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州熱榜

    我隔壁住著一個很火爆的媽媽,話不過三句就吼她7歲的女兒,都是因為很小事情:比如孩子把衣服脫在了沙發上、坐在地板上、和弟弟在房間跑,指導作業時全程吼罵,晚上十一二點不讓小女孩睡覺讓寫作業,甚至恐嚇不要你了把你關門外。每當聽到這些,我挺難過。

    第一:影響親子關係,我覺得這樣打罵孩子,很影響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感覺疏遠沒有沒有安全感。以至於以後碰上問題了,都不敢告知父母,可能導致更大問題。

    其二:影響學習 孩子寫作業需要思考,打罵孩子只會適得其反,父母要多些耐心指導孩子、鼓勵孩子。

    第三:對孩子性格造成影響 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容易造成性格內向,甚至扭曲。最親近的人都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整天活在惶恐中,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很叛逆,這對孩子以後的人生很不利。

  • 2 # 陳哲升

    打罵會讓孩子仇視學習,感覺讀書是害人的東西,害了自己被家長打罵,老是打罵,等到判逆期就會出大問題。有機會逃離家庭,孩子的心會向外,後果不可預料。當家長要有前瞻性眼光,才能預料準確性更高。

    教育孩子是鼓勵、引導為主,打罵是‘做手術’(其實也是家長最後一招),慎用,極少用、儘量不用。

    我的孩子在幼兒園時,因為‘’2‘’字老是寫不出來,老婆反重教都教不會,打罵她。我制止,手把手教,告訴女兒這個非常容易,爸爸教你,消除了孩子的恐懼,她寫成了倒著的‘2’,我趕緊表揚,說女兒真聰明,能寫出造型來了,強,不過你再把它扶正,就是真正牛逼,她也很努力,寫成45度,我繼續表揚,有進步啦,鼓勵再努力,最後能寫成豎起來了,我鼓掌表揚,抱著吻著,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成功時,父母的親情回饋。

    從此以後,孩子不再懼怕學習,也有動力,自覺學東西,然後彙報,以期表揚。我都堅持及時肯定和表揚,形成了良性迴圈。兒子(比女兒小兩歲),自然也跟著姐姐一樣,喜歡出成績獲表揚。

    女兒小學一二年,老是前幾名,三四年級頻繁換老師,兩年換了八個語文老師(代課不算),整個班都基本廢了,我們也不管理不到位,造成基礎不好,中考不理想,我們夫妻也平常心看待,每個人都希望孩子優秀,但是逼不來,只能盡力而為,別把孩子逼抑鬱或走向極端。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教兒子就有點經驗,加上天賦比女兒好,成績還行,目前(一至五年級)總分經常在前五名之內,能否讀書成才,我們也是抱著隨緣的心態。

    我家對孩子的重視重心點:心理健康第一位,素質第二,情商第三,讀書成績第四。人格健全下能多優秀就儘量爭取。我個人堅信:人格不健全的優秀是沒有地基的大廈,不放心。安全、平安最重要!

    人的一生,風雨、地震避免不了,挫折中恢復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等等,非常依賴心理健康,才有能力自我修復。

    素質情商決定著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成敗和質量。

    文憑是擇業的入門券,增加就業選擇的機會。

    誰更重要?一目瞭然!

  • 3 # 每天笑哈哈哈哈哈

    現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教育不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孩子多,父母的文化普遍不高,也沒有現在的這些先進教育方式,那個時候的孩子教育,不聽話大多被父母打一頓,過了也就好了,現在的孩子少,獨生子女多,城裡的多是四個老的來帶一個孫子或是孫女,都寵上天了,孩子那接受得了父母的打罵,同時現在的教育方式有很多還是很好的,所以打罵的方式,已經不行了,很容易就給孩子帶來陰影,把握不好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現在還是多用鼓勵,陪伴之類的教育比較好。

  • 4 # 雷哥考研MBA聯考

    不太好!

    女兒學習問題不太好,應該耐心地輔導,不要粗暴地對孩子打罵。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心裡陰影,容易讓孩子膽小、自卑、不合群。

    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給於孩子鼓勵,分析孩子目前出現問題的根源,例如:是題目太難了、還是孩子沒有認真聽講、或者是孩子沒有領悟到知識。然後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而不要總是看到孩子學習問題,就一味的打罵。

    題目太難了:

    父母給孩子輔導知識,引導性的讓孩子找到解題的思路。

    認真聽講:

    這個是訓練孩子的定力,集中力。平時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精神集中力,比如陪著孩子看半個小時的書,然後看完了,讓孩子講一下剛才看書的收穫,孩子做的好,給於鼓勵,比如滿足孩子一個小願望。讓孩子形成正反饋。

    孩子沒有領悟到知識:

    可能是孩子還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個時候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樣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讓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 5 # 北國清雪

    絕對是不好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小女孩子來說。小孩子才七歲,未來的學習路程長著吶,不能從小對孩子這樣的打罵,因為,家長越這樣就會讓孩子每次學習時膽戰心驚,更不能很好地學習了,而且還會讓孩子從心底感覺到學習的恐懼,會產生厭學,恨學的心理負面狀態,從精神上,心靈上會產生一種焦慮症,自卑心態,自己會看不起自己,很可能這樣的負面心態積聚過多,將來有一天爆發,孩子會找不到自我安撫的突破點,因而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仇視,蔑視,討厭!恐懼,不尊重,或者是抑鬱症,以及走向極端了。歷來國內各大新聞報道上,想必你也看到了一例例現實生活中悲劇!都是沒有一個溫暖的,有包容性的童年。孩子是那塊學習的料,就學會耐心,而不是打罵,自然會學有所成。孩子倘若不是那塊學習的料,你就是給她找個博士也是那樣。試問每年的高考生,每個學校又有多少考上理想中的好大學呢?

  • 6 # 山下上山

    個人覺得總是體罰是不對的,重要的還是溝通,孩子們學習的知識,在大人看來,真的很簡單,但如果變成試卷,你會發現,作為大人,一直以為都很簡單的題,不一定能考滿分,粗心也好,大意也罷,結果總是差一點點。其實孩子們也一樣,他們比所有人都想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在這個年齡段,學習好壞絕對是他們互相之間攀比的最重要的一類。我的理解是,可以做錯,可以搞不明白,但一定不能失去學習的慾望和衝動,不明白的,我們一起把他弄明白,做錯了的,我們看看錯在哪裡。這不就是去學校學習的意義嗎!一學就會,學了就不會出錯,那是天才,攤上那樣子的子女,那是運氣。我們不能夠把知識強行的輸入到孩子們的大腦裡,但我們絕對能找到保持他們學習熱情的方法。個人覺的提高孩子們的求知慾,對孩子自身而言,絕對是終身受益的一件事。

  • 7 # 沂蒙小亮哥

    學習這件事不能強求,而且孩子還小,你這樣強勢教育可能適得其反。

    我的真實感受,我的兒子之前數字也是不認識,都六歲了,我那個著急啊,有時候教他好幾十遍都記不住,後來我發現他對數字有恐懼,我就改變策略,以後也不說他了,順其自然的!滿滿正能量

    對於孩子學習問題,作為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嚴於律己,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表率作用,可能孩子學習習慣和我們大人有直接關係,比如你吃完飯就是看手機玩遊戲,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從心裡覺得你怎麼可以玩,我就不行了,心裡就會產生矛盾。家長應該在孩子養成好習慣這條路堅持自己,我認為只要把學習習慣養好了,學習那是順水乘舟的事情。

    2.控制自己的性格和脾氣。孩子永遠都是單純的,大部分的孩子內心還是比較膽小的,可能你的大聲呵斥不會帶來正能量,反而讓他害怕學習。這個時候一定要壓抑自己情緒,涉足釋放出來,否則很可能起反作用。想發脾氣的時候回想自己學習情況,一樣不是唄老師責罵,所以對於孩子學習這件事千萬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慢慢來。

    3.給孩子做個好的計劃,讓他每天都充實起來,有學習的時間,也就有玩的時間,我認為孩子學習為主,但是玩必須要做好。只有玩的好才能學得好,這叫寓教於樂。

    對於孩子學習這件事,我們大家一塊努力吧!我相信咱們的孩子都是最棒的!加油加油加油

  • 8 # 多特兒童專注力

    曾經有一份調研了包含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資料後發現,吼叫是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孩子磨磨蹭蹭、愛頂嘴、功課不好、調皮貪玩等等,再加上家長生活、工作壓力大,心裡總有煩不完的事,憋著各種無名火,就像一個隨時都會爆發的火山。

    想當零吼媽媽,簡直難於上青天,很多媽媽更是陷入了自我的懷疑和否定,覺得不是一個好媽媽!

    內傷的何止是父母,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吼,從心理學上來說,是不好好說話的表現,是一種語言暴力,是有精神傷害的。

    幼年時,經常遭遇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際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形成“討好型人格”,一味地遷就討好別人。

    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研究了十餘年的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更證實了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

    大腦中的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之間的連線減少,他們的言語智商很低,語言潛能並沒有得到開發。

    本應該逐漸減少的左側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的灰質體積增加,而這個區域同樣和言語智商有關。

    海馬體體積減少,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情感控制

    語言暴力對腦結構和腦功能更有實質性的破壞。

    當孩子出現學習問題時,要找出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

    首先,學習興趣是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建立的,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時,會因為如下行為,而漸漸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課堂知識早掌握,才能比別人懂得快學得多。

    很多家長特別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課堂節奏,比別人的孩子學得慢,輸在了起跑線。所以家長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將孩子送去學科培訓班,提前熟悉課堂的內容,然後特驕傲地說,“我孩子才一年級,三年級的內容都已經掌握了”。尤其是準備上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會提前給孩子上“幼小銜接班”,而市面上的“幼小銜接”大多是將一年級的課程提前教給孩子,這樣家長就不用擔心孩子在一年級跟不上,聽不懂了。

    家長認為課堂內容早掌握了,學習起來肯定更輕鬆,但這樣的做法卻會大大減低孩子在課堂的學習興趣。想想誰會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充滿好奇呢?課堂內容已經掌握了,則孩子在課堂上就容易分心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例如擺弄鉛筆盒、與同桌講話聊天、看課外故事書、甚至埋頭大睡,不僅使課堂喪失了學習魅力,更破壞了課堂的注意力!

    過分看重學習成績,學習不再“享受”而是“強求結果”。

    “你看看你這次半期考的數學成績,你在讀什麼書?”、“你看看人家小紅這次又考了雙百”這些話語是不是特別熟悉,從我們還是孩子時就開始接受這樣的教育灌輸,以分數為主的教育理念,也是扼殺孩子學習興趣的“兇手”。

    家長不斷強調分數的這種“結果導向”意識,強化了孩子也以學習成績來衡量自己的學習過程,於是孩子們在學習中很少感受到快樂,有的只是面對考試的焦慮、對分數的擔心。經常聽到孩子們說終於“熬”過小學、“熬”過中學、“熬”到大學了,因為孩子們認為他們學習必須更快的學會,必須比別的孩子學得好,否則就是不對的,就會挨批評。學習讓他們所感受的單純的快樂,開始慢慢消失了,就只有結果能夠驅動學習了。

    課餘被輔導班塞滿,學習變成了阻礙孩子做喜愛的事情的絆腳石。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喜歡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對學習可能沒有直接的幫助。開明的父母會懂得如何平衡孩子的愛好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養成自控能力,合理的安排時間。但是,現在的家長們太看重升學率,幾乎所有的課外輔導班都不是以孩子的興趣作為導向,以“我這是為你好”的名義,逼迫孩子學習。

    課餘孩子們上得最多的培訓班,大多是奧數、作文、英語等,不然就是和加分有關的舞蹈考級、鋼琴考級,就算有的家長考慮到孩子的興趣,興趣培訓班一定是在這些課程之後。成人上了一週班,也都只想讓自己放空休息,而我們的孩子,卻在學習和興趣之間失去了平衡。

    家長誤區!

    很多家長認為“學習”只和“成績”掛鉤!

    但!“學習不好”是個大問題!

    學習的五種分類:

    學習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行為過程,有多種形式,也涵蓋許多範圍。心理學家加涅依據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五大類:

    1、言語資訊的學習:就是語文類的學習,是孩子對漢字、詞語、句子、作文描寫的學習。此類學習涉及到孩子的聽覺注意力、聽覺理解能力、視覺注意力、視覺理解能力。

    2、智力技能的學習:就是數學類的學習,是孩子對數字符號、加減乘除、應用題計算、幾何圖形等的學習。此類學習涉及到孩子的數學理解能力、視覺記憶能力、空間理解能力。

    3、認知策略的學習:指兒童調控自己注意、記憶、思維、計劃等學習策略的學習。此類學習涉及到孩子的專注力水平、記憶水平、時間觀念、學習計劃性、統籌執行能力。

    4、態度的學習:學習好壞很大程度與學習態度有關,良好的學習動機是保證優質學習的前提。此類學習涉及到父母教育、社會環境、兒童自我評價、兒童學習觀念等。

    5、動作技能的學習:指透過身體動作來習得某種技能,就是體育類、運動類的學習。此類學習涉及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運動企劃能力等。

    學習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行為過程,需要調動注意力、視覺、聽覺、記憶、思維、計劃統籌等等等等的能力,而其中高效的專注能力,是開啟學習的大基石

    優秀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前提

    心理學家皮連生指出,學習的過程首先是引起與維持注意。當學習者處於注意狀態時,只有當他的注意指向學習目標,才能開始對這一目標的學習。

    下面7招可以幫助孩子們習得長時間的專注力。

    減少娛樂和刺激

    如果給孩子過多的娛樂,他們容易會一直期待娛樂活動,而不願意靜下心來去做日常的事情,去關注周圍的事物。刺激過多,孩子大腦容易處於過度興奮狀態。

    事實上,生活中的光線、聲音、氣味、物品等,這些在大人看來理所當然的景象,都對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孩子們需要不被打擾的時間來體驗並理解這些。

    2歲前儘量不要看電視/影片

    調查表明,影響孩子注意力最大的是電視和影片,因為它們不僅不會幫助孩子積極地調節注意力,還會吸引並過度佔據孩子的注意力。

    一個安全、舒適的“好”地方

    為了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孩子必須有一個安全的地方。

    孩子需要一個放鬆的環境,才能夠鍛鍊注意力(延長專注時間),擺放大物件或存在對孩子有安全隱患的地方,都不是最佳地點。

    父母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總是說“不要動這個”、“不要碰那個”,甚至動手幫助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分心,不能長時間地玩耍。

    簡單、開放式的玩具和物品

    除非被打斷了,否則孩子很喜歡檢查物件上的每一個細節,如餐巾上的圖案,然後還對餐巾進行實驗:

    拿著揮來揮去、把它蓋在臉上、把它揉成球……

    孩子對神秘的會發聲的玩具,或音樂手機、發條玩具,很容易被過度刺激到或覺得厭倦。

    這些玩具跟電視和影片類似,可以短暫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但卻不會加強他主動關注和調查的能力。

    觀察,但不要打斷

    孩子可能只是盯著窗戶看、盯著吊扇看、或者是去抓Sunny下的灰塵顆粒。但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明白,他們不只是坐在那裡,而是真的是在做事情。

    每當我們打斷孩子的沉思時,我們都是在阻止他集中注意力。

    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哪個時間點是可以被打斷的,比如孩子把目光從手裡拿著的玩具上移開,轉過身來看我們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可以打斷的時間。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和他說話,且不會轉移他的注意力,也不干擾他的思路。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相比我們選擇的東西,孩子對自己選擇的東西更感興趣。

    因此,不去指揮孩子學習遊戲、拼圖或知識卡,而是允許孩子選擇在遊戲環境中做什麼,可以更好地吸引他的興趣、關注和集中注意力。

    有大量機會自己選擇活動,並且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專注力的兒童,更能在以後的學校學習生活中保持注意力。

    不要鼓勵分心

    人們經常拿玩具來吸引正在吃飯的孩子,以求速戰速決。但這其實是在鍛練孩子不要集中注意力。

    洗澡和吃飯對寶Bora說並不是沉悶、不舒服的事情。

    孩子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感興趣。他們希望參與和自己有關的每個步驟中,並希望人們支援他更多地參與進來。

    對物體或情境進行長時間地深入探索、尋求更深入理解的能力,可以得到鍛鍊和強化。

    關注力就是力量。長時間的關注,對於創造性、運動性和學術成就至關重要。聚精會神的聆聽者是最好的朋友、配偶和家長。

  • 9 # 跟你說再見也沒那麼難

    孟母三遷為了孩子!我是要幾遷,我也不知道!你這才在哪啊?不過想著索取,才會如此這般!別不愛聽,這就是事實!

  • 10 # 劍客談教育

    七歲的女兒總是被她媽媽打罵,不管是不是因為學習的問題,依我看,這已經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這位媽媽自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應該去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了。否則,一定會惡性迴圈,最後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

    這可真不是危言聳聽,父母親管教孩子過程中,心理失守,動作失常釀成的致傷、致殘甚至致命的禍事,上網一查,比比皆是、觸目驚心!

    為什麼說這位媽媽有問題?從兩個詞可以看出來:

    第一個詞,“打罵”。任何時候,打罵都是無能的表現!打罵者無非是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了,才會採取暴力手段。而這種手段還建立在雙方身份地位、身體條件的絕對不對等之上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典型的以勢欺人!

    父母的確可以也應該管教孩子,但不意味著孩子就是父母的應聲蟲,是父母的私人財產,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孩子首先是鮮活的生命,是獨立的個體,她不屬於任何人,哪怕是親生父母。未成年時,她在生活上、學習上、成長上要依靠父母,但這是生命延續的必然,既是責任,也是親情。而這不應該成為一些粗暴的家長視孩子為私物的理由,孩子我生、我養,自然打得罵得,這種想法實在謬之大矣!

    第二個詞,“總是”。如果偶一為之,還情有可原,畢竟泥菩薩都有三分火氣,一些熊孩子不跟他們來真的,確實會上房揭瓦。但打罵應該是最後的殺手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祭出。這玩意相當於抗生素,能不用盡量不用,否則,孩子會產生抗體。下次要麼再不管用,要麼必須加大劑量。這位媽媽總是打罵,這就是濫用、亂用,孩子要麼被她嚇傻了,要麼被她罵油了。而她只能不斷地變本加厲,到最後不可收場!

    事實上,一個七歲的小女孩兒,多麼可愛!哪有那麼多了不起的學習問題需要透過打罵來解決?今後的學習之路漫長著呢,困難越來越大呢,打算怎麼辦?往死裡打嗎?

    說來說去,還是家長自己無能啊!解決七歲孩子學習問題的智慧都不夠,發得哪門子淫威?妻子總是打罵女兒,做丈夫的做父親的就嚇得只敢在網上弱弱地提問?明顯錯得離譜的行為還好意思問“這樣好嗎?”我看,這孩子生在這樣的家庭真是不幸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topic萬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