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凍冰天天

    一、邯鄲之戰 中國戰國後期,趙聯合魏、楚軍在趙都邯鄲(今屬河北)大敗秦軍的一次防禦戰。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秦上將軍白起欲乘勝直搗趙都邯鄲,趙孝成王許割六城與秦議和。趙國利用戰爭間隙,厲兵秣馬,重整軍備,結好齊、楚、魏等國,決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趙國不予六城,不顧白起關於趙已國內實、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勸阻,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軍從上黨(今山西長治東南)進攻邯鄲。趙國軍民懷長平之恨,堅城死守。秦軍久攻不克,於次年改派王齕代王陵為將,仍屢攻不下。趙軍久困於邯鄲,形勢日趨危急。趙相平原君散家財與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並選3000精兵,不斷出擊,疲憊秦軍。同時,接連遣使赴魏求援,又親自衝出重圍,前往楚國,陳說利害,終使楚王發兵相救。魏遣晉鄙率軍10萬救趙,因受秦威脅,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即屯兵不進。魏公子無忌(信陵君)使人盜魏王兵符,擊殺晉鄙,奪取軍權,選兵8萬會楚軍救趙。秦軍久頓堅城,師老兵疲,受趙、魏、楚軍內外夾擊,大敗,秦將鄭安平率2萬人降趙,邯鄲圍解。趙、魏乘勝奪回了部分失地。 此戰,是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秦昭襄王在趙國內部團結、外部合縱抗秦形勢已成的情況下,單純從兵力對比出發,認為秦強趙弱,堅持攻趙,在戰略上已屬失策;而在初戰失利、頓兵堅城時,仍一再增兵繼續強攻,置魏、楚援軍於不顧,在作戰指導上亦欠穩妥,因而導致失敗,推遲了滅亡六國的程序。此戰表明,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對於戰爭勝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遺址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南韓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趙遂命廉頗率軍赴援,與秦軍相持於長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間於趙,七月,趙人換將,以趙括代廉頗出戰,大敗,趙卒被坑四十萬。此戰被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此後,諸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曆史,可知這番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當然,就戰爭規模之大,殺傷程度之烈而言,在當時的眾多戰爭中,沒有比秦、趙長平之戰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管理解讀 長平之戰,玄機重重:趙王臨陣換掉德高望重的廉頗,卻得到了包括藺相如在內決策層的一致反對;秦將白起居功至偉,卻一再推脫攻滅趙國的重任,放棄再立功勳的機會;長平一役讓秦國殲滅趙國主力,然而此後卻耗費了長達32年的時間才滅掉趙國……,用管理學的思維去解讀這些迷思,會看到歷史深處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殲滅戰鼻祖、秦國大將白起大破紙上談兵的趙括,一舉坑殺趙國降卒40萬人,此為著名的“長平之戰”。然而,這一役也留下了諸多迷思,耐人尋味。 三、馬陵之戰 中國戰國時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發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鑑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二十七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始終居於主動地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齊國在桂陵之戰,尤其是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四、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中國產生了,“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戰國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五、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南長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擊戰。 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田忌採納了孫臏“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一說被俘後放回)。 中國戰國時期,齊軍深入魏地,迫使攻趙魏軍回救,將其殲滅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的一次截擊戰。周顯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 ,領兵8萬救趙 。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 ,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于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果然中計,回師救趙。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後來的軍事家把孫臏在此戰中創造的避實擊虛 、攻其必救這種戰法譽為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六、長勺之戰 中國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 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 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 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同樣是齊魯兩國交戰,同樣是魯莊公、齊桓公,一勝一敗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齊魯第一次交戰時,魯莊公藉口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為由,把大軍開到齊國腹地,干時一戰,遭到沉重打擊,莊公化裝才得脫險。齊國保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獨立,但它卻乘干時戰勝之聲勢,侵略魯國,直趨長勺,輕視魯軍,驕橫自滿,受到了歷史的懲罰。 長勺戰前,魯軍由於干時的失敗,莊公既能作復仇雪恥的戰爭準備,又能破例接待既無官職、又無名望的曹劌,並能開誠佈公地和他討論戰勝敵人的戰略,這是難能可貴的。戰鬥中又按照曹劌的意見,掌握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獲得了勝利。 七、合縱攻秦之戰 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作戰。大致有5次。 在群雄角逐的複雜環境中,充分運用外交與軍事相結合的合縱或連橫戰略,使戰略發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國合縱攻秦失敗,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只顧暫時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聯合。秦國改革徹底,國富兵強,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後盾,再結合連橫戰略,獲得最後勝利。特別是“遠交近攻”這一戰略,對最後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沒有實力的外交,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戰爭勝利。 八、趙破匈奴之戰 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東部)的重要圍殲戰。 此戰,李牧針對匈奴軍騎兵機動性、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是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 2 # 國仕匯

    這個就有好多了。

    排名不分先後:

    崤之戰;

    長平之戰;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長勺之戰;

    吳越爭霸;

    三家分晉;

    五國攻秦;

    即墨之戰;

    邯鄲之戰;

    秦滅六國……

  • 3 # 良人一品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中國產生了,“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戰國即由此起始。

    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宰執入見,請求立儲,由皇太后同聽政。神宗已說不出話,只是點頭首肯。王珪他們所說的皇太后即指神宗的母親英宗高皇后。高太后出身將門,曾祖是宋初大將高瓊,外曾祖就是曹彬。他對熙豐新法一直持否定態度,但嚴格恪守宋朝的家法,並不出面干預。

    在神宗彌留之際,另一個宰相蔡確與職方員外郎邢恕密謀,準備擁立趙顥或趙頵,由邢恕去找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兄弟,高公繪一口拒絕:“你這不是陷害我們高家嗎!”蔡確、邢恕見謀立不成,反咬高太后要立趙顥。

    不久,司馬光以門下侍郎入朝,呂公著也以尚書左丞被召。這時,宰相是蔡確與韓縝,章惇知樞密院事,他們都是變法派。司馬光執政以後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請更張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藥,認為必須全部廢止。

    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馬光打著“以母改子”的旗號,反對新法。他把變法的責任都推給王安石,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接著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衊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新法大部廢除,許多舊法,一一恢復。如差役法,知開封府蔡京依司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內全部恢復,對社會的危害較熙寧以前還要嚴重。透過變法而積聚起來的錢財,也在反變法派執政的幾年當中“非理耗散殆盡”。與此同時,還不遺餘力地打擊變法派。章惇曾對司馬光恢復差役法的主張一一進行批駁,反變法派動員全部臺諫力量,對章惇屢加擊逐,直至被迫賦閒。列為王安石等人親黨的變法派官員,全被貶黜,其中蔡確寫《車蓋亭詩》,以為皆涉譏訕,貶死於新州。變法派人人懷自危,惶惶不安,呂惠卿在謫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對派抓住把柄。對西夏,則繼承了熙寧以前的妥協政策,把已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割讓給西夏,以偷安一時。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會上廣

    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泛不滿。頭腦較為清醒的人們曾勸告司馬光,要為年幼的宋哲宗設身處地,異日若有人教以“父子義”,唆使哲宗反對今天的“以母改子”,後果不堪設想。司馬光說:“天若祚宗社,必無此事!”司馬光及其後繼者,無視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滿。哲宗親政後說,他在垂簾聽政期間“只見臀背”,斥責反對派全不懂君臣之義。宣仁太后一死,復辟舊制的反變法派隨之垮臺,並受到倍加沉重的打擊

  • 4 # 月關略萌

    如題,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有不少,在此列舉八個最著名的戰役。篇幅有限,萌月關在這裡僅作簡單概括介紹,就不詳細的一一展開來說了。

    1、邯鄲之戰

    由於秦昭襄王沒有正確認清局勢,錯誤的判斷和使用了失敗的策略,讓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第一次獲得勝利,這場戰爭也推遲了六國滅亡的程序。

    2、長平之戰

    秦、趙的長平之戰是那個時代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戰爭之一。這一戰的殺傷程度之巨也是極為罕見的,這正是這一戰讓秦國殲滅了趙國的主力,為後續消滅趙國創造了條件。

    3、合縱攻秦之戰

    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期間“遠交近攻”這一戰略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為戰爭戰略水平的發展和提升做出了極大的推動和貢獻。

    4、桂陵之戰

    這一戰中,齊威王手下的軍師孫臏創造出了聞名後世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方法。避實擊虛 、攻其必救,這種戰略方法後來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史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桂陵之戰可謂是戰略戰法上的又一次突破。

    5、馬陵之戰

    此戰與桂陵之戰類似,運用的還是“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還運用了設伏殲敵的方法,是一場典型的設伏殲敵獲勝的著名戰例。也是這場戰役,大大削弱了魏國的實力,讓其逐漸沒落的重要原因。

    6、長勺之戰

    這一戰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彼竭我盈”戰法。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中講到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出自此戰役。這種戰爭策略方法可謂別具一格,耳目一新,是謀士謀略的極致體現之一,最終這種戰法也取得了成功。

    7、三家分晉

    此戰讓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這一戰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界線之戰,自此中國進入了戰國時期。並且司馬遷的《資治通鑑》的記載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可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8、趙破匈奴之戰

    此戰是李牧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圍殲戰,針對匈奴騎兵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很好的抑制住了對方的優勢。而這一戰中“以步制騎”的戰術對後世步兵殲滅騎兵有著深遠的影響。

  • 5 # 小零史

    春秋戰國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代!

    春秋時期的戰爭特點是各地都在打仗,大國吞併小國,自己越來越強大。

    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打壓為主,成為霸主。是大國與大國的較量。

    第六:圍魏救趙

    時間:公元前354年

    地點:魏國都大梁

    參與國家:齊、魏、趙

    參與將領:田忌、孫臏、龐涓、趙成侯

    戰爭過程:魏國圍攻趙國,趙國求救齊國,齊將直攻魏國。

    第五:即墨之戰

    時間:公元前284年

    地點:齊國即墨

    參與國家:燕、齊

    參與將領:樂毅、騎劫、田單

    戰爭過程:楚國大將淖齒弒殺齊湣王,齊國殺死淖齒。即墨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

    第四:馬陵之戰

    時間:公元前343年

    地點:齊國馬陵

    參與國家:齊、魏、韓

    參與將領:田忌、孫臏、太子申、龐涓

    戰爭過程:魏國報桂陵之戰仇,發兵攻打南韓,齊王趁魏韓火拼後攻打魏國。

    第三:桂陵之戰

    時間:公元前354年

    地點:魏國桂陵

    參與國家:齊、魏、趙

    參與將領:田忌、孫臏、龐涓

    戰爭過程:孫臏在桂陵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第二:河西之戰

    時間:公元前419年-前408年,前366年-前330年

    地點:關中河西

    參與國家:秦、魏

    參與將領:吳起、龍賈、秦獻公、犀首

    戰爭過程:孫臏在桂陵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第一:長平之戰

    時間:公元前前260年

    地點:趙國長平

    參與國家:秦、趙

    參與將領:白起、王齕、廉頗、趙括

    戰爭過程:秦國攻打南韓,南韓上黨郡主動歸附趙國,趙國駐守駐守長平,秦國遂攻打趙國。

  • 6 # 小奔說史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歷史上戰爭爆發次數相當密集的一個時代。

    一、邯鄲之戰

    公元259年,戰國後期,趙國聯合魏、楚軍在趙都邯鄲大敗秦軍。

    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為結局,趙孝成王一度許割六城與秦議和。但是趙國利用戰爭間隙,重新結好齊、楚、魏等國,決心抗秦。

    當秦昭王得知趙國毀約後,不顧白起關於趙國內實、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勸阻,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軍從上黨(今山西長治東南)進攻邯鄲。

    趙國軍民懷長平之恨,堅城死守。秦軍久攻不克,於次年改派王齕代王陵為將,仍屢攻不下。

    趙相平原君散家財與士卒,堅決抗擊秦軍。同時,接連遣使赴魏求援,又親自前往楚國陳說利害。

    最終魏國出兵10萬救趙,同時楚軍也出動救趙。

    秦軍受趙、魏、楚軍內外夾擊,大敗,秦將鄭安平率2萬人降趙,趙、魏乘勝奪回了部分失地。

    這是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秦國滅亡六國的程序因此受阻。

    二、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前後耗時三年。秦國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因為這場慘敗失去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兵力,直接從一流強國被打成弱國,在失去了爭奪天下資格的同時,也失去了阻擋秦國東進統一六國的能力。

    長平之戰是為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此戰後,六國均不再有單獨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三、桂陵馬陵之戰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南韓。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四、長勺之戰

    春秋初期,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齊國發兵攻魯,魯華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 在長勺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

    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 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志高昂。

    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

    五、即墨之戰

    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為首聯軍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燕軍僅在六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

    前283年,齊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軍,並號召民眾起來抵抗。齊國宗室田單在即墨率領全城軍民抵抗,雙方交戰五年。前279年,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使得樂毅被廢除職務。最後,田單用火牛計反擊,最終將燕軍趕出齊國。

    六、襦葛之戰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鄭莊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調集陳、蔡、魏等國軍隊聯合攻鄭,戰於襦葛 (今河南長葛東北)。交戰開始,鄭軍先從兩翼發起進攻,陳軍一觸即潰, 蔡、魏軍紛紛敗逃,周軍左右兩軍陣腳大亂,中軍更加孤立。隨後,鄭軍從左右向周軍中軍實施鉗形攻擊,中軍主力亦投入戰鬥。週中軍三面受敵而大敗。

    桓王中箭受傷,急忙退軍。從此,周王室威信掃地,大國紛爭四起。

    七、崤之戰

    春秋中期,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

    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透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

    晉國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

    秦軍重返崤山,疏於戒備。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最終全殲秦軍。

    八、河西之戰

    公元前419年,魏軍在河西的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修築城池,兩軍在少梁交戰,魏軍擊敗秦軍,繼續築城備戰。秦軍則沿黃河修築防禦工事,阻止魏軍向西擴張。

    公元前413年,魏軍開始向河西地區的秦軍發動進攻,深入至秦縱深的鄭(今陝西省華縣西南)地附近,大敗秦軍。

    公元前412年,魏文侯命太子擊(魏擊)率軍攻克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驅其民而佔其地。

    到公元前408年,魏軍攻克洛陰(今陝西大荔縣西南)、郃陽(又作合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兩城邑,完全佔領河西之地。

    此後秦國多次進攻該地區,但大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公元前329年才完全收復該地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克龍宣佈5月份訪問俄羅斯,他想和普京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