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神虎

    的確如此。

    宋遼聯盟,承諾兩國盟好,宋還賠錢賠貨,兩國稱兄弟。

    結果兩國真的近百年沒有戰爭爆發。而賠錢賠貨,也促進了商業交流,民族融合。

    但是呢,兩國同時不思進取,不修武事。所以共同衰落。

    而東北的女真族,在頭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反抗遼國的腐朽統治。並且依靠東北原始森林的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打敗遼國大軍。

    而宋國看見連女真族都能打敗遼國,所以有了趁火打劫的心思。聯合女真族共同對抗遼國,要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

    注意,這就是宋撕毀盟約了。

    而遼國見宋國毀約大怒,集齊所有優勢兵力與宋國決戰。宋大敗。

    而女真族看見宋如此軟弱,也是十分看不起。

    就這樣女真滅了遼國。又繼續南下滅宋。

  • 2 # 榮富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二、恬不知恥,遼國趁火打劫

    北宋看似內憂外患,遼國的皇帝好過嗎?實則不然,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后皇位一直不穩,這是因為法天太后其生母蕭耨斤在興宗初期,一直把持著政權。蕭耨斤不僅廢除了當時的太后蕭菩薩哥,還企圖廢掉耶律宗真,好在耶律宗真早有防範,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一個政權不會一直強盛下去,都有高峰和低谷,遼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國內矛盾激化,史料記載“太后臨朝凡四年,興宗方幽而廢之,契丹已困矣。”考慮到轉移國內矛盾,遼興宗放眼望去,最有油水可撈的就是軟柿子宋朝,宋夏戰爭正在繼續,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候。

    於是乎“契丹遣蕭英、劉六符來致書求割地。”遼國的主要目的是想討回原本柴榮打下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其次還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你們和西夏開戰怎麼不通知我,比如宋遼邊境你們怎麼一直增兵,當然了這只是遼國一廂情願。你趁火打劫本身就很不地道,還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說關南十縣是你的就是你的嗎?那幽雲十六州原本可是中原政權的地盤,你怎麼不歸還給宋朝?面對遼國的不合理要求,北宋派出了最強使者富弼,前去解決爭端。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三、殫精竭慮,使者你來我往

    這舉國的重大事項,全部集中在富弼一人的身上,可謂千斤重擔。遼國威脅舉兵開戰是假,想借此找點便宜是真,宋朝的結論則是寸土不讓,但可以通婚或者加錢。面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富弼以強硬態度迴應。

    遼國皇帝是這麼說:“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

    意思是你們宋朝先違背約定,在邊境增兵修城,這是為什麼?大臣們都勸我舉兵南下,我覺得不如派使者和談,如果談不攏,再派兵不遲。這麼恬不知恥的言論竟說得出口,你遼國同樣在邊境增兵,我們大宋怎麼就不能增兵?是你們先違背的澶淵之盟,派使者前來下國書,提出種種無理要求。

    看富弼如何作答:“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

    你們契丹忘記了宋真宗的恩德了嗎?當初澶淵之戰,可是我們饒了你們一命,如果我們皇帝聽從了將領要求,聚而殲之,你們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當然了軟硬兼施也是必要的,富弼緩和了下態度。如果您和宋朝和好,那些歲幣都是給您的,臣子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們契丹動兵,臣子的得利最大,而您得到的是全是禍患,所以勸您出兵的人,都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國家。

    其實到這裡,不論結果如何,北宋已經看到了契丹的無恥嘴臉,本身澶淵之役,是宋朝人佔盡先機。蕭太后孤軍深入損失過半,主帥蕭撻凜戰死,而宋朝是主場作戰,且真宗親征,還有大將李繼隆坐鎮,是絕對有把握一舉全殲遼軍。

    現在,您遼國竟然還好意思說不滿意?

    四、委曲求全,北宋同意和議

    但看到富弼的強硬態度,遼華人也多少有些心虛,最後遼華人降低了條件,同意用錢來解決,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宋朝每年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給遼國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了結了此事。

    重熙增幣事件,化解了當時宋遼的緊張關係,也迫使遼國對李元昊施壓,李元昊當然接受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所以宋夏兩國也達成和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國際局勢也相對穩定。

    遼興宗得了便宜賣乖,是重熙增幣事件的最大獲利者,這些錢也足夠他揮霍和享樂了。打人一拳就要防備別人一腳,到了宋徽宗掌權,東北女真族崛起,遼國式微,雖然北宋吏治已經腐敗透頂,但不妨礙對遼國下一記黑腳,這也起因於遼國不厚道的重熙增幣事件——既然兄弟不仁,就別怪哥哥不義,趁你病,要你命就是宋朝人的不二選擇。

    後人說起遼國滅亡,常怪“北宋敗盟”。甚至當北宋做出“聯金滅遼”決定時,遼國使臣還對北宋君臣們發出悲憤吶喊:“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爾能欺國,不能欺天。”可如果追根溯源,這“欺國”之事,遼國恰是始作俑者。為了區區二十萬歲幣,遼國,早在距離亡國近八十年前,就早早發下了“敗盟”的大坑。

    當然,這並不是說北宋“聯金滅遼”是正確的。恰恰相反,北宋也重複了遼國同樣的錯誤,也跟“好弟弟”前後腳,吞下了山河淪陷的苦果。

    只能說,缺乏胸襟和長遠眼光的外交政策,為蠅頭小利做出的破壞大局的抉擇,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宋遼這對“好兄弟”,放在任何時代,各行各業,相信,都是個現身說法的教訓。

  • 3 # 行話歷史

    首先說一下我個人的答案——不是!

    在這之前我們先大概介紹一下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相對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屈辱的條約。遼國都打到宋地澶州城下了,好在宋軍這一戰鬥打的非常不錯,還殺了遼國大將。因此雙方都有意議和,達成了這個條約。

    但是這個條約是不怎麼平等的,宋朝積弱已久(雖然遼國後來也不好多少),約定每年給遼國銀子10萬兩,絹20萬匹。在這條約的百年後,兩國都一直相安無事,甚至宋真宗死的時候,遼國還進行了舉國哀悼。

    但是中間仍然有一些小插曲,也就是所謂的慶曆增幣事件。宋仁宗在位時候,遼國迫使北宋增加對遼國的進貢數額。最終沒有辦法,銀子和絹都增加了一倍的量。

    按照我們現在的合約,合同的說法,這是一個很明顯毀約或者說不遵守約定的做法。因此我認為這是澶淵之盟開始被撕毀的標誌之一。

    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意見是宋後來聯合金把遼國給滅了,徹底撕毀了澶淵之盟。但畢竟這是在之後。

    宋被遼國壓制很久,面對可以滅遼國的環境,不可能放棄的,即使有人提出不同意,那和叛國罪幾乎沒區別。

  • 4 # 圖文繪歷史

    歷史很有趣,特別是古代中國有個共同現象,只要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和漢族一混居,不出百年就腐朽了,蒙古是這樣,女真是這樣,滿清是這樣,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也是這樣,契丹人在北方,還遵從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而一旦遷入中原,和北宋訂立了澶淵之盟,迎來了百年和平,雙方貿易高度繁榮,北宋跟遼稱兄道弟,每年還送大量歲幣,遼國飽暖思淫慾,腐朽了。

    宋真宗趙恆,他在位期間簽訂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帶來的百年和平,使得期契丹人有錢又有閒,統治者們終年沉浸在遊獵、打球、佛事上,不再關心政事,不再勤修武備,徹底墮落了,特別是養了一大批寄生蟲,《遼史·道宗紀六》記載遼國的的佛事“一歲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髮三千”,祝髮指削髮,意思是一天就有3000人削髮為僧。

    澶淵之盟規定,雙方以白溝河為界,經市貿易,圖為澶淵之盟簽訂後的勢力範圍。

    契丹內部的腐敗和矛盾尖銳,被統治的各部族開起反抗,公元1114年,女真族阿骨打擒遼障鷹官攻寧江州,正式起兵反遼,同年鹹州、賓州、祥州少數民族叛遼投降了女真,看到女真人勢頭這麼高,北宋的某些人開始活絡了,這時的皇帝是宋徽宗,開始想著借女真攻遼之際,合作一把,從而收復被遼佔領夢寐企求的攻雲十六州。

    宋徽宗本想著借金國滅遼,自己打秋風收回燕雲十六州,結果仗打輸了,還做了亡國君。

    在蔡京等奸臣攛掇下,宋人派使走海路,與金國女真人密談,過程很順利,1123年4月,金國許諾只要宋人出兵,金人以燕雲十六州歸於宋,這就是宋金“海上之盟”,此條約一達成,就徹底撕毀了宋遼的澶淵之盟,當金人攻遼時,宋徽宗派童貫為主帥,蔡攸為副帥,率軍15萬圍攻遼燕京,結果宋軍大敗,金人看穿了虛弱的宋朝,在1125年滅了遼國,僅休整幾個月就兵分兩路侵宋。

  • 5 # 太急院士

    何為《檀淵之盟》?

    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嚇壞了,準備南逃,宰相寇準力勸阻止皇帝逃跑,並讓皇帝前往澶州督戰,宋軍頑強堅守,並射殺遼大將蕭撻覽,遼國看到佔不到便宜,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如虎,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曲款,又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1005年1月與遼訂立合約。合約內容: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也叫澶淵郡,所以就叫澶淵之盟,這份盟約換來了兩國百年和平。

    到宋徽宗之時,宋庭急於收回燕雲十六州,此時身在遼東的女真金人開始崛起,便提出並實施了聯金抗遼。按照事實來說,是的宋背棄了盟約。我確認為宋的戰略完全正確,志向高遠值得肯定,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在需要的時候合約隨時可以丟棄。宋的失敗在於他在情報方面的空白,他們太低估金人、遼人,太高估了自己。

    金人是漁獵民族,他們靠什麼生存,靠和猛獸廝殺來活命,水滸傳裡漢人出了個武松被傳頌了千年,而對於金人來說基本上個個都是武松。

    說說遼人,耶律阿保機是一個狼王,他率領著狼群,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大遼國,到天祚帝之時雖然腐朽了,但是狼性依然未泯。

    大宋又怎麼樣呢?大宋徽宗皇帝趙喆是一個著名的藝術家、收藏家,這位趙藝術家後來很榮幸地被金人冊封為“昏德公”。對於他來說寫出一首好詩詞、畫出一副好畫、寫出一手好字、從地方搜刮一些花崗石比攻略一座敵人的城池還令他高興。來看下他大臣的配置陣容,有著名的六賊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這些可都是重臣,都是貪得無厭致國家利益於不顧之輩。還有著名的高俅,他的兒子高沐恩無法無天,高沐恩不敢找官宦人家麻煩,但是老百姓就無所謂了,大街上看到漂亮的小婦人直接搶回家,到早上把虐待之死的小婦人裝入麻袋,偷偷扔到河裡,昏德公是知道的,他的反應是:“哈哈哈哈,高俅朕知道你的把柄了,敢不聽話有你好看。”童貫呢,愛財如命,但是在徽宗時期是最能打的,雖然是一個太監,打西夏、滅方臘武功赫赫,大宋一個太監成了名將,墮落成什麼樣子了呢?武備鬆弛,打個比方軍官手下1000個人,常在部隊值守的只有300人,剩下的人去了哪裡?找工作打工去了,軍餉被上官貪墨了,沒法生存,只有去幹活了。而昏聵的皇帝在深宮迷醉於他的藝術世界裡,對現實情況一無所知,他還在做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春秋大夢,成為大宋的漢武大帝,好流芳千古呢,他不知道人家漢武帝的樂趣是徒手和老虎打架。

    金華人那個時候是真的崇拜大宋,在汴梁的金華人就像現在的非洲人在紐約。

    兩國約定金人從遼東開始進攻遼國,大宋從河北攻打燕雲十六州,這個節骨眼上方臘反了,童貫率重兵先去平方臘,等方臘平息後,童貫趕去攻遼的時候,人家金人該攻下的都攻下了,剩下的殘餘勢力等著宋去收拾。金人的戰績有多恐怖,2500人打敗了遼國10萬人,再後來2萬人打敗了70萬遼軍。大宋軍隊平息了方臘急匆匆從江南趕到了燕雲之地,又會和了從各地徵調的軍隊,湊齊了30萬,開始攻城,遼人衝出8000騎,打得宋軍抱頭鼠竄,童貫整頓軍隊後餘25萬人馬,繼續攻城,遼人出動5000騎,宋軍又是一觸即潰。實在沒有了辦法,請求金人協助攻城,金人一鼓而下。童貫派人快馬加鞭趕回去找蔡京、王黼、梁師成、朱勔等高官湊齊100萬貫錢,從金人手裡買下了燕雲十六州。

    金人看出了整個宋國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才有了後來的攻宋。

    宋是硬實力不夠,對於已經爛到根子裡的社會問題掩耳盜鈴,再正確的戰略也是空中樓閣水中之月。漢人之羞恥也!

  • 6 # 史海尋蹤

    各種盟約、條約在簽約雙方實力不對等的前提下,都談不上公平。交戰雙方,強的一方一時之間難以吃掉弱方,而弱方面對強大的敵人,也滿是無奈、恐懼和厭倦,在此種情況下,弱勢的一方作出一些妥協,大家簽訂個協議吧,不要再打了。這種盟約,在雙方實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還有點用,一方實力碾壓時,就是一張廢紙。

    澶淵之盟就是這麼個情況。遼朝蕭太后出兵深入宋境,想吃掉北宋,但孤軍深入,領軍大將蕭撻凜又陣亡,心中沒底。北宋真宗在寇準的力勸下,親赴前線澶州鼓舞士氣。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對方,於是“談和吧”!遼宋各有顧忌,談判很順利,討價還價後,北宋歲貢三十萬絹銀了事。

    如果追根究底,還真不是北宋違約在先。宋仁宗時,遼朝看到北宋與西夏交戰,便趁機“打秋風”,勒索北宋,提高歲貢的價碼。宋神宗時,遼朝藉口宋在山西邊境增加防禦堡壘,要求北宋割地。在遼朝佔優的情況下,北宋對這些無理要求一一滿足。想反抗?實力不允許啊!

    《澶淵之盟》確實維持了遼宋兩國百年的太平。這麼長久的和平時期,也造成了雙方的武備廢馳。宋神宗時,王安石、富弼曾道:“忘戰去兵,導致禁軍中河北軍、京師軍皆廢,只有陝西軍可用”,後果很嚴重。遼朝那邊更慘,被北方崛起的金給滅了。

    要說北宋對《澶淵之盟》的態度很真誠,從來沒有違約行為,那也是胡扯。兩宋時,除了太祖、太宗還硬氣些,敢於主動挑釁,之後的對外政策一直有很猥瑣的心理。

    有這麼不堪嗎?到了“猥瑣”的境界。的確如此,北宋對於曾屬中原政權的幽雲十六州始終沒死心。又不敢自身和強敵遼國正面對抗,總想借助別人的力量粘點葷腥。一直等到遼國被金打的只剩半口氣時,派使者經蓬萊走海路,和金國簽了《海上之盟》,一起對付遼朝。結果是打錯了算盤,遼滅後,十六州花了大價錢買回了幾州,隨之被更強大、更兇殘的金國直接攻破汴京滅朝。

    這事後來在滅金時,又聯合蒙古重演了一次,然後南宋也沒了…

    因此,紙上盟約靠不住,哪個先違約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實力、實力、實力…敢打、敢打、敢打…

  • 7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澶淵之盟,所謂的澶淵是個地名,北宋時候叫澶州,亦稱澶淵郡,也就是今日的河南濮陽。

    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的秋天,遼國的蕭太后與遼聖宗一起,統帥遼兵,進犯宋境,兵鋒所指,差200裡就要到當時的宋朝都城開封了。

    當時很多的大臣和宋真宗本人都傾向於避敵鋒芒,撤離都城開封,可是當時的宰相寇準,堅定的力阻皇帝撤退,相反,他分析了當前形勢之後,建議真宗皇帝不但不能後退,反而要御駕親征,到一線戰場去督戰,而且寇準的話真就起了作用,建議得到宋真宗的採納。

    大宋朝皇帝真就引領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駕澶淵郡,與遼軍對陣。

    皇帝親征所起到的鼓舞性是巨大的,宋真宗在澶淵城頭一站,開啟了宋朝百年國運!百姓、軍兵歡呼雀躍,人人爭先,“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馬上城外軍中傳來喜報,軍中小將用八牛弩射殺遼大將蕭撻覽,遼軍氣喪,澶淵城內外一時喜地歡天。

    遼國軍隊擅長大規模長途奔襲,騎兵優勢明顯,但是如果對方憑堅城、險隘固守,對於遼軍來說,就不好辦了。

    就這樣,雙方相持不下,最後,遼國主動提出講和,宋真宗也表示同意。

    雙方達成協議,宋真宗比遼聖宗大幾歲,二人互為兄弟之稱,宋真宗稱呼蕭太后為叔母,又約定了界限,宋朝每年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送給遼國,又規定了開榷場,也就是宋遼兩國搞互市貿易的所在。

    這個澶淵之盟雖然後來被很多人攻擊,但是客觀上它使宋朝與遼國之間120年無戰事,甚至在當時就有人粗略的計算出,宋朝僅僅透過在宋遼邊境地區設立的榷場,互市貿易就得到數倍於歲幣銀的價值。

    那麼,“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要說違約,反而是遼國明確的違約在先;

    宋遼兩國於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簽訂的澶淵之盟,而在仁宗朝的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澶淵之盟過去的33年,宋朝遇到些難題,也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國內遇到地震、水災,流離失所的民眾需要撫卹管理,廣西一帶不斷髮生叛亂,最直接的一個肘腋之患也出現了,李元昊在西北地區竟然稱帝,建立國號為大夏。

    當時的仁宗皇帝急的是茶飯不思,可是,李元昊都認為自己是皇帝了,當然就要立威風,開疆拓土,首選就是對宋朝開戰。

    就在宋朝與李元昊戰的難解難分的時候,澶淵之盟的盟友,遼國皇帝說話了,對本已經被宋將收回了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提出討回要求,實際上,從這一刻起,遼國已經就背棄了澶淵之盟。

    宋朝為此派出了有名的談判大臣富弼,遼國談判代表傳達遼國皇帝的原話:“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

    大致意思就是說,你們宋朝違約,在邊境備戰,動員軍兵,這是為什麼?我的大臣們都勸我因此舉兵南下,我覺得不如派使者和談,如果談不了,再動兵不晚。

    富弼乾脆了當的回擊說,你們是不是忘了澶淵郡盟約是怎麼簽訂的?當時很多宋將都要一鼓作氣蕩平你們,是我們真宗皇帝宅心仁厚,你告訴你們皇帝,如果興兵,他得不到每年的歲幣,遼國眾將會得利,如果和平,遼國將領們得不到戰爭掠奪物品,但是,遼國皇帝可以穩定無風險的每年享用歲幣銀。

    談來談去,宋朝談判代表秉持一個原則,土地不能讓出,和親可以,加錢可以談,最後,以宋朝每年增加歲幣銀10萬兩,絹增加十萬匹,結束談判。

    這件事,史上也稱為“重熙增幣”。

    綜上所述,宋遼澶淵之盟,北宋沒有違約,是遼國違約在先。

  • 8 # 歷史遨遊

    既然提到宋遼的澶淵之盟,那麼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這個條約是在什麼情況下籤訂,簽訂雙方獲得了什麼。

    澶淵之盟的簽訂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大勝。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

    主和的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對於澶淵之盟,宋朝有許多大臣不服氣,其中大臣王欽若曾就澶淵之盟問宋真宗:“城下之盟, 《春秋》恥之。擅淵之舉, 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 其何恥如之”,王欽若認為澶淵之盟是奇恥大辱,城下之盟的恥辱。

    那麼認為是恥辱,為什麼還要要籤呢?為什麼不繼續與遼國打呢?只能說明當時宋朝也沒有實力再戰。

    “澶淵之盟”可以說是宋朝“守內虛外”政策的必產物,宋朝的妥協也使遼國得到很多好處。

    “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出現了平穩的局面。

    重熙增幣事件

    慶曆增幣,遼華人稱為“重熙增幣”,遼興宗重熙年間(宋仁宗慶曆年間),遼國借北宋內外交困,迫使北宋增加對遼歲幣和絹帛。

    此時,宋朝因不承認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與西夏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最後戰爭以宋失敗而告終。

    慶曆二年正月,遼朝本打算南下侵伐北宋,在徵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皇弟耶律宗元和大將蕭惠在宋遼邊境製造侵宋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

    經過交涉,宋朝每年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給遼國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了結了此事。

    重熙增幣事件,化解了當時宋遼的緊張關係,也迫使遼國對李元昊施壓,李元昊當然接受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所以宋夏兩國也達成和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國際局勢也相對穩定。

    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宋金海上之盟

    宋徽欽二宗時期,女真崛起,女真金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整個大遼,遼朝就此倒下了,在它行將就木的那一刻,它想到了曾經的盟友宋,並拋去橄欖枝準備歸順。

    然而金連勝遼軍的訊息傳至北宋,宋朝君臣想乘機滅遼,收回幽雲十六州。

    宋徽宗數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國,終於在宣和二年(1120年)與金締結盟約,規定:宋金兩國地位平等;宋金夾擊遼,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史稱海上之盟。

    後人說起遼國滅亡,常怪“北宋敗盟”。甚至當北宋做出“聯金滅遼”決定時,遼國使臣還對北宋君臣們發出悲憤吶喊:“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爾能欺國,不能欺天。”可如果追根溯源,這“欺國”之事,遼國恰是始作俑者。為了區區二十萬歲幣,遼國,早在距離亡國近八十年前,就早早發下了“敗盟”的大坑。

    當然,這並不是說北宋“聯金滅遼”是正確的。恰恰相反,北宋也重複了遼國同樣的錯誤,也跟“好弟弟”前後腳,吞下了山河淪陷的苦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伏逆變器限功率執行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