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八卦的喵
-
2 # 阿彩老師
身材胖胖萌萌,速度一鳴驚人,兼具先進科技與設計,被盟軍驚呼為“地獄蝙蝠”的Me-163 Komet(彗星)火箭戰鬥機,
-
3 # 風土揚
此飛機使用火箭發動機,飛行速度接近音速,這在當時是最快的,可以完全吊打盟軍的戰機。
在實戰中,曾有五架此飛機擋截過上千架美軍轟炸機的戰例。
它的燃料是兩種化學燃料混合而成,具有極強的腐蝕性,能溶解防護服,洩露後易爆炸。
被盟軍稱之為“地獄蝙蝠”可謂十分形象。
-
4 # 菊花仙子888
二戰後期,為挽救節節敗退的戰場形勢,“重火力迷"希特勒更是整天晚哮喘,心驚膽戰的納粹科學家將智商推到極限,一大批異想天開的黑科技武器走向戰場·。
Me一163kOmet(慧星)火箭戰鬥機,身材胖盟盟,速度一嗚驚人,被盟軍稱為地蝙蝠,它以1004.5千米/小時的世界飛行紀錄,成為飛行最快的戰機
飛機如火箭般串出,M一163剛一登場就振撼了對手,一名美國飛行員寫道:一團黑影從我眼前晃過,速度太快,我看不清楚,它拖著長長的火焰,象流星一樣轟炸機群,完全不理會周邊的護航戰機,它看起來更象從地獄飛出的蝙蝠,盟軍拿它沒辦法,因為根本追不上它,只能躲著走。
-
5 # 多啦只是夢3
測試的時候Me-163 V1到4000米高空釋放,然後在水平飛行中一鳴驚人,飈出了623.8英里(1004.5千米)/小時的世界飛行紀錄,成為當時飛行速度最快的戰機。此次測試的結果讓帝國航空部很驚喜,於是指示利皮施進一步改進,安裝馬力更大的沃爾特109-509A 發動機。安裝新發動機的飛機被命名為Me-163 b,原來的Me 163 V1改名為 Me 163 a。新的發動機讓飛機3分半鐘達到12000米高空。但其燃料有毒,還具有很強的揮發性。降落更危險,由於滑撬吸收振動能力差,很容易顛破油箱和管路導致燃料洩漏傷人。此外Me-163航程也短,但火力較強。它飛機來速度快,拖著長長的火焰,像地獄出來的蝙蝠,由此得名。
-
6 # 賣釣魚dao船票
德華人重視機械,頗具匠心。他們總能用齒輪、螺絲和氣缸組裝成一部又一部精密機器,生產出聞名於世的高階轎車和精密機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華人的機械天分被極大激發出來,創造出一大批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武器,如虎式坦克、U型潛艇、BF-109戰鬥機等等。
戰爭後期,為挽救節節敗退的戰場形勢,“重火力迷”希特勒更是整天咆哮,心驚膽戰的納粹科學家們將智商推到極限,一大批異想天開的“黑科技”武器走向戰場。
儘管它們並不成熟,也不實用,但這些未來科技卻為後世武器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戰後軍事技術出現井噴。如馮·布勞恩的V2飛彈,成為後世導彈的鼻祖;梅塞施密特的Me-262戰鬥機,將飛機帶入噴氣時代。
當然,這裡還有一位身材胖胖萌萌,速度一鳴驚人,兼具先進科技與設計,被盟軍驚呼為“地獄蝙蝠”的Me-163 Komet(彗星)火箭戰鬥機,也同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Me-163 Komet(彗星)火箭戰鬥機
一戰後,德國像一頭困獸被《凡爾賽條約》重重約束起來:不許擴充軍隊,不許研發坦克,更不許研發軍用飛機,以阻止其Great again(再次強大)。
不過沒學過《孫子兵法》的納粹們也懂得瞞天過海。他們假借民用科技,暗中推動軍事技術發展,大力推廣國民航空運動,建立了很多滑翔機協會,定期舉辦各種飛行競賽,培養了大批航空愛好者。這些人日後為德國貢獻了大批優秀飛行員,也培養了許多才華橫溢的飛機設計師。
亞歷山大馬丁利皮施(Alexander Lippisch)也是其中一位。他原本是奇柏林-道尼爾公司的氣動專家,一戰後受《凡爾賽條約》影響,也轉型到民用滑翔機領域。
1928年,他在歐寶公司設計滑翔機和汽車;1930年又早早提出三角翼方案,並設計出“三角翼I”型滑翔機,後來又提出無尾三角翼衝壓噴氣式戰鬥機構想。
只不過這些構想在那個年代太超前,人們還不知道有超音速存在,更不知道三角翼在高速飛行中的優越性,很多業內人士嘲笑他,稱他為“狂人”。(天才總是與時代格格不入,從哥白尼、達爾文到利皮施莫不如此,讓人感慨。)
直到30年後,戰鬥機跨入超音速時代,三角翼才成為各國廣泛使用的佈局。如蘇聯米格-21 、美國F-102、法國PhantomⅢ等都是三角翼,這也是二代高速戰機的標誌之一。
1934年,德國成立滑翔飛行研究所(DFS),專門研究火箭、飛機及各種動力,為發動戰爭做準備,利皮施博士在其中工作。
19
-
7 # 醉愛你喲
Me 163戰鬥機是德國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唯一進入服役以火箭為動力的攔截機,也是參戰各國當中唯一服役的例子。
效能引數
生產廠商: 梅塞希密特公司
發動機: 一具華特HWK 509A-1/A-2
火箭發動機
最大出力: 16.67kN
乘員數: 1
長: 5.85米
翼展: 9.4米
高: 2.76米(加上起飛輪架)
翼面積: 18.50平方米
空重: 1900公斤
最大起飛重: 4310公斤
滯空時間: 7分30秒
最大空速: 830公里/時
實用升限: 12000米
爬升率: 160米/秒
武裝: 2門30毫米MK 108機炮
唯一實戰的火箭飛機!
-
8 # 哈哈佐佐
德華人迷戀機械,頗具匠心。他們總能用齒輪、螺絲和氣缸組裝成一部又一部精密機器,生產出聞名於世的高階轎車和精密機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華人的機械天分被極大激發出來,創造出一大批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武器,如虎式坦克、U型潛艇、BF-109戰鬥機等等。
戰爭後期,為挽救節節敗退的戰場形勢,“重火力迷”希特勒更是整天咆哮,心驚膽戰的納粹科學家們將智商推到極限,一大批異想天開的“黑科技”武器走向戰場。儘管它們並不成熟,也不實用,但這些未來科技卻為後世武器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戰後軍事技術出現井噴。如馮·布勞恩的V2飛彈,成為後世導彈的鼻祖;梅塞施密特的Me-262戰鬥機,將飛機帶入噴氣時代。
當然,這裡還有一位身材胖胖萌萌,速度一鳴驚人,兼具先進科技與設計,被盟軍驚呼為“地獄蝙蝠”的Me-163 Komet(彗星)火箭戰鬥機,也同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戰後,德國像一頭困獸被《凡爾賽條約》重重約束起來:不許擴充軍隊,不許研發坦克,更不許研發軍用飛機,以阻止其Great again(再次強大)。
不過沒學過《孫子兵法》的納粹們也懂得瞞天過海。他們假借民用科技,暗中推動軍事技術發展,大力推廣國民航空運動,建立了很多滑翔機協會,定期舉辦各種飛行競賽,培養了大批航空愛好者。這些人日後為德國貢獻了大批優秀飛行員,也培養了許多才華橫溢的飛機設計師。
亞歷山大馬丁利皮施(Alexander Lippisch)也是其中一位。他原本是奇柏林-道尼爾公司的氣動專家,一戰後受《凡爾賽條約》影響,也轉型到民用滑翔機領域。
亞歷山大馬丁利皮施
1928年,他在歐寶公司設計滑翔機和汽車;1930年又早早提出三角翼方案,並設計出“三角翼I”型滑翔機,後來又提出無尾三角翼衝壓噴氣式戰鬥機構想。只不過這些構想在那個年代太超前,人們還不知道有超音速存在,更不知道三角翼在高速飛行中的優越性,很多業內人士嘲笑他,稱他為“狂人”。(天才總是與時代格格不入,從哥白尼、達爾文到利皮施莫不如此,讓人感慨。)
直到30年後,戰鬥機跨入超音速時代,三角翼才成為各國廣泛使用的佈局。如蘇聯米格-21 、美國F-102、法國PhantomⅢ等都是三角翼,這也是二代高速戰機的標誌之一。
1934年,德國成立滑翔飛行研究所(DFS),專門研究火箭、飛機及各種動力,為發動戰爭做準備,利皮施博士在其中工作。
1937年,帝國航空部命令亨舍爾公司研發一款火箭推動的飛機,代號HE-176。又讓赫爾穆特沃爾特教授研製配套的R II-203火箭發動機。
此發動機用兩種液體做燃料,一種是T燃料(高濃度過氧化氫混合液),另一種是Z燃料(高錳酸鈣水溶液)。兩種液體一混合就會劇烈燃燒,產生溫度高達1700℃的高壓水蒸汽,向後噴射產生動力。由於He- 176只是單純的高速驗證機,沒什麼軍事潛力,所以帝國航空部又制定了絕密的“X”計劃——由利皮施博士領銜研製另一款火箭動力飛機,代號DFS- 39。
很快,利皮施團隊設計出一款無水平尾翼飛機,DFS負責機翼生產,亨舍爾公司負責其他部分。
DFS-39初步達成目標,但方向舵問題很大,常出現難以控制的震顫現象。後來設計團隊換了一個大型垂直尾翼解決了問題,專案代號也變成DFS-194。
1939年由於保密分工原因,利皮施率領團隊離開DFS,轉到梅塞施米特公司(Messerschmitt)繼續研究,專案代號變成Me-163。梅塞施米特是德國最著名的飛機生產商之一,也是大名鼎鼎的Bf-109、Bf-110和Me-262戰鬥機的孃家。
1940年初,DFS-194飛機完工,拖延了許久的沃爾特R II-203火箭發動機也終於搞定。 DFS-194在佩內明德基地裝上發動機,開始一系列飛行測試。
測試中,DFS-194水平飛行速度達到342英里(550公里)/小時。試飛員對它的評價是加速快、操縱性好,開起來很舒服。它的不俗表現加快了專案進度,1941年初,第一臺ME-163 V1原型機出廠。
10月2日測試中,Me-163 V1被拖到4000米高空釋放,然後在水平飛行中一鳴驚人,飈出了623.8英里(1004.5千米)/小時的世界飛行紀錄,成為當時飛行速度最快的戰機。
要知道,那時的螺旋槳飛機最快不過700多千米/小時。裝備梅林V-1650發動機,有兩級機械增壓器的P-51“Mustang”戰鬥機最大飛行速度才709千米/小時。
Me 163 V1的表現讓帝國航空部喜出望外,他們迫切希望用它攔截日益增多的盟軍大型轟炸機。於是指示利皮施進一步改進,安裝馬力更大的沃爾特109-509A 發動機。安裝新發動機的飛機被命名為Me-163 b,原來的Me 163 V1改名為 Me 163 a。
新發動機採用改進的 T燃料和 C燃料組合,推力達3300磅,比上一代R II-203的1653磅大了一倍。當時螺旋槳戰鬥機馬力普遍在2000~2500匹之間,而109-509A火箭發動機在低空就能輸出約4500馬力,到高空更是提升到9000馬力左右。
飛機如火箭一般竄升,3分半鐘達到12000米高空,飛行員“嗨”的幾乎要暈過去,爬升速率相當於P-51“Mustang”的10倍。
不過這火箭發動機很不友好,或者說很致命。T燃料和C燃料都有劇毒,還有很強的揮發性。尤其是T燃料不但脾氣火爆,還有強力腐蝕效能溶解有機物,如果你把手指伸進去,那麼縮回來的只剩骨頭。
這樣的危險品一旦迸濺到飛行員身上,將會瞬間殺死他。因此飛行員要全程佩戴氧氣面罩,穿上特殊的防護服,但仍無法完全阻止劇毒燃料殺傷,很多飛行員因此白白丟掉性命。
飛機爬升速度太快,在沒有加壓的駕駛艙裡,飛行員血液中會析出氮氣泡,像潛水員一樣得減壓病。此外還要限制飲食,減少腸道氣體,以避免肚皮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
ME-163出身於滑翔機,所以保留著滑翔機的特點,起飛時用可拋棄的輪子,降落時用滑撬。飛行員要在合適的高度扔掉輪子,以避免它反彈回來砸中飛機。
降落更危險,由於滑撬吸收振動能力差,很容易顛破油箱和管路,導致燃料洩漏傷人,所以大家都選擇平滑的草地降落,避開崎嶇不平的硬質路面。
此外,Me-163的航程很短,不適宜長途轉場。火箭發動機雖然馬力強勁,但工作時間只有8分鐘左右,然後進入無動力滑翔階段,飛機在天上待不了多久就要返航。
Me-163全長5.85米,翼展9.4米,最大起飛重量4310公斤,左右翼根處各有一門30毫米口徑MK-108機炮,各備彈60發,火力很強。
整個戰爭期間,Me-163系列火箭截擊機共生產300架,其中Me-163 b是唯一參戰的量產型號,生產數量最多,約250架。Me-163C在兩翼下增加了火箭助推器,擁有更大航程。Me-163D改動最大,滑撬改成可收放式起落架,並最終發展成JU- 248/Me-263戰鬥機。而Me-163S是雙座教練機型。
1943年,盟軍在西線戰場取得制空權,德國的小日子越來越難過。鋪天蓋地的重型轟炸機大肆轟炸德國本土,摧毀無數基地、機場、交通線和工廠,讓德國苦不堪言。
德國迫切需要攔截機,儘管Me-163還有不足,但高層仍急不可耐的下令生產第一批Me 163 b火箭攔截機,綽號:Komet(彗星)。
1943年秋天,德軍在佩內明德成立EK 16培訓中心,第一批學員30人。1944年5月,第一支作戰部隊JG 400成立,霍普特曼沃爾夫岡斯皮特少校擔任指揮官。
斯皮特少校原本計劃在多個基地附近部署,但未能實現。最終JG 400駐紮在布蘭迪斯基地,保護萊比錫附近的合成煉油廠和橡膠工廠。臨近戰爭結束時,德國又組建了另外兩支Me-163部隊,但基本沒怎麼參加戰鬥,主要戰果都是由JG 400大隊取得的。
Me-163剛一登場,就震撼了對手。一名美軍飛行員寫道:一團黑影從我眼前晃過,速度太快我看不清楚。它拖著長長的火焰,像流星一樣闖進轟炸機群,完全不理會周邊的護航戰機。它看起來就像從地獄飛出來的蝙蝠,我們從沒見過這樣的場景,一開始都嚇壞了。
盟軍拿它毫無辦法,因為根本追不上它,所以Me-163戰損率很低。不過上帝也很公平,別人打不著它,它打別人也難。每次它掠過轟炸機,開火時間只有3秒,往往還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
為提高攻擊效率,JG 400大隊改變戰法。他們先爬升到高空,再俯衝下去,從上方發起攻擊。一擊不中迅速脫離,拉起來繼續俯衝,如此迴圈兩三次返航,是標準的能量機打法。
後來武器工程師郎威勒博士,又為Me-163、Me-262奉上能從下方攻擊的新裝備。一種50毫米口徑的機載無後坐力加農炮,翼根兩側機身一邊裝5門,全機共10門。
機炮上有光學擊發裝置,可以感受光線強度變化。當飛機從轟炸機下方經過時,巨大的陰影遮擋住機炮,就能自動擊發。飛行員無須控制,專心駕駛即可,真是一件貼心暖人的寶貝。
1945年4月10日,凱爾布上尉駕駛Me-163衝進上百架轟炸機群,從領航轟炸機下方飛過。十門機炮齊鳴,轟炸機瞬間被炸成碎片,消失在煙火中。凱爾布掠過護航戰機,調轉機頭迅速向基地飛去。
為了追殺“地獄蝙蝠”,盟軍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在Me-163耗盡燃油返航時攻擊,或在機場附近偷襲。不過Me-163滑翔效能太優秀,即便無動力也能以500千米/小時速度俯衝,然後輕鬆改出,以超低空返回基地。
對機場附近偷襲的盟軍,有經驗的Me-163飛行員會高速飛到德軍防空炮火力圈內盤旋減速,盟軍飛行員看的目瞪口呆,毫無辦法。
不過1944年末盟軍炸燬了德國唯一的C燃料工廠,布蘭迪斯基地的儲備僅夠50次飛行,於是JG 400大隊沉寂下來,整個冬天都沒怎麼行動。
美華人也終於找到應對Me-163的辦法——惹不起,躲得起!他們修改航線,從遠離布蘭迪斯的地方飛過。
後來盟軍地面部隊快速逼近,Me-163 轉場愈發困難。終於在1945年4月JG 400大隊解散,他們一共擊落了9架敵機,自身損失14架。其中95%是在起降和機械事故中損失的,只有5%戰損。
二戰期間,小日本也從德國獲得了Me-163生產技術,企圖仿製。可是兩艘運送圖紙的潛艇中有一艘被擊沉了,日本憑著半本“葵花寶典”鼓搗出J8M“秋水”戰機,還沒成功就投降了。
利皮施博士被帶到美國,幫美軍對Me-163進行測試,又為美軍提供三角翼技術指導。後來美軍研製F-102“三角劍”戰鬥機時,利皮施也參與其中,做出了不少貢獻。
這架呆萌的小飛機沒改變戰爭,卻對後世影響巨大。它的諸多理念促進了導彈、火箭彈和噴氣式戰鬥機的發展,成為它們的鼻祖之一。
-
9 # 喬樂貝可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幾乎佔領了差不多整個歐洲。而當時的德國軍事實力在歐洲都是出於領先的地位。二戰實際德國的“黑科技”不僅只要火箭戰機,而且還有Ho-229戰鬥空炸機,這是歷史上第一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還有鼠式超重型坦克,還有Ta 183,第一架渦輪噴氣發動機、V1飛彈,世界上第一個巡航導彈等一些列的現金武器,包括二戰時期德國士兵的裝備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為何二戰時期的德國科學技術這麼發達,這與德國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當時的德國網羅了全世界的很多科學家,這也為當時德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先進的武器的根本原因,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啊。
-
10 # slcj001
二戰時,德國這個國家作為戰爭機器的高速運作,產生了許多在今天看來都依然驚人的高階科技,我們今天則習慣於用“黑科技”這個詞來描述,二戰之中,若論武器裝備和工業產品,無疑德國是最強大的,我們熟知的有納粹的飛碟,納粹火箭,以及納粹的原子彈等等,但是這些都沒有十分有力的證據表明納粹德國曾在戰爭中使用過這些黑科技,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款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確確實實使用過的一款黑科技——He111-Z重型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為獲得快速空運能力,德國製造了Messerschmitt Me321型重型滑翔機。由於這種飛機重量太大,德國當時沒有一種飛機能將它曳引上天。曾試驗過用3架Bf110戰鬥機進行多機曳引,但發現這極其危險。專門研製曳引飛機為緊急的戰況所不允許。所以,將兩架He111H-6聯接在一起,並在兩飛機的機翼接合處增加一臺額外的發動機,形成He111Z.該機能牽引一架Me321或兩架Go242滑翔機升空。He111Z曾參加過多次戰役。1942年夏天,剛剛出廠的10架He111Z參加了馬耳它島戰鬥的支援作戰;1943年冬天,這批飛機又參加了救助斯大林格勒被圍困的第六軍團的空執行動和隨後的庫班橋頭堡戰役,發揮了巨大作用。
He111Z轟炸機比原來的亨克爾He111型轟炸機整整增大了兩倍,德國的科學家們,為了追求大功率,給這個連體的轟炸機又增加了一臺發動機。這由5臺發動機組成的轟戰機,其動力達到驚人的6750匹馬力。二戰中,德國沒有及時的研發重型轟炸機,是一大戰略失誤。二戰後期,當德國意識到重型轟炸機的重要性,想要研製重型轟炸機時,發現戰爭已經等不及了。因為一款飛機從設計、研製、試飛定型到投入實戰,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這時候,德國的科學家腦洞大開,想到了重型轟戰機和中型轟戰機相比,無非是起飛重量更大、速度更快一點,那麼將現有的兩架中型轟炸機拼湊到一起,就大大的縮短了研製的時間。這群德國的科學家,說幹就幹,最終還真的研製出這款重型轟炸機。
為了贏得戰爭,納粹德國在武器研製上可謂是費盡心思,二戰期間,令人們驚訝的是不論從槍支到炮彈,從地面到天空再到海底,納粹德國的軍事技術無疑是世界一流的。瘋狂的戰爭機器成為推動科技發展強大引擎,各種超級武器、致命醫學、瘋狂的變態實驗超越人們想象的進行著。
納粹德國那些逆天的黑科技武器,萬幸沒有投入戰爭之中,否則今天的世界也許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了,以納粹當時的狂熱勁,也許他們會為了勝利不惜犧牲整個世界。
回覆列表
整個戰爭期間,Me-163系列火箭截擊機共生產300架,其中Me-163 b是唯一參戰的量產型號,生產數量最多,約250架。Me-163C在兩翼下增加了火箭助推器,擁有更大航程Me-163D改動最大,滑撬改成可收放式起落架,並最終發展成JU- 248/Me-263戰鬥機。而Me-163S是雙座教練機型。1943年,盟軍在西線戰場取得制空權,德國的小日子越來越難過。鋪天蓋地的重型轟炸機大肆轟炸德國本土,摧毀無數基地、機場、交通線和工廠,讓德國苦不堪言。德國迫切需要攔截機,儘管Me-163還有不足,但高層仍急不可耐的下令生產第一批Me 163 b火箭攔截機,綽號:Komet(彗星)。1943年秋天,德軍在佩內明德成立EK 16培訓中心,第一批學員30人。1944年5月,第一支作戰部隊JG 400成立,霍普特曼沃爾夫岡斯皮特少校擔任指揮官。斯皮特少校原本計劃在多個基地附近部署,但未能實現。最終JG 400駐紮在布蘭迪斯基地,保護萊比錫附近的合成煉油廠和橡膠工廠。臨近戰爭結束時,德國又組建了另外兩支Me-163部隊,但基本沒怎麼參加戰鬥,主要戰果都是由JG 400大隊取得的。Me-163剛一登場,就震撼了對手。一名美軍飛行員寫道:一團黑影從我眼前晃過,速度太快我看不清楚。它拖著長長的火焰,像流星一樣闖進轟炸機群,完全不理會周邊的護航戰機。它看起來就像從地獄飛出來的蝙蝠,我們從沒見過這樣的場景,一開始都嚇壞了。盟軍拿它毫無辦法,因為根本追不上它,所以Me-163戰損率很低。不過上帝也很公平,別人打不著它,它打別人也難。每次它掠過轟炸機,開火時間只有3秒,往往還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為提高攻擊效率,JG 400大隊改變戰法。他們先爬升到高空,再俯衝下去,從上方發起攻擊。一擊不中迅速脫離,拉起來繼續俯衝,如此迴圈兩三次返航,是標準的能量機打法。德華人重金打造的“黑科技”也沒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盟軍勝利後繳獲了不少Me-163。二戰後人們開啟了噴氣式戰鬥機時代,火箭戰鬥機就此謝幕。直到今天,Me-163仍是唯一參加過實戰的火箭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