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如蓮花91632563
-
2 # 法與罰
謝謝邀請,看了你的敘述,非常贊同,認同你的做法,在我的孩子小的時候與別的小孩子發生矛盾和爭吵,一般我會首先批評自己的孩子,並指出自己孩子,不該和不對之處。然後仔細詢問自已孩子是什麼原因導致與其它小朋友發生的矛盾,並向其它小朋友進行核實,即使我的孩子有理,或者吃了虧,我同樣會以批評的口吻告訴孩子,今後別和這個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然後牽著孩子離開,當然這是在這個小朋友家長沒有干涉這件事上進行的。如果這個小朋友的家長護短,進而用語言威脅我的孩子,我採取的措施先是與這個小朋友的家長溝通,指出他的孩子不對之處,並說你是成年人怎麼可以用這樣的語言語氣對待我的孩子呢?如果他仍強詞奪理,喋喋不休,那麼我會採取第二步措施,就是要求該孩子的家長向我的孩子和我進行道歉,如果他不道歉我會採取強硬措施逼迫他道歉<直接採取身體接觸的方式>,不惜驚動警方,由警方出面進行處理。這樣做的好處是讓自己的孩子明白,凡是遇到事情時,要以說理為主,在對方蠻不講理的情況下,該出手時就出手。同時也能起到教育對方的家長和他的孩子作用,不妨想一下,當雙方的身體接觸,並造成一定的影響後,事後該孩子的家長一定會後悔當時的行為,當然也一定會責備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給對方上了一課,即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和管束自己的言行。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牽住夕陽的手
看了你的描述,給你點個大大的贊。今天你處理自己女兒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的矛盾,方法很好。至於說那個女孩家長的態度和語言確實不對,但是你也不應該計較,畢竟是你的女兒先出手掐了那個女孩。應該給那個女孩道歉。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你就明白了,也不會生氣了。
某省電臺農村廣播節目裡的一位知名主使人,在廣播節目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就在主持人做節目的先一天晚上,去公園散步。在公園裡看到一個7歲左右的小男孩跟父親在公園人行道上跑步。父親在前邊跑,男孩跟在父親身後大約五六米遠,一邊跑,還一邊氣喘吁吁的對父親說,“爸爸,我比哥哥強。”小男孩跟父親正跑著,從對面跑過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不小心跟男孩撞到一起了。兩個人同時倒地,男孩”哎呀”了一聲,父親回頭看見男孩倒地了。站在原地沒動,只是告訴男孩說,“起來,給姐姐道歉!”男孩當時也是是摔疼了,一時沒有站起來。父親又對男孩說了一句同樣的話。男孩從地上爬起來,給女孩鞠躬說,“姐姐,對不起!”女孩抱著男孩親了一口。男孩跑到父親身邊說,“爸爸,我給姐姐道歉了。”
其實,這個事情並不怪男孩,女孩男孩都在跑步,沒注意倆孩子碰到一起,同時摔倒,但是男孩的父親讓孩子給比自己兒子大的女孩道歉。這說明一個問題,男孩的父親平時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很嚴格,很會教導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會有出息的。
題主今天處理女兒跟別的孩子之間的矛盾,方法是對的,如果題主能堅持一直這樣教育女兒,你的女兒長大後一定會有出息。
對方家長的做法是錯誤的,按照對方家長的教育方法,如果一直影響著他們的女兒,這個女孩長大之後一定不會有什麼出息。
總之,小事不忍讓,大事會闖禍。忍讓不是懦弱,是修為、是智慧。在生活中,懂得忍讓,會忍讓的人,做什麼事都會一帆風順,因為在巧妙的忍讓中,已經規避了存在的風險。
你說是不是?
-
4 # 師範小王子
謝邀。這個問題應包括兩個方面,家庭內孩子之間和左鄰右舍孩子之間。首先孩子不懂大道理,爭執多因為對方侵害了自己的利益。當然也有強者故意欺負弱者自己尋開心的情況。在家庭內孩子發生了爭執打鬧,首先以家庭倫理教育為主。講兄弟姊妹之愛,大愛小,小敬大。兄讓弟,姊讓妹。父母也要明判對錯,要求錯的一方必須向另一方道歉。這很重要,能影響孩子將來的人品。也可以小有懲戒,比如讓錯誤一方掃地、整理家務。暗地囑咐佔理一方在對方任務完成一半的時候去幫忙,以感動對方,主動和好。鄰里孩子之間打鬧,大人不要憑一面之詞就去給孩子爭理。首先大人之間進行溝通。研究教育方法、找出解決辦法,給孩子爭理是次要的。不妨讓兩個孩子各申述理由,同時也各找出自己不對的地方。除一方故意欺負對方,由他的家長進行嚴厲批評外,雙方家長應更重視孩子的自我批評和向對方的道歉。自己的孩子有理也不要太強勢,父母的榜樣對孩子影響最大。父母溫文爾雅,孩子就不會胡作非為。做到有理也要謙讓三分最好。
-
5 # 孟珍
謝謝邀請。孩子們在一塊兒玩,發生爭執在所難免。做家長的如何處理是很有講究的。很多家長都是要爭個理兒,爭出個誰對誰錯來。其實這是最不明智的一種做法,處理這些事兒,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對孩子的影響。對與錯,在孩子們心中是不確定的,他們也不太關注對錯,他們關注的只是大人的態度,是大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怎樣適應大人的態度。想到讓孩子從中學到什麼?做為孩子的父母,就要細想自己該去怎麼做。要知道孩子一直都在關注著自己,孩子總是把父母當做自己的模仿物件。所以自己要事事處處時時注意自己的形象,處理事要得體,而不是總佔上風,還不惜把事兒鬧大。題主介紹的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兒。後面自己的想法無疑是在意氣用事,如果按你的想法去跟人爭執,會讓自己的孩子不知所措。你與對方家長鬧得越厲害,雙方的孩子受到的傷害越大。不要先用道德去要求對方,這是最容易激發矛盾的。既然自己也認識到自己孩子的不對,不該掐人家孩子,就直接說自己的孩子就是了。可以告訴他掐別人的後果,就是別人的大人不一定只是嚇唬,如果自己再那樣做,那種嚇唬或許就會成為事實。至於別人的孩子自有他們的家長去管教,別人就是不管,孩子不成才又挨著自己什麼事兒了?能使自己的孩子吸取教訓,不至於以後受到傷害才是自己的目的。大人的爭執,往往就是覺得自己一方吃了虧,自己的面子上下不來。其實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失策。至於對方的家長,我看也沒有什麼不對。畢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養成被人欺負而不吭聲的性格習慣,更不能慣著別的孩子欺負自己的孩子。只是之後要說自己的孩子不該怎麼做就更完美了。但這隻能在自己身處此境的時候去那麼做,而不是去那麼要求他人,那會讓人覺得是吹毛求疵地找事兒的。因而激發矛盾,把事兒弄大。
-
6 # 李爾勳
謝邀:孩子之間岀現爭執,別急於處理。先讓他們各自說明情況,抖明原因,讓你覺得無理一方發言,有理一方聽著,說完後有理一方再說。一般無道理者急於求成,相互講理後大人再評理。別打耐心說服後,握手言和讓孩子心服口服,曉得知理失禮原因,已便今後注意改正。
-
7 # 生活情感助理師
你好,出去遊玩孩子之間的摩擦總歸難以避免的,所以要教好孩子怎麼面對處理問題是對的。你在事情發生後和孩子溝通,讓其認識瞭解她的錯誤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可取的。只是對方在瞭解情況下解決事情的方法欠妥,只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場片面解決問題,反而解決不好問題。應該站在兩個孩子的立場和事實看問題,首先要教孩子們,滑滑梯應該等下面的沒有人了再從上面滑下來。前面的小朋友沒有走開,滑下去就會發生碰撞或者危險。就像剛才那樣,發生情況。要是不小心有這種情況發生了,應該不小心發生錯誤的一方要道歉,另一方也要理解一下這樣才能一起更好的相處。勁量以後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讓玩樂有序才能安全開心。觀念不同認識解決事情的方法不一樣。不要和不同觀念的人爭執那是浪費時間,另可花時間把自己孩子教好。個人建議,謝謝!
-
8 # 天藍草叢青
她促進了一個大家庭的團結向上。
兄弟姐妹之間的不愉快在於三觀不合,一般在於往老根上刨的大統一,那就看父母以德為根的家風了!家風好的家庭,一時理論只相當於撒嬌,家風不好的家庭怎麼都是作。
我的孩子一兒一女還小,他們常常一會鬧一會好,形影不離,只要一樣看待使他們男女平等。成年後,不干涉他們的私事和家政方向,至於什麼道路那是他們自己的辨識度。
國家領袖以江山為重,父母在以家庭和諧為重!
-
9 # 老蛇正宗
孩子之間出現爭執,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
小孩與小孩之間,經常會因為爭奪玩具,爭奪圖書,或爭奪坐位、爭奪紙筆文具等小事而爭吵!並且互不相讓,這個時候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趕快叉開話題,使小孩的注意力離開焦點,使爭吵焦點淡化,再淡化,等“息事寧人”後,再逐一進行開導,哥哥姐姐應禮讓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尊重哥哥姐姐,兄弟姐妹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之類的教育。千萬別“善小而不為…”,要一點一滴地從小就灌輸”博愛”教育,進而培養出,有文化、有道德、有愛心、有責任的有用之材。
我有三個小孩,二男一女,都已成家,他們從小友愛,從不會相互之間紅臉和爭吵。一是,可能與從小博愛教育有關,“人人都獻出愛,這世界將會更美好”;二是,他們都是高知,外加女婿兒媳六個孩子,都是高知識分子,學得多,見識好,有什麼事,以理服人;三是,兒女們分住二省三處,距離可以產生美吧!
-
10 # 劉芳同學
孩子有時候做事不是故意的,就是在玩,這種情況下,家長出來干擾反倒不好,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捱了欺負,弄得草木皆兵就不好了。
我的鄰居容嫂子和奎嫂子,她們兩個本來是好朋友,兩家的孩子每天都在一起玩,有一天兩個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吵了起來,兩個媽媽都是厲害的角色,誰也不讓誰,本來是兩個孩子的事,最後變成了大人之間的較量。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兩個孩子又去一塊兒玩了,兩個媽媽再見面的時候,都覺得很尷尬。
孩子鬧了矛盾,大人不要摻和進去,讓她們自己解決問題,孩子的思維方式跟大人不一樣,只是為了爭個對錯,而不是利益衝突,家長要培養孩子寬容大度的肚量,不要斤斤計較小肚雞腸,讓孩子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走向社會的時候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成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
11 # 薩妮兒
寶貝,如果你自己的孩子沒有問你什麼,你什麼都不用做。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甚至大人和其他小孩子之間的矛盾,我有很多(我也不想有的)經驗可以分享哈。
首先,你家寶貝剛剛進入幼兒園,以後會有更多跟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他正在慢慢學著處理。
而我們家長,也同時在學習,怎樣面對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難挑戰。怎麼辦呢?
我需要先引入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叫問題區。
比如,前幾天,一個朋友向我諮詢,孩子6歲了,可是不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總是跟人家玩著玩著就跑了,自己玩一會兒再回來找人家,已經玩不到一起了。
他說,我兒子是不是有社交問題啊,我該怎麼做?
我問了他兩個問題。第一,是你覺得有問題,還是你兒子覺得有問題?
他說,我覺得有問題,我兒子應該也覺得有問題吧。
我又問他,那你兒子有沒有問過你呢?
他說那倒沒有。
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問題歸屬劃分不清。跟小夥伴怎麼玩,是孩子的問題,家長沒必要干預,如果你覺得有問題,自己去解決,也很簡單,信任孩子。
那對於孩子來說,有兩種情況:
1、他不覺得這樣有問題。
他既然沒有困擾,又何必自添苦惱,孩子6歲的社交模式不代表他今後的社交模式,他是在與人交往中慢慢學會各種技巧的,大人只要做好示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好了。
2、他覺得有問題。
又分兩種情況,第一種,他自己能處理,就更不需要大人干預,只要信任他就ok了。
第二種,他處理不了,他自然會來問你。為什麼小朋友不跟我玩啦,這個時候,才是大人需要協助的時候。
套用題主的案例就是,寶寶如果問媽媽,那個小朋友為什麼哭了?那你可能需要幫他解釋一下。
比如,有的人雖然喜歡說別人壞話,但不喜歡別人說他壞話,如果不想惹小朋友哭呢,下次再有類似情況,寶寶只需要說,我不是,就可以了。
另外,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事情太多了。
我家還小的時候,一次帶去遊樂場,一個小姐姐總是往他衣服領子裡裝決明子,兒子很專注的在玩,總是被她打擾,我看見幾次,兒子聳著脖子說,你幹嘛,她還是冷不丁就給他塞一把。
兒子有問題麼?有,他需要我幫忙解決嗎?不需要。
我有問題嗎?本來沒有,後來有,因為兒子的衣服需要我洗。於是我非常淡定地開始在場外遠端干預,我語氣平靜地問那個小姑娘,“小朋友,你幹嘛呢?”她抬頭看我,我盯著她的眼睛……
然後她就趴在決明子堆裡,可能是羞愧了吧,哭了……
她外婆這才衝進去,一邊喊一邊安慰,“哎呦呦,阿姨說你了啊,不哭了不哭了。”
我心如止水,她們的問題,她們自己去解決吧。我兒子接著玩他的決明子,我接著看我的書,非常安詳。
最後,做父母的,哪有從來不焦慮的,都是八十一難慢慢渡過來的,加油。
-
12 # 愛小豬的媽媽
人是社會中的人,不可能單獨生存的,小朋友也不例外。從他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中間要經歷太多太多的事情,我們家長不可能全程替代的。只有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試著解決,他們才會慢慢得到鍛鍊和成長。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則是全程的陪伴和引導。幼兒園就是孩子走出家門,面對社會的第一個大環境。
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走好這一步呢?當小朋友之間發生了爭吵,家長又該怎麼做呢?我覺得以下幾個步驟,家長可以試一試:
一、立即阻止吵鬧,瞭解原因。
現在的孩子,多在家裡倍受寵愛,家裡人什麼都讓著他。但到了幼兒園以後,誰又不是家裡的寶貝呢?誰又會主動去讓著別人呢?其實,有時,並沒有發生什麼矛盾,或許只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甚至一個小眼神,就會兵戈相向。
家長髮現爭吵,要第一時間阻止爭吵,然後詢問,瞭解原因,以便後面的調解。
二丶立即告訴幼兒園老師,她們會及時處理的。
因為地點在幼兒園,這兒有老師,有領導,發生了事情,她們會及時處理的。
而且,由於是老師處理,態度應該是公平、公正的,能夠得到雙方家長的認可,對以後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相處,也是有利的。
三丶如果對老師處理有異議,可再協商。
有時,老師或許一時的疏忽,沒有了解情況,或是瞭解的情況與自己剛才瞭解的不一致,這時,家長可與老師表明觀點,並協商解決。
四、試著與對方家長溝通。
五、與孩子坦誠交流。
孩子年齡尚小,他們有時無法辨別是非對錯,家長可在與孩子交流中,就事實進行分析,錯了要批評,對了要鼓勵,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切忌一棍子打死,一味地包庇坦護,或大聲地指責批評。那樣,只會縱使孩子養成驕傲自大或促使孩子膽小懦弱的性格。
總之,幼兒園是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家長只要能開好這個頭,讓孩子穩穩地站住了,那麼,接下來的路,孩子會越走越順的。
-
13 # 巧妙媽育兒
幼兒期正是兒童的個性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開始的時期,社會化及社會自我的形成不是完全靠成人去教的,而是在小朋友與同伴之間碰撞中,環境的影響中逐漸學會的。
因此面對小朋友之間的爭吵,只要沒有危險,成人完全沒必要去幹預。
哭泣並不一定是受到傷害,而是自我情緒的表達方式,兒童出生時由於氣質型別不同,在與同伴的爭吵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脆弱,有的堅韌。
幼兒園是小朋友剛進入社會,學會與同伴相處的最初鍛鍊場,當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時,讓他們自我解決,慢慢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堅韌。
孩子天性是反脆弱性的。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規律,是越保護其越脆弱。暫時的脆弱能夠透過摔打和磨練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過度保護,孩子每次遇到問題就會依賴於父母來解決,他們就無法發展出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們形成錯誤的認知。 培養出“心靈被嬌慣”的孩子。
回到這件事本身,當初你什麼也沒做,沒什麼可遺憾的,有些事不做比做更有益。
當然,兒童實際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包括父母和其他人成長在內的成人世界;另一個就是同伴世界。
同伴關係在兒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中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同伴關係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誰都想做一個被人接納和喜歡的人,因此,我們不干預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視日常生活的引導,讓孩子更能融入群體之中。
1.培養孩子親社會行為。
如幫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與他人合作、分享、讚揚他人,使他人愉快。
2.利用榜樣的力量。
在生活中成人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就是孩子模仿的物件,這不需要教,孩子看到即學到,他也會用到自己與同伴的交往中。
3.強化孩子利他行為。
當孩子做出幫助、安慰他人等親社會行為時,就給予強化,讓孩子產生愉悅的情緒,愉悅體驗又會促使孩子產生利他行為。
如果沒做到不要批評、責備,而是從孩子視角看,那是他們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
總之, 身為長輩關心下一代,當然無可厚非,然而很多事情,看上去是保護,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反脆弱的能力,在成長中反倒是會焦慮不安。 一個堅強獨立的靈魂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真實深入的體驗中豐富起來的。祝好!
-
14 # 爸爸的小綠豆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從具體的事件為切入點,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首先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孩子成長過程中,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有,但爭吵,甚至打架都經常有說明這是普遍現象。在卡通節目裡的家長,都會很從容溫柔地和孩子解釋。而反面教材就是家長護著自己的孩子力爭第一。所以第一反應是先了解基本情況。
成長中的孩子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所以這時候需要你以身作則。接下來怎麼做完全取決你想你得孩子從中學會什麼,是爭取?還是寬容?我的選擇是寬容,這樣的孩子更能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喜歡。但這種寬容不是和忍讓對等,意思就是即使理在你這裡也要先作出讓步,告訴你的孩子,心寬能撐起一片海。從小樹立有意義的價值觀。如果錯在己方,要學會主動認錯,小事情而已,握握手友誼更重要。
我認為孩子將來是怎樣,取決於他面對過的問題怎麼解決,家長因為是最常接觸的,是第一榜樣。什麼事情要想想以身作則,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孩子也是老師。
-
15 # 奧特曼卡片達人1y4V
1、其實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很單純,用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我們大人不可以將孩子的矛盾太放在心上,就是自己當時在現場,也要裝作沒有什麼的樣子,別把事情鬧大了有時候大人只會越幫越忙。
2讓孩子看清問題,不要讓孩子太激動了,等緩和之後,和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教孩子評判事情,讓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3我們要講給孩子聽,哪怕最好的朋友也會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朋友之間要和平相處,可以順便再舉例說明,比如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人或者事。
4小孩子哭哭鬧鬧很正常的事情。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的,總會出現一些小插曲,要讓孩子們更加懂的其中的內涵,告訴我們的孩子,這也是生活中的不部分,要敢於面對矛盾面對問題。要好好引導孩子。
-
16 # 微笑小魚0Y
我們小區有個奶奶,是那種不能吃一點點虧的人,表面上看著挺和善,你跟她多接觸幾次,發現她是那種斤斤計較的人。為一根針一根線就會跟你翻臉的那種人,還是一個退休教師。她有一個孫女,平常基本上都是她帶,平常她總是寸步不離的一直跟著孫女,孫女馬上也快7歲了。總是在她的嚴格保護下玩耍,如果別的孩子罵了她孫女或侵犯她孫女的利息,她會馬上上去制止或者跟別的孩子交涉,如果她孫女欺負了別人,她會替她孫女說,她孫女不是故意的,是鬧著玩的。我覺得過於保護的孩子也許到了學校會不適應。還有,你得讓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保護。還有,一個斤斤計較,喜歡佔便宜,不能吃一點虧的人能培養出一個多優秀的孩子?有誰願意跟這樣人交往,最多就是點頭之交或點贊之交。大人的格局決定的孩子的發展!
-
17 # 神獸奶爸醉逍遙
頑皮的孩子
在孩子們看來,一切皆遊戲,過程中發生肢體接觸是難免的。不小心碰到或者掛到,或者發生口角。但隨後又會和好如初。
我小的時候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兒,我和另外小夥伴在玩的過程中因為一點小事起了摸擦,我隨既從地上抄起一塊磚頭,把對方腦袋給開了。當時鬧的很不愉快,可第二天,兩人就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又玩到一塊了。
我家小寶最喜歡的玩伴小馬也是和他發生衝突最多的那個。
智慧的父母遇到這樣的事,父母首先要冷靜,其次需要了解事情的原委,並適時進行情緒疏導或批評教育。其中需要把握如下原則: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
18 # 和媽媽一起長大
放手給孩子機會,學習自己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關係會更好。
小朋友之間相處,和大人們之間相處是一樣的。有合的來,也有合不來的。但這都需要孩子自己在實際的相處過程中去體驗,在體驗中理解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
這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一步。
但經歷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的,爸爸媽媽很難替代。
而且,在人際交往中,不只有順利暢快和歡聲笑語,尷尬的窘迫的狀況也會常常遇到,這原本就是常態。
再不加干涉的狀態下,孩子自然體驗到,他也會明白和接受,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會有適合他自己的解決方法生髮出來。
請相信孩子的智慧和自洽能力。
-
19 # 等待162471053
孩子兄弟或姐妹會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爭執,有時吃爭,睡也爭,作父母很難教育。在孩子多,有3個以上更難教。有時爭打是正常,俗話說:“狗兒兄弟”吃穿睡都爭,打鬧,有時大欺小,強欺弱,作父母只有分開他們一個去一處房間,各做各的作業,各玩各遊戲,過一段時間會自動和好。長大到讀小學四,五年級才懂事不會爭執。其本懂一些道理了。
我很少在家處理這種問題,一般由她們母親教育處理。
-
20 # 民文
手掌也是肉,手背也是肉,孩子都是自己生的,在對待孩子爭執上要公平,誰有理維護誰,誰無理批評誰,不能偏護那一方,否則激發兄弟之間予質,影響家庭和偕,從而導制對父母的積怨,以至於孩子長大後都不熱爰這個家。
回覆列表
感謝小秘書邀答!
遇到孩子之間出現的爭執,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們去處理。這樣孩子就會在處理問題,矛盾過程中學會溝通,學會處理各種關係,對孩子是有益的成長機會。
但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受氣了,心疼的要命,哪裡還顧及對孩子的影響?
本來孩子之間都是小事,如果大人插手,就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性情,不再想辦法自己處理問題,這樣對孩子將來的成長不利。
如果兩個孩子真的出現了大問題,也要讓孩子參與其中,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讓孩子得到經驗教訓!
總之,孩子的問題如何解決,一定要讓孩子參與,讓他承擔該有的成本與代價。家長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讓問題得到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