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行長天師

    養殖對蝦的常見細菌病有紅腿病、鰓類疾病(爛鰓、黃鰓及黑鰓)、爛眼病、褐斑病(甲殼潰瘍病)、腸炎病。

    預防細菌病的方法如下:

    (1)蝦池在放養前徹底清塘,進水後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劑消毒蝦池。

    (2)養殖過程進入蝦池的水源,必須透過蓄水消毒後才能進入蝦池。

    (3)養殖全過程定期使用芽孢桿菌製劑,降解養殖代謝產物和殘餌,維持良好藻相和菌相,營造良好養殖環境;同時,使芽孢桿菌成為優勢菌群,來抑制弧菌和單胞菌等條件致病菌的生長。

    (4)養殖全過程儘量少換水,減少外源汙染和病害交叉感染,減少養殖環境的波動對對蝦造成應激反應;有淡水源的儘可能新增淡水,一方面減少對蝦病害的感染,另一方面促進對蝦蛻殼生長。

    (5)在發病高危險季節,每隔15天潑灑二氧化氯消毒劑;並配合拌料飼餵大蒜及中草藥製劑,每天2次,連用5天。

    治療細菌病的方法為:蝦池發病時,潑灑二氧化氯消毒劑消毒塘水,並投餵大蒜及中草藥製劑,連服5天。

  • 2 # 了劇小能手

    一、暴發性出血病

    又稱為細菌性敗血症,是中國目前危害魚的種類最多、範圍最廣、流行地區最廣、流行季節最長及造成最大的一種傳染病。該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及溫和氣單胞菌兩種-病原菌引起。發病後的魚體表充血,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大量的腹水並有溶血現象;腸道內沒有食物,但有很多粘液。有時伴有眼球突出,鱗片豎起,鰓絲末端腐爛等現象。此病經常發生在魚池池水、底質惡化、老化、溶氧低,有害物質多的池塘中。如果養殖管理不善,再加投餵黴變的劣質飼料,更加容易引起此病的發生和發展。

    防治方法:暴發性出血病的預防首先要加強養殖的飼養管理,按照“四定”投餌方式投飼;定期使用藥物進行綜合預防。生產上可以採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天然植物提取物(中草藥提取物)製劑等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再用光合細菌等有益菌對不良的水質進行淨化。飼料餌料中新增免疫增強劑,如無藥殘的天然植物提取物飼料新增劑。利用沸-石粉、亞硝酸鹽降解劑吸附、降解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理化因子。

    疾病發生後應採取積極的診斷治療工作,首先診斷是否有寄生蟲寄生。如有,應採用有效的藥物殺滅寄生蟲,然後採用二溴海因(用量0.2ppm)、溴氯海因(0.3ppm)進行水體消毒;其次用光合細菌(用量5ppm)或漁必得(用量2ppm)改善水質環境;如果檢測出水體中亞硝酸鹽含量過高,應同時潑灑亞硝酸鹽降解劑(0-0.8ppm)進行處理;第三步在潑灑消毒劑的同時投餵藥餌,每公斤飼料中新增1-5克生物活性新增劑,連續投餵5天。如果病情較重,應隔2天再投餵3天藥餌即可。

    二、腸炎病

    該病的病原體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為條件性致病菌,整個養殖過程中魚類的腸道中都存在此類病菌。在健康的魚體中,該菌種不佔優勢,不會引起疾病,但當受到水質環境惡化、溶解氧降低、投餵變質飼料、以及投餌不定時、不定量等原因影響,引起魚體的抵抗力下降,從而病原菌隨病魚的糞便而排入水中汙染水質和飼料,經口傳染到其-它魚類、魚種。

    因此,這類疾病在整個養殖週期中都有可能發生和發展。當池塘水溫高於18°C時,該病即可流行,通常發生在4月-9月,患病的魚通常腹部膨大且有紅色斑點,肛門紅腫,輕輕擠壓腹部即有黃色黏液從肛門流出,解剖顯示腸壁充血發炎,腸內沒有食物,只有淡黃色的粘液,內壁糜爛。

    防治方法:與暴發性出血病基本相同,治療期間應採用外用和內服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採用溴氯海因(0.3ppm)或二溴海因(0.2ppm)等消毒劑對養殖水域進行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新增免疫多糖海珍寶(0.2%)或漁必得(0.2-0.4%)進行投餵,增強魚體免疫力,連續投餵,病情可以基本得到控制。

    三、爛鰓病

    病原體為柱狀屈撓桿菌。一般是由魚體和病原菌直接接觸而引起,特別是當魚的鰓部受到機械損傷後更易感染。該病在水溫15-30°C範圍內均可發病,並且水溫越高越容易爆發,病魚體色發黑,食慾不振,開啟病魚的鰓蓋可見鰓蓋內表面的面板充血和發炎,中間部分經常糜爛成一圓形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鰓絲腫脹,黏液增加,末端缺損。絕大多數病魚的鰭邊顏色發白變淡。

    防治方法:在操作時要輕快避免魚體受傷;放苗時要用藥水進行浸泡消毒,養殖過程中定期對池塘進行消毒,發病後採用漁必得2ppm或0.3ppm二溴海因全池潑灑即可。

    四、赤皮病

    病原菌為熒光假單胞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魚體因捕撈、運輸、放養等人工操作或機械損傷、凍傷或被寄生蟲寄生而受傷時病菌乘虛而入,引起發病。這種疾病在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發生。特別是在越冬後的春天最容易爆發(時間大約為3-5月)。病魚表現為體表出血發炎、鱗片脫落,鰭的基部充血,鰭條充血或糜爛呈掃帚狀,常稱“蛀鰭”,也常伴有爛鰓症狀。

    防治方法:與爛鰓病基本相同,在起捕、放養時動作要輕快,避免魚體受傷,越冬之前,要使用溴氯海因(0.3ppm)等消毒劑對池水進行消毒,並加深池水,保證魚體不被凍傷。來年開春後,儘早地開食,提高魚體免疫力。當使用時使用一次消毒劑(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病原菌,即可起到預防效果。疾病發生後,應及時採用殺蟲劑與消毒劑相結合的方法,對水體進行處理,並結合內服飼料藥物如天然植物提取劑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可參考爛鰓病的防治方法。

    綜上所述,常規養殖魚類存在許多細菌性疾病,如豎鱗病、列印病、白皮病等。但所有病原體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條件致病菌。只有當養殖密度過高,管理不當而導致水體惡化,魚體受傷、免疫力降低等情況下,致病菌大量繁殖並侵入魚體而發生疾病。因此在預防細菌性疾病時,應採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然後採用有益微生物製劑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同時配合使用生物酶和多糖類的活性新增劑來提高魚體的自身免疫力等一系列的綜合方法,為養殖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學會了以上內容我們在今後魚類養殖中再碰到此類問題就可以冷靜處理了。

  • 3 # 口鎮小哥

    摘要: 病原微生物又可稱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病毒、細菌、真菌等。以下要對水產養殖中的病原細菌進行闡述。

    病原微生物又可稱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病毒、細菌、真菌等。以下要對水產養殖中的病原細菌進行闡述。

    1、斑點氣單胞菌(Aeromonaspunctata)

    特點:產氣單胞菌屬,革蘭氏陰性菌,發酵型產酸。極端單鞭毛,逗點狀,無芽孢,染色均勻。

    生存環境:存在行於正常魚的腸道、面板或水體、水下汙泥中。

    引發病症:條件致病,主要引起腸炎病。

    腐生,當條件適宜時,大量繁殖,毒力增強,由腐生轉為寄生,變為致病菌。這些大量繁殖的致病菌穿過腸壁到血液,經由血液迴圈到達內臟器官,在器官內繁殖並釋放毒素,引起魚類的敗血死亡。

    主要危害草魚、鰱魚、鱅魚、青魚等養殖魚類。有實驗表明,25~30℃時,可引起發病草魚的大量死亡,隨著溫度的升高,草魚由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變短。

    2、溫和氣單胞菌(Aeromonassobria)

    特點:產氣單胞菌屬,發酵型產酸。革蘭氏陰性菌,兼性厭氧。極端單鞭毛,無芽孢。

    生存環境:常出現在淡水,海水、汙水、土壤之中,而在食物裡面也可以找到,是一常見的腐物寄生菌。最大生長溫度為38~41℃。

    引發病症:條件致病,具傳染性,主要引起尾柄病。

    被感染的魚面板和鰭上會出現針狀小點的出血,腹部腫脹,凸眼。在魚體內則會腹部積水,如肺水腫、脾水腫、腸的腫脹,腹部充滿液體。

    魚尾部損傷後,細菌感染繁殖,並不斷向水體排放病菌,透過水體和魚體進行傳播。開始病菌在侵入部位引起發炎,進而引起正常組織細胞變性、壞死。區域性迴圈發生障礙,白細胞等聚集,細菌侵入組織間隙,引起肌肉腐爛。病魚失去平衡,頭部向上於水面升起,有的在尾部繼發水黴。

    3、嗜水氣單胞菌(pathogenicaeromonas hydrophila)

    特點:產氣單胞菌屬,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極端單鞭毛,沒有芽胞和莢膜。

    生存環境:嗜水氣單胞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的各種水體,是多種水生動物的原發性致病菌,為條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獸-魚共患病病原菌。

    在水溫14~40℃範圍內都可繁殖,以28~30℃為最適溫度;pH值在6~11範圍內均可生長,最適pH值為7.2;可在含鹽量0‰-4‰的水生存,最適鹽度為0.5‰。

    引發病症:條件致病,具傳染性,可以產生毒性很強的外毒素。引發白鰱暴發性出血病、甲魚敗血病、黃鱔出血病、鰻鱺紅鰭病等。也可引起豎鱗病。

    嗜水氣單胞菌侵入魚體後,先在腸道內增殖,再經門動脈迴圈進入肝臟、腎臟及其它組織,引起肝臟、腎臟等器官以及血液病變,繼而出現全身症狀。

    當環境驟變,水質惡化時,常會與其它菌(如溫和產氣單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勢較猛,多為惡性傳染病,死亡率很高。

    4、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特點:假單胞菌屬,革蘭氏陰性,有數根極生鞭毛,運動,不產芽孢。

    生存環境:是一種環境汙染菌。適宜溫度25~30℃,40℃尚能生長。廣泛分佈於水體、水下汙泥中。需氧,進行嚴格的呼吸型代謝,或以硝酸鹽為替代的電子受體進行厭氧呼吸。化能營養異養,不需要有機生長因子。

    引發病症:條件致病,自溶後產生毒素,主要引起赤皮病。

    當魚體受傷時,體表失去了屏障作用,病菌侵入面板損傷處,在該處生長繁殖,而後進入魚體內,產生敗血症。

    主要危害草、青、鯉魚。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發病溫度是25~30℃。

    5、白皮假單胞菌(Pseudomonasdermoalba)

    特點:假單胞菌屬,革蘭氏陰性,極生鞭毛。

    生存環境:是一種常見的病菌,它喜好生存在潮溼環境中,通常分佈於泥土、水、空氣以及植物上,經由傷口傳染。

    引發病症:從背鰭後部至尾柄鰭基部的皮膚髮白,呈白霧狀,手摸鱗片粗糙、無黏液,將死的病魚,往往頭部朝下、尾鰭向上呈倒立狀。

    主要危害鰱、鱅魚種,草魚、青魚也會感染。此病主要發生在鱖魚夏花魚種至大規格魚種階段。病程短,發病時來勢兇猛,流行地區廣,從發病到死亡僅2~3天,死亡率高,魚種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每年5~8月為流行期。

    6、水型點狀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 f.ascitae)

    特點:假單胞菌屬,革蘭氏陰性。短桿狀,近圓形、單個排列,有動力,無芽胞。

    生存環境:該菌是水中常在菌,是條件致病菌。當水質汙濁、魚體受傷時經面板感染。

    引發病症:豎鱗病。

    病魚體表粗糙,鱗片豎立,外觀呈松球狀,嚴重時眼球突出、呼吸急促、背部翻轉過來,以至死亡。鱗囊水腫,其內部積存著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如果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就會有液體從鱗囊中噴射出來。病魚沉於水底或身體失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後衰竭而死。

    主要是危害鯉魚、鯽魚、金魚,草魚、鰱魚有時也患此病,從較大的魚種至親魚均可受害。主要流行於靜水養魚池中,流水養魚池中較少發生。在秋末至春季,水溫17~22℃流行。

    7、柱狀纖維粘細菌(Cyfophaga columnaris)(柱狀屈撓桿菌)

    特點:革蘭氏陰性,兼性好氣生長,在無氧條件下生長很慢。

    生存環境:最適生長溫度28~35℃。pH6.5~7.5生長良好,pH8生長較差,pH6以下和8.5以上不生長。0.7%以上的食鹽可以抑制其生長。

    引發病症:條件致病,具傳染性,引起爛鰓病、白頭白嘴病。

    取鰓部粘液鏡檢,可見到分散的、成堆的或柱子形的粘細菌,似火柴棒,菌體柔軟,活潑。

    青、草、鰱、鱅等都可發病,流行發病溫度是28~35℃。主要寄生在魚的鰓、體表、鰭條和頭部。寄生處一般有潰瘍和缺損。可引起浮頭,主要發生在放養過密和水質不好的水中。

    8、愛德華氏菌——遲鈍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鯰魚愛德華氏菌又稱鮰魚愛德華氏菌(E.ictaluri)

    特點:愛德華氏菌為小直杆菌,革蘭氏染色陰性,兼性厭氧,靠周生鞭毛運動,但鯰魚愛德華氏菌在25℃時有動力,在37℃時無動力。除鯰魚愛德華氏菌外,其他種最適生長溫度為37℃。

    生存環境:可存活於動物腸道、糞便及淡水中。無症狀的帶菌魚透過糞便散播細菌,細菌在養殖池塘中持續存在並能不斷引起該病發生與流行,該菌能在沉積物中存活很長時間。

    引發病症:機會致病菌,病後表現的症狀及病變等在各種魚中有所不同。

    一是常見的腸道感染後發生急性敗血症,除了一般的細菌感染所表現出的特徵外,貧血和眼球突出是常見的症狀,在肝臟及其他內臟器官表現有出血點和壞死點分佈。

    二是慢性感染,最初在鼻根的嗅覺囊,繼之緩慢發展到腦組織形成肉芽腫性炎症,伴有交替的倦怠和不規則遊動,在後期典型的“頭穿孔”病例可見到頭背顱側部爛的很深,一直暴露出腦部。

    流行水溫18~28℃,在此溫度範圍以外帶菌的魚群體只有少數發病死亡。對鰻鱺、鯰魚和其他動物致病,對人屬罕見致病。

    9、星狀諾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

    特點:諾卡氏菌是好氣菌,革蘭氏陽性,抗酸或部分抗酸,大部無氣絲,有些之中生氣生菌絲體,基絲分枝,橫隔斷裂成桿狀體和球狀體。

    生存環境:大多為腐生菌,存在於土壤中。

    引發病症:可分為軀幹結節型和鰓結節型。

    軀幹結節型主要症狀為在軀幹皮下組織及肌肉發生潰瘍,形成外觀開關不規則白色阡的癤瘡,剖開癤瘡流出白色濃汁。內臟器官如心臟、脾臟、腎臟及鰾處也有白色結節。

    鰓結節於鰓絲基部形成乳白色大結節,形成鰓迴圈障礙後鰓絲呈蒼白色。可侵犯面板、軟組織、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臟等,導致病變部位的化膿性炎症及膿腫形成。

    病魚上浮水面,反應遲鈍,食慾下降,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腫大。解剖發現腹腔內有積水,腎臟和肝臟上有一顆顆乳白色的突起,直徑大小在1一3毫米。流行季節較長,從4月至11月均有發生,發病高峰在6~9月,水溫28~32℃,發病池水質惡化,飼料為海水冰鮮魚,發病呈慢性型。

    10、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iate)

    特點:革蘭氏陽性,呈鏈狀或成對排列的球菌。

    生存環境:,其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普遍存在於水、動物體表,泌尿生殖道和乳汁中,對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均有致病性,是一種人-獸-魚共患病病原。

    引發病症:鏈球菌感染的魚類,頭部症狀明顯,眼球腫大突出。致病菌能破壞魚體的腦神經,繼而透過血液迴圈破壞肝、腎、脾等器官引發全身性出血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細菌性疾病。

    該病多發生於羅非魚親魚及體重100g以上的幼魚和成魚。在水溫長期過高、缺氧或養殖密度過大等情況下易暴發,流行高峰為5~9月,流行水溫25~37℃。病魚的死亡率達80%以上,死亡高峰可持續2~3周;在低溫季節,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持續時間則更長。

    【關鍵字】:魚類 病原細菌水產養殖

  • 4 # 三妹兒在農村

    想要知道淡水水養殖防治細菌性疾病的方法,首先我們要知道各種病原細菌的特徵和危害,然後對症下藥:

    1、柱狀黃桿菌、曾名柱狀屈繞桿菌,菌體細長,柔韌彎曲,大小2~24微米。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生長適溫28℃。主要引發魚的爛鰓病,危害草魚、青魚魚種、成魚,死亡率較高,於春夏季水溫20℃—30℃為流行。該菌對磺胺嘧啶、氟苯尼考(科克菌)等敏感。

    2、氣單胞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桿狀,單鞭毛,能運動,生長適宜溫度為25℃。水中存在,屬於條件致病菌。主要引發魚的細菌性腸炎。危害草魚魚種到成魚,流行季節為4-9月,水溫18℃以上,高峰25℃—30℃。對硫酸新黴素(制菌靈)等抗生素敏感。

    3、惡臭假單胞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桿狀,極生多鞭毛,能運動,無芽孢。主要危害鯉魚,從大規格魚種到成魚,引發鯉魚白雲病。春季水溫6℃—18℃流行。該菌對磺胺二甲氧嘧啶粉、氟苯尼考等敏感。

    4、熒光假單胞菌,菌體短桿狀。革蘭氏染色陰性,1~3根鞭毛,適溫25—30℃。引發魚的赤皮病,草魚較嚴重,是草魚的三大病害,全年流行,水溫25℃—30℃最常見。外用藥(漂白粉、強氯精、大黃全池遍灑),結合內服抗生素治療。

    5、點狀氣單胞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生長適溫28℃左右,屬於條件致病菌,鰱、鱅主要病害之一。引發列印病(腐皮病)全年發病,夏、秋及易發,為常見多發病。外用消毒藥治療。

    瞭解了各種病原細菌的特徵,防治起來就簡單了,同時我們在日常養殖中預防魚類細菌性疾病的發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首先需改善養殖環境。建議定期10天使用“益水藻元”等生物製劑調節水質,競爭性減少水體病原細菌的繁殖,定期15天使用“樂碧淨”等顆粒生物製劑改善底質,分解底部有機質減少底泥病原細菌滋生。其次需提升魚體免疫力,建議定期10-15天內服“應激寧”+“三黃散”,增加魚體對外界應激因子(水體惡化、病原菌繁殖等)的抵禦。

  • 5 # 田大叔說事

    淡水養殖魚類疾病出現原因

    一、自然因素

    1.水溫

    水溫與魚類健康有著密切關係,若外界水溫驟變,不管是溫度升高還是降低,都會使魚類難以適應而大量死亡。水溫變化也關乎著魚類病原的消長。例如,在初冬、春末和夏初,水溫一般在15-25℃,這時正是小瓜蟲病流行季節;8,9月正是草魚出血病的流行期;早春和晚冬最為流行水黴病。

    2.溶氧

    水體中溶氧量含量與魚類生死存亡有密切關係。若水體中溶氧量過低,易使魚類發生爛鰓病,水中溶氧量低到不到1mg/kg甚至會發生泛塘死魚慘劇;水體中溶氧量過多,又會誘發小魚苗得氣泡病。

    3.酸鹼度(pH)

    淡水養殖魚類對酸鹼度適應是有一定範圍的,最適應範圍為7-8.5,pH值低於5或超過9.5時都易引起魚類死亡。

    二、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也是導致淡水養殖魚類出現疾病重要原因,比如在拉網篩魚、捕魚以及魚種、親魚運輸過程中,若是操作粗糙、管理粗放,則往往易使魚體受到傷害,這樣就給細菌侵入魚體創造了便利條件,導致魚類感染水黴病和細菌性疾病。此外,飼養密度過大、放養比例不當,也是導致魚類發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疾病及治療方法

    一、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於各種病毒的入侵而導致淡水養殖魚類出現疾病。例如:出血病。該病毒會侵犯草魚的鰓、眼眶周圍以及頭頂、下顎等部位,使其呈現暗黑色,並進步導致其死亡。針對這種疾病的出現,淡水魚養殖人員一方面可以採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等物質對淡水養殖地進行消毒。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淡水養殖地的淤泥、雜物等進行深度的清潔,以保證淡水養殖魚生活環境的乾淨,降低疾病的發生率。

    二、細菌性疾病

    1.細菌性出血病(多發生於草魚群體)

    其在感染該疾病後,會出現出血現象。針對此種疾病,淡水魚養殖人員可以使用增氧機將氯立得、菌毒克等相關藥劑投放於魚類生活的淡水中,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如若草魚群體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還可以進一步採用降魚血康寧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

    2.爛鰓病

    多發生於草魚和鯉魚群體。當染上此類疾病時,草魚和鯉魚會出現魚體變黑、魚鰭顏色變淡等明顯現象,甚至其魚鰓發生腫脹,影響其呼吸。此時,為了防治這種疾病,需使用生石灰將整個水塘徹底的清理乾淨;發病季節需要將0.3,0.5g/m2的菌毒剋星噴灑進水塘中,噴灑間隔應為10d;若魚群已經出現病症,則需在魚餌中新增魚蝦康或者是易服康,用0.3-0.5g/m3的菌毒剋星或者是0.2-0.3g/m3的強力溴對整個水塘進行噴灑,一般連續用藥2-3d即可。

    三、寄生蟲性疾病

    1.粘孢子病

    其多發生於鯉魚魚群中。當魚體受到感染時,其胸鰭、腹鰭、尾鰭等部位均會產生灰白色的胞囊。當其病情較為嚴重時,還會在魚群的腸道、大腦等產生瘤狀的胞囊,影響魚群的健康。為防止該種情況的發生,淡水養殖人員可以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劑對魚群生活地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清潔,保證其生活環境的乾淨。對於已經感染此種疾病的魚群,可以使用菌毒克、漁豐碘等藥劑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

    2.小瓜蟲病

    患小瓜蟲病的淡水養殖魚會出現離開魚群、食慾不振、反映遲鈍、動作緩慢等症狀。在治療小瓜蟲病時,需使用專門針對於蟲體效果非常強的藥物,而且該藥物應當連續使用3-7個療程才可以將蟲體完全消滅,各個療程之間應當有所間隔,間隔的期限需有實際的水溫情況決定。下面為較為常用的技術手段:選用辣椒以及生薑混合劑。在整個池子中潑灑辣椒以及生薑混合劑,通常水深在1m的水池1m2應當取0.15g的平薑片或者是0.75g的鮮生薑,與0.39g的辣椒粉混合,加15g的水之後煮沸,煮沸時長應當在0.5h左右,煮好後取藥汁兌水均勻的灑在水面上;在使用福爾馬林對病魚進行治療時,應當充分充氧,治療完成後需馬上換清潔的水。也可以將濃度在15-25mL/m的福爾馬林溶液均勻的灑在水池中,通常水深為1m的水池,每667m2塘應當撒用10-16L的福爾馬林。

    對淡水養殖魚較為常出現的疾病進行及時診斷以及及時治療,能夠促使淡水養殖魚類向著專業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能夠提升淡水養殖魚類人員的經濟效益,所以不僅養殖者以及相關人員要掌握一定的淡水魚疾病防範知識,另外當地相關部門還應當給予適當的物力、資金、人力以及技術上的傾斜,做到及早發現,及早診斷以及及早治療。

  • 6 # 徽州小汪

    養魚先養水,水質好了魚兒就不容易得病,一定要保持水質清新,不要把不清潔,帶有病毒的原生物或生活汙水排放進魚塘。還有池塘底部的淤泥是最容易滋生細菌和寄生場所,清淤泥很重要,清淤之後最好讓太陽暴曬幾天,在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還要安裝好過濾網晴天的時候要多開增氧機,一定要注意水的透明度,透明度要30釐米左右,要想透明度就得勤換水。還有要注意的是水中出現大量氣泡狀泡沫時就表示水質在惡化,就需要加一些水質改良劑某寶有賣

    飼料上也是有講究的,最好是選擇品牌飼料,在夏季的時候最好在飼料中新增一些維生素C,或微生態製劑,比如說光合細菌,酵母菌等起到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餵養的時候要在11點前下午4點以後。好多魚病都是在引進苗種時候帶來的,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在引進的時候檢查一下魚苗是否帶有魚病,切忌不要在高發區引進苗種。投放魚苗的時候要用高錳酸鉀或食鹽消毒,不然帶病的魚入壇那就更嚴重了!要想抓住好的治療時機,避免更大的損失發生,我們平時就要勤觀察,早治療。每種魚在被病原體感染後,都有一些徵兆,離大規模爆發也有一段時間。比如說病魚活動遲鈍,緩慢的在水體表面遊動,不叢集,不攝食。還有的在水裡狂遊亂竄,體色發黑,鱗片脫落。當出現這些情況時,就要及時採取措施。首先要確定發生的屬於哪類疾病,是寄生蟲、細菌性還是病毒性的的疾病才好對症下藥

    總結

    在使用藥物的同時還要注意改善水質,提高魚的自身免疫力,勤觀察早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跟別人合影的時候會出現在C位嗎?你怎麼看喜歡站C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