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城影隨
-
2 # 金剛小咕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社會里,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2000多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00多位
在古代,皇帝的姓名是不可以直呼的,那怎麼辦呢,就給皇帝上“號”,尊號、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是皇帝活著時候叫的,死了就得叫廟號或諡號了。
尊號,也叫徽號,一般都是大臣給上的,像唐明皇的“明皇”、武則天的“則天”,還有“慈禧”。最開始尊號只有兩個字,後來越來越長,“越古金輪則天大聖皇帝”,“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但尊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一般是很傑出的帝王或很愛虛榮的帝王才有
年號是從漢武帝時開始有的,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之前紀年,就用天干地支。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多字的。老皇帝架崩,新皇帝一即位,通常才換年號,也有在位時就經常換的,像武則天,她在位15年,就有14個年號,所以總是“元年”。到了明朝、清朝才固定下來,一個皇帝一輩子就一個年號(明英宗朱祁鎮,因為重奪回皇位才有了兩個年號:“正統”“天順”;皇太極做汗時年號“天聰”,做皇帝時年號“崇德”),到現在,日本依然在使用年號,臺灣用“中華民國多少年”,相當於年號的的一種變體。
諡號起源於西周,當帝王或大臣死後,用一兩個字來概括出他一生的功或過。諡號的特點有三類:表揚類、批評類、同情類,一共也就五六十個字,所以歷朝歷代的帝王都用這些字表揚類的比如“文”,漢文帝劉恆,隋文帝楊堅,經天偉地曰文;“武”,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克定禍亂曰武;“景”,漢景帝劉啟、清景帝載湉,布義行剛曰景;
唐朝以後,穩惡揚善,批評類的諡號就比較少了,像紂王,殺戮無辜曰紂,“紂”就是西周給他上的諡號;隋煬帝,去禮遠眾,好內遠禮曰煬;漢獻帝,知質有聖曰獻。
同情類,像“愍”,在國遭憂曰愍,即位的皇帝還行,只是祖宗造孽,報應在他身上了;“殤”,短折不成曰殤,有的皇帝在位時間很短就掛了,像漢殤帝。
明清兩代皇后的諡號,第1個字都是“孝”,第3個字用皇帝(她丈夫)的諡號。如果做了太后,死後的與皇帝同陵,諡號也要改為皇后。
從商朝開始,帝王建立廟號。皇帝死後,要進祖廟,但又不能直呼其名,就有了廟號,X祖,X宗。“祖有功,宗有德”,一般開國之君稱“祖”,守城之君稱“宗”(“祖宗”就是這麼來的),像李淵建立了唐朝,廟號“高祖”,李世民繼承高祖的基業,所以廟號“太宗元明清這三朝有些例外,像元朝的建立者是“世祖”忽必烈,他追封成吉思汗為“太祖”,因為元朝是從蒙古汗國發展而來的。
明朝“太祖”朱元璋架崩後,朱允炆即位,之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等於是從他侄子手裡重新打下來了江山,所以朱棣死後廟號是“成祖”。
清朝有三個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被追封為“太祖”;福臨因為入關,廟號“世祖”;玄燁,本應稱“宗”,但功勞太大,名為守城,實乃開創,所以上廟號為“聖祖”。
在唐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死後都能進太廟,“天子七廟”,天子立家廟只能立七代祖宗,沒有廟號的皇帝,死後一般用諡號來稱呼,但從唐朝開始,每個皇帝死後就都能進太廟了,無論生前是好是壞,都有廟號。
-
3 # 小晴年
皇上
聖上
陛下
萬歲
官家(這一詞在五代時有的,咱們大多在宋代的電視劇裡聽到)
上位(這一詞在大臣稱呼朱元璋是聽到)
-
4 # 俗人張先生
我們今天稱呼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稱呼年號,比如說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崇禎皇帝等。但是古代人是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的,那麼古代人是怎麼稱呼皇帝呢?
“皇帝"稱號,始於秦王贏政。贏政為什麼採用"皇帝"稱號?太史公有明確的解釋:贏政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乃合三皇五帝之名,"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此說確鑿,毋庸懷疑。
作為古代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是最為尊貴的存在,所以在稱呼皇帝的時候,是絕對不能出錯的,我們一般看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稱皇帝為陛下。其實陛下只是皇帝的一個稱號之一,並且在唐朝以後,就變成了皇帝的專有名詞。而皇帝的稱呼除了陛下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就為各位朋友盤點一下。
皇上
皇上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是臣下對皇帝的稱呼。西晉文學家陸機在詩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中寫道:“皇上篡隆,經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尤其是官員都會這樣面對面稱皇帝。“陛”字本是宮殿臺階之意。《國策·燕策》中寫道:“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周秦以後,臣子在朝見國君時,常以陛下作為對君王的尊稱。東漢末年的文學家蔡邕在《獨斷》卷中解釋道:漢代天子的正號是“皇帝”,自稱“朕”,臣民呼之為“陛下”。
萬歲、萬歲爺
萬歲也是一種常用的稱呼之一。因為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稱呼萬歲。“萬歲”一詞,原為古人飲酒上壽的祝詞,是人們在喜慶時所使用的一種歡呼用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名皆呼萬歲”。將國君稱為“萬歲”,大約始於戰國時期,盛行於秦漢。秦漢以後,臣下覲見國君,都要呼“萬歲”。後來,“萬歲”一詞逐漸演變為對國君的專用稱謂。
天子
殷周時期,君主只是稱“王”。春秋時期,隨著吳楚諸侯國君的相繼稱王,諸侯便尊稱周王為天子,以示區別於其他諸侯王。從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種代稱。所謂“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禮記·曲禮下》寫道:“君天下曰太子。”《尚書·洪範》中寫道:“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白虎通·爵》中寫道:“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子用來最高統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現代也可以的。
聖、聖上、聖人
聖、聖上、聖人,也是一種對帝王很普遍的稱呼。不過除了稱呼帝王之外,還可以稱呼一些有優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稱為孔聖人。《禮記·大傳》中寫道:“聖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對皇帝的敬稱。《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寫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上主
上主,指賢明的君主。這個稱呼比較少見。由於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上位
看過《朱元璋》的朋友,肯定比較熟悉這個詞語,這個在古代所解釋的意思較多,有君王專屬的意思,也有表示所居官位比較高的意思。
在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二:“ 元璋 多次派使臣督責, 國珍 推說:‘當初獻三郡,為保百姓,請上位多發軍馬來守,交還城池。’”原注:“當時人稱君王為上位。”而在《管子·牧民》:“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中,他們都指的是皇帝的意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對帝王也稱“君主”、“君王”或“君人”,簡稱作“君”。君字古體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歸心也”(《白虎通·號》篇)。君字的本意,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的部落群體發展而來的。《漢書·丙吉傳》寫道:“君為元首”。《說文》解釋君字:“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
除了上述列舉的稱謂之外,還有一些朝代專有的對皇帝的稱謂。如:西漢時稱皇帝為縣官,東漢時稱國家。
還有至尊、天王、天闢、人主等尊敬的稱呼。當然,也有對皇帝的蔑稱,如:天囚。東漢今文經學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詁》中寫道:“以無為有。”唐朝學者徐彥疏解雲:“《公羊》經傳本以周王為天囚之義。而公羊說及莊、顏之徒以周王為天囚,故曰以無為有也。”當然,對那些殘暴無道的國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稱謂,如“獨夫”、“民賊”等等。
-
5 # 睿讀西遊
皇上
皇上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是臣下對皇帝的稱呼。西晉文學家陸機在詩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中寫道:“皇上篡隆,經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尤其是官員都會這樣面對面稱皇帝。“陛”字本是宮殿臺階之意。《國策·燕策》中寫道:“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周秦以後,臣子在朝見國君時,常以陛下作為對君王的尊稱。東漢末年的文學家蔡邕在《獨斷》卷中解釋道:漢代天子的正號是“皇帝”,自稱“朕”,臣民呼之為“陛下”。 萬歲、萬歲爺
萬歲也是一種常用的稱呼之一。因為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稱呼萬歲。“萬歲”一詞,原為古人飲酒上壽的祝詞,是人們在喜慶時所使用的一種歡呼用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名皆呼萬歲”。將國君稱為“萬歲”,大約始於戰國時期,盛行於秦漢。秦漢以後,臣下覲見國君,都要呼“萬歲”。後來,“萬歲”一詞逐漸演變為對國君的專用稱謂。
天子
殷周時期,君主只是稱“王”。春秋時期,隨著吳楚諸侯國君的相繼稱王,諸侯便尊稱周王為天子,以示區別於其他諸侯王。從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種代稱。所謂“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禮記·曲禮下》寫道:“君天下曰太子。”《尚書·洪範》中寫道:“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白虎通·爵》中寫道:“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子用來最高統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現代也可以的。
聖、聖上、聖人
聖、聖上、聖人,也是一種對帝王很普遍的稱呼。不過除了稱呼帝王之外,還可以稱呼一些有優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稱為孔聖人。《禮記·大傳》中寫道:“聖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對皇帝的敬稱。《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寫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上主
上主,指賢明的君主。這個稱呼比較少見。由於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對帝王也稱“君主”、“君王”或“君人”,簡稱作“君”。君字古體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歸心也”(《白虎通·號》篇)。君字的本意,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的部落群體發展而來的。《漢書·丙吉傳》寫道:“君為元首”。《說文》解釋君字:“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
除了上述列舉的稱謂之外,還有一些朝代專有的對皇帝的稱謂。如:西漢時稱皇帝為縣官,東漢時稱國家。
還有至尊、天王、天闢、人主等尊敬的稱呼。當然,也有對皇帝的蔑稱,如:天囚。東漢今文經學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詁》中寫道:“以無為有。”唐朝學者徐彥疏解雲:“《公羊》經傳本以周王為天囚之義。而公羊說及莊、顏之徒以周王為天囚,故曰以無為有也。”當然,對那些殘暴無道的國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稱謂,如“獨夫”、“民賊”等等。
-
6 # 大黃扯點歷史
對於皇帝,我們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狹義的皇帝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後世的統治者的官方稱呼。而廣義上的皇帝,包括秦之前的王朝統治者以及各諸侯國的諸侯,因為很多人並不明白皇帝的確切定義,認為只要是管理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皇帝,我們既然要討論古人對皇帝的稱呼,那麼就狹義廣義兼而有之好了。
夏商周三朝對統治者的稱呼我們知道,秦之前有夏商周三朝。在夏朝以及之前的傳說年代,人們對於統治者稱為“後”,例如后稷、后羿等均為夏朝時對各個部落首領的稱呼,夏朝的統治者自稱“夏后氏”。
到了商朝,漸漸使用了“王”這一稱呼,但“後”也仍然沿用,比如著名的成湯伐夏的政治宣言中便稱夏桀為“後”:
“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尚書·湯誓》“王”“後”混用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了周朝,殷商的直屬後裔宋華人,在祭祀祖先時既泛稱先祖商王為“後”也用“王”來稱呼成湯:
“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詩經·商頌·玄鳥》先秦時期對統治者的一些其他稱呼方式這一時期對於統治者還有一些其他的稱呼,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例如:
天子——《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闢,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寡人——即寡德之人,諸侯的自稱謙辭,後來發展為帝王的自稱詞,《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秦始皇開始稱為皇帝之後歷史發展到了秦始皇嬴政這裡,他在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
但是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僅僅一個“泰皇”表達不了自己的功績,於是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因此從秦始皇這開始,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三五”,不對,是皇帝。從此“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流傳於世兩千多年。
此外“朕”這一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也被規定為皇帝專用。在秦始皇之前,大家都能用這個字,例如屈原的離騷中,第二句就是“朕皇考曰伯庸”。但在李斯的建議下,朕變成了皇帝專有的自稱詞。
兩漢三國時對皇帝的一些稱呼陛下這個稱呼古來已有,陛是帝王宮殿的臺階,臣子向帝王進言時,不能直面天子,必須由立在臺階下的侍者轉達。久而久之,陛下就成了對帝王的尊稱。
“天子必有近臣,執兵立於陛側,以戒不虞。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達尊之意。”——蔡邕《獨斷》“鉅公”也是對皇帝的一種稱呼,雖然並不多見,但還是有記載的: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忽不見。”——《史記·封禪書》漢承秦制,國祚四百多年,衍生出不少對皇帝的稱法:後宮近臣后妃稱呼皇帝為“大家”。前朝文武百官稱呼皇帝為“天家”:
“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百官小吏稱曰天家。”——蔡邕《獨斷》“縣官”也是漢代對皇帝的稱呼之一。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稱為“縣”,正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縣由此又可以引申為國家,將一國之君稱為縣官也就順理成章:
“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汙條侯。”——《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出於同樣的原因,“國家”也曾被用作皇帝稱呼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多次被稱呼為國家:
“……以立微功,皆自國家謀慮,愚臣無所能及。”——《後漢書·馮岑賈列傳》以及我們熟知的主公一詞,乃是臣下對君主的稱呼: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三國志.蜀志.法正傳》還有稱當朝皇帝為今上或當今:
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宋時期對皇帝的稱呼唐朝時宮中近臣或后妃對皇帝稱“大家”:
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新唐書.李輔國傳》還有大家熟悉的對皇帝稱“官家”,其實在十六國的時候石虎就已經用了,不過這時候的官家含義比較豐富,上能敬稱皇帝,下可呼喚公婆:
“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到了宋朝,官家擦被廣為流傳使用,並對皇帝的特定稱謂:
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新五代史·寇彥卿傳》明清時期稱萬歲實際上“萬歲”一詞由來已久,最開始只是歡呼的語氣詞,類似於俄語中的“烏拉”:
“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史記·項羽本紀》但能活一萬歲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吸引力太大了,於是逐漸變成了他們個人的專用詞,雖然沒有代指皇帝,但已經被皇家用在年號裡,如武則天的“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一旦被被人用了,就屬於“僭越”,是要被懲處甚至殺頭的,比如北宋寇準好端端走著自己的路,被一瘋人“迎馬呼萬歲”,政敵立馬打了小報告,皇帝很生氣,把寇準貶了官:
“準……與溫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帝怒,謫遜,準亦罷知青州。”——《宋史·寇準傳》到了明清時期,“萬歲”一次終於演變成了皇帝的代名詞,除了皇帝,誰也不敢將自己與“萬歲”聯絡起來,就連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賢,雖然幹著皇帝的活,享受皇帝的待遇,但也只敢以“九千歲”自居,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稱萬歲。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明律、清律中,並沒有把皇帝即“萬歲”、臣民必須“山呼萬歲”、以及不呼“萬歲”、懷疑或反對“萬歲”,即以大不敬罪論處的條文。皇帝即“萬歲”,人們必須無限尊崇、呼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這就是不成文法;而無數事實證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厲害百倍。在民間戲文中,動輒一開口就是“尊我主,萬歲爺……”,甚至供上一塊“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對皇帝的耿耿忠心。
-
7 # 樵夫1631
中國古代人們一般稱呼皇帝為:
一、皇帝。
二、國君。
三、皇上。
四、聖上。
五、陛下。
六、萬歲、萬歲爺。
七、君上。
八、天子。
回覆列表
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
經常看歷史書的朋友們肯定都對一個問題感興趣,那就是我們對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方式,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稱呼某某帝、某某宗,還有稱呼康熙、乾隆等等。許多小夥伴們肯定搞不懂這些稱呼是什麼意思,或者也僅僅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給大家梳理一下我們對古代皇帝稱呼的方式,以及這些稱呼背後一些好玩的故事。
我們對皇帝的稱呼一般是三種: 諡號、廟號和年號。
1諡號
諡號肯定很多小夥伴們都知道,中學的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作為文學常識老師都講過,好多人都糾結過“諡”這個字的讀音。
古代王侯將相死後都有諡,比如,我們常常稱呼的漢宣帝、晉武帝等等,“宣”“武”就是諡號。那麼究竟什麼是諡號呢?其實,諡號起源於周朝,史書記載為周公所定,據《逸周書·諡法解》解釋:“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意思就是說根據受諡者一生的功績行止對其做出綜合性的評價。既然是評價,那這諡號可有講究,每一個諡都有它的意義,一般諡號的意義分為三種:表讚揚,表批評和表同情。比如,有皇帝被諡為“文”“武”,何為“文”“武”?“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類似的諡號就是美諡,而“宣”“明”“莊”“昭”“穆”等也是美諡,表示皇帝功業德行有值得稱讚之處。
有美諡就有惡諡,我們熟知的隋煬帝的“煬”就是惡諡,《諡法》解釋說:“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類似的還有“靈”“厲”等等。皇帝一般都是因施行暴政而得到這樣的諡。還有一種情況是表示對帝王同情的,比如“愍”“哀”。歷史上的晉愍帝,趕上八王之亂中繼位,最後被匈奴殺死。這正符合《諡法解》中的“在國遭憂曰愍”,祖上作的孽報應在他身上了,實在令人同情。歷史上被諡為“惠”的幾位皇帝都是比較平庸的。
諡號是王侯將相死後政府授予的,就像今天重要人物去世後,官方訃告中給予的稱號,沒有人活著就給諡號的。所以,某些電視劇中居然出現皇太后自稱“我孝莊”的臺詞,就實在可笑了。
中國古代的帝王當中,一般周朝時期,周天子和各諸侯國的國君我們稱呼諡號,比如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都是諡號。諡號曾經在秦朝被一度廢除,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過漢朝又予以了恢復,從漢到隋的皇帝我們一般可稱其諡號。
2廟號
廟號也有講究。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高祖,比如唐高祖、明太祖。從第二位皇帝開始,就是某宗,一般被稱為太宗。開國皇帝及其繼任者的廟號合起來就是“祖宗”。當然,這只是一般規律,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廟號就還是祖,因為皇帝功績太大,對本朝有定鼎之功,被尊為成祖。康熙被尊為聖祖也是同樣的道理。
自漢朝開始,皇帝有了廟號,劉邦就是漢高祖。不過,從漢到隋,廟號都還是個稀罕物,可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兩漢皇帝有廟號者極少,只有大功大德者才配享有。西漢就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其餘有過廟號的劉奭、劉驁等人均因功績德行不夠而被取消。
自三國起,廟號開始氾濫。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魏明帝曹睿,此君實在是皇帝中的一大奇葩,他居然在位之時就為自己定好了死後的廟號——烈祖,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有此奇葩行為的皇帝。故而,後世史家常嘲諷他:廟號都上好了,那不就等死了嗎?果然,上廟號兩年後他就病死了,終年36歲。
到了唐朝,廟號終於落到了每位皇帝的頭上,不管幹得好壞,都能享有。另一方面,唐朝開始諡號被濫用,皇帝去世後都被加上一長串歌功頌德的諡號,業績平平的唐睿宗李旦諡號為“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明清時期,情況就更加誇張,皇帝諡號達二十多字。這樣的諡號稱呼不便,而且全是美諡,諡號已經失去褒貶評價的功用。所以,唐朝以來,我們常以廟號稱呼皇帝,廟號也有了某種對皇帝蓋棺定論的評價意味。
3年號
年號即紀年的名號,相比諡號和廟號,年號起源較晚,始於漢武帝。此後,每位皇帝即位後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是為“建元”,經常中途還要更改許多次年號,為“改元”。改元次數多的,甚至達十幾次。當然,年號的制定也是有意義的。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當有異常天象發生或遇到內外大事時,皇帝總要改元。
《史記》記載,漢武帝狩獵得一獨角獸麟,群臣以為此乃吉兆,於是改元“元狩”,而“元封”的來由則是漢武帝封禪泰山。另一種情況,年號也表示帝王的意志。宋太宗即位後改元“太平興國”,即表明自己欲成就一番大業的決心。明成祖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功勞赫赫,卻以“永樂”為年號,其心可明矣。所以,年號一般表達與天命相符,或者表達皇帝的某種願望。
有些皇帝年號換得比較勤,漢武帝一生就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15年裡竟然換了18個年號。不過後來,改元不再頻繁,到了明清,皇帝一般一生只有一個年號。例外的只有兩位:一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曾被瓦剌俘虜,後來復辟,兩次出任皇帝因而擁有兩個年號;另一位是皇太極。其餘的明清皇帝一生均只用一個年號。故此,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以年號稱呼,比如我們常稱嘉靖帝、康熙帝等等。
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我們要讀懂中國歷史,許許多多的文史常識是一把把鑰匙,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