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遙望燕園

    題主的意思很明確,在漢初諸臣中,陳平也是極其優秀的,論能力,絲毫不低於“漢初三傑”中的張良,甚至可能強過張良,但為什麼就沒能取得“漢初三傑”的聲望呢,“三傑”為什麼就不能變成“四傑”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只有一個。

    第一個原因便是“三傑”評定的時間比較早。

    劉邦對外宣佈“三傑”平定結果時,是劉邦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這時候的陳平,論功績,遠遠達不到“三傑”的高度。

    於劉邦來說,蕭何是第一干吏

    自劉邦起事後,蕭何就做二把手,蕭何以其高超的組織能力,為劉邦在前線打勝仗提供足夠的糧草,為劉邦在前線吃了敗仗提供兵源,如果沒有蕭何,劉邦絕無能力在楚漢戰爭中挺到最後。

    說完蕭何,再說張良。

    劉邦起事不久,便遇到張良,張良像一顆指路明燈,給予劉邦以極大的自信,同時傳授了《太公兵法》給劉邦,張良的出現,讓劉邦從一個泥腿子一躍成為正規軍的統帥,後來,二人再次在韓地相遇後,劉邦多次採納張良的謀劃,成功挺進關中,為自己日後還定三秦打下夯實的政治基礎。

    如果沒有張良,怕是劉邦就沒法順利地把赤旗插遍中國。是的,你沒看錯,劉邦的軍隊尚赤,因此打的旗子也是紅旗。

    最後在來談談韓信。

    韓信是在劉邦受封漢王后加入漢營的,加入漢營後獻出的第一計便是還定三秦,當劉邦在三秦大地站穩腳跟後,以關中、漢中、巴蜀為根據地,東向爭天下成為可能,在劉邦爭天下的過程中,韓信更是率軍開闢第二戰場,接連定下魏地、代地、趙地、齊地、勸降燕地,使漢軍對楚軍形成包圍之態勢,此所謂不二之功。

    很明顯,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都是在劉邦稱帝前做出的,而陳平歸漢後最大的功績只有三條,一條是奇襲彭城,一條是滎陽逃生,還有一條是離間楚國君臣。

    奇襲彭城開局很棒,但結果是功敗垂成,更何況奇襲彭城之後,劉邦差點把命丟在彭城,因此該功勞可以減掉大半。

    而滎陽逃生,功績說大是大,說不大也不大,說不大,那便是,就算沒有陳平的毒計,劉邦也未必會死在彭城,所以滎陽逃生算不得決定性的功績。

    離間楚國君臣的功勞很大,該計甚至直接要了項羽首席謀士范增的命,相當於斷了項羽的大腦,但於楚漢之爭來說,即便范增不死,項羽也必然失敗,因為張良、韓信等人制定的軍事包圍戰略,遠遠高於項羽范增的謀劃。

    因此,離間計雖然效果明顯,但在格局上,只能算是術,不能算做略,跟張良比不了。

    其實,陳平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一生。

    初,陳平投靠在魏王咎帳下,不受重用,還被人讒言;後來,陳平投在霸王項羽的帳下,立有大功,也僅僅是都尉而已,接著差點被誅殺;

    最後,陳平終於得遇明主,在劉邦帳下時,陳平頗受重用,尤其是奇襲彭城,實乃高明之計,但功敗垂成,陳平也便失去了唯一一次取代張良成為首席謀臣的機會。

    其後,隨著張良的迴歸,陳平只能在張良束手無策時才能展現出自己的智力。因此,陳平的主要功績,都是在張良不使力或使不上力時才有的。

    劉邦即皇帝位後,張良因體弱多病,常常不問政事,陳平才有得發揮,所謂六出奇計是也。但這時候,“三傑”的評選早已結束多年,而陳平的鋒芒,才愈加耀眼,陳平的鋒芒,在惠帝、高後、孝文帝三朝也多有顯露,尤其是陳平去世前,陳平已是漢初罕見的全才:既能治國,又懂謀略。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陳平在劉邦的功臣中,功勞實在不小。

    且不說他後期和周勃一起,剷除諸呂,迎立漢文帝並由此開創“文景之治”的大功勞。就是在輔佐劉邦的時候,他所立下的那些功勳,也是相當了得的。他一生有“六大奇計”,建了六大功勞。我們來分析一下。

    (陳平)

    第一件:破敵。離間項羽范增,讓項羽最後一個謀士范增出走,楚從此走向衰落。

    第二件:救主。劉邦在滎陽被圍困後,讓人假扮劉邦,聲東擊西,促劉邦突圍。

    第三件:制將。韓信手握重兵要挾劉邦,讓劉邦封他為齊王,陳平及時阻止劉邦錯誤決定,封韓信為王,讓韓信從此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第四件:破敵。在楚漢劃出“楚河漢界”以後,劉邦就想罷兵,陳平讓他趕緊乘勝追擊,聯合諸侯打擊項羽,果然最終獲得天下。

    第五件:制將。韓信有造反的跡象,劉邦要率軍討伐,陳平獻出妙計,讓韓信自投羅網,免了干戈。

    第六件:救主。劉邦打匈奴在白登被圍後,陳平出奇計讓他賄賂匈奴單于的妃子,從而得以逃脫。

    (劉邦)

    六件大功勞,兩件救主,兩件破敵,兩件制將。可以說,都是劉邦最在意的東西,直接關涉全域性性走勢的東西。能說陳平功勞不大嗎?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有資格進入他“世家”行列的漢初人物,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為什麼陳平卻不被稱為“漢初三傑”呢?

    咱們來看“漢初三傑”這個概念是誰給命名的?劉邦命名的。劉邦說: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顯然認為陳平的功勞,不能和三人平起平坐。

    那麼,為什麼劉邦會做出這樣的評價呢?

    (張良)

    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名額有限。劉邦顯然要在謀略、後勤、打仗三方面各選一人。不會多選一人。既然各選一人,就要把陳平和張良比較。在他看來,張良勝於陳平。原因有四點:一是張良出身比陳平高貴。張良是南韓貴族後裔,是韓王相,陳平出身於平民。二是張良的人品比陳平好。陳平有“盜嫂”、“貪金”這樣的汙點,張良以義砸秦始皇,以忠侍韓王,人品貴重。三是張良出的計謀都是戰略問題,陳平出的計謀都是戰術問題。四是張良以“道”勝,陳平以“術”勝。

    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劉邦做那個評價,說那個話,可不是隨便說的,他是有目的的。這張良、韓信、蕭何這三個人,都是人中龍鳳,而且志向也不小,劉邦多少有些猜忌他們。說這個話,其實是為了安撫他們。後來,張良歸隱、蕭何自汙、韓信被抓,就可以看出,劉邦其實並不放心這三個人。但他對陳平絕對放心。他說陳平“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其實就是說陳平不會造反。既然如此,他也沒有必要把陳平提到那麼高的高度來誇獎他了。

    (參考資料:《史記》)

  • 3 # 看點兒歷史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蕭何隨劉邦一起發家致富的,可以說是劉邦大後方的大總管,他管理下的後方不管是在楚漢爭霸還是漢高祖親征匈奴的時候,後勤問題沒有擔心過。

    韓信雖然是半路投靠劉邦的,但是他的領兵征戰,消滅多個力量,對於贏得項羽功不可沒。

    張良則是一直陪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一次次的救劉邦於危難之中。也是不可忽視。

    劉邦作為領導者,手下財神(蕭何)、軍師(張良)、打手(韓信)三種人才都有了。一種鐵三角的形勢已經很牢固了。至於陳平,相對於張良來說,陳平是陰謀,張良是陽謀。放在臺面上來說,陳平確實不如張良拿的出手。所以三傑沒有陳平,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史事拾趣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此為“漢初三傑”。

    陳平與張良同為謀士,顯然劉邦認為在謀略方面陳平不如張良。首先張良出身高貴,乃南韓貴族後裔,而陳平出身平民;其次張良人品比陳平好,張良以義砸始皇,以忠侍韓王,品質高尚,反觀陳平,坊間傳聞盜嫂,還有貪金等汙點,上不了檯面;還有張良都是從戰略高度出謀劃策,屬於陽謀,而陳平是戰術計謀,很多都是不好明說的陰謀。

    劉邦說出漢初三傑應該還有安撫三人的目的,劉邦生性多疑,這三人都不是等閒之輩,志向也遠大,劉邦生怕他們有異心,便給個稱號安撫一下,而陳平對劉邦來說沒有威脅,從這幾個人最後的下場也能看出來。

  • 5 # 權說故事

    那我們先了解漢初三傑哪三傑吧:張良、蕭何、韓信。

    張良,擅長陽謀,在劉邦身邊屢建奇功,特別是鴻門宴上,張良想方設法為劉邦脫險,是劉邦的大恩人。另外,劉邦特別欣賞張良的才幹,劉邦收降秦王子嬰後,曾被勝利衝昏頭腦,許多安民措施都是張良提出的,否則劉邦後面未必成就大漢天下。劉邦徹底打敗項羽後,張良識破天機,懂得急流勇退,雲遊四海,安享晚年。所以,漢初三傑之一,實至名歸。

    蕭何,是劉邦同鄉好友,很早跟著劉邦打天下,漢軍的所有軍事供應排程全靠蕭何。另外,蕭何為劉邦推薦不世軍事奇才——韓信,劉邦因為有韓信,所以才能戰勝項羽,奪得天下。另外,西漢初許多規章制度都是蕭何制定的,為西漢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所以如此功勞,入列漢初三傑之一,實至名歸。

    韓信,確實是軍事奇才,也是劉邦與項羽的軍事對決中最重要的人物,如果沒有韓信協助劉邦,我估計至少延遲十年才能打敗項羽。所以入列漢初三傑,實至名歸。

    至於陳平,其實功勞也不少,但相比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只能略遜一籌,無法與張、蕭、韓三人的功勞相提並論。

  • 6 # 善蓮養生養老養自己

    張良、蕭何、韓信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最頂級的人才;陳平為什麼沒有加入其中,並

    “漢初四傑”呢

    我們想看看陳平的功績,分為漢朝建立前後

    漢朝建立前:

    (1)在楚漢對峙時期,他根據項羽為人猜忌之弱點,巧施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君臣的關係,致使范增怒而出走,項羽不再信任鍾離昩等大將,從而削弱了楚軍的力量,幫助劉邦從滎陽脫困,解了滎陽之圍

    (2)韓信攻下齊國,派使者向請求劉邦封“假王”。在劉邦怒不可遏,破口大罵韓信時,是他與張良從劉邦集團的根本利益出發,暗示劉邦封立韓信為齊王,從而籠絡住了韓信的心

    漢朝建立後:

    (1)在有人上告韓信謀反時,劉邦手下戰將紛紛主張出兵討伐,唯有他清醒認識到韓信的軍事才能,主張不可力敵只能智取,為劉邦設偽遊雲夢之計,不動一兵一卒便使韓信束手就擒;

    (2)在劉邦被匈奴單于冒頓四十萬大軍圍困於平城七天七夜的危急時刻,又是他設計使劉邦安然脫險;

    (3)在平定陳豨和黥布叛亂的過程中,他屢出奇計,為平定陳豨和黥布叛亂立下汗馬功勞;

    (4)呂后去世後,他與周勃合謀,計誅呂氏宗族,擁立孝文皇帝,避免了西漢的分裂,穩固了西漢的政權

    從上面可以看出陳平在漢朝建立前後都取得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後期的作用遠遠大於前期;

    陳平不能封“漢初四傑”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幾個

    (1)時間點: “漢初三傑”名號是後世透過劉邦之口總結出來的,打仗剛結束,自然要分封功臣,而滅秦和楚漢之爭中,張良、蕭何、韓信的功績面向大於陳平,他們排在陳平之前理所當然。

    (2)人品和後世評價:他先投奔了魏王,後投奔項羽,害怕項羽遷怒因而走為上,投奔了劉邦,在亂世中這不算什麼,但陳平有那個平臺好就上哪裡,屬於政治投機分子;

    反觀和他類似張良,一直忠於韓王,即使南韓無法復國,也一直以韓人自居,在古代士大夫講究氣節和忠誠的環境中,這是可是大大的加分項。

    而且陳平是真小人,為達目的可以做出戰略犧牲,初期的財力儲備與人脈積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寧願娶一個剋夫命的女子為妻,就只為他家裡的財產與人脈。

    (3)為達目的,多次使用陰謀。

    從陳平的計策最為出名的就反間計,大量才錢財賄賂,政治投機。

    我們對比張良和陳平的計策可以得出,張良在明,陳平在暗。或者說,張良的謀劃,大多是陽謀;而陳平的謀劃,大多是陰謀。陽謀可以公之於眾,可以大義凜然,而陰謀則見不得人,上不得檯面。

    張良是老劉吃飯的碗碟,自然要漂亮;陳平是老劉的尿壺,不好看但好用;

    (4)同種類似選擇最優;

    蕭何是統籌後方的代表;

    韓信是軍事力量的代表;

    張良是參謀策劃的代表。

    在漢初,張良無論從功績還是美譽度都高出陳平一頭,,所以以張良為漢初三傑最為合適。

    但陳平在大漢建立以後出謀劃策,政治敏銳,為漢朝建立以後立下的功勞遠遠大於漢初三傑。可以說陳平是一位善於投機的政治家,對歷史的貢獻 不亞於漢初三傑;

    如果將時間點拉遠,死後蓋棺定論的話

    陳平的能力和功績可以當 漢初四傑

  • 7 # 秋風拂檻

    張良屬於天生的絕世謀臣,劉邦最信賴的智囊,光鴻門宴一次的功勞就夠大書特書了,後來劉邦的宏觀整體戰略全部出自張良的手筆,堪稱總設計師。張良多次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對劉邦提出戰略性規劃,從開始的入秦過武關,到最後的垓下之戰,貫穿劉邦幾乎全部的戰爭時期。

    蕭何是劉邦的後勤總管,統管後方一切軍政事宜,又是劉邦起兵時候的老底子,老朋友,格外受到信任,因此手握重兵錢糧,功勞極大。楚漢相爭是持久戰,對於持久戰,最重要的是後方穩定。有了穩定的後方就有充足的糧草,兵源,馬匹,器械等其他一應物資。項羽的戰鬥力可謂天下無敵,但是打到後面,之所以打不下去,就是因為自始至終,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劉邦的後方就一直是蕭何在經營的,在蕭何的經營下,就算劉邦的仗打的再爛,也始終有重新站起來的本錢。

    韓信更不用說,衝在第一線,基本上整個中原之地(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都是韓信平定的,而且為劉邦輸送了幾十萬精銳軍隊,是劉邦在軍事力量上得以擊敗項羽的第一功臣。韓信提出的出蜀計劃,也是當時絕對超一流的戰略規劃,劉邦也就是按這個戰略來發動了楚漢戰爭的。在戰略層次上,張良、韓信這兩的眼光高於其他所有人,再無第三人可望其項背。

    反觀陳平,出身不好(貪財、與大嫂不乾不淨)導致一般士人根本看不起他,劉邦是力排眾議重用了他,但肯定不可能在論功行賞時將一個德行不好的人列為大家的榜樣。他的那些計策在很多次緊要關頭讓劉邦死裡逃生,讓人拍案叫絕。但是相比較而言,他的計策大都是解決眼前的困境,少有長遠策劃,屬於戰術規劃。

    在經營後方、戰略策劃、軍事、奇謀妙計,這四個層面上,以上四人都達到了當世第一人的地步。由此可以稱得上四傑了。不過蕭何,張良,韓信,都是挑動整個局勢的戰略力量,陳平相對這三人就少了一些份量。所以他當然是沒辦法進入漢初三傑的行列了。但是他依然是與以上三位是同一個量級的人物,甩開後面的那些人N條街。

  • 8 # 老王講事情

    陳平為什麼不得名列“漢初三傑”?

    陳平在戰爭時代功勞並不少,但是無法與三傑相比。張良屬於天生的絕世謀臣,劉邦最信賴的智囊,光鴻門宴一次的功勞就夠大書特書了,後來劉邦的宏觀整體戰略全部出自張良的手筆,堪稱總設計師。

    蕭何是劉邦的後勤總管,統管後方一切軍政事宜,又是劉邦起兵時候的老底子,老朋友,格外受到信任,因此手握重兵錢糧,功勞極大。

    韓信更不用說,衝在第一線,基本上整個中原之地(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都是韓信平定的,而且為劉邦輸送了幾十萬精銳軍隊,是劉邦在軍事力量上得以擊敗項羽的第一功臣。

    反觀陳平,出身不好(貪財、與大嫂不乾不淨)導致一般士人根本看不起他,劉邦是力排眾議重用了他,但肯定不可能在論功行賞時將一個德行不好的人列為大家的榜樣。而他所立的功勞,大多屬於小智小策,戰功不足以跟三傑這種重量級的人相提並論,只能是作為第二等級的功臣。

  • 9 # 神渡說廣西廣東

    “陳平為什麼不得名列漢初三傑?”,首先我們來看看,所謂的“漢初三傑”都有誰。“漢初三傑”分別是:張良、蕭何、韓信,都是漢朝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這三傑無論是誰,也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他們無一不是名氣極大,如雷貫耳!

    漢高祖劉邦曾經這樣子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蕭何後勤錢糧經營有方、韓信熟諳兵法攻無不勝——劉邦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三位人傑,才得以謀取天下。

    我們再來看看“陳平”此人。陳平也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也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然而陳平為什麼不能與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並列稱為“漢初四傑”呢?主要原因有多個:

    一.論功勞: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要大於陳平

    1. 對於漢朝建立的功勞:陳平施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解滎陽之圍;獻計封韓信為齊王,籠絡住了韓信;

    2. 而張良、蕭何、韓信的功勞則要大得多:張良屢立奇功,鴻門宴設計讓劉邦脫險;劉邦的後方經營、後勤錢糧錢糧排程全靠蕭何;韓信攻無不克,是劉邦軍事力量上得以擊敗項羽的第一功臣。

    二.論地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高大於陳平

    1. 張良是劉邦參謀策劃系統的最高負責人,是其參謀策劃系統的代表,是劉邦最信賴的智囊;與同為謀士的陳平相比,當時張良的地位要遠高於陳平。

    2.蕭何是劉邦後勤系統的最高負責人,是其後方、後勤、經濟的代表,為漢高祖劉邦輸送了幾十萬的精銳軍隊;

    3.韓信是劉邦軍事系統的最高負責人,是其軍事力量的代表,是劉邦的後勤大總管;

    三.論重要性: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就沒有漢朝的建立

    1.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所立的功勞要早得多,都是在漢朝建立過程中立的功。可以說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所立的功勞,對漢朝的建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和決定性作用。用劉邦的話說,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就沒有漢朝。

    2. 而陳平的功勞,在漢朝建立前是遠不及三人的,大部分是漢朝建立後對漢朝的治理。可以說,沒有陳平,漢朝依然能建立,而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漢朝卻根本建立不了。

    四.論人品:陳平人品遠不及張良、蕭何、韓信三人

    1. 陳平品行不好,為人貪財,與其大嫂不乾不淨;

    2. 陳平為人陰險,小人,為人:“有才無德”;

    3. 而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無論是在當時,為古人所佩服,在今天,也為世人所讚賞。

    五.因而,陳平不得名列漢初三傑,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 10 # 豹眼看歷史

    “漢初三傑”,是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對功勞最大三人的評價。陳平沒有被列入三傑,就說明在劉邦的心目中,他的功勞還不夠大。同時,陳平投靠劉邦的時間比較晚,儘管屢有良策,但與三傑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01

    陳平的功勞不足以與三傑相提並論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劉邦在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後遷長安),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同年六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召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他說:

    “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取勝的真正原因。“

    劉邦說得很清楚,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就是我能夠知人善用,充分發揮張良、蕭何、韓信的才幹,才最終取得了勝利。其他的人功勞也不小,你們不要說與我比,就是跟他們三人相比,你們也差得很遠。

    這就是“漢初三傑”的由來,也是為接下來論功行賞定下的基本調子。

    陳平沒有進入劉邦封賞的第一層次,就說明他的地位、資歷、功績不夠格,自然他的聲望也沒法跟三人相比。

    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還沒有確定下來。劉邦認為蕭何功勞顯赫,封他為酇侯,給與的食邑也最多。但功臣們都不服氣,認為蕭何沒有在前線出生入死作戰過,不該在他們之上。

    劉邦說:

    “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劉邦的意思就是說,你們至多就是一些獵狗,而蕭何就是指揮獵狗的人。而且你們僅僅是獨身,至多二三人跟隨我,蕭何卻是舉家數十人追隨我,這個功勞不可忘記哦。

    劉邦這麼說,群臣們也就是不好再說啥。公平而論,蕭何的確不該確定第一,但張良不想要這第一,劉邦又不想把第一給韓信,這就是平衡以後的結果。

    合夥做生意,掙錢難,分錢更難。

    而且,西漢建立以後,劉邦要立蕭何為丞相,如果不給他最高的地位,以後的工作也不好開展。

    張良也不曾有戰功,但劉邦認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勞。”

    就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作為食邑。

    有蕭何做第一,張良這個第二就好做工作了。但張良心眼多,說啥也不要這麼高的封賞,情商還特別的高,說念念不忘與陛下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留(今江蘇沛縣東南)。

    這多麼感人,恐怕劉邦幾乎要留下滿臉的熱淚。

    於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張良從此隱居,得以保全自身。

    就韓信不知深淺,劉邦就以他老家在楚國為由,為了讓他光宗耀祖,由齊王改封楚王。這本身就是要收拾韓信的節奏,只是封賞儀式還沒有結束,不便下手罷了。

    韓信尚且在蕭何、張良之後,在這種情況下,陳平是無法跟他們三位爭功的。論謀略,他比不了張良;論戰功,他比不了韓信。因此,他無法進入第一等功臣的行列,與”三傑“並論。

    02

    陳平加入劉邦團隊較晚,沒有第一時間進入劉邦的核心管理團隊。

    蕭何不用說,那是劉邦起事時的始作俑者,所持有的那是原始股。

    張良在劉邦還沒成氣候的時候,在半道上相遇,一見鍾情,就決定私定終身。這在情感上,佔據了很高的地位。

    韓信加入較晚,但也是在項羽分封諸侯以後,劉邦與項羽還沒有翻臉之前。劉邦被項羽排擠到漢中,許多將領都半路逃走了,韓信也不例外。

    但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後,被拜為大將軍。在楚漢大戰之前,韓信就進入了劉邦核心管理層。不可否認,劉邦大部分天下是靠韓信打下來的。

    儘管陳平也是先投奔項羽,後投奔劉邦,但跟韓信相比就差多了。

    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紛紛起兵,陳平前往侍奉魏王咎。不久受到讒言,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還定三秦後,才又投奔了劉邦。先拜都尉,後歷任亞將、護軍中尉。

    因此,陳平無論資歷、戰功、職位都不能跟韓信相比,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和情感也趕不上蕭何和張良。陳平沒有進入“漢初三傑”行列,成為“漢初四傑”,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聲望也就不能與“三傑”並論。

  • 11 # 遙望燕園

    為了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劉邦曾在諸臣七嘴八舌的議論之後補充了一個觀點。

    劉邦說,除了你們講的這些原因之外,我還想補充一點,那就是我劉邦能聚人會用人,各式各樣的能人異士都能為我劉邦所用,所以我劉邦才會在楚漢相爭中笑到最後。

    為了佐證他劉邦會用人,劉邦丟擲了一個漢初三傑的概念,被劉邦合稱為漢初三傑的是張良、蕭何和韓信。

    但其實,劉邦似乎遺漏了另一個極其重要的人,這個人謀不輸張良,能不遜蕭何,謀略、治國都是一等一的好手,這個人便是陳平。為什麼陳平這麼重要的一個人,沒能在劉邦那裡得到漢初三傑一樣高的評價呢?

    首先,我們要著重於分析一下劉邦提出“漢初三傑”概念的背景。

    我前邊提到了,劉邦之所以提出“漢初三傑”的概念,並不是因為劉邦要重重地褒獎張良、蕭何、韓信三個,而是要以“漢初三傑”的概念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這一背景很重要。

    “漢初三傑”的提出只是為了證明劉邦觀點的正確,至於把誰歸到“漢初三傑”之中,或者說搞個“漢初四傑”、“漢初五傑”來,都不重要。

    陳平沒被歸納到“漢初三傑”之中,並不能證明陳平不重要,也不能證明陳平在劉邦心中不能跟漢初三傑比肩。

    其次,劉邦丟擲“漢初三傑”概念之時,既是隨口說說,也有著深層次的考量。

    “漢初三傑”中的張良是謀臣的代表,在劉邦最為困頓的時候加入劉邦的隊伍,並以太公兵法相授,於劉邦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為劉邦帶來了難得的溫暖。

    “漢初三傑”中的蕭何是文臣的代表,早在劉邦舉事前的若干年,蕭何便是劉邦的同僚兼好友,那時蕭何的職級高,劉邦的職級低,蕭何常常護著劉邦,舉事之後,蕭何全族幾十人跟著劉邦一起上前線,這份深情厚誼,是劉邦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

    “漢初三傑”中的韓信是軍方的代表,在劉邦被立漢王鬱鬱寡歡的時候,韓信來到劉邦的身邊,為劉邦指明瞭擊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正確路途,並在後續的楚漢相爭中為劉邦開闢了第二戰場,實現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而陳平呢?陳平歸漢之時,正是劉邦走出巴蜀漢中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如果說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是雪中送炭,陳平的歸漢只能說是錦上添花讓劉邦更加如虎添翼而已,故而,在情感上,劉邦就會認為陳平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位重要。

    再次,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分別代表了劉邦麾下三個不同陣營。

    “漢初三傑”中的張良是六國貴族的代表,於劉邦來說,六國貴族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六國貴族的歸心,會帶著六國故民一道,支援劉邦。除張良外,韓王信等人也是六國貴族的傑出代表。

    “漢初三傑”中的蕭何是豐沛集團的代表,於劉邦來說,豐沛集團是舉事的火種,如果沒有豐沛集團作為基本盤,劉邦就不可能滾雪球一樣把隊伍越滾越大。除蕭何外,曹參等人也是豐沛集團的傑出代表。

    “漢初三傑”中的韓信是軍方兼平民的代表,於劉邦來說,軍隊是舉事的基石,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軍隊,劉邦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漢王成為皇帝,韓信之外,彭越、英布等人也是軍方的傑出代表;於劉邦來說,平民中的能人奇士是必須要提拔要團結的力量,秦始皇秦二世沒有提拔這些能人奇士,所以使得這些散落民間的能人奇士為他人所用,秦最終為他劉邦所滅,韓信之外,酈食其等人也是能人奇士的代表。

    如此一分析,便可看出,陳平就略顯尷尬了,論智謀,陳平可以跟張良掰手腕,論治國,陳平可以跟蕭何掰手腕,論出身,陳平又和韓信相似,但陳平的背後,既沒有六國貴族又沒豐沛集團還沒軍方勢力,所以劉邦丟擲“漢初三傑”概念之時,明知陳平才高能大,卻沒法提陳平。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潭清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