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2113161855

    秦始皇:

    1.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定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2.統一全國

    3.開疆拓土,修築長城

    4.經濟上:改幣制,車同軌

    5.農業上:修建大型糧倉廣儲糧食

    隋文帝:

    楊堅為鞏固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首先是厲行節儉政治,使民眾在較輕的剝削下得以發展生產。其次是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刑律刪去若干秦、漢、南北朝相沿的酷刑,更是一個重大的改進。楊堅利用突厥內部存在的弱點,以謀略為主,軍事為輔,避免發生大戰爭,這對國家的安定是很有利的。西晉末年開始的國內分裂,經楊堅積極經營,造成了較為穩定的統一局面,盛大的唐朝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

    唐太宗:

    1.政治上任用人才;完善制度;河清海晏

    2.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3.中外關係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共同點:勤勉治國,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都重視農業生產。

  • 2 # 素問經濟

    唐太宗:私德有虧,大義無缺。

    玄武門為整個唐朝開創了皇帝換代必然流血的先例。但讓唐朝成為整個封建王朝最為璀璨的時代。

    隋文帝:生了個天才的,完美的,理想主義的孩子。唯一一個把家庭教育做到極致,卻造成亡國的人。

    隋煬帝:簡單粗暴,過於理想。

    在沒有足夠的積累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對門閥的改革。動搖了根基,最終被推翻。

    秦始皇:千古一帝,苦秦久矣。

    強行將各國統合在了一起,卻依然使用強秦的高壓政策統治其他國家。而不使用懷柔的策略。使得所謂的大一統之下暗潮洶湧。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3 # 良人一品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總結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思想,為後世所稱道。 (2)知人善任,重視納諫,實行開明的君主專制。 (3)完善了隋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4)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5)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6)重視文化事業,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如科舉制的完善、國修史書、開明的宗教政策和對外文化政策等。補充: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① 完成了統一,結束了諸侯割劇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② 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

    ④ 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壓制了人民的思想

    ⑤ 焚書坑儒,摧殘文化

    ⑥ 實行暴政,大興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耗費民力;法律殘酷,最終促成農民大起義,使秦朝滅亡。

    總體評價:秦始皇在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樹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其功績是偉大的。但是,秦始皇橫徵暴斂,農民被迫把收穫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賦稅,還要負擔沉重的遙役,被徵去修阿房宮、陵墓、築長城達200多萬人。秦始皇的暴政,給自己種下覆滅的惡果。

  • 4 # 趣向雜談

    唐太宗--李世民

    很多人批評李世民殺自己兄弟的時候,忽略了一點,他是少有的把政變的影響縮小到了極限的人,雖然殺了自家兄弟,但是那是皇家自己的事情,一沒波及百姓,二沒搞混政局,殺害大臣。而皇家能爬到那個高位的人,為坐這個位子,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當王爺們一擲千金瀟灑快活的時候,政治風險也是他們享受的代價之一。

    大部分的政變他們有的不殺親兄弟,有的還對親戚朋友及其厚待,可是他們拿老百姓當韭菜隨便割。所謂的人口在他們眼裡就是數字。只有自己的親戚朋友是人。其它人的生死,尤其是百姓的生死不值得一提。

    或者一旦政變成功,開始屠殺清洗大臣,把國家短期搞的一團糟。百姓和大臣何其無辜!

    比如雄心壯志的楊廣,朱棣,秦皇,如果我們能回到過去還是草民,我們是願意回到大唐呢,還是回到這些雄心勃勃的皇帝治下?

    如果穿越成秦皇時候的草民,一輩子連一頓飽飯都沒有,還要不停的幹活,幹活,幹活,

    突然一天就累的站不起來,就這樣死去了。

    如果穿越成方孝孺的遠親的遠親,一生本本分分,偏偏無端就被官府抓去殺了, 連幼子都不能倖免。

    或者穿越成某個宮女的家人好不容易攢夠錢,打算等自己女兒回來給找個好的婚姻,沒想到皇后死了,宮女一律全部殉葬,小姑娘還沒有在世界上體會過愛恨情仇就被活埋,家裡人連收屍都做不到。

    或者穿越到隋煬帝時候一家兄弟幾口都被徵兵去做遼東的苦力,留老母親在家膽顫心驚,日日倚門東望,希望孩子們平安回來,日日哭瞎了眼也沒等到。而幾個兄弟有一個活著回來的時候,發現母親已經餓死,家裡荒無人煙,已經成為兔子窩。

    這些並不是假設,在各類詩詞裡都有的活生生的例子,他們真的發生過。難道他們死的不比王子們慘?抑或他們的命沒有王子們值錢,死就死了..不值得列入史書,所以就不考慮了....

    民生多艱難!!!!

    還是穿越回成唐初,雖然出身一般,如果努力一把,文章經濟學好了,當一任地方官,生活平靜逍遙;或者身體武力值高,隨軍出征,唐王手下能將輩出,只要不偷懶耍滑,就能混個武官光耀回家。即使是個普通百姓,因為賦稅比較輕,生活平平靜靜,等到秋收後,也能把酒話桑麻。

    他的遺言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麼多皇帝裡,有幾個皇帝對百姓有這種評價和尊重?他給了老百姓公平,封建社會及其罕見的公平。

    草民有什麼錯?吃的最差,活兒乾的最多,也沒有花天酒地的日子,也沒有大腹便便日子,僅僅因為某些皇帝的不高興,皇帝的雄心,就命喪黃泉,甚至全家完蛋。

    這種高高在上的事情,李世民沒有幹過。反而他到後期甚至要求魏徵約束自己的權力。

    真的懂得愛民如子的皇帝,並且又能力保護草民的,是所有老百姓的大幸。

    人命不是數字,每個人都活生生的,王爺的命和草民的命都是即使不能同樣重要,那也是生命,不是無知無絕的不知道疼的荒草。

    就憑這一點,千古一帝,順理成章。隋文帝--楊堅

    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大分裂時期只有兩次,一次是春秋戰國,另一個就是南北朝了。而終結這2個大亂世的分別是趙政和楊堅。

    可以說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華夏得帝王,而隋文帝是第一個統一中華民族的帝王,雖然從難度上來說,秦的統一明顯難的多。但是從意義上來說,後者的統一偉大程度是不輸前者的,隋是第一個包含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疆域也比秦大的多。

    這對於一直四分五裂,難以統一的西方人來看,當然無比偉大了!

    另一方面就是隋文帝的制度設計和法律是非常先進優秀,超越前人的。也奠定了未來文官制度科舉制度和法律的雛形,歷代在這些制度的基礎上加以完善。這些都是功在千秋的事。不會像有些皇帝一樣雖然開創盛世,可是人亡政息,缺乏對後世的影響力

    當然這些制度都不是隋文帝獨創的,他是綜合了幾百年來胡漢之間各地之間最優秀的各種制度,加以改革完善扭成了一個有機體,更好的來服務自己的王朝。這個沒有大手腕大氣魄是做不到的,所以說他很偉大。

    秦始皇--嬴政

    1.焚書坑儒

    這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首先是焚書,政令是燒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經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對於農牧和醫學類的書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導致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項羽後來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認為史書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燒燬。這可以從後世的史學家比如司馬遷、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錄原史(採用第一人稱)的跡象得到印證。蕭何當年入咸陽的時候,很有可能搶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國史書。戰國時代的大部頭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簡,想複製、私藏的難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個人傾向於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國史書的。

    然後是坑儒,對於這點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存在,有人認為是術士,有人認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韓愈、宋代司馬光,就比較贊同這是“屠術士”。即使取最後一種情況,當時坑殺的的確是儒生,這些儒生也是本身尋仙失敗,或者不支援政令、私下搗亂、以古非今想要恢復周禮(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說秦皇頭腦一熱,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殺掉。支援坑殺的是儒生的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王充,他考證的結果不過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萬,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員等等難道不是儒生嗎?賈誼、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過幾十年的大儒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好像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

    當然還有衛宏在幾百年後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其不謬矣。

    不過一般不被人接受,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說,並且以秦制這樣的做法很不現實。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過是幾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時期,還是之後的朝代,一次株連幾百儒生的情況都屢見不鮮。並不是什麼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樣號稱不殺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這件事情之所以被後來者誇大,更多是因為當時秦國的制度比較嚴苛,六國剛剛歸一、人心浮動,對此不滿的情緒比較大。而後來掌握輿論的都是儒家士子,對於這種對自己極度不友好的帝王,當然是先噴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燒的《詩》、《書》等還是有不少保留下來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實用的醫學、農牧的書籍,卻沒有保留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遺憾。當然了,後世的儒家一向視這些東西為小道尓,沒能留下來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過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國的強大是從孝公時代商鞅變法開始的,經過後面的幾位優秀的秦王發展,秦國確實已經確立了國力優勢,無論是兵員戰鬥力還是糧食生產、工具生產都對東方六國佔據優勢。這種優勢碾壓一國是可以做到,但恐怕遠遠沒到碾壓六國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國伐齊前,齊國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稱臣又是割地甚至丟了函谷關。

    以公元前260年前後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為例,這場戰爭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秦國當時的國力的確已經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趙國即使有廉頗、李牧也不願意與秦國正面交戰。但是秦國長平之戰依然打的非常艱難,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意思就是秦昭襄王釋出了舉國動員令,徵召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去斷趙國的糧道,給河內郡所有應徵者加封爵位一級。即便如此,最後能打贏這場戰爭還多虧了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這裡說一下,趙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麼無能,能跟白起剛上一個多月才因為後勤不足輸掉,也算盡力了。這是趙王的戰略問題,因為趙國拖不起了,需要尋求決戰。沒有采用廉頗的穩守策略。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現在來看,比起被坑殺四十萬,不如繼續拖著,把秦國拖死,最差也不過是四十萬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王對於自己的決策也是很後悔的,秦國當時的後勤壓力也很大,戰損也很多。打完之後:

    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空虛到其他六國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國了。

    趙國當時要說自己是東方六國中國力最強的,恐怕還不行。(沒錯,就是這個打贏了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曾經也被齊國按在地上摩擦)而秦國儘管是已經確立巨大優勢,想要動搖趙國國本(並沒有滅國),也是賭上了舉國之力的。全國男丁都被徵召,還需要秦王親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象國內有多困難。即便如此,有名將白起在,加上趙王有戰略失誤,齊國等國沒有堅定支援,這才打贏的。所以說這時候的秦國光是碾壓趙國一國,都很勉強。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離長平之戰不過10年。他加冕成人禮,親理朝政是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不過20年。20年前秦碾壓一個很難說最強的趙國都很勉強,20年後就能碾壓六國之和了嗎?對於秦國至關重要的鄭國渠,就是嬴政時期修的,這項工程是秦國能橫掃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此外嬴政還針對秦國現有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變革,讓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並且更加重視法家,讓秦國成為一臺戰爭機器。即便如此,在統一六國也不是那麼順利的。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嬴政想滅楚,李信說我只需要20萬,王翦說要60萬,嬴政覺得60萬太多了,於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結果李信、蒙武除了一開始取了一些勝利,大敗而歸。要知道這兩位也都是不錯的將領了。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沒辦法,秦王還得去找王翦,派60萬人去滅楚,而這60萬人幾乎是秦國所有的軍隊了。王翦拿在手裡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斷的要求賞賜,以此讓秦王安心。這跟蕭何貪財貨讓劉邦安心是一樣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 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鄭國渠,即使有了這幾十年此消彼長,秦國滅楚的時候尚且需要帶走幾乎國內的全部軍隊,你還認為秦國的國力是碾壓東方六國之和嗎?

    秦國國力之所以強大,根源的確在之前的商鞅變法;嬴政能統一六國,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業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說秦國必定統一六國,或者說嬴政就是躺著把六國滅了,那完全是不顧事實的。

    3.修長城是勞民傷財,秦皇殘暴不仁

    勞民傷財這句話是儒家專用的,專注於私德也是他們的特徵。宣揚“道德好、百病消”,把仁義禮智當做大力金剛丸推銷的他們肯定不爽秦始皇了。當然不肯幹實事的同樣是這群人。秦皇修長城的手段的確可以再溫柔點,但是修長城是必要的。對於古代人你跟他講人權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邊不斷,不修長城就只能在北方維持巨大的軍事存在去抗衡,而遊牧民族掌握主動,隨時進攻,你卻必須一直養著這麼多軍隊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溫暖。養軍隊花費幾何?運送後勤勞民傷財幾何?秦皇是做完了這個比較才決定修長城的,修完長城依據工事可以極大的減少駐軍人數,減少後勤壓力,同時有效保證國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築能力才是我們漢民族的優勢所在,而不是跟遊牧民族打野戰。你們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他可以親自下令處死任何人,但是他不會允許匈奴人屠殺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滅掉匈奴,他還會忍氣吞聲修長城?當然了,估計滅掉匈奴,儒家也一樣像噴漢武帝一樣噴他。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如果匈奴南下殺個幾十萬人累積起來,鍋是不會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讓人修長城死了十萬人,最後保護了幾百萬人,沒有人記他的功勞,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萬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嘛。

    漢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樣的道理,他不滅匈奴,匈奴不斷叩關,死掉的百姓最後鍋肯定是算到匈奴頭上的。一旦他秣兵歷馬把匈奴打疼了,因為興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這位武帝頭上的,至於救下來的百姓,沒人知道也不會給他算的,窮兵黷武莫不如是。

    楊廣修運河亦然,隋朝前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必須靠南方輸血,所以修了這條運河溝通南北,所以遷都洛陽,然而世人都以為他是為了玩耍。事實上隨後的李唐王朝也極度依賴這條運河,漕運隨便出點問題都是京師震動的大事。如果不修運河,那麼北方維持不了軍備,導致突厥、吐谷渾入侵搶物資、殺百姓,鍋自然是算在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會算在楊廣暴虐上。但是無論秦皇漢武,還是楊廣這樣的敗家子,那都是驕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麼會因為怕背鍋就不幹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

    4.統一是歷史必然,沒有他也會有吳始皇、齊始皇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趨勢,就是看了一句歷史必然性就什麼都往上面套。於是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愛因斯坦,都是無所謂的,反正沒有他會有其他人來實現的。

    這一看就是書沒有讀好,所謂必然,是針對宏觀歷史程序的,他並不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獨立事件,在這套相關的階級理論、矛盾論等等中,具體事件都是偶然性。

    到這件事上來說,歷史必然指的是人類社會有統一的趨勢。但是一來,這個趨勢可能是螺旋上升的,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千年,也可能是萬年;二來,人類社會跟我們中國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歷史上湮滅掉的民族並不在少數。所謂歷史必然只是說活下來的文明最後趨向統一,但是具體到我們這一片地方上的人,誰管你死活?沒有歷史必然說漢族一定會存在。

    秦國的國力在當時的確很強了,但是我們之前也討論過了,還沒到躺著都能滅六國的地步。一個國家的強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卻可以很快。隨便來個蠢點的王瞎搞點事情;或者國家分裂;或者謀朝篡位;或者其他國家崛起,這樣的實力對比的變化是經常出現的。像秦國這樣一連幾代都是比較優秀的王是很少見的,但是這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有能力橫掃六國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事實上能夠做到橫掃六國的雄主幾百年也能有一個。但是真正能夠棄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君主,恐怕千年難遇。

    如果沒有秦始皇,可能秦國很快衰落;然後楚國崛起,吞併了幾個小國,結果分裂了;然後趙國當上了老大,實力很強圖謀天下,結果繼續搞了個分封制,過了百年重新進入戰國;然後齊國崛起了,又開始圖謀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掛掉了,在外的武將自立。紛紛繞繞的,過了幾千年,再出一個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從嬴政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我們真的能等這幾千年嗎?誰能保證我們現在不會跟歐洲一樣?如果很多年沒有統一,我們華夏民族的認同感還存在嗎?(那時候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即使秦國統一的時候,各國還也紛紛表示我不服呢。馬克龍最近說要建設一個統一的歐洲了,真有意思。不過能像歐洲那樣已經算不錯了,事實上當時匈奴勢大,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僅僅憑割據政權很難抵禦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麼當兒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為其他外族會給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時間嗎?恐怕直接被滅族都是有可能的。

    5.認為中央集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很簡單或者沒有意義

    事實上即便以秦朝殘酷的法家統治,大膽說出對此不滿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博士淳于越以及許多其他儒生就不爽郡縣制,並借經典以古非今,這也是焚書的起因。

    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周禮,周禮是什麼?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深入人心是我們體會不到的。項羽稱霸之後,依舊按舊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漢高祖劉邦這樣的雄主總結秦亡的原因卻是皇族力量太過孱弱,出了事情沒人保駕護航才掛掉的。於是就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諸王,希望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保護他的江山。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變成真正的大一統國家,前後波折了上百年。

    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就沒有漢民族後面的文化認同感。即便秦朝已經背了滅六國的所有仇恨值,漢高祖後面統一的時候還出了各種事情。漢武帝為什麼能讓漠南無王庭?不僅僅是靠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將領,更靠的是整個帝國的輸血,支撐他們進行練兵作戰。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辦法跟匈奴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進行抗衡。在滅族之前,還講什麼人權啊。

    6.認為因為秦始皇做了中央集權等等工作,才讓我們落後西方。

    中央集權並不等於獨裁專制,與之相對立的也不是自由民主、代議共和。當今世界無論是民主燈塔美國還是英法,也算某種程度上的中央集權國家,最多是州縣有一定的自治權,與當年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脫離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虛無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現代社會,對應的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情況,人能夠追求的自我意義都是有限的。你以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是狗,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是幸福的人。近代中國,生產發展已經到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革,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但是拿到兩千年前,就不合適了。

    理清楚個人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在真正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沒有機會追求所謂個人權利。能當人,沒有人願意做狗,但是很多時候,願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會有子子孫孫,才能談進步,才能談未來。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民族有很多,誰關心他們曾經是不是人?我們稱讚臥薪嚐膽,為什麼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隱忍和蟄伏的時候,就要質問人權呢。

    可能用中國古代的例子不能讓你信服,那麼你可以瞭解一下南北戰爭。這場理論上說違憲的戰爭,置人權於不顧的戰爭,不服就打服你的戰爭。看看美華人自己如何評價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這場侵犯個人權利的戰爭,美國還是不是今天的美國。

    封建制度束縛思想,那是後世的那些為了方便統治的帝王和排除異己的儒家士子乾的。秦王朝是非常重視實用的農牧、醫學發展的,真正能夠壯大國家實力的事情,一律封爵,才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家只是不樂意你去追求什麼周禮而已,在這個方面的束縛思想。閉關鎖國和不重視商業貿易的根源在於儒家思想,你前面噴人家秦皇坑儒,現在又怪人家導致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就真的是很迷了。

    最後貼一段馬爾洛夫對於怎麼樣才能完成瓦良格號航母的回答: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很慶幸,我們從兩千年前開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的偉大國家之中。

  • 5 # 小杰80164096

    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唐朝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隋文帝統一了南北朝,結束了當時中國的分裂。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為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森林生態旅遊與康養專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