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不二說史

    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了專心對付歐洲和蘇聯,曾給自己的海軍下了命令,不要去招惹美國商船。因為有前車之鑑,一戰德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美國的加入。所以,希特勒一直儘量避開和美國發生正面衝突。而且他也囑咐當時的日本,不要去招惹美華人。然而,日本這貨偏偏不聽,非要去摸老虎屁股,當美國在切斷日本的一切資源輸入渠道之後,在當時的一個賭徒山本五十六的慫恿之下(據說這貨賭博很厲害,讓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場都忌憚三分),日本鋌而走險,竟然去偷襲美國珍珠港了,更為奇葩的是,居然偷襲成功了。當這個訊息傳到希特勒耳朵時,希特勒氣的是暴跳如雷,大罵日本蠢。而這邊,美國正愁找不到參戰的藉口,結果日本人這樣一搞,美國立馬加入了二戰,結果就是為了報復,給日本送了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可真的是把日本給炸怕了,立馬宣佈無條件投降。從而加速了二戰結束的程序。用遊戲裡面的一句話調侃就是“德華人在一挑五,日本非要去單挑大龍,結果讓大龍給拍死了。”好了,言歸正傳,話說當時美國那麼強大,日本為何要鋌而走險,以日本人做事的嚴謹的風格,沒有精細的資料分析他是不會隨隨便便去挑戰這樣強大的一個對手的,那麼為啥還要去偷襲珍珠港呢?我們來看下具體原因。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早有預謀的。因為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存在一直是日本的眼中釘肉中刺。而當時,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準備參與到二戰之中,但又找不到藉口。於是,就把日本運送石油的渠道給封鎖了,並且停止了對日本的鋼鐵的供應。這樣一來,日本就不樂意了,自己本來就資源匱乏,美國再這樣一干,等於在要自己的命啊!為此,日本和美國進行了多次談判磋商,然而結果始終不能令日本滿意。沒辦法,日本人就只能鋌而走險,去南洋搶奪資源,因此,為了防止美國武力干涉就必須削弱或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他們便把目標瞄準了珍珠港,因為那裡儲存了大量的美國軍事實力。於是在1941年12月7日,在賭徒山本五十六的帶領下,對夏威夷珍珠港發動了襲擊。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當時英美一直透過越南緬甸給重慶國民政府輸血抗戰,日本已經到擴張極限,兵力捉襟見肘,無法在正面戰場進行大規模進攻,而中國後方游擊隊牽制了一部分兵力 。同時,英美荷等國的太平洋屬地禁運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這樣不出半年,日本就會資源枯竭 。而當時美國的條件為了不讓美國獨霸亞洲,要求恢復到1937年的態勢 ,這就意味著日本陸軍要放棄華北大片已經佔領的土地。然而,這對日本國內的好戰派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比如東條英機、山本五十六等。他們是不可能放棄投入巨大兵力物力佔領的華北地區。沒辦法,博一下總比等死的強,於是,在山本五十六和東條英機的策劃下,就去偷襲美國珍珠港了,而這也恰恰是日本最不應該犯的錯誤。

    以上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

  • 2 # 血染戰旗紅

    《孫子兵法》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可現實中卻總有那麼一些國家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卻整天要打這個要打那個。我們隔海相望的鄰居日本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咱先不說他在1500年前挑戰唐朝,也不說他在500年前挑戰明朝的事,就說點近的,就說他在70多年前挑戰美國的事。

    假如一個人做事老是順風順水,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我很牛,我什麼都能幹!”的錯覺。團體、企業、國家也是一個樣。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掠奪、擴張、殖民之路。一開始都是順風順水,先後打敗了中國和俄國,奪取了北韓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東三省、華北、華中、華南,還有關島、硫磺島、塞班島等等一系列太平洋島嶼(多是一戰後從德國手裡接收來的)。這麼一來整個日本上下就瀰漫著一種“大日本天下第一”的錯覺,妄圖要稱霸亞太,與德國、義大利三分天下。要想稱霸亞太,就必需要清除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在亞太的軍事力量。當時,英法等國正被德國摁在地上打,自身難保,所以美國就成了日本稱霸亞太的主要敵人。

    可對於美國,日本瞭解多少呢?嗯,日本人認為美國表面強大,但其實不堪一擊。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還得從原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海軍大臣東鄉平八郎大將說起。在甲午戰爭開始前,有一次,北洋艦隊的鎮遠、威遠兩艘鐵甲艦訪問日本。在當時它們可都是亞洲第一的戰艦,日本人看得心驚膽顫。但東鄉平八郎參觀完這兩艘軍艦後,卻認為北洋艦隊表面強大,其實不堪一擊。按照普遍的說法,當年東鄉平八郎參觀鎮遠、威遠兩艦時,看見艦炮上晾曬著水兵的衣物,甲板上亂七八糟的,北洋水師水兵軍紀渙散,根本沒有戰鬥力。流傳得最廣的一句話就是“武器是神聖的,連武器都不愛護的人怎麼有戰鬥力?”後來的情況也確實如東鄉平八郎所言,北洋艦隊真的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後來,東鄉平八郎當上了聯合艦隊司令,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了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當上了海軍大臣,獲得了元帥稱號(注:在日本元帥不是軍銜,只是一個稱號。東鄉平八郎的軍銜是大將。你稱呼他為東鄉大將也行,東鄉元帥也行,但寫到紙面上的話就只能這樣寫:元帥東鄉平八郎大將),被華人譽為軍神。既然東鄉平八郎成了軍神,那他的話就被某些人視為天然正確了。為了“證明”美國外強中乾不堪一擊,所謂的“美國通”佐騰賢了、富永恭次拿著美軍士兵在大炮上擺POSS拍照,在大炮管子裡進出、站在軍艦甲板邊上比賽誰尿得遠……的圖片告訴其他日本人:武器是神聖的,連武器都不愛護的人怎麼會有戰鬥力?另外,他們還告訴其他日本人:美華人怕吃苦,超過1公里都要坐車去,連走個一二一都走不整齊。他們目無長官,不但罵自己的上級,還敢罵議員,甚至連總統都敢罵。你看看,這麼一群“嬌生慣養、貪生怕死、無組織無紀律”的美國佬,有什麼可怕的?“只要皇軍朝天打三槍,他們就嚇得投降了。”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日本人認為日美之戰他贏定了。當時的日本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大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將)在回答裕仁天皇時甚至說“只要六個月就可以打贏美國了。”偷襲珍珠港,向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宣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出來的。

    戰爭一開始似乎也印證日本人的說法。透過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列艦一舉被擊沉擊傷,趴在港裡動彈不得。接著,日本花了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橫掃了南洋。八萬美菲聯軍被俘,十萬英法荷聯軍在新加坡向日軍投降,麥克阿瑟坐著潛水艇逃到了澳洲。當時日本氣焰非常囂張!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的祝捷大會上,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說:以後這樣的祝捷大會會經常有的,一直等到我們大日本皇軍在東邊的紐約和在西邊的倫敦舉行勝利閱兵式才停下來。

    可等美軍緩過氣來,日本人卻吃驚的發現,所謂“貪生怕死”的美國佬拼起命來一點不比日本人差。為了轟炸東京,美華人愣是把在陸地機場起飛的B25轟炸機裝上了航空母艦。為了能讓它從航母上起飛,美華人拆除了所有的自衛武器,拆掉了防彈鋼板,以“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空襲東京。那艘在珊瑚海海戰中受重創的“約克城”號航母,按照日本人的想法,它起碼要回船塢中修理三五個月才能重返大洋,可美華人就是在珍珠港的船塢裡修了三天,就讓它帶傷參加中途島之戰。而駐守在中途島上的美軍飛行員,他們駕駛著落後而笨重的飛機一次次的向日本航母發動攻擊。儘管他們都被日本的零式戰機擊落了,儘管他們沒有取得任何戰果,但美國飛行員們還是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履行著自己保家衛國的職責。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沒有白費,為美國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爭取了機會。在中途島之戰中,美國以少勝多,一舉擊沉了日本四艘主力航母。當然,儘管日本在中途島之戰中大敗,但日本海軍還是有很強的實力的。在隨後爆發的圍繞瓜達卡納爾島進行的一系列作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在三川軍一等將領指揮下曾再度重創美國海軍。在最窘迫的時候,美軍航母只剩下一艘受傷的“企業”號。不得已,美軍只好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冒著炮火將戰列艦、巡洋艦這些寶貝疙瘩開出去和日本人玩命。

    美華人除了拼起命來不比日本人差之外,美國的戰爭機器發動起來更是令日本人沒法比。光是在1943年,美國就下水了52艘航母,幾乎是一個星期下水一艘。至於其他的飛機、坦克、大炮等等更是不計其數。可以這麼說,在二戰期間,美國供應了反法西斯盟軍一半的軍火和戰爭物資。當美軍在太平洋上拉開反攻序幕的時候,展示給世人的是一支數量龐大,質量一流,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美軍出動的航母就高達15艘,其中有9艘是新服役的埃塞克斯級主力航母。而日本拼了命才拼湊出9艘航母參戰,而主力航母只有3艘。等到了萊特灣大戰的時候,日本就只有被碾壓的份了。

    除了軍艦像下餃子一般服役外,美軍在佔領提尼安島、塞班島、關島之後,又祭出了一件大殺器: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它們像蝗蟲一般飛到日本上空肆無忌憚的投彈,將東京、橫濱、名古屋等變成一片火海。而日本卻奈何不了它們。在B29滿載炸彈的時候,零式戰機還勉強夠得著它們;當它扔完炸彈後,零式只能望機興嘆了。負責轟炸日本的李梅將軍乾脆下令拆除B29的一切防護裝置,多裝燃燒彈,對日本持續進行火攻。萊特灣大戰後,日本聯合艦隊幾乎可以說是損失殆盡,就算剩下的軍艦也因缺少油料而無法出動。面對逼上門的美軍,日軍除了一個又一個的“玉碎”外,毫無招架之功,更甭提還手之力了——更甭提後來美軍還祭出了原子彈這個大殺器。假設在1945年8月日本不投降,真不知道在美蘇等國的夾擊下,日本會不會從地球上消失。

  • 3 # 木説歷史

    古事今説,今説古事!

    日本為什麼敢在於美國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貿然突襲珍珠港,原因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美日作戰已經不可避免,偷襲珍珠港是當時看來最合適的戰爭策略。

    如果有可能日本也不想招惹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起碼不想在1941年的時候去與美國開戰,但是現實卻是“不打不行。”

    原因一:美國以美日正常貿易為威脅要求日本吐出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恢復“九一八事變”前的邊界狀態。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美國利益當然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但這並不足以美國與日本撕破臉。在這個階段美國雖然口頭上對日本“不承認、不支援”但實際上美日貿易依然在不斷的增長,日本要侵華就需要在美國花錢,這白花花的銀子美國當然也是笑納的。

    雙方根本的矛盾源於1940年7月日本軍部提出了南下太平洋,攫取印度、菲律賓、馬來亞等國家的礦產、石油以及軍需橡膠資源的“南進戰略”。這不但嚴重威脅了美國的實際利益而且日本索要佔領的國家在當日都是英美國家的殖民地。

    這就好像兩家人做生意,A從B購買商品,這個商品是B 的小弟C生產的。本來A花錢B掙錢兩個人都沒有什麼大問題,突然有一天A說,這樣下去不行,我去把C打怕了讓他以後跟著我,那我就不用去B那話冤枉錢了。如果A的計劃成功,那麼B不光賺不到A的錢而且小弟C也就丟了。

    自此每日矛盾徹底公開化,美國當然不會讓自己的就這樣讓日本搶了去,但是又不好貿然的發動戰爭,怎麼辦呢,那就先搞個貿易戰吧。“不開第一槍”是美國“孤立主義”的衍生性格。

    1941年7月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

    8月美國對日本石油汽油全部禁運。

    同時美國聯合英國、荷蘭凍結了日本在各國的資產。

    打仗沒有了石油這麼打?其他且不說,沒有了石油日本的軍艦、飛機都要趴窩,日本通往各個區域的海運都要改成人力船或者帆船。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起初日本也是不想打的,這個時候也確實打不過,他想等個幾年等日本把中國以及其他佔領區域“消化了”自己壯大了再打。現在還是要談,但是美國也很傲氣,解凍資產、解禁石油都好說,先把在中國的利益恢復到“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要不面談。

    日本當然是不願意的,自己拼死拼活打下來的,說放棄就放棄,這怎麼可能?再說要石油不就是繼續對中國的戰爭嗎?但是美國絲毫沒有退步的可能,那麼談判的路也就間接的堵死了,日本只有兩條路,要嗎認慫,要嗎開打。現在堵死了一條只能想想這麼打了。

    原因二,日本的策略並不是與美國真正的開戰而是希望透過區域性戰爭的勝利立刻與美國談判獲取足夠的利益後就平息戰爭。

    這就如同與一個瘦子與一個壯漢打架, 瘦子的策略是等到壯漢不注意的時候孤注一擲將壯漢打到在地然後還沒等壯漢回過神來看清楚打到自己的是誰先和壯漢談好條件平息衝突。

    在1941年太平洋戰場並不是美國重點關注的方面,美國的重心放在了與德國方面,美國艦隊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商船護航或者監視德國可能發起的敵對行動。雖然當時美德並不沒有開戰,但是美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兵工廠早已經被希特勒恨入骨髓了。

    美國在太平洋的艦隊勢力並不強大,甚至於整個日本相比是相對薄弱的,日本完全有能力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得區域性戰場的區域性優勢從而透過發動突然襲擊獲得區域性勝利,並以此為談判籌碼與美國媾和獲得相應的利益。

    日本理想中: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倉促之間無法擊中力量反擊,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維持一年左右對美軍的戰略優勢,並頻頻威脅美國利益,在這個時候日本適時丟擲橄欖枝與美國和談,用恐嚇、威逼等手段達成自己的潛在目的。

    但實際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獲得了比自己預想要小一些的戰果(航空母艦不在港內未受損失)也保持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軍事優勢(實際上不到一年 ),但是美國卻直接關閉了每日談判的大門。日本徹底懵逼的只好將戰爭繼續下去。

    日本其實沒有想到的是,日本認為美國同意談判的籌碼之一就是美國的“孤立主義”,但是恰恰是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掃清了美國的“孤立主義”。這個坑是日本給自己挖的。

    原因三,山本五十六的賭徒性格不但影響了海軍更影響了整個日本。

    山本五十六清楚的知道日本與美國的差距,他是堅決反對對美國開戰的,倒不是他愛好和平而是他清楚的知道每日之間的差距,一旦開戰沒有勝算。

    在美國對日本步步緊逼的時候,山本逐漸意識到對美作戰已經在所難免,因此就制定了偷襲珍珠港的瘋狂計劃。

    珍珠港計劃的瘋狂在哪裡,日本距離珍珠港有3500多海里,距離美國是2000多海里,如果日本要透過偷襲一句殲滅珍珠港的美軍大型艦隊,那麼將需要派遣一支浩浩蕩蕩的航母艦隊,這麼龐大的艦隊在大海上非常容易被發現,一旦被美君發現日軍的意圖,這支艦隊很可能會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

    山本五十六正式方案提出後,曾在日本上層懷疑萬一計劃不成功怎麼辦?山本五十六的回答非常簡單,“如果日本有天佑,夏威夷作戰肯定成功,如果中途失敗,也就是說沒有了天佑這一條,放棄整個作戰就行了”

    就這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懷揣著自以為的理想計劃,日本登上了與美國作戰的“賊船”,這艘船在一個賭徒的駕駛下帶著日本一步步的踏進了太平洋戰爭的深淵不復返。

  • 4 # 軍器戰位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計劃妄想三個月內滅亡中國。而這一計劃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國內資源根本支援不了與中國長期的全面戰爭。而正是由於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破滅,日本大部分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說的非常正確。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消耗了其國內儲備的大量戰備物資,日本急切想要尋找新的戰爭資源物資要地。

    而日本軍部高層在尋找戰爭之源佈局上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主張北上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而另一派是主張南下進攻佔領越南、緬甸、菲律賓等盛產橡膠、石油豐富的地區。1935年5月,日本試探性的對蘇聯實施了其北上計劃。在中蒙邊境以南200公里左右的“諾門坎”地區,蘇聯與日本雙方集結了數十萬的精銳兵力,在這一地區進行的交鋒。

    不過在中國戰場上一向牛哄哄的日軍,在“諾門坎”被蘇聯按在草叢裡“虐待”了整整4個月後,日軍撤了。從此日軍不敢再提北上計劃。北上攻取西伯利亞計劃破滅,日軍只能選擇南下進攻東南亞,戰爭的大量消耗使日軍南下獲取資源的急切心態提到了極致。

    而在1940年末,德軍在歐洲戰場上一戰百勝,先是滅了德國、波蘭、比利時等國家,就連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國都岌岌可危。到1941年初,日軍南下的心態到了狂熱,面對歐美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時已經不在畏懼。因為這些國家在歐洲被希特勒滅的滅、只剩下岌岌可危的“大英帝國”,那還有心思去管殖民地。日本在進攻東南亞時引起了美國的不滿,美國停止對日本出售其唯一的戰備資源渠道。而美國在東南亞盛產橡膠的殖民地“菲律賓”也成了日本南下進攻的目標。

    日本進攻菲律賓就等於向美國宣戰,必定會遭到美國的報復,而短時間內能對日本進行打擊的只有最靠近的珍珠港太平洋艦隊。正是由於這一點,日本首先做的就是想要滅掉太平洋艦隊。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日本海軍爽了一時,不過到之後美國向日本宣戰,日本再度又被美國按在海里“虐待”了幾年後投降了。所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

    第一個原因是被逼的,面對日本國內匱乏的資源,必須要大量佔領資源豐富的地方,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本來就是侵略成性的國家,哪些地方好就想化為己用,進攻東南亞也是其侵略計劃的重要一環。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5 # 東龍45

    日本瘋狂起來狗眼看國低,誰都敢咬,也是日本倒楣,身在東亞,周邊除了北韓南韓全部是大國,只要是日本崛起,就只能是挑戰周邊大國,自一八九四年打敗大清國後有點狂妄,十年後又打另外一個大國沙俄,取得勝利後更狂,一九四一年佔領中國後,又向南打擊英美殖民地,當時的東南亞各小國,打東南亞前必須要打敗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的遠東艦隊,那時日本的眼裡己經沒有對手了,狂妄到真以為大日本皇軍不可戰勝了,所以不管是誰,擋日本者就打。

  • 6 # 軍武視界

    首先二戰前期,日本海上力量和美國太平艦隊相比並不懸殊,甚至還有優勢,其次,日本襲擊珍珠港並不是貿然行動,而是南下計劃中的重要一個環節,而且襲擊珍珠港是山本五十六對美國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的戰術環節。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方向,分別是“北上”和“南下”,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掠奪戰爭資源,從而保證日本軍隊的戰爭機器可以連續不斷的運轉。1939年5月至9月,日軍和蘇軍在諾門罕地區爆發了長達4個月的戰爭,試探性戰略進攻的慘敗使得日本軍部不得不重新考慮“北上”計劃,按照實際需要,日本想要佔領整個西伯利亞那就要從關內撤回大量軍隊,而這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不太現實;另一方面由於英荷深陷西歐戰場,因此給了日本“南下”計劃極好的國際局勢。

    於是日本的考慮中只剩下了美國,由於不滿日本發動全面戰爭,以及日軍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擴張,1941年美國凍結了對日貿易,其中包括石油,這使得日軍的石油儲備只夠半年戰備,1941年夏,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上正式批准了“南下”行動,於是日本只能孤注一擲。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的航母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對美國太平艦隊所在的珍珠港基地展開偷襲,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美國隨後捲入二戰,在襲擊中太平洋艦隊4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被炸沉,多艘艦艇損傷嚴重,軍機損失188架,其他受損設施更多,此役讓美國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由於航母不在港內,所以逃過一劫,他們後來成為中途島海戰的主力。

    偷襲珍珠港雖然以日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山本五十六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他明白美國的工業潛力,所以快速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從而逼迫美國和日本媾和,便是其整個的戰略目的,於是就有了後來美國海軍和日本聯合艦隊的決戰“中途島海戰”,只是這次日本敗了,而失敗的結果就是面臨美軍在太平洋上戰場上的全面反撲,直至戰敗投降。

  • 7 # 史海拾貝人

    首先是二戰前期美軍雖然沒有參戰,但是卻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等關係到經濟命脈的經濟措施,這些措施沉重打擊了日本經濟,畢竟戰爭其實就是國力的比拼。而且隨著二戰時間的推移,日本的野心膨脹,預估美國遲早會參戰,日本先出手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海上力量,以空間來換取時間,爭取在美國重新恢復實力參戰前結束侵華戰爭,然後在集中力量來對抗美國。

    其次,當時美國根本就不相信日本敢主動提起戰爭,畢竟侵華戰爭還在膠著狀態,日本此時挑起戰爭,相當於兩線作戰,這是無法想象的。日本就是摸清了美國的心態後,放手一搏,成功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基本消滅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上力量。

  • 8 # 奮鬥店小二

    戰爭的背後無疑是資源的訴求。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不斷的騷擾我們,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源,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國土面積很小,又是個島國,日本國民一直都處在地震的陰影之下,說不定哪天海水上漲,日本整個國家就永遠的消失了。日本特別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新興資本主義發展很快,經濟發展迅速,鋼鐵、煤炭、石油、木材這些個資源需求量太大了。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人那麼多,資源那麼少,經濟的發展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你說去別的地方吧,走幾步就到海邊了,總不能到海里生活吧,這可咋弄,真是愁死了日本人,沒有好的辦法,慢慢的過吧。

    當時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受到西方國家的侵略,很多國家岌岌可危,西方國家不斷的瓜分這些國家的資源,這樣日本看到了希望,既然國內資源那麼少,我們何不去搶別的國家的呢,於是,日本開始了擴張世界的計劃,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

    盧溝橋事變

    日本在1939年北上計劃(小日本看中了俄羅斯的資源,準備去搶呢,結果被戰鬥民族幹敗了)失敗後,又不斷的開始了南下,入侵東南亞地區,看看去那裡能不能撈點有價值的東西。可是東南亞地區是英美的殖民地啊,這兩個國家實力有點強,小日本一看幹不過啊,唉,只能忍氣吞聲了。但是入侵東南亞地區的行動一直沒有間斷過,這就讓英美不高興了,老虎屁股你也敢摸,1941年,為了給日本一點顏色看看,美國就凍結了對日本的貿易,這下日本傻眼了,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

    當時日本軍隊最高統帥山本五十六,深知日本不是美國的對手,實力懸殊。為了給美國以打擊,也為了日本擴張世界的整體利益,日本高層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啊,1941年12月7日,成功偷襲了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美國軍隊受到重創,此後,美國加入了太平洋戰爭,從而加速了二戰的結束。

    珍珠港事件

  • 9 # 風箏很瘋

    二戰開始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就已經是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0%,整個二戰期間美國18家造船廠就造了2751艘船,同時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鋼鐵用量高達8000萬噸,生產了8萬輛坦克,光是底特律的克萊斯勒工廠,一家就生產了四萬輛坦克,而飛機生產了30萬架,各類汽車238萬輛,25萬門自行火炮,石油生產佔世界70%,GDP2000億美元,可見,美國在二戰期間,其恐怖的生產能力,讓他國家根本無法追趕。

    當時日本的工業水平雖然和歐美工業強國有所差距,但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工業規模相當的龐大,其實力不容小視。日本的工業產值已經接近法國,遠遠超過老牌歐洲工業強國義大利。

    至於日本為何要去進攻珍珠港,我認為日本那時已經被逼上絕路了,由於日本資源太缺乏,絕大多是需要進口的,當美華人卡主脖子時,怎麼辦啊當然是開拓新的渠道,為了能解決資源問題,打敗實力不俗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控制住太平洋這是日本人的所想的。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作怪,加上在其他戰場的成績,讓日本人覺得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美國太平洋艦隊威脅到了日本,所以想除之後快,可他沒想到的是人家造船速度也很快,日本想控制太平洋的美夢被打敗了

  • 10 # 星韻史苑

    因為兩個字,資源。

    發動戰爭是需要大量的資源的,可這資源恰恰是日本最大的弱點。日本當初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然後以東北為跳板,從遠東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可惜日本大大低估了中國滅隊亡種滅族危機時的爆發力。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雖然30萬東北軍撤出了東北,但是東北民間的抗日力量依舊不容小覷,日本在東北獲得的資源數量遠遠跟不上戰爭消耗的數量。

    淞滬會戰爆發後,直接打破了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宣言,本來計劃“閃電戰”的日本,無奈陷入了持久戰。

    日本不同於中國,華人多資源多,打不過但是耗得起。日本和中國正好相反,日本本身資源就極度匱乏,面對中國這個龐然大物,他根本耗不起,而此時作為日本最大的能源供應渠道美國卻徹底截斷了對日本的資源供應,日本怎能不怒。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民侵華戰爭,這嚴重損害了英、美等國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日美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

    1939年9月2日,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隨即美國作為迴應宣佈《日美通商航海條約》不再續簽。

    1940年5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命令太平洋艦隊入主珍珠港。

    1941年7月2日,美國宣佈中止所有美日貿易,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隨後又宣佈對日本全面實施石油禁運。

    美國這一系列的操作讓已經深陷戰爭泥潭的日本壓力倍增,為了獲得戰爭必須的石油、橡膠、鋼鐵等資源,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擲的發動對美國的戰爭,如果日本真的能打敗美國,控制了美國的資源,那麼戰爭的走向可能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了。

  • 11 # 天翼使用者7141956290099

    有解放前的小道訊息,小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是大汗奸汪精衛的傑著。小日本侵略中國,來勢洶洶,勢如破竹,我們失去半壁江山。抗日戰爭打得如火如茶的時候,汗奸汪精衛跑去日本遊說,你們大日本這麼強大,為什麼不去偷襲美國,把美華人擺平,世界就是你們的了。二戰時是幾大集團,法西斯德,意,日。西方勢力的英,美,法。東方中國,蘇聯及東南亞國家。小日本偷襲美華人的珍珠港的真正原因,還是利益爭奪。二戰美華人對小日本處處打壓,封鎖,制裁。小日本對美華人恨之入骨,眼中釘,肉中刺。最終小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澎漲,偷襲美華人。

  • 12 # 夢想前沿

    結合當時日本軍隊和世界大環境的局勢,你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場豪賭,賭上了整個日本整個國家。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佔領了中國華北東北等大片地區,需要大量的資源來維繫部隊的作戰,同時日本在亞洲還有如菲律賓等其他國家的戰場需要龐大的資源來供給。而此時的美國已經宣佈與日本中斷貿易往來,要求日本撤離中國。沒有了美國的石油和鋼鐵,日本軍隊的裝備生產嚴重滯後,日本的陸軍一直陷於中國戰場的泥潭不能自拔,從中國掠奪的資源完全不夠日本陸軍所消耗的。

    此時日本的海軍雖然實力強大,擁有十艘航空母艦和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卻沒有什麼作為。強大的實力讓日本海軍高度自信,認為自己至少在太平洋上是沒有敵手的。

    日本軍隊認為美國既然已經成為他的絆腳石,正面開戰是遲早的,遲動手不如早動手,這樣主動權在自己手裡,美國的海軍實力雖然強大,但是美國艦隊是兩洋艦隊,如果突襲太平洋美國艦隊,大西洋的美國艦隊是來不及馳援的。只要消滅了美太平洋艦隊然後再跟德國聯手對付美大西洋艦隊這樣整個地球的海洋就是日本和德國得了。

    日本海軍抱著這樣的想法與政府商議,賭徒的心理被徹底的激發了,賭徒此時能看到的只是如果自己贏了可以獲取到的利益而忽視了失敗要付出的代價。更何況此時的日本已經走上了不歸路,沒有回頭的可能,只能去這樣豪賭一把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性。

    日本完全忽視了美國這個對手的厲害,1941年美國的鋼鐵產量達到3300萬噸,佔世界鋼鐵總量的一大半。而日本在九一八前鋼鐵產量還不到200萬噸,在佔領東北後,大肆掠奪東北的鐵礦,緊趕慢趕,在偷襲珍珠港前日本的鋼鐵產量也只有580萬噸,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

    同樣重要的煤炭產量,美國也是日本的七倍。至於石油產量,大家都知道日本幾乎是沒有,而當時的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用於戰爭的汽車生產,美國更是日本的八十多倍,這是讓人絕望的對比啊。

    所以珍珠港事件後雖然美艦隊遭到重創,但是航母卻儲存了下來,美國用兩三個月時間就將珍珠港恢復如初同時也激發了全體美華人的鬥志,美國這部戰爭機器全面開動,所有的資源投入到戰爭中來,中途島海戰又重創日本自以為豪的航母艦隊,日本徹底失去了海上話語權,從此只能收縮戰線不斷退卻,最終日本這場豪賭雖然取得了戰術的勝利戰略上卻一敗塗地直到滅亡。

  • 13 # 吾師範雎

    當時,日本並不是貿然偷襲珍珠港。另外,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美日的軍事力量對比並不是特別懸殊。

    先說日本為什麼不是貿然偷襲珍珠港的。

    偷襲珍珠港是日本精密謀劃後的舉措。那麼,日本為什麼要貿然將美國這個巨無霸拖進戰爭中?

    日本高層並不是普遍認為的戰略短視之徒。具體問題,你要帶入到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去分析。

    日本當時深陷中國戰場。而美國加大了對日本的掣肘,停掉了原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貿易。此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剩半年了。

    北面,蘇聯在遠東部署百萬機械化大軍防範日本。即使在德軍進攻最猛烈的時候,遠東蘇軍依然保有強大的實力。日本在這個戰略方向沒有好的機會。另外諾門砍戰役蘇聯把日本結結實實的打疼了。退一步講,即使日本北上佔領西伯利亞。荒蕪的西伯利亞對日本來說猶如雞肋。並不能解決日本急需的石油、糧食、橡膠等戰略物資。反而會讓日本本就捉襟見肘的戰略物資供應雪上加霜。

    這時候,日本把眼光放到東南亞。為什麼把擴張方面選擇在東南亞?

    1當時由於德國在西歐閃電擊敗英,法,荷等國。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是岌岌可危的,一定意義出現了權力真空。這對日本是一個利好。

    2東南亞地區有日本急需的大米、橡膠、石油等重要的戰略物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3日本海軍在之前的對外戰爭中沒有大的用武之地,正好借這個機會來鞏固權利,擴大影響力。

    顯然,日本進攻東南亞會毫無意外的觸碰到美國的核心利益,會把美國這個巨無霸引入戰爭。那麼,日本是怎麼想的?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日本當時退無可退,只能繼續擴大戰爭,以戰養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想把美國太平洋海軍力量消滅,讓美國在一段時間內無法作為。然後佔領東南亞,形成既定事實,然後和美國談判,讓美國承認自己的既得利益。日本一廂情願的認為東南亞除了菲律賓,其他的都不是美國的切實利益,只要打疼美國,讓美國一段時期內沒有力量來打自己,那麼美國可能會妥協!最起碼,偷襲珍珠港能讓自己有戰略空窗期去消化東南亞,然後伺機而動。

    人死之前都要折騰一下,日本作為一個賭桌上贏了幾千萬的賭徒。你讓他把贏的錢和自己的本錢吐出來才能走出賭場,換了誰都要奮力一博,哪怕是暫時的。

    所以,當時的日本沒有比這更好的戰略選擇了。與其做一個案板上待宰的魚,不如反抗一下,萬一贏了呢?

    最後,再說說當時美日軍事力量對比。在偷襲珍珠港時,日本的軍隊,武器,生產都是全力開工的,而美國還是和平狀態。這時候的美軍才幾十萬,且沒有實戰經驗。這時候美軍也就幼兒園水平。日本就是要趁美軍不會作戰,沒有做好準備來狠狠得打疼美國,為自己之後的談判爭取主動。

    所以,一開始的打,就是為了後面的談判妥協!

  • 14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就會敗得更快,所以才硬著頭皮去偷襲,指望美國會因為損失太大而重新回到談判桌。

    日本內部對於是否與美國開戰也是有很大爭議,特別是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海軍勢力更是一直反對與美國開戰。

    然而1941年7月28日,美國正式宣佈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石油、鋼鐵、橡膠等一系列資源全部禁止向日本出口,並且美國還開出了條件:想要石油?可以,撤軍!從中南半島撤軍,從中國撤軍。

    到這個時候,日本就只能選擇要麼與美國開戰,搶奪東南亞的油田,以維持戰爭;要麼就是認慫,從目前的佔領區全面撤軍。

    日本不想認慫,於是就硬著頭皮選擇了開戰。開戰前,山本五十六還咬著牙說能堅持半年到一年,然而日本國內的那些盲目都樂觀派還認為半年足夠了。這些人倒也不是認為自己能夠在半年內擊敗美國,而是想著在半年的時間裡給美國造成足夠大的損失,然後逼迫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

    如果能夠避免與美國直接開戰,日本才不會傻了去招惹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只不過在美國對日本實施全面禁運政策後,日本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因為任何一個日本政府都不敢接受美國提出的撤軍條件,都被好戰的軍國主義份子整怕了,生怕接受了條件就被刺殺,於是就只能硬著頭皮與美國開戰了。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被逼的,外部是美國不肯再給石油,內部則是好戰份子不允許日本政府退讓,誰退讓就刺殺誰。在這種形勢下,日本不偷襲珍珠港也沒什麼好辦法啊。

  • 15 # 大局大曆

    看過賭桌上的賭徒沒有,總覺得自己能一次翻盤,最後孤注一擲把所剩無幾的身家壓上去期望逆轉,二戰中的日本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日本襲擊珍珠港並不是貿然行動,而是它南下計劃中的重要一個環節。

    日本人當時也不是不知道日本和美國雙方力量的懸殊。山本五十六就曾經說過,如果與美國開戰,日本只會戰敗。

    山本可是在美國哈佛大學讀過書,擔任過日本派駐華盛頓海軍武官的知美派。這種人對美國的實力瞭如指掌,回國後也經常警告日本人要當心美國的工業潛力。

    然而,這種知美派最後還是參與了對美作戰,因為這時候日本已經像賭桌上的賭徒了,只有一把壓上,像玩梭哈一次翻盤。

    一、日美由於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利益問題鬧得矛盾重重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不斷攀升,隨後在太平洋擴張本國的勢力。

    一方面日本與美國有著大量的經濟往來,光石油,日本1937、1939年的石油有80%和85%就來自美國。

    另一方面日本和美國在中國、東南亞的矛盾卻越來越大,美國在中國主張門戶開放,利益大家一起來,可九一八後日本佔領了中國和東南亞大片領土,並要求美國承認這些利益範圍。

    美國當然不幹,這時候兩國只是互有摩擦,但隨後的發展卻出乎兩國意料。

    1941年,東京發往柏林的密電被美國截收並破譯,這在美國看來德國和日本已經開始勾結了,6月3日,美國內部開始有人提出要對日本採取防範措施。

    但羅斯福卻認為,這時候日本內部正在爭吵向南還是向北,如果石油禁運會讓日本向南進攻。

    而當時美國的軍艦主要分佈在大西洋,用來應付德國,如果激怒了日本,大西洋的軍艦就要開赴太平洋和日本戰鬥。

    然而,美國的軍艦不足以同時應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戰事,所以美國打算在一定程度上先容忍日本,但這種容忍是有限度的,首先就是堅決要求日本停止對中國的侵略。

    然而日本並沒有如美國所願,不但解決,隨後還向泰國施壓,要求泰國向日本提供軍事基地和對錫、橡膠、大米的生產控制權。 美國則認為法屬越南和泰國應該中立化。

    隨後談判中在關於中國的處理問題上,雙方更是要撕破臉,當時談判的日本代表是前外相、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美國代表則是國務卿赫爾,美國當時對日本提出的要求是日本從中國和東南亞撤軍。

    從東南亞撤軍可以接受,當時日本自已經主動提出了,但從中國撤軍這一條卻惹到了日本軍方。

    最使日本軍方惱火的是,赫爾要求從中國全境撤兵。可問題在於赫爾說的中國是指初東北外的中國,日本認為的整個中國大陸。

    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東北是用血汗代價得來的,失掉就意味著經濟上大難臨頭。日本人把赫爾的這個建議看做是對日本的挑釁,甚至具有宣戰的意味。

    1967年,美華人約翰·託蘭在寫《日本帝國的衰亡》的時候特意跑到東京,採訪了許多東條英機的舊日同事,說如果赫爾澄清了這一點,情況會怎樣?

    佐藤賢了懊惱地用手拍了一下額頭,說“那時我們要是知道這點就好了”,他非常激動地說“如果他們早說承認‘滿洲國’,我們會接受那個建議的”。

    二、禁運石油成為壓倒天平的最後一根稻草

    除了從中國撤軍問題外,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等戰略物資也成為了最後一根稻草。

    儘管日本在國內的報紙和電臺媒體力鼓吹軍隊在中國大陸的勝利,但民眾私下卻開始質疑,為什麼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

    大多數民眾並不瞭解真實情況,他們只知道是前外相、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1941年年初被派往華盛頓進行談判,解決日本面臨的國際孤立局面。

    但隨後並沒有傳來好訊息,這讓日本民眾普遍充滿擔憂。

    許多日本人都知道美國對日本一系列舉動相當不滿,例如與德國結盟,先後佔領法屬印度支那的北部與南部等。

    而且隨著戰事的持久,日本國內也開始物資奇缺,起初是沒有奢侈品,隨後食品也出現短缺,尤其是日本人的主食大米。

    由於在中國的戰事久拖不決,成年男子都進入軍隊以及與戰爭有關的工業部門,沒有足夠的人力來生產更多糧食。從1940年開始,東京最高檔的餐廳也只能供應廉價進口大米和土豆,這種大米很難吃,被當地人稱為為老鼠屎。

    1941年4月,即使是在城市裡,當居民也只有透過定量配給券才能獲得大米。到1941年12月,這一配給制度涵蓋了99%的日本民眾。

    隨後的1941年12月8日讓日本人覺得改變了這一切,襲擊珍珠港讓過去兩年日本陷入僵局而產生的暗淡情緒幾乎頃刻間轉變為狂歡,大多數日本人為此歡欣鼓舞。

    三、從日本偷襲開始這就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博

    日本向美國宣戰在當時對於日本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冒險發動戰爭,這隻能是賭博,是孤注一擲的賭博。

    既然是賭博,結局當然難以預料。可問題是,襲擊珍珠港並未像日本人預期的那樣對美國的軍事實力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最明顯的還是是兩國的生產能力差距巨大,當時日本製造業效率只有美國的35%。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以從1940年到1943年初只增加了2%,而美國增加了36%。

    天皇有次問部下:

    為什麼美華人幾天工夫就能建成一個空軍基地,而日本則要一個多月左右,難道沒有改進的餘地嗎

    手下只能承認說:

    美華人用的是機器,日本人是靠人力。

    最後天皇只能懊惱的說:

    你們老說皇軍的不可戰勝的,但是敵人一登陸,你們就打敗仗。你們從來也沒有挫敗過敵人。這場戰爭的結局將如何?

    而且日本不僅生產不足,也運輸困難。珍珠港事件發生一年後,美國潛艇就擊沉139艘日本貨船,總噸位達56萬噸。這時候,日本才最終認識到,由於疏忽,這場戰爭要打輸了。

    在東南亞戰場上,日本不得不以草根、昆蟲、樹葉、苔蘚為生。在拉包爾島,一個多月內平均每天能餓死一百餘人。軍隊能能忍受傷口的疼痛,但沒有吃的卻讓士氣低落。

    有一個叫神子日本兵因飢餓難忍,冒著美軍的炮火去搶他們的食品。當他躺在戰壕裡吃了一塊巧克力後想,如果我們跟美華人吃得一樣多,我們就還能殺上山頂。

    戰爭的勝敗完全取決於物資供應。與這樣一個富強的敵人打仗,日本怎麼能打贏,而造成這種結果恰巧是它的軍國主義專制體制。

    美國製度的一個基本是,文官的權力凌駕于軍方之上,而日本卻恰恰相反。一堆不瞭解政治和外交的軍方首腦常常在內閣支配文官。

    而這種軍方壟斷一切在日本早已成為傳統。所以日本的對外政策,基本就是海陸軍將領的政策。

    尤其九一八後,日本軍隊,先後刺殺了首相、大藏大臣等文官,以政變的方式建立起軍事政權。正是這些人以強權和暴力將日本推上擴大戰爭的道路。

    一場重大的國家賭博就是對日本開戰決定最貼切的理解。

    日本認為歐洲人無法守護亞洲殖民地,認為從地緣角度看,日美必須決定誰來領導亞太地區。

    既然衝突在所難免,那為何不自己掌握時間?這場豪賭最終以日本戰敗告終,但有人願意為日本錯失贏得戰略優勢的機遇承擔責任。

  • 16 # 多臻貴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和美國軍事力量差距不大,日本“賭國運”寄望摧毀美國潛能。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在美國求學對美國社會了解極深,山本五十六反對與美國開戰,就是畏懼美國釋放戰爭潛能,但日本情報機構已經證實,美國研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子彈),日本與德國同樣開展核試驗,進度落後且國內戰爭儲備不足,日本預感到危機,唯有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才能掠奪東南亞資源支撐研發,使日本擁有最後的底牌。

    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關注歐洲戰場,但民眾反戰情緒高漲,限制美國軍費入投入,日本海軍則配合軍事擴張,兩相對比美國軍艦數量和排水總量均遜於日本聯合艦隊,但美國嚴密監視日本軍事動向,使日本海軍分散的艦隊難以集結,珍珠港遂呈現日本海軍遜於美國艦隊的假象,但日本訓練與實戰經驗豐富,正面對抗亦勝券在握,偷襲只是避免無謂損耗的最佳選擇。

    美國戰爭潛力是指,美國具有廣袤的國土和龐大的人口基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其機械工業已接近現代化水平,美國短期可製造各類武器裝備,且美國有豐富的戰略儲備,除美國西部石油與礦產,殖民特權區菲律賓和古巴等,橡膠、石油、鋼鐵、黃金與糧食,令日本垂涎已久,奪取東南亞資源削弱美國,供應日本軍事生產和消耗,日本別無選擇,即使激怒美國。

    綜述,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戰爭初期軍事不敵美國艦隊,而是畏懼美國戰爭潛能,減少損失持續發動戰爭,慶幸的是日本奪取太平洋的控制權,卻在佔領過程中兵力分散,日本佔領資源但恢復生產再轉化為軍工品需要時間,美國群情激奮加入戰爭,中途島轉折為盟軍反擊贏得時間,最終取得反法西斯的勝利!

  • 17 # 行文意必高

    日夲可以說在二戰前期工業發達,實力雄厚,1904..年以來即欲全面統治北韓,俄國想獲利,激怒曰車,爆發日俄戰爭,最終兩國簽訂了,樸次茅斯條約,這個條約反而使曰車更有權統治北韓,這也更加助長了日本的法西斯擴張野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每回梗概58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