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蔣9686667863

    衛青與李廣並無過節,但在出擊匈奴的軍中,衛青是主帥,李廣是麾下之將。李廣因迷道而失期,衛青作為主帥,有責任責問李廣。這是衛正常的職務行為。李廣覺得窩心,恥於對簿公堂,羞憤自殺。這是李自身因長期背運而形成的情緒,並非衛青有意為難他。李廣死後,天下人痛惜之,但並沒人責怪衛青。

  • 2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史記原文: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仁善退讓不見得就是豁達,而從和柔自媚來看,仁善退讓也是一種手段。

    《史記衛傳》原文如下: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甯乘說大將軍曰:“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

    上文意思是衛青沒什麼功勞,都是靠著皇后的關係。

    三大戰役,奇襲右賢王是李蔡這一,武帝把功勞送給衛青,李蔡退役。文中寫諸將領屬於衛青,然而李蔡是輕車將軍,公孫賀都是騎將軍,並不弱於車騎將軍,這是一。衛青和李蔡等人並非一路出兵,更像是平級,而非隸屬衛青此路無甚功,這是二。武帝不在朝堂,而是急匆匆半路授衛青大將軍,並且故意不封賞諸將,給衛青為諸將請功的機會,收買人心,這是三。綜上,當時諸將實際並不領屬於衛青。

    漠北之戰,漢武帝任命李廣為前將軍,君無戲言,“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 ,然而宣讀聖旨是郎中令李廣的職責,輪不到衛青,顯然衛青撒謊,衛青的小算盤是“ 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衛青為了讓公孫敖立功封侯。“毋令當單于”就可以看出衛青說假話,漢武帝並不知道衛青會碰到單于,還是左賢王,怎麼會說單于,假的不能再假。

    “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衛青知道了單于所在,就帶著精兵走了,精兵者騎兵

    精兵者騎兵和車兵也。留下幾十萬步兵和老百姓運糧物資隊,讓李廣帶著繞遠路,李廣步行怎麼可能騎行的衛青匯合,而且李廣還沒有嚮導,太巧了,一切都像是衛青安排好的,也應該就是安排好的。 抓俘虜很可能是單于的計策。

    衛青抓俘虜很可能是單于的計策,因為衛青只帶騎兵和武剛車兵,說明他得到的情報,單于人少,人少不假,可是單于應該是設伏擊潰了公孫敖的前軍,因為,史記直接寫衛青面對單于,公孫敖去哪裡了?而且衛青武剛車結營後,只有5千騎兵可以出擊,匈奴軍隊有1萬多,衛青有5萬騎兵,幹嘛只派5千。衛青描述此戰已經包圍了匈奴軍,單于跑了也就算了,其他大批匈奴軍怎麼可能跑掉,只斬首1萬多,分明就是說謊!

    定襄和漠北兩戰損失士馬三十萬,衛青逼死李廣,導致李蔡,李敢,霍去病的相繼離世,國庫空虛,賦稅高啟,百姓苦啊。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說到西漢時期衛青寬容大度有點言過其實,衛青出身卑微,身份卑賤,由於有了衛子夫的關係,皇親國戚,才有了衛青得到皇帝的寵信,多次與匈奴決戰,戰果累累,彪炳史冊,張揚了漢家的威勢,使匈奴有了對漢朝膽怯的意識,使得大將軍,大司馬有了封侯家隆,蔭及子孫的造化。衛青可以說是一個君子,雖不養客,但是他能夠做到退讓賢能為務,仁愛兵士為本。

    李廣與衛青是戰場上的將軍,李廣是衛青的麾下部屬,在漠北戰鬥中李廣率領的部隊迷道失期,延誤軍機,衛青做為統帥此次戰役的大將軍責至幕府對薄。李廣悲憤難當,且年六十餘矣,不肯面對刀筆之史,逐揮刀自刎。這是李廣與衛青在史書上的唯一記載,也是牽扯到的人與事的確切記載。

    西漢時期的李廣能夠納入太史公司馬遷的法眼,主要是司馬遷看重了李氏家族及李廣的做人與性格,李廣才氣,天下無雙,體恤兵士,士皆為樂。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這就是說的將軍李廣。太史公更上一層的提高了李廣的個人境界:“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把小事闡釋到了大道理來看待,這就是李將軍李廣。太史公秉直倔強的性格他哪裡看得上依靠皇親國戚上位的衛青之流,他看重的是李廣這樣的為人與性格。

  • 4 # 圍爐品茗人

    衛青和李廣都是西漢名將,一場漠北之戰,使衛青與李氏父子的死亡糾葛到了一起。漠北之戰的部署是否是衛青故意整李廣,李廣的死是否因為衛青戰後問責所致?這與衛青寬容豁達的性格描寫是否吻合?

    漠北之戰與李廣之死

    漠北之戰是漢武帝時期漢匈之戰中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也是那個時代的武將們最後的建功立業的舞臺。在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發動前,原定的出征名單裡沒有名將李廣,但是一生幾乎從未缺席漢匈之戰的李廣極度渴望參戰,因為這位名將還從來沒有在漢匈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也導致已經六十多歲的李廣仍然沒能封侯。因此李廣幾度在漢武帝面前請求參戰,漢武帝最終無奈之下同意李廣以前將軍的身份隨同西路軍的衛青出擊匈奴。

    衛青大軍出塞之後,透過抓俘虜的方式得知了匈奴單于的位置,於是大戰一觸即發。此時衛青卻突然命令李廣去和右將軍趙食其會合,然後率兵走東路迂迴包抄,配合自己親自率領的中路大軍合圍匈奴單于。李廣接到命令後非常不滿,他向衛青請求隨同主力一起出戰,因為從東路走要繞遠路,而且水草稀少,難以及時趕到戰場。但衛青不願意更改命令,特別是史記中還記載了漢武帝在出徵前曾告誡衛青,李廣年紀大了,而且運氣不好,不要讓李廣當先鋒直接與匈奴單于交鋒。

    無奈的李廣只得遵命從東路出擊,但是他果然迷失了方向,沒能如期趕到戰場,等李廣等人再次遇到衛青大軍時,已經是衛青所部打完了漠北之戰的回師路上。悲憤不已的李廣回到自己的軍營,衛青安排人員前來詢問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於是衛青又安排人員找李廣的部下詢問情況,結果李廣說自己會親自去說明,他到達衛青的軍營後,述說心中的苦悶之後就自殺身亡了。

    李敢的報仇與被殺

    同樣是在漠北之戰時,李廣的幼子李敢被安排隨同霍去病率領的東路軍出戰,在此次作戰中,李敢戰功卓著,因此被封為關內侯。在漠北之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李敢得知父親的自殺原因後,認為是衛青故意調離自己的父親李廣,為了報仇洩憤,他毆打了當時西漢的最高軍事統帥衛青,但是衛青卻不予追究並隱瞞沒有上報。但是衛青的外甥,另一位大司馬霍去病也同樣是年輕氣盛的年紀,他無法容忍自己的舅舅被自己的部下毆打,他利用隨同漢武帝出外打獵的機會,在獵場射殺了李敢。

    漠北之戰中李廣的自殺衛青負多大的責任

    做出讓李廣離開主力部隊去和右將軍趙食其會合這個決定的人的確是衛青。而且這個決定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導致了李廣的自殺。但是我們要看到同樣是在史記中,司馬遷也明確表達了這是漢武帝在出徵前對衛青的囑咐。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衛青沒有必要在這種不是影響戰役大局的地方故意違背漢武帝的囑託,畢竟當時衛青的處境和地位也很微妙。

    而漢武帝既然同意了李廣出征又為什麼要對衛青做出這樣的囑咐呢?史記中也記述了原因,一是因為李廣年老,二是因為李廣的運氣不好。其實這兩個原因中更為關鍵的是第二個,因為李廣一生幾乎從未缺席過漢匈之間的大小戰役,但是除了在地方鎮守時期,漢朝對匈奴發動的主動進攻李廣沒有一次能取得戰果,因而也一直未能憑藉軍功封侯。反倒是一些資歷、能力都不如他的人卻能因為運氣較好,隨同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名將出徵獲取軍功而被封侯。因此可見當時人們都認為李廣是個運氣不好的人。

    漠北之戰是漢匈之間的最後決戰,漢武帝歷時數年,傾盡國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匈奴問題。這樣一場戰略決戰,漢武帝不容有失,他不願讓任何可能的因素導致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這裡當然也包括運氣因素。所以他才在戰前不願意安排李廣出征,但是架不住老將李廣的一再請求,他只好在安排李廣隨同出征的同時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出任先鋒與匈奴直接交戰。

    同理,在衛青的立場上來,一方面是皇帝的親自囑咐,另一方面是自己也需要確保此戰必勝而且力求取得完勝。但是又不可能讓李廣待在後方不參戰,於是將李廣調去迂迴包抄的右路就是最佳的選擇。當然這裡不是說李廣參戰就一定不能取勝,但是人在重大抉擇的時候是會產生迷信的想法和行為。現代社會里不是也有許多足球教練因為巨大的執教壓力,會選擇自己的幸運服裝,或者做某些固定的能給自己帶來勝利的行為嗎?

    但是李廣的迷路真的是衛青刻意安的嗎?個人覺得這不太可能,畢竟李廣所部也是漢軍的一個重要力量,衛青肯定也是希望這支有生力量能夠在決戰中發揮作用的。而且當時漢軍是深入漠北戈壁、草原之中,沒有人能肯定的知道自己的就一定能不迷路,他們依靠的都是過往的經驗和軍中的匈奴士兵作嚮導。只能說衛青為他們選擇的大方向的確是要繞路遠行,但並非完全無法走通的死路,只能說是李廣自身的運氣或者當時的抉擇導致他們失去參戰的機會。

    衛青詢問迷路情況是否是故意逼迫李廣自殺。這一點上我覺得也是有點冤枉衛青了,史記上也明確說明,衛青當時安排長史送了酒肉來慰問李廣所部,順便詢問迷路的情況,以便向漢武帝報告。這本是他作為全軍主帥的職責所在也是應有的權利,而且按照當時漢朝的法令,這種迷路失期是要被斬首的罪行,只不過當時可以用錢贖罪來免除死刑。衛青問明緣由也是大機率會保全李廣的性命讓他用錢贖罪,因為衛青以前的部下有過同樣的情形,而李廣本人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另外在李廣沒有回答長史的詢問後,衛青才又安排人員去找李廣的部下去聞訊對質。這裡我們依然可以看出衛青沒有再為難李廣,畢竟以當時的地位來看,李廣在衛青面前根本沒資格擺譜。論地位衛青是當朝大將軍,負責統領所有漢軍,論戰功,衛青是漢匈戰爭以來立下戰功最多的將領。李廣的這種不回答的態度,衛青完全有權當場拿下就地正法。但是衛青沒有這麼做顯然還是給這位命運多舛的老將留了幾分面子。

    綜上,衛青與李廣父子的死(尤其是李廣的自殺,李敢的死應該更多的是偶發事件)的確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衛青並沒有故意整死李廣的動機和必要,他是按照漢武帝的囑咐執行,同時也是按照自己的職責履行問詢,而且按照衛青以前對待其他將領的做法,他認為李廣回到長安後至多也是用錢贖罪,因此沒有考慮到李廣會因此突然自殺。而李廣本人則更多的是因為理想和抱負的破滅導致心情極度悲憤,因而才會在羞憤之下拔劍自刎。

  • 5 # 半昏迷1230

    說句難聽的,從已有的記錄看,李廣指揮能力低下,作戰全憑個人武勇,與匈奴交鋒幾乎每次都喪師失機,自己也曾被俘後逃回,本人卻又資格甚老,你如果是統帥,你敢放心大膽地將前軍先鋒交給他麼?

  • 6 # 飛哥講歷史

    這個問題,我們拆成三點來看

    首先,衛青為人是不是寬容豁達

    公元前124春,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再次北上,命令衛尉蘇建(蘇武父親)做遊擊將軍

    蘇建率3000騎兵意外遭遇了大單于上萬主力,前將軍趙信又臨陣倒戈,苦戰一天蘇建隻身逃回。雖然蘇建以少敵多,且一番苦戰,但就他一個人逃跑回來,已經犯了兵家大忌,也就是說,衛青應該殺了他,以立軍威

    但衛青沒有這麼做(當時軍隊裡好多人建議殺蘇建),他決定讓漢武帝來決定,於是用囚車押蘇建回長安(今陝西西安)

    漢朝有以錢孰命的法律,衛青當時沒有殺蘇建,實際上是給蘇建活命的機會,回到長安後,漢武帝放了蘇建“贖”為庶人

    (衛青)

    由此可見,衛青確實寬容豁達,畢竟殺了蘇建不僅沒錯,還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李廣的死跟衛青有什麼關係

    李廣其人

    李廣,漢文帝時期從軍抗擊匈奴,任漢中郎;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立下軍功,卻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沒有封賞

    (李廣)

    征戰47年,與匈奴打了大小七十餘戰,然而主動進攻卻少之又少,共有五次大戰,然而三次無功而返,兩次全軍覆沒,不是說李廣沒有才能,只是其才能在守不在攻,相反李廣才氣無雙,士兵愛戴(治軍看似雜亂,卻從未遇到突襲),可是因為性格原因(不善言辭,不會權謀),社會原因(漢朝得天下後,講究“政治關係”及“站隊”),所以李廣一生未得封侯

    兩次生死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關”中的“飛將軍”說的就是李廣

    但這個詞卻差點害死李廣

    (漠北戰爭)

    公元前137年,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匈奴人多勢眾,李廣全軍覆沒,並被活捉,匈奴騎兵把他放置在兩匹馬的中間的網上,走了十多里,李廣假裝死去,偷偷看到旁邊有一個匈奴騎兵騎著是匹好馬,李廣突然跳上匈奴騎兵的馬,向南跑去,數百名匈奴騎兵追擊李廣,李廣用奪來的匈奴騎兵的弓箭射殺追兵,逃脫後,匈奴百思不得其解,從此就有了“飛將軍”的稱號,但此次戰役,李廣損失重大,又被敵人活捉,應當斬首,後來李廣贖為庶人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鑑於之前戰績,還有李廣此時已經60多歲(前123年復召李廣為官),漢武帝本來不想讓他出戰,奈何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就答應了,但暗中囑咐衛青,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

    於是衛青派李廣從東路餘暉出擊,但李廣迷路,沒有及時到達,致使衛青沒有抓住單于,戰後衛青問責,李廣心有不快,且不能再忍受刀筆吏(監官)的汙辱,自殺了

    (李廣)

    對於這場戰爭,李廣心裡卻是不愉快,認為衛青故意刁難他,但小編認為行軍佈陣,衛青也不會想到迷路,縱然有私心,也不至於這樣坑害李廣,畢竟衛青自己也想立功。至於戰後追責,任務沒有完成,一定會給漢武帝一個說法,並沒有要李廣承擔一切責任的意思,作為上級,不瞭解情況怎麼作報告?

    所以李廣自殺,更多的還在於自己的性格,實在是不善言辭,且太過剛正,而且60多歲,還是個小官,這次出了這樣的事情,以後更沒機會了

    最後,李廣兒子的死跟衛青有什麼關係

    李廣有三個兒子,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在李廣去世之前已經死了,僅留幼子李敢

    公元前119年(跟李廣同一場戰役),跟隨霍去病徵討匈奴,奪左賢王鼓旗,斬首眾多,被賜爵關內侯

    知道父親自殺後,埋怨衛青,趁衛青不備,一拳將其打傷,衛青可能是因為李廣身死,多少跟自己有點關係(畢竟是自己部下),這事就沒追究,也沒有跟別人說,但還是讓霍去病知道了(畢竟兩個大人物打架,看見的人很多)

    霍去病是衛青外甥,又是衛青一手提拔,此時才23歲(去世時24歲),血氣方剛,知道了這事肯定不能忍,於是在甘泉宮狩獵上暗箭將李敢射殺(前118年)

    (霍去病)

    這事很明顯是外甥榜舅舅出氣,如果是衛青本人的意思,李敢很可能當時就死了,而且衛青位高權重,怎麼可能採取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

    總結一下:李廣的死,在於他的性格,李敢的死,是霍去病個人行為,如果非要跟衛青有關係,那這個關係還沒有漢武帝來的直接

  • 7 # 龍武驍衛

    一場漠北之戰,牽扯到李家兩代三口人,飛將軍李廣,李廣弟弟丞相樂安侯李蔡,李廣幼子關內侯李敢,並最終造成三人死亡,是武帝衛霍故意針對還是另有隱情

    李廣之死

    李廣,西漢名將,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被封為中郎,成為文帝近侍。文帝曾言李廣若生在太祖年間,可封萬戶侯。文帝時期李廣並無多少機會,景帝時期,李廣機會終於多了些。平定七國之亂中,李廣在昌邑城下勇奪叛軍將旗,立下大功,但私收梁王將軍印犯了皇帝的大忌,景帝不賞也不罰,第一次可能的封侯失敗了。之後歷任邊境七郡太守,勞苦功高。文景兩帝雖是明君,但對匈奴還是以和親加守備為主,李廣看著鬢角又多了些斑白,他愁啊

    終於景帝駕崩,新登基的武帝有吞天之志,渴望改變被匈奴欺辱的現狀。武帝一開始也極為重視李廣,大有一種視之為第一戰將的感覺,頗為倚重。李廣也滿懷希望,渴望建立不世功勳,但現實又一次給了他一次重擊。李廣雖然久鎮邊關,勞苦功高,但他並不適應武帝這種以攻對攻策略,幾次出征不是慘敗就是迷路或者無功而返。看著一個個青年將領升官封侯,尤其是自己一起從軍的弟弟李蔡在公元前124年協同衛青擊破右賢王部並立下大功,得封樂安侯,並棄武從文,先任御史大夫,再任丞相,他的心中愈加煎熬。終於,他憋不住了。公元前119年,武帝視為對匈奴最後一戰的漠北大戰爆發了,漢朝方面拿出血本,統兵大將一個大將軍,一個驃騎將軍。各領五萬騎兵,五十萬步兵負責轉運物資,千里馳騁準備殺向漠北。原本並沒有李廣位置,但李廣資格老,厚著一張老臉向武帝求取先鋒大將一職。但此戰事關國運,武帝把他交給了衛青而不是霍去病,因為武帝認為李廣數奇,命不好,霍去病的主力部隊是負責消滅單于本部的,事關國運由不得他不小心。即便如此武帝還是後悔了,吩咐衛青暗中剝奪李廣先鋒大將,這事衛青也只能替皇帝默默的背鍋李廣縱然再不滿也只能服從軍令。漠北大戰正式一開打衛青立刻發現不對,原本自己的目標是左賢王現在卻是單于本部精銳,他立刻改變戰鬥部署,命令趙食之李廣兩部合為一部,迂迴到側後攻擊,最終李广部迷路失期。這該怪衛青嗎?不該,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主將根據需要調整戰略部署,本是理所應當。衛青擊潰單于本部後,迴歸途中碰上李广部,命長史帶酒菜給李廣,順便問問老將軍為何沒到,好給武帝寫報告,大家意思意思就過去了,可李廣火氣正大呢。李廣已經認定衛青在針對他,先剝奪他前鋒,再讓他繞路,最終的目的就是不想他參戰,就沒給好臉色。於是衛青認真了,他急招李廣幕僚對質,李廣認為幕僚無罪,親自趕往衛青大營,扒拉扒拉說了一堆自己六十好幾,為國一生征戰卻不得封侯,不願被刀筆吏侮辱等後,自裁。

    李廣死後,李敢認為衛青逼死李廣,遂傷了衛青後被衛青左右擋開,衛青仁厚,不予聲張,否則不管李敢是拳頭擊傷或者武器刺傷,都是以下犯上的大不敬,衛青真要追究,李敢的命也不好保,倒省了霍去病的事。

    李廣之死大概有幾個原因

    1.他為了救自己的部下,把責任全部往自己攬,他一死以衛青的性子是不會追究他的部下了。李廣雖然對霸陵衛這種冒犯過他的人下手挺黑,但對部下還算有情有義。

    2.李家人估計都有點這種毛病,既傲又倔,李廣的弟弟李蔡也是。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為佔用景帝陵寢邊上的田被問責,即便這事的確不小,但李蔡當時貴為丞相,且施政得當,治國有方,頗得武帝信任,只要歸還田地,認真反省,武帝未必不會原諒他,何況漢朝花錢是可以消災。結果李蔡不願意被刀筆吏侮辱,直接自裁。

    3.李廣從漢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從軍到漠北之戰,歷經近五十年,一生征戰,致力封侯,卻始終不得志,漠北之戰被他視為最後一戰,不僅未得封侯一償所願,還留下恥辱,他絕望了。 至於說衛青是否寬容

    答案很明顯,是的。

    1.前面也已經說了,李敢對衛青下重手,衛青非但沒有殺了他,反而秘而不宣,算是保護他了。

    2.公元前123年,第二次定襄大戰,衛青部雖然斬首一萬餘,但蘇建趙信部三千騎兵被數萬單于主力包圍,加上趙信背叛全軍覆滅,蘇建一人逃回被問罪,眾將建議殺了以立威,被衛青否決,蘇建最終花錢消災,後被起用上郡太守,這或許就是蘇建兒子蘇武在北海牧羊十幾年不叛大漢的原因吧

    3.隨著衛青立的功勞越來越大,後宮內衛子夫也成為了皇后,衛青地位愈加尊貴,隱隱凌駕於眾臣之上,武帝甚至希望眾臣對衛青行朝拜之禮,唯有汲黯拒絕,衛青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十分尊敬,經常向汲黯請教國家大事。衛青這般都不算寬容仁厚,如何才算?至於說武帝和衛霍迫害李家也是有點扯,李蔡跟衛青混了個樂安侯,並藉此上馬御史大夫,後遷丞相。李敢原本一校尉,跟霍去病漠北立功得封關內侯遷郎中令。郎中令九卿之一,李廣也曾幹過,李家一門兩代三人走出一位三公之首,兩位九卿,兩位侯爵,算很虧待嗎?至於說霍去病射殺李敢,只能說霍去病處理方式有問題,不代表李敢無罪,一國大將軍難道可以被隨便攻擊嗎?

  • 8 # 史海爛柯人

    漢朝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其中不乏出身卑微者憑戰功拜將封侯,名留青史。然而,就是在充滿機遇的漠北戰場上,威名在外的飛將軍李廣,卻始終沒有一場像樣的大捷,故而才有了“李廣難封”的悲劇。

    武藝非凡,威名遠播,無奈“李廣難封”。

    李廣乃是名將之後,他的先祖李信曾在戰國末期追獲過太子丹,而李信的子孫們也多精通騎射,在軍中嶄露頭角。自漢文帝時期,李廣便前往邊關抗擊匈奴,後又跟隨皇帝射獵,常常捕獲野獸。李廣的表現,也曾令漢文帝發出感慨: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

    司馬遷在李廣傳中,特意強調漢文帝的這句感慨,著實耐人尋味。論武藝,李廣若生在高祖劉邦時期,肯定能夠躋身萬戶侯。然而,後來即便漢朝反擊匈奴,有了征戰的機會,這位一向被看好的猛將,還是未能封侯,甚至被後人戲稱為“迷路將軍”。

    到漢武帝時期,原本與李廣一起侍奉漢文帝的從弟李蔡,已經被封為樂安侯,還當上了丞相,位列三公,可李廣卻依舊沒有被封侯。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試想,不如自己的從弟已經位列三公,而以前的那些老部下甚至是士卒,也有人因功受封,李廣心裡肯定十分憋屈。

    正因李廣內心的焦慮,才讓他最終走向了一條不歸路,同時也讓衛青受到了“牽連”。

    已經期盼了多時的李廣,終於又等到了建功立業的時機。漢元狩四年,漢武帝命衛青出擊匈奴,而李廣經過多次力請,才得以被允許出戰。但漢武帝一直覺得李廣年事已高,暗中囑咐衛青,不要讓他與匈奴主力對陣。

    為了保護李廣,衛青做出了一項改變李廣命運的戰略部署:

    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史記》

    在獲知匈奴單于居所後,衛青親率精兵追逐,而讓李廣從東邊繞道。東部路少,但路土遠,而且水草不足,不利於行軍。當然,衛青這麼安排,雖然是為了避免讓李廣直接對戰匈奴,可能也有搶攻的意圖。

    但不曾想到的是,李廣迷路了!李廣迷路,而衛青大軍也未能捉到匈奴單于,這場征戰算是基本上失敗了。未達目的,身為統帥的衛青自然要向皇帝奏明情況,結果李廣卻十分抑鬱,心中悲憤。

    按照程式,衛青讓長史文明情況,並安慰李廣,結果李廣卻決心自盡: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史記》

    就這樣,李廣在絕望、悲憤和自責中揮刀自盡,結束了自己追逐功勳的封侯之路。

    子承父業,李敢封侯卻慘遭射殺。

    在李廣死後,他的兒子李敢因功被封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任郎中令。隨著李敢的建功立業,他開始怨恨衛青,覺得父親李廣之死,與之脫不開關係。於是,他有一次擊傷了衛青。

    衛青為人寬和,而且覺得李廣著實可敬,死的也很悲壯,所以便將李敢襲擊自己的事情隱匿起來,以免李敢獲罪。

    可是,衛青不追求,作為他外甥的霍去病,卻懷恨在心,竟將李敢射殺:

    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史記》

    李敢被殺後,漢武帝並沒有追究,只是編了個理由,說李敢在捕獵期間被鹿給撞死了。當然,射殺李敢的霍去病,倒也沒有活的太久,一年多後也一命嗚呼了。

    父子相繼慘死,既是天命,也是人禍。

    在李廣出征前,曾對人講,自己做隴西太守時,殺過原已投降的八百多人。而對方則表示:“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儘管此話顯得有些過於篤信天命,但李廣難封卻是事實,而他的死也與之有關。

    至於李敢之死,則與霍去病有著莫大的關係。當時,霍去病正得寵,而衛青的地位也很高,所以他才敢於在皇家獵場射殺李敢。可以說,李廣父子之死,真可謂是天命與人禍並存。

    參考資料:《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特朗普慫恿法國總統馬克龍退出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