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這個事情被稱為“永貞革新”,也被稱為“永貞內禪”或“二王八司馬事件”。李誦繼位之後,任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推行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這次革新嚴重觸犯了宦官和藩鎮利益,於是在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地方藩鎮勢力,迫使李誦禪位,持續100多天的改革宣告失敗。

    唐中後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情況極為嚴重

    1、宦官專權。唐朝的宦官源自於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安史之亂後,皇帝不再信任朝臣,於是宦官開始干政。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唐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由於掌管兵符,權力更大。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變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在此事件中,因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得以加封神策中尉,從此時開始,宦官執掌禁軍稱為定製。

    軍權在手的宦官更加無所顧忌,干涉朝政日益嚴重,導致朝政更加腐敗。

    2、藩鎮割據。同樣在安史之亂後,朝廷對地方藩鎮已經完全失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到唐德宗時期,藩鎮割據局面已經日益嚴重,藩鎮之亂此起彼伏。建中四年的奉天之難就是其中典型。此後,長安又屢次遭遇藩鎮圍困,藩鎮的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

    永貞革新,李誦意圖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宦官和藩鎮勢力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於太子李誦,二十四日宣遺詔。李誦於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是為唐順宗。

    唐順宗在還是太子之時,就已經認識到了江山的危局,早已立下改革之志,因此在繼位之後便迅速啟用改革派的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由於順宗在貞元二十年(804)九月患中風,失去言語功能,因而朝廷大事由王叔柳宗元等人負責。革新派主要推行了三項改革:

    1、抑制藩鎮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由於浙西觀察使李錡原本兼著諸道鹽鐵轉運使,在他的管理下導致“鹽鐵之利,積於私室,而國用日耗”,於是撤銷了李錡的職務,將藩鎮的財政大權重新收歸朝廷。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則向朝廷要求總領三川事務,遭到王叔文拒絕,節度副使劉闢則威脅朝廷,王叔文大怒,欲殺劉闢,闢倉皇逃走。

    2、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為了解決宦官干政的困局,於是罷免了宮市五坊使,又減停了宮中閒雜人員及內侍多人的俸祿。同時,以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京西左、右神策軍節度使,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意圖奪回進軍軍權。可惜宦官醒悟,密令諸將勿以軍權授人,使革新黨派的計劃落空。

    3、懲處貪官汙吏,免除苛政雜稅。一方面召回了曾經被貶的賢臣鄭餘慶等人,並對貪官汙吏進行懲處,例如京兆尹道王李實雖為唐朝宗室,卻因殘暴斂財而被貶為通州長史。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免除了百姓積欠的租賦課稅,並規定兩稅外,“不得擅有諸色榷稅”;常供外,“不得別進錢物”。

    革新失敗,宦官與藩鎮勾結,迫使順宗禪讓

    “革新派”的一系列政策雖然對朝廷有利,但卻遭到了宦官、藩鎮和朝中部分大臣的強烈反對,例如侍御史竇群、御史中丞武元衡便將革新派列為異己進行攻擊,而朝中的三位宰相則統統與革新派不合作,要麼稱病,要麼無所作為。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以順宗病久不愈為由,立廣陵王淳(後改名純)為太子。

    五月,改革大將先是被俱文珍等趁機削去翰林學士職位,後又因母親去世而回家服喪,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六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上奏朝廷,攻擊革新派。

    七月,韋執誼不聽王叔文調遣,革新黨派內部分裂。王伾再三請求以王叔文為宰相,在不被批准後同樣稱病不出。這種情況下,變革已經無法再繼續。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八日,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鈞等人迫使唐順宗下詔,以“積疢未復,其軍國政事”為由,開始由太子監國。同時,撤去高郢、鄭珣瑜宰相之職,以袁滋、杜黃裳為宰相。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四日,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唐順宗退位稱太上皇。五日,唐順宗遷居興慶宮,改元永貞。六日,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王伾不久死於開州,次年王叔文亦被賜死。

    九月十三日,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韓泰被貶為撫州刺史,韓曄被貶為池州刺史。十一月七日,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十一月十四日,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韓譁為饒州司馬;又貶程異為郴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

  • 2 # danyboy

    讀史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扼腕嘆息。

    李誦,也就是後來的唐順宗,是唐代最悲劇的皇帝之一,他當太子當了26年,當皇帝只當了186天,當太上皇只有5個月,然後就去世了。

    如果他是個昏君,庸君,上面這幾個數字也就罷了。可他偏偏是一個極為忠厚謹慎,文學素養和書法水平都很好,還具有改革意識和改革手腕的一個很不錯的賢君。在唐代中期,出現這麼一個皇帝,從而能夠把安史之亂之後遺留下的問題特別是他父親唐德宗時期想解決沒有解決,甚至還有所擴大的問題解決掉。這對唐代的發展穩定,以及唐代老百姓的和平生活一定是件好事。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而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什麼他只當了這麼短的皇帝呢?

    原因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個病人。

    李誦在即位前不久,突發中風,要知道他已經45、6歲了,放在今天也是中年人了。結果,中風後,他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這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能說話的皇帝了。

    一個皇帝,說不了話,再有手腕,再有水平,也很難展示啊。他又身居宮中,他任命的親信大臣因為資歷淺,一時還沒辦法提升為高官,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只能透過宦官來做中間人。

    這就埋下了隱患。唐代中期以後的宦官,把持禁軍,勢力很大,一旦內外勾結,就會行廢立之事。

    原因二:最直接的原因,是永貞革新。

    李誦最彪斌史冊的事情,就是推動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馬”,都是李誦在當太子期間培植的年輕改革勢力。但是,這批人相對較為年輕,根基不深,勢力不強;而革新,總會得罪既得利益者。所以,革新期間,遭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對,也就形成了與李誦相對立的敵對集團。

    我之所以把李誦中風作為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王叔文的改革其實還是注意方式方法的,而且措施步驟等雖然也有不夠圓滑、策略的地方,但總的來說節奏把控合理,措施推動穩步有力。如果再有皇帝的鼎力支援,那麼革新是可以推行的。而李誦的中風,恰恰使得改革缺少了皇帝的有效支援,也就越發難以為繼。最終,王叔文集團內部出現分裂,永貞革新終於成為宦官和既得利益者意欲推翻李誦的直接原因。

    原因三:皇太子即位,使得李誦的退位不會引起混亂

    逼迫皇帝退位,很少不釀成混亂的。

    但李誦的退位,是宦官讓太子提前登基,這在唐朝是有先例的,李隆基就是如此。所以,無論是知曉內情的朝廷官員,還是不知曉內情的普通百姓,都會把這次帝位更迭看成是合法交接。

    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李誦的疾病,迫使他自己也有退位養病的打算。李誦與太子的關係也非常好。他退位,也是對兒子的一種提攜。

    所以,對李誦來說,這次退位是無奈之舉,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觀積極性。

    就是可惜了一段改革,對後來的政局演變產生了一定影響。

  • 3 # 一個貝殼兒

    不管是清朝還是唐朝,只要身為皇子,那麼都想要成為皇帝,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大多數的人提到皇位之時,都會想起康熙年間所發生的九子奪嫡,但其實唐朝的地位之爭也特別的殘酷,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唐朝的帝位之爭。在唐朝能夠成為皇帝,除了做上皇太子之位之外,也要是嫡長子才會有極大的可能。

    但有位嫡長子成為了太子,並且也成為了皇帝,可這皇帝只做了一年的時間就讓賢了,那就是我們都不怎麼熟悉的唐順宗,他的名字叫做李誦。曾經他是唐德宗的兒子,唐德宗繼承皇位之後,做了26年的皇帝,也是唐朝所有皇帝裡面繼位時間最長的一個了。唐德宗一直到64歲的時候才離世,如果唐德宗駕崩再晚一年的話,很有可能李誦也沒有辦法繼承王位了。

    因為,在李誦繼承皇位之後的第二年就已經去世了。當時,唐德宗立了19歲的李誦為太子,但那個時候唐德宗身體還特別的好,李誦也剛成為父親沒多長時間,所有人都在為李誦感到開心,他自己也是如此。但就是這樣過了20年之後,李誦還是沒能夠成為皇帝,因為他的父親還好端端的在那。

    唐德宗駕崩是在64歲的那年,那個時候,太子李誦也發病中風了,他中風之後不僅不能夠講話,而且還變成了癱瘓,可以說是每天都只能臥床不起,養病而已。就在這個時候,唐德宗得知了這件事,因此也開始傷心,沒過多長時間就病倒了。在唐德宗生病的時候,還在擔心他的兒子李誦,若是李誦出了什麼事,很有可能找不到下一個適合當皇帝的人。

    畢竟,李誦成為太子已經很多年了,也一直都是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儲君的。這時候臨時抓人是實在來不及了,然而唐德宗還沒來得及去找其他的人頂替李誦,就已經駕崩了。在唐德宗駕崩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因為當時唐德宗駕崩,李誦還躺在床上沒有辦法起身,就沒能夠趕到,兩個人也沒有見最後一面,所有的大臣都在擔心太子是否能夠順利登基。

    這個時候,因為李誦受到了父親去世的刺激,癱瘓了很長時間的他竟然站了起來,並且順利的完成了登基,也把唐德宗的葬禮舉行得非常圓滿。可是中風畢竟是一個大病,在當時來說也沒法救治。所以在李誦成為皇帝八個月之後,他就讓位並且傳給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就離世了,當年他才46歲。

  • 4 # 尚宮女史

    唐順宗李誦應該是唐朝最悲催的一個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繼位之後,卻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個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為泡影。但即便是太上皇也並沒有做久,只五個月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後就去世了,令人扼腕。而關於他的去世,究竟是病死的還是被害死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著更多的史料來揭開這個謎底。

    李誦於761年生於大明宮,當時的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大唐帝國還處在一個混亂的階段,是無論如何都回不到繁盛的過去了。大唐天子的威儀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就在李誦三歲的時候,他的爺爺唐代宗被吐蕃大軍嚇出了長安,跑到陝州避難,雖然郭子儀很快就將吐蕃兵趕出去,但是大唐的國力同過去相比實在是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藩鎮做大、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等等在消耗著帝國,而李誦在做皇太子之前是宣城郡王,到了779年,19歲的李誦先是被封為宣王,半年之後被立為皇太子。之後就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近26年,這26年的生活和他的曾祖父唐肅宗為太子的時候差不多,同樣是戰戰兢兢,時刻害怕會被廢黜太子之位。雖然奉天之難中李誦表現不錯,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便這個君是自己的父親,也不能大意。

    而且李誦也效仿唐肅宗用離婚來保全自己,只是還是差點被廢,而唐德宗想另立的太子還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弟弟的兒子舒王李誼,倘若不是李沁所阻的話,李誦這個太子就真的被廢了。

    事情的起因並非是李誦做了什麼錯事,李誦的太子妃蕭氏是郜國公主的女兒,實際上算是李誦的表姑。郜國公主死了第二任丈夫之後,和很多人有不正常的關係,有人就藉此告發郜國公主奉獻自己的身體為太子李誦結黨。後來郜國公主更是行厭勝之術,被唐德宗囚禁致死,李誦為了保全自己上書和蕭氏離婚。

    雖然事情過去了,但是唐德宗還是動了廢太子的心思,並找來宰相李泌商量,被李泌所勸阻,從此李誦是更加的謹慎小心。只能是慢慢熬,但是有一點,李誦的身體並不好,在804年的九月,李誦得了風疾,突然不會說話, 自此開始臥病在床,到了德宗生病的時候,皇子們都進宮侍疾,但是李誦卻連自己還照顧不好,所以一直到德宗去世,兩人也並沒有相見。

    德宗去世的時候,百官還是比較擔心的,害怕李誦沒法繼位,不過李誦還是強撐著身體在九仙們見了眾臣,之後登基為帝。

    成為皇帝后的李誦確實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重用在他做太子時候結識的王叔文、王伾等人,這些人還包括劉禹錫和柳宗元等人,他們通常被稱為“二王劉柳”,這是一個革新派組織,主張削藩和抑制宦官專政以加強中央集團,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進步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只是改革遇到的阻力是比較大的,李誦不過才做了七個月(從805年的一月到八月)的皇帝就被宦官俱文珍等人趕下了臺,然後李誦的長子唐憲宗繼位。而李誦則成了帝國的太上皇,五個月之後被宣佈死亡。

    那麼為什麼李誦做了七個月皇帝就成了太上皇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誦的身體確實不好,勉強稱帝之後,過了幾個月再次病倒,很多時候並不能參與宰相議事,這讓宦官們鑽了空子,在七月的時候就矯詔讓李純監國,八月就直接逼著李誦退位。

    其次,永貞革新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宦官們的利益,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改革。最好的辦法就是扶立新君。

    唐順宗想有所作為,奈何身體拖了後腿,又急於改革,惹怒了權臣和宦官們,這讓他註定沒辦法在皇帝位子上坐久。而在成為太上皇之後也並沒有真的安享晚年,而是在五個月之後被宣告死亡。至於死亡的原因,正史中的記載都是說他因病去世,畢竟他的身體確實很不怎麼樣。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李誦其實是被自己的兒子唐憲宗和宦官們害死的,這種說法多見於一些筆記小說中,是真是假難以說清。

  • 5 # 淡看天上月

    唐順宗也是一個悲劇,自己當了20多年的太子不說。好不容易當了了皇帝,但是屁股還沒有坐熱,幾個月後就退位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成了太上皇。但是這是唐順宗自願的嗎?答案很肯定,唐順宗是被迫禪讓的。下面來說說前因後果。

    掌禁兵,管樞密

    想知道唐順宗他為何被迫退位,就得知道唐朝這個時期的一個背景。就是宦官的專權猶勝於東漢的宦官專權。東漢的宦官是依託於皇帝的,而此時的唐朝宦官不需要皇帝也可以有很大的權力,因為此時唐朝的宦官已經手握兵權,可以用自身的權力干涉唐朝的軍政大事,所以廢立皇帝以致弒君也是這個時期的主旋律。

    永貞革新

    本來唐朝的皇室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就提攜宦官以抗擊外朝。結果玩過頭了,宦官的勢力大到基本上壓過了皇權,這時候皇室有人就又想利用外朝士人來壓制宦官,外朝計程車人也願意。唐順宗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有此意向了,登基之後,唐順宗更是將其付之於行動,史稱永貞革新。

    關鍵時刻身體不能掉鏈子

    說唐順宗他悲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身體不行,在這關鍵的時刻掉了鏈子,在他登基之後結果中風了。這時候他說的話就只有一個叫做牛美人的妃子聽的懂,妃子不能直接見外朝的臣子,中間得有個傳話人,那就是宦官。宦官當然不會幫著外人來打壓自己,所以從中作梗,並且還把唐順宗逼的退了位,去當了太上皇。這就是為什麼唐順宗當了短短几個月就退位的原因,他自己身體跟不上,所以和宦官的鬥爭以失敗告終。

    唐順宗是一個想有作為的皇帝,奈何身體拖了後腿。所以他短短的皇帝生涯中,並沒有辦成他想要辦成的事情,確實悲劇。

  • 6 # 圍爐品茗人

    李誦,即唐順宗,是唐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僅僅在位八個月就退位當上了太上皇,即使算上做太上皇的時間也不到一年時間。但是唐順宗在唐朝歷史上仍然是一位比較有作為和有存在感的皇帝。

    小有波折的儲君生涯

    李誦在父親唐德宗即位這一年(公元779年)就被立為太子,到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李誦一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也是唐朝位居儲君之位時間最長的太子。從十九歲成為太子到四十五歲登基,李誦的儲君生涯不算太順也不算有多曲折,只能算小有波折吧。

    公元783年,涇原兵變爆發,涇原鎮士卒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逃出京師,身為太子的李誦親自率兵殿後,隨後又在奉天帶領士卒抵抗叛軍的圍攻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次兵變可謂李誦的儲君生涯的第一次危險,同樣又是李誦能力在朝野上下的第一次展現。

    隨後在公元787年,李誦的儲君生涯遭遇了第二次危機,事情的源頭出在李誦的丈母孃郜國公主身上,這位唐肅宗的女兒因為個人行為不檢,更重要的是被告發行厭勝巫蠱之術,直接觸怒了她的侄子唐德宗,於是唐德宗遷怒於他自己的兒子李誦,甚至使唐德宗打算廢掉李誦的太子之位。所幸中唐名臣李泌出面勸阻,李誦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留。

    公元804年,李誦登基前的幾個月,突然中風病倒,而且失去了語言功能(據稱李唐皇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遺傳)。這成為李誦太子生涯的最大挫折,也是導致李誦在位時間不長的最大原因。此時已經進入暮年且身體狀況不佳的唐德宗沒有因為李誦的身體出問題而更換太子,反而因為掛念李誦的病情使自己的病情加重,幾個月後唐德宗駕崩,彌留之際下詔傳位同樣病臥在床的太子李誦。

    應該說李誦的二十多年儲君生涯大體上只有上述三次危機或挫折,第一次雖然危險,但是並沒有對李誦產生太大的影響,第二次雖然解決的也很快,但是直接導致李誦本就謹慎的個性變得更加壓抑和謹小慎微。第三次卻最致命,身體出現問題使得李誦個人的政治生命變得極短,也使他在儲君生涯就已開始醞釀的政治變革很快遭到失敗。

    看似無為實則有為的東宮生活

    在正史中極少看到李誦身為太子時期的政治表現,看起來大體上李誦是一個待在東宮無所作為,默默無聞的儲君,他對父親唐德宗的執政極少提出個人意見。但是在這無所作為的東宮生涯中,李誦卻時刻關心朝政,團結和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醞釀和思考了自己執政之後的施政方針。

    以“兩王”為核心的東宮班底,李誦從身為太子時期開始就暗中關心時政,留心青年才俊,培養自己的政治班底。當然這些行為都是暗中、隱蔽或者披著合法外衣進行的,比如他的東宮班底核心王伾和王叔文就是因為在琴棋書畫方面有特長而被唐德宗批准陪同太子學習和娛樂的官員。這兩人在陪同李誦的同時與他就朝政進行了很深的交流和謀劃,後來李誦即位之後,這兩人也成為開啟和領導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

    延攬“六部”青年官吏:在王伾和王叔文的影響下,李誦的身邊還逐漸團結了一批在“六部”任職的中下級青年官吏,這些官吏都是思想活躍有一定能力的青年才俊。其中傑出的代表有劉禹錫和柳宗元。這些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國事,日後也都成為永貞革新中政治革新派的成員。

    這些人員和班底的形成,李誦彷彿都是置身事外的,但是從他登基前就已經中風病倒且失去語言功能,但是他與王伾和王叔文等人醞釀的革新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迅速開展,且針對性較強,足以證明李誦的東宮生涯實際上是很有作為的。

    “永貞革新”,唐朝版的“百日維新”

    公元805年,李誦即位為唐順宗,隨即啟用東宮班底王伾和王叔文等人,開始了政治改革,史稱“永貞革新”。這場政治改革也僅僅持續了幾個月就以失敗告終,可謂唐朝版的“百日維新”。

    措施針對性極強:因為唐順宗在東宮時期就已經醞釀了這場政治改革,而且有一批東宮政治班底對這場改革支援和配合。所以這場政治改革的措施非常具有針對性,著眼於困擾中唐政局的藩鎮割據和宦官擅權等弊端,同時聚焦財稅收入,短期內迅速的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唐順宗的病情導致改革派的領導層執行不暢:雖然“永貞革新”有唐順宗的支援,且王伾和王叔文兩人位居翰林,執掌機要;韋執誼作為宰相(同平章事)可以在外廷配合執行。看起來有一套完整內外廷分工協作的核心領導班子。但是因為唐順宗中風喪失了語言功能,因此不能親自在朝堂上作為領導和協調者,導致這個核心領導班子的溝通比較困難,一般需要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在內廷擬定詔書,透過唐順宗身邊的宦官李忠言和寵妃牛昭向唐順宗報告,再批覆外廷韋執誼執行。這樣中間環節複雜的溝透過程極易被人鑽空子,從而切斷內外廷的聯絡,同時唐順宗的臥病在床也使他本人容易被宦官控制,限制其發揮作用。

    改革派同時打擊多個目標導致反對力量聯合:雖然改革派的措施非常有針對性,但是短期內同時打擊多個目標,導致了反對力量的大聯合。永貞革新開啟不久,首先就有反對勢力的高官被王叔文等人罷官,同時針對浙西和劍南兩個藩鎮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和抑制,更為重要的是與此同時還針對宦官擅權進行了打擊,一是罷“宮市五坊”直接損害了宦官的經濟權益,二是赤裸裸的試圖奪取宦官掌握的禁軍也就是神策軍的軍權,直接觸怒了宦官集團的代表俱文珍等人。這種短時間攻擊多個目標的行為導致了守舊派的高官、地方藩鎮和宦官勢力迅速聯合起來反對“永貞革新”。

    可以說針對宦官的打擊行動尤其是試圖奪取神策軍軍權的行動是導致反對勢力聯合反擊的導火索。宦官勢力也充當了反對“永貞革新”的急先鋒,他們首先利用唐順宗的病情,擁立唐順宗長子李純為太子。隨後又罷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學士一職,使其無法進入內廷參與擬詔和政策制定,阻撓了改革派內外廷領導班子的溝通運轉。特別是王叔文後來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守孝,導致改革派最核心的領導離開政治中樞,而外廷的宰相韋執誼又擔心被宦官勢力反攻倒算,開始首鼠兩端,引發了王叔文與韋執誼之間的矛盾,心灰意冷的王伾也稱病不出。

    退位病逝,壯志未酬亦或“後繼有人”

    到了公元805年的七月,改革派內部已經四分五裂,“永貞革新”實質上已經失敗了。此時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唐順宗下詔讓太子李純監國理政,剝奪了唐順宗的權力。八月,唐順宗下詔退位,徹底放棄了權力,其子李純繼位為唐憲宗。唐順宗醞釀了多年的“永貞革新”就這樣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裡徹底失敗了,失望之下的唐順宗在幾個月後就病逝。

    雖然歷史上對唐順宗的死因有很多爭議,但是繼承唐順宗皇位的唐憲宗李純卻繼承了唐順宗的理想,他在位的時期實施的許多政策實質上與“永貞革新”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抑制和打擊藩鎮割據方面,唐憲宗取得了中晚唐對地方藩鎮的最大勝利,取得了史稱“元和中興”的局面,或許也也算對唐順宗的一些安慰吧。

  • 7 # 衣蓑有雨

    歷史上對唐順宗的駕崩持有不同的猜測,也許這也是僅八個月後讓位給憲宗的原因,當然唐順宗是被害死的還是病死的,對於這個短命的皇帝來說都起著一定的推助作用。

    原因有一,其身體狀況不佳

    唐順宗儲君在位長達26年,多年儲君生活的壓抑,讓其心理處於一個極端動搖之中,身體狀況也日趨嚴重,唐德宗還在位時,就已因為中風,半身不遂,甚至連言語也表達不清楚,繼位之後身體狀況更加不容樂觀,心理與生理上的壓力對結束他的皇帝之路起促進作用。

    原因有二,政治情況相壓

    有人透過一些筆記和詩文看出,順宗是被宦官害死的,順宗在做太子時,就對德宗的許多措施不滿,他厭惡宦官,憎恨宮市,只是在做儲君期間難以做出處理,在登基之後就聯同“二王劉柳”進行改革,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改革推新。俱文珍等人認清改革目的之後,召集士族官僚極力阻撓,永貞元年八月,俱文珍等人至金鑾殿,革定調書,逼迫順宗讓位。順宗在位期間政治改革並不如意,讓原本就殘破的身體更加難以承受。

    原因有三,李純奮發有為

    李純自幼聰慧,得德宗喜愛,11歲的李純就被冊封為廣陵君王,想必順宗對這個兒子很是放心,在自己身體和政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 8 # 江湖小曉生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幾乎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一方面安史叛軍餘部表面上歸順了唐朝,實際上擁兵自重,割據河朔三鎮自雄。另一方面,皇帝再也不信任武將集團了,導致宦官專權,朝廷亂成一團。

    在這種風雨飄搖的情況下,唐德宗李適去世了,他的兒子李誦草草繼位,史稱唐順宗。一個“順”字,足以說明李誦無奈的職業生涯。

    有點作為的皇帝,要麼叫太宗,要麼叫武帝、高宗、宣宗等,可李誦卻得了個順宗的諡號,這是為啥呢?主要是因為他登基僅僅186天,就無奈地把大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唐憲宗李純。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唐順宗李誦的身體本來就不怎麼樣。

    李誦雖然是唐德宗的太子,但是這個太子當得實在是太窩囊了,老爹一言不合就要把他給廢了,每次都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李誦才能化險為夷。

    時間長了以後,李誦的心理上似乎就出了點問題,身體也是每況愈下。原來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人,漸漸消失了。

    當年涇原兵變的時候,叛軍攻佔長安,李誦親自持劍保護唐德宗逃出長安。在40多天與叛軍對峙的過程中,李誦常常身先士卒,鼓舞士氣,這才確保了唐德宗的安全。

    那時候的李誦,是何等的少年英雄,絕對是大唐王朝的未來之星。

    只可惜他的岳母郜國公主(唐肅宗的女兒),偷偷搞起了巫蠱之術,這是皇家極為反感的東西。有用沒有姑且不論,這玩意兒簡直是滅族神器。當年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就是因為巫蠱之禍,導致身死族滅。可惜後人依舊不知道反省。

    事發之後,唐德宗幽禁了郜國公主,誅殺了部分參與者,流放了一大批人。就連太子李誦,也受到牽連,導致唐德宗時不時動起廢太子的念頭。

    除此以外,李誦當太子的時候,身邊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幹吏,最著名的就包括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他們在唐順宗時期可謂是威名赫赫。

    但這事兒也很快引起了唐德宗的不滿,他覺得自己還沒死,怎麼大家就都投靠太子了呢?因此唐德宗對太子李誦就更加不滿意了。

    種種事情積累起來,使得唐德宗十分不信任自己的兒子李誦。李誦也是戰戰兢兢地熬著,甚至曾經提出與妻子離婚的方式,保住太子之位。

    在這種情況下,李誦的身體沒多久就垮了。

    公元804年,44歲的李誦忽然中風,連話都說不出來了。這可把老皇帝唐德宗給急壞了,畢竟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好,而且年邁不堪,壓根就沒力氣管兒子。

    此後李誦足足病了1年多,一直躺在床上。老皇帝唐德宗每次想到這事兒,都痛哭流涕,沒多久就去世了,父子連最後一面都沒能見上。

    公元805年,唐順宗李誦,躺在病床上繼承了大唐天子之位。你說說看,這麼個病秧子能不早早退位嗎?

    二、永貞革新,直接導致了唐順宗禪讓大位。

    唐順宗李誦繼位以後,即使在病床上,也憂心國家大事。當時壓在唐朝頭頂上的3座大山分別是:

    第一,宦官專權。第二,藩鎮割據。第三,朋黨之爭。

    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宦官就已經開始干預朝政了,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高力士。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唐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唐德宗時期的竇文場、霍仙鳴,都是手握軍政大權的超級大宦官。

    藩鎮割據,其實唐朝的老毛病了。自從安史之亂以後,除了河朔三鎮割據一方以外,其他有點實力的節度使,也打算擁兵自雄。

    至於朋黨之爭,主要來自於以科舉起家的寒門集團,與關隴士族、山東舊貴族等各大集團之間的鬥爭。

    這些問題不解決,唐朝想要復興,基本就是痴人說夢。唐順宗李誦當太子的時候就想辦這件事,如今雖然病重,但昔日的班底還在,因此說幹就幹。

    公元805年4月,唐朝開始了永貞革新。這次改革的主要干將是王伾、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10位大臣,他們都是唐順宗當太子時,跟著唐順宗的舊臣。

    這次改革的力度似乎有點兒大,不僅打壓了宦官集團,而且連藩鎮集團也遭受重創。人家是吃素的嗎?很顯然不是。

    因此改革只進行了100多天,反對派立馬發起了反攻。

    首先,宦官集團在俱文珍的帶領下,借唐順宗久病不起為由,趁機將李純推上了太子之位,唐順宗和王伾等人對此也很無奈,畢竟這也是國之根本。其次,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不斷上書皇帝,彈劾王伾、王叔文等改革派骨幹。此外,改革派內部發生嚴重分歧。王伾、王叔文等人還沒做出多少成績,就開始任人唯親,排除異己,結果導致改革派內部走向分裂。

    在這種情況下,宦官集團發起了致命一擊。

    公元805年7月28日,俱文珍等宦官集團將他們的人袁滋、杜黃裳推舉為宰相。8月4日,他們又逼迫唐順宗退位,禪讓大位給太子李純。

    唐順宗李誦,在位僅僅186天,一大半時間都躺在病床上,剛準備做點實事,就被強行變成了太上皇。

    至於他所器重的王伾、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也因為改革失敗,而被紛紛貶謫,這幫人全都被貶謫為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公元806年正月十八日,唐憲宗李純宣佈太上皇病重,第二天太上皇李誦就病逝了,跟演戲的一樣。

    總結:身體是改革的本錢。

    很明顯,唐順宗李誦,就吃虧在了身體不好上。但凡他身體好一點,宦官集團也就不敢這麼放肆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啥唐順宗李誦不把宦官都撤了。其實這是有難言之隱的,如果不用宦官,一來沒有人照顧皇帝,二來權力就集中在文臣武將手裡了,這會讓皇帝很不爽。

    宦官雖然跋扈,可始終沒有子嗣,所以不可能篡奪江山,這是皇帝們最心安的地方。而且宦官整天和皇帝待在一起,跟皇帝的關係更加親密,唐順宗自然也捨不得除掉這幫人。

    難道讓王伾、王叔文這幫人擅權,唐順宗就一定能善終嗎?唐朝就一定能走向光明嗎?從他們任人唯親,互相爭鬥的情況來看,估計也不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公52歲,來我家幫忙帶孫子,經常在家抽菸喝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