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
2 # 御賤飛行
在鴻門宴上,范增對項羽刻意放走劉邦極為不滿。於是,他氣的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同時,他還說項羽他們都將會成為劉邦的階下囚。俗話說的好,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既然范增已經說出這種話了,那麼他為何不早早離開項羽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范增一直把項羽當成自己的孩子項羽多次無視范增讓其殺掉劉邦的暗示,范增的內心自然是不爽的。但是,不管范增的內心多麼的生氣,他還是一直把項羽當做自己的孩子啊。范增作為項羽的亞父,自然不會因為項羽一兩次的不聽話,就出去另尋明主吧。
項羽這次確實很讓范增失望,不然范增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是說出“豎子不足與謀”的時候,范增內心是極度的希望項羽不要輕視劉邦啊。劉邦本就是一個地痞無賴,但是他首先進入咸陽的時候,卻沒有佔有金銀珠寶以及美女。這就令范增更加堅信,劉邦才是項羽爭奪天下的最大絆腳石啊。所以,范增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內心有一種老子教訓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感覺。雖然他內心非常生氣,但是絕不會就因為這樣就離開項羽。
范增雖然脾氣火爆,但對項羽的忠心絕對不容懷疑自從項梁死後,范增就成為了項羽的首席謀士。范增一直為項羽出謀劃策,沒有半點的私心。但是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他的脾氣非常的火爆。
范增出山的時候,已經年七十了。老爺子非常的厲害,他的謀略,睿智方面比張良更加的厲害。他對於不聽話的項羽,似乎感覺到無可奈何。於是,他只能大罵項羽,每當項羽不聽他的話的時候。這就好像是一個智商非常高的人,在幫一個智商不怎麼高的闖關一樣。但是,那個智商低的人非常的傻逼,自己不瞭解情況,還不聽那個智商高的人安排。智商高的人壓抑不住自己的脾氣,大罵智商低的人傻逼一樣。這其實也是愛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范增內心是時刻維護著項羽的利益,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他成就霸業。他對項羽絕無二心,除非項羽攆他走,不然他是不可能是自己走的。後來自己對項羽說要請求還鄉,其實是在試探自己在項羽內心的地位,他其實一點也不想走。
范增離開項羽的話,他還能輔佐誰呢?縱觀當時鴻門宴時期的天下大勢,真正的大佬只有項羽以及劉邦,而且項羽當時是遠遠強於劉邦的。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范增真的離開了項羽,那麼他能夠再找到一位可以輔佐的梟雄嗎!總不可能是劉邦吧。
范增處處想要置劉邦於死地,而且,劉邦身邊也已經有了一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了。雖說范增比張良更為老辣一點,但是張良比范增要年輕啊。
那麼范增直接離開項羽,回家種田不好嗎,反正都這麼大歲數了。我覺得也是不太行的,自古有本事的人,總是想要名垂青史,范增亦是如此。項羽只是這次沒聽他的,他還不至於就離開項羽啊!
結束語劉邦曾說,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是項羽輸給他的主要原因。范增對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感到很憤怒。但是,范增不會因為這樣就離開項羽,因為他忠。范增的內心還是對項羽抱有很大的期望的!你們覺得呢?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豎子不足與謀”,此句是鴻門宴時項羽不肯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除掉劉邦,導致劉邦逃脫,范增生氣時說的話。那既然“豎子不足與謀”,為何范增不早離開項羽呢?我們看看范增的為人和功績以及離開後有何去處?
1.范增的為人和功績。范增七十出山,計謀出眾。先投奔項梁,此時因為陳勝吳廣反秦遭到鎮壓,反秦起義陷入低潮,此時范增向項梁總結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陳勝吳廣自立為王,沒有得到廣大反秦義士的擁護,敗亡在情理之戰。隨後提出“尋找楚王后裔,擁護楚王后裔為王”的建議,為反秦重新樹立了一面大旗,此舉甚是有效,大批的反秦義士來投軍,擴大了項氏的力量。項梁戰死後,歸屬項羽,被項羽拜為首席謀士,為項羽出謀劃策。在鉅鹿之戰中,建議項羽繞過章邯主力,“破釜沉舟”,三天三夜 九戰九捷,先打敗王離和蘇角大軍,再回頭和章邯決戰,並一舉打敗章邯。可以說,范增是一直以反秦大業為己任,衷心輔佐項羽,被項羽尊稱為“亞父”,范增也做到了他該做的事,范增待項羽為親子,只是項羽有自己的主見,不能順從范增提出的計策。鴻門宴上,項羽不聽從范增的計策除掉劉邦,范增表現出來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不能這次項羽不聽自己,而離開他吧,范增心想還有機會和時間,幫助項羽完成大業。
2.范增離開後有何去處?范增不是決意離開項羽,而是被陳平用離間計,促使范增和項羽關係破裂,范增才請辭回鄉,當時范增患有背疽之病,而且年事已高,又能去哪兒呢?范增自己並不想離開,而那是項羽也正在氣頭上,趕走了范增,范增在回鄉路上因背疽發作而離世。
3.范增如果想要離開,在項梁戰死之後就可以離開,或者在項羽分封諸侯之後離開。可是他沒有,他對項羽一直衷心耿耿,直死還想著如何幫項羽消滅劉邦,可惜項羽自大多疑,沒能留住這一智者。後來劉邦總結項羽失敗的教訓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范增一生致力於反秦事業,助項羽推翻暴秦,也算對得起自己了。
-
4 # 小楓愛歷史
其實小楓覺得有兩方面原因,一、他是為了感謝項梁的知遇之恩,二、真心將項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我們先來看看范增說這句話時候的背景,公元前206,范增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採納。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藉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於是范增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也就是說臭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啊,我們這些人如今要成他的俘虜了。”但是范增在這之後還是盡心輔佐項羽一直到最後被猜忌離開去世,其實這有原因的。
一、項梁的知遇之恩范增是一個不安分的人,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他已經快七十歲了,七十歲的人應該安享天年呀,可是他卻看到了天下大亂的徵兆,於是開始出山,想要尋找明主輔佐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他見到了項梁,並且為項梁出謀劃策,迎立懷王,深得項梁的信任,在項家軍中的地位不一般,這讓范增似乎找到了明主,對項梁自然是感激涕零。後來項梁去世,囑託他輔助項羽,范增自然是不從,盡心輔佐,以報知遇之恩,全君臣之意。
二、將項羽當成自己的孩子項梁死後楚懷王有意削弱項羽,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在范增的謀劃下,項羽斬殺宋義取得了大權,從此尊稱范增“亞父”
裴駰集解引如淳曰:“亞,次也。尊敬之次父,猶 管仲為仲父 。”《世說新語·言語》這個稱號可不是一般的稱呼,尊敬程度僅次於自己的父親,比如齊桓公曾經尊稱管仲為仲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這讓范增十分激動,看了很多史料,也沒有見到范增有後代的記載,如果是這樣,那麼范增真的將項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孩子,還有什麼不可以原諒的呢,其他謀士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不能,所以一直在輔佐項羽,不過最後項羽被陳平的反間計趕走了范增,身邊在沒有謀士,自己也很快敗亡。
其實如果范增不離開,項羽也會敗,但是不會那麼快那麼慘,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時的天下大勢是統一,項羽和范增都沒有看到這一點呀。
-
5 # 讀史自思
范增不離開項羽,雖然不能排除利害關係,但這其中肯定更多地是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所以,我嘗試從范增與項羽、項氏家族的關係及其當時人的價值觀方面著手來分析。一、首先,范增為了反對秦帝國而加入了項氏集團,並視項氏為效忠物件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飽讀詩書,平時在家,好出奇謀。
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了秦帝國後,為了統一思想,秦始皇開始了“焚書坑儒”,導致大批的飽學之士被捲入這場風波而丟掉了性命。所以,在項梁起兵反秦後去找范增擔任他的軍師時,范增二話不說就加入了項氏集團,為其出謀劃策。
在反秦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范增的謀劃與行為,可以知道其內心真正效忠的是項氏家族而非楚國王族熊氏。
提出“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的策略,以壯大項氏集團的反秦力量;
項羽殺楚國上將軍宋義,歷史記載中未看到范增有勸阻的行為;
鴻門宴上計殺劉邦,為項氏集團剪除最大的潛在敵人。
二、其次,看看范增與項羽的關係范增與項梁是年齡相仿的老者且兩人的關係非常好,項梁就讓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當然其更主要的出發點是希望范增能全心全意地輔助項羽。
項梁逝世後,項羽接過項氏集團的最高領導權,范增則盡心盡責助其戰勝章邯,統御各路諸侯,並逐步推進到秦帝國的心臟地帶關中,將項羽推上了反秦同盟的霸主地位,號稱“霸王”。
從心理學講,作為一個老者能為一個有能力的年輕人領路,而其也爭氣能達成自己的期望。這樣的情況下,老者不外乎會產生兩種心態:
欣慰並放手一切讓年輕人去做;
掌控欲更強,以為年輕人離不開自己的引領。
悲哀之處在於范增是第二種心態,所以決定了范增是不會輕易離開項羽,更註定了兩人之間的關係遲早會破裂。三、再次,嘗試分析下范增的自身利益訴求范增是一位讀書人,信奉的是“從一而終”,所以不到最絕望的地步,這樣的人是不會選擇離開自己效忠的物件。也就是從“名”的角度講,我們可以判斷范增不會過早離開項羽所代表的項氏集團。
另外,透過時間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范增出山時已經是年事已高了。他已經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挑選能承載他希望的新的效忠物件,所以他必須抓緊時間把項氏集團推上最高點,從而把自己打造成類似姜子牙式的人物,留名歷史。
綜合上面三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膽地得出范增不早離開項羽的主要原因:1、當時的人把從一而終視作最高的忠誠,所以不是絕望時刻不會輕易離開項羽;2、把項羽當作自己的子侄看待,真心想把項羽捧上位;3、項羽有令其做類似姜子牙式的人物的潛力,不是絕望了不會離開。 -
6 # 大飛哥愛歷史
范增在秦末諸侯謀臣中,算是可圈可點的一個人物,兩千多年以來,有人讚譽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蕭何的鎮國家、撫百姓,卻很少有人關注項羽的謀臣范增,我們對他印象最深的當屬鴻門宴中策劃刺殺劉邦的一幕,再之後就是受人離間後辭別項羽,告老還鄉,結果還沒有回到家鄉,疽發於背,客死他鄉。
看看范增和項氏叔侄的關係,陳勝吳廣起義後,年已七十高齡的范增懷著對秦國的仇恨,加入項梁的起義軍,他足智多謀,分析當時的形勢後,建議項梁吸取陳勝滅亡的教訓,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召集楚國反秦義士,聚集在項梁的麾下 ,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項羽成了義軍領袖,尊稱范增為“亞父”,可見項羽對范增應該是十分尊敬。范增也傾盡全力支援項羽,當年楚懷王與大家約定“先入關者王之”,結果劉邦首先攻破了函谷關,佔領了咸陽,引起了項羽的不滿,劉邦為了消除項羽的疑慮,親自去新豐鴻門向項羽謝罪,當時范增已經敏銳的覺察到劉邦最終會是項羽的威脅,於是想要在這次宴會上解決劉邦,雖然范增多次示意項羽動手,但是項羽一直猶豫不決,最終讓劉邦逃走,喪失了大好機會,俗話說的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事後,范增大怒,罵了項羽一句“豎子不足與謀,吾屬皆為所擄矣”。可見此時的范增已經對項羽失去了信心,後來項羽殺死義帝,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更令范增失望。直到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陳平成功施展離間計,項羽中計,范增懷著滿腔悲憤提出告老還鄉。此時的他,已經對項羽徹底失望,范增死後,項羽在楚漢爭霸中形勢急轉直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全軍覆沒、自刎而死。
范增之所以對項羽不離不棄,源於范增對項梁的知遇之恩,關於范增和項梁的關係,歷史記載並不詳細,但是從項梁起兵後范增即去投奔項梁來看,七十歲的范增非常認可項梁的為人,項梁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對范增的建議都予以採納,並且非常尊重他,後來范增被尊稱為項羽的亞父,可見項梁、項羽二人對范增是相當尊敬和信任的。范增對項羽也是傾盡心血的予以支援,直到最後,項羽中了反間計,使范增寒了心,最終下決心離開了項羽,可以說范增的離開直接導致了項羽的滅亡。
-
7 # 東方大史
范增是項羽的謀士,而且還被項羽尊為亞父,但項羽後來中了陳平的離間計,懷疑范增想要背叛自己,於是削去了他的官職,這讓范增極為痛心和憤怒,因此他選擇辭官回鄉,沒想到半路上突發疾病而亡。
范增曾因為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肯殺劉邦而痛斥項羽:豎子不足與謀。但這也只是一時的氣話,他並不想離開項羽。
項羽尊范增為亞父亞父的地位僅次於父親,項羽尊范增為亞父,足以看得出他對於范增的器重和尊敬。
說到底范增只是一個謀士,他在七十多歲時決定反抗秦朝,這也說明了他也是個有追求和抱負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才華被埋沒。
在項羽這裡,范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范增沒有兒子,而項羽視他為亞父,他和項羽之間的關係早已經超越了主僕關係,在范增心裡估計也早已把項羽當成親生兒子來看。
從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也可以看出,他說這句話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同時也表明了范增是在全心全意的為項羽謀劃,他是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上為項羽考慮。
而父親怎麼可能拋棄兒子呢!因此早先范增對項羽有諸多不滿,但他依然選擇追隨項羽,直到最後項羽徹底傷了他的心,打破了范增所有的幻想,他才選擇離去。
即使范增選擇早離開項羽,也沒有人敢重用范增在各路人馬起兵反抗秦朝時,在早先真正能成氣候的,也就只有項羽,沒有項羽,秦軍早就將這些反抗者全部剿滅。
因此范增當時選擇項羽,也是因為除了項羽之外,他覺得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成就王霸之業。
在項羽推翻秦朝分封諸王之後,此時的天下項羽依然是獨一無二的霸王,即使范增自己選擇離開,也沒有人敢重用范增。
畢竟范增名義上還是項羽的亞父,任用范增為臣子,讓項羽情何以堪。
而且其餘的諸侯也不信任范增,誰敢重用項羽手下的第一謀士?
即使重用范增,他們需要用什麼樣的待遇才能收穫范增的忠心,難道也要尊范增為亞父?
因此說范增沒法早離開項羽,他已經被打上了項羽的烙印,一生都和項羽捆綁在一起。
-
8 # 海浮人
據《史記》的記載,在秦末的反秦戰爭中,范增是當時最早建議立楚懷王的後裔項梁、項羽為最高統帥的。在項梁還活著領兵打仗的時代裡,范增就已經成為項梁、項羽叔侄二人帳下的謀士,等到項梁戰死後,他的地位更是進一步上升,成為了項羽心中的最主要謀臣。可以說,范增生前對項羽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竭盡全力為項羽出謀劃策。因此,在范增的幫助下,項羽成功地殺掉了企圖叛亂的宋義軍隊。又由於范增那時已經年過七旬,所以項羽便尊稱范增為“亞父”。
但是好景不長,在後來與項羽謀事過程中兩人開始產生了分歧,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在於對待劉邦的態度,范增從一開始就把劉邦視為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但是項羽不這麼認為,項羽認為殺劉邦是不義之舉,且還違背了當初自己和劉邦的盟約,始終認為劉邦對他奪得天下構不成威脅。在鴻門宴上范增設計準備把劉邦殺了,但怎料計謀失敗,在鴻門宴上,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范增說下了這樣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之虜矣。”一氣之下范增離開了項羽。
對此,可能會有疑問,為何范增偏偏選擇在這。。時候選擇離開項羽,而不是之前就離開了呢?
我想其因有三: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秦朝滅亡所趨,“楚漢之爭”順勢而起,范增與項羽都是在“項梁—義帝—項羽政權”中,他是有股份有感情的,他參與了這個政權的建立、擴張,建議項梁立義帝、擁護項羽掌兵權,如果范增在此之前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劉家給不了他在項家那裡同等重量的話語權。
再者古人的寧可身死,也不共事二主的氣節
范增跟項羽的時候,劉邦還是小混混,另外即使項羽不能聽從他的計策,他也決不背棄主子,一般古代人都把忠義看得比較重。況且項羽還叫他亞父(在楚軍地位可想而知了)
最後就是項梁對范增有知遇之恩,范增輔佐項羽是對恩情的報答。
浮人結語
范增也算是秦末時期數一數二的謀士,奈何項羽不能讓其充分施展才華。可歷史就是這樣,沒有如果。范增就算早離開了項羽又能去往何方。項羽就這樣中了劉邦的離間之計,無奈君臣離德,天下步步落入劉邦手中。
-
9 # 赤壁山人wlx
回答: “豎子不足與謀” ,這句話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說的是項羽設“鴻門宴”,謀士范增向項羽示眼色多次後三舉玉佩勸其動手殺劉邦,但是項羽沒有按他的意願辦理反而將劉邦放走了。范增在氣憤中就說了這麼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
范增 (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
范增既有“豎子不足與謀” 的說法,為何他不早些離開項羽呢?
范增有他的苦衷,他的進退與義帝生死相關。范增如果過早地離開項羽,他也會像義帝熊心一樣,死在項羽之手。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范增論》一文,對范增為何不早離開項羽作了明確的解釋。將《范增論》翻譯成現代語言大意如下——
就我蘇子看來,范增離去是好事,若不離去,項羽一定會殺他。只是遺憾他沒有早早離開而已。
范增應當在什麼時候離開呢? 有人說當初范增勸項羽殺沛公劉邦,項羽不聽,結果因此而失去天下。范增應當在此時離去。我認為:不。范增想殺死劉邦,是做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劉邦,顯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麼能在這個時候離去呢?
《易經》說:"知道選擇恰當時機,那不是很神明嗎?"
《詩經》說:"觀察那氣象,若要下雪,水氣必定先聚整合霰。"
范增離去,應當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
(卿子冠軍指宋義。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項羽向宋義建議說:“秦軍圍趙於鉅鹿,我們快速引兵渡河,和趙兵內外夾攻,必然可以擊破秦軍。”但宋義不肯發兵,還在軍中飲酒作樂。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見此狀況,於早晨去見宋義,將其斬殺。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告訴將士:“宋義想要和齊聯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諸將因為畏懼而屈服,不敢抗拒,於是推項羽暫為上將軍。桓楚將此事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陳涉能夠得民心,是因為他打出了楚將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幟。
項氏的興盛,是因為他擁立了熊心為楚懷王;而諸侯背叛他,也是因為他謀殺了他佯尊為義帝的熊心。
況且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范增實為主謀。義帝熊心的存亡,豈止決定楚國的盛衰,范增也與此禍福相關。絕沒有義帝熊心被殺,而單單范增能夠長久得生的道理。
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 應是謀殺義帝熊心的先兆。項羽殺義帝熊心,應是懷疑范增的根本。難道還用得著陳平出反間之計嗎?
物品必定先腐爛了,然後才能生蛆蟲;人必定是先有了疑惑之心,然後讒言才得以入耳。
就算陳平智慧過人,又怎麼能夠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
項羽既然假託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宋義,義帝熊心必然命不能長久。因為,不是項羽謀殺義帝熊心,就是義帝熊心殺掉項羽,這用不著智者指點就可以知道的。
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諸侯因此而服從。
項羽中途令英布等人謀殺義帝熊心,必不是范增的主意。不獨不是他的主意,范增他極有可能曾力爭不殺義帝只是沒有被項羽接受。
項羽不採用范增的忠告而殺死他所擁立之義帝,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
在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之時,項羽和范增是並肩侍奉義帝,因為當時還沒有確定君臣之身份。
如果站在范增的角度思考,我有能力誅殺項羽我就殺了他,我不能殺他我就必須離開他。我范增年齡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那實在是淺陋啊!
即使這樣,范增還是被漢高祖劉邦所畏懼。
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
如此說來,范增也是人中的豪傑啊 !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看看范增自身的特點
一,范增反客為主,他不知道只有從心裡勸說項羽稱帝,才能最終消滅劉邦,只是意氣用事。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目項王,舉玉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辦”。他擅自佈置項莊舞劍,已經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項羽本就是匹夫之勇,如何敢做亞父的傀儡?
二,范增自恃年齡老邁,倚老賣老,忘記了項羽是一方統帥。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與項羽議事時,缺少商討的口吻,而是近乎指令式的。若項羽不能依計行事,便吹鬍子瞪眼,甚至訓斥道:“豎子不足為謀!”這極大地傷害了項羽的自尊心
三,所謂謀士應該知己知彼,用己所長。范增過於執拗,一言不合,就死磕到底,不會變通。要知道歷來的君王往往剛愎自用,不知道和君王溝通。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
四,范增不知人、不識人,他和項羽交往非止一日,知道項羽殺秦王子嬰、火燒阿宮卻無法制止,嚴重挫傷秦地百姓的心,殺死義弟,盡失楚地百姓之心。如此,怎能成就帝業,在這樣的人手下,縱然得以重用,也很難一統天下。即使不被項羽逐走,也會遭到不測。
范增為什麼離開項羽:殺劉邦
作為謀士,范增不負重任地看出來劉邦是一個威脅。劉邦入關中後,范增驚訝地發現,劉邦,一個酒色之徒,居然能夠秋毫無犯,婦女不傷。常言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能剋制本性之人,必懷動搖江山之志啊。(換言之,乾點大事是要有點自我約束力的,你那連煙都解不了,美劇都斷不了,對自己的期望也就別太高了)。
從此之後,范增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劉邦身上。范增對項羽說,劉邦這個人身上有王氣,一定要殺!鴻門宴就不贅述了。任何對項羽有點憐憫同情之心的人看著都很火大。想想范增吧,他將自己的一生系在項羽身上,卻眼睜睜地看著項羽和劉邦觥籌交錯,眼睜睜地看著項伯以身護外人,眼睜睜地看著劉邦從指縫中溜走。他的痛又有誰人知。他怒摔劉邦託張良送來的美玉。朋友啊,那落在地上的,不是破落的翡翠,而是范增一顆碎了的玻璃心。
范增為什麼離開項羽:分歧
項羽與范增的最大分歧在於對待劉邦的態度上。范增始終把劉邦視作爭奪項羽天下的最大敵手,他曾力主大軍進攻劉邦部隊,殺掉劉邦。而項羽則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也違反了自己當初和劉邦定下的盟約,劉邦還不足以構成其奪得天下的威脅。
在鴻門宴刺殺劉邦的計謀失敗以後,具有遠見的范增已經看到項羽的大勢已去,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感嘆。
范增為什麼離開項羽:決裂
陳平利用項羽的多疑和自大成功離間項羽和范增之後,范增就受到項羽的猜疑,並被項羽削奪了兵權,范增憤然棄官告老還鄉。范增原以為會得到項羽的極力挽留,但項羽同意了范增的辭官請求,使范增徹底失望。范增與項羽的君臣關係也全面決裂。
而如果在以前就離開項羽,范增也許便無處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