之間因愛情而發生的一系列情感糾葛,真實地演繹了什麼是友情什麼是愛情。

    當兩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她們就形影不離,七月踩著安生的影子笑著說這樣我們就會永遠不分開。白天她們一起上學晚上一起回家,不知不覺中兩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可以說勝過親姐妹。那時的她們像所有同齡人一樣天真爛漫,無話不談無話不說。如果不是蘇家明(李程彬 飾)的出現或許他們會一直好下去,但事實卻是兩個人同時愛上這個男生。

    怎麼辦?當愛情來臨時處在青春期的她們,誰又不怦然心動?愛上一個人那是一件多麼高興的事情,那種對愛情的憧憬對愛情的嚮往讓她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誰都想初嘗被愛的感覺,她們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愛,但她們卻承認自己喜歡。只要在圖書館悄悄地看他一眼或是沒人的時候給他一個迷人的眼神,就是足以表現自己內心時多麼的火熱。

    誠然,我們都是從那個年齡過來的。我們也深有體會,兩人彼此喜歡上對方卻又不好意思開口時總會有一個人先站出來說:“我喜歡你”,七月與蘇家明就是這樣的,情理之中的事,也就是在那一刻七月最先與家明確定了關係。

    安生無法面對這個現實,她選擇了逃避,她知道自己不能跟七月相爭,她是愛七月的。她不能為了愛情而失去友情,如果不走她不知道自己會做出什麼事。所以她默默地承受了那份她也想索取的愛被割捨的痛楚,真的很苦。即使眼淚是在為家明而流卻還要裝作是和七月道別的淚。若不是無意間七月看到安生脖子上戴著家明的玉墜,她是不會相信原來安生也愛著家明。

    兩人都沒有公開各自的秘密,還是一如既往的來信問好。每一張明信片的最後安生都會寫上‘問候家明’七月心裡才明白安生的離開是為了什麼,她開始怨恨這位曾經和她最要好的姐妹,但她不知道安生其實也很痛,安生為了她們之間的友誼才選擇了一個人去流浪。

    每個人都有自己愛的權利,在愛情面前沒有先後之分。即使安生愛上了家明那本身也沒有錯,更何況其實家明愛安生勝過愛七月。家明喜歡性格活潑的她勝過性格平靜的七月,三人就這樣在情感中糾纏著,沒有人說散也沒有人說不散。七月固執的認為是安生背叛了友情搶走了自己的愛情,而安生灑脫的哭聲卻是在告訴七月我有愛的權利,但為了你為了友情我捨棄了自己的愛情。

    相比之下安生才是最偉大的,才是令人佩服的。在她的心裡只有七月,她希望七月幸福,沒有人知道安生沒有文憑的她一個人在外打工是件多麼寒酸的事。她學會了在酒吧喝酒吸菸來維持生計,當她再一次與七月重逢時她說:除了你家,我沒有睡過這麼舒服的大床,我沒有錢,我只能睡在破舊的出租房裡‘’生活教會了她許多,她覺得她就是命運不好,父親早故,母親不著家,從小就沒人疼沒人愛的安生早就已經習慣了一切的挫折,可能這就是命中註定吧!

    昔日的兩個要好的閨蜜變得形同陌路,為了愛情而不再擁有當初的友情。人就是這樣,學會了改變學會了成長,我們無法揣測將來要面對自己的是什麼,只能若履薄冰一樣小心前行,生怕哪一步錯,我們擔心的有用嗎?該來的還是不請自來,該去的依舊拂袖而去。

    美好的愛情不再美好,甚至有些讓人惶恐不安難以招架。突然覺得世間如果沒有愛情那該是件多麼美好的事,那樣人們就不會受傷也會少點傷痛,更不會心生怨恨,那樣的人生是不是更瀟灑更愜意。然而這一切只是莫名的幻想,一切都不會因你而改變,唯一改變的是你自己。也許這也是影片的主旨,透過酒店的鏡子折射出兩個不同的心思,你已改變了原來的模樣,那個心存已久的話題終於爆發了出來。蘇家明到底愛的是誰?他自己都分不清了,兩個都愛,又不能都愛,這是這麼多年來蘇家明遲遲沒有和七月結婚的真實原因,兩個人到底該舍誰棄誰?

    七月終於明白了家明的心思,她還是決心讓他走了。她以為他會去找安生,她也不希望安生再次流浪。在酒店兩人大吵之後七月也明白了安生當初離開的苦衷,她選擇了原諒彼此。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搶唯獨愛情不能,兩個人沒有重歸於好,卻還是希望對方能夠幸福。

    彷彿經歷了這麼多之後兩人都已經成熟了,七月試著換一種活法去體味人生,體味當初安生的流浪。她們互換了角色活成了彼此的影子,呼應了影片的主題,這也是導演的匠心獨運,一部成功的影片也在於此。

    這就是影片《七月與安生》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友情、愛情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彼此滲透著對方的血液,她們沒有高低之分、美醜之分,當兩者發生衝突時請平心待之。

    舉報/反饋

  • 3 # 使用者69145522206

    在中國產型別片裡能夠感受到演技的存在,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在《七月與安生》裡,能夠打動我的,更多的,是兩位女主演的表演。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曾給我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換掉兩位主演,從其他所有相似型別的女演員裡選出另外兩位,換掉周冬雨和馬思純,那樣的話,我還會被這部電影打動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換掉扮演家明的李程彬,我認為對整部電影來說沒有任何影響,換掉馬思純,我認為其他演員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馬思純在電影裡所呈現的狀態,而對於周冬雨,我似乎想象不到別的演員去演安生會是什麼樣子。這種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我認為則是一個演員演技的意義之一。 《七月與安生》不是文藝片,從內容和風格上不難看出它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青春片。電影裡有狗血的情節,也有MV式的畫面,但是一旦把鏡頭聚焦在七月與安生的身上時,這部電影能夠跳脫於其他同類型作品的特質便出現了。而這部電影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從頭到尾,敘事的專注力從來沒有離開過兩位主角,正因如此,兩位主演的作用才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實本片在幾乎已經玩臭了的青春片市場裡並沒有太多優勢,“青春片”放到它頭上甚至會有減分的效果,但幸好,電影裡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導演曾國祥抓住了。 韓寒的《後會無期》是文藝青年們的“理想國”,即便是小鎮青年,也可以活在朴樹的歌裡。郭敬明的《小時代》代表了青春期裡不成熟的慾望,它只是把港臺韓式的偶像劇濃縮到了一個電影的時長。安妮寶貝(後更改筆名為慶山),雖然她並不是《七月與安生》的導演,沒有一位作者將小說影像化的最大掌控權,但當今中國產型別片的發展,最需要的便是七月與安生這樣的故事。《後會無期》過於文青式的文藝,《小時代》過於偶像式的浮誇,而《七月與安生》則正好處於兩者之間,它難得地把大陸普通人的一部分現實狀態在電影裡表現了出來,這也是讓大多數人能夠感動的原因,這種感動不狗血,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觸碰的到的。 電影開頭的部分,周冬雨扮演的安生在等地鐵,然後在地鐵裡擁擠,她麻木的神情對於在北京工作的我來說很熟悉,如果你走進地鐵,你會看到許多張“安生”的面孔。 導演解釋說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而這部電影也有自己的兩面,一面是其他同類電影裡相似的“狗血三角戀”,另一面是同類型裡沒有的現實。而這種現實狀態則是讓兩位演員的表演紮根的土壤。安生這個人物形象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但在同類的電影裡似乎從沒見到過。如果說電影是創作者觀察生活的一個角度,那麼他應該是不會關注自己所討厭的一面。但說實話,假如我的生活中有安生,我會躲得遠遠的,不想和她有什麼聯絡。這就像在初中,在高中時,我很少接觸的那類同學一樣,我知道他們所接觸的人與我三觀不同,我知道他們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學,我還知道他們終歸要嚐到當時自己荒廢學業,放任青春的後果,但我不知道的是,長大後的我自己會和七月一樣,變得平庸和無趣。 七月與安生,都是之前電影中所沒有涉及到的,具有當代生活狀態的人物。在她們兩人身上有真正屬於大多數大陸青年們的戲劇衝突。是自我放棄,混跡社會,還是中考,接著高考,走那條保守安全的路。是回到家鄉,安穩工作,還是去北京,去上海,打拼漂泊。種種選擇,似乎哪個都不是十全十美,哪個也有些無可奈何,這種不同道路的選擇,便是七月與安生之間最本質的矛盾。不過,支撐起這部戲的,是周冬雨扮演的安生。 我相信,這部電影的導演,正在寫這篇文章的自己,還有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內心更多的,是七月的影子。生活中的“安生”不關心電影這些,她是個樂於當做小三的最世俗女人。安生從頭到尾都有著宿命式的悲劇色彩。她從小沒有父母的關愛,中途放棄了學業,以種種不堪的姿態和盲目樂觀的生活邏輯在社會中求生。不論是三觀,知識素養,還是生活方式,隨著歲月的流逝,兩人已然是兩個世界裡的人。在衛生間那場戲裡,七月對安生說,除了她,沒有人願意和安生當朋友。安生沒有資格和七月搶,她也沒有資格失去七月,因為一旦失去這場友誼,她就什麼都沒了。 安生這種形象,真實,樂觀,不堪,並一直被藝術創作者們所忽視,因為她的生活與文藝相距甚遠,她沒有藝術作品中女生該有的標籤。她的身上有著某種底層生活中的原始氣息,這種氣息直接裸露出了當代某種殘酷的社會狀況。如果要說《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對內地型別片的最大的貢獻,一個是凸顯了了兩位女主較為真實狀態的表演,另一個則是展現了安生這樣的,在之前電影中極少看到的女性形象。而兩者的交集則集中在了周冬雨身上,所以即便其他一切條件都完美,如果只有周冬雨的表演不佳,整部電影便會垮掉。而從結果上來看,周冬雨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極大的驚喜。 塑造一個悲劇人物,最重要的,是演員需要表現出一種不自知的狀態。就是說,演員要完全成為角色,而不是被角色感動而剝離地去表現悲傷,因為真正身處艱難境地的人們,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多愁善感的。馮小剛在導演《1942》時便極大地重視了這一點,他強調演員們,尤其是徐帆,一定要剋制。演員一旦陷入到被角色感動的旋渦裡時,表演便會變得單一而空洞,即便哭得再嘶聲力竭也無法真正打動觀眾。而周冬雨便做到了身處悲劇而不自知的狀態,在衛生間撕逼那場戲裡,是安生在弱勢情形下最不堪的一次展現,從開始的強勢,到示弱逃避,再到逞強,接下來是最後的妥協,短短几分鐘內渾然天成地完成了多個情緒的變化,只靠套路化的表演技巧很難做到這些。而在與馬思純的對手戲當中,周冬雨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可預測狀態,不可預測正是真實生活狀態的特性,當你看到安生現在的表現時,預測不到她下一秒會做何動作,何種表情。她就像身處真人秀節目當中一樣,以自身獨有的節奏在表達真情實感。當人物狀態以及角色情感,真實到讓我不再有任何懷疑的時候,便是自己被打動的時刻。 一個好的表演的呈現,當然離不開導演,編劇,以及整個劇組的合作。但必須承認的是,這部《七月與安生》之所以能夠打動我,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周冬雨。 釋出於 2016-10-11・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免息貸款其實就在你身邊,趕緊來還唄瞭解一下吧 立即下載 00:29 還唄 的廣告 評論 傲嬌小燈 157 周冬雨奉獻了出道來的演技巔峰 公子曉卉 149 周冬雨籤死亡通知書的戲也很有水平,哭的讓人動容

  • 4 # liang代表

    看過這部電影之後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

    七月知道安生住在男朋友家倆個人談話的時候

    倆個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

    七月溫柔善良如同海水般平靜

    安生熾熱叛逆如同火焰般躍動

    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截然不同

    也帶來了不同的結局

    小的時候可能認為會做一輩子的彼此

    但命運捉弄

    倆個人喜歡上了同一個男孩子

  • 5 # 深娛娛樂

    “安生為七月寫下小說,有人說這是她給七月的救贖。實則七月根本不需要這份救贖,她活出了真正的自由,最後還留下孩子給安生撫養。安生一輩子都得面對閨蜜和情人的陰影,她的影子被七月牢牢踩住,永遠無法解脫。

    《七月與安生》並非一部愛情電影,更像一部追尋自我的日記。

    我沒有一艘

    草扎的船

    可以拐騙敵人沒

    有一艘

    折枝的船

    可以重返桃花源

    劉欣蕙:〈願望〉

    § 安生:自由不是綻放的煙花

    七月與安生,兩個女子,展示著人生的兩種選擇。

    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刻相遇,無論我們有多麼天真的過去,成長總會一點一點的把我們的天真,轉化為生命的能量與能力。

    在生涯諮詢中,我們會用「能量」和「能力」兩個角度來評估一個人的發展。

    七月和安生的差異,第一個就是能力方面的差異。

    七月的家庭健全,給她安穩發展自身能力的機會,當然這也包括天生的智力。七月考上縣城最好的學校,一路向上爬,在社會上找到一個自給自足的位置。讀書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看社會的眼界,甚至包括男女交往等,都能靠著終身學習積累。

    安生在電影中前半段呈現出旺盛的能量,她藐視所有的規則,對缺愛的她來說,依賴這些規則無法彌補愛的缺失。挑戰規則反倒能給她的感受帶來刺激,這些刺激為她帶來心理上的快感,而這些快感能夠讓她缺愛的孤寂感,以及沒有健全家庭、又缺乏社會競爭力的自卑感得到補償。

    第二個差異在於兩人的能量,或者說能量使用方式的差異。

    能量如同手機電池,青春時期就像新電池,充飽以後可以用很長的時間,經常被我們疏忽,導致電池耗盡。年輕的時候,能量可以迅速補充回來,熬夜讀個兩天書,睡一覺起來就好了。但隨著電池老化,每次耗盡電力都是對電池本身的損傷,並且充飽電的時間也會拉長。

    最重要地,有時在我們最需要能量的時候,卻因為我們平時不注意充電,導致在關鍵時刻宕機。

    譬如老闆突然要跟你談重要工作,但你電量卻只剩不到10%,旁邊沒插座,身上又沒充電寶。

    又譬如電影《單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中只想一夜情的酒吧老闆,《阿爾菲》(Alfie)中只想睡妹子,不想負責任的年輕司機。他們跟許多人曖昧,玩著你追我趕的遊戲。結果等到真愛出現,卻沒有足夠的力氣去抓住愛情,只能眼睜睜目送愛人離去。

    最好的生涯發展狀態是能量與能力雙方的平衡,能量長保充裕狀態,能力持續積極成長。

    上述差異的平衡與失衡狀態,完全體現出兩人一生的命運。

    當安生說:「我的命不好。」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不健康的自卑者」,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外在因素,卸除自身的壓力,也失去透過自卑,彌補不足的成長契機。

    我是該知足的

    聽風鈴在簷下

    敲碎自己

    就是不忍敲碎一個頓悟的冥思

    我是該知足的

    持一碗茶

    嘗苦澀的愛

    劉欣蕙:〈吾唯知足〉

    § 七月:強大是我有方向

    能力不同,能力可以隨著努力積累,並且能力可以轉化為我們所需的東西。工作能力可以拿來掙錢,語言能力可以用來擴大知識圈,鑑賞能力可以增進我們生活的情趣。

    能力越高,能量轉換的效率越好。

    但對於能力積累不深的人,就必須依靠大量能量的消耗,去換取同樣的成果。

    年輕的安生,可以燃燒自己的青春,用生命的能量去換取她想要的自由。可是她的生命一直是匱乏的,因為自信建立在能力之上,而非能量之上。

    相反地,七月一直在積累自己的能力,尤其在和家明、安生的三角關係中,她很節制的使用她的能量,所以她有底氣,能在反目的時候一掌拍死閨蜜,在要獲得自由的時候大膽跟家明索取。

    當七月重複安生的旅程,我們發現安生就是一個窮遊的姑娘,靠著消耗自己的能量換取生活所需。但七月卻是帶著她工作的存款,生活的見識,並且因為她讀書好(理當語文能力強),所以能夠走到比安生更遠的地方,遠赴天涯海角。

    七月與安生,她們的差異不只是家庭,不只是個性,而是她們不同的自由觀。

    安生的旅程是「逃離」,她用全部的能量在奔跑。

    她必須逃離家明,畢竟面對七月,傷害閨蜜會有罪惡感,而面對七月,她無法拿出足夠的勇氣與之競爭,在她面前,自己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七月的旅程有「目標」,她有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尋找。就像她生命的多數時刻,即使是偽裝,她也極力的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想起電影《偷心》(Closer)中的拉理,即使知道安娜外遇,仍然堅持抓住感情,他就像七月,即使知道伴侶的心不在身邊,也要堅持自己對關係的控制權。這是能力的展現,無論是安娜,或者安娜的情人丹,他們都沒有足夠的能力決定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們不自由,只能受拉理擺佈。

    未曾發現

    你的背上,偷偷長了翅膀

    劉欣蕙:〈今晚,我放你走〉

    § 家明:文胸的隱喻

    電影中以文胸來譬喻真正的自由與虛假的自由,真正的強者與虛假的強者。

    毋寧說,自由是種能力,或者說是一種能力的展現。「選擇」是自由的必要特徵,甚至反過來說,自由就是「做選擇」的能力。

    真正自由的人無比強大,強大到足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起初,七月與安生求生的能力尚未成熟,這時能量的強弱會顯現出一種虛假的強大。當安生說「自由就是不穿文胸」,當她用打破規範展現自由意志,用偷東西滿足需要,彷彿她比七月自由,也比七月更強。

    七月的「不自由」對安生來說是另一種強大,家庭有組織,有規範,但也有溫暖。文胸框架了乳房,但也妝點了乳房。就像安生她四海為家,她沒有足夠的能力給乳房找個棲身之所。某個角度來說,愛情就是一件七月與安生在爭取的文胸。

    安生口中的自由,是她對愛情的嚮往,與懦弱的表現。她說不想穿,是為了氣她不負責任的母親。後來她還是穿了,但和氣她的母親一樣,都是為了別人。為別人而穿(為家明),或為別人而脫(搖滾樂手、攝影師……男人們),文胸對安生是自卑的產物。

    七月穿文胸,那是母親為了她,是愛女兒的表現,那包覆著乳房的是母愛。她有足夠的能力去安放她的乳房,她可以不穿文胸,但她不想,並且她還有選擇文胸的自由,象是家明喜歡的款式。

    文胸對七月來說,是人生眾多選擇的其中一種。

    整部電影中,女人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是主軸,男人只是背景。但這個背景是必要的,家明幾次做了選擇,但他的選擇總是晚了身邊的女人一步,他終究只是一件文胸,有存在的必要,但當女人把它穿在身上,又變得可有可無。

    七月與安生都離開了家明,正如女人離開男人,她們依舊生存;正如不穿文胸,乳房依舊美麗。

    一隻蚊子,輕輕降落

    以牠的觸角

    服貼於

    我的心

    吸吮吧

    鮮血豔紅

    那癢,那腫,那痛

    毒得多麼美麗

    劉欣蕙:〈愛情〉

    § 結語:男人要流淚,女人要獨立

    天生沒有四肢的日本勵志作家乙武洋匡,年初傳出劈腿多女的醜聞。她的妻子在媒體面前對丈夫毫無指責,且表示早就知情。她隱忍丈夫和其他女子發生關係多年,全因為照顧先生的生活實在太累,兩人之間早無愛情,僅存親情與責任。

    《七月與安生》要打破的,就是這種傳統的女性角色,「依附」、「被動」和「溫順」。

    當七月對家明下通牒:「給你一個月時間,回來娶我。」

    家明回來了,七月哭了。

    七月的眼淚,在我看來不是為家明而流。那眼淚是奧運場上奪牌的淚,是為自己流下的淚,「在與安生的競爭中,長期艱苦奮鬥有了代價,我贏了!」。

    也是在完成了這個指標性意義後,七月徹底讓家明離開她,命令他逃婚。

    從此七月實現她人生真正的嚮往,探索世界。她不需要男人,不像安生從青春期開始,永遠身邊一定要有個男人,她的漂泊貌似自由,但不過是從一個男人身邊過渡到另一個男人,她骨子裡傳統、守舊,無法像七月那般自己一個人走。

    在華人心理諮詢界,無論男女諮詢師,經常鼓勵男性表達內心情感。我曾見一位頗為知名的女諮詢師四處鼓吹:「讓男人表達內心的脆弱」、「男人也有權力哭泣」的口號。但對於家中男女定位,仍是男人要買房、男人要做家中經濟支柱那一套。

    國外心理諮詢師談男性接納內心的脆弱,好比著名的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人家是站在兩性平權的角度談。她身處的文化,希拉蕊可以是妻子,更可以是總統候選人,讓曾經為一國之君的丈夫甘願站在她身後輔選。

    家明不是壞人,他是整部片最容易理解的人,他的觀念是社會主流那一套,所以他用存款、房子和婚姻向七月求婚。如果同樣的條件面對安生,安生肯定答應。但七月不會答應,七月要的自由,家明明白不了,也給不了。

    安生為七月寫下小說,有人說這是她給七月的救贖。實則七月根本不需要這份救贖,她活出了真正的自由,最後還留下孩子給安生撫養。安生一輩子都得面對閨蜜和情人的陰影,她的影子被七月牢牢踩住,永遠無法解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