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歌妹

    像這樣的音樂家的話,是有一種藝術家的特質,誰都不會確定他們會怎麼“找到”那個人?尋找本身就是痛苦的。其實我想說準備好了的時候,就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上那個人。記得看張愛玲寫過這樣一句話(憑記憶,具體用詞可能不對)“在無盡的時光裡,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只是偏巧遇上了。”我們無需去找的。至於具體怎麼遇上,不需要操心。所以只需要準備,不需要尋找。準備好了,那個人就會出現?第一,想到愛情他們會覺得平靜坦然,不覺得自己很不幸,或很哀傷,或者什麼人也看不上。第二,他們總會會覺得幸福愛情的奇蹟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在你身上,呵呵。這裡只是分享一下個人心得,藝術家的想法是比較獨特的!

  • 2 # 檸檬心殤

    提供幾個已知的,

    霍洛維茨娶了托斯卡尼尼的女兒

    阿勞娶了個聲樂家Ruth

    席夫娶了個搞古樂的日本小提琴家Yuuko Shiokawa,前兩年此二人還在ecm合錄過幾首小提琴奏鳴曲

    按道理找另一半肯定不能找個受不了你練琴的吧?而且愛好相差太多的也不可能吧?按道理要找的話不是音樂家也起碼是高階愛好者~

    什麼有錢的漂亮的貴不貴婦的對大多數音樂家來說,就算是一個考慮因素也絕不會是先決條件好麼。。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概況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誌》,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於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鋼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鋼琴作品有很強的文學功底,常表達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響,他繼舒伯特之後發展了浪漫主義的鋼琴音樂風格。他慣以數首歌曲組成套曲,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為歌詞,注重詩的內在意境。作為音樂評論家,他熱情推崇巴赫、貝多芬,讚譽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積極評論,對浪漫主義音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6首,序曲,鋼琴、大提琴、圓號協奏曲,絃樂、鋼琴重奏曲,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大量鋼琴套曲、聲樂套曲,歌劇;他的論著有《論音樂與音樂家》等。

    詳細情況

    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於茨維考城。父親是個頗有文化修養的書商,母親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他七歲時學習鋼琴,十二歲開始嘗試創作。1828年遵母命進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830年師從鋼琴家維克學習鋼琴,當時他立志要當一個鋼琴家。當他透過曲折的鬥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於求成,藉機械裝置鍛鍊鋼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於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在舒曼隨維克學習鋼琴期間,與他的女兒克拉拉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們衝破家庭阻力,透過法院干預幸福地結合了。在為克拉拉而鬥爭的同時,舒曼也在為“新音樂”而鬥爭著。他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雜誌》,為反對當時陳腐、保守、庸俗的音樂風氣而鬥爭,並正確地向讀者介紹古典音樂。因此,《新音樂雜誌》成為了當時德國進步音樂思想的喉舌。

    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他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結婚的一年間共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援尚未為人所知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1838年由於維也納反動當局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於1839年回萊比錫。

    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名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之後還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

    [編輯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1)

    愛能使偉大的靈魂變得更偉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開舒曼家大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他這一生會與這扇門裡的女人結下不解之緣。

    舒曼聽說來了客人,從書房裡走出來,他穿著便服和拖鞋,文靜而憂鬱,聲音低得簡直難以聽辨,目光親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頓時擺脫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創作的一首C大調鋼琴奏鳴曲的草稿,請舒曼指教。

    舒曼開啟琴蓋,讓勃拉姆斯坐下來彈奏。他還沒彈完一頁,站在他背後的舒曼就輕輕按了下他的肩頭,親切地說:“請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聽到……”

    克拉拉是他的愛妻和著名鋼琴家。

    當克拉拉走進客廳的時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這時的克拉拉雖然已經過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時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個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時期。克拉拉高貴的氣質和風度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無比靈巧地在琴鍵上滑動。當他彈完一曲站起來時,舒曼熱情地張開雙臂抓住他,興奮地喊道:“天才呵!年輕人,天才!……”

    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記裡寫道:

    “今天從漢堡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歲,是由神直接差遣而來的。羅伯特說,除了向上蒼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別的盼望。”

    他還運用自己的影響,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們深深地被這個年輕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這對音樂大師夫婦征服了。他不僅出於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欽慕他們的智慧和人格。

    這個年輕人出生於漢堡的貧民窟,少年時代即為生活所迫而混跡於酒吧間裡;缺乏受教育的機會,也無從學習禮儀。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禮節,脾氣近乎乖戾。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有著很多農民的習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麵前,卻像換了一個人。

    尤其是對於克拉拉,這個女人無論在知性、教養和氣質上都要比他優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後,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麵前,就處處感覺到她比自己優越。

    他崇拜她。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2)

    在這次有決定意義的會見之後,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結婚四年後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現神經虛脫症狀。後來,甚至連聽到音樂聲音,神經都無法忍受。他父親死於精神病。這種遺傳症是他的致命傷,也給他和克拉拉如詩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陰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個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聲音所折磨。接著在一個下雨天,連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萊茵河橋上,跳下激流中。幸虧被人發現,送進了瘋人院。

    當時,正在漢諾瓦的勃拉姆斯,聽到這個可怕的訊息,便什麼也顧不得,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

    克拉拉正懷著第七個孩子,這樣可怕的打擊使她悲慟欲絕。勃拉姆斯成了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親的唯一可信賴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難感召了他的勇氣和同情,使這個木訥的、有點粗俗的年輕人變得感情細膩和無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們,當克拉拉外出表演時,他就在家裡看管孩子。他還曾一本正經地給克拉拉寫信,不厭其煩地告訴她:“孩子們不肯用功學習ABC,我給他們吃了許多糖果,還是沒用,真拿他們沒辦法。”

    他還代克拉拉去瘋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詳細地寫信告訴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繪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時的情景:

    “他吻著它,然後哆哆嗦嗦地雙手捧著它放下來。這真是最動人的一幕。他那優美而沉靜的動作,他說到你時所表現的溫馨,以及他見到你的肖像時的欣悅,我都無法加以描繪,只能讓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擬了,我是快活得幾乎要醉倒了。”

    這時,勃拉姆斯的創作正處在最初的高潮中,由於與舒曼的交往,他終於捕捉到了浪漫派音樂的精髓,於是,他用了半年時間寫作了“B大調鋼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靜的時候,他就彈給她聽,徵求她的意見。有時候,又根據舒曼送給克拉拉的主題,彈出一首美妙的變奏曲。

    長期以來,克拉拉一直作為繆斯女神受人崇拜。現在,當她痛苦而又疲憊不堪的時候,還能給一個年輕的崇拜者以靈感,不能不是一種莫大的慰藉,這使她的心境變得開朗一些。

    在這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親切氣氛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愈顯熾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為了道義上的責任感回到克拉拉身邊去的。而今,他已經不可能和克拉拉分離了。

    克拉拉為了療養,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聞訊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幾個月後,克拉拉到荷蘭旅行演出,勃拉姆斯為了和她相聚幾天,花去了他僅有的金錢,趕到鹿特丹去伴隨她。

    勃拉姆斯起初對於克拉拉的虔誠的崇拜和真摯的情感,很自然地漸漸變成了熱烈的愛情。雖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歲,而且,是七個孩子的母親,但這一點也沒有減退他對她的眷戀。相反,由於她對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對於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欽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師的妻子,這時,舒曼正落於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恆的愛情奉獻給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愛她,只能把她看作母親般的朋友。

    他幾次放棄可以出名和賺錢的工作機會,只是為了留在克拉拉身邊。他不斷地給她寫情書,傾訴自己的肺腑之言,但這些情書一封也沒有送到克拉拉手裡。因為,他從克拉拉那兒理解了愛情的真正的涵義,看到了自我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熱情,理解他想要為她獻出一切的狂熱。但他更愛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誠。她也原諒他的稚氣。她以女性的溫柔引導他面向現實,又以母性的愛撫慰他騷動的靈魂。

    整整兩年,勃拉姆斯的整個生活,全部是為了克拉拉,為了那種純潔的、崇高的、無望的愛情,為了那種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愛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3)

    兩年後,舒曼去世了。

    這兩年來,漫長的痛苦並沒有減弱這最後一次打擊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現在,克拉拉自由了。

    過去兩年裡,那些熱衷於散佈流言蜚語的卑鄙小人們更加無恥地在那兒鼓譟著。有人甚至說,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後一個孩子的父親。

    然而,勃拉姆斯卻出人意料地離開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懼怕那些閒言碎語,而是因為,他越來越感到他的愛情是道義所不容許的,而且,這種愛情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這種感情與理智、感情與道德的衝突越來越尖銳。不能忘卻的愛情和難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靈裡撕咬著,使他感到莫大的無法解脫的痛苦。

    舒曼的死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舒曼解脫了。他也解脫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這也是克拉拉教會他,給予他的。

    勃拉姆斯學會了控制,但痛苦並不會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樂中找到寄託,他的激情從心底裡流瀉到五線譜上。

    他從這時開始構思《C小調鋼琴四重奏》,寫好後一再修改,直到20年後才最後完成。從他筆尖流出來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當他把剛寫好的第一樂章拿給他的朋友看時,解釋說:“請想象一個人將要開槍自殺,對於他,已沒有別的出路。”

    六年後,當他把這四重奏全稿送給他的朋友時,在信中寫道:“我把這首四重奏純粹作為一件古董送給你,——它是穿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後一章的一幅插圖。”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末尾對死去的維特的描寫,暗示了他那維特式的痛苦。

    最後,在他離開克拉拉20年後,他把這個作品交給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說:“你在封面上必須畫上一幅圖畫:一個用手槍對準的頭。這樣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音樂的觀念!”

    維特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則用音符記錄下維特式的痛苦。

    維特沒有出路。藝術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離開克拉拉時只有23歲,他20年後還沒有忘卻這種痛苦。《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愛情的紀念和痛苦的結晶。

    《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個標誌,是不能忘卻的愛情的標誌,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標誌,也是這種永恆的衝突的標誌。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為塵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愛

    依然填滿我們之間的每一個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臨為止

    這樣

    我怎能擁有你,CLARA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將對CLARA的愛,轉化為音符,堅持著CLARA的相信

    布拉姆斯G大調

    第一號奏鳴曲,第一樂章

    一段哀怨無法實現的愛情,

    單純、深刻的無奈

    因為布拉姆斯愛上的

    是對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對她的愛人舒曼說,

    我會永遠追隨你,

    即使死亡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舒曼

    a小調《鋼琴協奏曲》, 作品完成於1845年。1841年舒曼試圖改變傳統鋼琴協奏曲的寫法,作了《鋼琴主奏a小調幻想曲》的單樂章鋼琴協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後來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兩個樂章。該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當時,他和克拉拉的愛情衝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創作也隨之出現高潮。樂曲主題鮮明,表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為之而鬥爭的信念。雖然在外表上與古典的協奏曲相比並不顯得新穎,但實質上這是一首極具浪漫主義特色的鋼琴協奏曲。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熱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樂章的第一主題在a小調上,顯得壓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題則在明亮的C大調上展開,光明,富有幻想色彩。這兩個主題的發展時而痛苦哀嘆,時而浮想聯翩;時而冥想苦想,時而慷慨激昂。表現了堅韌的鬥爭精神。

    第二樂章:間奏曲,優雅的行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這個樂章充滿著極為甜美的感情,簡直像一首浪漫溫和的協奏型牧歌。樂曲在開始時,絃樂與鋼琴優美的對答,柔和地展開主題。這種醉人的氣氛,在以往的協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認為這裡是在描寫克拉拉動人的形象。樂章結束後不停留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鋼琴輝煌地奏出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樂思,絃樂器以閃耀般的音階性上升加了進來。主題舞蹈性旋律稜角分明,有一種向一切鄙俗勢力宣戰的氣勢(片段3)。這一樂章的結尾由鋼琴奏出了絢爛的旋律,充滿熱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華麗地結束樂曲。

    舒曼-《狂歡節》

    狂歡節寫於1835年,這時的舒曼25歲,在音樂事業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巔。在這部作品中既洋溢著舒曼音樂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樂批評個性。舒曼不僅在文字上能夠寫出犀利而個性鮮明的音樂評論,在作曲時也愛用音符表現自己的批判精神。《狂歡節》不同於自巴羅克時期以來逐漸形成一定規範的套曲形式——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個樂章,體式較為龐大,每個樂章的內部結構也比較複雜。舒曼的鋼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許多活潑靈動的短曲組成,或者幾乎就是由一串鋼琴小品連綴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主題思想。《狂歡節》套曲由21首短曲組成

    舒曼為這部鋼琴套曲取名為《狂歡節》,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歡節風俗,又戲劇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謎遊戲。狂歡節是天主教國家在大齋前舉行的歡慶活動,起源於古代慶祝新年的到來和大自然復甦的節日。各國的狂歡節日期不盡相同,但狂歡節的慶祝方式基本一致,即化裝遊行和歌舞狂歡。歷史上最熱烈的狂歡節是羅馬狂歡節,現代最著名的當屬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近些年一些西方城市又有恢復狂歡節的趨勢。舒曼的《狂歡節》套曲假借狂歡節上化裝舞會的習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個人物的音樂素描,性格化的音樂就是人物的化裝面具。其中的幾首小品中還用音符字謎拆解的主題貫穿,這個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愛情經歷。他在寫《狂歡節》時,用阿什這個地名拼寫的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音樂主題,這四個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個字母變換組合方式,又形成這個主導動機的變體。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樂主題由這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這樣一來,整部套曲的內部就貫穿著一個主題音型,使各首單曲之間有著聽感上的關聯,就像是一組連貫的主題變奏曲。舒曼在套曲的總標題《狂歡節》之下,還加了一個副題:“四個音符的玩笑”,後來出版時定名為《狂歡節:四音美景》。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寫音樂不是舒曼的創舉,在西方,人們很愛玩字母拼合的字謎遊戲,這種遊戲帶到音樂裡,就成了音符遊戲,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寫過這類音樂。

    在《狂歡節》裡,經過第一首《前奏曲》之後,各色人等便相繼粉墨登場。這裡有法國傳統丑角皮埃羅,皮埃羅白衣粉面,神色憂鬱,他以哲學家的身份自比,常說些故作高深的格言,引人發笑。在皮埃羅之後出現的是他的搭檔阿爾列金,阿爾列金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揮舞手中長鞭,醜態百出。後面出場的還有義大利喜歌劇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賓娜,有《賣弄風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有《蝴蝶》在其間穿梭往來,《跳舞的字母》忽閃跳躍,穿插其中。狂歡節上的主要群體是向庸夫俗子進攻的“大衛同盟”。 大衛同盟是舒曼主編《新音樂雜誌》時虛構的音樂盟友會,他把符合自己音樂主張的音樂家的名字列入同盟會,用這些名字發表文章,闡明自己的音樂主張,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門德爾松、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詩人海涅。這個假設的組織取名“大衛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衛為同盟的庇護者,大衛王是強有力的戰士,又是傳奇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大衛同盟”裡最主要的兩位盟員是弗羅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這兩個名字其實是舒曼自己的兩個筆名,兩個人代表著舒曼的兩個側面,弗羅列斯坦熱情而尖銳,態度直率易衝動,約瑟比烏斯沉靜文雅,是富於幻想的詩人。在《狂歡節》裡出現的“大衛同盟”盟員除了形影不離的弗羅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還有馮•弗立肯、後來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維克、肖邦、帕格尼尼。盟友們在狂歡節舞會上快樂地聯合起來跳舞狂歡,最後把庸夫俗子徹底打敗。鋼琴套曲《狂歡節》的構想非常奇特,音樂形象素描很成功,曲作者以快樂又辛辣的嘲弄來諷刺當時德國音樂愚鈍保守的評論家。作品發表以後第二天,就有人對號入座,來批評《狂歡節》,結果又招來舒曼在《新音樂雜誌》上的更強烈的諷刺。 現在人們在欣賞鋼琴套曲《狂歡節》時,往往只注意在音樂裡尋找那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的主題,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精巧和浪漫主義特性,更少想到做為音樂評論家的舒曼在為浪漫派音樂開拓道路所付出的努力。本曲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的問世,在當時不僅僅標誌著一種嶄新的"浪漫主義鋼琴曲"的出現,更表現出作者在藝術方面勇於革新的批判精神。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曼弗雷德》序曲 英國詩人拜倫的哲學詩劇《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個對人生和人類都感到失望的人。 他懷疑知識、科學,鄙視芸芸眾生的命運;他遠離愛情,寧願忍受折磨和熬煎,獨自過著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與此同時,他也摒棄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現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現出一種任何反動勢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堅韌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對當時那種偽善的社會產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觀哲學思想的混合體,他同舒曼的內心世界有著某些相近之處,因此對舒曼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舒曼為拜倫的這部詩劇寫了十六段配樂,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誦伴奏和器樂間奏。其中最傑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說,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氣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構思深刻、和聲新穎以及如詩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劃取勝。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樣,這首序曲也有較多的主題,用以從不同的側面去刻劃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開始時,全樂隊奏出三個強有力的切分和絃,給音樂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段引子的主題描寫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說絕望的神傷(片段1)。

    奏鳴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題,體現出曼弗雷德激動、熱情、苦惱、絕望等各種情緒和內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聲部奏出,表現出主人公溫柔的一面,在情緒上不同於第一主題,但仍然籠罩著陰暗、憂鬱的迷霧。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這部序曲中有著真正的交響式發展,他憤世嫉俗的神態、慌亂不安的憂鬱情緒、懷念戀人的憂愁、內心的種種矛盾衝突,都以磅礴的氣勢體現出來。曼弗雷德的結局是悲慘的,他竭力尋求的"忘懷"始終無法覓得,他在詩劇結束時終於平靜地死去。經過序曲的引子主題再現,全曲結束。

    舒曼-《詩人之戀》

    舒曼

    聲樂套曲《詩人之戀》,作品創作於被稱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這一年作者與其深愛的克拉拉結婚,它可以說是舒曼的愛情日記。作品共包括十六首聲樂作品,歌詞來自海涅的《抒情的間奏》的六十五首詩。這組作品不僅是舒曼聲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藝術結構最完整的傑作。

    《詩人之戀》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曲調,有婉轉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質的《燦爛鮮豔的五月裡》 (片段1), 有民歌性質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兒們如果知道》等,也有遼闊嚴肅史詩性的《萊茵河》 (片段3)等等,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聲樂作品。

    舒曼-書籍

    《羅伯特·舒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 (德)邁爾 著,杜新華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簡易鋼琴小品集錦》 (德)特佩爾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鋼琴曲選》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參考資料

    《羅伯特·舒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德)邁爾 著,杜新華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簡易鋼琴小品集錦》(德)特佩爾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勳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此外,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一八二○年做為終點(不久,貝多芬逝世)。貝多芬的逝世可以看作古典音樂時代結束的標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火旺該吃什麼中成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