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313350616488
-
2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大家好,我叫青島臨沂人,我簡單回答一下吧。這個問題是怎麼看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我很納悶,他們這三個人的定位準確嗎?事實上,在如何區分奸、梟、英這三個字上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覺得曹操既是奸雄、也是梟雄,同時還是英雄。同理推之,劉備和孫權也是。因為人物是多面性的,人性是複雜的,沒有什麼非常科學準確的區分。都有奸詐弄權、覬覦高位的一面,都有野心勃勃、不擇手段的一面,都有英明睿智、雄心壯志的一面。所以啊,看這三個人要堅持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下面我簡單回答一下,對這三個人的看法。曹操毋庸置疑,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雖然年輕的時候吃喝嫖賭,但是統一了北方,為全國的統一走出了堅實的一步,奠定了良好基礎。最讓我敬佩的是,曹操在刺殺董卓的時候,絕對是個英雄,當時就是為了剷除董卓老賊,報效大漢社稷!當時他也沒打算活著出來,這點你不佩服也不行。在逃命的時候殺了呂伯奢一家,陳宮氣的想殺死他,又顯示出了他本性中奸詐、兇殘的一面。在與諸侯會盟的時候,又顯示出了他英雄般的睿智以及指揮作戰的能力,最後一句:匹夫豎子,不相與謀!英雄氣概,氣貫長虹!到後來隨著實力的壯大,尤其是官渡之戰結束以後,曹操的勢力滔天,一步步徹底走向了奸雄的一面。 劉備這個人,是個謙謙君子,雖然在曹操、孫權、荀彧等人看來劉備是假仁假義的,但整體上劉備還是可以的,是個仁義之人,也是個真英雄,對西蜀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劉備一開始是個賣草鞋的,也想出人頭地,恰巧他也是皇室後裔,因此一開始的劉備是個具有匡扶漢室的有志青年。在取得益州之前,一直踐行著為國家社稷、黎民百姓謀幸福的理念,一直是靠“仁義”立足、行天下的,帶著百姓逃亡,不要陶潛的徐州城、不忍心去爭奪益州等等,都足以彰顯劉備的仁義之心。在得到益州以後,特別是得知漢獻帝死了以後,劉備的野心才真正的顯示出來。對蜀國的法治、對曹操的挑釁、對群臣的傲慢、對東吳的不屑等等,都能看出劉備已經不是當年的劉備了,雖然自認為是正統,以德立身,但乾的一些事,也是不擇手段、野心勃勃的,誰反對他稱帝,就找個藉口殺之。要不是看在劉巴是名士的份上,估計劉巴也被殺了。 孫權這個人,很幸福也很苦逼。少年時就很睿智,九歲的孩子就敢去見劉表,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要回了他爹的屍體,劉表非常佩服他,甚至連曹操都很佩服孫權,說生個兒子就應該像孫堅的兒子。幸福就在於他坐享其成,就成為了東吳之主,孫堅和孫策都打下了那麼好的基礎。很苦是因為他揹負的壓力也很大。一是東吳擅長水仗,但不適合騎馬打仗,自保尚可,向外拓展很難。二是自己不是真正的東吳之主啊,長期受制於東吳大都督,打起仗來,自己說的不算啊。為什麼說孫權主要是個英雄呢?一是因為孫權最特長的一點就在於識人。他非常會看人,知道關鍵的時候該用誰,知道該怎麼利用文臣和武將的爭執為自己效忠。二是因為孫權懂得權衡利弊,才促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三是因為孫權把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人民相對來說過了很多年太平日子。四是因為孫權這個人總體上還是個正人君子,一般都是先禮後兵,不喜歡猥猥瑣瑣、陰險狡詐之人,內心還是很坦誠的。 大體就說這些吧,全部是自己一個一個字敲的,想到哪說到哪,謝謝。
-
3 # 溫涼木
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做了很詳細的解讀。曹操,綜合實力一流,逆商了得。劉備,雖有大志但缺點格局,他最厲害的就是他的意志,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為他籠絡了很多人才,缺點是這些人才是因他而聚,蜀國是建立在他的意志上的,他一死,蜀國就涼了。孫權,17歲為江東主,是最有帝王之姿的人,有帝王的心思。能持家收受業,孫吳得以成長三國最長久的國家。缺點是東吳本身缺少戰將,更鬱悶的是,孫權一生沒能打下合肥。。。https://m.toutiaocdn.com/i6765723979249353224/?app=news_article×tamp=1575269453&req_id=2019120214505301001404009138436A86&group_id=6765723979249353224&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
-
4 # 金全有
曹操、劉備、孫權三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胸懷大志、廣納賢材,想一統江山。下面來重點說說他們的不同。
一、曹操
政治、軍事、文學都玩得團團轉。個人綜合素質強於劉備和孫權。
1、有膽有識,勇於擔當
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何進欲誅殺宦官時。曹操就提醒何進宦官分佈廣,耳目多,處置不當,容易洩密弄不好會搭上全家性命,後何進又發檄文招地方兵馬進京,曹操勸其說:“此事只需一獄吏,捉拿宦官為首作惡之人即可。"何進斥之他為晚輩,不聽。曹操己意識到何進這一舉動將為國家帶來動亂。後面果然應驗了他的話。
董卓進京後胡作非為,引起公憤。大司馬王允借過生曰為名召百官想對策,大家不是哭就是愁眉不展。只有曹操一人挺身而出,借王允寶刀伺機刺殺董卓。當時曹操20多歲,已經顯示他過人的膽識。
行刺董卓失敗後,他回家鄉招兵買馬,併發矯詔集眾地方官兵會盟,上演了一幕八路兵馬共討董卓的大劇,劉備、孫權皆有兵馬,但是曹操率先發起的,體現了他具有強烈的擔當意識。
2、胸懷全域性,謀事周密
曹操一生征戰,大小戰鬥無數。每次出發前,他都首先考慮好後路,避免陷入群雄兩面夾攻的地步。三攻呂布,三擊劉備,三打袁紹,三討張誘他都首先安排好許都的防守。
董卓死後,漢獻帝處於流浪之中,曹操出於全域性的考慮,在謀士的建議下,將漢獻帝遷到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師出有名,以正統自居,牢牢把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三、善後忠烈,體恤百姓
愛將典韋死後,操將其子帶到府中撫養。夏侯淵戰死後,他將自己的女兒許配其子夏侯楙。救過他命後又敵對自己的陳宮死後,他把其家小接到許都供養。
曹操在作戰時,很注意不擾民,在攻袁紹冀州時,下令不得進村殺老百姓雞和犬,如有發現視同殺人。最有名的就是“割發代首"的片斷。足以反映出曹操愛護百姓的情懷。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
4、博古通今,勇於創新
曹操注重學習,知識淵博,不僅懂政治、善軍事、曉天文、知歷史,對文學方面造詣也很深。並著書立說,流傳至今光詩歌就有幾十篇,且有的成為文學史上的名篇。創立了建安文學流派。
二、劉備1、虛懷若谷,耐心超常
為求得人才輔助自己,先是請徐庶相幫,並對徐庶動之真情。徐庶走後,三顧茅廬躬請孔明,以時間推算,這三請前後有半年時間,可以看出劉備超常的耐心。
2、仁義寬厚,善待他人
桃園三結義,自此三人結為兄弟,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盡起蜀國之兵為其報仇,履行了當初桃園結義的誓言。對待前來投奔他的文臣武將都是以禮相待,劉表多次勸他取襄陽,他看在同宗面上堅決不取。攻下益州成都後將劉璋一家妥善安排。
三、孫權1、從諫如流,決斷果敢
在赤壁之戰前期,內部戰、降意見分歧較大,面對外部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內部人心惶亂,在弄清敵情,仔細權衡各種利弊後,果斷決斷與曹開戰,並大獲全勝,使赤壁之戰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
二、定位準確,量力而行
孫權是承繼父兄基業的,對於東吳的優勢和不足孫權是清楚的。他深知江東和曹魏之間力量不對等,吳弱魏強,所以孫權很少主動進攻,採取據長江之險為守的戰略,曹魏不犯他的邊境,他就和魏相安無事,看上去好象孫權不思進取,其實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他深知魏、蜀均不可除,只能三足鼎立。
-
5 # 唐燏00
對於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現在人有什麼看法?這三位都是《三國演義》裡戲份最多的人物啦,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這部書能成為四大古典名著,就是對書中人物刻畫的非常生動鮮活。此書值得一看,因為能開啟智慧思路明白得失。同時也讓人對歷史發展走向和歷史人物的命運有一個粗略的認識。
先來說說孫權,在其父親和哥哥先後辭世時,孫權還很年輕,就被擁戴為江東之主,所面臨的問題錯綜冗雜,不是誰都能理清頭緒的。但是孫權不但坐穩啦能守住家業,還把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固若金湯,在重大抉擇時能毫不猶豫的做出十分正確的英明決策,確實是一代雄主。諸葛亮過江東舌戰群儒後被引薦給孫權,力勸孫權結盟抗曹。孫權卻問,聞豫州(指劉備)新敗,能抗此難嗎?就是說,你諸葛亮講的沒錯很好,只是你和我東吳合夥,有什麼資格和實力呢?諸葛亮只好說,我主雖小敗,可關羽還率精兵萬人,劉琪在江夏也有萬人的話,然後越過去還繼續前言為孫權分析局勢,拿定抗曹決心。可見,孫權不光雄才大略,還是得摸清實情後再看理論是否實用,說明孫權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
然而劉備的形象也很耀眼,乃帝室宗親,武有關張趙雲,文有諸葛孔明,真是龍虎拱衛,陣容強大。但是,一直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所以英雄無用武之地呀。《隆中對》時,劉備坦言,雖然我匡扶漢室過程裡總失敗,一直這樣看不到勝利成功的希望,但志猶未已。可見,創業多麼艱辛勞苦。這就是鴻鵠之志,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拼博精神,這種意志貫穿劉備的整個一生。誰不被這樣的英雄感動呢?換誰,只要是有一顆正義的心都會答應劉備的聘請,心甘情願的幫助劉備實現夢想的。但是,取得西川是為啦早日匡扶正義,但還是被某些人認為劉備有梟雄的嫌疑。
最後說說曹操,在書中曹操和誰都開過戰,所以佔的篇幅較多。屬於亂世之中的奸雄形象。在民間戲劇裡是一張大白臉,臉上還有幾個小黑點,和鼻樑骨上一塊白的聰明小丑不同,大白臉有大智慧往往位高權重,在《三國演義》裡有時也和小丑似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比如錯殺水軍專家蔡茂張允,又比如不走大道偏走華容道,總被截殺一頓,還有被馬超追的撕紅袍,割紅鬍子等。沒事舒發一下情懷,什麼“幸甚至哉,歌詠其志”啥的,最好笑的是,愛文學藝術做幾首詩哼哼也就罷啦,還把女生當藝術品五迷三道的欣賞,人家張秀投降啦,曹操看上張秀嬸嬸啦,氣得張秀又和曹操開戰啦,曹操損失慘重。但是,歷史上的曹操,可不是這樣,老話說,漢末有黃星出現,五十年後有黃衣真人,就是指的曹操,確實曹操經過捉對撕殺,平定北方。後世所謂建安風骨,也是指曹操,如果沒有毅力和能力是做不到的。就如曹操自己的詩句“壯士暮年,雄心不已”那樣,還有未完成的事要去做。不論如何,曹操的豐功偉績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被作者徹底打扮成一個陰險狡詐,多疑好殺的奸雄惡人。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的作者很成功,讓我們無法拒絕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英雄的鮮明形象。
-
6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曹操是三國中最成功的領導者,劉備是最逆襲之人,而孫權是合格的繼承者,作為三國時代最傑出的三位首領,他們的才智有目共睹。
逆境中統一北方,曹操是當世英雄曹操起家於青州依靠自己的宗族和整編的青州黃巾軍成為北方的割據勢力之一,此時的北方勢力最為強大的是袁紹,袁紹四世三公堪稱是富貴家族加上佔據北方四州成為了曹操最強大的對手。
本是弱者的曹操卻能出奇兵在官渡之戰逆襲戰勝袁紹並隨後統一北方,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說曹操是奸雄我覺得不合適,說他是英雄還是非常中肯的。
無中生有劉備當屬第一曹操起家北方而孫權子承父業,只有劉備是無頭蒼蠅四處亂竄沒有根基。在諸葛亮出山後劉備藉助孫權的荊州成功取得了益州和漢中成為了西蜀的實際擁有者。
說劉備不容易是因為他一直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從山東到湖北最後到四川,轉戰數千裡最終才有了自己的國土,蜀國的建立是最艱辛的,劉備也是百折不撓最後成功的又一個典範。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守家確實過人赤壁之戰中曹操也是對孫權毫無辦法,失去荊州關羽被殺後劉備也是打東吳輸的一敗塗地,其實劉備對陣曹操還真不虛但是在孫權這裡卻栽了跟頭,這說明孫權確實善於守家。
有了父親和哥哥的開拓孫權穩穩的佔據了江東,可惜這時候的北方已經盡屬於曹魏,而西側益州荊州被劉備佔據,三足鼎立的局勢形成。作為戰略位置最重要的江東在孫權的手中變得更加穩重堅不可摧只能說孫權守業確實是勝人一籌。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感慨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劉備,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曹操的眼光深邃,赤壁之戰前曾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論斷也讓孫權成功躋身三國英雄之列,因此這三個人算得上是棋逢對手惺惺相惜了。
-
7 # 比禾觀史
對於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你怎麼看?
我認為題主說的不對,應該是英雄曹操、梟雄劉備、軍閥孫權,為什麼這麼說呢?三國真正的奸雄又是誰呢?請看文章結尾。
曹操說曹操是奸雄,是古人從皇權正統的觀念上來說的,劉邦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是從項羽手上奪了秦國的江山。到了漢獻帝時期,漢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天下軍閥並起,天災人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人口急劇下降,十室九空。最極致的慘狀是老百姓互相靠交換兒童互食苟活。
所以,漢王朝都糜爛到這樣的地步了,還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嗎?用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完全沒有必要。國家、人民,迫切需要一個英雄人物來結束這個亂世,還天下一個太平,而曹操真是這樣一個人。
他比孫權和劉備更適合擔當這個角色,理由如下:
他具有雄才偉略,統一天下的決心和能力。
他的很快統一了北方,他是成長最快的,如果沒有劉備和孫權在赤壁的阻攔,三國亂世將在210年左右就統一了,中國將重新強大起來,後來的五胡亂華也將不存在。正是由於蜀漢、和東吳的存在,給了司馬懿崛起的機會。所以,曹操的畢生,前期是想做一個忠於漢室的大臣,後期是為了結束亂世,足可當英雄二字。
劉備正統中把劉備樹立成一位仁義愛民的君子形象。但劉備做過對人民有任何好處的事情嗎?
完全沒有,他給人民帶來的是戰亂、災難、死亡、和分裂。
他只不過藉著皇叔的身份謀求個人私利罷了,他把恢復漢室掛在嘴邊,但實際呢,他聽了趙雲的建議了麼?沒有!估計他也知道憑蜀漢的實力,很困難。
他攜民渡江,把戰爭引向老百姓,哪裡體現了愛民呢。
所以劉備,假仁義之名,謀一己私利,對國家、人民無寸功,梟雄之名實至名歸。孫權孫權是一個典型的分裂分子,如果說劉備還有進取中原,統一天下的願望,而孫權只想偏安江東,把江東大地作為自己的資產,長久地霸佔下去。
如果他有統一天下的志向,那麼也就不會背叛盟友,背後插刀,陰謀偷襲關羽,正是關羽的慘死,蜀漢和東吳從此失去了與曹魏爭奪天下的實力。
孫權10萬大軍,被張遼800人打得丟盔棄甲,連自己都差點被俘虜,孫十萬的威名從此名揚天下。
所以,孫權只是守家之犬,比他兄長孫策差遠了。而且反覆無常、不配英雄之名。
正是由於蜀漢、東吳的存在,使一代奸雄司馬懿,有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最後耗死了一大堆牛人,陰謀摘取了果實。從此中華民族陷入了最黑暗的時期。
-
8 # 上善若水36526
對於曹操、劉備、孫權,歷史早有定論,三國亂世之中,這三人毫無疑問的都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豪傑!
曹操,“史”稱“奸雄”。這個史稱,也就是歷來的民間傳說、“演義”等流傳至今的效應。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人。 年輕時的曹操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形。不究學業。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
要我說呢,曹操20歲以前,根本就是個流氓混蛋,跑在袁紹屁股後面屁顛屁顛的盡幹缺德事。踹寡婦的門,扒絕戶的墳,哄小娃兒的饃饃。啥缺德干啥。 踹寡婦的門他是一直踹到老。12個老婆,就有9個曾是人家的老婆。當然了,扒墳後來是為了充當軍費。(盜墓當軍費是曹操的拿手本領)
青梅煮酒,曹操說劉備:“世上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漢臣所鄙視,稱之為“漢賊”。董卓欺壓漢天子,被視為惡賊。“挾”天子的曹操,將女兒嫁給天子為妃,在本質上從來都沒有欺負過漢天子,不算是惡人吧。
在羸弱的後漢朝,漢舊臣以“奸雄”稱曹操,是因為他們“忠”。忠君思想讓漢臣視曹操為賊。羅貫中先生褒揚的劉備一系的忠君、仁德,在今天看來,屬於典型的封建復辟思想。
曹操,後世評其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其一生徵南伐北,成為曹魏江山的奠基人。
縱觀曹操一生,“奸”則有之,“賊”亦有之,然謂其雄冠當世也無不可!
在戰火紛飛的東漢末年,曹操絕對算得上是這個亂世中赫赫有名的英雄豪傑!
劉備:取天下在於人心,人心之本,循天道,行仁義,持忠孝。
由此可見,那時的劉備就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取決於成敗的關鍵。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從“織蓆販履”之輩的屌絲男,逆襲成為漢昭烈皇帝。劉備雖然未能“忠興漢室”,也可謂盡顯其英雄本色!
征伐黃巾叛亂到寄人籬下的東奔西跑,劉備比起曹操來就寒酸多了。
桃園義結關張、徐州救急陶謙、亡命奔逃江夏、隆中三顧茅廬……
批著大漢皇叔、“仁德”之君的外衣,劉備其實就是一介草根!
劉備高舉除賊興漢的“義旗”,其忠於漢室之心天地可鑑!
在封建帝制時代,有劉備這樣的忠義之士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梟雄也好,英雄也罷,劉備於亂世之中鼎立一隅,同樣堪稱當世雄才!
孫權,18歲繼承兄位。在周瑜任大都督時孫權形同傀儡,根本就作不了主!不是說周瑜欺他,而是對於軍政方面,孫權還沒有能力可以完全把握、勝任。到了魯肅上任呢,稍稍好點,可惜魯子敬命短。呂蒙一介武夫,為了奪得荊州,多多少少也是違背了孫權的意願的。
累呀,十來二十歲的娃兒,太不容易了。能忍!
孫權雖說上陣殺敵,衝鋒陷陣不行,但(用羅貫中一句話)能使臣僚肯盡忠!孫策都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承父兄餘事,幼擔大業,雖未能開疆拓土,卻也曾建江東勃勃生機。守業同樣貴有恆!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
9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奸雄曹操 梟雄劉備 英雄孫權的說法源自演義小說 、詩詞歌賦,不過流傳至今也是深入人心。總體而言,這種總結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當年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將劉備與自己相提並論,可謂目光如炬。其實他們兩個雖然出身 、用人 、性格略有不同,發跡、稱雄的過程和時序也不一樣,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是當世豪傑,氣概、談吐、見識、胸懷天下無雙。
三國演義因為把劉備的蜀漢奉為正統,因此略有貶毀地稱曹操為奸雄,略加褒揚地稱劉備為梟雄。其實所謂奸雄,不過是心思險惡加上雄才大略而已;梟雄呢,不過是雄才大略加上心中溝壑萬千罷了。兩相比較,其實並無迥異之處。
世人於曹操則多檢點德行,然後肯定其能力;於劉備則在主要認可其能的基礎上,稍帶審視一下其沽名釣譽之舉(例如摔孩子、例如讓徐州)。 經世已久、眾口鑠金,曹操也沒地方說理去了呵呵。
至於孫權,確實是治國安邦之守成之君,但比之曹操、劉備則稍遜一籌。英雄之說,多見於宋人詩詞中,所謂“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生子當如孫仲謀”等等。大概是寄託了宋朝詞人北御外侵、矢志中原的家國情懷吧。
英雄之說,孫權也不是當不得,不過是時勢造英雄的英雄、是英雄氣短的英雄。 孫權繼承了孫堅、孫策的衣缽,又得到父兄留下的一眾文臣武將忠心輔佐,可謂時勢造英雄。孫權在曹操、劉備相繼over之後,確曾想一展身手,但終究不得要領,幾番用兵不是狼狽大敗就是無功而返,可謂英雄氣短。
-
10 # 三國御史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群雄並起,最終魏、蜀、吳,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三國曆史膾炙人口,是一部英雄的史詩,曹操、劉備、孫權也為大眾所熟知。
時勢造英雄,關於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英雄,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曹操,我們從《三國演義》的描述中,曹操是奸的,但真正是曹操曹孟德是一代傳奇。
曹操二十歲時,就透過舉孝廉這個途徑,被任命為郎官,不久後又被任命為洛陽北部縣尉,在之後升遷為頓丘縣令。 那時的曹操,年剛二十,本就是男兒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之時。身入仕途,懷揣報國復興之志。 掃蕩官場汙穢,立場剛正不阿,他以為,透過他自己的努力,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
但那是一個道德崩壞的時代,信仰與忠貞脆弱得一碰即碎,而背叛卻輕巧得理所應當,貪婪的心永遠無法滿足,仁慈與悲憫遺失在不切實際的空想中。當人心被物慾支配,那便是永墮黑暗。
縱然曹操有青雲之志,但是身處濁世之中,想要力挽狂瀾也只是如同浮萍。大漢朝依舊奸臣當道,朝廷早已千瘡百孔。董卓亂權,曹操也沒有同流合汙,而是計劃刺董,竭力還大漢一片清天。
無奈世事弄人,在一次次的征伐中,曹操成長為一代梟雄,實力在三國時期也是登峰造極。有過一些殺戮,也有屠城和霸佔人妻的事實,但是直到最後,曹操也沒有稱帝。或許他還心念大漢,只是時勢已不允許他退讓。他是一個對舊秩序的失望者,同時也是新秩序的締造者。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從一介草民白手起家,到桃園三結義,得到關羽、張飛兩大猛將,又有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輔助,戎馬一生,終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現在很多黑劉備的,說他是偽君子。但論品質,他是讓刺客不忍動手刺殺,雖常怒卻從未屠城,深得眾心的一代豪傑;劉備英明、仁慈、得到臣下效死力、得到敵人的尊敬,他的意志也非常之堅定,前期屢戰屢敗,一次次逃亡,卻百折不撓,我認為偽君子是做不到這麼大的事業的。
只是劉備軍事能力還有所欠缺,又感情用事,才有了夷陵之戰的慘敗,若不是當時曹丕伐吳牽制了陸遜,可能就被東吳所滅。
孫權,一個總是被忽略的傳奇人物,我們大多數人看三國,首先想到的總是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等。關於孫權總有人會提出許多質疑,認為都是孫堅和孫策打下的江山,孫權只是坐吃山空。但,真的是這樣嗎?
孫權治理國家是非常有能力的,重用周瑜張昭等有才能的手下,內外兼顧,不僅保住了哥哥孫策留下的江東六郡小地盤,還開疆闢土最南擴張到了臺灣等地,最後成就東吳大皇帝。
不過晚年的孫權,犯了老年人都有的通病,變得自以為是,而且迷戀女色,聽信讒言隨意廢立太子,不僅把吳國後宮搞得一踏糊塗,還逼死了陸遜等江東士族,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我認為三國鼎立,曹操、劉備、孫權,沒有忠奸之分。我不尊劉貶曹,不認為劉備會厚黑學,也不認為孫權是無能之君。
他們能在群雄並起的年代,經歷一次次征伐,最終成為一方霸主就不能否認他們的能力,不能否認他們的優點,至於缺點,不提也罷,誰也不是聖人。
回覆列表
那都是作者心中及小說中塑造的形象,總之三個人都不是善茬,又都不具有能一統天下的雄才大略,只能偏居一隅,他們謀略都不能和開國皇帝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