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方強
-
2 # 宅老二盤點
【西天取經只是表面文章】
關於吳承恩寫《西遊記》的真實動機,我們暫且不提,今天要分析一下,吳承恩老先生是透過什麼來表明他的寫作動機。
其實,一部小說它就是一個故事。而一個故事無非就那麼幾個要素,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幹了些什麼事,最後有了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吳承恩寫《西遊記》,也離不開這幾個要素,他也只能透過這些要素來交待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只有瞭解了《西遊記》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我們才能明白吳承恩寫作《西遊記》的動機,才有可能推斷出他到底想向世人說些什麼,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或許有人會說,《西遊記》的來龍去脈,這誰不知道?不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經,收了四個徒弟,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魔,戰勝艱難困苦,最終到達西天,求得真經,功德圓滿的故事嗎?沒錯,《西遊記》裡確實有這麼一個故事,但這只是它表面的線索,只是吳承恩借過來的一個“殼”。在這個西天取經的故事背後,吳承恩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更為廣闊精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有複雜的背景,森嚴的等級,眾多的人物派系,激烈的明爭暗鬥……
【這四人背後可牽扯著複雜的政治鬥爭】
吳承恩要講給我們的,遠不是電視劇所描寫的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更精彩的大故事。說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有點蒙圈了?看了那麼多遍《西遊記》,為什麼那個更廣闊的世界、更精彩的大故事我卻一直沒有發現?究竟是因為什麼呢?貝勒以為,或許是由於下面兩個緣故:
一是我們錯將《西遊記》裡的人物等同於現實中的人物。
二是吳承恩在用人物、時間、地點等要素來講故事時,用了點不同尋常的套路。
【此如來非彼如來】
第一,我們錯將《西遊記》裡的人物等同於現實中的人物。《西遊記》裡的如來、觀音、太上老君、唐三藏等人物,雖然歷史上真實存在過,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西遊記》裡的如來佛祖就是歷史上佛教的創始人——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要以為《西遊記》裡的觀音菩薩就是普陀山上受人香火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不要以為《西遊記》裡的太上老君就是中國道教之祖老子,不要以為《西遊記》裡的唐僧就是大唐時的玄奘法師。
如果你以為《西遊記》裡的如來就是釋迦牟尼,那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和玉皇大帝認識嗎?他和太上老君有過任何交集嗎?他降伏過孫猴子這個東西嗎?參加過什麼安天大會嗎?他曾主導實施過什麼尋找取經人、將佛經傳到東土大唐的計劃嗎?當然沒有!
《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說,真正的如來是沒有什麼固定具體的形象滴。雖然《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說話的口吻都很像現實佛經中的釋迦牟尼,雖然《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與現實佛教中的釋迦牟尼做了一些相同的事。但是,他只是吳承恩一手塑造的完全同不的一個人物形象,吳承恩只是借用佛經中的這樣一個人物名稱來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現實中的釋迦牟尼只是現實中的釋迦牟尼,《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只是《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如果我們將二者視作同一個人,那《西遊記》就永遠也讀不明白,吳承恩真正想講給我們的那個西天取經背後的大故事,我們就永遠也看不到。
除了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太上老君和唐三藏等人物,我們也應該這樣看待。書中的人物和現實世界中的人物,除了名字一樣之外,其他都不相同。吳承恩只是借用了他們的名字,只是借用了歷史上玄奘法師去天竺取經這個“殼”,他要講給世人聽的都隱藏在這個“殼”的背後。
【《西遊記》和《封神榜》】
此外,《西遊記》是一部小說,一部虛構的小說,而且是一部獨立的小說。吳承恩所構造的神佛世界,是一個獨立的世界,雖然他借鑑了現實中的道教和佛教中的人物,還有民間的神話傳說,但我們不可將他們混為一談。雖然其他小說中,如《封神榜》中的人物也與《西遊記》有雷同,但我們也不能把這兩部小說扯在一起解讀。《封神榜》與《西遊記》,且不論二者出現的先後,這兩本書中的神仙體系其實是不一樣的。
以哪吒和託塔李天王為例,雖然兩部小說裡都有這兩個人物,但是完全不同。在《封神榜》裡,哪吒鬧海,得罪了龍王,闖下了滅門大禍,他為了不連累父母而選擇自殺,剝皮削骨,將自己的肉身和精血還給了父母。後來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作為肉身,讓哪吒復活。而《西遊記》裡,雖然哪吒同樣是死而復生,但令哪吒復活的卻是如來佛祖,原著是這樣寫的:
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所以稱為託塔李天王者,此也。
他們雖然是神仙,但父子二人並非真的是
所以說,將《西遊記》和《封神榜》放在一起解讀的,純是扯淡,是十足的牽強附會。一邊看《西遊記》,一邊看《封神榜》,那我們就會越看越糊塗,兩本書哪一本也讀不明白。
-
3 # 流川瘋瘋瘋
談起中國的神仙恐怕沒有幾個人不能說出來幾個,玉帝、王母、哪吒、二郎神等等
但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夠理清中國古代傳說的神仙體系。相對與西方希臘神話體系,中國的神仙體系繁多而駁雜,而且還根據時間的變化隨時會有新的英雄、偉大、感天動地的人物被列入神仙體系,很難確定的能夠說出一個清楚的脈絡說明中國的神仙體系。而今大多的材料多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兩部著作,《西遊記》《封神榜》還有《搜神記》《山海經》中的神仙形象。我們今天就從神仙體系聊聊兩部作品的千絲萬縷。
鴻鈞道祖西遊與封神兩部作品算是比較清晰的介紹了來龍去脈,我們先來看看兩部作品,《西遊記》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作,以唐太宗李世民年間玄奘取經為故事背景的神話小說。《封神榜》為明代陳仲琳所作,故事以周王伐紂為故事背景成書年代晚於《西遊記》。可見明代是中國神話傳說體系完善的集大成的時間。
雖然兩部作品所述的故事不同,但很多人願意把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來說,因為兩部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西遊記》成書時間雖早與《封神演義》但講述的故事確是大唐時間,裡面的眾神已經歸為。而《封神演義》雖成書時間晚於西遊記但講述的是武王伐紂的故事,由姜子牙建造封神臺,一一封神眾神仙才一一得以正位。
西遊記
為什麼說兩部作品有很大聯絡呢?因為作品裡面講述的神仙在兩部作品裡都有體現。
我們先來看看封神演義裡鴻鈞老祖門下三大弟子:大弟子太上老君(即老子掌管人教)、二弟子元始天尊(掌管闡教)、三弟子通天教主(掌管截教)。各個法力高強,以通天教主為首的截教,在武王伐紂時大擺誅仙陣,最後原始天尊,太上老君大破誅仙陣。這裡的三大法力高深的尊者在西遊記裡就是道教最高統領者三清,很多道觀的所供奉的也是此三位尊者。
西遊記中大師兄的形象深入人心,真假美猴王的橋段更是看的讓人津津樂道。在佛祖辨別真假美猴王是有所述:
“周天之內有五仙, 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 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 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 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 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 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 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還有就是西遊記中的四大天王,東勝神州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南瞻部洲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首握寶劍。西牛賀洲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北俱蘆洲多聞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在封神演義中四大天王形象為佳夢關總兵魔家四兄弟——魔禮海、魔禮青、魔禮壽、魔禮紅。這四個神通廣大的魔頭助紂為虐,率兵阻擋周武王的正義之師,結果全部被殲。
元始天尊最得意的弟子玉虛十二門人在西遊記裡也都存在,很多成了佛門弟子。
文殊廣法天尊(後入釋成佛:文殊菩薩)洞府:五龍山雲霄洞
普賢真人(後入釋成佛:普賢菩薩 )洞府:九宮山白鶴洞
慈航道人(後入釋成佛:觀音大士 )洞府:普陀山落伽洞
懼留孫(後入釋成佛:懼留孫佛) 洞府:夾龍山飛雲洞
玉鼎真人,洞府:玉泉山金霞洞
太乙真人,洞府:乾元山金光洞
赤精子 ,洞府:太華山雲霄洞
黃龍真人 ,洞府:二仙山麻姑洞
廣成子 ,洞府:九仙山桃源洞
道行天尊, 洞府:金庭山玉屋洞
清虛道德真君, 洞府:青峰山紫陽洞
雲中子 ,洞府:終南山玉柱洞
有人就發現了,在封神演義中道術高深的尊者在西遊記中一變身就成了佛,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呢?其實是跟作品本身或者是作者或者是當時社會背景的關係。封神演義中的思想是‘尊道抑佛’而西遊記是一種‘尊佛抑制道’的思想。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身為道家總掌門的太上老君竟被一隻猴子耍得團團轉,而被如來佛祖輕易制服。在一個西遊記作品反應的時間正是中國佛家最為鼎盛的唐朝,所以時間上也契合背景。
但同樣都是說的神話故事,訴述人物也不差多少,西遊記憑什麼就能成為四大名著。而封神演義相對影響就遜色很多呢?
稍微有過研究的也很明白,其實兩部作品也都並非作者本人所寫,明確點講應該是這兩位前輩對當時神話傳說加以編輯總結然後加上邏輯的連貫性才成就了這兩部偉大的作品。可能是作者邏輯性比較強,敘事能力比較好,又賦予了故事以想象性。
然而西遊記中更多的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更多的映射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描寫反映到作品中。
而封神演義僅僅是把‘武王伐紂’的故事框架中用民間的神話傳說把它填的豐滿了,更多的是就神話講述神話的故事。所以說兩部作品對後世對文學的影響是有差別的。但總歸怎麼講兩部作品都是無可爭議的偉大的作品。
-
4 # 小馬哥聊農業
可以互相解讀,有下面四點:
(1)、準提道人可以解讀為菩提祖師:
描述準提道人的詩是這樣的: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而描述菩提祖師的詩是這樣的: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種種跡象表明,菩提祖師就是準提道人。只是後來西方教併入(或說化成)佛教,準提道人改名為菩提祖師,退隱山林,修身養性去了。
(2)、接引道人可以解讀為如來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極樂之鄉,身高丈六,麵皮黃色。不禁讓人想起了《西遊記》中已經修成丈六金身的如來佛祖。兩人相貌如此相似,並且都在掌管西方極樂聖地。描述接引道人的詩是這樣的:
“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祥雲更異常;
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說豈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而描述如來佛祖的詩是這樣的:
“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
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
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
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種種跡象表明,後來西方教併入(或說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為如來佛祖統領佛門弟子。
(3)、楊戩可解讀為二郎神:
楊戩:在傳說中是二郎神的名字,即清源妙道真君,又稱灌口二郎,二郎真君,顯聖真君,昭惠靈顯王,廣濟王子,金花太子,萬天川主清源妙道二郎顯聖真君崇應惠民大帝,清源妙道護國真君川蜀大帝威靈顯化天尊,在中國古代傳說和民間俗神信仰中不僅神威顯赫、善獵能戰、而且正直仁義、為民除害、顯聖護民。
二郎神:也稱灌口神,郎君神,即灌口二郎神(灌口二郎),又稱二郎顯聖真君、二郎真君、赤城王、昭惠顯聖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
《封神演義》裡講述楊戩最後肉身成聖,這個聖就是二郎神,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楊戩就是二郎神。
(4)、魔家四將封神後是四大天王:
魔家四將與四大天王的關係:
《封神演義》描述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四人之後陣亡,關於他們的分神,裡面是這樣描述的:增長天王:魔禮青,拿青光寶劍,管風。廣目天王:魔力紅,拿碧玉琵琶,管調,多聞天王:魔禮海,拿混元珍珠傘,管雨,持國天王:魔禮壽,拿紫金龍花狐貂,管順。這個說法只是《封神演義》的說法,其實是有瑕疵的。
所以,我們要說清楚,魔家四將的確是四大天王,但卻是掌管風調雨順的道教四大天王,而不是佛教四大天王,佛教的四大天王才是增長天王、廣目天王等四個天王。
不過,我們可以將魔家四將解讀為四大天王,只不過是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而已。
-
5 # 霧忱風
這個問題因為神仙體系有重合的地方,事實上很多人也會不自覺的聯絡在一起,但作為獨立的小說載體,應該分讀,避免相互影響!
下面我就兩部書產生的原因和為什麼不適合相互解讀細緻談下。
第一、兩部書產生的年代不同,描述的故事朝代迥異…
《西遊記》的作者雖然一直有爭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正確成書的時間基本上吻合於明朝嘉靖在位的幾十年,而且很有可能寫在嘉靖死去之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西遊記原著裡面帶有影射和諷刺時局的一些東西,而且從師徒所經過的國家國王身上,很大一部分能看出嘉靖皇帝的影子。最關鍵的一處是比丘國小兒城那章節,妖道提供皇帝藥方要用幾千小兒心肝做藥引,而嘉靖皇帝卻在用上千童女的經血合成丸藥。只要當時粗通文墨的人,不可能不明白這是有所暗指!
我們權且把《西遊記》作者認定為吳承恩,他的生卒年是1504----1582,嘉靖皇帝生卒年是1507----1567,常理性分析,吳承恩這部書開篇到結束也是自己生平的中後期,即1565----1582之間。而《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他生卒年月是1567----1620,從時間上看吳承恩寫書的時候許仲琳才出生。
我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段上說這麼清呢?就是要標明:《西遊記》雖然是描述唐朝時期的事,但它成書要早於《封神演義》;而《封神演義》雖然描述的是商周時期的事,可它成書卻比較靠後。也就是說《西遊記》被禁不禁,明裡暗裡在社會流傳的時候,許鍾琳他才開始醞釀或者計劃寫《封神演義》。
雖然兩部書都有一定部分是取材於歷史遺傳,比如元雜劇還有宋明話本這些形式。但主要工作還是這兩人分別擔任的…
第二、兩部書神仙體系有重疊部分,但也有牴觸部分…
《西遊記》是尊佛抑道,但都知道佛教是外來教種,而本土道教自然有它一些神仙體系。而此時為了創作的需要必須給本土神仙和佛教神仙產生一個融合,那麼我們除了日常大家都有印象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托塔天王、哪吒、二郎神、雷公電母、二十八宿等等就和如來以及觀音文殊都在一個範圍內出現了,而且還是合作關係。再往深了說因為佛教被拿來本土化的厲害,所以這些神仙已經不分彼此的打成一片了…
可《封神演義》恰恰是尊道抑佛,在本土道教神仙體系上刻意誇張,在抑制佛教上就沒有吳承恩對道教那麼圓潤一些了,他直接就把三大菩薩變成了慈航道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而且還給西方教今後兩個開教仙聖定名為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更有甚者,把太上老君“出關化胡”的典故拿來說事!
在現實社會中道教和佛教其實並不通融,誰也覺著自己牛,但是道教作為本土宗教來說確實多數時候在耍“地槓”,無論是學說和典籍都在刻意拔高自己而貶低對方。關於這個問題就不便深談了,總之鬧清楚一個問題,這《封神演義》秉承這種思想,把“西方教”擠兌的不輕…
一些道教神仙人物在本土流傳中已經奠定了堅實基礎,兩部書都在讓他們為自己的故事服務。這就很自然的產生了重疊,但在隻言片語的細節上也有牴觸地方。比如二郎神在西遊記中的生平介紹就是玉帝妹子思凡得配楊君,而後被壓在山下,是二郎神劈山救出的母親。所以作為玉帝外甥的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帶著一些草頭神住在灌江口,只聽調不聽宣。而《封神演義》裡面就沒這些情況,楊戩也不叫“二郎神”,而是跟隨姜子牙為大周建功立業,最後肉身成聖。還有《西遊記》上托塔天王和哪吒雖然也是這樣容貌,但哪吒就只說是西天佛老給弄成蓮藕身的,而《封神演義》不僅有哪吒洗澡打殺龍太子,還有水淹陳塘關,以及到天庭截東海龍王,最後自殺還骨血,又經過師父蓮藕還魂這一系列跌宕情件。另外《西遊記》中的四大天王在《封神演義》裡描述成了魔家四將。而且《西遊記》二十八宿都在《封神演義》有了出處。還有雷神電母啥的,都給了一些演繹和交待…
這主要是因為在歷史流傳過程中多數仙聖的形象已經固定,甚至在廟裡就有現成的塑像或者畫像,兩部書的作者是根據各自內容的需要拿來擔綱。但要把這兩部書合在一起又完全不對卯,對於一些鑽牛角尖的讀者來說就會產生無比的糾結和困惑。
第三、許仲琳寫《封神演義》對《西遊記》做了大量參考,關於詩詞則直接剽竊…
不可否認許仲琳是個好的文學作者,他的《封神演義》也毫不遜色於《西遊記》,但看這兩部書的讀者會發現,許多情節是極其相似的,從先來後到的原則上來說,很不幸他這種行為不單純是借鑑,甚至已經算是剽竊了。
關鍵《封神演義》整段落的套引《西遊記》裡的詩詞。請看!
《封神演義》第四十三回“聞太師西歧大戰”讚美金鰲島的那首詞: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湧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綵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而《西遊記》第一回:“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潮湧銀山魚入穴,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危巔。丹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鳥。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源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像這種引用和摘抄景觀的描述還有多處,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上各點:這兩部書人物重疊的地方是因為神仙體系的共享,但也只是一個稱呼,他們在為不同的故事服務,這點必須弄清楚。寫書時有一定借鑑,但借鑑是《封神演義》借鑑了《西遊記》。正如《金瓶梅》人物起源於《水滸傳》一樣,可讀的時候必須分開對待…
回覆列表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能不能串聯起來讀呢?我給出的觀點是,能,也不完全能。
先來談談不能的部分。《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這兩部小說,雖然同產於明朝,雖然同屬於神話小說,有著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但作者畢竟不同,一位是許仲琳(或陸西星),一位是吳承恩。兩位作者,學識不同,思想不同,立意不同,角色塑造不同,此外,信仰可能也不太相同,倘若將兩部小說整合,難免有強行“接骨整容”之嫌,產生的效果必然滑稽。
打個比方,仍以哪吒為例。依照《封神演義》說法,其蓮花化身是師父太乙真人所為,但到了《西遊記》裡,卻成了如來佛祖的功勞。而在《封神演義》裡,哪吒的藝術形象是三頭八臂,到了《西遊記》中,卻成了三頭六臂。正因如此,兩部小說裡的人物不能簡單地串聯,在藝術塑造上存在先天的隔閡。不過,如果只是一味地一刀切,將兩部小說生硬地畫一條楚河漢界,處理又過於粗暴。誠如我們先前提及的,兩部小說的人物,多有疊加。
因此,要將兩部小說串聯,並非完全不能,而是不完全能。而這個能,也正是我們要闡述的重點。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是一部世代累積作品,吳承恩只是它的最終定稿者,而非獨立創作人。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晚唐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並在民間人為地添上了神話色彩。在吳氏西遊成書之前,也早已有了《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西遊記平話》等資料記載,而在明朝之前的一些壁畫裡,也可尋見取經人一行的早期形象。
同《西遊記》一樣,《封神演義》也是一部世代累積的作品。姜子牙斬將封神的故事,在小說成型之前,早就傳聞於說詞者之口。尤其在元代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中,多數故事已具雛形。這些故事,有些經過民間累代的改良,框架大多是固定了。譬如明代萬曆年間餘邵魚編集的《列國志傳》,就收集了早前大量成型的民間傳說。這些都為《封神演義》提供了情節總構架以及情節單元。許仲琳(或陸西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封神演義》的創作。
簡而言之,誕生於明朝的文字小說,它們的文化基因,其實是一樣的。學術點講,它們都是秉承著一套DNA,有著相同的鹼基、嘌呤、嘧啶以及相關的文學聚合酶,無非在組合時,排列順序發生了一些差異。當然,這主要由作者本身的差異性造成的。譬如成書先於《西遊記》、《封神演義》的《水滸傳》,男主角宋江在犯事之後,就曾留下唱詞,“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領十萬天兵來殺你江州人,閻羅大王做先鋒,五道將軍做後合。與我一顆金印,重八百餘斤,殺你這般鳥人。”可見,玉皇大帝以及十萬天兵的傳說早已存在,並非是《西遊記》所獨立創作的,而是他們均延續了一套文學密碼。
再舉個通俗一些的例子,以前段時期比較火熱的清宮劇《延禧攻略》為樣本。其歷史背景發生在清乾隆年間,故事在乾隆皇帝、孝儀純皇后(即令妃,吳謹言飾演)、繼皇后輝發那拉氏(即嫻妃,佘詩曼飾演)等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展開。《延禧攻略》,主要的情節推進自然在乾隆和令妃之間進行,嫻妃成了反派。有意思的是,在另一部同題材的劇集《如懿傳》裡,又以嫻妃作為主角(即周迅飾演的如懿),搖身有成了正面形象。如果觀眾來回穿梭在兩部劇集中,難免要犯糊塗了,天啦,這乾隆皇帝到底愛誰?產生這種錯位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歷史框架的混亂,而在於作者本身意願的衝突。正因如此,有好事者更將早前的《還珠格格》以及《戲說乾隆》混搭,並由此產生一個令人抓狂的疑問,乾隆皇帝最愛的,是令妃、嫻妃,還是大明湖畔那位夏雨荷,抑或由趙雅芝扮演的民女程淮秀呢?總之,乾隆在個人的情感道路上,很忙很忙。
不過,無論各路作者如何編排,它們的歷史框架是固定的,即乾隆年間的後宮紀事。神話故事儘管不同於歷史,但也有自己的脈絡。而一眾神話題材小說,正是以這個脈絡作為主幹,開枝散葉進行藝術創作。《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正是這樣的作品。因此,我們應該要有取捨。作者主觀新增的、形成文字差異的,可以適當剔除,而反應神話時代大背景的,可以保留,可以串聯。釐清這個思路,我們大抵可以畫出一條線索,《西遊記》講述的是天庭集團整合之後,以孫悟空為代表的草根勢力對既有固化階層發起的一次並不太成功的衝擊。而《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講述得則是天庭各方勢力如何原始整合的。兩部小說的故事背景,呈現的是遞進關係。當然,我們解讀的是封神,故事主體一定還是《封神演義》。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