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徒途M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大漢開國功臣,素有神帥的美名,劉邦更是對他讚賞有加,稱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英雄不問出處,韓信一介布衣,窮困潦倒,曾受胯下之辱,食不果腹,然而夫英雄者,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龍之為物猶人起伏,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

    面對胯下之辱,韓信沒有懲匹夫之勇,知其為何,方能忍受任何,他的理想是縱橫西海,欲為大樹,不與草爭,為了自己的夢想轉輾奔走,先後跟隨過項梁,項羽,賢臣擇主而事,大丈夫生於天地間審於良主方為智者,再次轉投劉邦。

    一個人懷才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必然會被人發現。韓信的才被獨具慧眼的蕭何發現,月下追韓信,榮升拜將臺。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南征北戰,叱吒風雲的項羽,這些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他們都沒有實戰經驗,但是英雄從來不問出處,大浪淘沙,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 2 # 踐行者伊甸

    反過來想一下,當時的社會里以蕭何的才能只是個縣令,劉邦不過亭長,韓信竟然連生存都困難,樊噲屠豬賣狗,周勃小攤販。國君使有才能的人流落街頭,而使趙高一介宦官把持朝政肆意弄權,國家豈有不亡的道理。況且朱元璋也曾流落街頭乞討維生,但並不影響他日後開闢大明,至於韓信極有可能是研究出了兵法的新領域,只是當時沒有能理解的人,所以得不到認同,好比是相對論如果出自一個沒名氣的科學家之口,想必這個科學家的遭遇也不會比韓信強到哪去。

  • 3 # 慕斯華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我想提問者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已經在拿趙括做比較了。都是熟讀兵書,知識理論充備,又都胸懷大志,目光遠大。而且趙括生在軍事家庭,家庭氛圍更好一些。為什麼韓信就能把軍事理論用活,,而趙括就把軍事理論用死了。

    我覺得他們起碼有兩個不同點,而這種不同點恰恰是韓信能把軍事理論用活的關鍵。

    一是韓信從低谷走來,看過社會艱辛,見過人心難測。戰事重臨場應變,雙方主將對壘的時候必須提前預判對方走位,先一步採取措施。還得摸清底下士卒計程車氣和思想動態,才能有效指揮。韓信敢背水一戰,向死而生,這可不是什麼場合,面對什麼對手都能複製的。正如肖戰那樣,做過乙方的人,才能懂甲方的心。

    二是打怪升級的道理。韓信出山暗度陳倉,那是沒有遇到司馬懿,當然,如果面對司馬懿,我相信韓信也不會走陳倉,但他就是面對關中三王。董翳,司馬欣跟老上司章邯一起封王,本來就是項羽牽制章邯的安排,互相牽制的人還想讓他們去牽制漢王,怎麼可能。井徑口遇到個李左車還不被主將陳餘信任。經驗是一點一點積累的,降燕降齊就是聽取李左車的正確意見才打開的局面。但是趙括一出山就碰到“人屠”白起,任何一個小失誤都能把你放大成全軍覆沒,身死國滅再無第二機會。

    所以,真的建議大家,不論家境好還是家境不好,出來社會工作,不要從總經理做起,人生漫長,還是嘗過酸甜苦辣再來談雲淡風輕比較好,畢竟一時爽不是真的爽。

  • 4 # 芒果論史

    關於韓信的出生,《史記》和《漢書》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出處,唯一知道的是韓信貧窮,年輕的時候靠南昌亭長接濟過活,他“不求上進”,日日蹭飯,讓南昌亭長的妻子忍無可忍,不再接濟他,後來若不是漂母搭救,韓信可能等不到秦末大起義就餓死了。

    這樣的一個人,日後卻成為了“漢初三傑”之一,在楚漢之爭中以一支偏師開闢第二戰場,為劉邦扳回戰場上的不利局勢。前後反差如此之大,著實讓人覺得有些荒唐,但細細一品就會發現,韓信能夠縱橫天下是理所應當的。

    年輕時的貧窮是客觀事實,但“不求上進”的表現卻是假象,韓信身上有非常多的閃光點,正是這些東西讓他從貧窮的布丁變成了人上人的大將軍。有句話說得好,扶貧先扶志,如果我們只看到了韓信的“貧”,卻沒有看到韓信的“志”,那就難怪會對貧民與將軍的反差感到難以接受了。

    積極求知,底蘊深厚

    劉邦的創業集團中,張良出生最為顯赫,家中“五世相韓”,是絕對的貴族子弟。而韓信的出生雖然不高,但也應該不低,正是因為有一個還不錯的幼年環境才讓韓信有了接觸兵書,樹起心中之“志”的機會。

    據《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被漂母救濟之時曾經說過要回報漂母,漂母回答他說,“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這裡的“王孫”二字似乎隱隱透露出了韓信的出生情況。唐代的司馬貞所註解的《史記索引》中對這裡的“王孫”二字做了較為詳細的解釋。

    劉德曰:“秦末多失國,言王孫、公子,尊之也。”蘇林亦同。張晏雲“字王孫”,非也。

    秦滅六國之後,大量的舊六國貴族從人上人的身份變成了普通平民,而稱呼這些人為“王孫”,其實是對他們的尊稱。也就是說,韓信極大可能是舊六國貴族人員,所以他才能以平民之身,熟讀大量兵書。除了漂母對韓信的稱呼之外,《史記 淮陰侯列傳》中還有一個小細節也可以揭露韓信的身份。

    胯下之辱是韓信年輕時所受過的極大屈辱,大家都知道韓信選擇了“忍”,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出人頭地,但韓信是為什麼而“忍”呢?是為了他背上的那把劍!

    平民人家連飯都吃不起,又何談負劍而行?也就是說,負劍其實算得上是貴族的專屬特權,韓信受辱就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了最底層的平民,卻還每日負劍,那些人看不慣韓信放不下姿態的樣子,所以才羞辱他。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韓信確實可能曾經是貴族;

    第二、韓信胸懷遠大,志氣不小。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家境曾經優渥帶給韓信的是一顆壯志雄心,以及在兵法上豐厚的底蘊,這使得韓信青年時雖然身處於平民階層,但他的眼界卻始終在平民階層之上。有了“雄心壯志”,還需要付諸行動,韓信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對於兵書的深刻感悟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凝鍊。

    韓信的成名之戰應當是井陘之戰,他率領三萬新兵對戰二十萬趙軍,最終大獲全勝。這一戰留下了一個成語叫做“背水一戰”,出自於韓信的“背水列陣”,趙國大將陳餘聽說韓信“背水列陣”時哈哈大笑,直言韓信不懂兵法,後來漢軍獲勝,韓信手下的人也不明白為什麼兵家之大忌最終卻取得了勝利。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據《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當眾人都虛心向韓信求教時,韓信卻只是淡淡的說,“這個辦法其實兵書裡記載了的,不過你們都沒有看到”。平平淡淡的一句話透露出的卻是在兵法一道的絕對自信,韓信“貧苦”的青年時代如果沒有用來專研兵法,豈能做到這個地步?由此可見,韓信不僅底蘊深厚,而且有旺盛的求知慾,所謂的“貧”不過是物質生活貧困的表現,正所謂“人窮志不窮”!

    善於觀察身邊人

    韓信能夠縱橫天下,成為將兵“多多益善”的大將軍,如果僅依靠純熟的兵法理論,那顯然是不夠的。在韓信身上眾多的閃光點中,“善於觀察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孫子兵法》曾經講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善於觀察其實就是知彼的表現。

    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時,韓信獻出的“漢中對”可以說是非常優秀,而在“漢中對”之中,我們可以發現,韓信雖然僅在項羽身邊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執戟衛士,但他卻幾乎把項羽的弱點給摸了個透。項羽都有些什麼弱點?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是說項羽不願意重用有能力的人,什麼事情都自己幹;婦人之仁是說項羽表面對士兵關懷備至,但卻不願意給有功之人封賞。除此之外,韓信還指出項羽暴虐,所過之處百姓必遭摧殘,名義上雖然是霸主,但無論百姓還是諸侯,都沒有幾個對他真心服氣的,要擊敗這樣的人是很容易的。

    項羽是什麼人?是鉅鹿之戰後,各諸侯不敢仰視的人,可到了韓信的嘴裡,項羽簡直是漏洞百出,可以被輕易擊敗的人。而更重要的是一點是,這一切並非韓信以偏概全,而是確實存在,韓信窺破了項羽之長短,做到了知彼的地步,僅憑此舉就超越了絕大多數人。

    可以洞悉他人長處與短處,韓信的這一優點在帶兵打仗上就顯得非常有用!

    除了觀察項羽之外,韓信在實際戰爭中也非常善於觀察,井陘之戰前,李左車曾經提出帶三萬人埋伏韓信,但陳餘不用李左車的建議最終兵敗。後世之人大多感慨,若趙王重用李左車,哪裡還會有後來叱吒風雲的韓信呢?可是,就算趙王用李左車,也不見得可以避免失敗。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據《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發動井陘之戰前,韓信就已經派了探子去偵查敵情,直到確定了李左車的方案被否決,韓信才對自己的部隊做出具體安排。“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是韓信善於觀察的優點在戰場上的體現。無論敵軍如何排程,韓信始終做到了“知彼”,這雖然是一個小細節,但卻對一場戰爭影響深遠,韓信可以叱吒風雲與他的這一優點也脫不了關係。

    知己:勤於審視自己的部隊

    韓信的又一大優點“善於審視自己”也在他的成名之戰中得到了體現。韓信在為部下解釋為什麼要“背水列陣”時不僅僅指出這是兵法上講過的,更把“背水列陣”代入到自己所面臨的具體情景之中。三萬漢軍,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新招募計程車兵,這些人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在敵方軍隊數量數倍於己方的情況下留有後退之餘地,那麼這三萬人可能就直接潰不成軍,各自逃命去了,只有將他們逼入絕境,他們才能夠奮勇拼搏,才能擋得住趙軍的攻擊。

    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記 淮陰侯列傳》

    很清晰明瞭的解釋,但韓信不解釋,很多人是想不通的,兵不僅僅有數量之別,更有質量之別,身為統帥大軍的將軍,韓信不僅僅做到了“知彼”,更是做到了“知己”,做到對自己手下士兵的瞭解,根據他們的特點來排兵佈陣,如此安排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總結

    我們不僅僅要看到韓信年輕時的貧困,還要看到他隱藏在貧困中的“志”,他很可能是沒落的舊六國貴族,所以他才能夠有機會熟讀兵書,也才能夠待在平民階層,卻始終不放下“負劍”的抱負。

    他讀兵書,不是死記理論,而是活學活用,“知己知彼”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戰爭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可能會影響最後的戰局,而韓信正是做好了這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從而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青年韓信生活貧困是客觀事實,但他心中有“志”也是客觀事實,忽略其“志”,僅看到“貧”,自然會覺得韓信之成功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若看到了韓信的“志”,看到了韓信身上的閃光點,那麼就會發現,韓信的成功是他應該得到的獎勵!

  • 5 # 一梭煙雨江湖行

    韓信不是趙括那樣的“小白鼠”,人家是老江湖。

    第一,韓信在基礎體驗過生活。流浪幾年還能生存下來,已經說明韓信是“打不死的小強”,多年以後就有流浪漢(僧)成就帝業,這就是朱元璋。

    第二,韓信跟著項梁、項羽這些牛人參加秦末戰爭,從普通士兵成長為執戟郎中,已經說明不容易。韓信近距離接觸項羽,知道項羽用兵特點,甚至看到不足提出建議,也說明韓信是站在項羽肩膀上。

    第三,韓信眼光毒辣,發現跟著項羽沒有前途就轉而投奔劉邦。韓信能夠被夏侯嬰、蕭何看重,已經不容易。韓信擔任軍事後勤的治粟內史,也知道行軍打仗後勤重要性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面試考核”讓劉邦相見恨晚,足以說明韓信過人能力。

  • 6 # 閒適人家

    毛主席也是文人,為什麼能成為新中國締造者,統領三軍,打敗號稱天下第一的美軍。

    我認為,古人的才幹,精明的人,都是集天下之大全,韓信的將兵心得,獨一無二,但也是於時勢認識至深。

    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用兵原理和時空觀念,都與現代戰爭無異,又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的險著並非行之有效,而是建立在自知自我把握的基礎之上。

    韓信的軍事思想是奇正相生,致人而不致於人,把有的為無,無之示之有,強調收天下人心,以天下之勇為我之勇,天下之智為我之智。

    韓信是用兵奇才,總能把兵將用活,兵不僅是勝之本,而用兵更是打擊對手心理的高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直至把敵軍圍得心理崩潰。

  • 7 # 家鄉風味

    時也,運也,命也。貧緣中勤奮得志,志緣中高皇拜帥,情緣中嶄露鋒芒,招來殺身之禍兮,一世英明而煙消雲散,古語道:伴君如伴虎,正人不長命,小人好生存哈哈。

  • 8 # C叔聊歷史

    我們熟悉的韓信是那個智力軍事雙99,戰場上運籌帷幄、英雄下凡的韓信。可是史書上記載,韓信年輕時飯都吃不起,母親去世都沒錢下葬,還天天遊手好閒,嚷著自己有超一日會出人頭地。

    拿現在的話說,就相當於,一個吃低保的農村小孩,讀不起大學,既不願幹農活,也不想學門手藝,天天混遊戲機房,還賴在村長家裡吃閒飯,人家說他兩句,他就嚷著,等將來老子一定會發達的。

    就是這樣一個沒心沒肺沒人緣的草根三無人員,最後居然逆襲成為了決定楚漢歷史走向的人物?韓信到底是開了什麼掛?

    其實韓信根本沒開掛,他也根本不是草根逆襲,如果拿金庸的人物來比喻的話,韓信其實就是個威力加強版慕容復。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貴族出身的韓信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國家“禮崩樂壞”,許多原來的貴族大都衰落,貴族後裔也流落到各地。比如張良先祖在南韓,曾經“五代為相”,但到了張良也已經家道中落。

    韓信也很可能是貴族出身,有3點可以說明:

    1、一飯千金的漂母

    韓信有個著名的故事,說韓信在河邊釣魚,有個漂母看見韓信一天都沒吃東西,就給他吃飯。一連吃了幾十天,韓信感激的對漂母說:“我以後一定好好報答你。”

    沒想到漂母怒道:“大丈夫不能自食,我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後來韓信發達了真的來報答這位漂母,這就是“一飯千金”的故事。

    這裡漂母稱韓信為“王孫”,“王孫”是當時人們稱呼官家子弟的尊稱,也就是說,韓信先輩很可能是貴族或士族,而且很可能是韓信出生以後一段時間才衰落的,否則如果是老黃曆,漂母何必還感念叫他“王孫”。

    2、韓信的佩劍

    韓信另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胯下之辱”。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胯下之辱”的起因是韓信“好帶刀劍”。春秋時刀劍除了是武器,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象徵,就像現在人戴手錶,並不是真為了看時間。

    《賈子》有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本來佩劍是有嚴格規定的,“禮崩樂壞”之後,平民也開始隨意佩劍了。但是佩劍對平民來說,畢竟是“奢侈品”,這也是淮陰少年看不起韓信的原因,你根本沒什麼本事,還敢成天戴個勞力士出來顯擺,所以才侮辱他。

    可是,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把佩劍多半是韓信家祖傳下來的,是他們家榮耀的象徵。

    3、韓信葬母

    《史記.淮陰侯列傳》:“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韓信母親死的時候,沒錢安葬,卻找了一塊可容納萬戶的地方葬母。如果韓信只是一個普通農民,應該想法和親戚更近點才對,何必在乎墓葬的規模,而這裡突出“可置萬家”,更加說明對於貴族的儀式感。

    二、韓信的學識由來

    韓信一直被譽為戰神,不是因為武力,而是謀篇佈局的戰略規劃能力。但是他早年在項梁、項羽手下都沒什麼施展才華的機會,可到了劉邦那裡直接封神。

    這隻能說明,韓信的軍事才華是從小就開始學習的。由此就更能推斷,韓信家是中途才落魄的,所以他不但繼承了佩劍,還繼承了家裡的藏書,更加可能的是,他還繼承了家裡先祖的遺志。

    《史記.淮陰侯列傳》:“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

    這短短一句說了,韓信因為窮,而不能做官。秦朝規定,擔任官吏要滿足三個條件:要有一定家產;要會書寫;年齡至少在17歲以上。

    當然當時主要靠鄉里推薦,韓信這個沒背景沒資源沒人脈,平時又和人格格不入的肯定得不到推薦。但從另一面來說,他應該是會書寫,也就是從小就開始讀書了。

    而少年時,韓信家應該有大人傳授過韓信做人看人識人的道理,拿現在話來說,就是底層思維。

    因為韓信當年給項羽當過侍衛,後來到了劉邦那裡,他可以直接說出項羽的劣勢以及原因。如果韓信是在項羽那裡才開始學習的話,對項羽只可能是敬仰,而不可能有批判性的結論。

    三、韓信的志向

    開頭說了,韓信是加強版慕容復,也正是因為韓信有著光復家族的理想或者說包袱。

    因為韓信家族是貴族,所以韓信始終不想只當一位臣子,而是要稱王。

    當他在項羽那裡發現,封王的路子走不通時,他就立即轉投劉邦。當他發現劉邦也不重用他時,他又急不可耐的跑路,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才有了蕭何夜下追韓信。這也說明了韓信急迫地想要光宗耀祖的心態,而目的性太明確也導致了他的悲劇。

    當別的臣子都靜靜等著劉邦封王的時候,只有韓信總是跳出來要求封賞,攻佔齊之後,韓信立馬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假王,搞的劉邦當時就很光火,當著使者面,就罵韓信,這傢伙根本不是來輔佐我,而是想自立為王吧。還好後來張良和陳平苦勸才沒把事情鬧大。

    但韓信卻只是想封一個地方王就好了,就像他的祖先一樣,根本沒想過成為天下霸主。

    當呂后把韓信抓住,韓信臨死前還在說,後悔沒用蒯通的計策,被呂后騙了。如果韓信真要謀反,怎麼會不做任何準備中呂后的計謀。

    韓信比慕容復幸運的一點在於,至少他還是有過一段榮歸故里,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時光。

    總結:韓信能逆襲的原因有三點:

    1、他本來出身就是貴族後代

    2、他有家學淵源,有藏書可以學到的知識

    3、韓信要光復家族的願望

    參考資料:

    《韓信新論》

    《韓信其人》

    《《史記》和《漢書》中韓信傳記的比較》

    《從“佩劍”看古人的身份及地位》

    《史記》

  • 9 # 故事學說

    韓信能縱橫天下,是因為他是軍事奇才。經常吃不起飯,也是因為他是軍事奇才!也可稱韓信為軍事天才!

    俗話說“上帝為你開啟一扇門的同時,會關上另一扇門。”可能上帝為韓信把軍事大門開啟的有點大,所以他除了打仗100分,其他的幾乎都不及格。

    《史書》沒有詳細記載韓信身世背景,但是能肯定的是,參軍之前混的真叫一個慘!用生活不能自理形容也不覺得誇張!

    《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長期在下鄉南昌亭長家混吃混喝,飯點準時到,飯後拍屁股走人!亭長看出韓信有點能耐,但亭長老婆卻不耐煩了。故意刁難,有一天等到飯點,韓信來之後一看沒飯!也明白了亭長老婆的意思,於是也不好意思再去蹭飯了!

    不好意思蹭飯也不能被餓死啊,所以又去釣魚。在河邊碰到了一位漂洗的好心大娘,每天都會為韓信帶一個餅子,一連十幾天都如此。直到漂洗結束,韓信感激的說道“以後我一定報答老人家。”

    可見韓信早年只是混吃,並沒有等死。他是有理想有抱負的。至於他不能自給自足,是因為他從頭到腳都沒有想過靠自己填飽肚子。在他看來這事太小了!

    看似他一天無所事事,其實腦子裡一刻也沒閒著,從開始就給自己的定位是大將軍,大元帥!他並不是只做白日夢,而是學習,整日兵書不離手,把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當成排兵佈陣!

    天才沒有努力也能成為廢材,韓信就是為打仗而生!

    後來懷揣夢想,加入到了項梁陣營,直到項梁戰死跟隨項羽。韓信才是個執戟郎中,相當於保安。由於等不到器重他離開了項羽,因為他的理想是大將軍。

  • 10 # 燕山永固

    在中國的軍事戰爭史上,韓信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其橫空出世般的軍事才華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在未投靠劉邦以前,並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什麼被劉邦拜將後就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了呢?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被公認為是古代戰爭謀戰派的巔峰人物。韓信被譽為“兵仙”,他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韓信一開始是投靠項梁,項梁死後,他又跟了項羽一年多,經歷了著名的鉅鹿之戰。算上他跟項梁的半年,他和項羽在一起的時間足足有兩年左右。這兩年時間中幾乎是天天打仗,韓信也跟項羽學到了不少東西。在這期間他也向項羽提出很多的軍事決策。不過在項羽這兒,韓信始終沒有得到重用。韓信感覺在項羽處沒有出頭之日,自己的才華不會被重用,就又投靠了劉邦,一開始韓信也未被重用,於是又產生了出走的念頭,好在被慧眼識珠的蕭何一眼相中,還有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蕭何奏請劉邦陳述韓信大才,終於韓信被任命為大將軍,從此開啟了暴走模式,縱橫天下,百戰百勝,成為一代“兵仙”。由此可以看出韓信並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為何韓信打仗非常厲害呢?

    韓信的一生可謂是艱難險阻,韓信出生於平民家庭,一生酷愛兵書,父母早亡,差點餓死,一直是淮陰縣的一個亭長接濟他,後來因為亭長的老婆嫌棄他,最後被趕出了亭長家。來到河水旁,一個老人家接濟他,他才得以活下來。

    韓信最開始從軍投奔在項梁軍下,項梁被圍定陶之前,韓信還出言提醒,但是因為項梁的自大,所以最後被章邯圍殺在定陶。後來被困在秦軍的包圍圈之中,也是韓信想的辦法帶領楚軍十幾人穿越秦軍的包圍,成功回到項羽軍中。在項羽的作戰中,韓信兩次三番的闖入項羽軍帳,給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從來不聽取韓信的計策。直到後來,韓信圍困項羽之後,項羽才派人去找韓信,但這時已經是悔之晚矣。

    韓信投奔劉邦之時也是不得重要,還負氣出逃,最後還是被蕭何苦苦的勸說回來了,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徹徹底底的施展了他在軍事上的天賦。劉邦為了能夠讓韓信徹徹底底的掌控軍隊,還把自己的佩劍贈給了韓信,這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信任。再者這也是劉邦用人的手段,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就是會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韓信為什麼能夠從紙上談兵而毫無阻礙的過度到帶兵天才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兵家理論爛熟於心,韓信在參軍之前就飽讀兵書,有古代所有大大小小的作戰理論做支撐。並且能夠活學活用,是典型的理論派加實踐派。

    二、韓信隨項羽征戰多年,又足夠的實戰經驗,韓信在項羽軍中雖然沒有資格參與策劃,但是作為執戩郎中也是對范增項羽等人的作戰是耳濡目染,給了他充分的學習機會。韓信是那種一學就會,並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三、君臣同心,將士用命。這就是源於劉邦的信任了,能夠充分的調動軍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打,隨心所欲,沒有人在旁邊指指點點,阻撓,所以打起仗來也是無往不利。

    四、深諳對手心裡,在實戰中勇於創新作戰理論。例如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細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韓信是個玩心理戰的高手,無論是敵方還是己方,韓信就像神一樣掌控了他們的心裡活動,從而屢屢創造奇蹟。當然,最經典的還是“背水一戰”,可謂絕地反擊,堪稱千古經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舉裡狀元、榜眼、探花的名稱來由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