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之語

    從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實行了郡縣制、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等方面來講,的確是推進了社會進步,應該予以肯定。從這方面講,秦始皇算得上是千古一帝。

    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秦始皇也有許多愚昧之處,主要表現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窮兵黷武,焚書坑儒,限制文化,熱衷迷信,追求長生不老等等。

    秦始皇是歷史上的秦始皇,因為時代的原因,秦始皇具有偉大和愚昧的兩面性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個時代,人們對科學的瞭解還非常少,對許多未知的東西沒法解釋,秦始皇是人非神,自然無法超越時代的制約。

    如果一定要對秦始皇的功過有個量化的評判的話,我覺得,應該是三七開,功七過三。

  • 2 # 坐談建州

    如何正確客觀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與過失?

    關於秦始皇的五大功績

    一是政治方面

    1.提高帝王尊嚴:嬴政自以為功蓋“三皇”、德兼“五帝”,故兼取古代共主之尊號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還編制了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二是經濟方面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鬥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

    3.土地私有化: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三是交通方面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統一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四是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一一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五是軍事方面

    修築長城一一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線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餘里”。

    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關於秦始皇的四大過失

    一是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龐大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秦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二是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一己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超過七十萬人。據估計,當時服兵役的人數遠超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承受。

    三是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服役或慘遭酷刑。

    四是鉗制思想,焚書坑儒。

    秦始皇把嚴刑峻法思想領域,大肆鉗制百家爭鳴,禁錮思想自由。

  • 3 # 讀時光

    我喜歡這個問題,哈哈…

    說秦始皇就要從說焚書坑儒這個事說起。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好神仙,曾花大價錢派人去各個地方找仙藥。其中就有姓盧和姓侯兩位讀書人兼方士。這兩個人很有意思,他們把秦始皇給誆了,藥沒找到,錢花了不少。最大的問題是在開溜時還不忘諷刺一下秦始皇,大意就是你還成仙,成鬼還差不多。所以秦始皇一生氣,抓不到盧侯二位,就拿他們同類出氣。據考證,被坑的460人有方士有儒士,也不全是儒士。

    當年法學是顯學,而法學又是儒學的一個惡胚胎。也就是說,韓非子造的是孔子的反。李斯就是韓非子的學生。說李斯建議的焚書沒錯,但坑儒是後一年秦始皇被騙後發生的。坑儒只是焚書的點綴。

    從這點來看,始皇帝雖年紀輕輕就一統天下,雄才大略,一代梟雄。但焚書就有點過了,燒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坑儒這個事我覺得沒毛病,騙誰不好騙秦始皇,坑你沒商量。求仙藥這個事,在過去科學不發達的那個年代,皇帝求個長生不死很正常。

  • 4 # jlnuaa

    照虎畫貓來一瞟。正兒八經的大家都熟悉了,下面嘮嘮叨一些另類的。

    1,創了兩個千年小弟,日本(徐福東渡),越南(趙佗);

    2,扶正了煉丹系,後世皇帝有樣學樣,沒斷了傳承; 帶來的一個好處是皇帝都活不長,減少了老糊塗的時間。

    3. 為郡縣制正名,後世也沒有超出郡縣制範疇。

    4. 感謝韓非,帝王術專業開站了,教導主任嬴政更是直接大開實踐課。天下皆敵,天下無敵。

    ————————

    5. 土木系崛起,阿房宮還是長城或是秦直道只是開胃菜,後朝都在努力加速了水土流失和物種滅絕。當然也不全是壞訊息,運木料,先修道,也算是加速基礎建設,加強區域融合了。

    6. 做大了後宮,《周禮》中有規定:天子需立一位皇后、三位夫人、九位妃嬪、二十七位世婦以及八十一位御妻,加起來的人數為121人,其實昏聵如商紂,記載的也僅妲己幾人,子女也少的出奇。秦始皇收錄的六國嬪妃不知凡幾,後世更有後宮佳麗三千的說法,直接促進了宮怨詩的出現

    7. 直接推動漆器崛起,秦始皇陵建好後,很多能工巧匠都消失了,甚至出現嚴重的技術斷層,看看漢初的文物,與秦一比絕對慘不忍睹。陶器斷層嚴重,漢朝沒得法子走了漆器的路子。

    8. 諸子百家大洗牌,尤其為自然科學奮鬥的墨家式微,儒家也受到迫害,鬼谷派傳人在李斯以後盛極而衰。

  • 5 # 草民嘚吧嘚

    秦始皇之功:

    一、政治方面:1.統一六國,一統華夏,為千百年來中華名族的統一奠定基礎,影響深遠。

    2.建立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和地方權利機構

    中央機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人事、經濟、軍事、文化,禮儀,名族事物等。

    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的優勢在於一方面打破了以往分封制下的宗族,親戚等世襲地方官吏的制度,有利於人才選拔,另一方面地方官吏直屬中央,有利於政權穩定,政策執行。

    二、經濟方面:

    1、統一度,量,衡的計量單位,有利於物品流通,貿易往來,促進經濟發展。

    2、幣制改革,貨幣一統,貨幣的鑄造,發行權歸中央,類似於現代的中央銀行。很好的促進經濟發展,鞏固政權。

    3、發展交通,改善民生

    以咸陽為中心,修秦直道,秦棧道,打造交通網路。通水路開鑿靈渠,打造嶺南於中原的交通要道。

    三、開拓疆土,為中華版圖奠定基礎

    南擊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修築長城,為中華名族的版圖奠定基礎。

    四、民族關係方面

    加強對西南,東北,西北各少數名族的統治,在當地建立行政機構,強加管理,促進各民族交流,融合。

    五、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六、道德禮儀方面

    建立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為後世產生深遠印象。

    秦始皇之過:

    1、焚書坑儒,束縛思想,燒經典,不利於先進文化傳播。

    2、大型土木,修阿房宮,長城等,加重賦稅,多徵勞力,勞民傷財,加重百姓負擔,不利於人口快速繁衍。

    3、迷信術士,舉全國之力,求長生不老之術,懈怠國政,耗費國家錢糧,陷國家和人民於混亂。

  • 6 # 十八驕子,光芒

    了六國,統一了貨幣和文字從表象上看是進步的,是有厛貢獻的。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的統一規範文字是在"焚書坑儒"殘酷的消滅百家流派的基礎上施行的。把很多文學和文字瑰寶無情的封殺或滅絕。搞文化獨裁,一花獨放。很多寶貴的文化財富都沒能流傳下來,不利於人類文化繁榮和發展。以此看來,秦始皇搞文化專制,功過是非,孰輕孰重,崽不一目瞭然。他既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大志,又有遠大的戰略目光。施行一系列遠交近攻,扶弱抑強等有效方略。晉重耳流亡時他曾濟助,並出兵幫重耳復國。其中也有政治目的。經過征戰殺伐終於以武力統一了天下,結束了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如以成敗論英雄他對功史是有一些貢獻的。但他推行的是封建暴政,而不是以德服天下,(著名的坑殺降卒40萬就是一例)所以秦王朝統治不到二十年,就被風起雲湧的起義暴動推翻了。

  • 7 # 錢品聚

    該說的歷史書上都說過了,我來說點兒不一樣的。

    早在春秋之初,中原大地上曾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各自擁有土地,但也朝不保夕,各種小國隨時有被大國吞併的風險。

    結果到了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由於各大諸侯國之間互相採取武力與政治手段施行兼併,導致很多小國的覆滅,另由於地主階級的不斷固化與奪權,最終形成了七個最大的諸侯國,雖然大國內部還存在著許多小國,但整體而言七個大國掌握著最多的土地與資源,這些土地以授田制的形式,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其餘的一部分,則分封給貴族,還有為吞併小國付出汗馬之勞的功臣武將,只不過最後這一部分階層所擁有的土地,在長期的階層固化後,最終演變為個人的私有財產。

    所以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在春秋過度到戰國的時期,整個中原大地上的土地資產運轉,實際上諸侯是位於樞紐的地位,一方面以授田制聯結農民,另一方面以分封土地聯結貴族,最後一方面聯結功臣武將所組成的大地主階級。

    三方面的聯結,以諸侯為中心樞紐,維持著整個諸侯國的運轉,也維持著諸侯國內部的經濟發展與運動。

    因此當時的土地和人民,都被諸侯們看作是財政發展的根源,同時靈活運用土地資源,就能調動臣民的力量,達成自身的政治目的,併為自身的政治活動提供資本,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土地在當時是一種全社會公認的寶貴資源。

    諸侯手裡掌握了大量土地,就好比掌握了大量黃金,能夠支撐自身的利益運轉,也能透過土地去支配臣民的力量。

    所以韓非才說:“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大意就是,諸侯為了能讓下層民眾拼死效命,便把良田與大宅當做豐厚的賞賜,並且設定官爵和俸祿,這樣想要逆天改命的下層臣民,就會為了這些豐厚的賞賜而給諸侯賣命。

    這也就反應出各諸侯之間爭奪天下的本質,其實說的通俗好理解,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有了土地,就相當於咱們現在說的有了雄厚的資本,就能發動人民的力量,可以幹更大的事兒,但要想擁有更多的土地,那就只能透過武力去兼併,本質上其實還是因為經濟運動(提升經濟)的核心原因,從而決定的兼併行為(吞併他國土地使自身擁有更多土地,經濟也就得以提升,從而能夠支配更多的力量,以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與實現野心)。

    所以我們可以把秦始皇統一六國,看作是建立在經濟兼併運動之上的戰略行動。

    但秦始皇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與七大諸侯都不同的一點,正是他與眾不同的長遠眼光,以及看到事物發展的執行規律後,敢於第一個進行嘗試,這也決定了最終只有秦始皇完成了吞併天下的夢想,而不是另外的幾大諸侯,並且為了實現兼併天下這一目的,秦始皇嚴格執行著自己的計劃,乃至“非盡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內之民,必不休也。”

    說的正是”若不把全天下的兵馬都打完,以此換取四海之內的百姓臣服,必定不會停止戰爭。“,反過來說正是,”即使要秦始皇把全天下的兵馬都打完,來換取四海之內的百姓臣服,也在所不惜。“,而秦始皇本人也承認:“六合之內,皇帝之土。”

    這種極端的戰略思想,直接決定了秦始皇為了統一,可以做出其他諸侯所不能及的事情,如嚴格執行軍功爵祿的賞罰制度,再加上商鞅改革以後,這種軍功爵祿的制度為整個秦國加速,使從上層貴族階級,再到下層的農民階級,全部坐上了一輛飛馳前進的戰爭馬車,使每一個階層的人,都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戰爭之中,發揮出最大的個人效能,推動這駕馬車跑的更快,力量更大。

    而完全貫徹軍功爵制度,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效果:

    正:使得秦國整個國家經濟,向著軍工方向傾斜,可以說戰國末年的秦國,完全就是一駕不折不扣的戰爭馬車,透過明確的賞罰制度,極大刺激了秦國內部的好戰欲,並且改變了財產與權力最為基本的分配形式,打個比方,在制度完全執行以前,地主階級的固化,使得許多農民受到壓迫,自然會催生出農民階級想要改變這種受壓迫局面的思想,那麼適時推出軍功爵祿制度,就從根本上打破了階層固化,為了改變自身的命運,許多人選擇給秦始皇賣命殺敵,而且在戰爭中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驍勇。

    各種實際的利益,不斷落實在土地分賞,賦稅徭役的分配輕重,以及個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之上,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身邊的人因為殺敵有功,而擺脫了底層的社會地位與身份,跨越階級成為了土地的主人,自然也會激發內心潛在的慾望,在農民未聯合起來反抗暴政的時代來臨以前,這種制度十分行之有效,嬴政所推行的軍功爵祿制度,很大程度上使他的權力更為集中,並以此為工具,從農民階級身上掠奪出更多的資源,再轉化為驅動戰爭機器的能量,而使戰爭機器運轉的更為強大高效,以此便能吞併更多的土地,再將這部分土地分封給更多的肯賣命的人,如此就形成了一整套良性迴圈,最終促使秦國越來越強大。

    經過長期的不斷兼併,秦始皇最終憑藉親手打造出的戰爭馬車,蕩平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反:然而一旦完成統一之後,戰爭馬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在整個國家內部開始蔓延,由於太過仰仗之前由兼併形成的良性迴圈,導致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再無土地可以兼併,因此只能透過壓迫以及掠奪農民階級,來獲取更多的財政,以維持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而中央集權過後,這部分社會矛盾,短時間內無法緩解,便在秦朝內部不斷積蓄,直到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即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本質上來看,秦始皇在統一完成之前施行的政策,有利於戰爭機器的運轉,但在統一過後的穩定時期,他所推行的軍功爵祿賞罰制度,就失去了具體效應,然而因為長期運轉,透過這部分制度產生的效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消除,便在秦朝內部形成了巨大的負面隱患,這種隱患的直接體現,就是嚴苛賦稅壓迫下的農民,逐漸產生了反抗暴政的解放思想,並最終因為受盡壓迫的農民起身反抗,天下紛紛揭竿而起,從而最終導致秦朝政權的瓦解。

    如果整個國家的生產力,都是為了戰爭而服務,那麼必將在日後某個時期形成極大的民意反彈,所以等到劉邦登基的時候,立馬開始施行“輕徭薄賦”,這就是明辨秦朝暴政,吸取秦朝施行暴政所帶來的教訓,從而做出的政策改變。

    現在來看,這既是功,也是過,功就是統一六國,加強了中央集權等等,但過也很大,將國家意志強加於農民階級之上,必將遭到反噬,所以秦始皇為發動統一戰爭而制定的部分舉措,在戰爭時期發揮出巨大作用,而在穩定時期,這些看似先明的政策與舉措,卻沒能為秦朝的穩定繁榮保駕護航,相反還引起了一片憤怒的浪潮。

    這就屬於歷史經驗,如果說功,我個人認為秦始皇除了是被稱為“千古一帝”,為完成統一六國而做出巨大貢獻外,同時也是暴政的“先行者”,為後世的歷代帝王敲響了警鐘。

  • 8 # 楊朱學派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罪惡滔天第一人。有很多狗奴才顛倒黑白,委曲事實。給秦始皇增功績、減罪惡。今天我就一一辯駁。

    首先,對秦始皇的四大“蓋世功績”一一反駁,

    一、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

    周王朝、秦朝都是大一統的王朝。不同的是,周王朝採用分封制。分封制改良之後,就是民主聯邦制。今天的美國、德國、澳洲都採用民主聯邦制。民主聯邦制地方政府擁有較大的自治權。中央政府沒有絕對的權力。 美國雖然不是高度集權。照樣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周王朝不是高度集權,照樣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秦朝採用高度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把天下的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

    明末儒家大師黃宗羲稱,秦始皇創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制。是天下之大害,是萬惡之源。 而狗奴才們故意混淆概念。把秦始皇創立了“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與創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混同。 混淆概念之後。秦始皇的萬世之罪就變成了萬世之功。

    二、秦始皇消滅奴隸制。

    稱嬴政消滅奴隸制,功德齊天的觀點。 最早出現在六十年前的那場運動中,那是一個吃人的時代,一個說謊的時代。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被法家愚民思想洗腦的文—革餘孽持此觀點。 考古證明,周王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並非奴隸社會。而秦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高達10—20%。是不折不扣的奴隸社會。

    三、秦始皇統一文字。

    這是混淆了文字與字型兩個不同概念。 漢字、英文、日文是屬於文字範疇。仿宋體、宋體、楷書、隸書、小篆是屬於字體範疇。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規定,官方文書用小篆書寫。而漢朝統一後,規定官方文書用隸書書寫。

    如果今天政府規定,只能用隸書書寫。請問,這算哪門子功德? 如果秦始皇真的統一了文字。那他這一條功績。就可以被傳頌萬世。但他並沒有統一文字。僅僅統一了字型。這沒有任何功德。 【秦統一天下之前,秦國也有隸書。楚國也有小篆】

    還有種說法,稱秦始皇之前,六國文字不同。互不相認。

    事實是六國文字相同。但華夏有不同字型。認識小篆的,也認識大篆,也認識楷書。 就如同我上小學的兒子,其教科書是仿宋體,他自己寫字用楷書。即使見到隸書,他照樣輕鬆認識。

    先秦時代,秦國有小篆、隸書等字型。趙國、魏國、楚國、齊國也有小篆、隸書等字型。就如同今天北京有隸書、行書、仿宋體等字型。東北、海南山東也有隸書、行書、仿宋體等字型。

    四、秦始皇把商鞅、韓非子的法治思想付諸實踐。是中國法治實踐的第一人。

    事實卻恰恰相,法家主張以刑法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罰。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是法治的死敵。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創立誹謗之法。妄議朝政。誹謗天子者——誅! 還創立夷族連坐之法。一人死罪,夷滅三族。株連十戶。 又創立告奸之法。鼓勵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

    始皇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無論是法家,還是秦始皇皆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然後,再對秦始皇罪行的洗白,進行反駁。

    一、秦始皇焚燬坑儒,毀滅華夏文明。

    1、狗奴才們卻稱,秦始皇坑殺的是騙的方士。並未坑殺儒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諸生皆議論秦始皇之過,嬴政令於是誅捕諸生四百六十人。皆坑之咸陽。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頌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監軍蒙恬於上郡。

    坑殺諸生之事,起於陰陽五行學派的術士,波及儒生。從扶蘇之言“諸生皆頌法孔子”可知。在四百六十名諸生中,有術士及其他學派弟子,但更多的是儒生。這就是著名的坑儒。

    2、某些秦朝和法家粉絲對項羽潑糞,稱秦始皇焚書坑儒只是焚燬了民間藏書。項羽焚燬了秦國宮室的藏書,包括;六國史書、詩書及百家言。華夏文明被毀滅,項羽有一半罪責。

    此言大謬!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以蕭何具得秦圖書也。

    可見,《史記》中的《秦本紀》,就是司馬遷抄錄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蕭何所收,漢室所藏。正因如此,《秦本紀》才會準確而詳盡。漢文帝時,遣晁錯拜訪年過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伏生背誦出二十八篇《尚書》。更說明秦朝宮室並未有詩書及百家言。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盡毀之。

    故使華夏文明遭受空前浩劫的,是秦始皇和法家,與西楚霸王沒有絲毫干係。捏造事實,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是誹謗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狗奴才們稱,秦始皇殺的都是有罪之人。如反叛的嫪毐。還稱秦始皇從不濫殺無辜。沒有殺過一個功臣。

    這是歪曲事實。

    1、秦統滅六國。不是隻在戰場消滅敵軍。還屠城殺降。老弱婦孺,秦軍所過之處無不剪滅。

    2、修長城、阿房宮、陵墓等工程,死了無數人。

    3、《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十九年,王翦盡取趙地。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有仇怨者”就是與呂不韋和趙姬相識,並知其當時有身孕之人。

    4、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被活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陵墓以人的脂肪作蠟燭,工匠為弩機,陵墓修成之後,盡閉之,工匠無復出者。

    5、沒有生育的嬪妃,全部殉葬。 秦獻公時,已經廢除人殉制。秦始皇又用人殉制。後宮無所出者,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6、秦始皇的近侍全部被處死。

    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藥,自謂“真人”,不稱“朕”。行為詭秘,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賬鐘鼓美人衝之。有言其處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詔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殺之。自是之後,莫知其行所在。 贏真人隱遁於咸陽。神龍見首不見尾。

    7、殺東郡無辜百姓。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盡取其民,誅之。

    8、四百名儒生。

    侯生、盧生聽聞秦始皇殺盡近侍。與人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為威,天下畏懼,莫敢盡忠。博士、群臣莫敢言其過。二子稱秦始皇無德,不能長生,無法求仙藥。於是亡去。

    諸生皆議論秦始皇之過,嬴政令於是誅捕諸生四百六十人。皆坑之咸陽。

    9、秦始皇殺最大的功臣呂不韋。

    呂不韋因嫪毐之亂被牽連。被免去丞相之位。全家被貶亡蜀地。原本事情已經平息。

    呂不韋在去蜀地的路上,卻收到了嬴政的書信: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 你與秦嬴有何關係?居然稱是朕的第二個父親?可見,“仲父”之稱號刺中了呂政的要害。

    呂不韋心領神會——秦國朝野對嬴政的身世議論紛紛。兒子是不會殺父親的。嬴政要用呂不韋的死,來平息秦朝朝野對秦王身世的質疑。 秦始皇一生所殺之人不計其數。

    除了嫪毐是罪有應得外,其他皆是無辜之人。

    那些狗奴才們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把專制魔王,少功無德,罪惡滔天,毀滅華夏文明的秦始皇,塗脂抹粉。歪曲成功德蓋世的千古一帝。

    梁啟超所言不虛——華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

  • 9 # 塵香時代

    始皇帝當然是功大於過,或大功小過,或大功無過。我們用儒家後人的目光去評審法家先人的功過,這本身就是個謬誤,一代雄主嬴政開闢、奠定了兩千餘年的國之框架,後世皆在此基礎上續寫輝煌,土地得以完整,文明得以延續,避免了類似於歐洲的碎片化,這樣的功怎麼頌揚都不為過。以當下的盛世繁華,去鞭撻先祖的豐功偉績,有吹毛求疵之嫌,有飯飽罵娘之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貝類手串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