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宋悠悠
-
2 # 史海爛柯人
拳頭硬不硬,光靠耍嘴皮子不行,必須試過才知道。早在鴉片戰爭時,滿洲八旗已經成了慫包,到太平天國起義時,更是不堪一擊,無奈之下清廷只能依靠地方團練來與鎮壓太平軍,並且還藉助了外華人的洋槍隊。
即便如此,鼎盛時期的太平天國還是猶如猛虎下山,差點把清政府掀個底兒朝天。比較幸運的是,正在太平軍聲勢浩大之際,其高層爆發了內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人相繼慘死,而石達開也率精銳出走。
四分五裂的太平軍,在清政府和洋槍隊的共同打擊下,才最終被鎮壓下去。可以說,清政府的這場勝利,真是來之不易!
在戰爭上,軍隊規模固然十分重要,但卻並非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清廷戰勝數量龐大的太平軍,和敗給數量較少的洋毛子,實際上並不衝突。
在近代史上,清政府除了在中法戰爭中獲得小勝,爾後又屈膝求和外,在對外戰爭中,幾乎都是逢戰必敗。清政府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武器裝備和戰爭思想來看,清政府已經嚴重落後,而且思想更為落後。即便在洋務運動中耗費巨資成立了三支近代化的海軍,卻依然未能發揮應有的效果。而面對八國聯軍時,清軍和義和團更是無力與之抗衡。
當然,從本質上講,清政府落後腐朽的封建思想、制度、體制,根本無法與侵略者抗衡。正所謂,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
3 # 司馬長史
武器和戰術的上失敗,加上統治者、軍隊的腐敗,其中戰術上要佔很大因素。
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義,太平運動爆發,隨後清廷派軍剿殺,清軍被太平軍打得節節敗退。1853年3月太平軍攻佔江寧,改稱天京,定都於此。
太平軍定都天京後。隨後出師北伐、西征,兩處戰役都打得清軍落花流水,但是北伐因孤軍深入失敗。
在這一系列戰鬥中清軍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曾國藩等人剛建立的湘軍也打不贏太平軍,但是到了1856年之後,湘軍開始漸漸壓制太平軍,之後完全消滅太平軍。天京事變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其他原因也眾多。
清廷能消滅太平軍,實際上離不開慈禧,因為她做了一個不尋常的決定,咸豐死後,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奪得了清廷的大權。她不顧眾人反對把前線的軍政大權都交給曾國藩,而且對於曾國藩的要求,慈禧幾乎都會同意,這個決定對清軍打贏太平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軍打贏太平軍離不開先進武器,剛開始曾國藩是拒絕這些洋玩意的,但是經不過曾國荃、李鴻章的勸,同意了曾國荃等人購買洋武器的要求。曾國荃在嚐到先進武器的勝利果實後,1862年居然敢孤軍直插天京,而且以少打多,打贏了李秀成,釘在了天京城下。當然李秀成手中也有洋武器,但是曾鐵桶防守實在厲害。
而且李秀成的洋武器是走私貨,前期由於李秀成佔據富裕的江浙地帶,洋人出多少錢,李秀成一概不講價,直接付現金,洋人冒著被捉的危險給他送槍(當時的英法政府已經宣佈支援清廷了),但是後來江浙被左宗棠奪得後,李秀成給不起錢,走私武器也越來越少。
太平軍失敗不得不說陳玉成,他犯了一個錯誤,他讓陳得才西征河南、陝西,多隆阿捉住機會後將陳玉成打敗,但是陳玉成還是逃走了。然而他又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相信了苗沛霖,隨後被苗沛霖獻給勝保。
而西征的陳得才也同樣多次錯失良機,天京被圍後,洪秀全命他回援,回援途中他與僧格林沁打了起來,剛開始僧格林沁被他帶得團團轉,這期間天京陷落,但是他多次機會與逃出來的洪仁軒、幼王和江西的太平軍相遇的,他有十幾萬軍隊,但是他沒那麼決定。最後軍隊被僧格林沁用天京陷落的訊息瓦解。
但是僧格林沁也犯了錯誤,之後他的死與這個錯誤應該有關,他將投降的太平軍都放了,這些太平軍又跑到張宗禹那裡去了,僧格林沁這仗算是白打了,於是又去追張宗禹等部。
太平軍之所以在後來打不贏清軍,除了某些武器上的差距外,在於人員,湘軍都是鄉里鄉親的,而且工資很高,打仗賣命,而太平軍一路打來,廣西的老兵幾乎打光,太平軍的軍餉也沒法和清軍相比,這些後面招的兵,沒有多少願意賣命的。
至於清軍為什麼打不贏洋人,在戰術上有很大問題,二者在後期的武器代差實際並不大,在英法聯軍時期還是有差距的,而且清軍裡面雖然知道洋武器厲害,但是真正會使用、指揮的人並不多,其中多隆阿算一個。
比如僧格林沁攻打英法聯軍,僧王的武器不及英法聯軍,其次戰術的問題很大,他與騎兵衝鋒裝有新式武器的洋人,而且這批洋人經歷過克里米亞戰爭的,克里米亞戰爭初期也有騎兵衝鋒(英國的輕騎兵慘敗),但是後來便沒有了,因為面對新式武器,這樣只會失敗。所以僧王這必敗無疑,但是對於僧王來說,他並沒錯,因為在與太平軍戰場上都是這樣的,當時清軍、太平軍都使用洋武器,但是戰術還是古代的戰術。
清軍打不贏洋人,還有就是因為軍隊腐敗,高層的錯誤決策等等,這些便不一一展開了,對於清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評價,我覺得還是有失公允的。
-
4 # 小川說史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為三方的軍事實力做個對比,清朝的軍力其實從1796年嘉慶元年白蓮教爆發大起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不堪大用態勢,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各個部隊之間爭權奪利,不聽調動,拖欠軍餉的事情接連發生。導致清政府不得不啟用地方團練武裝耗費九年時間才把起義平定下去。到了鴉片戰爭前夕,道光皇帝檢閱部隊居然發現有殘疾人,皇帝不以為是在戰爭中負傷的傷兵,沒想到一問才知道這個人從入伍開始就是殘疾人,讓皇帝十分難堪,可見但是清朝軍隊的戰鬥力能有多好?鴉片戰爭中不要說比武器和英軍差的太多就連進城巷戰肉搏也比英軍全殲,以武立國的大清朝真的是顏面掃地呀!而此時的西方整體正在步人近代化,其中的英國更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而清朝是不能比。隨後的太平天國起義參加起義軍的大多是底層的農民受盡了清朝的壓迫早就想把心中的惡氣發洩出來,有統一決心和目的作戰自然就很勇敢,清軍肯定抵擋不了。至於太平軍被消滅也因為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地方團練武裝的建立代替清朝的正規部隊,再加上太平天國後期自身的腐化,最終導致數百萬軍隊被清朝消滅。
-
5 # 薛白袍
不是阻擋不了洋人,而是不想阻擋。
以鎮南關為例,馮子材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但是又怎樣?李大人還是顛顛的跑去談判,該賠款賠款,該道歉道歉,姿態低到泥土裡,開出的卻不一定是漂亮的花朵。
為啥會這樣,真的是自己的大刀片子打不過洋槍洋炮嗎?如果林則徐那會兒還可以這麼說,但是從道光到光緒,大清和列強們打交道數十年了,還相信大刀長矛能幹的過洋槍洋炮,就真的太小瞧清朝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人了。
要知道李鴻章可是世界各地去訪問過的,閱歷見識和林則徐那會兒不可同日而已了。
但是他們依舊只想投降不想打仗,為啥?
因為投降賣的只是大清國的土地和人民,但是打仗賣的可是自己的嫡系手下。
太平軍的興起,讓綠營兵的腐朽沒落暴露無疑,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大臣趁勢崛起,紛紛組建鄉勇抵抗,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嚴格意義上說都是他們自己的私人部曲,他們和大清的關係是合作關係多於隸屬關係。
當年和太平軍鏖戰的時候,曾國藩提出的口號是:結硬陣,打呆仗。
就是部隊打一個地方都要挖戰壕和敵人對抗,絕不主動出擊,絕不魯莽冒進。
如果是冷兵器時代,這種打法無疑是找死,對方騎兵一個衝擊,用石頭弓箭都能把你打死在戰壕裡,但是曾國藩不怕。
因為他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有米尼子彈的前裝線膛步槍,米尼子彈呈圓錐形,射程在五百米上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對手拿火繩槍,射程不超過五十米的天平軍完全是碾壓式的屠殺。
手拿先進武器的湘軍最好的戰鬥方式,就是躲在戰壕裡屠殺敵人,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雖然左宗棠抬棺入疆,他不會真的讓阿古柏屠殺自己的軍隊的,所以他的軍隊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七星連珠的斯潘賽彈倉步槍,加特林機關槍,後堂野戰炮,雖然阿古柏有英華人在背後撐腰,但是其武器裝備和左宗棠的最先進裝備的楚軍還是差了一大截,只有被左宗棠按在地上摩擦的份兒。
和曾左幾乎同時崛起的李鴻章當然明白武器的重要性,所以他的部隊在裝備上和當時各國列強的相差不大。
但是為什麼在甲午前後李鴻章勝少敗多呢?
當年日本侵略北韓,清軍援助,一開始打的勢均力敵,但是後來由於久攻不下,日本軍隊衝出戰壕開始白刃戰時,葉志超做出了一個明知的選擇:跑。
一口氣跑回鴨綠江,效率驚人。
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
後來清廷對葉志超問罪,把他的官職一擼到底,李鴻章還想讓他在軍隊中留營效力,清廷不許,拖了兩年把他拿到刑部問罪,定了個斬監候,也就是死刑緩期執行。
但是後來葉志超卻神奇的被赦免了,回到老家做起了富家翁,安享晚年。
對清廷,葉志超不忠不孝,但是對於李鴻章葉志超是大大的忠,因為他的選擇讓淮軍免於在白刃戰中付出傷亡的代價,這就是李中堂想要的將領,所以李鴻章要拼命保下他來。
天平天國之後,八旗軍形同虛設,漢族大臣做大,軍隊是這些朝廷大員能在朝廷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打仗可以,只要有先進的武器,可以打呆仗,把自己一方的人員傷亡儘量減到最小,不過一旦涉及到有用大量士兵的生命去博取勝利時,這些大臣的態度一致:對不起,我不玩。
對戰太平軍時,是這些軍隊崛起和向朝廷證明自己的時候,就像創業的草創時期,必須拼殺,後來面對列強,對方的武器和自己相當,要想勝利就得用大量人員傷亡來置換時,這些大人寧可付出國土也要保全自己的實力。
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而已。
===================
-
6 # 手機使用者6004300527
有個問題和大家商榷,過去有些漢奸應該叫國奸,中華民族的國奸,像李鴻章,曾國藩才是真正的漢奸,漢民族的敵人,清庭的狗腿子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太平天國最頂峰的時候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軍隊數量也達到了數十萬,根據記載在攻下南京後,軍隊達到了60萬之眾,而且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十幾年,從1851年開始到1864年8月天京被湘軍攻陷一共持續了14年之久。但是最後還是被清廷消滅。
三十多年以後,也就是1900年的時候,幾萬的洋人軍隊開始浩浩蕩蕩的開進了北京城,洗劫了整個北京城。那麼為什麼僅僅過了三十多年,清廷怎麼就如此不堪一擊呢?
其實從軍隊的戰鬥力上來說,太平天國確實不能和洋人的軍隊戰鬥力相比的,當時洋人的軍隊都是武裝到牙齒的軍人,而太平天國呢一開始就是一些農民組織起來的,而且這個時候別說是太平天國了,就是清朝的正規軍隊有多少現代化的武器呢?再加上軍隊的軍事素質就更不用說了,太平天國都是農民,那裡有什麼軍事素質而言,我們要知道歐洲的軍隊就算是最底層計程車兵都是受過教育,軍事訓練的。
而且畢竟時間過去了三十多年了,消滅太平天國的主要是湘軍,其實和北京的清朝有多大的關係呢?當時清廷自己也是知道依靠八旗兵已經不行了,所以才讓地方自己組織部隊,當時曾國藩也是這麼起家的。但是湘軍在消滅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自己早就主動裁撤了,湘軍最多的時候有幾十萬人,但是最後剩下兩三萬人。基本上都裁撤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不光是有湘軍,還有李鴻章的淮軍。但是到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有什麼人呢?清朝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是無人可用的地步了,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都提出了東南互保,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的時候有幾個人去勤王呢?袁世凱當時就在山東,離天津有多遠,袁世凱去了麼?當然袁世凱當時也就一萬人左右,去了也是白搭。其實到這個時候軍閥的局面已經差不多形成了,他們更多的是自保而不是說得到清王朝的認可,這個時候的清廷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沒有多少人會去聽他的了。
當然還有士氣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王朝面對列強幾乎都是敗仗,還有誰相信自己能夠打得過列強呢?
其實清王朝如果拼盡全力是可以抵擋得住八國聯軍的,但是如果是面對後面所有列強的話,清王朝肯定是打不贏的,所以清王朝也是不敢全力去打的。一旦後面列強大規模出兵的話那麼清王朝只有滅亡的份了。
更為重要的事這個時候如果要和八國聯軍打的話,也只會是清廷,而不是整個中國或者說所有的華人,所以當時八國聯軍面對的只是一個弱小的清廷而不是整個中國。所以說清朝怎麼算都是輸的。這個時候的清廷已經完全失去民心了,之前還有人想辦法去拯救清朝,但是到這個時候都知道清朝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所以有幾個人會捨棄自己的性命去救他呢?
-
8 # 折緣
戰爭雖然打的是綜合國力,但很多時候決心也是很重要的,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清政府能夠打敗百萬太平軍,不單單是因為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於中國封建王朝來說,一個封建王朝到了一定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似乎已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了,而農民起義之所以屢屢不能功成,原因並不是彼時政權還能打能扛,也不是所謂天命還在。
歸根結底,舊有制度的運轉模式是以廣大地主階級為中堅力量的,誰維護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支援誰!
你看明末清初不也是這樣的麼?
太平天國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士紳地主們的根本利益,所以才會出現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人,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維護的並不是滿人的統治,而是維護保證地主士紳利益的制度。
所以太平天國才會敗,如果太平天國取得了絕大多數士紳地主的支援,或許敗的就是滿清了。
說完太平天國,再說說洋人大軍。
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導致清末全方位領先中國,而且領先很多,不是一個段位,所以在軍事上,清軍無論是戰裝備,軍隊建設,戰術都已經落後很多很多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歐洲列強是不可戰勝的!
彼時歐洲雖然強,但海洋和距離限制了其能夠完全發揮軍事優勢的能力,而且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歐洲人口從1800年到1900年經過一個世紀才從1.9億增長到4.2億,而彼時中國已經有4億人口了。
雖然人口並不是決定戰爭的主要原因,但在沒有導彈,沒有飛機大炮的線列步兵時代,人口還是很重要的。
這主要是因為歐洲本土運兵能力不是無限制的,從本土派遣軍隊到達遠東戰場,怎麼也需要三個月,而且也有限,不可能一次性派遣十幾萬大軍,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敢派這麼多軍隊,這幾乎已經佔了當時一國陸軍規模的一半以上兵力了。
彼時歐洲也不太平,大家都忙著撕逼互掐,沒有哪一國敢把戰爭重心放在千里之外的異國。
如果沒有那麼多軍隊,歐洲是無法徹底打贏中國的,但前提是清廷能一直抵抗一直打,就是不投降。一兩萬的軍隊可以在區域性戰役上取得輝煌戰果,也可以在會戰中打出以少勝多,但打完以後呢,是接著邊打邊搶劫?還是戰領一個城市或者數個城市發展?
我想兩個結果都不太美妙,前者無疑是孤軍深入,一旦子彈打光了,本土物資跟不上,而中國腹地之內又沒有配套的軍事工業,這種情況下,手中的犀利火槍跟燒火棍有什麼區別,最後還不是要拼冷兵器,幾十萬綠營加上團練輪番打,怎麼也能贏吧。
而後者更是沒可能,佔領城市是不是要守,守城就意味著失去了軍事上的相對優勢,最後的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那麼再回到題主所說的為什麼打不過幾萬洋人這個問題本身。
其一:滿清被嚇怕了,並沒有徹底想過我還可以搞持久戰這個問題,但其主要原因是滿人們面對洋人船堅炮利的同時,還要提防漢人,所以他們不敢打。
其二:漢人地主士紳們也沒想要打啊,洋人要通商,要賠款,要割地,那都是滿人的事情,只要洋人們沒有說要剝奪你的土地,搶掠你的兒女,他們是不會打的。
你看,滿清也軟,漢人地主士紳們也軟,而廣大的人民群眾還在地主士紳的控制下,他們就更加不知道咋辦了,所以只能抱著狼入羊群的心態,但願他們搶完了就走,不要毀掉牧場就好啦。
-
9 # 老龍故事會
不是阻擋不了洋人,而是不想阻擋。
以鎮南關為例,馮子材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但是又怎樣?李大人還是顛顛的跑去談判,該賠款賠款,該道歉道歉,姿態低到泥土裡,開出的卻不一定是漂亮的花朵。
為啥會這樣,真的是自己的大刀片子打不過洋槍洋炮嗎?如果林則徐那會兒還可以這麼說,但是從道光到光緒,大清和列強們打交道數十年了,還相信大刀長矛能幹的過洋槍洋炮,就真的太小瞧清朝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人了。
要知道李鴻章可是世界各地去訪問過的,閱歷見識和林則徐那會兒不可同日而已了。
但是他們依舊只想投降不想打仗,為啥?
因為投降賣的只是大清國的土地和人民,但是打仗賣的可是自己的嫡系手下。
太平軍的興起,讓綠營兵的腐朽沒落暴露無疑,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大臣趁勢崛起,紛紛組建鄉勇抵抗,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嚴格意義上說都是他們自己的私人部曲,他們和大清的關係是合作關係多於隸屬關係。
當年和太平軍鏖戰的時候,曾國藩提出的口號是:結硬陣,打呆仗。
就是部隊打一個地方都要挖戰壕和敵人對抗,絕不主動出擊,絕不魯莽冒進。
如果是冷兵器時代,這種打法無疑是找死,對方騎兵一個衝擊,用石頭弓箭都能把你打死在戰壕裡,但是曾國藩不怕。
因為他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有米尼子彈的前裝線膛步槍,米尼子彈呈圓錐形,射程在五百米上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對手拿火繩槍,射程不超過五十米的天平軍完全是碾壓式的屠殺。
手拿先進武器的湘軍最好的戰鬥方式,就是躲在戰壕裡屠殺敵人,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雖然左宗棠抬棺入疆,他不會真的讓阿古柏屠殺自己的軍隊的,所以他的軍隊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七星連珠的斯潘賽彈倉步槍,加特林機關槍,後堂野戰炮,雖然阿古柏有英華人在背後撐腰,但是其武器裝備和左宗棠的最先進裝備的楚軍還是差了一大截,只有被左宗棠按在地上摩擦的份兒。
和曾左幾乎同時崛起的李鴻章當然明白武器的重要性,所以他的部隊在裝備上和當時各國列強的相差不大。
但是為什麼在甲午前後李鴻章勝少敗多呢?
當年日本侵略北韓,清軍援助,一開始打的勢均力敵,但是後來由於久攻不下,日本軍隊衝出戰壕開始白刃戰時,葉志超做出了一個明知的選擇:跑。
一口氣跑回鴨綠江,效率驚人。
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
後來清廷對葉志超問罪,把他的官職一擼到底,李鴻章還想讓他在軍隊中留營效力,清廷不許,拖了兩年把他拿到刑部問罪,定了個斬監候,也就是死刑緩期執行。
但是後來葉志超卻神奇的被赦免了,回到老家做起了富家翁,安享晚年。
對清廷,葉志超不忠不孝,但是對於李鴻章葉志超是大大的忠,因為他的選擇讓淮軍免於在白刃戰中付出傷亡的代價,這就是李中堂想要的將領,所以李鴻章要拼命保下他來。
天平天國之後,八旗軍形同虛設,漢族大臣做大,軍隊是這些朝廷大員能在朝廷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打仗可以,只要有先進的武器,可以打呆仗,把自己一方的人員傷亡儘量減到最小,不過一旦涉及到有用大量士兵的生命去博取勝利時,這些大臣的態度一致:對不起,我不玩。
對戰太平軍時,是這些軍隊崛起和向朝廷證明自己的時候,就像創業的草創時期,必須拼殺,後來面對列強,對方的武器和自己相當,要想勝利就得用大量人員傷亡來置換時,這些大人寧可付出國土也要保全自己的實力。
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而已。
-
10 # 深度工場
我們首先要知道,在1900年向京津進攻的,不僅僅是從大沽口登陸的5萬八國聯軍,還有17萬從東北入侵的俄軍。
兩路敵軍,一共達到22萬軍隊,在兵力上,規模非常大。俄軍從東北直接進攻的部隊包括,從海參崴入侵的,西伯利亞第1軍,3.4萬俄軍,從伯力入侵的西伯利亞第2軍3.6萬人,還有,從尼布楚入侵的西伯利亞第3軍3.1萬俄軍,從雙城子入侵的登陸軍3.33萬人。
另外在旅順還有2.3萬俄軍,在海上有俄軍海軍鋼鐵軍艦達四十一艘,水雷艇三十艘。在清軍在天津阻擊八國聯軍的時候,十幾萬俄軍在東北發動了全面入侵。
東北清軍200多年以來,一直是清朝的戰略預備隊,主力雲集。在1900年的實力為,117個營又3個哨練軍,防軍。其中遼寧52個營,吉林29個營又3哨,黑龍江36個營。
經過幾個月戰鬥,東北117個營清軍,大約5萬多清軍精銳洋槍部隊基本全軍覆沒,或者傷亡,或者逃散。在京津地區,數萬八國聯軍,也擊敗了武衛軍的3個主力軍大約3萬人,佔領了北京。
整個八國聯軍戰爭,清軍參戰洋槍部隊,在東北為5萬多人,在平津為4萬多人,合計十萬左右。雖然在本土作戰,在武器上並不落後,但是兵力卻少於22萬聯軍,在整體軍事素質上也有差距。
太平軍則與八國聯軍和沙俄不同,清軍接受了洋槍隊訓練,裝備大量西洋槍炮的軍隊,比太平軍先進了至少一個時代。所以在1862年以後,清軍主力打太平軍,幾乎是百戰百勝。但是,清軍與八國聯軍相比,在組織,訓練和指揮上,則比對手低了一個時代。
回覆列表
當時的清朝只識得內憂,並不識得外患。當時的清政府對外國的侵略可以說是置之不理的態度,任人宰割的現狀,還想和侵略者達成共識去解決內憂,清王朝錯誤的想法必定會因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