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2
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從紛繁世界中探索惜春處世智慧

    在《紅樓夢》的開篇即借一道人之口唱出了《好了歌》,道人對甄士隱說:"……可知世間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是世間能明白好了智慧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執迷於心中執念而始終不得自由。如王熙鳳那般智慧玲瓏之人還落得"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惜春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於是她感嘆"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她像莊子一樣追求著"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惜春是《紅樓夢》中少有的一個清醒、也具有智慧之人,最後出家為尼也是她早就有的打算。從惜春的名字看,曹雪芹對於筆下的這個人物似乎也是充滿憐惜的,憐惜她的境遇,憐惜她心中的大智慧與光明。

    惜春在整本《紅樓夢》中,一直存在感都不高,但是僅在她出現的幾回以及她的言語做事就可窺探出她的性格以及她的追求。描寫惜春較多的在周瑞家的送宮花和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中她執意攆走入畫以及妙玉被劫後愁悶沒了知己,之後死定下一個出家的念頭這幾回中。

    1、 "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的處世準則

    惜春在整本《紅樓夢》中,著墨雖少,但是她在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當中,惜春的人物形象似乎格外分明瞭許多。她執意將入畫帶去,說,或打,或殺,或賣。尤氏看不慣她的冷漠,也就更她理論了幾句,誰知她除了直接指責寧國府的不堪之外,也毫不忌諱地坦誠自己的狠與冷,她說:"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

    "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這句話似乎是惜春的處世準則,她要狠心斷絕所有的情恨糾葛,才能獲得自由自在自了的心境。從惜春的生活壞境來看,惜春的這種思想似乎是一種必然。

    寧府當中,賈敬這個大家長只顧自己煉丹藥以求長生不老,此時長兄如父的賈珍卻是隻顧自己的高樂,對自己的這個親妹妹毫不過問。尤氏出身低微,在寧國府裡是個說不上話的,又不得自己丈夫賈珍的歡心,只能勉強保全自己的地位,更是兼顧不上惜春了。偌大的寧府,縱是惜春自己的家,卻是荒涼無比的。

    在第66回中,柳湘蓮當著賈寶玉的面說寧國府:"你們東府裡除了兩個石頭獅子乾淨,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乾淨,我不做這剩王八。"封建時代的女子亦是格外注重自己的名聲的,這樣的寧府,對於惜春來說,實在是住不得了。

    惜春她雖然有父親有哥哥嫂子,但實際上卻比父母雙亡的黛玉湘雲等人更加可憐。黛玉湘雲等人她們的父母已經仙去,她們是真正的孤兒,大家都會投之以相應的憐憫。而惜春是親人猶在,卻無人關心,內心裡會更加的為此心寒。悄悄長大後的惜春漸漸明白了這些,她又看到了賈府中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與爭鬥,她厭倦這些,選擇當那"狠心人",求得"自了漢"。

    大觀園之中,看似和樂,卻是淒涼萬分,連丫鬟婆子的鬥爭亦是不間斷的,何況上層。正如司馬遷的《史記》中所寫,"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她看透了這些,知道自己長兄賈珍的為人,遲早敗露,她知道自己此生"沉黑海",努力與他們劃清界限,尋求自己內心的"大光明"。此時惜春雖未如佛門,心卻早已阪依了。她趕走入畫,或許有不想因入畫連累自己名聲之嫌,但更多的可能就是真的為入畫籌謀,賈府不是樂土,不如儘快脫身早。且她不是真正因大過錯趕出去,賈珍自然不會太虧了她。因此,與其說是惜春狠心,倒不如說是因為惜春冷眼看透了太多,另外一種遠見與無奈。

    二、"自心是佛,白衣是佛"的智慧與境界

    惜春雖年少 ,但不幸的命運使她早熟 ,內心聰慧而靈敏,領悟參禪之意是她的天賦。第二十二回說到製作燈謎時,惜春所作的"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莫道此生沉黑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謎底是佛前海燈。從這則謎詩則可以看出惜春的悟性和慧根。脂硯齋在此嘆曰:"此惜春為尼之讖也。 公府千金至緇衣乞食,寧不悲夫! "

    第八十二回,翠縷、翠墨回來報告黛玉病勢沉重、探春、湘雲感嘆欷歔,獨惜春以為"林姐姐那樣一個聰明人 ,我看她總有些瞧不破 ,一點半點兒都要認起真來。天下事那裡有多少真的呢"。如果不是穎慧早熟 ,是絕不可能將世情人事看得如此透徹的。

    達摩祖師嘗雲: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 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很多人拿她與妙玉相比,妙玉被強盜擄走後,惜春更是感嘆知己沒有了,出家的念頭更是深了。但是對比二人,惜春雖未出家,但卻比出家的妙玉更徹悟。

    第七十八回中,妙玉和惜春正在下棋,寶玉出現後,妙玉多次臉紅。深究妙玉寄情寶玉的原因,不僅在於寶玉俊朗的外貌,更在於妙玉自小喪父的處境。在合適的階段缺乏應有的暗戀崇拜物件,所以在妙玉踏入大觀園後,在她平日裡能見到的極少數男性中,擇優而暗戀並崇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種"戀父情結"的轉嫁和變體,也是兒時所受壓抑的一種延遲釋放。悲劇的是,成年後青燈常伴後的壓抑卻無法排解,只得"走火入魔"了。青山山農《紅樓夢廣義》中贊日:"惜春奇僻似妙玉 ,而操守過之,故其修行在妙玉之後,而悟道則在妙玉之前。"

    三、"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的人生追求

    賈府中,黛玉最喜菊花,喜歡陶淵明,但是陶淵明的曠達的思想與境界卻是被惜春較好地繼承的。陶淵明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的融合,這些也在惜春身上覓到端倪。惜春與陶淵明他們都是對現實世界感到失望,他們奉行的是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準則,他們無力也無心去改變外在的世界,只求的內心的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這在佛家思想中則是自渡,自我救贖。又如同莊子追求"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達到這種境界的兩條途徑,一是出家修煉,另一條是哲學上進行求索,獲得心靈的滿足於解脫。莊周走的是後一條路,而惜春兩條路都走過了。

    皈依佛門不僅是惜春對凡塵俗世的了悟看破,更是是對逍遙自適的人生的一種嚮往和實踐。世人皆醉而惜春獨醒,這本是一種災難與折磨。然而,惜春卻憑藉自身的探索終出離世情,借用佛教的外衣,以莊子人生哲學為自己的靈魂歸宿,遠離塵世喧囂永葆清白潔淨,享受逍遙於青燈下的樂趣。

    惜春從小就與饅頭庵小尼智慧兒情投意合,下得一手好圍棋 ,能畫幾筆山水人物 ,這些不同於常人的興趣愛好,與她的冷癖好靜的個性有關 ,也培養了她的穎悟 、冷漠的心靈世界 。她的愛心已在家庭的各種悲劇遭遇中泯滅了,所以才以這種消極避世的態度表達她的抗議。她最終由"紅塵"走向"天國",表面上是"頓悟",其實內心經歷了一番長期 、痛苦的掙扎 。因為不出家就得出嫁,與其任人擺佈,不如自己選擇一條清淨之路。於是她先是與寧府那邊疏遠 ,潔身自好 ;隨著賈府中各種矛盾的激化,她便與賈珍 、尤氏之流斷絕往來 ,表現得異常堅決。

    榮府內,因為王夫人禮佛的緣故,所以經常有尼姑出入,這給了惜春一個接觸佛家思想的好的環境。據統計,《紅樓夢》中明確提及數量的出家人約為420人,其中出場即為出家人的人物約為410餘人,後出家為僧尼和道士的約為9人。在約420名出家人中以群體出現的提及明確數量的約為378人,以個體出現的但對情節並無實際意義的約為6人,剩餘的36人都或多或少的對小說故事情節發展和小說 人物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出家人當中,不乏心術不正、並未完全了卻俗物的出家人,但是惜春超越了他們,實現了自我的救渡與昇華,可以說是緣於他們,又超越他們。

    惜春最後的境遇是悲慘的,但是在賈府中的大風波後,惜春似乎才是那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猶如起初她作燈謎所題的海燈,漂泊於人海,也實現了真正的超脫與自由,實現了她所追求的"性中自有大光明"。

  • 2 # 春秋隨話

    說到惜春,就要說到她最高光的時刻了——矢孤介杜絕寧國府。

    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惜春的貼身丫鬟入畫在抄檢大觀園的時候,被搜出大包金銀錁子來,約共三四十個,又有一副玉帶板子並一包男人的靴襪等物。

    論起來,入畫雖然是貼身丫鬟,工資也攢不到約共三四十個金銀錁子來,何況還有一副玉帶板子和男人的靴襪。

    但是入畫的理由很充分,也很合理。

    是親哥哥攢下來,因為不信任叔叔嬸子,所以託人帶給惜春,讓她保管。

    入畫只得跪下哭訴真情,說:“這是珍大爺賞我哥哥的. 因我們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著叔叔過日子.我叔叔嬸子只要吃酒賭錢, 我哥哥怕交給他們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煩了老媽媽帶進來叫我收著的。

    按說話都說開了,連對下人嚴苛的鳳姐都說可以饒過,只要以後不私相傳遞就可以了。

    鳳姐道:“素日我看他還好.誰沒一個錯, 只這一次.二次犯下,二罪俱罰.但不知傳遞是誰。”

    結果和入畫朝夕相處的惜春這樣說:

    惜春膽小,見了這個也害怕,說:“我竟不知道.這還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帶他出去打罷,我聽不慣的。

    惜春道:“嫂子別饒他這次方可。這裡人多,若不拿一個人作法,那些大的聽見了,又不知怎樣呢.嫂子若饒他,我也不依。

    先是說,你們要打就打,就是別在我面前打。在鳳姐都說軟和話的時候,她說,不行,別饒她。就是拿入畫殺雞儆猴也不錯,嫂子你饒了她,我還不同意呢!

    假如說,到這裡,還有可能是惜春確實膽小,又或者惜春在鳳姐面前說反話,表面雷聲隆隆,實際雨點半個也無。

    那麼後來惜春的行為就讓人齒冷了。

    因為入畫是惜春的貼身丫鬟,且犯的確實不是什麼大過,鳳姐就沒有把入畫帶走,也暫未處罰。然而惜春並沒有罷手,她召喚了尤氏,且在尤氏已經為入畫解釋原委後,仍然執意要攆走入畫。

    惜春道:“你們管教不嚴,反罵丫頭。這些姊妹,獨我的丫頭這樣沒臉,我如何去見人。昨兒我立逼著鳳姐姐帶了他去,他只不肯。我想,他原是那邊的人,鳳姐姐不帶他去,也原有理.我今日正要送過去,嫂子來的恰好,快帶了他去。或打,或殺,或賣,我一概不管。”

    惜春固然要攆走入畫,也對入畫以後的歸處毫不關心。或打,或殺,或賣,我一概不管。而原因呢?

    並不是因為入畫做了多麼混賬的事情,也並不是因為入畫做了多麼丟臉的事情。只是因為她覺得入畫做了錯事,丟了她的面子。

    入畫是惜春的貼身丫鬟,打小一起長大。惜春此時對入畫,哪有一份感情。王夫人攆晴雯,賈寶玉五臟俱焚。司棋被帶走,迎春雖然軟弱,到底也含淚不捨(司棋也確實沒法留)。而惜春是立意攆走入畫。

    不但要攆走入畫,還漸漸說到寧國府。

    誰知惜春雖然年幼,卻天生成一種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獨僻性,任人怎說,他只以為丟了他的體面,咬定牙斷乎不肯.更又說的好:“不但不要入畫,如今我也大了,連我也不便往你們那邊去了.況且近日我每每風聞得有人背地裡議論什麼多少不堪的閒話,我若再去,連我也編派上了。”

    惜春冷笑道:“你這話問著我倒好。 我一個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尋是非,成個什麼人了!還有一句話: 我不怕你惱,好歹自有公論,又何必去問人。古人說得好,`善惡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況你我二人之間。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從此以後,你們有事別累我。”

    寧國府當然十足不堪(主要是賈珍的原因),她的嫂子尤氏她們也是日常一起相處,姑嫂之間又沒有紅過臉。惜春其實是沒有理由當尤氏面這樣毫無情面的說寧國府。

    因此終於與自己的親哥哥,斷絕了來往。

    當然惜春確實有足夠的理由與寧國府斷絕關係。

    賈珍固然有扒灰行為,日常還有聚麀之誚。惜春在大觀園中更是親歷尤二姐的入園和死亡。無怪如此無情和決絕了!

  • 3 # 圖文過客2019

    賈惜春從小就是孤僻冷漠的性格,因為從小就是在賈母,王夫人的身邊長大的,但是雖然賈惜春跟賈家姐妹的名字相仿,但是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都是榮國府的人,而賈惜春是寧國府的人,賈惜春是能詩會畫的,曾經受賈母之命畫了《大觀園行樂圖》還參加了詩社,所以賈惜春是一位比較有才的姑娘。

  • 4 # 誰是我知心

    惜春在賈府有一種出汙泥而不染的感覺,我認為賈府不僅僅門口的那對獅子是乾淨的,還有賈惜春是乾淨的,父兄皆是色鬼,從小被賈母帶在身邊養著,跟林黛玉一樣都是寄人籬下,於是整日裡以作畫打發時間,少了那些凡塵世俗,也算是賈府的另類。

  • 5 # 康康剪影區

    電視裡第一次播《紅樓夢》時我還小,對情節已沒什麼印象,只記得演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那段,絕世美人被老淫蟲逼倒在床,口發吟哦之聲。正在電視機前面洗腳的我又羞又臊,心撲撲狂跳,可勁地搓腳,只差把頭埋進洗腳盆裡,最後用餘光瞟到那根紅肚兜飄落床下,才驚魂甫定。 就這麼跌跌撞撞闖進87版《紅樓夢》的我怎麼也料不到,此後20年,會在電視一次次重播時看了一遍又一遍,至今遇到仍是目不轉睛痴看。“一入紅樓夢難醒”,何止是我,身邊一眾女友對這部在園子裡“閉門造車”3年而成的經典,都有無法抗拒的情結。在枉凝眉飄渺的歌聲裡,當年的懵懂小女長大了,戀愛了,為人妻甚至為人母了,逐漸嚐到生活的諸般滋味,而在不同階段看這同一齣戲,便生出不同的感受。“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其實觀者又何嘗不是。 前晚臨睡前湊巧看到“傷別離探春遠嫁”那段劇情,細細看下來,深為折服。探春是否遠嫁,遠嫁何人,是《紅樓夢》未解之謎,電視劇未採納高鶚續作的情節,另演繹出探春被南安太妃收為義女,作為政治犧牲品遠嫁和番一段故事,竟也十足精彩。 只說關於出嫁的情節,高鶚續寫的第一〇二回如此描寫:“次日,探春將要起身,又來辭寶玉。寶玉自然難割難分,探春便將綱常大體的話,說的寶玉始而低頭不語,後來轉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於是探春放心,辭別眾人,竟上轎登程,水舟車陸而去。”文采如何,一望而知。而電視劇版的探春遠嫁情節環環相扣,畫面風格簡雅凝練,東方聞櫻演技內斂古樸,活脫脫演繹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的判詞,大大彌補了續作對此段一筆帶過的遺憾,令人慨嘆。 探春出嫁的戲份,先是秋爽齋中探春怔怔端凝竹籤上“瑤池仙品,日邊紅杏倚雲栽”的杏花佔詞,暗驚一語成讖,一切原是命中註定。寶玉得了訊息趕來探視,見探春在謄寫海棠詩社的詩句,問起緣由,探春垂頭道“把這些句子謄在紙上隨身帶著,日後見了便彷彿見了姐妹們一樣。” 輕描淡寫一句話,含了這個要強女子多少難言之恨,滿腔意難平,誰聽了不心酸掉淚。 接著插入已嫁給孫紹祖的迎春回府探親,在王夫人和鳳姐兒面前哭訴遭惡夫虐待,捋袖顯出滿臂青紫,王夫人雖也心疼,卻只能陪著垂淚無計可施。連閨中一向罕言少語的“木頭”都忍不住傾訴滿腹哀怨,這既是對迎春嫁後悲慘境遇的交待,也唱響了眾釵“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悲歌,給探春的遠嫁籠罩上不祥的陰影。 最後是出嫁當日的重頭戲。貴為王府公主身份,領了聖旨嫁做王妃,儀式場面之轟烈可想而之。但鏡頭卻從探春孤身步出大觀園開始。偌大個賈府,冷清清不見人影,只有新娘頭佩鳳冠、著大紅繡金披風的背影,躑躅走過重重庭院,好不悲涼。在門口趙姨娘帶著賈環巴巴迎上來,究竟是親生母女,平日你嫌我身份卑賤,我恨你不念親情,千般不容萬種嫌隙,此時也拗不過骨肉分離的痛。探春一聲“孃親”喚出口,兩人抱頭痛哭,前嫌盡釋。 海疆送行,碧海藍天,豔陽高照,寬大金黃傘蓋上貼著大大“囍”字,長長紅地毯直鋪到水邊,南安太妃、賈母等一眾女眷長輩盛裝立於海邊高臺,其餘人在高臺下一字排開,此場景可謂富貴奪目之極。然而再看眾人表情,除了南安太妃心滿意足不住點頭微笑,其餘個個眼含熱淚。更有可憐的趙姨娘,幾欲大哭撲出,被鳳姐拿眼神瞪回。探春粉面滿是淚痕,一一目視過諸位親人,盈盈跪別。插曲響起:“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真是字字啼血,聲聲催人淚。 最後一個鏡頭,寶玉佇立送行船頭,目送探春的迎親船漸行漸遠消失不見。“奴去也,莫牽連”的歌猶在耳,而離人已不見,只覺得海天間都是恨別的悵然。“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比之長亭送別、夕陽芳草的漫漫遠意,這海疆送別,拍出了秋水長天、“長河落日圓”的生死契闊之情,女兒離情渾然浩塞天地。創作者有心,給“只恨不是男兒身”的三姑娘安排這樣大氣動人的送別,想曹公若地下有知,也該欣然頷首吧。

  • 6 # 影評圈主

    賈惜春,金陵十二釵之一,賈珍的妹妹。因父親賈敬一味好道煉丹,別的事一概不管,而母親又早逝,她一直在榮國府賈母身邊長大。

    由於沒有父母憐愛,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

    抄檢大觀園時,她咬定牙,攆走毫無過錯的丫環入畫,對別人的流淚哀傷無動於衷。

    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本家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產生了棄世的念頭,後入櫳翠庵為尼。賈惜春“勘破三春”,披緇為尼,這並不表明她在大觀園的姊妹中見識最高、最能悟徹人生的真諦。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說中非常深刻地對惜春作了解剖,讓我們看到她所以選擇這條生活道路的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她在賈氏姊妹中年齡最小,當她逐漸懂事的時候,周圍所接觸到的多是賈府已趨衰敗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為自己的未來擔憂,現實的一切既對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產生了棄世的念頭。主觀上,則是由環境塑造成的她那種毫不關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這是典型的利已主義世界觀的表現。人家說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處世哲學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夠了”。抄撿大觀園時,她咬定牙,攆走毫無過錯的丫鬟入畫,而對別人的流淚哀傷無動於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現。所以,當賈府一敗塗地的時候,入庵為尼便是她逃避統治階級內部傾軋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對於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現實的描繪,而絕不在她們頭上新增神秘的靈光圈,這實際上已成了對宗教的批判,因為,曹雪芹用他的藝術手腕“摘去了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同樣,曹雪芹也沒有按照佛家理論,把惜春的皈依佛門看作是登上了普濟眾生的慈航仙舟,從此能獲得光明和解脫,而是按照現實與生活的邏輯來描寫她的歸宿。“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過的“緇衣乞食”的生活,境況也要比續書所寫的悲慘得多。

  • 7 # 情感喪

     惜春, 寧國府賈珍的胞妹, 後被疼愛孫女的賈母接到榮國府生活。惜春在金陵十二釵中著墨最少,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是作者對惜春的描述, 寥寥幾筆便寫出惜春的概貌, 只不過比起探春的“顧盼神飛, 文采精華, 見之忘俗”, 迎春的“鼻膩鵝脂, 溫柔沉默, 觀之可親”來說, 是那麼的不起眼, 彷彿惜春只是一縷輕柔的微風, 存在卻讓人時常忽略。

  • 8 # 有夢的朋友

    賈惜春紅樓十二正釵之一,但戲份少於榮府的四大丫環,甚至她的容貌也是模糊的,一出場就是個未長開的孩子,到了七十幾回,還在說她年齡小。

    在探迎惜三春裡,只有惜春是嫡出的,寧府賈珍的胞妹,如果探究賈珍和惜春的年齡差,賈敬的進士出身反而出家,以及寧國府的各種烏煙瘴氣的離奇傳說,難免會對惜春的來歷有一絲疑惑,寧國府的嫡小姐卻被這樣冷落。

    惜春除了會畫幾筆寫意畫,那至多也是個小姐的基本修養,似乎也未體現出更多才華。要畫園子圖,更多像是個從詩社告假的理由,因為她也不善長作詩,好像也不太喜歡去做詩社的背景板人物,而那張園子圖也終章未曾完稿。

    直到檢抄大觀園,才終於有了對惜春的正面描寫。貼身侍女因為私藏了哥哥的東西,在榮寧二府的當家人鳳姐和尤氏都覺得可恕的情況下,她咬緊牙關,不依不饒就是要攆出入畫。探春對此的評價是,孤介太過,我們再傲不過她的。而從平常人的眼光去看,與其說她冷傲,不如說她幼稚可笑,不通人情。

    惜春是寧國府的一個犧牲品,在寧國府因為淫亂荒唐漸漸淪落到只有門口兩隻石獅子乾淨的地步時,不被重視同時本身也乏善可陳的這個小女孩為了自保,選擇了封閉自己,作繭自縛。這樣的宗族大家表面的禮教森然和底下的腐朽崩壞這種矛盾和複雜不是這小女孩能明白的。出身的尊貴使她自矜,人群的忽視她卻反視為不是你們忽視我,而是我選擇了遠離了你們。於是乎一個孤絕的惜春誕生了,我只知道保住我自己就可以了。她如此說。

    她明明被錦衣玉食包裹著,被奴僕簇擁著,住在一個叫暖香塢的地方,心卻越來越冷。佛教並未使她超脫,那只是她的盔甲護住她冷冷而脆弱無助的心。

  • 9 # 文學與教育

    書中有對惜春的評價(性格):“ 雖然年幼,卻天生成一種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獨僻性。”

    1.我們先了解一下惜春的年齡。

    第3回,寫林黛玉進到賈府,看到賈家三姐妹中的惜春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第46回,探春要為受冤的王夫人說話了,寫道:“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雖有委屈…… 迎春老實,惜春小。”

    第65回,興兒向尤二姐介紹道:“四姑娘小。”

    第74回寫道:“因惜春年少,尚未識事,嚇的不知當有什麼事故,鳳姐少不得安慰她。”

    我們由此來看,從第3回到第74回,惜春始終沒有長大,但他始終生活在賈府由盛及衰的環境之下。因此賈府的現實生活對他是失去吸引力的,而且他已經是討厭這種生活,他要遁逃遠離貴族的生活了。

    2.我們回答,惜春遠離貴族生活要逃到哪裡去呢?

    第7回,周瑞家的送宮花,他找到惜春,惜者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慧兒在一處玩耍,知道周瑞家的是送宮花來的,他笑道:“我這裡正和智慧兒說,我明兒也要剃了頭跟他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來,要剃了頭,可把花帶在那裡呢?”接下惜春還向周瑞家的問道:“如今各廟月例銀子是誰管著?″

    這裡惜春為什麼要與智慧兒在一塊兒玩耍,難道賈府沒有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嗎?對惜春這裡的所說和所問,我們僅僅認為是出於他的本能嗎?

    遊戲(玩耍)是最能塑造兒童性格的,也對兒童的成長有一定影響的。賈府處在衰敗過程中,惜春這樣,不是他對生命的一種認識嗎?

    我們瞭解她的判詞與曲子:“堪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將那三春看破……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我們說這些判詞和曲子在小說中都是有預示作用的,那就是惜春,最後應該是出世成為佛家,與外界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屏障。

    第22回賈惜春的謎語,也預示了惜春將來是要出家的。後兩句″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這裡黑海應指賈府的衰落,大光明應指佛了。

    3.我們回答,惜春在出家之前又是怎樣構建自己的屏障的?

    第74回,惜春有這樣的話:“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夠了。”這應該是貫穿他生命始終的哲學,由此構建了自己與外界的屏障。

    在抄檢大觀園這一節中,他的丫頭入畫被發現藏有他哥哥的東西。對此惜春的態度就是必須處置入畫,這裡有王熙鳳的說情,惜春的態度是:“嫂子要依她,我也不依。”

    也有尤氏和奶媽們的說情,惜春說道:“不但不要入畫,如今我也大了,連我也不便往你們(東府)那邊去了,況且近日聞得多少議論,我若再去,連我也編派。”此時惜春就是認定要與入畫劃清界限,最好是除惡務盡,實現他的終極目的,即"保住自己″。而能夠保有這個終極目的的永久屏障,在惜春看來就是最後的出家。

    結論:

    1.廉介孤獨品性體現在–––必須保住自己。

    2.百折不回體現在–––自己認定的絕不改變。

    3. 天生成體現在–––始終未長大。

    在日漸衰落的賈府的背景之下,惜春雖然年幼,卻天生成一種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獨僻性,這是他自已構建的保護自己的屏障,而終極的屏障是–––佛家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有什麼下奶快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