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回眸滿清

    滿清滅亡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必然性,因為每一個封建王朝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後,都會陷入“停滯不前”的死迴圈,官場腐敗、起義不斷,最終被一種新興朝代所代替,這可能也秉承了“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所以,滿清的滅亡不能單一歸咎給某人,這個“罪名”有失偏頗

    滿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從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開始,到溥儀1912年退位,歷時276年,先後有11位皇帝登上大寶。而慈禧經歷了其中四位,從1861年11月發動“辛酉政變”垂簾聽政,到1908年11月去世,她掌控滿清達47年之久。

    在她執政期間,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無數喪權辱國的不公平條約,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所以,也有很多人把滿清滅亡的原因歸咎到慈禧頭上,將慈禧說成賣國求榮之人,直到現在,慈禧仍揹負著不少罵名!那問題來了,這麼“無能”的一個人,為何在她死後不久滿清就徹底覆滅了呢?

    首先分析一下慈禧是否真的無能?

    慈禧垂簾聽政後,啟用了一大批漢人官員,先後平息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等;為了抵禦外敵,興建了北洋水師;大力開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還令左宗棠收復新疆,進一步擴大了國家的版圖!在她治下,一大批新生產業應運而生,通訊、銀行、礦山、製造、教育、軍事等領域都有了顯著提高,而她提拔的能人異士更是多不勝數,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哪一個都可以獨擋一面。能把一群幼兒園孩子集中起來都很不容易,更別說統攬一群精英了,沒兩把刷子根本不可能,更何況還有那些出身顯赫的王公貴族們在虎視眈眈,能把這些人收拾的服服帖帖,說慈禧無能,那都是瞎話

    滿清滅亡和慈禧有關嗎?肯定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出在“東南互保”上。當慈禧和列國宣戰之後,東南多個省份的督撫都加入到“互保”中去,拒絕派兵支援北京,才致使八國聯軍長驅直入,繼而簽訂了《辛丑條約》,這讓滿清政府的威嚴蕩然無存,也讓革命黨人開始蠢蠢欲動,而這些只是當時短期的影響,如果放長遠看的話,各自為戰的軍閥割據也是從“東南互保”中吸取的經驗,所以,個人認為“東南互保”才是導致滿清滅亡的關鍵,而一輩子都在拉人做“替罪羊”的慈禧,這次自己成了“替罪羊”

  • 2 # 黃立清3

    慈禧太后作為清王朝末期的實際統治者,她兒子同治帝死後因為沒有繼承人,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她很快扶植了她親妹妹的兒子當朝也就是光緒皇帝,自己則垂簾聽政,做起了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透過聯合咸豐皇帝的兄弟一舉打敗了咸豐皇帝認命的八位顧命大臣,又逼死了慈安太后,可謂是政治手腕高明狠辣,在她當政時期,所有的軍政大權還牢牢的掌控在朝廷,袁世凱的北洋軍還是歸朝廷領導,聽從朝廷調派,慈禧太后死了,光緒皇帝也死了,按慈禧太后的遺命最後一個皇帝宣統登基了,這個時候革命軍正轟轟烈烈鬧革命,八旗子弟兵不堪一擊,北洋軍朝廷又調不動,宣統的父親也就是攝政王爺無來只能請袁世凱出山,重新組格,袁世凱任總理大臣,掌管軍政大權,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孫中山做了交易,武昌起義成功後南方已經有很多省份宣佈脫離清王朝獨立了,這個時候為了爭取更大的政治資本,革命軍和袁世凱達成協議只要清帝宣佈退位,袁世凱就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何樂而不為呢?既能把做推翻清朝的歷史功臣又能當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可謂是一箭雙鵰,革命軍也是權衡利弊只要推翻了清王朝革命也算是成功了,並且實行民主制,可謂是雙贏。因此清王朝結束二百八十多年來得統治是必然規律!

  • 3 # 唯戀無名

    清朝的滅亡跟慈禧有直接關係,但跟慈禧的死沒有必然聯絡。這只是歷史的程序罷了,就算那個時候慈禧不死,她也拯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大清了。

    前言:慈禧垂簾聽政掌控了大清近半個世紀的政權,肯定是過大於功的,有些人為慈禧邀功,說什麼慈禧重用漢臣,支援洋務運動,事實上是清朝當時已經無人可用,到處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讓慈禧不得不一邊啟用漢臣鎮壓,一邊又在壓制漢臣,這根本不是她的本意,是他沒得選擇。

    在說洋務運動,那只是在西方列強的炮口下,唯洋人是從,既希望於興洋務而自強,但為了他自己的權力和奢靡的生活,他又玩洋務派與掌骨之間,制衡他們做大,這些都是被迫的,怎麼能說都是他的功勞?

    慈禧臨死之前留下遺言,“以後千萬不要讓婦女干預朝政,這與國法家法相悖,要嚴加限制。”,這貌似慈禧的悔悟,其實從側面也證明,慈禧自己都承認她在政治上的失敗。

    慈禧只是一個貪戀權利,生活腐化,封建社會頑固派的代表而已。在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下,在東西列強的輪番侵略下,他想的不是怎樣拯救清朝,而是牢牢抓住手中的權力。一個60大壽就要花費去3000萬兩白銀,而把甲午海戰置於尷尬境地。

    還有下面這些做法,都是加速清朝的滅亡!

    鎮壓戊戌變法,囚禁光緒皇帝。殺害立憲派,是清朝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破產,這讓很多人失望至極,他們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朝統治是唯一出路。

    慈禧知道自己病重,時日無多。臨走還要拉上光緒。雖然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是慈禧害死光緒,但已有證據證明光緒是中毒而死。這導致皇室後繼無人,只能推選三歲的宣統登基,而一個世事不曉的孩子怎能治理天下?慈禧這麼做是還在抱有幻想,她想著如果自己病能好,還可以繼續執掌江山。

    慈禧統治的後期已經引起眾怒,他的旨意無法貫徹下去。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他一道道聖旨下去招令各地總督巡撫進京,當時已經無一人聽命,慈禧只能西逃,最後只有李鴻章一人回京,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八國聯軍才撤退,慈禧才得以回到北京。

    從此之後,清朝只能以割地賠款的形式苟延殘喘。 而這時她已經無力迴天,就算慈禧不死,又能怎樣?

  • 4 # 泡麵侃史

    清朝慈禧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外強中乾了,列強的不斷的在侵蝕著中國的經濟,滿清在慈禧的揮霍中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剩餘的國力了。為什麼慈禧死後,滿清會快速滅亡。

    除了整體的國力的嚴重的下降,還有就是整個統治階級開始混亂,守舊和維新派又一次發生了思想的衝突,不斷的消耗滿清的力量,最主要的就是清政府面臨列強的侵蝕無力反抗,已經失去民心,軍閥已經可以代替政府。

    很多人民開始相信軍閥可以帶給他們安定,所以清政府失去民心,滅亡是必然的事情。

  • 5 # 春秋正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執掌清末近半個世紀政局的慈禧太后病逝,臨終遺言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關於“滅建州者葉赫”的說法廣為流傳,巧合的是,慈禧太后和後來的隆裕太后,都是葉赫那拉氏出身,不少人將把清朝禍害得國滅的責任推給慈禧太后,畢竟甲午戰爭挪用海軍軍費、八國聯軍侵華盲目地排洋,的確加重了中華民族的恥辱和負擔,但是將清朝中興和亡國的責任都推給一個女人,顯然是不合適的。

    清朝滅亡乃大勢所趨,非慈禧一人可以左右。

    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國”為目標,次年便發動廣州起義,後又在惠州發動三洲田起義,儘管都遭到失敗,但是國內的革命團隊和武裝反清運動已悄然興起。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罪魁禍首就是慈禧太后和袁世凱,他們用血腥的鎮壓向世人宣告——資產階級改良在中國行不通。儘管後來慈禧主推清末新政,很多舉措與維新運動如出一轍,但也無法掩蓋其與洋務運動的本質,那就是維護滿洲貴族對中國的統治。

    1900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意味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各省的督撫便私底下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完全無視自己的中央政府正在受到敵人的攻擊,實打實地宣告了清政府在全國統治已名存實亡。

    內交外困的清王朝,無論慈禧,李鴻章,還是後來的袁世凱,都無法領導中國走出困境。

    清末修憲,結果最後鬧出個皇族內閣,在當時世界各國均已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時,清朝還在錮守封建君主專制的藩籬,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暴露了慈禧對民族命運的漠視,只顧個人和滿洲貴族的利益,是“寧與外人,不與家奴”的思想作怪。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慈禧太后作為清王朝傳統的統治者代表,重用李鴻章等漢臣做裱糊匠,然而這些花裡胡哨的軍艦、火炮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不是慈禧死了,大清沒過多久就亡了,而是慈禧即便不死,她憑藉個人的權威,各地督撫多少表面上虛情假意,這點袁世凱就裝的很好,交出北洋軍的兵權換身家性命。但這只不過稍微延長大清的國祚罷了。

    換個角度看,為什麼是1911年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武昌起義由革命黨人攛掇清政府自己練就的新軍起事,但隨後遭到北洋軍的猛烈打擊,武漢三鎮陷其二,但起義並沒有失敗,很重要的原因是四川保路運動,不僅有力牽制了清軍主力,還率先宣佈獨立,支援武昌的新軍。隨著革命軍攻克南京,長江以南盡皆革命黨人的天下,隸屬清王朝的北洋軍僅僅控制直隸、河南、山西等五省。

    這實際宣告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年僅6歲的溥儀顯然無法扭轉大局,清王朝壽終正寢,也就那幾個月的事了,慈禧太后的遺言暴露了她的愚昧,她依然關心內政問題,避免大權旁落,殊不知這大清江山社稷,很快就要改頭換面了。

  • 6 # 江湖小曉生

    因為慈禧瞎折騰,不懂得與時俱進,所以害得大清國滅亡。即使她再活三年,那也只是眼睜睜看著這種結果出現罷了,不會改變什麼,畢竟她是大清國滅亡的第一罪人。

    光緒皇帝所實行的百日維新,在慈禧的干涉之下,宣告失敗。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將光緒皇帝軟禁了起來,奪取了光緒的所有權力,而她自己再次走上了政壇,成為了大清國的主宰者。這個時候她已經是一位老人家了,壓根就知道因循守舊,所以光緒的所有新政都被她否決,大清國唯一一次可以騰飛的機會,也被慈禧給毀滅了。

    所以慈禧太后使得大清國失去了跟列強並肩的機會,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後來武昌起義後,大清國的滅亡,這個鍋鐵定是她的。

    慈禧弄權,不斷割地賠款給列強,喪失大清國主權。

    慈禧一生就想著牢牢掌握權力,但是掌握權力以後,又不太會運用權力來治理國家。所以大清國在慈禧的治理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從她開始執政,我們能夠發現,她到底簽訂了多少不平等條約。尤其是跟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簡直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屈辱。因為這份條約,大清國給了日本足足2億兩白銀,而且還割讓了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地給日本,使得大清帝國國力一落千丈。

    日本也憑藉著《馬關條約》的賠款,迅速崛起,成為東亞軍事強國,為後來的侵華戰爭埋下了伏筆。其實正是慈禧賠償的這2億兩白銀,導致中國和日本國力的差距在一夕之間空前巨大。慈禧不僅是大清國的罪人,也是我們華人的罪人。

    她永遠只在意權力是不是在自己手裡,才不管割讓了多少領土,賠償了多少銀兩,這種人統治下的大清國,不滅亡才怪。

    慈禧生活奢靡,使得大清國腐敗成風。

    慈禧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奢靡的,御膳房每頓飯都要為她做上百道菜,但是她只吃那麼幾口。慈禧每天喝的水都是宮女人在大清早採摘的露水,而且她比較喜歡喝人奶,所以成立了一個奶子府的機構,每天為她供應新鮮的奶水。就算是被列強擊敗了,慈禧都強行要做大壽。

    所以慈禧壓根就沒有考慮過當時大清國的國情,不管國家已經落魄到了什麼程度,慈禧都在堅持奢侈的生活,似乎這一切跟她一點關係都沒有。所謂上行下效,慈禧都這樣了,那她手下的那些官員還不個個都貪汙腐敗之人?

    大清國之所以滅亡,其實跟這幫人也是脫不了干係的。如果官員們能夠勤政愛民,那百姓們的日子自然過得就會好,又有多少人願意造反呢?這一切都是慈禧帶出來的壞毛病。

    在臨死之前毒死了光緒皇帝,等於親手葬送了大清國。

    光緒皇帝被慈禧囚禁了足足十年之久,等到慈禧身體不怎麼好的時候,光緒皇帝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復出了,可是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緒皇帝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後來專家發現光緒皇帝是砷中毒而死,其實就是砒霜給害死的。這件事跟慈禧脫不了干係。光緒皇帝是極有可能重新實行變法的人,一旦他開始變法,必然要推翻慈禧過去的那些舊觀念。慈禧不希望光緒傷害到她的那些老臣,所以就把光緒一起帶走了。

    大清國失去了成年的君主,卻讓一個三歲小孩兒跑出來做皇帝。這是大清國滅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這個時候君主立憲制也實行不了了,新政也無法開展了,等到大清朝的只有滅亡的命運,而這一切都是慈禧帶來的。

    總結:千古妖孽慈禧,害中華不淺。

    慈禧當真可以被稱之為千古妖孽,如果不是她的話,中華百姓不會遭受百年屈辱。各種不平等的條約讓中國喪權辱國,失去了應有的主權,也喪失了大片的疆土。

    她只顧著自己的享受,從來不考慮民間疾苦和國家利益,這種妖婦應該被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 7 # 玄坤文史

    慈禧太后是晚清時期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提起慈禧,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在慈禧領導下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也讓中國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慈禧的統治讓中國病入膏肓,但是這條“破船”好歹還浮在水面上,然而1908年,慈禧在儀鸞殿去世之後,僅僅過去了短短四年,公元1912年,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清朝就此滅亡。

    末代皇帝溥儀

    為什麼慈禧統治時還能勉強支撐清朝,而慈禧一死清朝就亡了呢?

    不論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還是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其實都還沒有病入膏肓,還有自救的機會。真正出現問題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接連的三件事情,直接的告示了世界,清朝的滅亡是隻是時間上的問題。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只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救不了中國;戊戌變法的失敗,雖然有慈禧干預的原因,導致政治改革沒有成功,但是卻促成了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更是讓中國主權淪喪,《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也導致中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文化更是慘遭浩劫。清朝已經註定將要走向滅亡,這和誰來統治國家關係並不大。

    簽訂《辛丑條約》

    不過話又說回來,慈禧活著和清朝沒有滅亡還真的有一些關係,就比如袁世凱,張之洞這群大臣,多少還是要給慈禧點面子的,這樣清朝對地方就還是有控制的。慈禧一死,載灃擔任攝政王,他是一個毫不出眾,能力平平的人,沒有政治手腕,更沒有攝政王應有的魄力,在這些重臣面前也無威信可言,就導致了清朝像一盤散沙一樣。張之洞死後清朝最後一個撐門面的人也沒了,袁世凱早有異心,外有革命黨起義,似乎清朝的滅亡已經水到渠成了。

    攝政王載灃

    慈禧去世,清朝失去了凝聚力,重臣相繼去世,清朝已是一盤散沙

    如果上面的三件政治事件,是清朝滅亡的導火索,那麼晚清重臣李鴻章病逝,則是大廈將傾的直接徵兆。慈禧執政期間,重用了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很多傑出的漢臣,在這些大臣的共同努力下,洋務運動初期,清朝開始扭轉頹勢。但是皇室安逸享樂,洋務運動發展了十多年之後,基本就處於停滯狀態了。晚清時期,李鴻章總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然而他一個人改變不了一個國家,可以說他就是晚清的頂樑柱。然而,1901年李鴻章病逝,慈禧知道後痛哭不已,可能此時她已經知道,滿清離亡國已經不遠了。

    李鴻章

    這之後1902年劉坤一病逝,1903年榮祿病逝,1908年王文韶病逝,這四位從訓練新軍,退休變革,輔助執政,到培養人才,都在晚清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結果短短几年時間,清朝的能臣就相繼去世了,能獨擋一面的後起之秀就是李鴻章培養起來的袁世凱,結果1906年袁世凱被滿清貴族彈劾,調離了北洋。慈禧去世後,袁世凱因為原來坑了光緒皇帝,所以在載灃擔任攝政王后,回河南避難,順便韜光養晦。清朝政府隨著慈禧的病逝,也失去了僅有的凝聚力。

    袁世凱就職大總統

    1909年張之洞病逝,清朝高層出現權力真空,可以說一切時機都已成熟。革命黨開始籌劃起義,袁世凱準備謀劃篡政,1911年清朝元件皇室內閣,滿人佔了一大半,這讓更多的民眾開始支援孫中山的民主共和體制,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延續了276年的滿清王朝,也隨之倒臺。

  • 8 # 舊時樓臺月

    慈禧於1908年去世,而在她離世四年之後即1912年,溥儀便以退位的方式結束了大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如果從時間點上來看,慈禧之死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大清滅亡的步伐,但當我們從歷史事件演變的過程來看,慈禧之死只不過是大清滅亡的一大徵兆罷了。

    以1908年為節點,往前推至1900年:大清風雨滿樓的八年。

    1900年,也就是大清步入二十世紀的頭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大清迎來了一場足以影響國運的事變:庚子國變(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於這場國變的緣由,作為大清實際統治者的慈禧肯定要負首要責任,正是因為慈禧對當前國內外形勢的錯誤估判(採取以義和團制夷的決策)以及意氣用事向十一國宣戰的草率決定,致使八大帝國找到了再次蹂躪、剝削大清的理由。

    而當八國聯軍揮師北上,清國潰不成軍時,慈禧眼看局勢無法掌控,便又倉促之下做出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決定:

    1.攜光緒帝等人出京逃往西安。2.以懲罰義和團和主戰派大臣取悅洋人。

    對於這兩個決定,於情於理都可以說是清政府的一大汙點和敗筆。

    首先,當敵軍兵臨城下時,作為管理清政府的統治者和臣僚們並未以身作則,率軍民抵抗侵略者,相反他們唯一的作為只是將禍水潑向尚在京中抵抗聯軍的義和團和主戰派人士身上。而這種甩手掌櫃的做法,毫無疑問地使得大清政府民心盡失,其滅亡也不過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其實除了失去民心之外,大清政府內部也有了分崩離析的苗頭。比如當聯軍捷報連連時,慈禧將出逃的地點選擇在西邊,而非富庶的南方地區,這並不只是因為西安能夠遠避戰火,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南方地區的漢軍勢力迅速崛起,至慈禧對聯軍宣戰時,以張之洞、李鴻章等代表的南方地方勢力公然無視清政府的指揮,並與各帝國政府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這足以說明,大清政府在失去民心的同時也喪失了作為統治政權的權威性,而這也是一個王朝走向覆滅的重要徵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的一年,代表清廷簽訂《辛丑條約》的李鴻章撒手人寰。這位替大清“操勞”半輩子的老人雖已是垂暮之年,但他的離去儼然使得清政府與漢人勢力、帝國主義的交往就此斷連,清政府所面臨內外交困的複雜局勢也再無人與之分憂。所以說,李鴻章之死,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本已搖搖欲墜的大清更加根基不穩。

    1908年:慈禧的離去致使大清失去主心骨

    時間回到1908年,這一年對於大清來講可謂是多事之秋。首先,在慈禧去世之前一天,光緒帝莫名暴斃。對於光緒帝之死是否與慈禧有關,我在此不做評論,但從現代研究結果來看,光緒因砒霜中毒而死卻是反應出了大清在瀕臨滅亡之際還在進行著自虐式的權力鬥爭,而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

    光緒駕崩後一天,大清實際上已經進入“無君”期,雖然光緒帝在世時本身就無權力可言,但他的離去,對於以皇權為尊的封建社會在精神層面的影響是無法想象的。而這種影響,慈禧顯然能夠意識得到,但當他基於此影響所做出的決策,卻無疑成為壓死大清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皇,即宣統帝。2.立溥儀之父載灃為攝政王,協助管理大清要務。

    很明顯,這兩個決定只是慈禧出於私心之舉,他根本沒有從大清的根本利益出發,無論是尚且年幼的溥儀還是已是成年的載灃,他們都不是能夠扶大廈之將傾的救世之才。相反,大清唯一還能仰仗之人袁世凱並沒有得到有效而置,而是成為了清末司馬懿一般之人,最終將大清一步步逼入絕境。

    結語:

    慈禧之死與大清的滅亡有著一定關聯,但並非主要因素。大清的滅亡本身就是在複雜的綜合因素影響之下而致。以時間為單位,擷取慈禧死前八年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其實已經可以窺探出大清滅亡的必定結局。

  • 9 # 正一品貴妃

    在慈禧謝世後的第4年,溥儀就被迫退位,清朝的統治宣告結束,享國267年。有人說是因為慈禧掌權才使清朝統治得以延續,清朝在慈禧死後4年就滅亡的事實反向證明了她的執政能力。現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下當時的環境。

    固步自封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利,徹底打醒了沉浸在天朝美夢中的人們,各界人士紛紛呼籲變革圖強,首當其衝的便是君主立憲制的實行。雖然慈禧十分不情願,但迫於民眾壓力的她還是派出了五位大臣前往歐洲各國考察君主立憲制。

    這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直接關係到清廷存亡。結果我們都知道這不過是慈禧的緩兵之計,她始終維護的是皇室的利益,從來沒有真的打算將權力交出來,看清現實的民眾也逐漸失去信心。所以就算她還在位,失去支援的清朝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晚清能臣相繼離世

    我們都知道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創辦新式學堂、組建新式陸軍和發展現代工商業等方面都起到直接推動作用,但到了慈禧晚年的時候四大能臣只剩下李鴻章和張之洞二人。

    後來兩江總督劉坤一、直隸總督李鴻章、帝師翁同龢和總理衙門大臣榮祿都走在慈禧前面。

    在慈禧去世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北洋大臣王文韶、軍機大臣張之洞和閩浙總督端方也先後謝世,此時的清廷實際上已經無人可用,統治集團高層呈現空洞狀態。連擅長遊走於多方實力之間的袁世凱未獲得重用,被載灃找了一個理由趕回家了。

    溥儀繼位之後,身為攝政王的載灃資歷平平,養尊處優的他在性格上存在懦弱的致命缺點,難以承擔扶大廈之將傾的重任。

    兩族平衡被打破

    一方面,李鴻章、劉坤一和張之洞等人忠心耿耿,為清廷效力幾十年。另一方面,身為漢人官員代表的他們可以使得漢族和滿族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但隨著他們的謝世,這個平衡逐漸被打破,雙方的矛盾也逐漸凸顯。

    1911年成立的責任內閣由13位大臣組成,但滿族卻佔了9位之多,漢族官員的地位和權力被嚴重削弱。

    大勢已去

    慈禧在位的48年時間裡,因為很多舉措而被人唾棄,例如屈辱求和、挪用北洋水師資金修繕頤和園等等。

    但不可否認的是她是晚清上層集團的主心骨,在她的經營下,漢人官員與滿人官員能夠達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對於國家邊境也能掌控,總體上維持了一個穩定的整體局面。

    但隨著慈禧的去世,各股實力逐漸失衡,載灃推出的皇室內閣不僅瓦解了滿漢聯盟,更是直接將人們推向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制。

    結語

    綜上所述,慈禧對於晚清中興有一定的功勞,其苦心經營的經營滿漢聯盟也利於大清王朝的統治。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進入20世紀後,民主共和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派還是無動於衷。從這點來看,固步自封的清朝走向滅亡是必然的結局,就算慈禧還活著也無法逆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位世家著名音樂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