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

    必須是功大於過的,先來說說朱棣的功勞。

    功勞:

    一、六徵蒙元。

    除了第一次征伐蒙元是讓靖難功臣帶領的外,其餘五次均是朱棣親征。

    很多人都詬病朱棣親征蒙元勞民傷財卻一無所獲。其實不然,以蒙元勢力,明軍做出的積極防禦就是最好的進攻。蒙元勢力的強大遠非明軍能夠抵禦,明軍的積極防禦,延緩了蒙元勢力對中原的入侵。

    二、聯絡西洋諸國。

    朱棣在位期間,大太監鄭和多次下大西洋,不僅將大明的文化散播向了世界,更是極大地加強了明朝和世界各國的交流和聯絡。同時,在此時期,中國的航海技術也是一流。

    三、設定安南都護府。

    朱棣派兵攻下安南,並設定安南都護府,為大明版圖做出了突出貢獻。

    四、主持編了《永樂大典》。

    史載:

    《永樂大典》是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所以,朱棣主持編纂的這部書,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五、二十四字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至今聞之,仍振聾發聵。

    而大明帝王憑著這個祖訓,活成了最硬氣的王朝。

    前面說了朱棣的功勞,下面再說說朱棣的過。

    過錯:

    一、殘暴嗜殺。

    朱棣雖然是一介明君,但是繼承了朱元璋的殘暴嗜殺,死在他手裡的百姓官員數不勝數,此其罪一。

    二、靖難之役殺侄子奪帝王。

    作為臣子,犯上奪權,此其罪二。

    但我以為,功過相比,朱棣依然是功大於過。

  • 2 # 遊弋歷史長河

    我認為功大於過。

    朱棣作為明朝第三位皇帝,雖然透過不光彩的經歷登上權力之巔。但他的為政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不過他的豐功偉績背後是消耗了多少的民脂民膏,真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政治上,朱棣大力作為,加強統治,奠定明朝發展的基調。

    加強削藩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分封制,不斷的分封自己的兒子,各藩王權力很大,威脅中央的地位。建文帝在位的四年,就一直致力於削藩,這也是朱棣起兵反對自己侄子的一個因素。而朱棣上臺後,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監察機構

    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重要性,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不過東廠的設立,也造成以後宦官擅權的弊病。

    改革吏治

    朱棣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遷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同時也確立了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國策。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未曾遷都。如今的故宮、天壇、太廟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軍事上朱棣積極應對,功勳卓著注重北疆朱棣對北部邊防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和改造,不僅使邊防指揮系統和沿邊兵力部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使北部邊防的攻防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礎上,以京軍為後盾的分地防禦的邊防格局初步形成。 [29] 北征蒙古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1410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了五次北伐。最終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

    南征安南

    安南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安南,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經濟

    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永樂十三年(1415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透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文化上,編纂了永樂大典,功在千秋。編纂大典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尊崇儒家

    朱棣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下西洋

    朱棣派鄭和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進行的海上遠航活動。

    鄭和下西洋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命名了景弘島、永樂群島等。大明船隊訪問了南亞的占城、爪哇等國家地區,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加深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然而他的上位何其的血腥、殘暴,東廠的設立,坑害了多少無辜之人,下西洋宣揚國威、一次次的北征北元,也給黎民百姓帶來多少的負擔。不過總體來說,朱棣的功績還是大於他的過失,不失成祖之名。

  • 3 # 史事求是君

    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

    朱棣透過起兵反叛奪取建文帝的皇位,再就是他好大喜功、殺戮過多,這是他被爭議和詬病的最大原因,但綜合他一生功過,他完全可以算是一個明君。

    毛澤東主席這樣評價: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特殊管理機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透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劍橋中國明代史》一書評價朱棣: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透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所以綜合來說,朱棣一生功還是大於過的。

  • 4 # 我的小悟

    歷史上十六世紀的大明帝國被世界上尊稱敬仰,就在明成祖朱棣時期。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在朱棣時期。

    就夠了。

  • 5 # 東嶽歷史

    歷史上的朱棣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公呢,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其功勞絕對大於過。

    歷史上的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早期被封為燕王,封地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眾所周知朱棣為了對抗朱允炆朝廷的削藩事件而靖難起兵的。後人評價是造反,但最終還是成功了,也就是後來的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皇帝。

    由於太子朱標的短命,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太皇孫朱允炆,由於建文皇帝急需中央集權,開始對各個藩王打壓,由於沒有良好的安置策略導致了眾多藩王起兵自保。

    獨燕王朱棣最為成功,後世史學家認為朱棣是最接近於太祖朱元璋的,無論兵法謀略都深得朱元璋的真傳,另外朱棣還娶了個好媳婦,大將軍徐達之女,也是後來的徐皇后。起兵之初徐達老班底基本都在朱棣手上,能征善戰的朱棣用人手段很高明,所以成功也是必然的。

    登上帝位的朱棣,為明朝的中興做出了卓越貢獻,一度把明朝推向了空前繁榮。

    編撰永樂大典,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後世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廢除禁海令,造船航海,開啟國門,不亞於今天的改革開放。所以永樂一朝空前繁榮,被稱為永樂盛世!

  • 6 # luanxiaolin

    功大於過,雖說是奪位,但雄才大略,穩定了大明江山,並擴大了大明疆土和影響,一部永樂大典對中華文明進行了很好的傳承。

  • 7 # 冒牌學者呂先生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要弄清楚這裡的功和過是以什麼為標準評判的。然後再說他有哪些功和哪些過。從明朝這個朝代的角度來看。他的皇位來的不光彩,屬於篡位而來,奪走了建文帝的正統皇位,還屠殺了一批忠於建文的大臣,包括歷史著名的方孝孺。而且他還多次派鄭和下西洋,花了國庫許多的錢。以及多次這些屬於“過”,但朱棣多次北伐,也為日後明朝的發展打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這是“功”。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就有所不同。朱棣建立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東廠”,此機構捕風捉影造成了了大量歷史慘案。這是“過”。但是朱棣當政期間主持編纂《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各國的交流。遷都北京,留下了一座恢弘壯麗的故宮,至今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所以總體上說,朱棣的功大於過,稱得上明君。

  • 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但仿這些爭議性大的君王其實不能一言蔽之的,得分開來看。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突然病死於榆木川,後葬於今稱作“十三陵”的長陵。朱棣在位22年又1個月,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也留給人們不少的疑問和思索。

    在傳統士大夫看來,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屬於“篡逆”,所以長期遭到非議和攻擊,以致嚴重影響到對朱棣朱棣的公正評價,使朱棣未得到應有的歷史地位。在今天看來,靖難之役是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無所謂正義和非正義,不應因此。

    而抹煞朱棣的歷史功績。這件事反而告訴人們,朱棣身為一個藩王,地處一隅,以800人起事,終於奪得最高政權,建立起全國的統治,恰好表明了他異乎尋常的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在位22年的實踐表明,他還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再加上朱元璋時期的治理,社會經得到好的基礎,從而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大有作為的帝王。一個大有作為的帝王

    朱棣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從大處來看,卓有成效地經營邊疆,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朱棣對東北地區進行積極的開發和經營,設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奴兒干都司,把黑龍江中下游大片疆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當時,在奴兒干都司轄境內修建了四條通道,沿途設有驛站,以便商旅往來。這四條通道南接遼東,直達北京。內地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北,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土特產運往內地,從而使當地與內地的經濟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有力地促進了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同時,朱棣積極經營西北,設立了哈密衛,加強了對大西北地區的管理和羈縻。終明之世,西北地區一直比較安定,沒出現過大的禍亂,這與朱棣的經營是分不開的。

    同時加強了對西南土司的管理,並最先實行改土歸流,設立了貴州布政使司,形同內地,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朱棣封贈烏斯藏諸法王,修築西藏地區通往內地的通道,加強了西藏地區和內地的聯絡。朱棣還積極經營南海諸島,對那“千里長沙,萬里石塘”進行勘查和命名,對那裡進一步開發和管轄,其業績將永遠彪炳於中國史冊

    (二)放鬆海禁,促進國際交往。

    在這一點上,朱棣比他的父皇朱元璋顯得開明和有氣魄,朱元璋出身僱農,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思想意識比較狹隘,稱帝后不務遠略。他厲行海禁,不許下海,除允許周邊幾個國家和地區來中國“朝貢”外,沒有更多的國際往來。

    朱棣則顯得胸懷博大,他雖然未明令廢除海禁,但在具體執行中卻大大地放鬆了。他遣使四出,廣通友好,並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空前壯舉,在亞非國家間至今傳為佳話。他恢復了被朱元璋廢除的市舶司,恢復了對日交往,並一度基本解決了所謂倭寇問題。他使中亞的帖木兒帝國與中國重歸於好,外國來華的使臣“絡繹於道”。正是在永樂年間,有4個國家和地區的國王7次來華訪問,並有3個國王死在中國,葬在中國,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交往增強了亞非國家間人民的友誼和了解,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併為中國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三)遷都和營建北京

    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隨著幾千年來民族大融合歷程的推進,建都北京已成為客觀歷史要求。朱棣順應了這一歷史要求,果斷地決定由南京遷都北京,並對北京進行大規模營建,從而大體莫定了今天的格局。自朱棣遷都北京,至今570餘年而未改,充分證明了這個決定的正確和富有遠見。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後的歲月中對中華民族起到一種凝固的作用並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在各方面的發展。

    (四)浚通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聯絡和發展。

    大運河始鑿於隋,當時以洛陽為中心,幾乎繞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對全國的經濟發展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元代進行第二次大規模開鑿,南北大體取直,不再繞道洛陽。但是,當時的京杭大運河並沒有全線通航,故“終元之世,海運居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因黃河決口南灌,大運河幾乎全部停航。朱棣命宋禮潑會通河,兼治黃河,陳瑄開鑿清江浦,京杭大運河這才真正全線貫通。從此以後,大運河就成了一條繁忙的水道,南方的糧餉透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輸往北京,海運遂罷而不用。在運河兩岸,陸續興起了像淮安、濟寧、臨清等一些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在全國經濟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華人經常以長城、大運河而感到自豪,但人們知道,長城只是起一種防禦作用,而大運河才真正推動了全國的經濟聯絡和發展。正是在這一點上,朱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發展學術文化,編纂《永樂大典》。

    在學術文化方面,朱棣一改朱元璋大興文字獄的做法,採取了繁菜封建文化的政策。在朱元璋統治時期,不知有多少人因字寫錯、一句話說錯而人頭落地,文人們戰戰兢兢地生活在屠刀之下,“見人斫輪只袖手,聽人談天只鉗口”,一幅萬馬齊暗的景象。

    朱棣則不然,他除了對頑固的政敵斷然進行屠戮以外,對一般文人則採取優容的政策。他尊儒納士,兼用雜流,詠詩寫賦,在永樂年間的文壇上出現了臺閣派文體。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朱棣組織文人編纂了多種圖書,其中最著名的是《永樂大典》。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部類書,由3000文士歷時5年編成,儲存了中國15世紀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不僅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ニ、一個有侷限的帝王

    同樣朱棣也像每一個傑出的歷史人物一樣,有他的侷限性。他是個封建帝王,幹成了非常之事,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也充分暴露了他的殘醋性和投機性。其中最遭後人非議的是他對建文舊臣的屠戮。著名的文臣方孝孺竟被“誅十族”,開歷史先例。他搞瓜蔓抄”,動輒株連數百人。建文舊臣的妻屬也受到難以想像的摧殘和蹂躪,令人髮指。在那歷史轉折的關頭,封建統洽階級的殘酷性得到充分的表露。除此之外,他的有些做法對後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一)重用宦官,創設東廠,貽害後世。

    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對宦官的管理是比較嚴的,朱棣則為之一變。因為他奪位多得益於宦官的幫助,所以他即位後便對宦官大加任用。明代宦官出使、監軍、專征、分鎮等大權,都始於朱棣。尤其是設立東廠,用宦官充任特務刺臣民隱事,為害最烈,對有明一代的政治影響最大。

    東廠是地地道道的特務機構,由宦官統領,專門刺探和打殺天下臣民。用特務刺事雖古已有之,但用宦官設立專門的特務機構卻自朱棣始。東廠一旦設立,即終明不廢,成為明代政治肌體上的惡性腫瘤。朱棣英武剛毅,威柄獨操,對宦官尚能駕馭,東廠還不至危害過甚。明代後世的皇帝庸儒者多,宦官專權的禍害遂日益嚴重。

    自正統年間的王振開始,宦官的氣焰漸加器張,終於釀成了“土木之變”。後來,成化年間有大太監汪直,正德年間有一手遮天的劉瑾,天啟年間則有被呼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弄得國將不國。這一切,都與朱棣開始重用宦官、設立東廠有直接聯絡。

    (二)放棄大寧,給北部邊防留下了一個快口,為後世留下一個極大的禍患。

    寧王原駐守大寧,朱棣挾持寧王南歸後,收編了原屬寧王管轄的朵顏三衛。這些標悍的蒙古騎兵為朱棣奪取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朱棣即位後,為酬報朵顏三衛,便將大寧一帶交給了他們。大寧地處漫長的北部邊防線的中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使東西部聲氣相接,一方有警,另一方隨時可以增援。朱棣放棄大寧使得東西部的這種聯絡受到破壞,給後世在北邊的防務造成很大隱患。

    明朝後期,當女真(滿族)在遼東興起後,不時由此內犯,並終於取明朝而代之。棄大寧雖不是這次皇朝更替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很大關係。

    (三) 、放鬆海禁,但沒有斷然廢除海禁,嚴重地影響到中國歷史的程序。

    在中國歷史上,實行海禁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能斷然廢除海禁的是朱棣,但可惜他沒有這樣做,只是在具體執行上大大地放鬆了。如果說到一個歷史人物的侷限性的話,大概沒有比這件事更能說明問題的了。

    海禁政策是朱元璋制定的,是“祖制”,朱棣指責建文帝變更祖制,提倡敬天法祖,所以他明明知道這種“祖制”不合時宜,也不敢公開宣佈廢除,反而還要言不由衷地說上幾句遵照舊制實行海禁的話。他在具體實施中確實是大大地放鬆了,所以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永樂年間的國際交往得到空前的大發展。

    但是,朱棣畢竟沒有將海禁廢除,後世皇帝還要把它當祖制來遵守,從而嚴重地限制了中外交往。清承明制,實行閉關政策,嚴重製約了中國的發展。從15世紀至19世紀中期發生鴉片戰爭的幾百年間,正是世介面貌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西方大步跨入近代文明,中國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並有所發展。但海禁(或稱閉關)政策嚴重室息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終於一天天陷入落後捱打的境地。

    如果朱棣公開廢除海禁,使永樂年間中外交往的勢頭長期保持下去,歷史當是另一種面貌。但受歷史的侷限,他未能公開廢除海禁,使這種政策長期阻得了中國的發展。對這種消極影響,甚至生活在今天的華人都能感受到。如果朱棣是個平庸的帝王,我們就不會在這一點上責備他。但他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並在實踐中大大放鬆了海禁,離公開廢除只差一步。就這麼關鍵的一步,他卻沒有走,給後世留下了無窮的遺憾。

    (四)以藩王起兵奪位,為後世子孫開了示個不好的先例,致使藩王謀叛成為明代政壇上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谷王橞曾開金川門迎降,朱棣待他甚厚,但不久他就以為建文帝“申大義”為名,陰謀舉兵反叛,事發後被廢為庶人。朱棣的次子高煦一直陰謀奪嫡,朱棣死後才一個月,宣宗剛即位,他就舉兵謀叛,想重新走朱棣的老路,試圖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結果被俘後燒死於銅缸下。景泰年間,廣通王徽媟謀叛,建年號天武”,並煽動湖廣一帶的少數民族起事。徽媟雖很快被俘,但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卻數年未息。正德年間,安化王真鐇反叛於寧夏,被俘後處死。最危險的一次大概要數寧王宸濠的反叛了。

    當時,正德皇帝不理政事,朝政日非,朱宸濠趁機舉兵,朝中大臣不少人持觀望態度。幸賴王守仁有謀略,很快將宸濠俘。這類的藩王叛亂在明代還有好多起,他們都想模仿朱棣,但卻沒有朱棣的才能,所以都失敗了,徒然給明代社會增添了許多的禍亂和破壞。

    (五)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勞民過甚

    在國內的統治剛穩定,永水樂三年(1405)就派鄭和大規模出使“西洋”。第二年,鄭和還沒回國,他又派幾十萬大軍征討安南。此後,丘福率大軍徵漠北全軍覆沒,朱棣便連續5次親征漠北,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與此同時,國內大工迭興:浚通大運河,遷都和大規模營建北京,修建大報恩寺和武當山宮觀,營建長陵,這都是動輒幾十萬人、多則上百萬人的大工程。

    在朱棣在位的短短的22年間,同時幹這麼多興師動眾的大事,老百姓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各地農民起義時有發生,並在山東爆發了著名的唐賽兒起義。幸賴經濟得到發展,國庫充實,朱棣用人得當,才度過難關。

    從整個中國歷史上看,一個盛大的王朝僅靠一個開國皇帝還不夠,還有賴於第二代、第三代的鞏固和發展。劉邦建立漢朝後,經漢文帝、漢景帝的發展而達於強盛;李淵建立唐朝後,經唐太宗的發展而達於強盛;在明代,朱元璋是王朝的建立者,經明成祖的發展才達於強盛,從而為明朝近300年的統治打下了個較好的基礎。

    對此,明末的思想家李贄說道:

    “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姚廣孝)之力也。”

    關於明成祖朱棣對明代歷史的貢獻,這話是大體可信的,由此也可看出明成祖朱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ppleWatch站立提醒不準怎麼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