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中國古代重視大陸經濟,不怎麼開發海洋,但是大家知道嗎?早在17、18世紀,就有華人在海外建立了諸多小國,開啟了中國古代殖民海外的歷史。

    其中有個國家叫“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通常簡稱為“蘭芳共和國”,由廣東梅州人羅芳伯建立於1777年,是世界上第一批次的現代共和制國家,也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和美國在同一時段立國。

    地址在東南亞的婆羅洲西部,即現在的西加里曼丹。加里曼丹島南臨爪哇海,北臨中國南海,是世界第三大島,目前屬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蘭芳共和國國勢最強的時候,勢力覆蓋整個島嶼。

    蘭芳共和國的創立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多次天災人禍,老百姓四散逃亡。對於內地的人們來說逃亡的選擇性很小,要麼北方逃南方,要麼南方逃北方。但對於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來說,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逃往海外。

    從漢朝以來,東南亞就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路程近,地廣人稀,適合發展。這種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的移民浪潮史稱“下南洋”,華人帶去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動當地進步。

    乾隆三十七年(即1772年),數次科舉不第的羅芳伯和一百多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到加里曼丹謀生,一開始當教書先生。

    島上雖然資源豐富,但土匪橫行海盜稱霸,又有來自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華人們生活艱難,當地土著也束手無策,只能聽之任之。

    羅芳伯深感憂慮,決心改變這一狀況。他不但能文,還是個武術高手,憑藉過人的才識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與各種入侵勢力作鬥爭,後來索性成立了“蘭芳公司”,保護華人及當地民眾,得到了人們的愛戴,聲望如日中天。

    1777年,“蘭芳公司”改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首都在東萬律(今坤甸),羅芳伯毫無疑問的被擁戴為國家元首,稱為“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唐朝雖已亡,當地華人還是以唐人自居。

    在那個年代,“共和制”還是種新興事物,當地人都勸羅芳伯當國王,但他堅決不當,認為共和制才是最科學的政體,這是非常難得的,而這也是後世對蘭芳評價很高的原因。

    蘭芳的官方語言是梅州話,方言以客家話、潮州話、馬來語、印尼語為主。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貫穿金庸小說《鹿鼎記》的天地會是真實存在的,後來被蘭芳共和國吞併了,此後蘭芳的司法以“天地會”綱領為基礎。

    蘭芳的國家節日禮服是漢服,官員平時穿長袍馬褂或西服,士兵穿清朝綠營兵的服飾。所以如果某人從現在忽然穿越到蘭芳,他會有種到了影視城的即視感。

    請求稱藩,乾隆拒絕

    蘭芳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羅芳伯就派人回到清朝,表示歸順之意,請求稱藩。

    這一方面是因為華人心向故土,另一方面也是想找一個強大的靠山。羅芳伯一直都很清醒,他知道蘭芳共和國太小了,打打海盜土匪還行,但真的面對外國侵略者就很危險。荷蘭一直虎視眈眈,羅芳伯及眾位蘭芳高層都認為只有藉助清朝的力量,才能保住蘭芳。

    然而乾隆拒絕了,原因很簡單,乾隆認為海外那些華人都是“天朝棄民”,和流匪海盜差不多,他們建立的政權能叫“國家”嗎?不能!不是國家,自然也就沒有資格成為清朝的藩國。

    那時的清朝就是這麼驕傲。

    雖然被拒絕了,但羅芳伯一直堅持和清朝交好。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同意和蘭芳展開貿易,羅芳伯就對外假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了,打蘭芳就等於打清朝。

    還別說,此舉真的奏效了,荷蘭人停止了對蘭芳的騷擾。清朝當時正處於“康乾盛世”,是不可忽視的大國,荷蘭擔心打蘭芳引起清朝的不滿,影響他們在亞洲的利益。

    羅芳伯去世前一再交待國民,以後不管誰當國家元首,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可以說這是蘭芳的一項國策。

    但是一百多年後,清朝進入衰亡期。1884年中法戰爭開始,1886年荷蘭侵略者趁機入侵蘭芳,蘭芳奮勇抵抗,同時火速向清朝求援。

    然而清朝自身都難保了,根本沒有餘力支援蘭芳,兩年後(1888年)蘭芳滅國,存在了110年。

    不過,雖然荷蘭佔領了蘭芳,對清朝還是心存顧忌,扶植了個傀儡上位,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荷蘭才正式宣佈對於蘭芳的統治。

    【結語】

    蘭芳共和國雖然很小,存在的時間也短,但因其政體的特殊性,後世多有頌揚,至今還有許多紀念。

    也許有朋友想問,乾隆如果接受了蘭芳的就藩,那麼能不能影響到清朝和蘭芳的結局?答案是不能。清朝的滅亡不可逆轉,蘭芳失去清朝的庇護也無力自保,所以歷史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

  • 2 # Crazy歷史

    乾隆拒絕羅芳伯一方面是因為不想捲入與荷蘭的紛爭,另一方面則是缺乏領土意識和海權意識。

    世界第三大島加里曼丹島,大家並不是很熟悉。它其實離我們並不太遠,就在東南亞。此島面積約73.60萬平方公里,其南部是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省,北部則分屬於汶萊和馬來西亞。

    為什麼要提到加里曼丹島?因為在這裡,羅芳伯曾經建立了第一個海外華人國家——蘭芳共和國。

    羅芳伯原名芳柏,廣東梅州人士。早年的羅芳柏家境尚可,雖算不上特別殷實,但也有能力為其提供讀書的環境。

    只是羅芳柏在高中秀才之後,科舉上就開始走下坡路,雖然非常努力,但再無寸進。心灰意冷的羅芳伯只好在老家成為了一名私塾先生。

    如果不是當時興起的淘金熱潮,羅芳伯也和其他落魄書生一樣,以教書匠的身份了此一生。然而,乾隆年間在南方興起的下南洋淘金的熱潮,讓羅芳柏那顆因為屢試不第的心再次泛起了溫度。剛過而立之年的他,跟隨同鄉就這樣一起下了南洋。

    在南洋開始的日子中,同樣困頓不堪,後來,他和人一起組建了淘金公司。因為有著豐富的文化功底,再加上多年來積攢的經驗,他的淘金公司辦的順風順水,很快就成為了當時第一大淘金公司。而後,他將公司的名字改為了蘭芳公司。

    經商為羅芳柏積攢了大量的財富。羅芳柏利用手中的財富,在加里曼丹興辦了同鄉會,整合了華人的力量。而後他購置了軍火,聯合本地部落打擊當地的土匪惡霸,在民眾中逐漸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很多民眾稱呼其為芳伯,紛紛歸順到他的旗下。

    就這樣,1777年,羅芳柏宣佈成立蘭芳共和國,建都東萬律,也就是今天的坤甸。

    建國後的羅芳柏本著一顆赤子之心,派人覲見當時的大清皇帝乾隆,準備將自己的蘭芳共和國納入大清領土。然而,乾隆衡量再三,卻令人驚訝的拒絕了羅芳柏的請求。

    那麼為何送到嘴邊的土地乾隆竟然會拒之門外呢?

    綜合分析一下,當時乾隆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在南洋建立的國家,對那裡的土地更是沒有興趣,認為他們不過一群海盜盤踞的地盤而已。除此之外,大清皇帝的陸權意識尚可,但是海權意識卻幾乎沒有。

    要知道,加里曼丹島正處於扼守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可以說,若是當時乾隆的海權意識稍微強一點點,那麼佔據了加里曼丹島的中國,可以說一手拿到了黃金水道的大門鑰匙,把控了未來世界絕大部分的航運。對於現在申訴的九段線海域也就擁有了足夠的力量去控制。

    乾隆這一敗家子的舉動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荷蘭殖民者正在世界四處尋找殖民地,而東南亞是其垂涎的物件。羅芳柏除了作為一名華人,有著深重的故土情結外,另外也不願看到自己辛苦打拼下來的地盤被荷蘭人獲得。要知道,單憑蘭芳共和國的一己之力,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的力量。

    失去了大清帝國的幫助,荷蘭殖民者和蘭芳共和國之間開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蘭芳共和國不敵荷蘭人,大約109年後的1886年,蘭芳共和國被荷蘭殖民者徹底佔領。

  • 3 # 七七談歷史

    蘭芳共和國全稱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主要的城市為東萬律(今坤甸)是一個由華人於1777年建立的共和制國家。其前身是一家類似於公司的機構,1776年,來自廣東的羅芳伯與當地華人成立了“蘭芳公司”,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

    華人下南洋古來有之,每當王朝更替之時,不堪戰亂的百姓就會移居海外,東南亞國家往往是首選。而當時的廣東人是下南洋的主力軍,因為廣東人善於經商,在當地積累了雄厚的財富,與之相對的就是獲得威望,華人逐漸成為了領袖,而羅芳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為羅芳伯的才幹,當地的土著與華人十分信服他,因為當時坤甸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坤甸礦產資源豐富,其境內礦產公司眾多,為了爭奪採礦權經常發生火拼事件。來自印尼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是對坤甸虎視眈眈,經常發動戰爭,坤甸急需一名領袖,而羅芳伯也被推選了出來,擁戴他為“元首”。

    羅芳伯深知憑藉自己的力量遠不能擊敗入侵者,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大清子民身份,派人回到大陸覲見乾隆皇帝,想讓蘭芳共和國成為大清的一個藩屬國,以求得到庇護。但是乾隆皇帝卻回絕了。乾隆是一個自大的人,他認為大清富有四海,天下都是我的還差你這麼一塊小地方嗎?並且封建思想嚴重的乾隆對共和制度嗤之以鼻,所以拒絕了蘭芳共和國入藩的願望。

    但是,乾隆同意了與蘭芳共和國開展海外貿易,一艘艘的大清船隻駛向了蘭芳共和國,荷蘭殖民者一看還以為蘭芳共和國已經成為了大清的領土,雖然當時清朝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康乾盛世的餘光尚在,荷蘭人也是很畏懼當時的清政府,所以蘭芳共和國藉著清朝的虎威果然唬住了荷蘭人,蘭芳也逐漸穩定了下來,政權一共存在了一百多年,清朝滅亡之後,荷蘭人佔領了蘭芳。

    華人在海外先後建立過數十個國家,而這些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自己是華人,做夢也想回到中國。

    羅芳伯臨死前交代臣民,蘭芳無論之後誰是領導人,歸順大清之心不可變!

  • 4 # 古今通史

    1776年曾經的移民們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而蘭芳共和國是一個與美國同年建國,具有絕對超前意識的,以華人為主體的,亞洲第一,全世界最早的現代共和國之一,難能可貴的是,蘭芳共和國的民主共和不是噱頭,不是徒有其表,它獨立存在過110年,在建國初期,不忘鄉土的羅芳伯曾經向乾隆帝奏請併入大清帝國,但被不屑的拒絕了。

    蘭芳共和國的首腦羅芳伯,按現在的行政劃分應為廣東梅州人士,他所建立的蘭芳共和國具備資產階級性質,它的國土疆域構成圖到了1930-1940年左右才被發現,被同時發現的還有他們“棄民”身份。

    蘭芳大總制(共和國)與美洲合眾國,雖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異,然其為民主國體,則無二也。

    華人之言民主共和者,皆言此制遠肇於美,近行於法,而不知先民亦有是舉。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意識羅芳伯同樣具備,他甚至更低調了些,在建國伊始並未考慮獨立發展,而是想到了大海遠方的故土中國,可惜他們的申請併入並沒有得到清廷的支援,按當時的情況來看,乾隆帝也無法支援,原本就非大清屬地,況且還是一塊天知道有多遠的“飛地”,對周邊小國都沒興趣的乾隆怎麼會染指這塊土地。

    有的朋友可能會提起清緬戰爭,那都是面子活兒,乾隆對緬甸沒興趣,他要較真的就仨字,服不服?論察言觀色,奴才們都是高手中的高手,私下談和商定條件,乾隆有了面子也就作罷,後續如何發展我們不提,至少完全停戰是緬軍形式上“服軟”而促成的,這些事實毋庸置疑。

    在某些史料中,羅芳伯被冠以客長的稱謂,原因自然是他並非昆甸華人,而是屬於海外華人,當時的昆甸國隸屬荷蘭,而荷蘭對這片“領土”起初並不如何在意,他們只是借用了昆甸國的地利優勢在此劃建了他所最為看重的港口,設有自貿區,並有荷蘭士兵守衛,而人民生活情況甚至涉及安危,荷蘭是根本不在乎的,這也就給羅芳伯提供了發展的舞臺。

    蘭芳共和國是怎樣的一種地勢水形呢?以港口為始發點的話,可以或租或買乘船駛入內港,大概五里左右就能行至南北二河,轉而東北行進一日就可到達萬喇港,萬喇河水在此匯入港口因此得名。再向東到達萬喇,萬喇以東的幾十平方公里就是華人們的聚集地,利潤最為豐厚的自然是礦產淘金業。

    當時的地理環境偏僻到如此程度,可見當時海外華人創業之艱辛,用現在的話講,真的是夾縫中求生存,沒有分食大塊蛋糕的實力和機遇,但也可以自主自強不至拾人牙慧。

    注:加里曼丹島到現在已有2/3淪為印尼國土。

    羅芳伯出生於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文武全才,好似命運早已劃出了通途,羅芳伯左突右撞也難以撞出岔路,功夫越練越好,但年已34歲的他最大的追求-科舉卻屢試不第,坦白說他連鄉試都過不去,對科舉,羅芳伯心灰意冷,但卻激起了他求生探索的慾望,這被後人描述為“乃懷壯遊之志”。

    1772年,他帶著一大批青年經由虎門到達了坤甸,羅芳伯只有兩項特長,武功和讀書,雖然考試成績不大好,但也算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按比例來說,有條件讀書的人真心不多,文盲遍地都是,羅芳伯也要先求生存,所以就開班教書。

    教書自然是要解決生活費用問題,但也要學生有錢才行,映入他眼簾的是海外華人的赤貧生活,食不果腹甚至衣不遮體,這樣下去生存都成問題,還讀什麼書,自己又教誰呢。羅芳伯決定考察當地優勢資源為自己也為同胞海外華人謀一份福利,經此一想,眼界、思路頓覺大開。

    當時的坤甸何止三不管地界,純粹就是誰也不管的化外之地,以為誰也不稀罕這塊貧瘠之地,羅芳伯首先入手的就是任何國家都倍受重視的礦藏產業,當地的資源優勢就是金礦,他開辦了採金公司,招攬賢才,進過一番努力,金礦的開採和銷售給羅芳伯與當地華人和原住民帶來了極其豐厚的回報,對於羅芳伯而言,這種回報不僅僅限於物質和金錢方面,他還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這其中也包括了原住民當地土著,極具誠意的合作就此展開。

    吃穿住用只是生存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地域人口的安全問題也是重中之重,閉塞之地無人問津,同為生活所迫的海盜、土匪猖獗肆虐,老百姓苦不堪言,但也只能聽之任之,除了抱怨甚至哭嚎並無解決良策,限於裝備上的缺陷,當地的土著勢力也無法解決這一外來困擾,又是羅芳伯組織同鄉會(始名蘭芳)先是剿滅了當地的天地會組織,又聯合婆羅洲勢力平定多地匪患,他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平易近人的態度讓所有接觸到他的人對他都非常信重,所以他毫無爭議的被推舉為首領。

    當時的他手中已經具備一定軍事力量,雖然僅有三萬餘人,但透過剿滅戰後都是有戰鬥經驗計程車兵,就連當初因剿匪幫助過他的蘇丹(類總督)也想依附於他,同時又有20多萬人口湧入,他們都想讓羅芳伯執政,羅芳伯雖然同意了這一提議,但是拒絕了帝王制,發起並建立了蘭芳大總制共和國,自任大唐總長,但當地人還是尊敬的稱呼他為坤甸王。

    羅芳伯沒有膨脹到開疆拓土的地步,反而提出了工農兵一體制度,也就是閒時各忙耕種作業,戰時保家衛國,在制度上,採用了西化制度和執政機構並分為省府縣三層執政機構,所有行政機構負責人都以民眾票數多寡而獲取管理資格,而最高領導權則採取禪讓&選舉並存的制度,前任領導可以舉薦自己覺得不錯的接班人,透過民眾投票產生下一任領導。

    在他執政期間,當地人民生活水品有了長足發展質的飛躍,蘭芳共和國也擁有了自己的武器製造工廠,洋槍洋炮被大量製造。羅芳伯的事蹟即便到了現代的今天也還在被當地廣為流傳,一代一代不曾停止。

    剛剛建國的時候羅芳伯想得到故土君主的認可,將這片土地納入大清版圖或者列為藩屬,但是乾隆帝將他們視為天朝棄民不予理睬,但格外開恩,同意蘭芳共和國與大清進行貿易,但在政權上也就更提不上什麼承認了,羅芳伯雖對此念念不忘,卻也無可奈何,視為畢生憾事。

    當時的荷蘭軍隊對羅芳伯不停騷擾也是其申請列為藩屬國的原因之一,雖然他們也有槍支大炮的工廠,但論國家體量來說,與荷蘭比,規模上沒有可比性,所以無論是從國家角度,還是從個人角度羅芳伯都想併入大清體系,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卻以大清貿易為由,對外聲稱自己已經是藩屬國,否則大清不會破例頒佈貿易許可,這下把荷蘭人矇住了,如果不被大清承認,怎麼會有貿易許可權,雖然沒有正式列入,但難說以後不會,至少現在大清對蘭芳共和國還是有所照顧的,所以對蘭芳有了些許忌憚,停止了軍事騷擾行動。

    1884年大清處於開戰狀態,荷蘭人抓住機會向蘭芳共和國發起了進攻,雖然蘭芳共和國向大清求援,但是清廷自身積弱無暇顧及,蘭芳遂被荷蘭國滅,但為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他們扶植了傀儡政權執政,直到溥儀退位才宣稱蘭芳地區是自己佔領的殖民地。

    現在東萬律還有為紀念羅芳伯而命名的蘭芳公學和羅芳伯紀念館,蘭芳共和國有其輝煌的階段,治下百萬人,配以“軍訓”制度,可謂全民皆兵,但最終惜敗荷蘭這位老牌列強。在全世界範圍內曾經出現過很多海外華人政權,蘭芳只是其中之一,但與眾不同的是,它不為帝制專權所惑,始終保持共和制度,可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 5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現在的我們以後來者的角度,以站在上帝視角認為乾隆皇帝不應該拒絕,認為他沒有領土和海權意識,誠然這種說法不假,但假如你是當時的乾隆皇帝,正常情況下你也會拒絕,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蘭芳共和國這個國家的由來,蘭芳共和國是由當時中國南部的一些省份比如廣東去南洋謀生時的華人出於自保和發展貿易而建立的公司,後來由於發展壯大得到了當地土著的認可進而組成的共和制國家。

    雖然現在我們稱它為亞洲最早共和國,其實充其量只是一些閒散聯盟類似於武林盟主那樣的存在,這樣的國家既要面對內部大大小小公司之間的爭奪,又要面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在此情況下強大的清朝成為蘭芳共和國首領依附的目標,不過這只是蘭芳共和國的一廂情願而已。

    清朝自詡天朝上國加之閉關鎖國,對海外本來就不重視,也可以說是沒有海權意識,這時一群在自己國家生活不下去的匪患說我在海外建立了一個國家請求歸附,清朝不去剿滅就不錯了,怎麼會讓它歸附稱藩。

    其二一旦應允,那是不是就要予以保護,出兵不但增加軍費開支也與閉關鎖國的政策相違背,清朝自然不願。

    說白了就是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對乾隆皇帝而言應允還不如不要。

  • 6 # 舊時樓臺月

    蘭芳共和國第一任領導人是羅芳伯,十八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廣東嘉應州(今梅州),某種程度上,蘭芳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在漢朝到明清時期,每當政權更替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不堪戰亂摧殘的百姓與沒落的世家貴族都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選擇向海外遷移。也就是歷史上常常出現的“下南洋”的活動,由於中國地理位置的影響,東南亞地區就成了中國移居的首選之地。

    “下南洋”在南部沿海地區尤其是福建、廣東、臺灣一帶也稱“過番”,原意是指去南洋做生意謀出路。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華人一次又一次大規模向東南亞遷徙,而遷移的原因大抵有三:一是為戰亂所迫,謀求生活的必要;二是因為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影響;三是人們本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

    1772年,34歲的羅芳伯在屢試不第的情況下和他的數百親戚朋友“下南洋”來到了印尼的婆羅洲。在當地,因為歷代遷移過來的華人都擅長做生意,尤其是廣東人。所以,在當地華人一直享受優待,但是當時的大環境下,該地區卻經常受到歐洲的騷擾。

    為了維護自己和當地人民的利益,羅芳伯聯合當地華人組織了一隻自衛隊,後來逐步發展壯大成了當地的第一大勢力,後來隨著時代的發現,這支勢力統一了島上的其他勢力,成立了蘭芳共和國,並且推舉羅芳伯為國王,羅芳伯拒絕做國王,伴隨著羅芳伯政權就一改當時的皇權統治,實行大總統制。並且由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最高領導人。 而蘭芳共和國一直是以"蘭芳公司"的名義與各國往來,是一個有點類似於東印度公司的團體組織。

    1777年,正式改為“共和國”,成為亞洲地區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羅芳伯管理下,當地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並且結合了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自身實力迅速增長,並且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疆域迅速擴充套件到整個婆羅洲。

    一方面是出自骨子裡傳統的認祖歸宗的執著信念,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自身發展的仔細斟酌。乾隆皇帝認為“下南洋”的人民都是大清的“棄民”,根本不願意理睬這樣一個國家,另一方面也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中國不承認這個由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雖然羅芳伯在世時多次請求稱藩,但最終都沒能如願。

    為此,羅芳伯最後鬱鬱而終,並且在臨終前交代給下一代接任人,歸順祖國的尋根之心決不動搖。雖然他的後人也謹遵他的教誨,但是最終他的遺願也沒有實現,在1884年,荷蘭入侵,存在了107年的蘭芳共和國政權在海外孤立無援的情況被荷蘭取代。

    這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一個國家彷彿曇花一現,如今想來也是讓人唏噓不已。假如當初清政府同意了羅芳伯的請求,那麼歷史是否會被改寫?中華民族的發展軌跡會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呢?

  • 7 # 鳶飛九天2018

    200多年以前,在印尼加里曼丹島西部,誕生了一個由華人所建立的海外華人國家,它的名字為“蘭芳共和國”。建立這個南洋之國的開國元首,為廣東省梅縣人羅芳伯。35歲的羅芳伯,於乾隆37年揚帆出海下南洋;乾隆42年,羅芳伯在離開祖國後的第6年,在這片距離故鄉有3000公里之遙的異國,建立了蘭芳共和國。

    這個國家的一切禮儀制度引自中國,堪稱地道的中國禮制。剛剛建國後,羅芳伯就立即派人回大清向乾隆皇帝稱藩。但皇帝的恢復卻十分令人詫異,乾隆直接拒絕了羅芳伯自願歸順大清的請求。到底是何原因,讓乾隆拒絕了蘭芳自願歸順大清的請求呢?

    羅芳伯畫像

    想要探明乾隆拒絕羅芳伯自動歸順的要求,就要結合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來探討這個問題。蘭芳共和國的建立,正是華人下南洋的人口大遷徙階段。據史料記載,由於“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望海謀生。”尤其是在清朝初年,福建、廣東一帶迎來了許多抗清失敗,不願效忠清朝的明朝遺民,他們為了謀求生計,躲避戰亂,又掀起了移民東南亞的人口遷徙高潮。羅芳伯之所以會在異國他鄉建立這樣一個華人之國,一是由於他懷才不遇,參加科舉屢屢落榜,二是由於當時“下南洋、開金山”的浪潮影響,他也成為了下南洋的一份子。

    下南洋

    當時前往南洋謀生的,不只是漂洋過海的華人,許多歐洲海盜也在南洋海島上橫行稱霸,導致百姓民不聊生,經濟、軍事落後的當地土著首領,面對這些歐洲盜匪作惡也毫無辦法。由華人所組成的同鄉會,在當地酋長的要求下,擔任起了“保鏢”的角色,其中以羅芳伯為首的蘭芳公司實力最強。在羅芳伯的帶領下,盜匪之亂得以平息,蘭芳公司的實力也日益增大,更有不少的當地人願意主動歸附蘭芳公司,當地的蘇丹國王也主動讓賢。公元1777年,羅芳伯從蘇丹國王的手中接過政權,成立了蘭芳共和國,當地民眾將他稱之為“坤甸王”。

    下南洋華人蠟像

    這些下南洋的華人,依靠自己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當地落後的經濟狀況,甚至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繁榮昌盛。可是他們的做法,在大清國的眼裡,卻是致國家法律於不顧,是被大清所拋棄的“天朝棄民”。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程序,自明朝開始就已經開始實行“禁海令”,清朝年間“海禁政策”更是達到了高峰期。所以這些違反南洋近海令,私自出海移民者,根本不可能被清朝政府所接受。

    清朝海禁

    羅芳伯所建藩國,一乃先斬後奏,皇帝自覺我朝一流民建立一潘國這威脅實在是太大;二,自皇帝看來羅芳伯”功成名就“大有邀功請賞之意,有那麼點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意思。即便他們自願歸降,可是他們違反“禁令”在先,心高氣傲的乾隆皇帝,自然不會接納這個藩國。在蘭芳共和國成立之前,公元1740年10月曾發生過一起紅溪慘案,此次案件有數萬華僑在印尼被殺,當此事傳回國內,清朝廷對於這件事的說法為:“內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由此可見,清朝從來不主動承認這些中國移民,又怎麼可能會接受一個由移民者所組建的國家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攢兩億,大話西遊手遊平民攢錢心得,詳解怎麼玩?