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
2 # 華麗麗的低調啊
撥開迷霧找大智慧和提高覺悟,我是誰?從那裡來?又到那裡去?宇宙和自己的關係是什麼?佛菩薩是我們開發大智慧的老師,誦經讀懂佛經即見佛,萬物皆佛,人人原本都是佛,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萬物萬法皆是一皆是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讀懂此二經學佛拫夲即明瞭。
-
3 # 慕然君原創靜心閣
學會生活,瞭解空相,更好的認知自我,讀懂生命的真實意義。正確的面對世界的無常觀。明白因果輪迴的關係和定律。修正自身的習性讓自己變得圓滿,讓身上的人更和諧,讓自己更自在。個人觀點權當娛樂
-
4 # 大乘擺度重升
佛陀應一大事因緣慈悲願力故,現世說法,教化眾生世人,破迷開悟,了脫六道輪迴生死苦海。一大事因緣,即了脫生死,令眾生脫離苦海,這就是佛教的根本。
佛教是究竟圓滿的聖賢教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然唯有佛教,方為究竟圓滿之無為而無不為之聖賢之教。無為而無不為,一語道明瞭佛教的根本。諸法無我,眾生平等,心生一切萬法,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心是萬有的根本!
佛即如來本心自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直了成佛。這就是佛教的根本,亦是佛學的根本。
佛學的根本,是天人一體觀宇宙人生觀真理實相究竟圓滿覺悟認知,教授世人如何樹立正信正業觀念,證得正知正見正行正定正慧,以發起信願行初始,功德圓滿無量,終證得戒定慧果,達到究竟圓滿徹悟人生實相,了脫六道輪迴生死苦海,到達常樂我淨大智大慧彼岸。
佛學,以如來佛性,建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以無為而無不為,引導教化世人,眾生心皆一心,無二無別,覺悟知見明示,人天一體同源如來本心自性,諸法無我,眾生平等,命運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一再示明,利人方是利已,慈悲為懷,信俸因果,普利群生,打造和諧,維護生態,平衡穩定,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破迷開悟,普利社會,才是正知正見正覺之人類智慧人生大道。
破迷開悟,了脫生死,自利利他,是佛學的根本。
-
5 # 雲中飛呀飛
我個人的理解,佛學的根本是:心有信仰,祛除惡念,不做壞事,遠離煩惱,戒除淫邪,教人向善,和諧美好,世界大同。
-
6 # Agra
佛教的本質是哲學
而且最初的佛教是一門無神論非唯心主義哲學
從其教義上,類似於一種“精神勝利法”(非貶義,詳見下文說明)
十多年前臺灣聖嚴法師(著有《印度佛教史》)有一個網站,裡面有很多關於佛教核心教義的通俗解釋,說的很通透又很容易理解。這個網站現在已經打不開了,這裡談下我閱讀後的一些理解(不一定正確,只是個人理解)
要理清佛教(或者說佛學)的本質,需要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1. “佛教”是不是“神話”
2. “佛”是不是“神”
3. 為什麼說佛教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
4. 為什麼說佛教的核心是哲學
5. 佛教的宗教特徵
下面逐條闡述。
1,佛教是神話嗎?
很多人對佛經的理解與聖經、古蘭經沒什麼差別,其實不然。
首先要說明一個概念,釋迦摩尼(佛陀)在世時,據說為了廣大不識字的貧苦人民也能接受教義,所以並未立下一書一字,均靠口頭傳教。佛陀死後,諸多僧人聚集起來追憶佛陀生前所言(史稱佛教第一次集結),將其編撰為最初的經、律、論三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佛經裡會看到開頭有“如是我聞”四字,代表“我是這麼聽佛陀說的”。而與大多數宗教不同,佛陀創立的教義是個開放系統,佛陀死後,佛經還在不斷的擴充。所以不能簡單的說佛教是哪種哲學,因為不同宗派在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佛教徒也不用像基督徒或者伊斯蘭教徒一樣,只能認準一部“經書”。
再回到佛經的內容,不同於絕大多數宗教經典,佛教並不care世界是怎麼來的。在最早的佛教經典中,主要內容是世界的規律而不是創世神話。佛陀的本意是,這個世界是已經客觀存在的,我的使命是洞察世界執行的規律並將之理論化。至於是誰,出於什麼目的,透過什麼手段創造了這個世界,並不是佛教關注的重點。
那麼又如何解釋佛經提到的“鬼神”“靈魂”“輪迴”“轉世”等諸多觀念呢,其實這並不是佛陀發明的。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想法去評價古人的邏輯,就和現代小孩子也知道物質由原子分子構成一樣,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鬼神”“輪迴”等概念也是全社會普遍認可的“常識”,也都是佛陀所認為的客觀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
概括來說,最初佛陀所傳教義的核心是“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八正道”等理論,每一個都是關乎“道理”,而不是像其他宗教的經典一樣主要是“講故事”。就以佛教核心因果論為例,與普通的因果論不同,佛教引入了“緣”的概念。及“因”需要在“緣”的推動下,才能產生“果”。“緣”就像催化劑一樣,有些化學反應必須有催化劑的參與。簡單的說就是“有果必有因,但有因未必有果,緣可以重塑因果關係”,從這裡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佛教辯證法的特徵了。
既然講的是道理,必須是開放的。因為不同時代,環境不同,道理會有變化和擴充套件。而且單靠佛陀一人,有生之年也不能窮盡。佛陀也沒有忘記這個道理,所以死前留下了三法印。所謂法印,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一套開源規則。“凡符合三法印者,就是佛說,不然就是魔說”。
三法印分別是:
a.諸行無常: “行”(或稱“有為法”)是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或者意識的剎那生滅。 “無常”指任何“行”都會有“生,持,壞,滅”四個階段。
b.諸法無我:“法”指事件萬事萬物(不是專指“佛法”哦)。“我”是指“主宰”,獨立存在之意。諸法無我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與其他事物的聯絡而獨立存在。例如一個杯子,除了構成它的分子原子外,還有很多外界環境賦予它的屬性,如“喝水的工具”“好看”“值錢”等,而如果把這個杯子丟到矽基生物面前,它可能只是個形狀比較奇怪的石頭。(例子舉的不太好,大致是這麼個意思)
c.涅槃寂靜:想通了你就解脫了。
我的理解就是:a.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b.萬物都是互相聯絡的,c.品牌口號slogan。
天!這理論放到2600年後的現代也可以算是真知灼見吧?
而且更可怕的是,佛陀直接把佛學提升到開源系統的高度,只要你遵守開源規則(三法印),你的道理同樣可以納入佛法教義中,並且繼續保持開源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可以在歷史長河裡留下“佛經十萬卷”這麼誇張記錄,即使因為教義的分歧導致分成各宗各部,但每部派都透過辯證的方法不斷在吸納和增加新的觀點,編撰新的佛經。這與其他宗教經典的封閉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結一下,最初的佛教,核心就是解釋世界的執行規律,進而在這個規律基礎上提出“解脫之法”。與其他各大宗教以創世神話為核心有本質不同。
2,“佛”是不是“神”。
梵語中,“佛”是“覺悟者”的意思。
釋迦摩尼(後簡稱佛陀)首先承認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並且遵循客觀的規律在執行。而他對自己的定位是“規律”的洞察者,而非操縱者更不是創造者。因此,“佛”是透過教會你正確的世界觀,而不是透過自己的神通法力,讓你得以脫離苦海。
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古印度有個傳說,將佛教定為國教的阿育王,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護法明王,但他死後還是下了地獄。因為在他的前半生,他殺了自己99個兄弟,並且屠殺了羯陵伽15萬平民(信佛之前)。在地獄裡他問佛陀,我這麼尊崇佛法做了那麼多好事,還不夠贖罪的嗎? 佛陀回答(大意):你表問我,世界規律就是這樣的。有果一定是因為有因,A的因不能抵消B的果。而且你拜我是沒用的,我只是世界規律的發現者,這和你拜牛頓也不能脫離萬有引力飛起來是一個道理。後來阿育王在地獄受盡折磨承擔了惡行所造成的果之後,終於往生極樂。
釋迦摩尼是一個很讓我尊敬的人是因為,他並未神話自己。他的所有理論是建立在他對世界觀察和思考上的,而不是和很多宗教創始者一樣,是建立在欺騙上的(很多宗教創立者其實就是在講故事)。
這點從最早期的佛經中可以看到,佛陀承認自己存在還未想通的事。“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印度佛教史》第六章第一節)。
一個人性化有缺陷,並且自己也坦然承認的佛陀反而讓我更加尊敬他,也樹立了在我眼中“哲學家”的形象。
但人民不接受。自古以來,人民都需要一個神格化的偶像,來堅定自己的信仰。所以在隨後的歲月裡,“佛”逐漸被神格化。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在佛陀死後的約三百年裡,印度是沒有“佛像”的,一方面因為佛陀本人和“上座部”高僧極力反對偶像崇拜;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根據佛教最初的教義,你拜佛一點屁用都沒有啊。但“大眾部”更希望佛陀可以神格化,以至於到大乘佛教興起後,佛陀就變成了一個萬能的存在,“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佛陀死後約一百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而兩部的主要分歧之一,就是佛到底是“師”還是“神”。
總結一下,“佛”其實就是“哲學家”,但後來因為人民的精神需要,被“神格化”了。
3. 佛教的世界觀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可以說佛教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因為佛教既承認物質,也承認精神。
這裡先強調一下,因為佛教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在變化擴充套件,分成諸多宗派,(畢竟是個開源系統),其中不乏唯心的觀點,很難一概而論。因此我這裡都是說的是指“佛教最初的教義”,或者可以理解為“佛陀的本意”。
佛陀最初理論中提到,世間一切生命,皆由“五蘊”構成,即“色,受,想,行,識”。其中,色就是物質,其餘四者為精神或意識。後來大乘唯識論興起,把“受,想,行”都歸為“識”的衍生物,附屬品。
不否定物質,不否定意識,所以我說佛教既非唯心,也非唯物。
如果非要說“唯”什麼,佛教可以說是“唯識”的。
我記得看過一個例子。假如一個嬰兒,自出生起就給他按上一個電子眼,這個電子眼的作用是顛倒紅綠,即他看到的花是綠的,葉是紅的。那麼這個嬰兒將來長大會受到什麼影響? 答案是他可以完美的融入人類社會,其他人根本發現不了他有什麼不同。 因為他從小就被教育花是“紅”色的,葉子是“綠”色的,雖然他實際看到的顏色與別人不同,但他在公共認知上卻不會有任何障礙。 那大家再想一想,是不是我們現在每個人眼中的顏色其實就是不一樣的呢?是不是這就是不同人會喜歡不同顏色的原因呢?也許我們喜歡的就是同一種顏色,只是因為我們“看到”的顏色不同呢。
這只是舉例,也許可以透過生物學或者光譜學來否定之。但你不妨想一想,為什麼同一件事物,世人卻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呢?
佛教對此的解釋是,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你的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但你看到的東西,只是“客觀事物在你意識上的投影”。一個人的意識由他的生理構造,後期教育,性格,經歷等諸多因素形成,所以每個人的意識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眼中”,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解釋完這個概念,就可以理解佛教很多被世人誤解的觀念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比如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往往被人理解為唯心主義的代表,認為風和幡都是人幻想出來的。錯!從“唯識”的角度看,慧能並沒有否定這個現象的客觀存在,而是解釋為什麼有人看是“風”在動,有人看是“幡”在動,這是因為同一件客觀事物,在不同人的意識上的投影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看到”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我們再來看佛教總被唯物主義者詬病的“空”的概念。
很多人從字面理解,認為“空”就是“不存在”。但實際上佛教說的“空”也許更應該理解為“不真實”。
“風”是存在的,“幡”是存在的,“心”也是存在的,但不同人看到不同的“動”,是真實世界經過各人意識扭曲之後呈現的景象,這也是存在的,但也許並不是真實的。
再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同樣的世界,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因為精神病人眼睛的生理構造和常人不同嗎?不是。而是因為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實世界經過自己意識扭曲後的產物,只是不同的人扭曲的程度,或者扭曲的姿勢不同而已。
理解了這些之後,你還會認為佛教是唯心的了嗎?
這裡順便說一句,佛教有一個不太好的,就是在舉例子的時候總喜歡“下猛藥”。就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往往舉一些對普通人極端晦澀或不可理解的例子。比如前面說的風和幡,或比如高僧“割肉喂鷲”,其實只是想說明“萬物都是互相聯絡的(諸法無我),禿鷲也是我賴以存在的環境的一部分”這樣一個抽象的道理,而不是真鼓勵佛教徒天天割肉去喂小動物(也沒見幾個高僧真割肉的)。但所舉的例子過於驚悚,讓沒接觸過佛教教義的人產生誤解。
4. 為什麼說佛教的核心是哲學
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世界觀與方法論”。
但為了避免會把所有宗教都納入“哲學”範疇(因為一般宗教也有世界觀和方法論),一般認為,哲學的世界觀必須是有“嚴密邏輯系統”,並且透過實踐去驗證的。這使得哲學具有一定的科學精神。而宗教的世界觀往往是透過“講故事”憑空創造出來的,再透過這個空中樓閣的世界觀,探索方法論。
那麼為什麼說佛學是哲學呢?
前面其實已經可以看到了,佛學的核心,如前面提到過的“因果緣”“五蘊”“唯識”等佛教的核心觀點,其實都是基於佛陀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有很強的邏輯性。
並且,佛陀的理論可以得到實踐的驗證。
這就要說一說為什麼我認為原始佛教的哲學本質實際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原始佛教的核心教義簡單的說就是,1.發現世界的規律,2.分析“苦”的原因,3.找出“解脫”的方法。前兩點可謂世界觀,第三點即為方法論。
那麼關於佛教認為的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呢? 既不需要你去打怪獸,也不用天天拜佛唸經,不用等世界末日最終審判,更不用等輪迴來世,甚至不用天天做好事積陰德(成佛的關鍵並不是你做了多少好事),只要你“悟”清了世界的規律,明白了佛說的道理,換一個思維換一種心情,你就“解脫”了。這就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啊!
由於近代以來唯物主義哲學帶來的世界大發展,使得人們往往認為“精神勝利法”含有貶義,代表不願面對現實的一種消極想法。但每個人,拋開世俗旁人的眼光,捫心自問一下,是否經歷過,“有些事,換個想法就沒那麼難受了”,或者“時間長也就看淡了,心也就平和了”? 難道已經發生的事變化了嗎?難道你做了什麼事去補救了嗎? 沒有,你只是想法變了,但你真的就沒那麼“苦”了。
為什麼同樣的事,展現的“樂觀”就是積極Sunny的,而“精神勝利法”就是消極的,是“阿Q”?
為什麼前面我說,我尊敬釋迦牟尼是因為他創立的理論並沒有建立在欺騙之上? 因為我並不相信耶穌真的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我也不相信默罕默德真的見到了安拉(儘管這些可能只是“善意的謊言”),但我真的相信佛陀解脫了,他不苦了。我可以想象到他脫離苦海時的欣喜,感受到他急於傳授給世人的情懷。
佛教的本質是教會世人一種從心理上解脫的辦法,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為了滿足人基本的報復欲,空虛感或對未來的恐懼感,去杜撰出一套末日審判的理論。所以在最初的佛教裡(一定要強調是最初的原始佛教教義),世間沒有“不公”,沒有“不平”,沒有“憤恨”,既沒有“善有善報”的幻想,也沒有“惡有惡報”的詛咒,一切都是事物按照客觀規律在運轉,唯一可以變的,就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以上一段純粹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會和很多佛教徒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差異)
但由於佛教是一個開源系統,在佛陀死後的兩千多年裡,隨著佛教的宗教化,信眾們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更願意加入一些“善惡有報”“法力神通”之類的mod,導致了佛教現在在世人眼中形象已經和最原始的樣子相去甚遠了。
5. 佛教的宗教特徵
哲學必定曲高和寡,一兩千年前的底層大眾,所具備的知識和對道理的理解要比現代人差的多。絕大多數人根本無法完全理解佛陀的本意,於是在佛陀死後,佛教分裂了,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一開始佛教分裂成兩大派別,即“上座部”和“大眾部”。其中,上座部更堅持佛陀本意,並一直尊佛陀為“師”。而大眾部則更傾向於佛教世俗化,尊佛陀為“神”。後來在大眾部思想基礎上誕生了“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在誕生之後,就將部派佛教,無論上座部還是大眾部,均貶為小乘。
關於大小乘佛教演變的問題,我在另外一個問答裡面有過敘述,這裡就只簡單說下大致的過程。
我認為,大乘佛教誕生的根本原因是佛教需要吸引更多的教眾。高深的教義使得佛教在吸收教眾時門檻過高,而隨著婆羅門教,耆那教的紛紛改革,透過淺顯易懂的教義吸收越來越多的信徒時,佛教被逼到了“是生存發展,還是逐漸消亡”的生死路口。於是改革發生了。
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的名義,把佛學教育進行了學歷劃分。
你知識淵博思維敏捷獨具慧根?好,那你自己參佛悟道,最終可以證菩薩果,甚至可以成佛;你大字不識沒有文化缺乏邏輯?沒關係,來瞧瞧,這裡有個阿羅漢果,一樣可以脫離苦海,只需要學一些基本的佛理,再遵循相關戒律。比如中國傳播最廣的“淨土宗”,宣傳你只要天天唸佛,口上掛著“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證得羅漢果。經過改革的大乘佛教,打著“不用肝,一刀99級”的口號,瞬間壯大,吸引了大量的底層教眾。但也確實讓佛教在印度得以續命千餘年。
就像電影裡陳近南和韋小寶說的“小寶,你是個聰明人,我可以用聰明的方式給你說話,但外面的人,就不行,對於他們,就得用宗教形式來催眠他們,使他們認為所做的事情是對的……所以反清復明只不過是一句口號,跟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
玩笑歸玩笑,其實很難講佛教的宗教化是對或是錯。對於真正虔誠的信徒而言,其也是在踐行一種“精神勝利法”,和佛陀的本意其實並無本質差別。但若看到現在很多人打著佛教的旗號,利用宗教的煽動性去為自己謀利,估計佛陀的棺材板也快壓不住了。
總結一下,佛教本質是哲學,但為了生存和教義的延續,不得不宗教化。所以我說,佛教其實是披著宗教外衣的哲學,只是在現代,這層外衣也忒厚了點…………
-
7 # 過客酉
佛學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更不是哲學。
佛學的本質就是覺悟,度人於苦海。沒覺悟前,有苦有樂有痛有歡,覺悟後,方知多少因緣一念起。佛學就像一條船,把我們從六道輪迴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僅此而已。
-
8 # 米格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得了解釋迦摩尼為什麼要建立佛教。
釋迦摩尼作為王子,生活無憂無慮。可是他見到了生老病死,產生救世之心,於是出家修行,希望找到解決生老病死的方法。
以我們現代人來看,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有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生病了吃藥,保持心情愉快可以延緩衰老。可是三千年前的釋迦摩尼不知道啊,他透過長久的思考,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人的行為好壞,產生了不同的業力,而業力決定了你來世是否過的好!這就解釋了生老病死的形成和解決辦法。你現在的苦(生老病死都是苦),是你前世的惡業造成的,想要擺脫這些苦,只能修行,跳出輪迴!這其實就是原始佛教的根本!
這樣的理論,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非常新穎的了,在佛陀推廣這個理論的時候,印度人民對當時的印度教產生了反感,尤其是中下等人,這就使得許多人選擇跟隨佛陀,於是教團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多了是非就多,甚至佛陀活著的時候教團就差點分裂。佛陀死了之後,佛教經歷了幾次集結,於是就徹底分裂了。其原因就是各人對佛教理論的理解不同,本身釋迦摩尼建立的這套理論就是虛構的,經不起推敲,隨著時間的推移,漏洞越來越多,於是很多高僧大德就編出各種經來彌補和完善。這使我想到一句話,一個謊言要用十個謊言來彌補。經卷越來越多,漏洞越來越大,以至於佛教教義你根本不能拿來聯絡實際,因為沒有一條教義能解釋現代社會的問題!你得病了還得去醫院,拜佛那是沒用的,那些高僧得病了也要去醫院啊,沒聽說哪個和尚透過唸經拜佛把病治好的。
那麼現代佛教的根本是什麼?利益!你看少林寺賺到了錢,各地景點裡的寺廟香火那麼旺盛,上香的人得到了滿足,和尚們得到了鈔票!沒有這些利益,佛教早就完犢子了!
-
9 # 空谷傳音123
佛學的核心思想是“四法印”:諸情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通俗講,就是一切情緒慾望的根源是痛苦的,一切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不能主宰自己成住壞空的命運,只有透過修行涅槃才能迴歸到寂靜圓明的狀態。這是公元前六百年釋迦牟尼佛所講,科學否?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對世界的起源作出了種種猜想,被稱為天才的科學家。而實際上,公元前600年釋迦牟尼佛以親身修證,早就告訴人們從無始到有始的真相。佛陀告訴人們,無始是清靜圓明態,無生滅,無動搖,自清靜,能生萬法。因為“一念不覺,而生無明"。無明“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情形像不像量子的能量波段?現代科學經過試驗,已經證實有色世界的基本單位不是物質粒子,而是有生滅的能量波段,現代物理學稱為“量子”,佛陀稱為“無明”。佛陀說無明生三細相六粗相,有地性、水性、火性、風性這“四大”從中發揮作用,宇宙的萬事萬物依緣起而生成,空性、覺性(根性)貫串無始與有始的始終。佛陀教人們種種修行,就是讓人明心見性。這個“心”、“自性”才是世界誕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無始的清靜圓明體。修行到明心見性覺悟了,就放下我執情執法執了,也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因為世界的本源是一體的。凡人死亡是肉身地性水性火性風性“四大”崩解,顯現空性,靈魂這顆無明妄心,因執著於我,而隨業力遷移,在六道中輪迴。而成佛涅槃,就是跳出輪迴,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迴歸到無始的清靜圓明態,清靜圓明體才是無始有始的真正的本源,這比現代物理學的量子還深入一個層次。佛教乎?科學乎?
-
10 # 覺呈
管見一一首先明確:“佛學”,“學佛”,“佛教”,“佛法”是雖有關聯又互不相同的四個概念一一千萬不可混為一談。一,佛學:關於學佛、佛教、佛法的一切學問;二,佛教:佛的教育。有真實內涵(佛法)和具體存在形式(宗教)三,學佛:實聞、實思、實修、實證佛法,明心見性,普度眾生。最後成佛的全過程。四,所以,佛學絕不等同於學佛,釐清上述四者,是學佛法之關鍵。五,須知,佛教和佛法“佛學”化(不重實修實證)實為當代佛教的一大危機。以上管見,還請大德賜教。
回覆列表
什麼叫佛法?佛法的總綱領就是、能真實的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就叫佛法、在進一步、就是、修覺正淨、去掉、迷邪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