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劉侃三國

    劉備被火燒連營的時候諸葛亮都在成都。

    從曹魏聯手到敗走麥城不過一兩個月時間,而成都距荊州直線距離783.5公里,也就是1500多里路,這還是直線距離,無論從陸路還是水路實際距離都要比這個長的多。

    所以,諸葛亮非是不救,實事鞭長莫及,無能為力。 再說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此次出征,諸葛亮留守成都,戰役地點在夷陵,挨著荊州,距離成都也很遠。

    吳將陸遜為避劉備鋒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劉備和陸遜對峙了一年之久雙方誰也沒咋地,但沒想到劉備剛露出一個破綻,就被陸遜抓住,一通暴擊,劉備敗走永安。

  • 2 # 東閣村夫

    諸葛亮在留守後方,傾巢而出不可能沒人供應糧草,至於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主要因為

    一.劉備驕傲自大

    劉備縱橫天下多年,是當世公認的梟雄,自以為比不上的一向只有曹操一人,對於孫權,劉備從來就沒有放在心上。在出兵東吳的歷史節點,曹操已死,劉備更是自認為天下無敵。劉備進攻東吳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幫關羽報仇,也是因為劉備覺得曹丕不足所慮,所以進攻孫權完全沒有了顧慮,而孫權帳下眾將在劉備眼中也只是土雞瓦狗,完全沒必要帶諸葛亮了。事實上證明,東吳眾將的確不如劉備,可是東吳還有一個陸遜,劉備輕敵的心態導致了失敗。劉備兵敗後曾說過一句話,“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劉備兵敗後,仍然覺得是輸給了上天。

    二.諸葛亮的定位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可以說是經常指揮軍隊,但是劉備生前卻不是這樣。在劉備進攻益州的時候,帶的謀士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後來,劉備和曹操鏖戰漢中,主要的謀士是法正,也不是諸葛亮。也就是說,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就沒跟在劉備身邊打過仗了,唯一的一次也就是帶張飛和趙雲入益州,所以劉備讓諸葛亮帶兵去討伐吳國,怎麼樣都是不可能的。那麼諸葛亮平時在幹嗎呢?我認為是在治政。《三國志》有言,“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陳壽所說,想來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說,諸葛亮在劉備生前的定位主要還是處理內政,難以參與到軍事統率上去,畢竟之前軍事謀略上,劉備最為倚重的還是法正。

    三.傾國之兵不會假手他人

    劉備討伐東吳,可以說是調集了蜀川大半的兵力,那麼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劉備都是要親自出馬了,給任何人他都不放心,也包括諸葛亮。這一點其實是很正常的,當年王翦討伐楚國,秦王也是心生疑慮,王翦特意向秦王索要田畝宅院,這才使得秦王稍微放心一點。對於君主來說,把全國的兵力給別人指揮無疑是擔了很大的風險的,劉備不會這麼幹。

    綜上來說,劉備禦駕親征是十分符合常理的,只是劉備輕敵,導致敗的如此迅速。

  • 3 # 峰峰說史

    劉備被火燒連營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起因是劉備要給關羽報仇,舉兵攻打東吳!這場戰爭諸葛亮並沒有跟隨劉備前去,因為諸葛亮得留守大本營!所以諸葛亮當時還在成都!

    這場戰爭是劉備與東吳名將陸遜之間的較量!起初吳將陸遜為避劉備鋒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

  • 4 # 回望歷史的青年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它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是影響三國曆史走向的經典戰役。

    這場戰役的結局相當慘烈,不僅蜀軍東征部隊大部被殲、業已稱帝的劉備也因戰敗含恨而死,軍事物資損失殆盡,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為劉備勾勒的匡扶漢室的藍圖也化為泡影。

    有人說,這場戰爭之所以失敗,是與張飛的死有關,也有人說這場戰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劉備沒有帶著諸葛亮,眾說紛紜,如果夷陵之戰,如果有諸葛亮,劉備也會敗嗎?

    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

    至於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通俗的觀點是認為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之謀並不贊同甚至反對,因此劉備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沒有召諸葛亮同行。這是三國演義中給我們傳達的觀點,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此時孫權剛剛吞併荊州、斬殺蜀漢名將關羽,使得蜀漢元氣大傷,如果劉備對此毫不迴應,不僅無法給部下一個交代、也會留天下人一個笑柄。另一方面,荊州不僅是劉備的起家之地、謀臣將領的來源之處,更是隆中對中的戰略基地,這樣一個肘腋心腹之地被孫權奪取,蜀漢集團怎麼可能不想方設法拿回?從關羽被殺到劉備出兵,前後歷時三年,期間還經歷了劉備稱帝,長時間的戰爭準備,身為丞相的諸葛亮與劉備一起準備的。

    其次,便是諸葛亮在蜀漢陣營中的定位。

    諸葛亮本身不是軍事天才,而是內政天才。並且,對於諸葛亮的任用,劉備一直是當做蕭何來用並不是當韓信來用。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地盤與人馬,開啟了擴張征伐之路,直到夷陵之戰戰敗,他都是大規模親自率軍作戰的。

    一是奪取西川。二是奪取漢中之戰。

    那麼諸葛亮在哪?在大本營。

    進攻西川、諸葛亮在荊州鎮守;進攻漢中和抵禦呂蒙、諸葛亮則坐鎮成都。可這是否說明,諸葛亮在劉備軍中並無太大作用?

    恰恰相反,諸葛亮在劉備建國期間居功最著。就如同劉邦在平定項羽之後,論功行賞時定蕭何為功臣第一,原因是“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起到的就是蕭何這樣的作用。

    在劉備率軍平定荊州時,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在劉備攻克蜀川之後,“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一直是坐鎮後方,排程後勤。

    在秩序混亂生產荒廢的三國時代,後勤力量往往成為兩軍決勝的主要因素。如果後方不穩、後勤不繼,前線軍心根本無法維持,曹操正是採用軍屯制、使得後方軍資充沛,部隊家室安穩,形成穩固的作戰集團,才能成功逐鹿中原。所以諸葛亮在劉備軍中,確實是功臣第一、並無爭議。

    如果諸葛亮指揮夷陵之戰,結果會如何?

    諸葛亮深知東吳的兵力不足,所以諸葛亮應該會將大軍分成兩路,一路水軍;一路陸軍,這樣能夠讓東吳的大軍瞻前顧後,忙於應付。而且就算是諸葛亮和劉備採用一樣的戰術,諸葛亮也是不會讓陸遜有偷襲的可能的,因為諸葛亮知道當年的曹操是怎麼輸在周瑜的手上的,他知道將部隊放在哪兒紮營會更好,而且諸葛亮怕輸,他知道他輸了回去就是死,他比劉備怕輸怕一萬倍。所以他帶領部隊定是小心小心再小心的用兵。

    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軍嚴明,很少走險棋,如果諸葛亮置身於夷陵之戰的劉備軍中,軍隊大概會更嚴整、防務會更牢固,讓陸遜找不出破綻。但吳軍本土作戰、人數上與蜀軍不相上下,曠日持久的消耗,最先撐不住的一定是國力更弱的蜀軍。

    況且諸葛亮五次北伐,其中兩次都是糧盡而退,可見打極限戰爭不是他所樂見的。如果孔明在劉備身邊,一定會在糧草耗盡的前一個夜晚,勸劉備設下伏兵後全軍退還,當然這樣,劉備的損失會小得多。

  • 5 # 水凝結成花

    泱泱中華五千年

    征戰綿延伴相隨

    烽煙剛熄狼煙起

    戰馬嘶鳴刀槍寒

    英魂遍地是青壯

    歷史天空血染紅

    王侯將相頻交替

    廟堂之上多嗜血

    成敗是非後世評

    成王敗寇是王道

    萬千英魂無人念

    濁酒一杯祭英魂

    今日和平真不易

    我輩都需倍珍惜

  • 6 # 曹宗國隨筆

    劉備被火燒連營諸葛亮在蜀漢之都成都。當時劉備稱帝后親自率軍攻吳的情況是這樣的: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吳國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 作戰。

    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

    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逃入永安城中, 戰爭結果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復沒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次年四月,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 7 # 真正鱷魚不哭

    諸葛亮當然在成都。

    諸葛亮早年在軍事上不算拿手。

    《三國演義》說孔明初出茅廬就火燒博望坡,一舉懾服關張,其實這純屬張冠李戴: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先主傳》)

    陳壽說得明明白白,博望坡是劉備自己指揮的。

    當曹軍大兵壓境,劉備遭遇當陽慘敗,諸葛亮也在軍中,並沒能拿出什麼應變措施,只能一起逃命——以至於《三國演義》怕影響孔明光輝形象,無中生有硬將他打發出去求援。

    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擔任外交特使兼聯絡參謀,草船借箭、借東風、華容道設伏都是子虛烏有;具體作戰主攻是周瑜掌控,輔攻是劉備自己指揮。

    赤壁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這就是諸葛軍師的由來。只是此軍師並非總參謀長,不掌握軍令權,負責的工作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辦後勤的。

    劉備奪取益州後,提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實際換湯不換藥,孔明負責的還是老本行,“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在此期間,參贊軍機出謀劃策的“謀主”,先是“鳳雛”龐統,龐統戰死後又換成“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的法正,都沒有諸葛亮什麼事。

    終劉備一世,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並非一般人想象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反而更像“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的蕭何。

    劉備稱帝后,任命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但他實際還是後勤大總管。所以當劉備東征伐吳時,他照例留守。

  • 8 # 曉東筆談

    夷陵之戰中,當劉備被陸遜火攻打得大敗時,諸葛亮正遠在千里之外的成都,沒有隨劉備同行;而且當諸葛亮在聽說劉備竟然採取“聯營六百里”的紮營方式時,就已經預感到了劉備的失利,然而也是鞭長莫及、有心無力。

    一、劉備出征東吳的人員安排

    讓我們來看看這場戰爭中,劉備是怎麼安排人員的,以及為什麼不讓諸葛亮隨行。

    隨劉備出征的人員:

    1、武將:張南、馮習、傅肜、吳班、陳式、杜路、趙融、劉寧、輔匡;還有中途從東吳逃回的將領廖化,主要是這十人,都是二流甚至三流的武將,戰鬥力一般。

    而趙雲因為反對東征被劉備棄用、魏延則留守漢中無法同行。

    由此可見,此時蜀國已經武將凋零、後繼乏人。

    2、謀士:主要有劉巴、馬良、黃權、程畿、王甫、宗瑋等人。劉備最為倚重的法正已經去世;

    諸葛亮沒有同行的原因:一是因為反對劉備東征,為劉備不喜、二是需要他留守成都管理後方,因而也未能同行。

    二、當時其他謀士看不出劉備“聯營六百里”的錯誤嗎?

    顯然不是的,要知道,馬良、黃權等人謀略雖不如法正、諸葛亮,但也是蜀國出類拔萃的人才,特別是劉巴,智謀與諸葛亮齊名,都曾在戰爭期間向劉備進行勸諫。

    這場戰爭的失利關鍵在劉備戰爭策略的失誤與個人的頑固偏執。

    此時的劉備,一則遠道襲擊東吳,作戰的原則是“速戰速決”、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對方,而“聯營”是兵力集中的有效方式;

    二則劉備當時已經聽不進下屬的意見建議了,要知道,就連曾經很重器重的趙雲,就是因為在戰前向劉備勸諫反對東征,此後被劉備棄用,對諸葛亮的意見,劉備也是充耳不聞,、。

    而劉備最為信任的謀士法正已經去世,以至於諸葛亮發出感慨: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可以說,劉備的一意孤行,親手造成了夷陵之戰的失敗,自己也因此重病,在白帝城急促託孤與諸葛亮,自己不久身亡,把蜀國的重擔壓到了劉禪身上。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的失利,天下的情勢也未料可知。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9 # 韶華傾夢

    劉備,蜀漢的建立者和開拓者。劉備從涿郡起兵,一直到打下益州,於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可謂是戎馬一生。可是,這麼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卻被陸遜給擊敗了,其所率領的幾十萬大軍也被殺散。可以說,夷陵之戰是蜀漢政權逐步走向衰落的轉折點之一。(只講演義,不與正史相關)

    火燒連營七百里之時,諸葛亮尚在成都“監國”,且兩地相拒甚遠

    且說在劉備入川作戰後,因戰事不順,便調遣諸葛亮入川隨軍作戰。其後,關羽便和關平等人被留下鎮守荊州。

    在東吳和曹魏打響合肥之戰時,關羽抓住戰機,率兵打響了襄樊之戰。但是關羽沒有料想到,東吳背叛了聯盟,與曹魏聯盟,給關羽來了個前後夾擊。以一敵二,關羽難以施展,被迫敗走麥城。但最後,關羽等人還是被東吳所擒獲和斬殺。

    關羽去世的訊息傳會益州,劉備集團大為震驚。最後,劉備決定率兵復仇。而劉備之所以在蜀漢政權初建便伐吳,主要原因有二:

    劉關張三人是自微末中崛起的,三人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走過來,不僅是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更似親兄弟。出於這種情懷,劉備心中肯定有著報仇的念想。更主要的是,三人當初在桃園所立下的誓言,可謂是被世人所知。如果劉備不按照誓言去復仇,其幾十年來所建立的人設必定會崩塌。蜀吳兩國是有著聯盟關係存在的,所謂政客,臉皮必須要厚。以劉備的角度看來,蜀漢佔據荊州南部四郡本身就是合法情理之事。況且,劉備還許諾了只要打下益州就歸還。劉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可是,益州還未完全打下和征服,東吳就背叛了聯盟,與曹魏合作了。在劉備看來,這是孫權對他的不尊重,以及不守信。因此,為了臉面,劉備必須伐吳。

    在劉備率領精兵七十餘萬伐吳的時候,便命令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為前線做好後勤工作。換句話來說,在劉備於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時,諸葛亮還在處理政事,排程物資呢。

    而後來諸葛亮知道劉備要遭殃時,還是馬良攜帶著軍事防禦圖本給諸葛亮看,諸葛亮才從中看到劉備佈置的有問題。但是,諸葛亮也沒有料想到劉備會失敗的如此之快。

    劉備率軍深入吳境,曹丕三路齊兵襲東吳,諸葛亮巧布八卦圖

    劉備的七十餘萬精兵伐吳之時,可謂是氣勢如虹,一直打到猇亭。當然,劉備能夠一路高歌猛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陸遜的驕兵之計,以退為進。

    陸遜的計策是陽謀,但是心中充滿怒火和煩躁的劉備,卻只能入套,並繼續前進。因此,到了猇亭之後,劉備盡起蜀漢的水軍,順流而下,沿江屯紮水寨,深入吳境。

    很不巧的是,劉備所紮營的地方,處於山林地帶,再加上氣候的多變,以及幾個月以來蜀漢兵卒士氣的低落。只要陸遜點起一把火,完全可以燎原。

    因為三國鼎立的侷限性,在得知東吳的陸遜有可能打敗劉備,並進一步擴張後。急不可耐的曹丕開始背叛魏吳聯盟,兵分三路去偷襲東吳後路:曹仁出濡須;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

    至於諸葛亮,在得到馬良拿回來的圖本後,便知道劉備的失敗是難以挽回的。所以,諸葛亮所要做的就是減少蜀漢的損失,保留一些火種。還好,諸葛亮在入川之時,驅兵到魚腹浦,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四面八方皆有門戶,是為八卦圖。

    總而言之,劉備的伐吳之戰,諸葛亮是不太支援的。因為在他看來,蜀吳必定會有一戰,但是卻不是這個時候。但沒辦法,劉備是蜀漢的皇帝,諸葛亮必須聽命於劉備。所以,諸葛亮只能遵守劉備的命令,留下來和太子守兩川。

  • 10 # 瘋雲史

    烽煙青史,英雄流名。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以火攻聞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既是東吳陸遜的成名之作,又是蜀漢劉備的敗亡之恥。劉備在蜀漢新立之際發兵十萬親征東吳,誓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來勢洶洶,卻落得個火燒連營,全軍覆沒,敗走白帝城,最終抑鬱病故的結局,自此一戰,蜀漢元氣大傷,幾乎處於崩潰邊緣。

    我們知道,劉備以白身起家,歷經數年征戰積累,才終於拿下荊益二州,佔據漢中入川稱王。初步形成諸葛亮當年隆中對制訂的戰略雛形,如果按這個趨勢,鞏固現有領土,穩定地方休養生息,待兵精糧足人才充盈,即可按戰略規劃東結孫權,西討曹魏,逐步實現劉備的最終藍圖,光復漢室一統中原。

    但是,駐守荊州的關羽,卻不顧劉備嚴防死守荊州的囑託,擅自帶兵攻打樊城的曹仁,東吳孫權借荊州空虛之機,和曹操結盟,突襲荊州前後夾擊。最終關羽被殺,荊州失守,上庸也隨孟達降魏落入曹魏之手,艱難建立的蜀漢疆土丟失過半。在稱帝三個月後,劉備就急不可奈領兵十萬親征伐吳,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最終導致夷陵慘敗,使本就兵力匱乏人才青黃不接的蜀漢雪上加霜。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一直以上兵伐謀為道的丞相諸葛亮為何沒有出現在伐吳隊伍中呢?

    基於兄長諸葛謹的東吳身份,諸葛亮主動避嫌

    首先,東吳的重要謀士諸葛謹是諸葛亮的兄長,兄弟倆在不同的陣營輔佐各自的主公,代表不同方向的利益,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正是兄弟倆雙方努力促成的結果,如今兩方開戰,無論戰況勝負,參與其中的諸葛亮都難逃說不清的嫌疑。因此,諸葛亮既沒有親口勸阻劉備倉促伐吳,也沒有主動要求隨軍出征,避免以後給人留下口實。但是他私下向趙雲陳述了蜀漢新立面對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分析了當時形勢下伐吳的利害。諸葛亮深知趙雲一直深受劉備信任,長坂坡後更是將其視為心腹愛將,於是讓趙雲出面勸阻劉備,但一意孤行的劉備仍然對伐吳堅持不棄。並惱怒地將趙雲留置江州。

    後方朝政需要靠諸葛亮來主理

    劉備作為蜀漢皇帝御駕親征,朝政只能由太子兼國。但十四歲的劉禪難當重任。此時蜀漢內部派系林立;邊遠部落亦未完全臣服;原益州部分官員仍在觀望立場未穩,隨時可能出現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少年劉禪的坐朝聊勝於無。必須留一位不管是在治政還是平亂上都能應付自如的輔臣協助劉禪。而在人才凋零的蜀漢,擔此重任的也只能是丞相諸葛亮,況且新立的太子劉禪也正需要諸葛亮教習治政韜略,因此劉備為了後方穩定,將諸葛亮留在成都督糧徵兵,協助太子主理朝政,沒有帶其出征。

    諸葛亮重於戰略及治政,軍事實非所長

    隆中對時復興漢室的戰略佈局彰顯了諸葛亮的安邦治國之才,但臨戰佈陣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並未顯出高明之處。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火燒博望是由劉備指揮,當陽敗逃時諸葛亮也沒去江陵借兵,而是跑在劉備的前面。徐庶離開後,劉備指定的軍師是龐統,龐統死後,益州的法正嶄露頭角。收益州,佔漢中,入成都都是在法正主導下得以完成。法正到來後,劉備軍事上主要依賴於法正,諸葛亮的職能開始向戰略制訂,籌糧治軍等內政管理方面轉移。《三國志》的陳壽這樣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就是說諸葛亮是象蕭何那樣的治政人才,而不是臨戰謀略的帥才,這也是之後北伐時魏延不服諸葛亮用兵的原因。

    劉備面對蜀漢新立,內政未穩,外敵當前,人才斷檔的嚴峻形勢下,不參考諸葛亮建議對內整治朝政恢復生產,堅持伐吳,使本就孱弱不堪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也為多年後劉禪政權的滅亡埋下伏筆。劉備的去世,軍中骨幹的斷層,十萬蜀兵子弟魂歸它鄉,都讓整個蜀漢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如果不是其後諸葛亮重新與東吳修好,用五年時間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生產及人口,蜀國可能早被吳魏任一方伐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央行降準對生活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