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流域
-
2 # 避而不談歷史
我覺得是魏惠王,雖然後期被打得一蹶不振,但前期還是諸侯中的強國,承襲最早進行變法所帶來的好處,擁有最強的步兵魏武卒,和齊國徐州相王,稱霸諸侯。
最近在看《大秦帝國》,正好看到前幾集,魏惠王與秦國大戰,老秦人雖有悍不畏死的精神,但在魏國裝備精良,糧草充足的魏武卒的戰爭中,還是沒有討到任何好處,最後秦國割地休戰,以求東山再起。魏國經過魏文侯時李俚變法,國家富足,國內諸子百家爭鳴,一片繁榮。國外兵強馬壯,擁有大將吳起留下的魏武卒陣法,裝備精良,號稱最強步兵,雖地處四戰之地,仍能雄踞一方,虎視八荒,在列國中稱霸。
魏惠王后期的失敗也是因為丞相的人手,錯失老丞相公孫痤死前舉薦的衛鞅(後來的商鞅),國家沒有一個長遠的正確謀劃,最終失去了霸主地位。
-
3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探討歷史的小青年!
我們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有“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個國家,後來的秦國最為強大,並且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在戰國初期,秦國是相當羸弱的,曾經有一個國家差點讓秦國覆滅,這個國家就是魏國!
魏國誕生於晉國,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就誕生了。在魏國君主勵精圖治之下,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成為春秋後期以及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但到了戰國中後期,也就是從魏惠王開始,魏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此時秦國經歷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如果說戰國時期,哪個魏國君主在位時最強,那毫無以為是戰國初期的魏文侯了!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於《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學”。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幹木等請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黃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
4 # 沒有跨不過溝
說到戰國時期,大家都會想到“戰國七雄”——齊、楚、燕、秦、韓、趙、魏七個國家。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諸侯國已不僅僅滿足於爭霸,大並小、強兼弱,戰爭越演越烈。後秦國攜變法之威、地理之固、民風強悍,席捲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強悍大家早以熟知,但是戰國初期,齊、楚、燕、秦、韓、趙、魏七雄皆有所長,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並不是西方的秦國,而是地處中原的魏國。
魏之強盛始於魏文侯,而終於魏惠王,歷時三代七十餘年。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任用李悝、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並且確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極大的促進生產,所以戰國初期魏國國力強盛,正是因為魏文侯的變法,奠定了魏國的強盛之基。
又用兵法大家吳起改革軍制,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北滅中山國,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稱霸中原,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魏文侯去世後,其子魏武侯繼位,再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大部分土地。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再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綜上所述,戰國初期,魏持人和,變法之威,軍力之盛,橫行天下,在魏武侯時期,坐了中原霸主。
魏自公元前413年至公元前408年,連續攻秦,盡得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國退守洛水。
公元前408年至公元前406年魏國大將樂羊越趙境滅中山國。
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373年連續十一年伐齊,使齊內地震恐。
公元前375年伐楚榆關,公元前37Ⅰ年攻佔楚之魯陽。
-
5 # 縱橫天下歷史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魏國誰在位時期最強呢?
魏文侯時期最強!
農業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
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法律
李悝著《法經》六篇,來規範魏人的行為。晉國是一個有著法治傳統的國家,國民對依法辦事都很擁護。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成文法在魏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君、貴族和官員在實行政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的法律。
由於魏文侯的帶頭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實施。這套法律後來也被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所採用,《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地主階級的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制基礎。
貿易
魏國的周邊國家中,各有各的特產。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慄、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在當時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勵魏國百姓從商,參與各國土特產貿易,魏國獲得了大量的商業稅,國庫充實了。
軍事
和趙聯韓
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內力上。趙國和南韓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由於內政不穩,也回到了內修這條路上。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複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
-
6 # 君山話史
魏文侯在位時的魏國最為強大。魏文侯是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他在位期間,禮賢下士,重用賢臣,開疆拓土,西取河西,北滅中山,東制齊國,當是時,魏國無敵於天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強國。
第一,聯合趙、韓,成就霸業魏文侯是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君主。在戰國初期,曾經在春秋時代呼風喚雨的晉國一分為三,魏、趙、韓中的任何一國,在國力上都無法與當年的晉國相提並論。在這種情形下,魏文侯強調“三晉一體”的戰略,三晉實際上類似於“獨聯體”,即三個獨立國家成為一個聯合體,共同對外,這是魏國得以戰勝秦、齊的基礎。
第二,禮賢下士,開戰國養士之風歷史學家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有一段評價:“魏文侯以大夫僭國,禮賢下士,以收人望,邀譽於諸侯,遊士依以發跡,實開戰國養士之風。”魏文侯武功赫赫,卻被諡為“文”,可見其文治成就,不在武功之下。
魏文侯求才若渴,四處收攏名士以為己用。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為師,與著名儒者田子方、段幹木亦師亦友。這種禮賢下士的態度使他很快聲名遠揚,天下英雄才士紛紛從各地趕來,投奔魏文侯。除了以上幾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許多著名人物,如吳起、李悝、西門豹、樂羊等人,一時間人才濟濟。
吳起是戰國名將,鎮守西河,屢敗秦國;李悝是著名的法學家,主持變法,開戰國變法之先河;西門豹是名臣,他的故事曾編入語文課本,老少皆知;樂羊也是名將,是滅中山的最大功臣。
第三,西擊秦國,奪取河西魏文侯武功赫赫,首先是奪取秦國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築少梁城,拉開河西之戰的序幕。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兒子魏擊率領軍隊進攻秦國,擊破繁龐城。公元前409年,魏在少梁城以南約八十公里處築臨晉城,在少梁西南約五十公里處築元裡城。經過十年佈局,魏在河西佈置的三個軍事據點遙相呼應,全面奪取河西之地的時機已成熟。
河西之地,指的是黃河以西到洛水一帶的土地,這也是秦、晉歷來爭奪的重點地區。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親自率領大軍,渡過黃河,入侵秦國。在三座城池的策應下,把秦國勢力完全驅逐,盡佔河西之地,置西河郡。此後,魏文侯以吳起為將,鎮守西河,吳起不負所望,屢挫秦師。
第四,北滅中山,開疆拓土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奪取河西后,馬不停蹄,轉向北方,發動對中山國的進攻。指揮中山之戰的將領是樂羊,他本是中山人,後逃到魏,得到魏文侯的重用。儘管樂羊是中山人,魏文侯用人不疑,大膽地起用他為遠征軍總司令。
樂羊攻中山,歷三年之久。公元前406年,在魏軍的圍困之下,中山國已是強弩之末。中山人狗急跳牆,以樂羊之子為人質,企圖逼樂羊退師。樂羊不為所動,中山人遂烹殺其子,還送一碗人肉湯給樂羊。樂羊當著中山使者之面,喝下兒子的肉湯。使者大駭,回報:“樂羊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中山君臣無不驚駭,遂獻城投降。
樂羊返回後,恃功而驕。魏文侯讓人抬出兩個大籮筐,擺在樂羊面前,筐子裡面裝滿了彈劾、誹謗樂羊的竹簡。樂羊這才明白,魏文侯是給為擋子彈的人,不由得下拜道:“消滅中山國,非臣之力,主公之功也。”
第五,力壓齊國,廩丘大捷在春秋時代,齊國自桓公後失去霸主寶座,卻一直是一等強國。戰國時代,晉國分裂,齊國乘機崛起,成為三晉的勁敵。
齊國乘魏文侯發動伐秦、滅中山之戰之際,瘋狂向外擴張。從公元前413年至公元前407年,齊國先後入侵魏、魯、趙、衛等國,氣焰極為囂張。魏文侯在奪取河西、滅掉中山國後,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待齊國了。
公元前405年,齊國爆發內亂。權臣田布殺大夫公孫係,公孫會出逃廩丘,獻城降趙。趙烈侯一面派孔青為總司令,救援公孫會,另一面火速通告魏文侯,希望他出手相助。此舉正合魏文侯心意,他果斷出兵,聯合趙、韓,三家聯手,共同討伐齊國。
齊華人很快就明白,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霸者。齊師在三晉兵團的聯手阻擊下,遭到空前的慘敗。廩丘一戰,齊軍被殺在兩萬人以上(另一種說法稱是三萬),被三晉兵團所繳獲的戰車超過兩千輛。
廩丘一役的勝利,證實了魏斯的理論,只要三晉團結,就沒有打不敗的對手。次年,魏文侯再度聯手韓、趙,發動對齊國的第二輪攻勢。當時齊國築有長城,西起防門(山東肥城西北),東至琅邪入海,是戰國時代較早的長城。但是這道貌似堅固的防禦體系,卻阻擋不住三晉的隆隆戰車。三晉聯手突破長城,俘虜了大量的齊軍,後來還在周都洛陽搞了一個盛大的獻俘儀式。
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統治期間,逐漸背離“三晉一體”的戰略,干涉趙國內政,最終導致三晉戰爭的爆發。魏武侯死後,韓、趙反過來干涉魏國內政,三晉戰爭越演越烈。三晉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消耗自己的實力,而秦、齊則乘機崛起,天下重心,遂從魏國分移到秦、齊兩國。
-
7 # 漆園讀歷史
如果你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從前往後,魏國和秦國相比,國力強弱發生了明顯的反轉。秦國從一開始的貧弱到歷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范雎遠交近攻等一系列事件後越來越強盛。而魏國從最開始的軍事實力強大,到後來與各國交戰中變得越來越弱小,逐漸沒落。
由此可以看出,魏國是在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具體來說,是在魏文侯時期。
戰國時期,各國都變法圖強。如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等。這其中最先變法的是魏文侯時期李悝在魏國的變法。這使得戰國時代,魏是最先強大起來的國家。
李悝變法的主要變革措施有:
其一,廢除奴隸主官爵世襲制。
根據軍功和能力來選拔官吏。這使奴隸主階級逐漸沒落,新興的地主階級掌握了政權。
其二,推行“盡地力之教”。
挖掘土地潛力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從而增加國家的田租收入。這適合了魏國地少人多的國情。
其三,實行“平糴法”
收成好的年份,政府平價收購糧食,等到災年再以平價出售。即“取有餘以補不足”。這防止了商人對糧食的壟斷,鞏固了小農經濟的基礎。
其四,創制《法經》
《法經》集之前各國法律的大成,是一部保護封建制度的法典。
其五,改革了軍事制度,
對士兵進行了嚴格挑選和訓練考核,對軍隊採用了新的編制。這套軍事制度,被稱為“魏武卒”。
魏文侯透過李悝變法,使魏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地主階級的政權逐步鞏固。魏國在魏文侯時期成為了戰國初年國力強盛的國家。
而從這以後,便走了下坡路。
-
8 # 呂小汪
戰國初年,魏國本有晉國分裂而來,是一小國,卻在魏文侯手中,硬生生,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強盛局面
他在位時禮賢下士,變法圖強,使的其時的魏文侯,譽滿諸候,四方賢士都來投奔,首都西河學術興盛。魏華人才濟濟,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翟璜,卜子夏,段幹木,這些人即使當時數一數二的人才,卻都甘於為文候所用在經濟上,魏國實行平糴法
.官府在豐年按平價購糧儲存,以備荒年出售,稱“平糴”.《漢書·食貨志上》:“是故善平糴者,必謹平糴觀歲有上中下孰(熟).”唐白居易《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策》:“蓋管氏之輕重,李悝之平糴,耿壽昌之常平者,可謂不涸之倉,不竭之府也.”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糴之說,則昉於齊桓公魏文侯之平糴,後世因之,曰常平,曰義倉,曰和糴,皆以平糴藉口者也.” 《明史·周忱傳》 :“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糴備振貸.”變法圖強之後的魏國,國家強盛,百姓富足,即使是大荒之年也沒有逃難的。針對刑罰過重的問題,李悝參考各國的刑典,制定了《法經》,使刑法有章可循,社會得以安定。
在軍事上,魏文侯見吳起能用兵,就任他為將,組建了當時的天下一強兵,魏武卒,為魏國南征北戰,開疆擴土,盛極一時的魏國,身處四戰之地,卻能縱橫天下,立於不敗之地,凌駕於諸侯之上,那是何等的輝煌!!!
可惜,盛極必衰,魏文侯去世後,魏國繼續樹敵與眾,導致國力衰退,當初的變法圖強,歷精圖治,只剩下了迂腐不堪,爭權奪利,最後也只能陶醉在自己昔日的輝煌之下了
-
9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前403年與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於《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學”。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幹木等請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黃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系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在西方,秦國奪取了西河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擾。
-
10 # 小編虎哥
公元前453年超級巨無霸晉國被韓、趙、魏三家肢解瓜分以後魏國繼承了晉國最富庶、最肥沃的南部地區,該地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人口眾多,但集齊這些優點的同時缺點也比較突出,那就是這塊區域太過平坦、在刀光劍影的戰國年代裡這樣的地理位置防守起來比較吃力,而且魏國的四面八方大國林立,它正好位於各諸侯國的正中間,從戰略角度看極為被動。
韓、趙兩國立國之初普遍都是野心勃勃、急於外擴,只有魏文侯開國後深刻認識到了不強則弱、不變則亡這一點,於是他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改革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除此之外魏文侯還提拔、啟用了大量的賢良之才,大名鼎鼎的翟璜、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都是其中之一,在眾多因素的混合作用下魏國終於騰飛起來了,它成了七國當中最拔尖兒的一個,此時的六國還都不太瞭解變法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或者說有心一試但礙於各方面的阻力而遲遲沒有行動,在這種絕對的優勢下魏文侯開始了他的稱霸之路。
魏文侯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對秦國的河西地區發起了進攻,此次統兵的大將就是威名赫赫的吳起,當然那個時候的吳起名氣還沒這麼大,秦、魏兩國交戰的結果是五十萬秦軍被五萬魏武卒打的丟盔棄甲、大敗而歸,此後的幾十年一直都是魏國吊打秦國,而彼時的秦國只有捱打的份兒。
休整了幾年之後,魏國的變法更加深入化了,而此時的韓、趙兩國依然是起步時的老樣子,三晉之中已經再也沒有魏國的對手了,趙國的君主趙獻侯死後中山國對趙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趙國不敵只能向魏國求救,魏文侯應約出戰滅掉了中山國。
與此同時南韓在進攻鄭國的戰爭中被鄭國、楚國、宋國聯合起來群毆了一番,慘敗而歸,韓王心裡憋氣的不行,只得派人去魏國搬救兵,於是魏國的大軍又過去把宋國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在魏國的幫助下南韓向南發展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公元前405年韓、趙、魏三國聯軍在東線戰場把齊國痛扁了一頓,齊國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最後不得已只能服軟求和,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了韓、趙、魏三國的合法諸侯國地位。
魏文侯死後繼位不久的魏武侯比他老子還猛,公元前393年魏武侯直接兩面開戰,鄭國、秦國綁到一塊兒打,最後鄭、秦兩國都被魏武侯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不久韓、趙、魏三國在鄭國和宋國的利益與楚國發生了衝突,於是雙方交戰數次,楚軍大敗,楚國北部中原地區的領土盡數都被韓、趙、魏三國掠奪而去了,當然韓、趙、魏三國當中魏國是大哥,所以它分到的利益和地盤是最大的。
公元前383年趙國欺負了魏國的小弟——衛國,衛國招架不住趙國的攻擊,只能向魏國求援,於是魏武侯果斷出兵擊潰了趙國的大軍,三年之後韓、趙、魏三國再次打敗齊國,之後的幾年中魏武侯一個人先後單挑了楚國和趙國,魏武侯死後他的繼承人魏惠王繼續對外用兵,屢屢擊敗西面的強秦,三晉之內完全壓制住了韓、趙兩國,但魏惠王不知收斂、窮兵黷武的有點過度了,魏國的百年霸業於魏惠王中後期走向了沒落。
河西之戰
可以說魏國是戰國初期裡獨佔鰲頭的霸道國家,它守在四戰之地的位置上吊打了周邊所有的諸侯國,其中小而精壯的中山國被它滅了國,亦敵亦友的趙國差點被它擊垮,強大如齊、楚亦不是魏國的對手,西面的秦國被它虐的無處可去只能一個勁兒的往西擴。
-
11 # 賢哥說歷史
魏國在戰國時期主要在魏文侯當政時期最強,那時候李釐率先變法,河西派人才濟濟。先後以樂羊,吳起等將軍攻取了中山國與秦國西河,且當時三晉才剛剛分離互相之間很團結,秦國的情況是最不容樂觀的,經常捱打,在吳起的訓練下訓練出一支鐵打的軍隊號稱是戰國初期的特種部隊!到了魏惠王即位時,集中發展經濟,此時的魏國國力慢慢地消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且魏國在東侵的路上屢屢受挫!
回覆列表
魏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魏國第一任君主魏文侯定都安邑,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三家分晉後,魏國的地理位置處於原先晉國相對落後的地區,在經濟上,魏國不如南韓,在軍事上,魏國又不如趙國。李悝變法主要在四個當面展開:第一是廢除了世襲制度,取消舊貴族原本的世襲俸祿,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使得大批出生寒微的人才能夠進入權力中樞。第二是廢除了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的產量。第三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魏武卒”制度,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第四是實行法治,修訂了《法經》作為國家的法令,對於政府的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等,都做了完備的規定和實施措施。
變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朝堂上聚集了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等名臣,經濟和軍事得到了迅速發展,抑制了趙國,滅掉了中山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李悝變法也成為了後世變法模仿的物件,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以魏國為藍本。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後來魏惠王又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史稱逢澤之會。魏國三代君主,稱霸中原達百年之久,其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