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莉諾娃
巴莉諾娃(Galina Barinova)1910年10月7日出生於聖彼德堡,母親(Maria Barinova)是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的鋼琴及作曲教授(鋼琴師事F.Busoni,作曲則師事N.Rimsky-Korsakov),父親 (Vsevold Barinova)是法律專家同時也是具職業水的業餘鋼琴家,在種音樂家長庭誕生的巴莉諾娃,很小就接觸音樂,4歲時就開始學習小提琴,由於雙親與音樂的 關係,巴莉諾娃到10歲首次登臺前,都是拜當時名氣不小的小提琴家為師,如查分特諾夫斯基(V.Zaventnovsky),波蘭的科漢斯基 (P.Kochanski1887-1934)及奧爾的弟子阿許爾翁(J.Achron 1886-1943)等人。
1924年巴莉諾娃獨自一人到法國師範音樂學院就讀(Ecolo Normal),師事比法學派的大師蒂博(J.Thibaud).1925年巴莉諾娃完成兩年國外的學習,重返故鄉。
1927年以完美的畢業演出取得音樂學院的文憑,之後她馬上成為列寧格勒愛樂的獨奏家,經常在當地的音樂會登臺,1933年她獲得全蘇聯音樂比賽獲獎。
1937年獲全蘇聯音樂比賽冠軍。
1943年她應邀到著名的德黑蘭會議演奏,1945年她和兩位蘇聯著名鋼琴家索弗尼特斯基(V.Sofronitsky)及吉列爾斯(E.Gilels)應邀到波茨坦會議中演奏,證明其演奏能力已倍受肯定。
2004年巴莉諾娃被愛沙塔尼亞音樂學院(The Estonian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授予榮譽士的頭銜。
1950 後巴莉諾娃已成為俄國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1956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教職,1967年升任為教授(同年柯岡的夫人E.吉列爾斯也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教職), 為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位女性小提琴教授。
伊利莎白·吉列爾斯
伊利莎白·吉列爾斯1919年9月30日出生於奧德薩,她的小提琴師承除了史托里亞斯基之外,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還曾經和波里亞金(M.Polyakin 1985-1941)及夫婿的老師揚波斯基(A.Yampolsky)學習,1937年她和奧伊斯特拉赫及戈爾斯坦(B.Goldstein)等五位同胞代表俄羅斯參加比利時伊薩依小提琴大賽,伊利莎白·吉列爾斯以優異的表現獲得第三名,為當屆女性小提琴家最好的成績。
奧伊斯特拉赫在比賽當時曾寫信(1937年3月26日)告訴他的太太:她(指伊利莎白·吉列爾斯)在比賽時演奏得非常好,所有預測都認為她會獲得金 牌。雖然最後的結果與預測不同,前兩名分別頒給了奧伊斯特拉赫及奧德諾波索夫(R.Odnoposoff 1914-2004),不過由此可以看出伊利莎白·吉列爾斯當時的演奏功力了。
如果想在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大師群中要找出一對實力雄厚的夫妻檔,柯岡與他的另一半伊利莎白·吉列爾斯(Elizavata Gilels 1919-)應該是當之無愧。
伊利莎白·吉列爾斯的哥哥Emil Gilels(1916-1985)是二十世紀非常知名俄國鋼琴家,兩人與奧伊斯特拉赫相同,皆出生於奧德薩(Odessa),妹妹和奧伊斯特拉赫及米爾斯坦從小都是史托里亞斯基(P.Stoljarski 1871-1944)的愛徒,兄妹二人後來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並被蘇聯政府列為重點培訓的音樂人才,在當時是前途似錦的兩位青年才俊。
埃達·亨德爾
埃達·亨德爾1924 年12月15日出生在波蘭的海烏姆。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她就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音樂天才。據說當她只有三歲時,由於經常看姐姐拉小提琴,便無師自通地學會 了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她居然拿起姐姐的小提琴拉了一首她母親常唱的歌曲,使得毫無心理準備的家人們驚訝得目瞪口呆。就這樣,三歲 的亨德爾自己決定了她日後的生活道路,從此與小提琴結下了不解之緣。
亨德爾是一位演奏曲目廣泛的小提琴大師,無論是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現代主義時期的作品,她都有著大量的涉及。然而她最擅長演奏的作品還是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赫、維尼亞夫斯基、薩拉薩蒂和沃爾頓等作曲家的作品。
俞麗拿
俞麗拿(Yulina 1940—)浙江鄞縣姜山鎮人(今浙江寧波市),生於上海。中國女小提琴演奏家;幼年學鋼琴,1951年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絃系就學,先後師從竇立勳、譚抒真。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年僅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舉成名。
1960年,在上海女子絃樂四重奏(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絃樂組合)中擔任第一小提琴,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國際絃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
1990年,她以第一位訪問臺灣的大陸藝術家身份,在臺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轟動臺灣。她還錄製了許多張獨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與英國BBC樂團,與俄羅斯愛樂樂隊合作錄製的唱片。她演出過三十多套重奏音樂會曲目,是中國國內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西崎崇子
西崎崇子1944年4月14日,日本小提琴家。 自幼從父西崎信二學習小提琴,是鈴木鎮一所創的鈴木教學法的首位學員。五歲開始在公眾場合演出。
1962年去美國深造先在耶魯大學從布羅杜斯·歐爾學習,然後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從約瑟夫·富奇學習,在此期間還師從其他教師,包括教奏鳴曲的路易斯·珀辛傑爾和教室內樂的阿爾多·帕裡索特。
1966年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期間她獲得了由偉大的小提琴家弗裡茨·克萊斯勒親自創立的弗裡茨·克萊斯勒獎學金。
1967年在黎文特利特國際比賽中伊扎克·帕爾曼獲冠軍,西崎崇子獲亞軍。
1969年西崎崇子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協奏曲比賽中獲冠軍,當時她與中提琴手今井信子一起演奏了莫扎特的《交響協奏曲》。
鄭京和
鄭京和於1948年3月26日出生在現在南韓的漢城。她的父親雖是一位律師,但卻是一位十足的音樂愛好者。
1961年,13歲的鄭京和隨父母來到了美國。她先是進入了一所職業兒童學校,在接受一般的正規教育的同時,她有幸私下裡成為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師伊凡·加拉米安的業餘學生。
鄭京和跟隨加拉米安學習了六年之後,在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相當成熟和完美的境地。
1967年,19歲的鄭京和參加了美國著名的“萊文垂特小提琴比賽”。在比賽中,她的驚人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最後,她與和她同齡,並同為加拉米安得意弟子的另一位天才小提琴家朱克曼一起並列獲得一等獎。這次比賽的獲勝,為她日後迅速跨入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的行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0年她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與安德列·普列文執棒的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隨後,她 立即簽約,在倫敦加演三場、隨團赴日本訪演並在電視臺演出。與倫敦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演出合同紛至沓來。自此,她開始了歷演不衰 的國際演出生涯。
自1988年起,作為百代公司的簽約藝術家,她與西蒙·拉特爾執棒的伯明翰市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首狂想曲,鄭京和作品榮獲了令人嚮往的Gramophone大獎。
鄭京和所錄製的優秀唱片數量很多,其中包括與夏爾迪圖瓦合作錄製的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拉羅的《西班 牙交響曲》及聖桑的《哈瓦涅斯舞曲》、與喬治索爾蒂合作錄製的巴托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埃爾加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 沃爾頓的《小提琴協奏曲》,與魯道夫肯普合作錄製的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與鋼琴家拉多·魯普合作錄製的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鳴曲》等等,這些優質的唱片不但被世界上眾多的權威唱片雜誌評為名片,而且許多都被作為珍品被唱片收藏家及音樂愛好者們廣泛收藏。
穆洛娃
穆洛娃於1959年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的近郊區。她3歲開始學習小提琴,9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後升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在學琴過程中她曾師從 過兩位名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列奧尼德·科岡,另一位是目前在世界上名氣極盛的小提琴教育家,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弟子 布朗教授。
穆洛娃本人具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是一位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奇才,她在20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就開始名揚世界。
帕格尼尼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技巧之艱難、音樂之美妙為人所共知。當年穆洛娃的老師科岡就是演奏這一作品的世界名家。
1975年在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1981年在芬蘭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再獲第一名。
1982年又在前蘇聯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小提琴比賽的冠軍,從而一舉轟動了國際樂壇。
穆洛娃的第一張唱片錄於1985年,曲目是西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協奏曲。她最有質量的作品是布勃拉姆斯、 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
娜嘉·薩勒諾 – 索能伯格
娜嘉·薩勒諾 – 索能伯格 1961年出生義大利。八歲與她的家人移民到美國,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又在茱莉亞音樂學院。 1981年,她成為沃爾特W.瑙姆堡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的獲獎者。
安妮·索菲·穆特
安妮·索菲·穆特於1963年6月29日出生在南德意志的萊因費爾頓。她的父母都不是音樂家,但兩個哥哥卻與她一樣都從小喜愛音樂。穆特對小提琴有著一往情深的感情,一接觸到它便覺得非它莫屬,並且認為“拉小提琴是自己創作出來的聲音”,因此更值得為它而獻身。
安妮·索菲·穆特的第一位正式小提琴教師名叫埃納·赫尼希伯格,是著名前輩小提琴大師卡爾·弗萊什的學生。
1970年,七歲的穆特在“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注意。當時,比賽的評委們一致對她的才華表示出了震驚。為了進一步鼓勵她,大會破格為她頒發了特別獎,這是這個比賽有史以來所頒發的最高獎。
1974年,穆特又在另外一個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中獲勝,再次顯示出了她那神童小提琴家的風貌。
穆特在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中,不僅跟隨斯托基教授全面學習小提琴演奏技藝,而且在音樂藝術的其它方面也受到了良好而系統的訓練。這些必要的多方面藝術修養和技能積累,為她日後成為一名優秀而成熟的小提琴演奏家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1976年,當時年僅13歲的穆特在著名的“盧賽恩音樂節”上與自己的哥哥克里斯托夫一起演奏鋼琴、小提琴二重奏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7年卡拉揚邀請穆特在薩爾茨堡聖誕節上與柏林愛樂樂團一起合作演出協奏曲。後來,這一系列重要而又成功的演出,使得穆特終於有充分的機會向人 們展示她的演奏技藝和藝術才華。由於與卡拉揚進行了成功的合作演出,很快她就在整個歐洲掀起了轟動。以後,卡拉揚基本上每年都與她進行四、五次合作,並且 還和她一起錄製了一大批優秀的唱片。就這樣,穆特開始名揚天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矚目。
熟悉穆特藝術生涯的人都知道,她所取得的成功是與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分不開的。這位被譽為“當代指揮藝術帝王”的藝術大師,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穆特最為理想的老師。
諏訪內晶子
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1972年生於東京,現今最年輕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金獎獲得者。
作為一位出色的獨奏家,她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且在古典樂壇建立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她曾贏得過帕格尼尼、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賽的第二名,並摘取過柴可夫斯基大賽的金牌,在古典音樂界已大有名氣。
集迷人外貌、超技琴藝、慧黠頭腦於一身的諏訪內晶子將成為古典音樂界的新偶像,小提琴愛樂者最新的“夢中情人”。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婭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婭1977年出生於摩爾多瓦 (Moldova,一個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的小國)。她來自一個音樂世家,母親艾米利亞-羅馬涅區也是小提琴家,她跟隨家庭在1989年移居維也納。 先後在維也納和伯爾尼學習音樂,21歲時她成為維也納大學音樂學院研究員,200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婭專精現代作品,截至目前,已首演超過50首以上的現代小提琴作品,其中多首還是她自己的作品。她2000年獲得墨西哥亨裡克-謝林小提琴比賽的頭獎。
2002年嬴得國際瑞士信貸青年藝術家榮譽獎。
2002-2003年度代表奧利地在新星音樂會系列中,於紐約和各歐州首都城市中作首演。其後,她獲得歐洲廣播聯盟EBU在2004年頒發的SPP新星獎。
2006年頒發德國的無線電獎(Forderpreis Deutschlandfunk)。
2011年, 帕特里夏榮獲布里恩茨小提琴製造學校協會頒發的金琴弓(Golden Bow)獎。
萊拉·約瑟芙維茨
萊拉.約瑟芙維茨 1977年出生於加拿大,出生不久便搬往美國洛杉磯,三歲半開始學習小提琴。八歲師從The Colburn School的著名小提琴教師Robert Lipsett。13歲搬到費城進入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十幾歲時,她就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交響樂團演奏。
萊拉·約瑟芙維茨走的是一條從神童到天才、再到天才中的天才之路。這比較符合卡爾·弗萊什有關造就一個獨奏家的路子:練琴最好從小開始,以保證到青春期開始時,他的藝術的技術部分已經是一座建好的大廈,這樣,他從青春期開始起,可以專心致志地去完成更崇高的任務。
1994年,Josefowicz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亮相。同年與飛利浦簽約,錄製了柴可夫斯基和西貝柳斯的協奏曲。
1994年Josefowicz 獲得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
2007年她被授予美國卡明斯研究員,美國藝術家稱號。
約瑟芙維茨的演奏在熟練掌控技巧的基礎上更為絢麗多彩,這一點從她以往的演奏曲目和唱片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除了《波西米亞狂想曲》,熟悉的還有 1995年的《西貝柳斯、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PhilipsE446131-2)以及1998年的《FortheEndofTime》 (Philips456571-2)等等,這些專輯中所收錄的西貝柳斯、老柴、巴托克以及伊薩伊等作曲家的大部頭作品,無不顯現出令人叫絕的演奏技巧,再 加之演奏曲目之廣泛,難怪人們將約瑟芙維茨譽為“女海菲茨”。
陳美
1978年出生同帕格尼尼同 一天生日的陳美出生於新加坡,父親是泰華人,母親是華人。後來父母離婚,她隨母親改嫁給一位英華人而前往英國生活,移居倫敦。她5歲接觸小提琴,其後她那 非同尋常的音樂天賦迅速顯現了出來。她在北京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在10歲時與倫敦愛樂合作完成了她的處女秀。
從10歲的至14歲,在眾多強手之中,陳美在名家傑作的現場演奏及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人協奏曲的錄音作品方面的非凡的出色表現,繼續振憾著眾多聽眾。
1989年:10歲的陳美在倫敦與愛樂樂團合作舉辦演奏會,在 英國引起震動。BBC一臺稱其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年輕小提琴家”。
1990年-1992年:完成三次錄音錄製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海飛茲、帕格尼尼等大師的小提琴作品。
1991年:與莫扎特合奏團合作舉辦了她第一次世界巡演。
1995年6月30日:陳美在英國倫敦皇家阿爾波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舉辦”紅色激情之旅”(Red Hot Tour)音樂會。
1996年:推出古典專輯《Classical Album 1》,打破古典藝人音樂專輯銷售最快紀錄:兩週內售出50萬張;入選《人物》雜誌”全球50位最美麗人物”。
1997年:在古典及流行領域均獲獎:世界音樂大獎”最佳銷量古典藝人”(World Music Award)、”Nordoff Robbins Sliver Clef”國際大獎。
2009年,她獲得了英國華人青年聯會主辦的大本鐘獎暨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評選的獲選人資格,並最終獲獎。
珍妮·楊森
珍妮·楊森生於荷蘭,1978年11月13日,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十歲首度公開演奏。從Utrecht音樂院畢業後,與知名小提琴家貝爾京 (Boris Belkin)習琴。1997年於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首度登臺,不久又再度獲邀演出,此後歐洲與世界各地皆競相邀約。1998年加入隸屬於柏林愛樂的重要 室內樂團——柏林光譜合奏團(Spectrum Concerts Berlin)。2003年9月,獲得荷蘭文化部頒贈的荷蘭音樂獎肯定,這是荷蘭藝術家所享有的最高榮譽。
希拉里·哈恩
希拉里·哈恩1979年11月27日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的列剋星敦市,受到過“格萊美”獎的肯定,並被《時代》譽為“全美最佳”年輕古典音樂家。
1985年五歲時,跟隨克拉拉·伯科維奇開始長達五年的小提琴學習。伯科維奇是敖德薩人,曾經在列寧格勒音樂天才學習教課25年,後移居巴爾的摩。
1993年與費城樂團首次合作演出。與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日樂團合作,進行歐洲首次演出。在法國Sully-sur-Loire音樂節進行了歐洲室內樂首演。
1994與美國其他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包括克里夫蘭、紐約愛樂和匹茨堡交響樂團。
1996年第一次錄製巴赫奏鳴曲和帕蒂塔,獲得Diapason d’Or獎。與費城樂團首次在卡耐基大廳演出。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柏林愛樂大廳首演。在紐約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演奏巴赫六部勃蘭登堡協奏曲。
1999年從科蒂斯音樂學院畢業獲學生學位。首次與柏林愛樂、洛杉磯愛樂、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到澳洲進行五個星期的巡演。演出並錄製埃德加·梅耶爾為她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2003年與洛杉磯愛樂、波士頓交響樂團等進行北美巡演。與舊金山交響樂團進行四個星期的歐洲巡演。
莎拉·張
莎拉·張的南韓名字叫張永宙(ChangYong-Chu),1980年她出生於美國的費城。從4歲起,她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小提琴。兩年後,便奇蹟般地登臺與管絃樂隊合作演出。其天才的琴音,為她贏得“音樂神童”的美名。
1987年,7歲的她以全額獎學金被紐約朱麗亞音樂學院錄取,併成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羅茜·迪蕾的學生。
翌年歲末,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帶到梅塔和穆蒂面前拉琴。結果,她以一曲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隨想曲讓兩位大指揮家聽得十分驚訝。“真是了不起的小提琴 天才”,梅塔讚不絕口地說。一個星期之後,她便應梅塔的邀請、在紐約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上登臺演奏。演出大獲成功引起轟動。接著,她又應穆蒂之邀,參加 了費城交響樂團成立90週年的盛大演出。這樣年僅8歲的莎拉·張便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和殊榮,其聲名迅速而廣泛地在西方樂壇傳播開來。
1999年,莎拉·張以她對音樂出色、卓越的把握與詮釋,獲得了著名的艾華利·費莎大獎。
對於莎拉·張,世界最傑出、已故的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爵士曾給予過這樣的評價:一位“最完美的小提琴家”。
文薇
文薇,1981年7月2日出生於四川成都,小提琴演奏家,四川音樂學院教授。
1993年文薇小學畢業時,就以專業第一名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跟隨楊寶智學琴,同時也被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錄取。
1998年文薇考入澳洲音樂學院,攻讀學士學位。
2002年文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朱利亞音樂院校,獲得過該院的迪蕾獎學金”和“艾琳鑽石獎學金”,並在該院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
2005年取得音樂碩士學位。
2012年,文薇簽約少城時代,並被環球音樂旗下古典廠牌DECCA招致麾下,錄製發行了同名雙CD唱片,成為DECCA廠牌簽約的第一位華人小提琴演奏家。同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小提琴演奏家”。
朱莉婭·費舍爾
朱莉婭·費舍爾(Julia Fischer)1983年生於德國慕尼黑。 ,德國小提琴家、 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教授。母親維埃拉·費舍爾出生於斯洛伐克,1972年移居聯邦德國,是鋼琴家。父親弗朗克-邁克爾·費舍爾是數學家,出生於東德,同年移居西德。
費舍爾曾在林肯中心、卡耐基音樂廳等知名場所演奏。曾與眾多國際知名的指揮家合作,諸如洛林·馬澤爾、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雅科夫·克萊茲伯格、 尤里·捷米爾卡諾夫、內維爾·馬里納、大衛·津曼、丹內克·馬卡爾、君·麥克爾、魯本·加扎裡安、馬雷克·揚諾夫斯基、赫伯特·布隆斯泰特、邁克爾·蒂爾 森·托馬斯等等。足跡遍佈美國,巴西和日本以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
2004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勃拉姆斯及蘇聯管絃樂小提琴協奏曲,獲得高度評價,並迅速爬升至德國古典唱片銷售排行榜前五。其它備受讚譽的專輯主要包括巴赫小提琴獨奏,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等。
費舍爾的演奏曲目非常廣泛,從維瓦爾第到肖斯塔科維奇,從巴赫到潘德列茨基,她甚至還在2008年1月1日以鋼琴家的身份彈奏了愛德華·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神尾真由子
神尾真由子1986 年出生於日本大阪,4 歲開始習琴,從小就展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10歲首次登臺演出協奏曲。
12歲以最小年紀的記錄,拿下了 Menuhi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首獎。
13 歲,贏得在美國舉辦的 2000 Young Concert Artists International Auditions 首獎。
15 歲,獲邀至紐約卡內基廳參加青年協奏曲系列演出。
17 歲,分別在巴黎與紐約開了個人獨奏會,獲得一致的好評。
18 歲,是真由子豐收的一年,她分別拿下了 Monte Carlo Violin Masters 金牌獎 以及 烏克蘭 International David Oistrakh Violin Competition 首獎。
21 歲,在爭議不斷的評審風波與樂團及指揮的刁難之下,憑藉著堅強的實力,奪得 第 13 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小提琴組首獎。
尼古拉·貝娜蒂提
尼古拉·貝娜蒂提1987年7月20日出生於蘇格蘭。4歲受姐姐影響開始學琴,10歲接到梅紐因音樂學校錄取通知書,14歲獲得英國傑出天才比賽大 獎。後加入BBC蘇格蘭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除了演奏,她還努力推廣古典音樂,關注兒童音樂教育,並聘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愛心大使。
巴莉諾娃
巴莉諾娃(Galina Barinova)1910年10月7日出生於聖彼德堡,母親(Maria Barinova)是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的鋼琴及作曲教授(鋼琴師事F.Busoni,作曲則師事N.Rimsky-Korsakov),父親 (Vsevold Barinova)是法律專家同時也是具職業水的業餘鋼琴家,在種音樂家長庭誕生的巴莉諾娃,很小就接觸音樂,4歲時就開始學習小提琴,由於雙親與音樂的 關係,巴莉諾娃到10歲首次登臺前,都是拜當時名氣不小的小提琴家為師,如查分特諾夫斯基(V.Zaventnovsky),波蘭的科漢斯基 (P.Kochanski1887-1934)及奧爾的弟子阿許爾翁(J.Achron 1886-1943)等人。
1924年巴莉諾娃獨自一人到法國師範音樂學院就讀(Ecolo Normal),師事比法學派的大師蒂博(J.Thibaud).1925年巴莉諾娃完成兩年國外的學習,重返故鄉。
1927年以完美的畢業演出取得音樂學院的文憑,之後她馬上成為列寧格勒愛樂的獨奏家,經常在當地的音樂會登臺,1933年她獲得全蘇聯音樂比賽獲獎。
1937年獲全蘇聯音樂比賽冠軍。
1943年她應邀到著名的德黑蘭會議演奏,1945年她和兩位蘇聯著名鋼琴家索弗尼特斯基(V.Sofronitsky)及吉列爾斯(E.Gilels)應邀到波茨坦會議中演奏,證明其演奏能力已倍受肯定。
2004年巴莉諾娃被愛沙塔尼亞音樂學院(The Estonian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授予榮譽士的頭銜。
1950 後巴莉諾娃已成為俄國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1956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教職,1967年升任為教授(同年柯岡的夫人E.吉列爾斯也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教職), 為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位女性小提琴教授。
2004年巴莉諾娃被愛沙塔尼亞音樂學院(The Estonian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授予榮譽士的頭銜。
伊利莎白·吉列爾斯
伊利莎白·吉列爾斯1919年9月30日出生於奧德薩,她的小提琴師承除了史托里亞斯基之外,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還曾經和波里亞金(M.Polyakin 1985-1941)及夫婿的老師揚波斯基(A.Yampolsky)學習,1937年她和奧伊斯特拉赫及戈爾斯坦(B.Goldstein)等五位同胞代表俄羅斯參加比利時伊薩依小提琴大賽,伊利莎白·吉列爾斯以優異的表現獲得第三名,為當屆女性小提琴家最好的成績。
奧伊斯特拉赫在比賽當時曾寫信(1937年3月26日)告訴他的太太:她(指伊利莎白·吉列爾斯)在比賽時演奏得非常好,所有預測都認為她會獲得金 牌。雖然最後的結果與預測不同,前兩名分別頒給了奧伊斯特拉赫及奧德諾波索夫(R.Odnoposoff 1914-2004),不過由此可以看出伊利莎白·吉列爾斯當時的演奏功力了。
如果想在二十世紀的小提琴大師群中要找出一對實力雄厚的夫妻檔,柯岡與他的另一半伊利莎白·吉列爾斯(Elizavata Gilels 1919-)應該是當之無愧。
伊利莎白·吉列爾斯的哥哥Emil Gilels(1916-1985)是二十世紀非常知名俄國鋼琴家,兩人與奧伊斯特拉赫相同,皆出生於奧德薩(Odessa),妹妹和奧伊斯特拉赫及米爾斯坦從小都是史托里亞斯基(P.Stoljarski 1871-1944)的愛徒,兄妹二人後來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並被蘇聯政府列為重點培訓的音樂人才,在當時是前途似錦的兩位青年才俊。
埃達·亨德爾
埃達·亨德爾1924 年12月15日出生在波蘭的海烏姆。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她就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音樂天才。據說當她只有三歲時,由於經常看姐姐拉小提琴,便無師自通地學會 了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她居然拿起姐姐的小提琴拉了一首她母親常唱的歌曲,使得毫無心理準備的家人們驚訝得目瞪口呆。就這樣,三歲 的亨德爾自己決定了她日後的生活道路,從此與小提琴結下了不解之緣。
亨德爾是一位演奏曲目廣泛的小提琴大師,無論是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現代主義時期的作品,她都有著大量的涉及。然而她最擅長演奏的作品還是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赫、維尼亞夫斯基、薩拉薩蒂和沃爾頓等作曲家的作品。
俞麗拿
俞麗拿(Yulina 1940—)浙江鄞縣姜山鎮人(今浙江寧波市),生於上海。中國女小提琴演奏家;幼年學鋼琴,1951年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絃系就學,先後師從竇立勳、譚抒真。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年僅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舉成名。
1960年,在上海女子絃樂四重奏(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絃樂組合)中擔任第一小提琴,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國際絃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
1990年,她以第一位訪問臺灣的大陸藝術家身份,在臺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轟動臺灣。她還錄製了許多張獨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與英國BBC樂團,與俄羅斯愛樂樂隊合作錄製的唱片。她演出過三十多套重奏音樂會曲目,是中國國內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西崎崇子
西崎崇子1944年4月14日,日本小提琴家。 自幼從父西崎信二學習小提琴,是鈴木鎮一所創的鈴木教學法的首位學員。五歲開始在公眾場合演出。
1962年去美國深造先在耶魯大學從布羅杜斯·歐爾學習,然後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從約瑟夫·富奇學習,在此期間還師從其他教師,包括教奏鳴曲的路易斯·珀辛傑爾和教室內樂的阿爾多·帕裡索特。
1966年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期間她獲得了由偉大的小提琴家弗裡茨·克萊斯勒親自創立的弗裡茨·克萊斯勒獎學金。
1967年在黎文特利特國際比賽中伊扎克·帕爾曼獲冠軍,西崎崇子獲亞軍。
1969年西崎崇子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協奏曲比賽中獲冠軍,當時她與中提琴手今井信子一起演奏了莫扎特的《交響協奏曲》。
鄭京和
鄭京和於1948年3月26日出生在現在南韓的漢城。她的父親雖是一位律師,但卻是一位十足的音樂愛好者。
1961年,13歲的鄭京和隨父母來到了美國。她先是進入了一所職業兒童學校,在接受一般的正規教育的同時,她有幸私下裡成為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師伊凡·加拉米安的業餘學生。
鄭京和跟隨加拉米安學習了六年之後,在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相當成熟和完美的境地。
1967年,19歲的鄭京和參加了美國著名的“萊文垂特小提琴比賽”。在比賽中,她的驚人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最後,她與和她同齡,並同為加拉米安得意弟子的另一位天才小提琴家朱克曼一起並列獲得一等獎。這次比賽的獲勝,為她日後迅速跨入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的行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0年她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與安德列·普列文執棒的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隨後,她 立即簽約,在倫敦加演三場、隨團赴日本訪演並在電視臺演出。與倫敦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演出合同紛至沓來。自此,她開始了歷演不衰 的國際演出生涯。
自1988年起,作為百代公司的簽約藝術家,她與西蒙·拉特爾執棒的伯明翰市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首狂想曲,鄭京和作品榮獲了令人嚮往的Gramophone大獎。
鄭京和所錄製的優秀唱片數量很多,其中包括與夏爾迪圖瓦合作錄製的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拉羅的《西班 牙交響曲》及聖桑的《哈瓦涅斯舞曲》、與喬治索爾蒂合作錄製的巴托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埃爾加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 沃爾頓的《小提琴協奏曲》,與魯道夫肯普合作錄製的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與鋼琴家拉多·魯普合作錄製的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鳴曲》等等,這些優質的唱片不但被世界上眾多的權威唱片雜誌評為名片,而且許多都被作為珍品被唱片收藏家及音樂愛好者們廣泛收藏。
穆洛娃
穆洛娃於1959年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的近郊區。她3歲開始學習小提琴,9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後升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在學琴過程中她曾師從 過兩位名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列奧尼德·科岡,另一位是目前在世界上名氣極盛的小提琴教育家,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弟子 布朗教授。
穆洛娃本人具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是一位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奇才,她在20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就開始名揚世界。
帕格尼尼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技巧之艱難、音樂之美妙為人所共知。當年穆洛娃的老師科岡就是演奏這一作品的世界名家。
1975年在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1981年在芬蘭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再獲第一名。
1982年又在前蘇聯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小提琴比賽的冠軍,從而一舉轟動了國際樂壇。
穆洛娃的第一張唱片錄於1985年,曲目是西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協奏曲。她最有質量的作品是布勃拉姆斯、 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
娜嘉·薩勒諾 – 索能伯格
娜嘉·薩勒諾 – 索能伯格 1961年出生義大利。八歲與她的家人移民到美國,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又在茱莉亞音樂學院。 1981年,她成為沃爾特W.瑙姆堡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的獲獎者。
安妮·索菲·穆特
安妮·索菲·穆特於1963年6月29日出生在南德意志的萊因費爾頓。她的父母都不是音樂家,但兩個哥哥卻與她一樣都從小喜愛音樂。穆特對小提琴有著一往情深的感情,一接觸到它便覺得非它莫屬,並且認為“拉小提琴是自己創作出來的聲音”,因此更值得為它而獻身。
安妮·索菲·穆特的第一位正式小提琴教師名叫埃納·赫尼希伯格,是著名前輩小提琴大師卡爾·弗萊什的學生。
1970年,七歲的穆特在“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注意。當時,比賽的評委們一致對她的才華表示出了震驚。為了進一步鼓勵她,大會破格為她頒發了特別獎,這是這個比賽有史以來所頒發的最高獎。
1974年,穆特又在另外一個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中獲勝,再次顯示出了她那神童小提琴家的風貌。
穆特在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中,不僅跟隨斯托基教授全面學習小提琴演奏技藝,而且在音樂藝術的其它方面也受到了良好而系統的訓練。這些必要的多方面藝術修養和技能積累,為她日後成為一名優秀而成熟的小提琴演奏家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
1976年,當時年僅13歲的穆特在著名的“盧賽恩音樂節”上與自己的哥哥克里斯托夫一起演奏鋼琴、小提琴二重奏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7年卡拉揚邀請穆特在薩爾茨堡聖誕節上與柏林愛樂樂團一起合作演出協奏曲。後來,這一系列重要而又成功的演出,使得穆特終於有充分的機會向人 們展示她的演奏技藝和藝術才華。由於與卡拉揚進行了成功的合作演出,很快她就在整個歐洲掀起了轟動。以後,卡拉揚基本上每年都與她進行四、五次合作,並且 還和她一起錄製了一大批優秀的唱片。就這樣,穆特開始名揚天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矚目。
熟悉穆特藝術生涯的人都知道,她所取得的成功是與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分不開的。這位被譽為“當代指揮藝術帝王”的藝術大師,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穆特最為理想的老師。
諏訪內晶子
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1972年生於東京,現今最年輕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金獎獲得者。
作為一位出色的獨奏家,她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且在古典樂壇建立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她曾贏得過帕格尼尼、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賽的第二名,並摘取過柴可夫斯基大賽的金牌,在古典音樂界已大有名氣。
集迷人外貌、超技琴藝、慧黠頭腦於一身的諏訪內晶子將成為古典音樂界的新偶像,小提琴愛樂者最新的“夢中情人”。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婭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婭1977年出生於摩爾多瓦 (Moldova,一個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的小國)。她來自一個音樂世家,母親艾米利亞-羅馬涅區也是小提琴家,她跟隨家庭在1989年移居維也納。 先後在維也納和伯爾尼學習音樂,21歲時她成為維也納大學音樂學院研究員,200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婭專精現代作品,截至目前,已首演超過50首以上的現代小提琴作品,其中多首還是她自己的作品。她2000年獲得墨西哥亨裡克-謝林小提琴比賽的頭獎。
2002年嬴得國際瑞士信貸青年藝術家榮譽獎。
2002-2003年度代表奧利地在新星音樂會系列中,於紐約和各歐州首都城市中作首演。其後,她獲得歐洲廣播聯盟EBU在2004年頒發的SPP新星獎。
2006年頒發德國的無線電獎(Forderpreis Deutschlandfunk)。
2011年, 帕特里夏榮獲布里恩茨小提琴製造學校協會頒發的金琴弓(Golden Bow)獎。
萊拉·約瑟芙維茨
萊拉.約瑟芙維茨 1977年出生於加拿大,出生不久便搬往美國洛杉磯,三歲半開始學習小提琴。八歲師從The Colburn School的著名小提琴教師Robert Lipsett。13歲搬到費城進入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十幾歲時,她就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交響樂團演奏。
萊拉·約瑟芙維茨走的是一條從神童到天才、再到天才中的天才之路。這比較符合卡爾·弗萊什有關造就一個獨奏家的路子:練琴最好從小開始,以保證到青春期開始時,他的藝術的技術部分已經是一座建好的大廈,這樣,他從青春期開始起,可以專心致志地去完成更崇高的任務。
1994年,Josefowicz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亮相。同年與飛利浦簽約,錄製了柴可夫斯基和西貝柳斯的協奏曲。
1994年Josefowicz 獲得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
2007年她被授予美國卡明斯研究員,美國藝術家稱號。
約瑟芙維茨的演奏在熟練掌控技巧的基礎上更為絢麗多彩,這一點從她以往的演奏曲目和唱片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除了《波西米亞狂想曲》,熟悉的還有 1995年的《西貝柳斯、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PhilipsE446131-2)以及1998年的《FortheEndofTime》 (Philips456571-2)等等,這些專輯中所收錄的西貝柳斯、老柴、巴托克以及伊薩伊等作曲家的大部頭作品,無不顯現出令人叫絕的演奏技巧,再 加之演奏曲目之廣泛,難怪人們將約瑟芙維茨譽為“女海菲茨”。
陳美
1978年出生同帕格尼尼同 一天生日的陳美出生於新加坡,父親是泰華人,母親是華人。後來父母離婚,她隨母親改嫁給一位英華人而前往英國生活,移居倫敦。她5歲接觸小提琴,其後她那 非同尋常的音樂天賦迅速顯現了出來。她在北京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在10歲時與倫敦愛樂合作完成了她的處女秀。
從10歲的至14歲,在眾多強手之中,陳美在名家傑作的現場演奏及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人協奏曲的錄音作品方面的非凡的出色表現,繼續振憾著眾多聽眾。
1989年:10歲的陳美在倫敦與愛樂樂團合作舉辦演奏會,在 英國引起震動。BBC一臺稱其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年輕小提琴家”。
1990年-1992年:完成三次錄音錄製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海飛茲、帕格尼尼等大師的小提琴作品。
1991年:與莫扎特合奏團合作舉辦了她第一次世界巡演。
1995年6月30日:陳美在英國倫敦皇家阿爾波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舉辦”紅色激情之旅”(Red Hot Tour)音樂會。
1996年:推出古典專輯《Classical Album 1》,打破古典藝人音樂專輯銷售最快紀錄:兩週內售出50萬張;入選《人物》雜誌”全球50位最美麗人物”。
1997年:在古典及流行領域均獲獎:世界音樂大獎”最佳銷量古典藝人”(World Music Award)、”Nordoff Robbins Sliver Clef”國際大獎。
2009年,她獲得了英國華人青年聯會主辦的大本鐘獎暨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評選的獲選人資格,並最終獲獎。
珍妮·楊森
珍妮·楊森生於荷蘭,1978年11月13日,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十歲首度公開演奏。從Utrecht音樂院畢業後,與知名小提琴家貝爾京 (Boris Belkin)習琴。1997年於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首度登臺,不久又再度獲邀演出,此後歐洲與世界各地皆競相邀約。1998年加入隸屬於柏林愛樂的重要 室內樂團——柏林光譜合奏團(Spectrum Concerts Berlin)。2003年9月,獲得荷蘭文化部頒贈的荷蘭音樂獎肯定,這是荷蘭藝術家所享有的最高榮譽。
希拉里·哈恩
希拉里·哈恩1979年11月27日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的列剋星敦市,受到過“格萊美”獎的肯定,並被《時代》譽為“全美最佳”年輕古典音樂家。
1985年五歲時,跟隨克拉拉·伯科維奇開始長達五年的小提琴學習。伯科維奇是敖德薩人,曾經在列寧格勒音樂天才學習教課25年,後移居巴爾的摩。
1993年與費城樂團首次合作演出。與匈牙利布達佩斯節日樂團合作,進行歐洲首次演出。在法國Sully-sur-Loire音樂節進行了歐洲室內樂首演。
1994與美國其他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包括克里夫蘭、紐約愛樂和匹茨堡交響樂團。
1996年第一次錄製巴赫奏鳴曲和帕蒂塔,獲得Diapason d’Or獎。與費城樂團首次在卡耐基大廳演出。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柏林愛樂大廳首演。在紐約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演奏巴赫六部勃蘭登堡協奏曲。
1999年從科蒂斯音樂學院畢業獲學生學位。首次與柏林愛樂、洛杉磯愛樂、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到澳洲進行五個星期的巡演。演出並錄製埃德加·梅耶爾為她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2003年與洛杉磯愛樂、波士頓交響樂團等進行北美巡演。與舊金山交響樂團進行四個星期的歐洲巡演。
莎拉·張
莎拉·張的南韓名字叫張永宙(ChangYong-Chu),1980年她出生於美國的費城。從4歲起,她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小提琴。兩年後,便奇蹟般地登臺與管絃樂隊合作演出。其天才的琴音,為她贏得“音樂神童”的美名。
1987年,7歲的她以全額獎學金被紐約朱麗亞音樂學院錄取,併成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羅茜·迪蕾的學生。
翌年歲末,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帶到梅塔和穆蒂面前拉琴。結果,她以一曲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隨想曲讓兩位大指揮家聽得十分驚訝。“真是了不起的小提琴 天才”,梅塔讚不絕口地說。一個星期之後,她便應梅塔的邀請、在紐約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上登臺演奏。演出大獲成功引起轟動。接著,她又應穆蒂之邀,參加 了費城交響樂團成立90週年的盛大演出。這樣年僅8歲的莎拉·張便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和殊榮,其聲名迅速而廣泛地在西方樂壇傳播開來。
1999年,莎拉·張以她對音樂出色、卓越的把握與詮釋,獲得了著名的艾華利·費莎大獎。
對於莎拉·張,世界最傑出、已故的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爵士曾給予過這樣的評價:一位“最完美的小提琴家”。
文薇
文薇,1981年7月2日出生於四川成都,小提琴演奏家,四川音樂學院教授。
1993年文薇小學畢業時,就以專業第一名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跟隨楊寶智學琴,同時也被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錄取。
1998年文薇考入澳洲音樂學院,攻讀學士學位。
2002年文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朱利亞音樂院校,獲得過該院的迪蕾獎學金”和“艾琳鑽石獎學金”,並在該院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
2005年取得音樂碩士學位。
2012年,文薇簽約少城時代,並被環球音樂旗下古典廠牌DECCA招致麾下,錄製發行了同名雙CD唱片,成為DECCA廠牌簽約的第一位華人小提琴演奏家。同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小提琴演奏家”。
朱莉婭·費舍爾
朱莉婭·費舍爾(Julia Fischer)1983年生於德國慕尼黑。 ,德國小提琴家、 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教授。母親維埃拉·費舍爾出生於斯洛伐克,1972年移居聯邦德國,是鋼琴家。父親弗朗克-邁克爾·費舍爾是數學家,出生於東德,同年移居西德。
費舍爾曾在林肯中心、卡耐基音樂廳等知名場所演奏。曾與眾多國際知名的指揮家合作,諸如洛林·馬澤爾、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雅科夫·克萊茲伯格、 尤里·捷米爾卡諾夫、內維爾·馬里納、大衛·津曼、丹內克·馬卡爾、君·麥克爾、魯本·加扎裡安、馬雷克·揚諾夫斯基、赫伯特·布隆斯泰特、邁克爾·蒂爾 森·托馬斯等等。足跡遍佈美國,巴西和日本以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
2004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勃拉姆斯及蘇聯管絃樂小提琴協奏曲,獲得高度評價,並迅速爬升至德國古典唱片銷售排行榜前五。其它備受讚譽的專輯主要包括巴赫小提琴獨奏,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等。
費舍爾的演奏曲目非常廣泛,從維瓦爾第到肖斯塔科維奇,從巴赫到潘德列茨基,她甚至還在2008年1月1日以鋼琴家的身份彈奏了愛德華·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神尾真由子
神尾真由子1986 年出生於日本大阪,4 歲開始習琴,從小就展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10歲首次登臺演出協奏曲。
12歲以最小年紀的記錄,拿下了 Menuhi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首獎。
13 歲,贏得在美國舉辦的 2000 Young Concert Artists International Auditions 首獎。
15 歲,獲邀至紐約卡內基廳參加青年協奏曲系列演出。
17 歲,分別在巴黎與紐約開了個人獨奏會,獲得一致的好評。
18 歲,是真由子豐收的一年,她分別拿下了 Monte Carlo Violin Masters 金牌獎 以及 烏克蘭 International David Oistrakh Violin Competition 首獎。
21 歲,在爭議不斷的評審風波與樂團及指揮的刁難之下,憑藉著堅強的實力,奪得 第 13 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小提琴組首獎。
尼古拉·貝娜蒂提
尼古拉·貝娜蒂提1987年7月20日出生於蘇格蘭。4歲受姐姐影響開始學琴,10歲接到梅紐因音樂學校錄取通知書,14歲獲得英國傑出天才比賽大 獎。後加入BBC蘇格蘭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除了演奏,她還努力推廣古典音樂,關注兒童音樂教育,並聘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愛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